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精选14篇)
那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调节心理障碍和缺陷呢?心理医生给出了以下的答案:
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完成作业,逃课、厌学在学校称王称霸,不愿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等诸多方面。造成中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的原因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处在青春期以及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反抗、负重的时期是由儿童慢慢走向成熟的阶段。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富于理想,但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可见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重要。“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很多家庭已根深蒂固,而且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缺陷。还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庭教育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但是欲速则不达,往往效果与期望差之千里。
青春期的少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苦涩中渡过。家庭是他们的避风港,如果家长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给予关怀和支持,那么,青春期可以顺利通过;相反,家庭支离破碎,父母莫视无睹,而少年的心理异常脆弱,在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团伙引诱,而误入歧途。
帮助孩子们调节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也就成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全国有不少学校都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经过对出现问题的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对其家长们进行正确家庭教育方式的讲述,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自己无法和孩子沟通交流, 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学生不服管理,而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父母和教师不理解自己,时时处处为难自己。我认为,协调好了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领路人、更应该是学生心理的疏导者。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分享。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精神萎靡 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考试时会表现出焦虑。这些情况出现在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成绩好的学生 会自卑,常常会与 成绩好的 学生进行 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 堂上要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尽可能面批他们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还能在交流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步骤,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大部分中学生 随着年龄 的增加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他们只会给父母和教师提要求,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个别争强好胜的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和教师是故意为难自己,认为教师、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们,从而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这时候由于 教师、父母的错误判断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成绩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利 用主题班队会让 他们感受 什么是真 正的责任 和义务。 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之前必须了解清楚问题的真相,赏罚要分明,要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 什么话该说,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 接受教师 的管理和 教育。
3.青春期学生由于早恋引起心 理问题。中学生往 往对异性充满神秘感,由于对方的容貌、学习成绩优秀而产生好感,受好奇心 的驱使而 接近异性,萌发情感。 但他们对自己、对异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因为早恋陷入心理困境。对于中学生早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青春期 教育的书 籍;另一方面 教师不能 讽刺挖苦,要理解学生,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切记在全班学生面前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但实有所指地暗示批评,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恋迷途的学生更加感到压抑和无助,有可能会出现早恋学生相约“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剧。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切勿急于处理,在冷静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二、心理咨询注意事项
1.“了解”是心理咨询的前提。了解被咨 询对象的 具体情况,包括家庭、学习和情绪状况以及心理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认真分析被咨询对象的内心活动。要制定相对应的解决 措施,切忌随意、盲目、无准备地 进行咨询。
2.“以诚相待”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只有尊重 学生、为学生着想、以诚相待,做学生的亲密朋 友,学生才可能与你倾心交谈,我们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才能引导学生朝着积极、 乐观、向上的方向前进,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路人。
3.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 要求。倾听是心 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宽松和信任的情况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时,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去听,不要有偏见,不做价值评价。
三、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只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更加轻松,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心理教育。而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起到教育和预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预防因为心理矛盾和压力无法排除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心理失衡和行为失控问题。
关键词:心理教育;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0-02
现代社会工作学习节奏紧张,人们有了时间紧迫感,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化,缺少交流,而工作学习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又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使之产生浮躁、焦虑、失落、不满等不健康心态。中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遇到问题后,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意志薄弱、抵抗挫折的能力差、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危机意识不强。因此,对于农村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的重要时期,虽然学生的心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了一定的成长,但与身体的发展速度来说还是较缓慢的,各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往往缺乏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农村中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偏僻,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新事物较少等原因,在他们的个性心理上必然存在差异。当他们从小学步入中学后,身体的增长,接受的知识面的扩展,使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在:
1.自卑心理。在班级中,特别是学困生往往由于成绩差、跟不上老师的授课,不受老师重视,甚至被其他同学歧视,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常表现为不合群、胆小怕事。
2.耐挫能力差。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同学关系不和睦,过多注重自己的外貌,缺乏家人的关爱等都会使农村中学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他们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遇事退缩,甚至失去信心,想不开,不再尝试,不再努力。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要紧张许多,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能适应升学带来的变化,他们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理想时,无所适从、很少有学生向同学或老师求助。
4.情绪的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身体快速发展,身体带来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增加都会使情绪起伏变化加大,往往容易冲动,而他们又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打群架,自杀等现象。
5.人际交往能力差。现在农村初中学生大多都不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由于学业上的竞争,同学间吃穿上的攀比,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6.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7.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初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和他们的身心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2.提高个人修养,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3.锻炼坚强意志。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明确锻炼目标和计划,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老师要注重讲解锻炼意志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帮助学生提高耐挫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也对意志的锻炼有一定作用。学生要明确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4.提高耐挫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明白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认真分析受挫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为之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为今后战胜困难做好准备。
5.鼓励冒尖精神。(1)创设机会,营造氛围。(2)开展各种活动,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发扬特长,表现自我。
6.培养竞争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发挥他们的潜能。(2)實行班干部竞选制。让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班级凝聚力增强。(3)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同样重要,只有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因此,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5).
