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精选8篇)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篇1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重难点: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实验,容量。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2: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第2题,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第3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容量的概念和认识了测量工具,还知道了升和毫升分别是用字母“L”和“mL”表示。并学会了怎样读量杯和量筒的液体。)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2、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升”和“毫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重点:

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00 mL的量筒和1000 mL的量杯以及水槽。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毫升和升分别用用字母“mL”和“L”表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他们。幻灯片演示,指名读一读。

二、学习新知。

1、师:升和毫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分组作个小实验。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讨论、猜想。

2、在讨论、猜想的基础上,提出实验要求。⑴ 看清楚量筒的刻度。

⑵ 每次装入量筒的是100毫升而不是装满量筒,从水槽中取水。⑶ 记录倒入的次数和每次倒后量杯中的毫升数。⑷ 小心不要打碎仪器,也不要伤到自己。3、分组实验。

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4、汇报交流。

交流各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出现了情况,说明可能是倒的时候出现了失误,实验要认真严密。)在得出10次正好倒够1000毫升水的基础上,师介绍1000毫升也叫1升,并板书: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

三、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

5升=()毫升

3升=()毫升 4000毫升=()升

8000毫升=()升 指名说答案并说思路。

四、综合应用。做练一练。

第1题,看图,先让学生了解“净含量”的含义,再读出各种容器中液体的净含量。还可以举出其他例子,丰富课程资源。

第2题,先让学生看清题意,了解两种包装的酱油容量及价钱,再回答这两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单价不同的原因,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问学生可连加得出:4袋250毫升的酱油是1000毫升酱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便宜多少。

第3题,让学生认真读题,清楚题中有那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思路。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除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连乘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整数除法的单元。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及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本单元教育目标:

1、会口算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除法,会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说明结果的合理性。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情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

本单元共安排了12课时,其中除法安排了7课时,乘除混合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排1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

第一课时

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2、了解列表法,会计算简单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3、在自主探索、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教学重点:

简单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教学难点: 算法多样化。教学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夏天我国的四川遭受了近百年来的大旱,田地的禾苗都旱死了,许多的农民都颗粒无收。得知这个情况后,许多人都自发的往灾区送去粮食。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2、交流个性化的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想法。生1:因为5×50=250 所以250÷50=5 师:这种算法非常好,又快又准确,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算的? 生:根据乘法口诀想到的。

师:像这种除数是整十数的,我们可以利用口诀直接计算得数,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2:想25÷5=5所以250÷50=5 师:你真棒,巧妙地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求商。

师:同学们想法都很正确。我们的好朋友聪聪是这样想的。(如果学生提到类似聪聪的列法时,师要加以肯定,并板书。)

出示列表法。1辆 50袋 袋 2辆 100袋 3辆 150

4辆 200

5辆 250想1辆车运50袋,2辆车运150袋……5辆车运250袋。师:像聪聪这样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三、巩固练习。师:同学们都学会了这样的口算方法,老师这还有6道口算题,你们试着做一做吧!出示试一试。

由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四、解决问题。做练一练的第1、2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做练一练的第3题。让学生计时比赛。做练一练的第4题。

首先帮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然后再做题。可以让学生在图上连线,也可以组织学生口答。

五、小结。

指名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估算和自主尝试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用整十数除三位数和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用整十数除三位数和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年我国成功的发射了“神舟六号”飞船,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航天飞船,学校决定组织全校师生去参观航天博物馆。

出示文字和表格。

二、探索新知。⑴ 明确题意。

师:你从这段话和表格上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样理解“每批参观的人数不得超过60人”和“至少要分几批参观”的意思? ⑵ 独立探究。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至少要分几批参观呢?

师:刚才同学们估计全校师生至少要分9批参观。那你们能用竖式计算吗? ⑶ 小组讨论。

商8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⑷全班交流,写出算式和答语。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白:523里面有8个60,还余43,所以8要写在商的个位上。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的算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我们估算的要分9批,为什么计算的结果是8批呢?(指名1人回答)

师:对,就像这位学生说得剩下的43人还要再组一批。那你就说说怎样写答吧。(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全校师生至少要分9批参观。)

三、尝试应用。出示试一试。

师:如果全校师生每70人分成一个组,那么最多够分成几个组呢? 学生独立思考,用竖式计算,然后再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剩下的33人不够分成一个组,所以最多分成7组。

四、巩固练习。

第1、2题,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弄清题意后,让学生先估计一下,然后在计算。第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计算的正确率。问题讨论:

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亮亮和丫丫的答案,再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使学生理解:每20米1个间隔,先求出可以分成几个间隔,用除法计算。因为路的两端都要植树,所以植树棵数=间隔数+1。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不调商)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不调商)笔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暑假结束啦。假期里你们不但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而且身体也长高了是吗?这不,小明的妈妈就准备为小明买一双鞋。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看小明在商场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二、自主探索。

1、解决问题(1)。

呈现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

师:我们现在就来帮小明妈妈算一算。(提出问题1)让学生先估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23接近20,可以把23看作20进行试商。让学生列式,并用上节课的知识试着用竖式计算。生自主探索计算。

交流算法时,重点使学生理解除数23接近20,把它看作20计算比较方便。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3的书写位置。(这里如果出现学生在竖式中把商3和20来相乘,教师要重点讲解。)

教师板书竖式计算。

2、解决问题(2)。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你们共同探索出了除数接近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那么,我们用这种笔算方法帮小明的妈妈解决第二个问题好吗?(提出问题2,生列出算式)

提问:把69看做几十试商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来。(生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集体订正。

三、尝试应用。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帮小明妈妈解决了问题。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题,需要你们帮助算一算,你们愿意吗?

