“网格化”(精选8篇)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按照区城管委关于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要求,现制定XXXX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以街道社区为依托,以单元网格为载体,以标准化管理为目标,整合各种管理资源进社区,进网格,重心下移,靠前服务,实施全方位、全覆盖、精细化长效管理,形成职责清晰、管理长效、资源整合、协同治理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社会化管理水平。
二、基本思路
采取街道领导总体负责,社区主任全面管理,街道社区干部管片抓线,网格员落实点,实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定人、定时、定岗、定责。“网格责任人”负责处理网格内的各项问题,及时排查并上报处理结果,对无力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由上一级网格负责人协调执法、环卫、城建、市政及辖区单位等进行处理。
%1、组织领导
%1、网格化管理工作责任体系由领导小组、指挥协调办公室、网格长、网格员组成。
1、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XXXX街道党工委书记
副组长:XXXX街道副书记、主任
成员:XXXX街道纪工委书记
XXXX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XXXX街道副主任
XXXX街道副主任
XXXX街道纪检委员
XXXX街道宣传委员
XXXX街道组织委员
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全街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落实。
2、指挥协调办公室。网格化管理指挥协调办公室设在街道党政办公室。
主任:XX街道党政办公室主任
联络员:XXXXX
主要职责:接受上级派遣任务;受理、分类、处理本街网格化管理信息;向网格责任人分派任务、督办落实;对各网格的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和评价。
3、网格长、网格员。由XXXX城管大队队员、街道、社区及部门单位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职责:通过对责任网格的巡查,及时发现责任网格内发生的事件并进行处理,做好巡查记录和信息传递。
四、网格划分
本着便于联系、便于组织、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把街道以社区为单位,划分成5个合理规模的网格。制定网格划分的网络图,各网格制作公示牌,公布网格责任人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和管理服务职责等信息,向每个住户发放网格责任人服务联系卡。
五、工作流程
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流程由信息采集、分类处置、任务转递、处理反馈、核实结案五个环节组成。
1、信息采集。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一是网格员通过巡查发现问题。二是设立举报专线和电子邮箱,接受群众投诉举报问题。三是承接110指挥中心批转的有关问题。
2、分类处置。对于发现的问题,网格责任人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处置。一是网格责任人职责内的问题,立即自行处理。二是网格内其他管理人员职责内的问题,通知其他人员立即处理。三是网格内工作人员无权处理或者无力处理的问题,上报上一级协调处理。
3、任务转递。街道指挥协调办公室将各网格上报的问题立卷、分类。根据问题性质,确定归口处理部门和人员。街道能够解决的问题,组织力量快速解决;街道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办公室,由区网格化管理办公室转递到相关管理责任部门及时处置。
4、处理反馈。管理责任部门对问题处理完毕后,应将处理结果和意见反馈给街道指挥协调办公室。
5、核实结案。街道指挥协调办公室通知网格员对处理结果进行确认,情况属实的,做结案处理,如不属实的,交由管理责任部门重新处理。
六、管理责任。
本着着力基层、理顺关系、统筹协调的原则,形成以街道领导成员分工负责、各社区书记具体负责、街道社区干部对口联络、网格责任人实地负责的组织体系,确保责任网格“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实事共办、服务共做、管理共担、责任共负的良好局面。
各网格责任人要准确、快速地采集和反馈居民群众各类需求信息和责任区内的突发事件,把握群众脉搏,记好“工作日记”,使社区居民群众能够就近、便捷地获得更精准的服务,使社区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果断地得到妥善处理。
七、重点工作任务
各网格长、及网格员主要预防、治理以下工作:
1.新增违法建筑
2.街面堆放销售建筑原料
3.私设临时市场
4.露天烧烤
5.乱排乱放建筑垃圾
6.物流配货扰民
7.新增违法设施
8.乱停乱放非机动车
9.洗车修车占用公共空间
10.夜间工地施工扰民
11.未经审批户外宣传广告
12.私设废旧品回收固定场点
13.居住区积存垃圾
14.露天公共场所动物宰杀加工
15.乱牧滥牧
16.畜力车进城
17.城市“牛皮癣”
一、网格及网格化营销定义
网格 (grid) 最初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 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 并将分散在网络上的信息及信息存储、处理能力以合理的方式“粘合”起来, 形成有机的整体, 提供比单台高性能计算机强大很多的处理能力, 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和共享。把这种网格化思想, 即服务和资源共享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的思想, 与企业活动实践相结合, 最终形成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网格化营销是指按照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标准, 利用各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和工具, 使企业营销资源重新组合和分配成网格化状态, 即将整个实体市场分割成为多个网格, 每个网格对应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用户群体, 这样无数个网格最终组成一张基本可以覆盖到所有消费群体的大网, 充分达到可能到达的每一个极度细分的消费群体, 从而使得有限的营销资源发挥出充分的作用。由于企业的营销资源和营销模式按照网格化状态存在, 所以称之为网格化营销。网格化的存在使得企业即使损失了几个网格也不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生存,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营销风险。
二、网格化营销背景
近年来, 无论固话、宽带还是移动业务, 用户增长速度都在放慢。在通信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 发现市场空白点、挖掘现有用户消费潜力已经成为通信行业各个运营商主要的市场竞争方向。原有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需要, 也无法满足市场精耕细作的需求, 网格化营销强调贴近用户、响应用户, 这些理念符合企业现阶段的竞争需求。通过网格化营销使得市场变化和客户竞争信息的传递更加顺畅, 使运营商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掌握客户的使用、变动情况, 加强营销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真正实现由前端推动后端的客户驱动营销模式。
3G业务使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由语音网络质量和营销渠道的竞争引向了新型数据业务的竞争。对于用户来说, 数据业务理解难度大、接触机会少, 这些都需要企业在引导和辅助用户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营销资源。随着营销与服务过程的逐渐融合, 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营销资源, 营销人员的日常工作和所需资源也需日益增加, 而这些都与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相冲突, 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网格化营销, 组建营销团队。
