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精选10篇)

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大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逐渐成为高素质的人才竞争,为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民族的进步培养优秀人才成为教育界的重要目标。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得到普遍的提高和改进,在多种途径的尝试过程中,校企联合办学的新颖形式脱颖而出,成为高校竞相采纳的教学模式,为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及进步活力,也逐渐暴露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对校企联合办学这把双刃剑进行科学看待和改进,在教育界中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校企联合校企合作模式日程机制

校企联合办学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教育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结果,它不仅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我国校企联合办学在制度上、管理体制上等大胆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丰硕成果,这给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地借鉴机制。然而,在联合办学的发展过程中,诸多阻碍教学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我们在这一过程中逐一发现并且妥善解决。本文将通过对校企联合办学所存在的问题剖析以及解决对策的提供,对校企联合办学进行一个比较完善的说明。

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问题,校园招聘会,企业实习,校企联合制度

一、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1.提供学生就业机会

校企之间的合作, 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使得学生不用像其他待就业人员一样, 忙碌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 这些就业机会的提供, 还能够直接与学校专业挂钩, 使得学生能够找到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 让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 而是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大量的优质就业机会, 由于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相连, 形成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 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和便捷。

2.增强企业人才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建设, 各大小企业的发展, 都依赖大量的专业人力资源, 而校企合作直接为企业增加了人才储备, 使得他们与其他企业竞争时, 能够有充实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后备军。这股人才后备军力量, 在校企合作之时, 就强化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对于人才的培养, 可以及时把握其动态, 使得校企合作的相关大学生, 能够跟真正根据企业发展需要, 对自身发展作出一定的修正与完善, 最终形成的企业人才储备, 能够基本顺应大小企业建设的需要, 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3.强化多元部门互动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由多个不同部门共同组成。而学校和企业作为社会层面的两个不同分部, 部门之间的互动, 可以有力地促进两者间基本利益的沟通:一方面, 校企合作使得学校更加了解企业就业所需, 可以根据社会的主潮流, 而适当改变学校的课程安排, 从而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够顺应企业的基本发展趋势;另一方面, 校企合作使得企业方面能够更加了解学校, 知道学校内学生的日常生活, 作出一定的研究与分析后, 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企业人才。双方的联系是多元部门互动, 是社会整体就业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间的交流。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制度尚未完善

所谓的就业制度尚未完善主要是指, 就业内容与内涵的设定, 没有基本适应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 对于时间、薪酬以及人员的相关安排,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利益。从目前学生就业情况来看, 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 学生无法像其他工人一样, 进行全天制的实习和工作, 在这样的前提下, 学生普遍处于临时工的基本薪酬。与此同时, 学生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局限, 只能选择双休日和节假日来到专业对应的企业去实习、工作, 但校企合作的对应企业, 却未能根据节假日的薪酬, 作出一定补贴, 呈现出就业制度上的巨大缺陷和漏洞。

2.学生基本素质相对较差

学生的实习与就业, 往往是以他们的自我评估为前提, 而在实际评估过程中, 他们通常会因为自负或自卑心理, 而形成错误的估计。其中, 自负心理影响下, 容易使得学生对技术要求要对不高的职业不感兴趣, 会造成就业职业观的偏差;而自卑心理作用下, 学生对自身能力较低的评估, 会使得他们的工作选择远远低于自身实际能力, 不能呈现出自身工作水平的最高效益。除此之外, 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有所缺漏, 思想道德建设也有待加强, 未能真正顺应企业发展需要, 成为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合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欠合理, 主要体现在校方和企业两个方面。从学校角度讲, 人才培养体系未能设定合理的时间和地点, 往往会与一部分渴望就业的人群形成时间和空间的冲突, 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正常地参与一般应用型人才培训, 最终影响他们的学习与工作进程;而从企业角度讲, 企业盲目拔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作出合理考虑和安排, 这就直接导致了错误就业环境的设定, 无法顺应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

三、解决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大量开展合作企业校园招聘会

校企合作应该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因此, 可以举办一定数目和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在召开校园招聘会时, 应该考虑到如下几点:首先是专业的选择。不同类别的专业校园招聘会, 应该采取不同的模式, 管理类可以以模拟决策为主, 而财经类可以结合具体的财务结算和报表制作。其次是时间的确定。时间方面应该考虑到不同学业和专业的差异性, 权衡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是人员的安排。为了保证校园招聘会的质量, 应该尽可能缩减校园招聘会相关管理人员, 并设定相应的安全保障, 加强校园招聘会的宣传力度, 优先大四学生参与招聘, 鼓励大二大三学生参与竞争, 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 增加学生就业率。

2.组织企业就业培训及讲座

校企合作的合作单位, 在进行就业培训及讲座时, 可以专门为合作学校的相应学生制定培训方案。方案的设定应该以学生的院系和专业为准, 作出差异性和等级性安排。与此同时, 就业培训应该加强校企互动, 让学生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针对企业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分析, 也可以是企业就业培训及讲座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 培训及讲座的设定, 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共同结合, 使得学生不是空有理论知识。

3.提供合理实习环境

合理的实习环境设定, 应该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点。自然环境主要是实习单位的选择, 要充分适应学生的基本需要, 真正做到校企互动最优化;而人文环境的设定, 主要是指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 要认可学校实习人员, 不能采取轻视或偏见态度, 要用热忱之心接待新人员的加入, 并为企业人才储备奠定基础。而校企合作双方都应该保证, 实习环境的人文文化交流, 能够保证一定的文明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肖旭, 陈群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12-15.