出示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三道题的除数各看做几十来试商,再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指导。

四、综合应用。做练一练。

第1、2题,是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按题目要求,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讨论:

这是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给学生尽量多的交流机会。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帮小明的妈妈解决了鞋价问题,还掌握了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的方法。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节课就到这里。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调商)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教学重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 调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希望工程吗?它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希望工程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帮助了很多失学儿童,今年光明小学的同学响应希望工程的号召,向山区的小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二、讨论方案,学习新知。

师:这就是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捐书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看到三个同学正在包裹图书。生2:他们捐赠的图书想通过邮局寄走。

生3:光明小学总共捐赠图书196本,多少本包一包,正好能包完呢?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讨论第一个方案:

1、讨论方案(1)

先让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讨论。

提问:如果每包10本、30本、40本、50本,可以吗?

小组内分工计算一下,把你的计算结果在小组中交流并共同探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每包本数是整十数都有余数。

师:既然每包本数是整十数都行不通,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第二个方案。

2、讨论方案(2)

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再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商9大了,改商8”是在调商。了解把接近整十数的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也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所以需要调商。

如果学生做竖式计算有困难,教师可演示竖式计算过程,边演示边讨论: ①8为什么写在个位上。②商9大了,该怎么办? 师:这个方案还是不行,那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三个方案吧!

3、讨论方案(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试算。

交流算法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代表,把这个竖式小组内演示一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两道算式,你发现这样类型的题应该怎样计算了吗?

生:先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然后试商,商大了,要把商调小,商小了,要把商调大。

三、实践运用,巩固提高。做练一练。

第1题: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很快说出商,交流时,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第3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再填表格。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商是几,再计算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3、能把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方法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索中,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启发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我们一起去看看第17届世界杯的有关情况。

2、引出新知。

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有32支球队参赛,平均每队有多少名运动员?

师: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736÷32

二、学习新知。

1、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使学生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除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2、让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写好竖式后,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32除73够除,所以我在十位上试着商2,32乘2等于64,73减64等于9,再把个位上的6拉下来,在商的个位上商3,32乘3等于96,96减96等于0,所以最后得数是23。

如果学生说不出以上步骤,教师可板书演示竖式计算过程,边演示边讨论。①把32看作多少来试商。

②商2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73减64的余数为9,接着该怎么办?

三、巩固新知。做试一试。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312÷24

672÷84

79÷16 567÷27

752÷47

135÷28 提问: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生:如果除数够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两位数,如果除数不够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一位数

师:说得非常好,你能很快计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给学生时间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结果。

三、实践提高。做练一练。

第1题:先看图,然后边提问题边计算。第2题: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第3题:可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第4题: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理解“这辆车全部通过隧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车头进洞到车尾出洞,所以,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走的路程是隧道长加上汽车的长。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3、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难点: 商末尾的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这是一张有关港口的画面,你观察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了工人们正在忙着运输。生2:春光公司一共要出口680吨粮食。

生3:我看到了许多箱子整齐地摆在码头上......

师:这些箱子就是运输业常用到的集装箱。它可以方便快捷地运输货物,你还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4:集装箱的种类有两种,有能装载22吨的,还有能装载17吨货物的。师: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春光粮油公司要出口680吨粮食,如果用装22吨的集装箱,需要多少个?

二、学习新知。

师:你能很快说出该怎样列算式吗? 生:680÷22 师:非常好,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生:两位数,因为用除数22除被除数的前两位68够除,所以商是两位数。让学生试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个位上写0的道理。

如果学生做竖式有困难,教室可作为引导者示范竖式过程,边演示边讨论: ①3商在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 ②22除20不够除,个位上不能上“1”怎么办?

师:结果出来了,30余20,30和20的单位各是什么呢?相同吗? 生:30的单位为“个”,20的单位为“吨”。师:究竟需要几个集装箱呢? 生:31个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20吨也需要一个集装箱,所以总共需要31个集装箱。

三、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如果我们选择另一种集装箱,每个集装箱装载17吨,这回需要多少个呢?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全班交流。

四、实践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这种竖式计算题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练一练第2题,读题,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已来农村的巨大变化。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提出倍数问题。

练一练第3题,先谈一谈有关避暑山庄的见闻,激发学生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讨论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几时可以到达,首先要求出路上行驶了几个小时。

练一练第4题,可先讨论一下要求平均每平方米收青菜多少千克,必须先求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方法。

2、能把除数接近几十五的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并进行计算。

3、能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感受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能把除数接近几十五的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并进行计算。教学具准备:书上的图片及写有练习的小黑板。板书设计:

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除法 160÷24=6……16(竖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了解猫头鹰?它有什么特点? 生: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知识。

师:既然猫头鹰是人类的朋友,那它遇到了困难我们就应该帮助它。老师叙述猫头鹰的难题:(有月亮)现在是夜里12点,再过160小时还会有月亮吗?

生:交流方法,讨论出是用160除以24。

师:我们如何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漂亮的情景图,提出猫头鹰的困难,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帮助别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计算方法。

1、讨论方法。

师:我们要想帮助猫头鹰首先要解决哪个问题?

生:讨论交流并说出再过160个小时是白天还是黑夜的问题。师:怎样计算出160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刻? 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激发、引导学生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美丽的情景中学习本课的重点,体现新课表中的数学情景教学。)

2、交流方法。

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计算。生:利用两次调商的方法进行计算。

可以把24看作20来试商,结果商8大了; 可以把8改为7来试商,结果商还是大了。师:我们可以把24看作25来试商吗?