三、网格化营销的优势
网格化营销是企业在发展中进一步细分市场、实现精细化营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建立网格化营销服务体系和考核奖励机制, 实行网格化管理, 能够明确企业经营责任, 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营销服务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以人为本提升基层工作活力, 实现“企业得发展、员工得实惠、管理得提升、服务新感知”的新要求, 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企业应用网格化营销, 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好处就是企业可以对网格内市场进行精细耕作, 使得企业可以与网格内的客户群体进行更深入, 更细致的交流。资源的落实以及片区责任制度的建立, 使得电信企业基层营销员工的工作指向性更强, 应对竞争时更具灵活性。所以, 当市场出现变化时, 能够更早的进行预测;当面对竞争时, 能够更快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做出应对, 并且由于考核与奖励机制的存在, 提高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同时也使企业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优化员工队伍和岗位结构, 搭建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并采取对经营一线员工政策倾斜的方式, 鼓励和吸引机关职能和后台支撑部门充实到经营一线, 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 全面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第三、通过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使各个部门能够对当今市场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并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 进而逐步改变工作的理念, 加速从推销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理念的转变, 必然会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四、网格化营销的实施步骤
网络化营销的实施不仅是企业营销部门自身的调整, 而且涉及市场、网络、客服、人力、财务、物流、支撑等多个部门职责和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说, 电信企业实施网格化营销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4.1建立健全网格化营销服务体系
组织机构上市区按照区域营销服务中心、社区服务部、社区经理, 县级分公司按照县级分公司、营业部、社区经理, 建立健全网格化营销服务组织体系, 对客户按网格明确责任人开展营销服务, 对社区经理按网格责任匹配资源、核算成本、实施业绩考核, 实现全客户、全产品、全业务、全过程的营销服务工作。
4.2网格划分与岗位设置
网格划分是网格化营销的基础, 网格划分是否合理、资源是否均衡、边界是否明晰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网格化营销的实施效果。一般来说, 网格划分的方式主要分为物理网格、逻辑网格、聚类网格三类: (1) 物理网格, 即区域网格, 按地理区域划分。根据地理位置如街道、楼宇、河流等标志进行划分, 以业务收入和客户数量作为网格划分的首要考虑因素, 参考面积、人口、区划等其他因素。网格划分原则上不宜过大或过小, 并需要保证相对的稳定性, 划分要做到无缝隙、不重叠覆盖, 涵盖所辖区域内所有需要管理的客户, 确保客户无遗漏。 (2) 逻辑网格, 即客户网格, 按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按照行业、产品属性、客户价值等维度进行名单制客户归类划分, 以具体客户名单方式组成逻辑网格。逻辑网格内的客户要从物理网格中去除或需要明确双重考核标准, 避免与物理网格冲突。一般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1) 行业属性:发挥行业带动作用, 便于行业应用推广, 将某行业内所有客户提炼出来作为一个逻辑网格, 例如:中小学教育行业、出租车行业、连锁企业等, 由于每个网格内具有相似的行业特性, 某个网格的成功案例可以尝试应用于网格中其他企业, 并且可以根据行业性质进行企业营销部门自身的调整。 (2) 产品属性:对于适合规模推广的产品, 如电话导航集中招标、品牌建站等业务, 可以将该产品的适用客户进行提炼, 组成逻辑网格。 (3) 客户价值:为更好的服务于高价值客户, 可以将VIP高端客户提炼集中, 组成若干个逻辑网格, 提供优质服务。 (3) 聚类网格, 即点网格, 指通信需求明显、物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客户所形成的网格, 如以一个或几个商务楼宇、专业市场或工业园区作为一个网格。聚类网格虽然在位置属性上包含于某一物理网格内, 但同普通物理网格平级, 同时需要准确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客户归属。
按照规则将客户归属到网格后, 设立一一对应的营销服务岗位, 营维合一模式的网格内设置社区营维经理, 营维分离模式的网格内设置社区营销经理、社区维护经理。社区经理按岗位分工负责网格内营销服务工作, 承担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业务指标。
4.3制定管理流程和考核奖励机制
我们要制定网格化营销的具体管理与执行流程。明确网格业务范围、业务指标、网格内各岗位工作职责, 岗位间沟通与协作机制, 明确各项资源匹配政策、规范基础管理等各项工作, 制定一套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
其次要针对网格人员建立一套合理的业绩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在进行业绩考核时, 最好实行“底薪+提成”的薪酬分配方式, 需要根据网格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针对网格内的不同个体, 按其贡献的不同进行奖励。详细测算提成标准, 使网格人员的各项考核指标能够量化, 直观、客观的对其进行奖励。我们还要考虑奖励成本, 保证这些激励既在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又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4建设IT信息化支撑
“里九外七皇城四”,这是建立北京四九城的时候,对各门的叫法。
对于城市的建设管理方式,古来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四通八达。凡历史上设计良好的城市,均无死角。
对于宜昌的“网格化城市管理”设计,笔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几百年前的北京城。管理这个设计方案运行的机构有一个“绝无仅有”的名字: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
不仅这个机构独一无二,宜昌对于城市的管理理念,也是独一无二的。
无死角覆盖
在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里,我们看到了宜昌市城区的所有角落。
按照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了这一很有科技含量的系统核心:多重人治系统。
何为多重人治系统?该设计来源于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町村”的双重行政设计,将行政管理范围尽量切碎,按照网格化设计,使得行政区域内在管理上没有盲点。
这其实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实际非常浩大的工程。这至少意味着,无论你在宜昌市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任何情况出现,你都可以在五分钟之内找到一个网格管理员。而且全部网格管理员都拥有和主网络联网的终端系统,通过信息上报和实时网络监控,事故反应速度会提高到一个以往匪夷所思的地步。
而这,也是宜昌市网格系统设计的初衷之一。