[2]刘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篇3

【摘 要】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形成校企合作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策略,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效,推进高职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80-02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把课堂学习和实际生产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界公认并推行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以及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特色鲜明的内在需要。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上积极探索与实践,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来开展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从校企合作实践与成效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效果不尽理想,仍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空间。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的缺乏,合作多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目前,尽管校企合作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但还不够完善健全,更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细则,难以将制度落实到具体实施,执行力度不强,监督机制也尚不具备,校企合作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运行、监督、考核、评介机制。由于没有政策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参与校企合作的各个群体没有明确的责、权、利,校企合作只能是停留在法律文字的层面。从现实的很多校企合作情况看,政府主管的教育部门积极倡导,高职院校热情主动,企业冷漠被动,这种合作关系明显不对等,也很松散,如果企业一方没有了利益获得或是存在需要责任与风险承担,企业就会自动脱离合作,结束校企合作关系。

(二)校企合作层次低,多为短期合作,稳定性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存在着企业实际参与较少和不积极主动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没有构筑起来,课程教学不能反映企业的生产实际,教学方法多沿用理论讲授为主,少实践操作,学生的职业技能难以胜任企业的岗位用工要求,校企合作还仅是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很少有能做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学校与企业动作管理机制、校园与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而且合作难以做到稳定持续,多以短期合作为主。

(三)校企利益存在矛盾和不对等,双方利益难以协调平衡。校企进行合作双方所关注的利益点、利益多少、利益回报时间是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有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矛盾。通过校企深度实质性合作,学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既学习到了专业理论知识,也学会了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这样优质而稳定的人力资本来源是企业希望获得的,受益明显的是学校和学生,但应该意识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周期长特点,学生这种教育产品有效价值非短期内能实现,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很多中小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直接到社会和别的企业招进现成的员工,而不愿长期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第二,企业接受校企合作时存在着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矛盾。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企业、学校的整体利益取得及其长远发展,在校企双方积极主动参与的深度合作过程,有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企业获得大量稳定的人才资源,增加企业发展后劲,人才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经济,从而形成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但一些企业往往更关心自身的个体利益,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更多想着是让别人去培养人才自己拿来就用上。

(四)缺乏信息交流的平台,合作资源共享机会少。在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校企合作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没有搭建起一个校企共有的信息平台,提供校企双方发布各种信息,比如行业企业信息库、高职院校信息库、专业教学信息库、“双师型”教师与兼职教师资源库、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企业实际应用或更新的技术和设备等。应建立信息平台,增强校企双方的了解和交流,获取对方有效信息,以利于做出正确判断和恰当选择,达到双方满意的合作效果,推动校企合作朝全方位、深层次、精细化道路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政府的介入干预,校企合作得不到制度法律保障。对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政府仍保持在“大力号召”的倡导层面,还未出台完备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具体可操作的實施细则,没有明确政企校各方的责权利,这是造成校企合作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法律建立的不完善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不指导不监督,难以保障企业的切身利益,所以大多数企业对投入大、回报慢、责任重而风险大的校企合作不积极,不感兴趣。

(二)企业需求的利益难满足,企业对校企合作冷淡缺少主动性。应当承认,有些企业还是知道企业需要职业教育的,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但相当一些企业不太关注校企合作,不积极主动,患得患失,往往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做事,喜欢走捷径、图便利,重招聘、轻培养,认为与其参与培养人才,不如直接向社会招聘所需人才。一方面企业没有从合作中获得想要的收益,另一方面企业还承担巨大的责任和风险,学生如果在企业实习时发生意外的人身伤害,企业不仅需要承担巨额的费用,还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下,有些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规避风险,放弃与学校合作,不愿意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植入企业价值链中。

(三)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存在缺陷。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对于高职的办学理论、办学模式研究还不够,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还顽固地保留,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性很强,很注重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企业则按市场的需要,随时调整工作安排,校企之间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存在明显差别,当企业生产任务繁忙急需人员时,学校因理论课未完成而不能让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而学生想到企业实习时,却因企业生产任务不足而无法安排学生。

三、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要加大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条例法令,指导和规范行政机构实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法律层面上确保职业教育水平。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推行政府行政介入下的校企合作教育,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是国家立法支持,政府以法律的刚性形式将校企合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助援助,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的良好格局;政府的介入参与,专门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促使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这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问题的关键。

(二)深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促进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产业企业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条件,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管理模式和教学制度,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坚持开放、多元的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广泛倾听和尊重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与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采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多种人才培养方式,达成目标的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和计划,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主动对接、服务行业企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多地引进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方案制订、教学内容培训、课程建设优化。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落实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与利益,激励教师多参与到校企合作活动中来,开展技术服务和研发,增强学校对企业的支持和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保障制度,构建促进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困难的主因是企业参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家要尽快制定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财政投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参与校企合作各方的应有利益,尤其是企业的利益;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需要由政府的财政投入职能来体现,各级政府要充分行使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行政手段,设置高职校企合作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和完善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成本相匹配的经费保障机制。为保证管理与评价的公正客观,政府成立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处理合作各方之间的工作冲突、利益诉求,保护校企双方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一旦一方利益受损,可以通过机构平台的协调和干预,让受损方利益得到补偿。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要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配套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制度规范,发挥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创建“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要不断实践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只有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来增加对校企合作的财政投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密切配合,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改革不适合企业要求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体制,才能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卫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

[2]张文.浅谈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3]張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

【作者简介】韦建平(1964- ),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讲师;段志高(1986- ),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助教。