[3]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另一个出问题比较多的症状是适应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参加校内的课外活动,不适应现在的学校生活,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的生活环境等等。
除此以外,中学生还有好多表现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分地与人争论、抬杠,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就是偏执;还有些同学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大叫大嚷、乱摔东西;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过分地紧张与敏感;有时候很焦虑、心神不定;对老师父母和同学忽冷忽热
学习的劲头忽高忽低;感觉学习压力特别大,一提及上学考试就特别讨厌;常常对成绩好过自己的同学不服气,心理不平衡等等。虽然这些行为不具有普遍性,但在许多孩子身上确实存在着,甚至很严重。
造成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影响外,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的教育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些教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特殊的环境使他们从小养成了孤僻、任性、自私的性格,而这一代孩子的父母也大多赶上了文革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致使他们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他们也认为教师应该有良好的`素质,因为这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有不健康倾向的孩子也用不着害怕或者惊慌失措,应该端正态度,在生活中慢慢改善人际关系,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多听听感人肺腑的故事,多看看哲理深刻的书。
闲暇的时候去郊外走走,休息的时候帮妈妈干点儿家务活。
在学习上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磨炼意志、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需要全面的判定。美国学者康布斯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第一,积极的自我观念;第二,恰当地认识他人;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第四,主观经验丰富。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我们可以称其为心理健康的人。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概念是心理不健康,亦称为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对许多不同类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失常的统称。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可以无忧无虑,但是也会出现挫折和失意。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很平常的,从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来看,表现为:
1.不适应新环境。幼儿园与小学的转换,使小学生面临艰难的心理适应。新入学的小学生容易把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面临陌生的环境,心理不适应,显得敏感脆弱。
2.厌学症。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将会造成厌学症。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适当,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期望过高。从学校因素看,教师教法单一失当,学校生活单调,应试教育压力过大。从自身因素看,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与毅力等。
3.学习疲劳。学习疲劳产生的生理原因是由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失衡所引起的。其社会原因是应试教育所引起的学生负担过重和竞争加剧;个人原因是不良学习习惯与用脑习惯产生学习疲劳。
4.考试焦虑。造成考试心理异常的原因有:(1)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大;(2)学习习惯不良;(3)个人性格因素。
王 赐 红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雷坝乡初级中学邮编:742218手机:***)摘要: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也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
(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
(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
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
(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
(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
(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不
(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
(1)与别人相似
(2)与年龄相符
(3)善于与人相处
(4)乐观进取
(5)适度的反应
(6)面对现实
(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7、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青少年的世纪。帮助和鼓励青少年自力更生, 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加强锻炼, 磨练意志, 培养自立意识。必须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 从城市到农村, 从家庭到学校, 从学校到社会, 各行各业, 各级各类人员都关心都参加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这是全民族跨世纪的系统工程。
实事证明:健康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 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等, 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着更多的焦虑和挫折, 也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 便会产生不良反应, 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 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小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时期, 必须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中小学生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来抓紧抓好。
教育部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标准中, 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这就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这个阶段的人的可塑性很强, 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 不良的环境可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 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 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不良影响。
目前,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 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 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 讲究“一俊遮百丑”, 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 肆意讥讽, 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 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德育为先, 以德育带动智育
学校教育应该顺应形势, 加强德育。做到“德育无小事, 事事都育人”, 充分发挥班主任、科任教师、团支部的作用,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 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充分信任学生, 理解尊重学生
学生的自卑心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 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 对中层生漠不关心, 对后进生全盘否定, 出语不逊, 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要多鼓励, 多说溢美之词。当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 都应对他们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绝对不能挖苦、讽刺, 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而不是求全责备, 要尊重理解学生。
3.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 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 积极参与, 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 懂得协作的重要, 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 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 只不过轻重有别, 程度不同而己。由此, 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如兴趣小组 (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 , 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 又善于评价他人, 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 乐意参加群体交往, 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的学生学会宽容, 理解他人, 并在情绪上自我疏导, 转移注意力, 不至于对某些事情“越想越别扭, 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 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将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94-01