生:按照老师的引导进行试商,结果是商6余16 师:这回该知道再过160个小时是黑夜还是白天了吧?还会有月亮吗? 通过余数学生们都看出是下午4时,是白天,没有月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尝试计算的过程,再进行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彻底理解本课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练习。

1、试一试。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试做。

先自己试做,再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2、练一练。(2、3题)

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的大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结果。第4题,以比赛的形式完成。

第5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先求什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是通过做题再次巩固加深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连除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两个算式改写成用一个连除算式的过程。

2、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连除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3、在自主解决问题和改写算式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运算中的合理性。教学重点:

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连除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牛奶可以使我们身体强壮,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王爷爷家的奶牛。

二、教学新课。

1、牛奶问题。(1)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思路1:先算4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再算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思路2:先算1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多少奶,再算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3)结合交流情况,指导学生试着把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并计算。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的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进而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

2、公文包问题。(1)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思路1:先算一箱公文包多少钱,再算一个公文包多少钱。思路2:先算3箱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再算一个公文包多少钱。(3)交流算法。

指导学生试着把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并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的算法改写成一个算式时加小括号的道理。了解含有小括号的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乘除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第1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读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解法1:960÷4÷3=80(袋)解法2:960÷3÷4=80(袋)

第3题,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两个题有什么异同,再解答。第4题,稍有难度,注意提醒学生统一质量单位。【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乘除混合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指名说说最喜欢看什么书?

二、教学新课。

1、读书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位小朋友的读书情况。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景图,了解相关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说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并计算。

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进而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做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使学生明白: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其他练习题是文字叙述的简单问题,可先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独立完成。

第十课时

乘除混合(带小括号)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乘除混合和带小括号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式题,能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3、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式题,能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说说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新课。电视机问题。

1、出示电视机厂的生产情况和问题(1)。

①让学生说说“照这样计算”的含义,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②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思路1:先算1天生产多少台,再算半个月生产多少台。

思路2:先算半个月里有几个3天,有5个3天就生产出5个108台。③结合交流情况,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第2种思路列综合算式时,因为要先算15÷3,所以需要加上小括号,即:108×(15÷3)。

2、出示问题(2)。

引导学生说一说题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交流时,如果学生写出带小括号的算式900÷(108÷3),要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要给108÷3加小括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练一练的其他题,让学生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了小括号。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典型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并解决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能表达思考和解题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并解决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给书问题。

1、出示情景图。

提问: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交流解题方法。

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师重点指导丫丫的算法:把亮亮比红红多的本数除以2,就是亮亮应该给红红的本数。

二、还钱问题。

1、出示情景图。

观察情景图,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使学生理解售货员的话(你们俩的钱凑在一起正好能买两个)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计算结果。

先求一个铅笔盒的价钱,再求红红应该给丫丫的钱。

列式为:(20+14)÷2=17(元),红红只带了14元钱,应该还给丫丫17-14=3(元)。

三、帽子和围巾的价钱。

1、出示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读懂题意,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2、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把两组物品中同样的东西去掉,先求出2条围巾的价钱,再求1条围巾的价钱。即:66-34=32(元)32÷2=16(元)。再根据2顶帽子和1条围巾的价钱是34元算出1顶帽子的价钱是9元。

四、手套和袜子的价钱。

可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交流。重点使学生了解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

五、瓶和壶的容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进行推算。由第一排和第二排比较,得知1壶=2瓶。由第一排和第三排比较,得出1瓶=2杯。

所以1瓶=2×200=400(毫升),1壶=2×400=800(毫升)。【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参观植物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参观植物园,经历小组合作,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租车方案、参观路线的过程。

2、能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合情合理的方案和路线,并能表达制定方案及路线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3、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合理安排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制定合理的方案和路线。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组织我们参观植物园,你们高兴吗?外出参观我们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呢?

二、教学新课。

1、租车方案。

(1)交流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租车和相关的信息。

(2)提出问题(1),讨论一下各种车型最多能做多少名师生,然后交流,再计算结果。(3)提出问题(2)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把制定的方案写下来。

(4)交流各组制定的租车方案,说明自己制定的方案的合理性。(5)讨论“议一议”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道理即可。

①租3辆豪华大巴比较舒适,51×3=153,能坐下150人,还余3个座位。一共需要用600×3=1800(元)。

②都用48座的大巴车需要4辆,要用500×4=2000(元),花钱不是最少。原因是空座位太多。

2、参观路线。

(1)出示植物园主要景区分布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2)提出分组参观和设计参观路线的要求。①按自己的兴趣分组。②参观时间是9点到11点半。(3)讨论“议一议”的内容。

使学生明确制定参观路线要考虑以下情况:

①行走需要的时间及速度。如果园区的路程比较远,那么路上用的时间多,玩的时间就相对少了。

②每个园区参观的时间。要根据内容合理安排。(4)小组合作制定参观路线。(5)交流各组制定的路线及对活动时间的安排。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线和角

本单元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对线和角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包括直线、线段和射线,角的概念、角的度量和角的画法等内容。

本单元教育目标: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4、在探索线的特征、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角的图形特征和大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5、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性、挑战性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本单元共安排了7课时,其中认识“线“安排了3课时,认识“角”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按要求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异同。教学难点:

对于直线、射线的长度理解。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直线和线段。

1、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

指导学生通过课本中的情景图和教室里诸如黑板边缘的线段等的实物,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然后说明“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

教师示范画出一条线段图,并说明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限长度的,可以度量。

2、引导、启发学生想象:如果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会怎么样?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描述出来。

然后指出:把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无法度量。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线段的一段无限延伸会怎么样? 说明: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形成了射线。学生讨论得出一条射线有且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是无限长的,无法度量。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4、观察教材上的插图,使学生了解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太阳照射的光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射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或射线。

如:拉直的鞋带像线段、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像射线等。

5、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小组讨论,再交流。

不同点

相同点 点 线段 两个端点

线都是直的

射线 一个端

直线 没有端

二、做试一试。说出各条线的名称。

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线③是一条曲线,学生说不上来,教师要给予说明。

三、画线段。

1、复习线段的特点,提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的要求,让同学自己试着画。

2、学生交流画线段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视情况进行指导和示范,并说明线段的表示方法。(先点一个点,把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个点,用笔从0开始画到4,再点上一个点。画出的线段可以记作:AB=4厘米。)