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我们公司目前在发展时期,人力资源部力求解决我们已经发现的和即将碰到的问题。第一:定位问题

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所以,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也就是说非人力资源部门应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更明确的说,直线主管才是员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解决策略:

1、角色的转变:各层管理者要认识到自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意识人力资源管理对本部门或本项目部工作的重要性;

2、能力的提升:各管理层要掌握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方法,提高员工满意度,更大发挥员工的价值,降低员工流失率;各直线主管明白如何与HR 部门合作和分工,做好本部门的选、育、用、留工作,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和部门业绩。

第二、忠诚度问题

最近在工作中发现,责任心较差,还有员工忠诚度。(目前各个企业员工忠诚度降低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那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踢开碗走人”的现象在企业中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跳槽频繁,流动加剧;缺乏主动,责任心差;多种兼职,副业为主。种种迹象表明,员工忠诚度普遍降低甚至滑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员工忠诚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流动率高(行为忠诚)

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员工普遍存在“帮老板打工”的心态。现在企业面临一个员工忠诚度不高的问题,很多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高,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士气低下(态度忠诚)

士气低下主要表现为责任心差,缺乏热情。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已不再保持极高的激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士气低落,很难体现出为企业付出智慧和体力的那种忘我精神。解决策略:

1、公司有使人向往,激动的愿景。

a)公司追求的目标比较高尚。b)公司目标利他。

2、公司帮助员工建立与企业目标相结合的个人生涯规划

3、老板及管理团队树立良好的管理作风,是员工的老师,教练及家长。有人格魅力,起到表率作用。

4、有效的沟通机制。

5、建立一个互助,尊重,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

6、公司关爱员工生活。

7、公司任人唯才,人尽其才,有让员工升迁,成长的机会。

8、激励机制给予员工应得的待遇,福利。

9、有适当的培训。第三、消极被动工作的问题:

下属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消极。导致员工消极的理由和具体表现有以下一些:

员工消极表现1.员工不知道做什么?(懒惰)

员工消极表现2.员工认为领导的方法无效。

员工消极表现3.员工认为他们的方法更好。

员工消极表现4.员工认为其它事情更重要。

员工消极表现5.员工认为做这件事情没有正面结果。

员工消极表现6.员工自认为做这件事会有负面效果。

员工消极表现7.超出员工能力的指令。解决策略:

不管是什么原因、何种表现、何种理由,查责任先查主管,解决方法也先在主管方先做起。主管要明确时间(开始、结束),明确工作标准(结果),明确工作方法,明确任务,明确质量要求其实也是标准。让员工明确到这个岗位上应做的事,做到什么程度或标准,什么时间完成,完不成会是有何结果?完成才是胜任这个岗位或是称职;员工明确这些之后就会努力去做其应做的事,完成工作任务才能得到应得的报酬。这样的话员工消极问题相应的有所解决。第四、其他问题

1、公司部门之间的配合一般,偶尔发生不默契的事,部门之间的协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在整体上和各级员工中,公司日常管理中较少出现“多头领导”的不正常指挥关系。

3、总体上看,公司内部信息透明度一般。

4、专业及业务人员中,大部分接受调查者表示公司内部信息透明度一般。

5、职能部门职能弱化,公司整体的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未承担本身的管理职能,转由单一负责人承担,从而造成一人管理内容的宽广,必然造成管理职能的弱化。

6、部门职责说明缺失,岗位职责说明不完善,在部门之间经常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

7、市场部门与生产系统之间协调不畅。员工认为,存在属于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自己没有权利处理,必须向上汇报的现象,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反应速度。

8、品质管控基本缺失,没有行使品质管控职能。对品质管控的业务要求、职责不懂,无法完成品质管理9、10、11、12、13、14、15、识别问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有基准或目标,二是能看到现状。也就是说,没有基准或目标,通常就没有问题;看不到现状,也就看不到问题。

管理中的问题很多,问题的共性特点也有三,第一,它通常可以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即便一时找不到也是因为认知和智慧不够造成的;

第二,它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只要抛出问题,总会有人不得不直面问题; 第三,它是管理不好的客观事实,它存在于管理现场,可具体识别和把握。

伪问题和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问题越多越严重的企业,人们对伪问题(执行力不好、沟通不畅等)的抱怨越强烈,反之亦然。要想缓解人们对伪问题(执行力不好、沟通不畅等)的抱怨程度,我们可以通过动员员工主动发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来实现。

安全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安全检查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采取隐患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从而达到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的目的。然而,在实际安全检查工作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将使安全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在安全检查效果上大打折扣。表现在:

一、安全检查人员自身不注重安全,进入危险作业场所不按现场规定穿戴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比如进入化工车间不穿戴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一旦现场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将会造成安全检查人员化学灼伤或中毒,甚至发生死亡事故。

二、安全检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足,到现场后只能发现一些皮毛的东西,比如:现场脏乱差等,对生产现场潜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

三、安全检查时间安排不足,由于时间的关系,检查人员到现场只是一走而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检查,很难发现现场存在的问题。

四、为了检查而检查。根据上级要求或制度的要求或领导的安排,不得不到现场安全检查,抱着完成检查任务的态度到现场检查。到现场随便看看后,回来写个简单的报告或者向领导汇报未发现问题就算交差。

五、安排式的检查。比如在开展安全检查之前检查人员事先与被检查单位沟通确定检查时间后再开展安全检查。这样给了被检查单位应付安全检查搞突击整改的时间。等到检查人员到现场时能够发现的问题就很少了,一旦检查人员撤离后,就又马上恢复到了原来的没检查时的状态。实际问题和安全隐患却依然存在。