经过长期观察,本人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结合多年来的德育工作,本人谈谈面对生活压力时,如何帮助学生构筑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学生犯病时,班主任要教给一些治疗办法。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学会渲泄与松驰,如每天半小时体育锻炼,爬山、聊天,找信任老师或朋友倾吐等,使学生懂得面对生活压力放松自己的心情。学生的青春期是多思和多愁善感的时代,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自已,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
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与建议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
一、结果与分析
1、吸烟行为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吸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尝试吸烟的人占总人群的74.3%,开始吸烟的年龄在15岁以前的占总人群的35.6%,每天吸烟的人占总人群的29.3%,每天吸烟超过一支的人占总人群百分比是18.8%。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尝试吸烟的人占总人群的65.1%,开始吸烟的年龄在15岁以前的占总人群的42.3%,每天吸烟的人占总人群的30.2%,每天吸烟超过一支的.人占总人群百分比是21.6%。
2、饮酒行为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饮酒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有饮酒行为的人占总人群的90.2%,开始喝酒的年龄在15岁以前的占总人群的36.1%,每天喝酒的人占总人群的22.5%,每月内醉酒超过4次的人占总人群百分比是10.1%。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饮酒行为的人占总人群的93.6%,开始喝酒的年龄在15岁以前的占总人群的52.3%,每天喝酒的人占总人群的39.2%,每月内醉酒超过4次的人占总人群百分比是13.4%。
3、吸毒、及网络成瘾行为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吸毒、及网络成瘾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吸毒行为的人占总人群的0.3%,参加过类似娱乐行为的占总人群的86.3%,上网目的主要是以娱乐为主的人占总人群的67.9%,网络成瘾的人占总人群百分比是22.3%。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吸毒行为的人占总人群的0.5%,参加过类似娱乐行为的占总人群的72.3%,上网目的主要是以娱乐为主的人占总人群的83.4%,网络成瘾的人占总人群百分比是31.4%。
4、膳食及运动行为通过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体育专业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天至少喝汽水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周有3天到西式餐厅吃饭、偏食、每周有5天喝奶、每周至少5天吃早餐、自感体型良好的人群占总人群的百分比分别为45.2%、44.1%、62.4%、52.1%、68.3%、76.1%、43.2%,均与体育专业学生的膳食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在运动行为方面,与体育专业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每天看电视、每周课外做功课、每天玩电子游戏、每天上网的人占总人群百分比分别为37.2%、64.3%、69.4%、54.2%、60.1%,均与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膳食和运动、吸烟、喝酒、网络成瘾等健康相关行为的对比分析发现,相比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较为合理,尤其在问到对自身体型的看法,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很少对自身体型满意,提示体育运动对人体体型的保持起相当大的作用。另一项关于静态生活方式的调查显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常参加能量消耗较少的静态生活方式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看书等活动。这进一步提示,可能是由于静态的生活较多,影响到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常常会感到孤独、生活不愉快,甚至在遇到困难时常伤心或绝望。因此,促进大学生合理膳食及加强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
二、结论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尝试吸烟、每天吸烟、吸烟超过一支的人群百分比均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且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尝试饮酒、每天饮酒、每月内醉酒的人群百分比均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且有显著性差异。
3、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有吸毒行为、参加过类似娱乐行为、上网目的主要以娱乐为主、网络成瘾的人群百分比均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且有显著性差异。
4、与体育专业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天至少喝汽水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周有3天到西式餐厅吃饭、偏食、每周有5天喝奶、每周至少5天吃早餐、自感体型良好的人群占总人群的百分比均与体育专业学生的膳食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显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1.学习压力大,心理紧张,导致考试焦虑;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学生厌学,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3.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不是“我想要学”,而是“老师、家长要我学”;4.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照抄作业、考试作弊上。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中出现得比较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1.师生关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2.同学关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3.家庭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的伤害。
(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显现,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最为突出的是早恋问题;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致。俗话说,日久生情,学生在面对感情时,不能理智面对,冷静处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非常渴望了解异性,希望通过交往来了解,但是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最后发展到早恋。这一问题在学校中已经很普遍,且很难控制。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3.社会因素。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了学生的心灵。
三、对农村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领导意识,培训师资。农村学校普遍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条件限制,有的领导的意识不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得提高领导意识,没有师资,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引进专门人才的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然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一方面使教师自身心理更加健康,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另一方面,让教师形成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二)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三)构建心育大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信心。
2.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有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3.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的老师更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为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备课时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第二、上课多表扬、鼓励,激发兴趣。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第三、课堂气氛应轻松民主。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乐学不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注意到了他,他也是集体的一员。
(四)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出现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些放松治疗,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自主性”德育模式是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德育模式之一。概括起来就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八个字。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途径, 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 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主发展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 科学地对待心理异常表现