四、练一练。

1、自己画一条线段,注明线段的长度。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学生画出的线段可能各不相同,教师要关注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

2、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

(学生第一次接触类似的问题,首先让学生找出对应的线段,再自己测量)

3、下面分别给出了3个点、4个点和5个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之间画线段。

(由学生独立完成。答案分别为三角形、长方形和正五边形。注:①题目中相邻两个字很重要。②画图要规范,用直尺、铅笔作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讲故事、看图回答问题和测量活动中,感受在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1、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2、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数学问题,了解小狗走的路(直线)比主人走的路近。

二、看图回答问题。

1、先观察情景图,了解、交流图中的信息。(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学生讨论,实际数一数,了解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2)你估计小明去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要给予肯定。但要使学生明白,走中间的直路比较近。

三、测量。

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

1、先让同学估计一下,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实际测量。

2、交流测量结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中体会、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最后指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四、练一练。

1、(1)乘火车,从北京到广州的路程是2313千米。

(2)乘汽车,从北京到广州的路程是2529千米。

(3)乘飞机,从北京到广州的航程是1966千米。问: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航)程不同? 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2、观察图中大连与上海间的铁路线和水运线。哪条线长?为什么?

观察线路图,找出铁路线和水路线,再讨论。大连到上海的铁路线弯度大,水运线比较直,所以铁路线长,水路线短。

3、在A、B两点间画出三条线,并分别测量这三条线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画,测量出长度后,再交流。熟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做实验和画直线的活动中经历认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过程。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会经过一点或两点画直线。

3、积极参加试验和动手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会经过一点或两点画直线。教学难点:

了解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学过程:

一、小试验。

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壁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1、提出试验问题,让学生猜一猜。

2、根据本班情况,学生分组试验或师生共同试验。

3、师生边试验边体会。

(1)在木板上钉一个钉子,无论钉在什么位置,木板都可以转动,不能固定。

(2)在木板上钉两个钉子,就可以将木板固定在墙壁一定的位置上。

(3)钉三个或更多的钉子,会增加木板的牢固程度,对木板的位置没有作用。

4、得出结论:把木板固定在墙壁上,用两个钉子就可以了。

二、画直线。(1)过一点画直线。(2)过两点画直线。

1、提出画直线的两个要求,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直线。

2、交流、展示画直线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自己画的直线,讨论“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得出结论: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最后,教师指出: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数学上也叫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介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试一试。

要把下面的木板固定在墙上,请你在木板上画出钉子的位置。(引导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再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需要几个钉子。)

四、兔博士网站。

在测量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常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让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B、C两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直线测定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量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了。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测量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时采用的方法,可以在课后或活动课上让学生分组实际做一做。

【课后反思】

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找角、认识角、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角,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认识角,会读、写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二、引导探究。

1、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2、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2)启发学生用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贴在黑板上展示。

3、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出示教材上的两个角,提出活动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2)交流学生比较的方法。

4、认识量角器。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5、量角的方法。(1)自学教材第40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测量方法:把量角器放在要测量的角的上面,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条边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指的度数(外圈从左向右读,内圈从右向左读)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由学生试着测量,教师注意检查、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2、练一练。

第1题,测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使学生知道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第2题,如果学生测量时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角的两条边延长后再测量。第3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测量后再交流。

【课后反思】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认识平角、周角和角的关系的过程。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和周角、平角、直角之间的关系;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关系。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用纸来折出各种各样的角。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平角和周角。

(1)指导学生照书上的方法折一折。然后交流折纸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折成的是什么角,是怎样知道的。

(2)指导学生把刚才折成直角的纸打开,观察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

(3)按照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周角。

2、认识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1)提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知道:1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2个平角或4个直角;1个平角是180°,1个周角是360°。

(2)认识平角、周角。

教师拿出一把折扇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角,重点观察平角和周角。

3、认识角的关系。

(1)指导学生操作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角的变化,并说说各是什么角。

(2)教师示范,在学生再次认识各种角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小于90°的一类角和大于90°而小于180°的一类角,它们分别叫做锐角和钝角。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排列,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画法的时间。第3题,先找出不同的锐角、直角、钝角,再测量它们的度数。

第4题,先观察、讨论每相邻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再利用平角是180°计算各角的度数。第5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折的时间。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角可分为五大类 直、平、周角最特殊,锐角小于九十度,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课后反思】

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过程。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3、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预做准备。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按老师要求)

3、尝试画角。

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学生活动:(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互相检验。

2、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1)动手尝试(2)集体订正(3)合作交流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2、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量角器、用三角板)

【课后反思】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发现图形中隐含规律的过程。了解图形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发展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的规律。探索规律(1)

指导学生先观察三个图中正方形的排列方式,找出规律(从排列的形状和正方形数的增加中都可以发现规律),然后选择图号(图②)填在横线上。

探索规律(2)

指导学生先数出每个图中分别有几条射线和几个角,把数的结果填在表中;再观察统计表并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射线条数的规律是,从左向右,逐个图形递增1条;角的规律是,1、2+1、3+2+1、4+3+2+1。射线的条数和角的总个数的关系是:有几条射线,角的总个数就从1加到几。

探索规律(3)

每个图中的线段条数与上图中角的个数排列规律类似。(有几个点,线段的总条数就从1加到几减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然后按规律接着画。

【课后反思】

四.计算器 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认识算盘,知道算盘上各部分名称,会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

2、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计算。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通过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计算工具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认识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经历了解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知道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3、感受计算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教学重、难点: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教学过程:

一、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计算器”这一课。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的劳动人民是怎样计数的。