六、检查频次过高。有的企业安排安全检查人员每日或每周进行巡检,这样检查出的问题没有给被检查单位和有关整改责任部门足够的整改时间,导致能立即整改的小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不能立即整改的重大安全隐患,每日去现场跟踪验证,整改进度也不明显。这样发现不了新的问题,检查报告和检查记录也是千篇一律。

七、安全检查人员只注重检查,不注重对隐患整改措施的跟踪、落实和验证。检查人员发现问题后告知被检查单位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以后,就没有下文了。被检查单位是否落实了整改措施,整改进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无人跟踪和验证。

八、对于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整改或整改不彻底。有些问题和隐患,比如发现了“三违”行为,“三违”行为当事人当时能够立即进行整改。但是隔断时间再去检查,依然还会发现同样的“三违”行为,造成隐患整改不彻底,治标没有治本。同样的问题反反复复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受隐患整改资金不足的限制,对于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一时不能得到整改,造成隐患长期存在,随时都有可能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由于安全检查存在以上问题,经常出现这样的结果:检查人员前脚离开,被检查单位后脚就出现安全生产事故,丝毫不给安全检查人员面子,还怪被检查单位给检查人员上眼药。

为确保安全检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安全检查人员应按照现场安全生产特点统一着装,穿戴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二、对安全检查人员的资质事先要进行确认,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专家库。确保安全检查人员是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对不具备安全检查资质的人员不能滥竽充数。

三、可结合被检查单位安全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检查表,既不局限于安全检查表的内容,又不脱离安全检查表的内容。从而避免漏掉重要的安全检查内容,又能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发现新的问题。

四、要根据被检查单位的安全生产特点,合理安排检查时间。对于危险性较大,问题较多的部位要重点检查安排足够的检查时间。

五、实行安全检查负责制。对于现场存在的明显重大问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没有检查出来,事后出现安全生产事故的,对安全检查人员进行问责。

六、可以采取“飞检”的形式进行安全检查,即安全检查人员事先不告知被检查单位检查部位和检查内容,以便于掌握真实的现场安全现状,发现更多的现场安全问题。

七、对安全隐患实行闭环管理。对于检查出的问题要给予被检查单位足够的整改时间,定期跟踪隐患整改进度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直至隐患得到彻底整改和消除。

八、对于隐患整改过程中反复存在的问题,要分析此种现象反复发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而不是纠正,使安全隐患得到彻底整改。比如员工发生“三违”行为,要分析原因,如果是劳保用品穿戴不舒服就要更换更好的劳动防护用品等。

新农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解决农民医疗救助的共济制度,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以来,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极大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地减轻了参合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这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为了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我县稳步推进。为此自2006年我县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后的近几年来,初步确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随着新农合工作的推进以及全县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出现了许多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就有关主要问题与对策提出以下意见。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住院方面

一、借用新农合证件来编造假住院手续,以患者名义更换处方并大肆虚开药费等,患者与医疗机构合谋套取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涉及职工和居民医保人员的、也有涉及参加商业保险人员的、有根本没有参加任何保险的人员,这些现象有出自于患者自发的和医院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给患者出谋献策的留住回头客。暴露出资金管理的体制漏洞,严重地侵蚀着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二、定点医疗机构的确立没有引入竞争的机制,特别是二级以上定点医院自认为定点医疗机构非我莫属,为此药价虚高、乱检查、重复检查、大处方、分解收费(县医院表现突出一些)等不正常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于同一患者或同一家庭成员在同一时间同时住院;患者住院的时间、病种、产生的费用包括结算时间完全一样进行重复报销等,在新农合管理系统和住院台账中只要一查找这种现象还很多,使参合农民通过报销所获补偿被虚高的药价和不合理的费用所抵消,侵蚀参合农民的利益,给新农合基金带来安全隐患。

三、小病大养的现象较为普遍。住院报销政策参合群众知晓率低。个别医院和医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小病大养”、“短病长治”等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参合农民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参合人群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比2006年前并没有减少多少。我县从2009年以来住院年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以上,2009年 参合住院39635人次,2010年44173人次比2009年增长11.5%。2011年52787人次比2010年增长19.5%。加之乡镇卫生院由于医疗设备投入不足,药品短缺,专业医疗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因此,市县级医院病人成倍增长,出现新的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而乡镇卫生院门庭冷落,病人稀少。

四、乡镇卫生院应该是新农合服务的主力军,但乡镇卫生院规范建设中的软硬件建设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人才短缺也是困扰基层卫生院发展的关键,这些都是导致参合病人向上级医院流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增加参合基金支出的一个隐形原因。

五、是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对辖区内的定点医院过多地依靠医院自身的审核把关,靠监管人员直接管理病人精力又不足,用很多的人又会增加管理成本,也就是说事前监管靠软件管理不能及时到位。管理人员除乡镇医院能与患者直接接触外二级以上医院靠这种方式管理是不现时的,如审查病历资料,逐项核实医

嘱与病程记录、手术记录、费用明细等,如发现疑点再与医疗机构联系复核等均无法进行,等病人出院后导入新农合管理系统时病人已经结算出院。导致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效率低、风险大。