宜昌市西陵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苏,是个经常一脸笑容的人。不知道这是否与他常年和民生打交道的关系。他表示,在网格系统建立之后,至少可以做到“人,物”两类信息全覆盖。
“在系统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个小区的每一栋楼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组成,是租户还是业主,家里有几口人,都是做什么的……”他说,这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基本信息。甚至连一个网格内哪里有下水道井盖公共设施等等,都一应俱全。
那么这一套如此详尽的系统,财政在其中投入的经费是否非常巨大?张苏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在西陵区总共有541个网格,每个网格有一个网格管理员,工资每月两千出头,由市财政与区财政两级按照6:4划分支出。“其实远远低于建设一个如此密度的监控系统所要投入的经费。”他说的是实话。
而网格管理员的工作,相对于传统社区工作而言,机动性更高,反应更迅速,上报速度更快。作为“宜昌市第一批网格管理员”的王宽仁来说,大学毕业来做一个网格管理员,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还是很有意思的”。
他说,根据自己工作这几年的体会,网格管理员“是一个没有可借鉴的工作”。由于这个“头衔”只在宜昌存在,这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能真正用心去探索这份工作。“工作自豪感还是很强的。”
搜集人口信息,管理社区综合信息,联动化解社会矛盾……这些看似复杂却“接地气”十足的工作,让宜昌人给这些东跑西颠的网格管理员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格格。
三种机制
在网格管理的“三种机制”中,纵向机制就是要理顺“三个中心”和社区“三个站”之间的关系,确保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原工作任务各自承接,顺利运行。主要是强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部门的职能对接和信息双向反馈,确保沟通顺畅、联动共享。
所谓“横向机制”,是重点理顺街道“三个中心”之间的关系,社区“三个站”之间的关系。他表示,以社区层面威力,就是要强化“两个合作”:一是网格合作,其核心是“分片负责,分组互助”;二是“三站合作”,其核心是“三站协作、信息共享”。
说到“内部机制”,他表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将是在社区网格工作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他说,要让网格管理员扮演类似《西游记》里土地爷的角色,能随时将各类信息“精确定位,准确掌握”,基于此,他们还发明了类似“带头制”即老工作人员牵头工作制度,和类似管辖区域延伸制度的“网格合作”制度,即若干名网格管理员以及社区志愿者形成互动小组,对同一个片区几个相近的网格负责,进行联合巡查走访,轮流值班休息。
他表示,“双合作机制”是他们的一种探索,现在还在完善阶段。但在其他方面,宜昌的“网格化城市”,已经是其他城市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事实了。
全民共建
宜昌对自身未来的定位,是“现代化特大城市”。宜昌市财政局局长王金建告诉记者,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根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既大又强,特优特美”这八个字。围绕这八个字的目标,我们提出了“123”的财政工作要求:坚持一个宗旨,为公理财,为民服务;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基层群众,服务预算单位。他表示,“123”工作要求是一个深度融合的统一体,要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从城市的综合管理角度来谈,应该是一个以政府建设为导向,集合企业、甚至全民力量的建设方式。
宜昌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爱平表示,在财政购买服务的角度来说,其目的,也是为了贯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财政要分清应负责的领域”精神的一种实践。
他说,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财政一定要分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购买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实已经有其他城市以前尝试过将一些原属公立的项目交给市场运行,比如教育,医疗等,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而且效率都有显著的提升。但这种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购买服务,在全国尚属先列。
从介绍中了解到,宜昌市财政局不断加大对社会管理的投入力度,包括大力支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基础建设和完善政府服务管理功能。
张爱平说,只要方向明确了,方式对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宜昌的城市管理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光明社区第四网格网格化管理小结
5月14日,光明社区网格化在会议室召开了上半年网格管理工作总结会,社区13个网格巡逻队员和2个流管人员还有社区领导参加了会议,参会人员就半年来网格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光明社区是一个拥有常住居民1609余户,4127人的大社区,是青得里街道办事处下属典型的杂居小区,半年来,网格管理员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全面实现网格化管理,通过服务使居民们真正享受到网格化管理带来的甜头,半年来,光明社区网格人员深入辖区不仅较好地完成了人口信息核对工作,还就计生、民政、综治、城管、劳动保障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工作,截止5月上旬,社区网格管理员走街串户调解矛盾纠纷17起,处理交通事故19起,救助困难群众2起,服务居民8起,居民们一致表示,自从社区实行网格划管理以来,辖区环境不仅从根本上有了较大变化、而且邻里之间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治安形势更加有了保障。
通过总结,网格员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更加热爱、更加充满信心,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工作,做一名优秀网格巡逻队员。
为使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近日,新营村脱贫攻坚工作队摸索、总结、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网格化”人员管理模式。
结合村级特点和实际情况,新营村按联村领导、工作队队长、队员、帮扶干部、贫困户五种人员类型,把新营村整个脱贫工作的人员划分五个层级,每个层级根据人数和资源最优化利用,又划分为若干网格。第一层级为联村的县级常委(冯子惬),由其对整村脱贫工作的人、才、物全面统筹;第二层级由工作队长(张林冲)和帮扶部门的驻村负责人(纪昌国)组成,在第一层级的安排下,领导第三层级各人员的工作,并具体统筹抓好村级扶贫各项硬软件工作的落实;第三层级由工作队队员(8人)组成,受上级领导,担任下一层级对应的网格长,负责联系和督促下一层级相应网格内干部入户帮扶相关工作,同时执行落实好上一层级安排的其他具体工作;第四层级由帮扶干部(34人)组成,担任第五层级对应的网格长,根据对应网格内的帮扶对象的具体困难实施精准帮扶,并按要求入户走访;第五层级由贫困户(155户)组成,按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便于扶贫工作高效开展。
城市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对于政府来说的主要优势是政府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
首先,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它是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可以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城市网格化管理,成为要走向数字化的北京不愿错过的尝试。