引导学生自学49页

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1、古代劳动人民用算筹计算。

2、然后逐渐发展为用珠算计算。

师:提到珠算同学们可以看一下51页的“知识窗”,初步了解一下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珠算是什么样的。

师: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1、珠算分为两种。一种是7珠算盘,一种是5珠算盘。

2、算盘结构分为“档”、“梁”、“框”;珠子分为“顶珠”、“上珠”、“下珠”、“底珠”。

3、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挡表示0,可以任选一个档做个位。)

二、了解计算机。

师:是啊!正因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才使得我们的计算方式不断更新,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已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的应用十分广泛,导弹操控,人造卫星,航天飞机操控,医疗、气象、机器人、银行结算等等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下面我们看书的50页,了解一下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自学书50页。提问:

1、通过自学我们了解了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运用,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2、你利用计算机做过哪些事情? 让学生讨论交流。

【课后反思】

使用计算器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计算器、学习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

2、了解计算器上常见功能键的名称,学会用计算器计算。

3、对计算器充满好奇心,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子计算器。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化了的计算机——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等特点。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我们手中的计算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计算器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on/off是开关机键;ce是删除键。+、-、×、÷、=键是四则运算键。

学生对计算器常用键了解之后,师随便报数,生按键。(提醒学生先开机,注意归位和小数的按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熟练掌握了各个键的用途了,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尝试计算: 5040+1073=6113 先让学生自己算,再交流。重点关注操作的步骤。

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为了正确输入数据和运算指令,每输入一个数据后必须迅速校对。让学生说一说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感受?(方便、快捷、准确)师:人们正在用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高效。

二、巩固练习。

师:好,下面咱们来做几道题,看看同学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

1、做53页“试一试”。

要求先用计算器计算,再试着用笔算一算。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尝试进行较大数目的加、减、乘、除计算。

2、指导学生做“练一练”。

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小强家这个月大约能剩余多少钱。首先说明这不是估算问题,而是一个生活经验问题。因为这个家庭除去以上主要支出外,还会有其他支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想法。

三、发展练习。

1、380+192+43=

816÷68×27= 师小结: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题目,可以从左往右依次按键。

2、675÷5-79=

385+36*19= 师提示:按四则运算顺序计算。

四、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老师也很高兴。同学们都上过信息技术课,电脑也称“计算机”,和计算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脑也具备计算器的功能。回家后或者上信息技术课时,同学们可以自己试试。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畅想一下,未来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

【课后反思】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经历用计算器自主探索、发现、交流数学运算规律的过程。

2、在探索计算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归纳推理,了解一些运算中的特殊规律。

3、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教学难点:

有条理的思考和归纳推理。一.探索活动Ⅰ

1、教师说明这节课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计算中的一些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生共同认识给出的计算程序框图。

可采取教师口述要求和步骤,学生自己选数进行计算的方法。也可让学生在看懂框图的基础上,独立选数、计算。

3、交流学生选取的数和计算的结果。

通过多个同学、选不同数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使学生确信这种运算的规律。

4、任意选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按上面的规律探索。

由学生独立进行,最终结果都是6174。

二、探索活动Ⅱ

1、读程序图,弄清选数、运算要求和程序,了解单数、双数的含义,由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教师提示: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每次的结果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2、交流探索的结果。

让学生确信,不管选什么数,只要按规定的程序计算,结果都得1。

3、提出问题(2),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次体验这种计算程序的神秘性和结果的一致性。教师结合“兔博士网站”中的内容,介绍著名的“角谷猜想”。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

三、探索活动Ⅲ

提出探索活动要求,任选一个进行探索。其中,“单数乘5加1”运算结果没有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课后反思】

认识更大的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况,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3.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描述、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5.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字来描述,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经历认、读、写亿以内的数的过程。

2、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万以内的数。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课前准备:一张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能说出一个万以内的数?并指出每个数字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的。)

生:3578,3表示3个千,5表示5个百,7表示7个十,8表示8个一。

6954,6表示6个千,9表示9个百,5表示5个十,4表示4个一。

二、自主探索。

1、读亿以内的数。

(1)师:请同学们读出课本第56页的文字

(2)交流读数。(给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培养读书自学的习惯。)教师板书:17501读作一万七千五百零一

384402读作三十八万四千四百零二

2、认识亿以内的数位表。

观察亿以内的数位表,提问:它和以前学过的数位表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位表中有个级、万级。

师:的确是这样的,我国记数时,习惯从右向左每四位为一级。这样分级就可以使我们在读、写一些比较大的数时,既方便又不容易出错。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位。

3、认识亿以内的数的组成。

(1)你能把17501写在数位表中吗?(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写数的机会)(2)交流学生写数情况。讨论每个数字的意义。

(3)写出其他三个数。交流写法。(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

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让学生再读三副图下面的说明文字,说一说:这三件事情中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点?根据这几个数据有哪些想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能力。)

(2)排序并讨论方法。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题,先自己读,再全班读。

练一练第2题,先读题,再让学生写数,然后全班交流。

练一练第3题,先读一读表格中的信息,接着再讨论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销售量逐年增加,联想到关心体育事业的人越来越多等。再提出问题(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入表中,最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整万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经历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的过程。

2、掌握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会用“万”为单位表示数。

3、体会用“万”为单位表示事物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课前准备:香港、澳门区旗图片、模拟网络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吗? 学生答不出,教师介绍。

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师:请同学们看这两面旗。出示两幅旗的图片,介绍旗子的图案

师:这是我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关心祖国、关心香港和澳门的感情。并自然引出人口问题。)

2、交流读书了解到的数据信息。

师:你们想了解一下这两个地区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翻开书第58页,自己读一读。师:把自己读书了解到的数据和有关信息交流一下。学生说出两个地区的人口数。香港:6780000人 澳门:440000人

师:这两个数据是我国2000年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统计的结果。(了解数据信息和有关问题,使学生知道数据的真实性。)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据,并写出来。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数,并写出来。教师在数据后面写上“读作”两字。请两个人板演。

师:来!一起检查一下,这两个同学写得对不对?(既是读写数的练习,更是下面数的改写的实践经验。)

2、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指出: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比较简便。并鼓励学生自己改写。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数,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个级都是0。生:是整万的数。

师:说得对。像这样个级都是0的数,我们把它叫整万的数。在实际生活和使用时,为了读写方便,人们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如,我们知道10000可以写成1万。(观察数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启发,在学生以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己改写数的正确率。)

3、交流、检查学生改写的结果。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改写。6780000=678万

440000=44万

(交流改写时的想法,一方面分享、学习他人的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4、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7200000=720万

............