六、医院在新农合政策宣传工作仍然存在不到位情况。我认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应成为大力宣传新农合政策主力军且效果好力度大,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涉及千家万户)在医院流动,把新农合有关政策印成步册子放在每个病房,在医院醒目的地方做成大型的宣传牌等。这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众参合不积极。如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失去联系,不知道“新农合”政策和缴纳基金时间;部分偏远农户仍存在宣传工作“死角”,有些年轻力壮、身体好的农民存在一定侥幸心理,不愿参加“新农合”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不会得病,白交冤枉钱;还有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农合”政策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导致“新农合”宣传走过场、不广泛、不深入。个别医院由于以上几种原因不规范操作特别是未参合人员借新农合证件报销也是导致参合率下降也是一个隐形原因,而这种原因与我们的管理是有直接关系的。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门诊方面:

一、新农合实行门诊统筹以来尤其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价以来,由于确实给参合人员带来了实惠,是那些非农合医疗保险人看到农合门诊的优越性,导致借卡看门诊的人员迅速增加包括基层国家干部工作人员也有这方面的现象,也是导致今年新农合门诊量增大的一个直接原因,导致基金风险增大。实行门诊统筹应该是说门诊量增大住院量减少,而现在是出现了双增长。

二、医疗机构不规范操作,不按规范要求虚报病人、开假处方、张冠李戴、肆意分解大处方不按疗程报销进行分次补偿、串通患者,以假乱真、故意将非参合人员的医疗费列入参合人员补偿,这主要表现村级医疗(卫生)室上较多。

三、系统软件管理不到位,现在全县都在使用医疗卡,医疗单位凭卡号录入直接进行登记录入,虽然给没有带卡的患者在某些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方便,但医疗单位可通过卡号录入,随意编假告假套取基金,造成基金管理漏洞。有些医疗单位为了给自己编假告假行方便,打着方便参合人群的口号,大打自己套取基金的方便之门。如:要能用卡号直接登记录入、不录入药品明细、不给患者打印药品明细清单、有的干脆说不要软件管理手工直接上报等,有的医疗单位还找到政府官员施压说什么方便是为了服务群众。

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参合率任务指标催生垫付垫缴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上,一年一收费,收取“新农合”参合资金, 要村干部挨家挨户的去催收,由于参合对象为农村户口群体,涉及人员众多,居住分散,有的农户由于家庭困难一时拿不出现钱缴纳农合费用,还有相当部分农民长年在外打工,多年不回家,村干部为了确保完成参合率任务指标,采取“先代垫缴后收回”的方式,导致参合率不真实。

二、医疗机构自身缺乏对基金的监控,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医院和医生容易受利益的驱动,医院一般是按医生的业务收入和门诊量给医生核算工资促使诱导需求,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导致不合理的检查、用药、治疗等支出,虚报住院总费用、把非报销药品串换为可报销药品、伪造虚假住院病历、挂床住院、分次和重复住院重复报销、超范围用药等弄虚作假骗取合作医疗基金现象严

重,使农民切身利益缺乏保障,医疗费用出现不合理增长。

三、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障。相对而言,患大病的概率相对较低,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障,有悖“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诱发农民“小病大医”,造成医疗费支出的急剧上升,浪费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乡镇医院要真正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按上级的要求切实做到位才行,而现在大部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是抱着应付上级检查而获得当年的公共卫生经费的心态做事。上级检查也只注重室内软件和路边花。没有发现实质性的问题。

四、医疗卫生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服务对象的医疗费用负担,而现在的改革是,费用没减反增:就诊率(住院和门诊)双增、均次费用增加、个人负担和医保负担的费用都在增长,医疗机构还是以自身利益为重。现在实质上的医改还是活了医疗机构,损害了医疗消费人群,什么为人们实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多都是凭空编造的,目的是要人民群众免费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把有些疫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反而又成了部分医疗机构不付出任何成本获取经济利益一个途经。说到底就是医改富了医疗机构,加大了财政经费支出,损害了人民群众应得到的利益,医改没有真正达到目的。

五、处罚力度不够,由于受很多人为因素干扰,不能对违规医疗机构得到应有的处罚,也是导致基金漏洞的一个直接原因,有的医疗机构违规后,还不等到下达处罚通知书,就有人帮他说情了。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解决这些问题对策

一、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吃透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清楚“新农合”现阶段主要是解决那些方面(大病救治)的问题,防止因病返贫,而不是全面实行免费医疗。宣传不仅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地方的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

二、要帮助农民消除参加新农合的顾虑,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各定点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宣传活动,特别是对群众应该知道的报销程序、转诊程序、报销比例、不报销的诊疗项目、不报销的药品要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还要通过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因病致贫现象和参合后得以缓解的典型事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使新农合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农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自觉参加新农合的行动;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以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不断强化风险共担意识。

三、要理顺关系 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的监管: 县农合办要集中精力加大对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做到定期与不定期到乡镇医院检查。乡镇合管站必须做到严格执行医疗服务项目指导价和收费许可项目,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现象,杜绝住院基金有不合理的支出,做好查房制度(主要要验明身份),制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引导参合农民就近就医,提高基金使用率。不断加强村级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建设,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整合医疗资源,确保“新农合”高效运转。

四、要明确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的方向:建立新农合,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新型农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通过长期摸索,不断完善,让各级政府这一