管理概念
所谓网格,就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
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有一个很著名的“二、三、四”,即“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模式”。“两级政府”的提法是确立区级机关的主管政府地位,强调两级政府,也就是强调区级政府在管理区域内公共事务的独立地位,意味着具体的管理事务、管理权限,以及财政资源由市级政府向区级政府流动。“三级管理”强调街道党政机关在管理本地区事务的重要地位。虽然街道办事处在法律上不具备一级政府的地位,但是强调街道机关的管理职能和地位,意味着街道承担更加明确的协调和管理的职能,包括通过“会签”权,提升街道政府引向行政管理在区内派出机构的影响能力。“四级网络”强调居民区层次在社会管理中基础性单位的地位,通过居民区各类组织,建立起维系社会管理和稳定的网络体系。“二、三、四”模式的实质体现了上海模式的精髓,即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调控,区、街道和居民区三个层次上的组织体系成为确保社会管理的组织架构。在总的发展方向上,强调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1]
在快速变化的城市社会面前,“二、三、四”模式,沿用了传统的行政控制策略,即试图用行政力量来整合和调控城市社会。随着市场化变革越来越深化,这种行政主导和控制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一些最直观的现象之上。例如,在“二、三、四”体制下,街道是三级管理中的重心,通过行政化整合的机制,对辖区进行社会管理。这种行政强化的逻辑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是实际运作中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街道所能够掌握的治理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一方面,街道对各类条线部门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虽然街道在名义上是这个层次的协调和领导机构,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主导条线部门的行政行为。在工作评估方面,反而是区行政主管部门来考核街道。因此,很多具体工作的落实,难缠的事务最后都落到了街道身上。例如街道的综合治理工作,由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承接,涉及多个上级部门。任何一个区级部门,都可以随时向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安排工作任务。各种任务不断下达,但是人员、经费和政策都没有相应配套。另外,街道行政部门沿用的行政化控制手段,无法将辖区内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例如各种社会组织、单位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其所用。街道有事无权无资源,单打独斗,不堪重负,影响了街道管理的实际绩效。
由于街道负担过重,资源匮乏,自然将相当多的行政工作往下转移到居委会的身上。居民区层次承担过多的行政负担,从反恐到计划生育,从统战到公共安全,一切事务进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区党支部的人员素质、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都无法适应来之上面千条线的工作。其次,居民区内辖区事务相对单一,治理范围受限,无法履行城市社会管理的重任。最后,由于居委会在法律上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承担如此多的行政职能,必然遭人诟病。居委会过多承担国家控制的成本,又影响了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感,甚至有的地方业主不欢迎居委会设在本社区。
“二、三、四”模式下的城市社会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难题。街道一级行政资源有限,无法在街道的范围内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而居民区层次上又过多地承接了上面流下来的行政职能,群众自治组织地位的异化造成了居委会的运转不良和认同危机。在此情况下,社区管理的“网格”化试图寻找一个街居之间的新单元。最为常见的作法就是在街道和居民区之间,人为地划出若干个网格,在这些小单元中注入被条线分割的行政资源。另外,改革的设计者希望在管理网格中,通过各种手段,整合行政体制外的各种治理资源,例如单位、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与市场的资源。在这一改革的逻辑中,网格中的行政体制内资源得到合理整合(解
决条块矛盾),体制外的社会与市场资源也得到有效利用,各种管理信息互通,这些都有助于解决目前街居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当然,逻辑上虽然如此,但是一旦付诸操作,就会碰到许许多多实际性的问题。
北京介绍
东城区
东城区特色:万米单元网格
北京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东城区。自2004年北京市以东城区为试点创新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以来,得到了国家各大部委的高度关注。
东城是北京的中心城区,中央机关云集,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比较成熟的建成区。大规模的大拆大建、开发建设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了长期的设施管理维护阶段。
正是根据自己的城区特点,东城区实施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东城区所辖25.38平方公里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科技处副处长宋刚认为,它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两轴分立。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这样的制度,有利于处理问题的效率提高。
2.实现了更小单元的管理。万米网格,比社区更小,责任也就更明确。
3.实现了工作闭合的环节。发现问题-收集问题-问题立案-问题处理-问题反馈-结案,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而且,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
4.启用了移动的技术手段。基于无线网络,以手机为原型,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
5.对井盖、电线杆等城市设施实现了数字编码,有利于城市部件管理。
但是东城区的模式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答案显然不是。因此,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等区县的城市管理建设,必须要因地制宜,找出自己的特色来。
海淀区
海淀特色:三心合一 集中共享
朝阳区面临的问题同样适用于海淀区。而且,由于海淀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不错的底子,因此,不重复建设,集中、共享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在这个基础上,海淀区“三中心”工程将视频指挥调度中心、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行政事务呼叫中心从空间位置上进行合并,从应用功能上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实行三中心合一的方针是正确的,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
再有,由于海淀面积大,人口多,尤其是流动人口多,海淀并不全部通过城管员来发现问题。经过论证,海淀区决定采用视讯技术,视讯和城管员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石景山区
石景山特色:管理通“地下”