(在学生再次自主写数、改数和丰富的数据交流中,总结整万数的改写方法。使学生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改写方法。)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题,学生看图读文字,并写出横线上的数。

(感受大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用两种方式改写,巩固学生写数,改写数的知识。)练一练第2题,出示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要求学生读一读,再改写,最后订正,说说改写的方法。

(再次感受大数与生活的联系,巩固改写的方法)

四、网络学习。

利用模拟网络课件搜索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回家后,实际上网查一查。

(利用模拟课件,满足了解各省、市、自治区人口数的要求。启发学生课外网上学习。)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了解到了那些知识?

3、你还想了解什么?

【课后反思】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具体事例,经历把精确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精确数,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近似数。

3、了解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近似数。教学难点:准确地求出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除汉族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民族叫少数民族吗?

中国人多数是汉族,所以把人数比较少的民族叫少数民族。我们应该关心少数民族的同学及每一个人。你们想了解一些少数民族到底有多少人吗?(课件出示课本60页的四幅图)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幅图,思考以下问题:

图中有几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各是多少?这个数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回族:8602978人 纳西族:278009人 壮族:15489630人 蒙古族:4806849人

这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都是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得到的真实数据。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精确数。

2、求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描述一些事物。你能把少数民族的人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吗?

让学生试着改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们改写的结果汇报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8602978≈860万

278009≈28万

学生说想法时,可能不完整,只要意思对即可。

(尝试改写近似数的过程,使同学们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3、四舍五入法的意义。师: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一个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也就是把一个数按要求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如果不满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并加上“万”字;如果是5或比5大,把万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万位进1,最后加上“万”字,并用“≈”表示。

把壮族和蒙古族人数用近似数表示。

15489630≈1549万

4806849≈481万

学生改写后,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改写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

4、尝试练习。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61页四副图下面的数据,试着判断哪个是近似数,哪个是精确数。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2)把上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5、小结。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疑惑?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判断。

(1)2105643=211万

(2)850000≈85万

(3)784999≈79万

(4)2198000≈220万

(让学生通过判断,分清什么情况用“=”,什么情况用“≈”,熟练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4512000、7898521、4510236、95000、154980、9825009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47()690≈48万

665()987≈665万 4()6213≈45万 69()0123≈698万

(这几道题稍有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

【课后反思】

认识一亿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一亿、体验一亿有多大的过程。

2、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等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知道10个一千万是一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亲身感受一亿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教学难点: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大数,首先咱们先来数一数。

一、跟老师一起数 1、2、3、4……十个1是多少? 10、20、30、40……十个10是多少? 100、200、300、400……十个100是多少? 1000、2000、3000、4000……十个1000是多少? 1万、2万、3万、4万……十个1万是多少? 10万、20万、30万、40万……十个10万是多少? 100万、200万、300万、400万……十个100万是多少? 1000万、2000万、3000万、4000万……十个1000万是多少?

二、体验一亿 知道一亿有多大吗?

1如果一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从一数到一亿大约要多长时间? 生先猜测,再指导用计算器计算。(三年零二个月)

2如果一亿个人手拉着手(每人间隔1米)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3一亿如此之大,可还有比一亿大的数。比如我国人口是13亿。全世界人口超过60亿,会写这两个数吗?(指名上黑板上写出这两个数)

师: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些数就给我们的数位顺序表增添了新的成员,从一亿开始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数。

1亿、2亿、3亿、4亿……十个一亿是十亿。10亿、20亿、30亿、40亿……十个10亿是一百亿。100亿、200亿、300亿、400亿……十个100亿是一千亿。

三、区分数位、计数单位。

1、师: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叫做计数单位。

启发学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在讨论的基础上,介绍十进率计数法。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打开书63页,让学生看定义。

指名读数位,计数单位的定义。对比着来理解、区分并记忆两者(多指名)

2、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指名读,并熟记。提问:从右往左数,第五位是什么位?第九位呢? 百亿位是右起第几位?百万位呢?十亿位呢?

3、做试一试。

学生写完后,同桌先互相检查,再全班交流。

四、知识延伸。

让学生课下搜集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五、练习总结。做书上64页练一练。

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先读一读,再改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篇2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任务, 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每单元后安排的“我的小笔头”, 一个学期共六次;一部分是平时的小练笔, 包括每篇阅读课文后的仿写、续写、改写等, 还包括课外的日记、摘抄等。下面笔者就每单元后“我的小笔头”的习作教学谈些认识和建议。