惠民好政策落实到实处,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健康和实惠。

五、调整补偿模式,提高补偿比例:积极创造条件让参合农民在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就医时尽可能采取由医疗机构先垫付费用(部分医疗机构是先由患者预交部分结算时用报销部分抵冲,给患者报销的费用产生一种错觉),现场结报医疗费用,然后定期到新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兑付的办法。鉴于当前农村居民就医主要还是以非住院的疾病和慢性病为主,在筹资额度允许的情况下,将加大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补偿比例、封顶线等采取“住院补偿+门诊费用补偿”的模式,调整补偿方案,适当加大门诊和慢性病的补偿额度,以提高农民获益程度,减少住院病人,提高参合率,同时对于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和器官移植等特殊疾病增加补助额度。这样不仅补偿了住院的医疗费用,同时对某些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的非住院治疗费用也给予一定的补偿,超过封顶线的部分用大病救助金按照规定给予补助。建议慢性病、门诊定点不能把所有的大药房纳入范围内,具了解他们把基金大部分都用入与病种无关的药(物)上了。

六、关于二级以上定点医院的监管问题:一是医疗机构的管理软件和新农合管理软件要兼容,便于做到监管单位事前随时介入监督,提高监管效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对患者身份认定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要制订有效的管理办法写入协议(发现一例处罚10万元等),迫使医疗机构自已把好第一道身份认证关,(医疗机构往往是以认不得人为借口,有的根本就是医院医生出的主意,一个科室每天最多入院20个病人,一一与户口本、患者身份证核对应该不是问题)堵住借证骗取农合基金的现象。二要逐步引导患者就诊携带医疗卡、户口本和本人的身份证便于医疗机构和监管单位认定患者身份。三要对个别确实无法直接认定的对象可以象调查外伤一样的办法到实地调查确认,最大程度的防止冒名顶替的现象发生。

七、门诊统筹管理:门诊统筹管理涉及千家万户要想彻底监管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为了做到基金使用公平、公正、合理必须管好才行。要做到最大程度防止基金流失,除常规管理外还要增加以下几个内容:一是管理体制上要套住乡镇医院参入(现在医院参入管理是有其名无共实)。二是软件管理;既然使用医疗卡,就必须持卡就诊把软件登记录入锁定在刷卡登记处。二是患者既然就诊必须带卡、身份证和个人或者户主的印章便于办理补偿手续和身份认定,因为在一般情况情况下,人们认为卡上的钱用不完第二年就没有了,因存在这种心理于是就把卡借给别人使用自己得了个人情,而个人的身份证和印章借给他人使用风险较大,因此机率相对还是少一些。不过这种管理模式开始就诊者不易接受说“麻烦”,但通过一段时间引导应该还是没有问题,因为他们这些行为是靠我们去引导规范的,你不引导规范,他会永远不能适应。三是为防止医疗机构开多用少、开贵用廉、开好用差、以要求就诊假乱真等蒙骗患者的现象发生,患者打印出具药品费用明细清单。我们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应该说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开始实行的第一个月就诊者反感情绪较大,给他们带来不便,来自各方便面的压力也很大,上面有镇政府领导、下面有村委会干部等,我们就是顶着这种压力抗过来了,现在就都适应了,现在反对的人就少多了,新鲜事务因各种人群接受能力不一肯定有一个过程。购买火车票实名制很多人不是也不适应吗,为了把这项事业做好必须把你的服务对象引导到你需要管理的轨道上来。三句话:要想管好门诊基金就是要只能刷卡录入、患者在处方和登记表上盖章认可和一次不漏的给患者打印药品费用明细清单交给患者,最大程度的保证基金运行安全。

八、加快建立医疗保险体系服务网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的深

入,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将新农合基金、医保基金、社保基金等社会保障范筹的各种基金统一起来,解决好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一(卡)通全国”,只要参保人员手持 “一卡”,到哪个地方就医就业都能用,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真正起到社会保障体制便民、利民的民生保障作用。象我县一样新农合、居民医保、商业保险、学生保险等参入时相互争、使用时相互推。在报销时总认为新农合是个块关大的唐僧肉。也可能是我们的办事程序方便快捷,医疗机构和非新农合对象都来钻空子而导致基金支出不合理。

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篇7

1 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1.1 校企合作层次低, 难以达到“多赢”

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1) “工学交替”、“岗位实习实践”的浅层次实习基地式合作模式;2) “校企联合”的中层次实习就业基地合作模式;3) “人才订单”与“股份合作”等深层全方位合作模式。而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前两个层次上,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或很少征求旅游行业与企业的意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专业理论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延续。可见, 校企合作还未能达到双方利益、效益的“多赢”。

1.2 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

实习企业考虑自身经营利益导致在学生实习时不按学校预先的实习计划来安排。很多实习学生反映工作太累、时间太长、薪水太低, 不喜欢从事旅游业, 尤其是酒店业。曾有学者对某些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实习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 对实习满意的学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选择旅游企业的占67%, 而对实习不满意的学生第一份工作选择旅游企业的只占36%。从中可看出, 不满意的实习成为旅游专业学生产生转行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2 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校企合作缺乏统一的目标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当前, 独立学院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渴望与旅游企业合作, 但旅游企业为谋求利益最大化, 不可能主动为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2.2 校企合作缺乏良好的制度保障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包括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较为权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

2.3 教学体制制约校企合作的发展

许多独立学院的实习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年, 而很多优秀旅游企业对实习时间的要求则在8个月甚至10个月以上, 导致专业实习很难达到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3 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

3.1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

政府应组织建立由教育、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科技、旅游等部门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 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例如可以由国家旅游局主导, 创建中国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协会和中国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网, 并在各省级旅游主管部门主导下成立中国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协会省级分会。

3.2 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学校和企业可本着“双赢”的目的共建实训基地。基地既可建在企业内部, 也可建在校内。校内实训基地, 如景区规划实训基地、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导游实训基地、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会展实训基地等。通过优化校内资源, 使这些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基地。