石景山区早在2001年就对城市的地下管网进行了普查并建设了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区给水、排水、排污、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等地下管网的数字化管理。如果要开发一块土地,通过这个系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地下管网的铺设现状,同时还可了解到土地的规划性质、绿化情况以及人口密度等相关信息。
石景山区将地下网管建设与地面城市管理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管网数据系统的工作成果,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提高对社会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朝阳区
朝阳区特色:社会化管理
对于朝阳区来说,既有成熟的建成区,又有大量的建设区。可谓是有CBD,有使馆区,有亚奥商圈,但也有广阔的农村地区。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很不一样。
因此,要把东城区的城市管理方法照搬到朝阳区就会发生问题。最简单的就是没法雇那么多的城管员,依靠城管员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力量缺乏。因此,朝阳区的办法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提倡社会化管理。
首先,试点先行,分步推广。将三环以内城区、四环周边城区和农村地区分三步纳入网格化管理; 其次,以事件管理为重点,管理内容从城市环境管理拓展到社会管理,纳入对人、对单位的管理;第三,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调动门前三包单位、保洁队、绿化队、物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第四,以96105作为统一呼叫平台,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与政民互动系统进行对接。(T121)
舟山模式
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2008年10月天阙科技受委托研发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舟山市沿港西路83号有三座烟囱,昼夜使用劣质燃料排烟,附近三百多户居民怨声载道,多次反映,并与工厂负责人发生过冲突。8月18号上午9点20分,居民王雅莲向“舟山网格化管理系统”10639393短信号码发短信反映了这个问题,在10分钟内,经过竹山社区、解放街道、定海区各级流转后,交办给海区环境保护局,上午9点34分,区环保局环境执法人员进行调处,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在系统反馈中承诺对此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处理。
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系统平台运行3年,整合了近30个部门应用,累计解决类似的问题6万个。办结率达到99%。记载事件20万篇,短信平台将近一年时间发服务短信1800多万条次。
贺国强考察系统后指出:网格化管理系统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强化综治维稳机制,既是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基层党建的创新。
从系统建设的角度来讲,第一是细分管理网格,使整个基层管理的结构形成网状化的结构;其次是建立基础信息管理平台,整合了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基础数据,包括人、事、物、场所、机构等;然后通过拓展信息录入渠道,比如短信、电话、门户、平安队员上门走访、其它治安、司法、信访等数据接口,纳入了基层民情,同时建立民情分析机制;整合社会管理相关部门资源,形成政务资源联动机制,统一为社会提供管理服务功能。同时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将整个系统的运作纳入规范的监管体系。
从机制建设的角度来讲,通过组建管理服务团队,整合各方面的服务资源;强化分片包干的责任,使管理服务落到实处;这种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全覆盖、精细化、多元化的管理服务,形成党政主导的、多方协同的管理服务体系。2009年,赵洪祝书记做了长篇批示,要求全省推广,并多次组织现场会,至2010年底,浙江省已全面建立并完善了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2010年底,系统获得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网格,城市管理
1 城市网格化管理概念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是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 通过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创建新的城市管理体制, 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等新方法而形成的城市管理运行的新架构。它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 将管理辖区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 通过加强对单元格中部件和事件的巡查, 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2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
2.1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思想, 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 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 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 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 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如图1所示:
2.2 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 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 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 运用地理编码技术, 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 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 使城市部件有序、精确定位。
2.3 城市事件管理法
事件是指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 需要市政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事件大类分类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事件管理法则是指将上述各类事件纳入管理范围, 并按照不同的事件明确责任单位和处置时限的管理方法。
2.4 无线数据采集
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相应功能的信息采集器——装有“城管通”软件的手持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 将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相关信息报送到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 同时接受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和领导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无线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移动传输网络和LBS系统、短信网关、GRPS大客户平台相连接;手机终端用户通过移动GPRS网络以专用APN号接入GRPS大客户平台, 连接至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进行各类数据传输 (如:现场照片、地图数据浏览、录音信息、表单等) , 以及实现现场位置定位、短信收发、语音呼叫等功能。无线多媒体信息采集系统将采集的数据高速传输至数字化城市管理后台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协同处理。