心理学家将13、14岁和17、18岁称为青少年的“两次心理断乳”, 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的心理特点决定于他们的不成熟性, 会表现出形式多样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异常, 同时这也反映了他们不完善的心理发展、特定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这些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在中学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有的自卑感强, 缺乏自信, 对待周围事物冷漠麻木;有的在与同学相处时经常做出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造成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有的经常感到烦恼孤单, 紧张焦虑;有的固执己见, 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有的性格孤僻, 极少与同学交流;有的缺乏主见, 人云亦云, 从众心理强;有的性格粗暴, 缺乏自制;有的经常与学校教师对着干, 逆反心理强, 我行我素, 唯我独尊;更有的由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帮助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向成熟, 这是学校、教师、家长面临的永久课题。有效地全面培养学生, 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特别是长期被忽视的心理素质,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运用德育内化说,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德育的理想境界是内化。所谓“内化”是指经过认同而逐步形成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与主体的过程。德育内化说在心理教育中尤为重要, 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 通过心理内化, 才能使一切外部条件、要求、因素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为此, 我们应当从各方面促进学生自觉进行心理内化, 首先, 要让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 学生只有在信任、尊重教师前提下, 才能有效地实现心理内化, 将教师的教导转化为自身上进的动力;其次, 要合理安排各种外部因素, 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育人因素有机结合, 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第三, 要搞好学生心理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三、有计划实施“自主性”德育模式, 多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自主德育模式”下德育内容的重要方面, 其教育方法、过程也充分体现出该模式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各级部门, 特别是学校德育教育系列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种途径全方位心理素质的教育。
1.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各级目标体系
(1) 确立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教育的系列目标, 体现出心理发展、心理教育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如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面对新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学习短暂不适的心理, 采取相应的对策;高二年级对优等生和困难生的不同心理进行必要的指导辅导;针对高三年级学生考前不合理、不合适的应考心理进行及时的教育疏导等等。
(2)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保证完成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 还要注意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要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把握好青春期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 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并且在各科教学中,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引导。
(3)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从过去单一以学生成绩高低为标准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 要在评价中增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指标, 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2. 加强教育者自身心理知识、理论水平和心理素质提高
要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教师首先自身得加强心理素质。很多学科教师并没有学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 缺乏系统的细致的教育心理辅导。因此, 在教学中难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心理倾向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所以, 作为教师, 我们要具备学习意识, 要广泛学习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广大教师只有灵活掌握多种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 遵循科学合理的理论, 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制定出针对每一个层次和阶段的学生的具体可行的方案。从而在整体上对所有的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提高对学生心理分析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改变目前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素质教育经验性、无目的性的状况。
四、优化学校和班级的育人环境
通过开展多彩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 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潜力得到了开发, 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走出个人, 融入集体, 只有把自我融入班级、校园的大家庭中, 通过浓郁纯朴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感染自我, 才能使学生的心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健康。
五、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增强自律意识
独生子女学生的增加, 带来许多教育问题, 现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 但自律、自立、自强意识却显得过于苍白和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家庭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 包办太多, “关心”太多, 造成学生人格的严重“缺钙”、心理上的“扭缺”。教师应从学生受教育者主体出发思考现行教育的手段、目标、要求, 有意识地将学生自我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通过各种途径, 逐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律的“五自”意识, 成为未来合格的四有人才。
咸宁市嘉鱼县渡普中学
鲁方致 胡飞罗芳
(鲁方致 咸宁市嘉鱼县渡普中学校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现出来,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当代的健康新概念已突破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局限,健康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健康的心理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主体是健康的。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主流的背后,也存在着阴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话题。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突变期,小学升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加之现阶段农村特殊的环境,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了一定不健康心理。其特征大致表现为:
①学习压力心理。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始终处于高强度学习压力下,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同时,农村中学生从小便有家长“学而优则士”的思想推波助澜。造成学生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②自卑孤僻心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阶段农村贫富差距增大,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③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
④贪图享受心理: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⑤任性自私心理:当前有很大部分学生有这种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⑥虚荣妒忌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
⑦盲目从众心理: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部分留守学生缺乏家长引导,监督,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总认为“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烟、我也敢”等。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校因素
①教育指导思想。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
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先是分解到干部,干部分解到教师,教师分解到学生。于是,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提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②教师问题。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2、家庭因素
①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农村家长更是如此。但大部分家长因为接受教育少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陔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等问题。“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