3.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可以吸引旅游教育界和实业界的优秀人才共同参与到旅游教育中来, 聘请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的老总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经常来学校开展讲座和授课, 把他们的实践经验直接引进课堂, 为独立学院灵活配置师资力量提供保障, 从而培养建设一支优秀的并具有柔性的师资队伍, 真正成就双师型人才。

3.4 适当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针对企业相关岗位制定的, 是学校在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是“订单式”人才培养, 必须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 学校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 大班、小班各种形式灵活多样。同时在班级活动、教学计划的制订、实习实践环节的安排、就业协议的签订给予全程支持。

3.5 结合学生特质开展校企合作

在进行校企合作时, 应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旅游专业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顺势引导, 按其特质来开发与培养。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 选择不同的旅游实习单位, 这样不仅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双赢, 也能大大地施展学生的才华, 对以后旅游企业降低员工流失率也有促进作用。

摘要:独立学院的旅游专业实践性强,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独立学院的旅游专业必须采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文章从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惠霞.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战略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 (3) :19-21.

[2]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 2006, (S1) :16-22.

[3]贾创雄, 孟克, 齐运锋.独立学院“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 :17-18.

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 校企合作 ; 问题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95-02

当前各地职业教育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为地方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当前各职业教育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多方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校企合作层次不深入、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等问题一直存在,找到校企合作中过程的症结,才能对症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开展了以广西部分职业教育院校及企业为主并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调研样本分析

课题组于2014年下半年向广西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和各职业院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其中向100多家企业发放100多份问卷(每家企业一份),回收64份,有效问卷63份;向100多家中高职职业院校发放100余份,回收77份,有效问卷74份。

(一)企业样本

企业样本主要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规模以上企业名单中的部分企业。

1.企业性质。63家样本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较大比例,占43%;其次为私营企业占25%;第三是股份制企业占13%。

2.所属行业。企业样本覆盖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众多行业。其中食品、汽车、有色金属、造纸与木材加工、医药制造各占10%左右。

(二)职业教育院校样本

职业教育院校样本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职教处提供的全區职业教育院校名单中的部分高职、中职院校及自治区工信委下属部分技校。

1.职业院校的分布。课题组所调查的74家职业院校中,中职院校所占比重较大,占84%;高职高专院校和技校各占8%。

2.职业院校师资情况。样本职业院校共有教师10289人,其中正高职称155人,占全体教师人数的2%;副高职称2195人,占全体教师人数的21%;中级职称4408人,占全体教师人数的43%;初级职称3531人,占全体教师人数的34%。

3.院校开设专业、在校生人数等情况。从调查结果看,样本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数目及在校生人数与院校规模相关,各院校之间差距较大,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为46个,在校生人数截至2013年12月为9743人;而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仅开设有一个专业,截至2013年12月为342人。各样本职业院校近三年平均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二、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

广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大多还是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的状态,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校企合作层次难以深入

广西目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多都还属于以职业院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本项目开展的问卷调查和对企业学校访谈结果显示:(1)从企业方面看,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方式,主要以提供师生生产实训基地、安排企业技术人员等浅层合作形式为主,而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目标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深层次的合作相对比较少,在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领域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意愿也不强。(2)与企业相比,职业院校学校在实习实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科技研发、员工培训等各个方面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大多数职业院校主动寻找企业推行校企联合办学,原因只是由于自身发展需要,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或者说是战略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少之又少。因此,广西大部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基本上处于起步的阶段,其合作的深度较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仍有相当的差距。

当然,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层次。如广西部分市(县)举办的职业院校,克服没有行业依托的不足,积极地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开展校企合作,而众多行业类职业院校则应该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下功夫,条件成熟要逐步过渡到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浅、中、深层次的全面发展。

(二)校企合作开展无法均衡

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中部、东部及沿海地区,西北部的百色、河池和东北部的贺州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目前广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形势与经济发展水平趋势基本一致。经济稍发达的地区各个产业相对集中,公司、企业数目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需求量不仅较大而且职业院校可以寻求合作的企业也相对增多。在合作形式上,虽然整体上都是以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偏多,但是在“订单培养”、“冠名班”、“顶岗实习”等合作方式上,南宁、柳州等相对发达地区院校开展得较多。分布在其他地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地域条件限制,生源主要集中在当地,办学条件一般,企业与之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基本在当地没有稳定的校企合作对象,很多院校仅仅是为了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转向广东、江浙等用工紧缺地区寻找用人单位,导致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没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这种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开展不平衡的局面是广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质量有待提升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从校企合作最主要的形式——顶岗实习和见习得以反映。根据项目组问卷调查和对企业及职业院校的访谈,(1)从顶岗实习学生数量上看,企业接受的学生实习的人数相对较少,且呈下降的趋势。2011年样本企业接收实习学生2637人,2012年为2595人,而2013年为2298人。26%的样本企业担心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以后不一定为企业工作,19%的样本企业担心学生实习会发生安全事故,19%的样本企业认为学生不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还有14%的样本企业认为学校专业不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2)从实习安排上看,企业更多将学生作为生产岗位的员工使用,较少考虑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主要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实习对口率比较低。而大多数职业院校则希望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按照专业设置而不是按照企业生产需求进行安排,学生实习对口率不高的问题受到了学校的高度关注。(3)在学生实习方面,提供配套资金的企业很少,只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配套资金,资金总额也较少,多数职业院校表示没有收到过企业提供的配套资金,实习经费由职业院校自行解决。endprint