2.5“两个轴心”监督和管理的分离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 需要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和指挥中心, 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 将城市管理的“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 实现问题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管理状况综合评价等功能。
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 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反馈问题处理结果。
3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关键技术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 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 即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 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 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 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 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3.1“3S”技术集成
“3S” (GIS、RS、GPS) 技术是现代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GIS是对多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 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技术支撑;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各种信息, 及时对GIS数据进行更新。“3S”技术集成是指将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这3种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实现空间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和更新。“3S”技术及其集成是“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的关键。
3.2 构件与构件库技术
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 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构件库是把一组功能和结构有联系的一组构件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地系统, 可以对组件进行查询、管理、编辑等, 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有许多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的子系统, 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 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构件和构件库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3.3 中间件技术
所谓中间件就是位于平台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具有标准的协议与接口的通用服务, 它是一个通用的软件层, 利用该软件层提供的API, 可以开发出具有良好通信能力和可扩展性的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 用于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协调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作业调度、实现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无障碍通信。
3.4 地理编码技术
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 它提供了一种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系统的地理坐标的方式。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置坐标的关联, 建立起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 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通过对自然语言地址信息的语义分析、词法分析, 自动和标准地址库匹配, 确定出精确的地理坐标。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用到许多不同部门和类型的数据, 地理编码技术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移动GIS技术
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信息服务 (Location Based Service, 简称LBS) 和移动终端4个部分组成。移动GIS作为一种服务系统, 当用户与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交互时,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这个模型会动态地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
4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2004年, 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城市管理思想, 采用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依托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 结合东城区城市管理实际需要, 细化城市管理单元, 理顺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了东城区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2005年7月, 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小组, 确立了上海、南京等10个城市为先期试点, 并于2006年3月, 将天津、重庆等17个城市作为第二期推广城市。为了更好地在全国推广城市管理新模式, 建设部组织相关专家和机构, 制订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4个技术标准和规范, 并于2005年5月通过建设部审核并正式公布, 于2005年8月1日执行。
5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明确定义, 并深入研究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构成和关键技术, 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该管理模式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Foster I., Kesselman C..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3]郑士源, 徐辉.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 2005 (3) .