②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某校一学生因家庭贫困,整天沉溺于如何赚大钱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导致精神幻想症。
3、社会因素
①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时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信息时代转变。在转型期中,由于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涌入,为旧有的农村观念带来冲击,如拜金主义、权利意识等,给纯洁的中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②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4、自身因素
①生理上的原因: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开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
②心理的原因:除了学生生理变化这一时期也是中学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
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对农村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原因的分析,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要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
①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②要改革教育历年与教育方法,坚决摒弃那些“唯书”、“唯分”,压抑进取精神,窒息智慧的灌输、注入式教育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
③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热爱学生,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人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抛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多跟学生谈心,多跟学生交朋友,多给学生关心和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要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
2、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①学校要抨弃单纯学校教育的思想,而要积极争取家长参加对孩子的教育活动。针对农村家长,教育意识薄若,方法欠缺,学校可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请一些专家、教师到会为家长们上课。同时还可以开展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确保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②学校通过《家长报》(或其它媒介,如闭路电视等),让家长更多地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学生住家比较分散,召集家长不易的难题。
③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写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地把学生有关情况反映给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
①社会的支持是学校与家庭做好良性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支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与社会上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良莠难分的网络侵蚀有密切关系。学校与家庭都是在社区之中的,由于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阶段,很不稳固,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孩子是生活在社区之中的,社区中消极环境对学校与家庭教育起到不小的负面的抵消作用。作为执政一方的街道、村委会及地方政府,应站在对民族素质高度负责的立场上,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积极整治社区软环境,其意义不在街道与楼房建设之下。
②江泽民同志记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从自身做起,健全心理品质
①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中学生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中学生自己解答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同时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②中学生要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③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
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现在,各中学都普遍设立了医务室。学生要自己对心理问题要有较好的认识,积极向心理老师咨询,不要千方百计捂着、盖着。同时,随着咨询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信件等隐蔽形式进行。
摘要: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教学,更要更多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会让学生的心理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茁壮成长。关键词:心理健康;成长;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是指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育。“注重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重点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是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学生道德水平和人格的养成。
一、学生心理情况分析
小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由六至十二岁,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们经历着重要的生理、认知、社会性和情绪感情变化,开始运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的行为,与他人有效交流的能力逐渐增长。我们知道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社会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
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一些孩子出现焦虑、恐惧、厌学、逃学现象,意志品质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如何解决。
(一)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的形成受社会制约。社会在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接触到的一些信息,都会导致不良心理因素的诱因。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互联网信息的发达都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又因学生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薄弱,都会造成学生非正常的心理。
(二)学校因素
师者,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同事也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小学生不仅背负着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望。他们所处的学校更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争先恐后,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我们所处的大社会。这种局面也使得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他们用脑过度,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其中一些人便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方法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创设和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教室是小学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要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民主、平等的意识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基础。一家人虽然辈分有高低,年龄有大小,学识有深浅,但是人格是平等的,大家在一起应该互尊互爱,和睦相处,要给予每个家庭成员发言的权利,作为家长更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见,理解孩子的想法,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家长对孩子要实施科学教育,既宽容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成人。
(三)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满腔热情。这对于低年级的教育犹为重要。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总之,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关心与
呵护。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让每一位小学生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参考文献:
(1)钱伟源 《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
【心理医生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0-30
浅谈小学生学习心理09-28
浅谈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0-20
浅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0-09
心理医生给男人的忠告07-09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10-27
家长如何做孩子的心理医生10-30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11-24
心理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12-10
试谈数学教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