习作1, 写“我喜爱的地方”。“阅读链接”和“口语交际”中都涉及了家乡最美的地方, 这为学生习作作了必要的铺垫。例文《梦中的外婆家》也写出了外婆家的藤花书屋、淡红的花朵、大竹园……是那么美, 那么亲切,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美美地读一读例文, 亲切地感受这一切。这时, 教师再适时引导:喜爱才能写出美, 你最喜爱哪儿?然后,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 想清楚自己最喜欢什么地方后, 再回忆那个地方怎么让你喜爱, 想清楚一个个细节, 一幅幅画面, 一个个情景, 然后及时转入书面写作。当学生有了初稿或写了一部分时, 可以再做一次简单交流, 教师把有表达特色的习作片段展示出来, 让大家比较、借鉴。比如:通过什么方法突出了景物特点?是通过对比, 借助想象, 运用比喻、拟人?还是恰当引用?或是通过排比增强语势?教师用学生活生生的习作说明怎样作文, 这样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也给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范例。

习作2, 重点练习书信体写作。在根据例文明确书信写作的基础要求和了解书信的格式后, 进行有目的、有实际意义的写作实践。“你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受感动的事?请写封信告诉亲人和朋友。”教师可以就“口语交际”中“我看课外兴趣班”的话题, 结合学生生活中上各种辅导班的实际情况, 谈谈自己的感受、建议, 这样, 让学生有一种表达的需要,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次习作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我手写我心, 说出心里话, 即使这种心里话有些偏差, 如厌恶学习之类的, 教师也不该“一棍子打死”, 堵塞学生表达的欲望, 教师正好可以此为契机, 疏导学生的这些想法, 寻求教育良方,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习作3, 写自己收藏、收集的经历和体会。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导语中的排比句和省略句, 启发学生思路;也可以提前布置, 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的人有哪些收集或收藏;还可以让学生拿来一些实物介绍, 例如集邮册、标本、贴画等, 讲述收集与收藏的有关知识和趣事, 讲述这之中的苦辣酸甜, 在此基础上完成习作。

习作4, 由漫画编故事。这是继本单元文化主题“生命离不开绿色”之后,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幅漫画。教师应先跟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的内容, 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绿色”, 从而关爱自然, 关爱他人, 关爱自己, 继而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弄清图意, 展开想象, 创作故事。其中, 加强看图指导是重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观察图画, 不可写成千篇一律。习作完成后, 必须让学生的习作有更多的欣赏者, 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满足, 这就要加强习作的交流、评改。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交流, 可以让全班进行交流, 也可以是面批面改, 还可以是同学互批互改, 并且把优秀习作和对它的修改、评语, 都放在“习作园地”中展览。

习作5, 编故事。如果让你在海里投放一个“漂流瓶”, 你会在瓶子里放些什么?结果怎样?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习作练习, 学生乐于来写, 教师则用启发谈话帮助学生把思路打开, 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来写作。由于此类文章学生容易完成, 教学时可以限时来写, 要求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之后, 打好腹稿, 当堂完成, 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习作6, 要求写人。要想写出人物有意思的事,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习作范例, 看清提示, 突出本次习作的重点注意事项。在进行写前指导的同时, 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习作心理, 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并帮助学生做好材料的筛选, 以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此外, 评议要放在课内:一看是否切题, 选材是否突出“有意思”。二看内容是否具体, 是否运用了已学的习作知识, 如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等。也可以请文中所写的“当事人”来评议。最后, 学生根据大家的评议进行修改。学习修改也是本册习作教学的重点之一。

本册教材在读写结合方面, 有些做得很好, 值得以后借鉴使用。如根据《海上的风》仿写自己喜爱的事物, 根据《地震中的父与子》续写对父亲的话, 根据《门前的小树死了》仿写调查报告, 写《龙卷风》后的小练笔, 为《准时的登陆表演》设计海报等。阅读与习作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 从而使学生做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篇3

1照样子,写词语。

秋雨萧萧往事悠悠

井井有条翩翩起舞______、_______、

火红 雪白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看”的词语很多,例如: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看。__________: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________

此外,我还知道其他表示“看”的词语有(越多越好,3个得满分,每多写3个加1分):

3神话故事是文学殿堂的瑰宝。《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的名篇。在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知道许多希腊神话中的神,例如主神宙斯、_______、______、等等。许多成语也跟神话故事有关,例如开天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我读到“林则徐、关天培、岳飞”这些民族英雄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些成语:_________;每当我读到司马迁、苏轼、李时珍这些饱学之士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成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七、我能填: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16分)

1充满神奇色彩的九寨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________,古木参天,________,________,是个充满________的人间仙境啊!

2月夜,站在洞庭湖岸边。我会情不自禁的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除夕之夜,听到屋外爆竹声声,我会轻声吟诵起____________的诗句。

3我会对对子:和风对___________,白云对海马对__________,古木参天对_______,春回大地千山秀对________,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

4“不一会儿,这小家伙______________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谁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寥寥数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的美好画面,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__________,也能感受到__________。这正是“________”?

5今年4月份,我校邀请了著名作家曹文轩来校做报告,并开展了“走近曹文轩,感受纯美文学”读书活动。我读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我会仿:照样子,我也会创造。(4分)

1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当做人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起了,“呼呼”声好像在向天地万物示威。小树在风中低下了头,弯下了腰。树叶也“簌簌”地离开了树枝。垃圾袋飞上了天空,被窗前的树枝钩住了,在风中“哗啦——晔啦”地嚷着……(写一两句话,用上拟声词)

九、我会说:听懂对方的话,为对方着想,为别人分忧,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5分)

一天,小明和小华相约一起去观看冰雕展。小明准时来到了车站等小华,可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小华还是没有来。等,还是不等,让他左右为难。这时小东看到了小明。他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呢?争取在其中用上一两句名言警句或诗词佳句。

小东:小明你准备到哪里去呀?