[4]张超, 吴丹.城市网格化管理[J].城建档案, 2006 (7) .
[5]龚键雅, 杜道生.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 网格化;海事动态监管模式;动态风险
0 引 言
“十二五”期间,随着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水上交通变得更加复杂,公众对安全出行的诉求不断提高,海事部门面临的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依旧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目前,浙江海事局全面应用了覆盖船舶管理、船员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交通服务(VTS)、闭路监控(CCTV)系统等在海事监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初步形成以巡逻船为主的水上交通立体监管体系;开发集成了AIS、VTS、CCTV等信号源和通航要素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网格化、可视化信息平台,实现了船舶的“可视、可听、可控”。根据浙江省海事辖区网格类型的划分,浙江海事局出台了《浙江海事局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办法(试行)》;然而,网格类型在划分后不能够随通航环境、交通流等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改变,存在网格类型划分与实际通航安全风险情况不符合的现象,海事监管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优化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资源配置,提高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水平。本文对浙江海事辖区的通航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建立网格风险动态评估模型,以便根据通航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网格类型进行动态调整,探索实现基于动态网格风险的海事监管新模式。
1 海事网格化管理及其优点
1.1 海事网格化管理
海事网格化管理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海事管理区域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以顺畅的协调机制和便捷的跨部门业务流程为纽带,实现网格单元与各管理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对网格内的部件和发生的事件实施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系统。
海事网格化管理是根据海事辖区进行网格划分,并对辖区内的各类通航环境、船舶、气象信息等信息资源按网格划分来进行管理。
图1 网格与资源的关系
系统中的网格资源采用分级管理,从网格到浙江沿海辖区,依次递归;其他资源信息采用分类管理,各类资源之间单独管理;将各类资源信息根据其地理位置,分配到网格,进行关系关联。借鉴海洋与渔业部门的渔区编码,对于未编码海区按相邻渔区编码进行加位处理。[1]
1.2 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当前,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海事监管资源所具备的分布性、异构性、自治性和动态性与网格特点相符合,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可有效解决现有海事监管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海事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海事管理引入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2.1 实现管理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通过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使网格中的各个部门实现流程和信息共享。当发生险情或出现违章情况时,网格化管理系统可自动根据各网格单元内资源的使用情况,对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协同调配,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大共享。
1.2.2 实现控制的实时性
通过构建立体化的网格化管理信息传输通道,可使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取相关海事信息,从而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1.2.3 提高海事预警能力
海上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特点,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的实时监控和预测功能,可及时发现和甄别仍处于萌芽状态的事故或事件,并发出预警,彻底改变目前海事监管中被动、滞后的局面,为完善沿海水上交通事故或事件的预警机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能及时综合各方面信息,针对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结合应急预案,可迅速形成相应的行动方案,使预警信息更具针对性和明示性,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
1.2.4 增强预警互动性
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及海上人员能最早发现潜在危机,是预警信息的重要来源。网格化管理方式的推行可为行政相对人提供畅通的信息通道,也可使事故险情和危机等得到真实记录和及时回应。这不但可缩短海事管理机构应急处置的响应时间,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同时可展示海事管理机构对公众举报的重视程度,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2 浙江海事辖区网格化管理现状
2.1 管理成效
随着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不断推进,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同时在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水上交通事故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1)理顺工作职责。通过网格的划分明确各单位职责,消除管理的死角和重复部分;提高发现事故的能力和预防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海事管理机构只能在事故发生后处理的情形。
(2)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以往通过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长时间才能处理的事故,现在依靠网格化管理在短时间内就可解决。
(3)建立了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网格化系统将事故的发现、处理的整个流程自动记录在系统中,使监督评估部门能够快捷、方便地调用,为监督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
(4)增强了海事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监督评估部门的监控之下,促使海事执法人员在事故处理中自觉遵守依法行政的要求,规范业务用语和执法流程。