其次,虽然这几年职业院校引进不少优秀教师,但“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许多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素质不高,实践操作水平低,不少专业课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部分企业提供的专业技术师傅理论基础不足,缺乏表达能力,无法很好的把自己所掌握的经验与技术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第三,大部分校企合作也只局限于在校内建立“实训中心”,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最简单的合作形式。 具体到各个院校,由于“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条件简陋,与专业建设不相匹配,与专业教学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和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致校企合作的质量效果产生了明显差距。

(四)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监管、协调

职业院校和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各自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和管理方式,两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从目前广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情况看,校企双方是通过协定契约等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在實践过程中,由于缺乏政府的督导,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对校企合作进行协调、监督、考核并对开展校企合作效果较好的地区和院校进行经验推广,很多好的项目难以获得各相关部门的充分协调。

同时由于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监管不足,使得部分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的校企合作操作不够规范,普遍存在着“顶岗”与“顶班”的概念模糊,“义务”与“酬劳”混淆不清,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三、对策与建议

(一)突破机制体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院校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企业应在校企合作中全程参与,与学校共同协商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制定大纲、选用教材等,建立起适合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院校,要从组织架构搭建、运行制度建设、育人机制构建等方面入手,最大程度地满足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

(二)加强政府统筹和支持力度

鉴于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建议加大政府教育统筹、支持的力度。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教育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需求洽谈会制度,促进各方特别是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立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评估公示制度

按照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门要制定与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评估公示制度及标准,重点评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是否共建了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以及学生在生产线上的真正技能等内容,打造职业教育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应对措施。方法 收集我院2014~2015年急诊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问题的患者29例,对其发生护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2015~2016年急诊护理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结果 29例出现护理问题的急诊患者中,有9例由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造成,6例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操作水平不满意,3例患者由于科室协调不力造成,一般护理差错3例,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造成问题的有3例,3例由于护理人员沟通不到位造成护理问题,2例问题由于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不佳造成。经过有效的干预对策,2015~2016年急诊护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P

关键词:急诊;护理问题;对策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1]。由于急诊所接诊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均较大,极易发生各类护理问题和护患纠纷。本次研究通过对急诊护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发生护理问题的患者共计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为19~79岁,平均年龄为(41.61±2.15)岁。患者病症主要包括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事故损伤、外伤以及其他疾病等。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根据其病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了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护理问题。

1.2问题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造成患者发生各类护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较差 护理人员受传统护理模式影响,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造成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不满意。另外,由于护理人员未能准确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所应具备的意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无法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服务意识较为淡薄。

1.2.2护理人员技能水平需提高 由于我国急诊护理人员中有部分为未经过系统、专业急诊技能培训的普通科室调入的护士,其中大部分患者的操作技能主要是从实际操作中积累形成的,进而导致部分护理人员无法对医生所作出的治疗进行有效的连接和反馈,使得护理服务出现断层,急诊护理服务质量也受到的较大的影响。加之目前护理人员普遍为年轻的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护理操作经验,应变能力较差,导致了急诊护理素质的整体下降。

1.2.3医院管理意识不足 目前部分医院对于急诊人员尚无定期培训的安全,在急诊相关执行标准和相关制度制度的制定和监管方面力度不足,未能及时有效的对急诊日常药品和器械准备做好监管。

1.2.4沟通不足 部分患者及家属对于医院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不了解,护理人员沟通能力较差,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足,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极易造成护患纠纷的发生。

1.3对策 针对急诊护理过程中发生各类问题的原因,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护理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其内容主要包括:

1.3.1医院加强管理 急诊科室应选拔职业道德较好、技能操作水平和业务能力较强、富有责任意识、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人员到岗。同时医院还要加强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管理力度,实施集中、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相关执行标准和管理制度,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转变护理人员服务模式,改被动为主动,积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作息时间,在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如节假日、交接班时、急诊高峰期等时间,要严格把关,对于安全隐患做到:①问题不清不放过;②原因不明不放过;③问题查实不处理不放过;④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1.3.2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医院和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急诊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培训,综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医院应根据急诊护理需要,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结构,以保证护理质量。

1.3.3更新观念打造优质护理团队 新型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以其健康需求为服务目标,更加突出人性化和个体化,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型的护理需求,首先需要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理念[3],其方法包括:①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优秀护理人员榜样,提高护理人院的责任意识;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临床应用经验;③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方法,使护理人员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面对工作;④建立团队制度,规范团队的日常行为,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⑤完善绩效考核模式,将个人业务与考核成绩相挂钩,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篇10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学校专业教师的短缺,造成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完全相符,以致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体制机制。学校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较大吸引力。部分专业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没能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有些专业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能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认为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产生不了较大影响。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充分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没有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关注不够。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学生生产效率相对要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怕影响企业声誉。

3、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二、校企合作意见建议

1、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学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分别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参加,可采取股份合作、资产重组合并、理事会等形式,集团内涵建设要突出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坚持产教融合、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1)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企业,建立学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2)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了职业学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3)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3、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1)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人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将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当中,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校企对接后的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2)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群对接

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真正与企业岗位群对接,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另一方面最终要看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职业学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群需求调控和优化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过剩专业,企业全程参与制定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群上有效对接,提高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服务能力。

(3)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才能最终变成现实,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合作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职业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与新产品的研发,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在内涵上真正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的机制,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深入钻研技术、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5)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

上一篇:北京市普通话测试下一篇:放假通知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