小明:________________

小东: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

小东: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

十、我会读:认真把文章读两遍,后面的练习就会做。诚实与信任(节选)(6分)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就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宴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搁下了电话。

1文中的“我”主动留下字条,是因为___________;“我”请车主把购货单据寄来,是因为“我”觉得

2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中“诚实”是指___________,“信任”是指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两人的“对话”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11分)

在地球的南端,有一个巨大的“冰箱”。它比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合起来还要大,这就是南极洲。南极洲和包围着它的海洋一起,通称为南极。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25度。

南极洲到处是终年不化的冰雪。有的覆盖在大地上,有的漂浮在海洋里。( )把世界上所有的冰分成十份,南极大陆( )几乎占了九份。这么多冰堆在一起,使南极的平均高度达到235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洲。这么多的冰如果融化了,可以使地球平面升高60米,英国、法国、美国,还有非洲西北部和大洋洲将全都淹没在波涛之中。

不过,不要以为南极有多吓人,这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南极( )没有花草树木,( )大陆上有郁郁葱葱的苔藓,海洋里有色彩斑斓的海藻,伴着洁白的冰雪,反射着灿烂的阳光,就像一座大花园。南极( )没有狮、虎、猴、鹿,( )有种类繁多的海鸟、海兽,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笨得可爱;海象、海豹、鲸时常游到这里玩耍;还有一种火柴头大小的南极蠓,别看它小,却是南极土生土长的动物。

1读一读文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童的主要内容。

3为了说明“南极洲到处是终年不化的积雪”,作者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冰雪的数量多;为了说明南极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作者从__________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使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生命与美丽。

4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南极动物们活动的情景。(不少于50字。)

十一、我能写:我们爱读书,更爱读故事。善于想象的我,更会编故事!

1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我们爱读书,争当小书虫”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的读书口号是:___________。(3分)

2请围绕“皮卡丘、刘翔、航天飞机”编写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能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道理,那就可以得高分了!题目自拟,400字左右。(25分)

部分参考答案

一、1春2细 密 牛毛花针细丝3薄烟绿得发亮青得碧你的眼

三、药(材)(继)续安(详)(销)毁

贪(财)邮(寄) 吉(祥)(消)灭

五、茁壮烦恼购买敏捷增添

六、1银光闪闪 文质彬彬烟火袅袅欣欣向荣息息相关冉冉上升漆黑桃红柳绿2眺望窥视俯视遥望凝视注视瞥瞪3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战神阿瑞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

七、1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诗情画意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细雨红日 山羊平湖飞瀑日照神州百业兴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竟人鸟和谐共处鸟对人的信任人对鸟的关爱信任能创造美好的境界5《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

十、《诚实与信任》1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2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相信我会实事求是处理事情,不担心我会乘机敲诈等

《南极》1如果……就……虽然……但是……虽然……但是……2南极冰天雪地,十分寒冷,但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3假设具体数字植物动物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篇5

五、倍数和因数

1、自然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把学生的数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现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导入生活化。教学开始,让学生分组数花生,使学生在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了解自然数的概念,并通过“包装袋里一个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的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有”或“没有”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从而理解“0”也是自然数,再通过师生一起数星星感受自然数是无限的。这样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数学内容生活化。在教学奇数、偶数时,从观察电影院情境图入手,联系学生已有的单数、双数的知识来认识奇数、偶数。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机会,并适时给以恰当的引导和合理的评价,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后,再从学生熟悉的体育课入手,接着寻找生活中的奇数、偶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枯燥的数字也因此变得生动、鲜活了;做游戏,开火车说出1—30中连续的奇数、偶数,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观察时,给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和发现事物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交流,互相补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记忆。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篇6

【教学内容】

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52页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本节内容位于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三个课时,这部分内容在掌握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将为以后学习3的倍数打下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分解质因数、通分和约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因此,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点看,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还比较弱。而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5和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论,并尝试用语言描述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2和5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教学准备】

课件、数位表纸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说出1到30以内2所有的倍数(点名让学生回答)。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二、探索新知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0以内的数)

师:同学们,2的这些有倍数有哪些特征?

(用红颜色把个位上的数字强调出来,方便学生更清楚观察出来)

生:这些数的个位上是0、2、4、6、8。

师:那同学们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这是数都是偶数。

师: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什么数?

生: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2.师总结:(板书)

2的倍数特征

l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l

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3.课件出示数字卡片;

例一: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2的所有倍数,用黑笔圈出来

师:不用计算,谁能快速说出来?并且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生:(说出具体数字)我是根据2的倍数特征的得出来的。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师:同学们学完2的倍数特征,我们再来一起探讨一下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出50以内5所有的倍数。

师(点名让学生分享自己写出的数)

生:5、10、15、20、25、30、35、40、45、50

师:这些数字有哪些规律?(把个位上的数字用红颜色表示出来,方便学生观察)

生:这些数的末尾不是0就是5。

2.教师总结:(板书)

5的倍数特征

个位数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课件出示数字表

例二,在同一张数字表上(2的倍数已经在例一的时候圈出),圈出5的倍数,师:提出要求,不计算,快速准确的圈出来,并且分享方法。

生:根据5的倍数特征,快速准确的圈出来。

4.师:同学们,在这张数字表上有哪些数比较特殊?为什么它们同时拥有两个圈?

生:因为它们既是2的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

(三)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

师:这些数有哪些特征?

生:这些数的末尾是0.师总结:板书

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

三、巩固练习,学习课堂检测。

1.圈出2的倍数。

324

693

2.圈出5的倍数

130

521

285

3.说出2和5共同的倍数。

130

521

四、进入游戏环节

此阶段共分两个游戏:

第一个游戏:

请四位同学上台,每人拿一个数位,每人说出一个不大于9的自然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2的倍数,或者是不是5的倍数。(此游戏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于判断是否是2和5的倍数时,个位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游戏:

找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出题,一个同学答题,最后一名同学来判断答题人答题是否正确,出题人考察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作业布置】

课本“练一练”3、4题。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特征:

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

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2.5的倍数特征:

个位数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篇7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篇8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上一篇:轮回优秀作文1200字下一篇:房地产金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