海事网格化管理改变了传统海事管理粗放、低效、盲目的落后方式,使海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高效化转变;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优化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形成职责明确、执法规范、服务精细、管理有序的新格局,进一步强化了海事管理机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动态网格化管理尚未完善
目前,在“网格化、可视化信息系统”中,网格风险类型一经设定就无法随通航环境、交通流等实际风险情况进行实时改变,存在网格类型划分与实际通航安全风险情况不符合或不同步的现象。
2.2.2 传统的部门结构影响海事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发挥
目前,海事网格化管理在海事管理机构内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多表现在监管手段的变化,通过大量引进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海事管理触发机制质的提高,由以往事故发生后触发和依靠相对人报告或举报的被动触发机制,变成了通过AIS,CCTV,GIS等系统监督和预防的主动触发机制。但是,海事管理机构的各职能部门结构没有根据网格化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事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流程。
2.2.3 新旧体制尚有摩擦,尚未达成统一认识
新的海事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传统海事监管模式造成很大的冲击,虽然大部分执法人员对海事网格化管理报以支持的态度,但几十年的监管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很多人认为海事网格化管理仅仅只是一种手段的变化,对整个网格化管理理念给海事监管工作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认识不足,这也从客观上影响了海事网格化管理的整体运行。
2.2.4 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支持
传统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都是针对传统的监管模式,特别是行政审批、调查取证等方面。海事网格化监管虽然在技术上完全可做到无纸化办公、异地办理各种业务,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支持,不仅没有提高管理效率,反而因为两种体制同时运行,加大了执法人员的工作量,也间接造成执法人员对网格化管理认识的局限性。
3 浙江 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的提出
3.1 定 义
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是指根据海事网格通航安全风险的实际情况和辖区海事监管及应急资源数量,对各海事网格进行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力量的统筹分配及资源协调,力求海事监管与应急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监管资源的集约化,有效提升监管效能,确保对关键网格(高风险网格)的重点监管,维护辖区水上交通安全。[2]
3.2 监管流程
实时采集海事辖区内各网格的气象水文、交通流等信息,以现有的通航要素系统和船舶信用系统为支撑,根据网格动态风险评估和分级对各网格的通航风险进行测度、分级[3,4];根据辖区内各网格的风险分级结果,对各网格实施不同的监管模式。
3.3 监管模式分类及应对措施
3.3.1 红色应急管理
组织协调海事巡逻船艇对实施红色应急管理的网格动态游弋值守。红色应急网格归属分支局,充分利用AIS,VTS,CCTV,甚高频通信(VHF)等一切有效动态跟踪监控手段,对网格内的4类重点船舶实施跟踪监控,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及时给予必要的提醒,并提供相应的安全信息服务。
如遇大风、浓雾等恶劣天气而导致巡逻船艇无法出航,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应做好相关记录,并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加强电子巡航工作。
3.3.2 黄色预警管理
根据辖区和黄色预警网格周边的海事巡逻力量,组织协调船艇进行网格巡航;根据网格现场实际决定动态游弋值守或定时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24小时),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加强电子巡航工作。
3.3.3 蓝色预警管理
根据辖区和蓝色预警网格周边的海事巡逻力量,组织协调船艇进行网格定时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48小时),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GIS,VHF等手段进行电子巡航工作。
3.3.4 常态管理
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进行电子巡航工作;海事巡逻力量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72小时。
3.4 监管保障
3.4.1 制度保障
制定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制度,使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有法可依,并形成长效机制。
3.4.2 信息系统保障
对现有海事“网格化、可视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海事网格化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建设,实现海事网格风险的动态评估和分级。完善AIS,VTS,CCTV,GIS,VHF等信息系统建设,扩大其覆盖范围。[5]
3.4.3 指挥力量保障
在现有指挥中心、交通管理中心中设置专门岗位,完成对巡逻、救助力量的调配和指挥。
3.4.4 巡逻和救助力量保障
完善巡逻与救助力量的建设,对海事监管移动终端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有海事网格动态风险分级的同步显示和预警功能。
4 结 语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系统是时变系统,系统风险随着通航环境、船员适任能力、船舶安全状况和货物属性、海事管理力量的动态投入等的变化而实时改变。在分析浙江海事辖区网格化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海事辖区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系统实际情况,提出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对不同网格实行动态分级管理,提高网格风险类型划分的正确性和动态性,动态统筹调配海事监管资源。试行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有助于优化海事监管力量调配,提高海事监管效率,减少目前存在的主观性强、缺乏动态全局统筹的缺点,有效保障通航安全。
参考文献:
[1] 浙江海事局.浙江海事局监管网格化、可视化需求研究[R].2013-10.
[2] 浙江海事局,上海海事大学.网格风险评估体系研究[R].2014-12.
[3] 黄常海,胡甚平,郝严斌,等.单船动态风险评估模糊推理系统的设计与模拟[J].中国航海,2011,34(2):68-73.
[4] 黄常海.基于VC与MATLAB的船舶航行动态风险推理系统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