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议书(精选8篇)
您好!
我是育德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同学们都在优雅的学校上学。每天早晨来上学时,我都能听见鸟儿迎接我,我都能看见大树挥舞着它的树干在欢迎我。走入校园,一种自豪的感油然而生。
在我们的校门口不到50米的地方,一幕幕场景不禁让大家皱起了眉头:下午放学,每天都有大人在徘徊,他们不是来接学生的,而是在麻将馆周围轮流接位打麻将的。我们在校门口总能听到麻将碰撞的声音,这声音并不和谐。一些文具店、小卖部,时不时出售“三无”产品,食物袋上写着好听的名字,什么“美味牛肉干”啦,牛肉价格这么高,在外面用五角钱可以买到一袋子牛肉吗?在我们班上,有名同学经不起诱惑,常常吃那些食品,结果他突然发高烧,送去医院治疗,医生说毒素在身体里积累太久、太多而引起高烧。
小卖部的店铺经营也有问题,摊子都摆到了马路上,车子进出时总会不小心留下几道刮痕。
您是社区主任,社区不和谐的场景影响了我们浏河村的形象。为了我们的绿色家园,和谐社区建设,请您想法管好育德小学校门口,让我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祝您身体健康!
贺韦芳
1 我国社区医疗现状
1.1 社区医疗资金缺乏
国家财政对于社区医疗建设的投入不足是社区医院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按国家规定, 社区医疗所需的资金应由同级财政部门补助, 这导致社区医疗缺乏良好的卫生服务筹资渠道, 筹资能力有待提高。而同级财政补助的额度没有明确的规定, 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的人口、经济以及对社区医疗重视的程度确定[1]。我国的社区医疗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地方政府对社区医疗事业重视的程度不同, 所以资金投入差别很大。
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 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卫生条件, 但是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上是通过原来的街道医院改建而来, 在进行改建时的起步资金的需求量很大, 改建之后也需要大量资金增添相应的设备。资金缺乏、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困扰社区医疗发展的瓶颈。
1.2 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师人才空缺
在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 全科医师很少。如果按照每名全科医师服务5000名社区居民的最低标准来计算, 全国5亿城市居民大约需要10万名全科医师, 但据不完全统计, 通过资格考试的全科医师仅有3000多人, 意味着只有2.5%的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全科医生的服务, 基本上在大多数城市仅有一名或两名全科医生, 在很多中小城市, 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由于待遇不高、工作条件比较简陋等原因,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留住高职称、高学历的医护人才。再加上社区医院全科医师缺乏, 目前从事社区医疗的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胜任和担负起社区医疗“六位一体”的任务。不能提供高水平的医疗, 就越不易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就更容易引起恶性循环。
1.3 群众对社区医疗缺乏信任
群众普遍不信任社区医疗机构, 认为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而延误病情, 因此生病时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虽然, 社区医疗服务有着方便和便宜等优势, 但其设备相对落后, 药物种类不全也是不争的事实, 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看病找专家”的观念, 很多病人最终选择了条件较好的大医院就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面临信任危机, 这也是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的一大瓶颈。
1.4 医疗服务的价位没有拉开
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品不全, 实际的就诊过程中, 很多药品只能在大医院买到, 在社区医院或者药店无法买到。价格方面, 社区卫生机构进药批量小, 无法和大批量进药的公立医院竞争。另外,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以药养医”的利益驱动, 其药品价格并不便宜。本应以“物美价廉”为优势的社区医院, 既没做到“物美”, 又没做到“价廉”, 怎么会得到患者的认可呢?
1.5 相关制度的缺失
1.5.1 社区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脱节
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水平及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别, 不同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及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各地在设计社区医疗卫生体系时, 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因素考虑不周全, 导致居民在社区就诊后无法报销, 限制了社区居民对原本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的热情, 阻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1]。
1.5.2 社区医疗“首诊制”、“双向转诊制”难以落实
“社区首诊制”是指社区居民生病后 (除非急诊) 应首先在定点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一种制度, 若病情需要再由社区医疗机构为患者办理转诊手续。“双向转诊制”是指居民在社区医院首诊后, 不能治疗的, 社区医院提出转诊建议并办理转院诊治。当病人病情稳定后, 住院医疗机构将病人及时转入社区医院继续治疗。但这两项制度在我国落实起来有很大困难。调查发现[3], 这两项制度在社区卫生机构形同虚设, 没有得到执行和落实, 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被调查的三家社区医疗中心根本没有首诊病人信息记载、也没有接到上级医院的转诊病人, 其中一家每年仅有少数几个往上级医院转诊的病人, 另两家4年根本没有或只有3个转诊病人。这与相关政策的缺失有关, 也与人们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意识淡薄有关, 使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
1.5.3 社区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大多数社区医疗中心处于亏损阶段, 监管力度很弱, 普遍存在轻管理、重利益的现象。例如部分社区医疗机构为了利益最大化, 过度宣传社区的医疗功能, 而没有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作为服务重点, 使其变成了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
2 对我国社区医疗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政府投入, 鼓励居民就诊
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 完善设施、采购药品、聘请全科医学人才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 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 并努力拓宽社区医疗筹资渠道,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备系统, 保证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时, 当地政府要充分意识到社区医疗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制定相关政策帮助其健康发展。同时, 加大社区医疗的宣传力度, 树立其正面形象, 帮助居民建立“小病在社区, 大病在医院”的良好意识, 积极就诊, 形成良性的循环。
2.2 加强全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
目前, 社区医务人员很多都是专科医生, 对医学知识缺乏全面的掌握, 因此加强培养全科医务人员十分重要。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开设全科类医学专业, 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在医学生入学时即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才流失。同时, 为在职医务人员进入大医院深造提供机会, 进行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全科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积极落实社区医务人员在住房、工资等方面的问题, 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来确保社区医务人员的稳定。
2.3 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社区医疗的报销额度, 下调未到社区医院治疗的患者费用报销额度, 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区医院的患者人数。积极贯彻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4,5], 完善社区医疗机构与综合性医院的衔接, 将非急诊类、非重大疾病患者截流在社区医疗机构,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利用率。
加强对社区医疗的监管力度, 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 将社区居民满意度等绩效因素, 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价。成绩优秀的给予经济奖励;成绩差的机构实行批评、限期整改等措施, 指导其改进服务;整改后仍然达不到标准的, 取消医保定点机构资格, 甚至勒令停业。通过这种淘汰制度, 激励社区医疗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态度, 为居民健康提供更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4 实行大型医院帮扶制度
大型医院可以派驻人才到社区医疗机构指导, 社区医院也可以抽调人员到大型医院培训, 从而增强社区医疗业务能力。老百姓不信任社区医院, 其实是对医生的医疗水平缺乏信心。通过大型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医疗人员的双向轮转换位, 一方面让大型医院直接面对社区医疗工作, 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 赢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社区医务人员也可以在大型医院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学习新的医疗观念和医疗技术, 提高医疗水平。此外, 大型医院可以和社区医院进行资源共享。大型医院拥有许多先进的设备,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 大型医院可以和社区医疗合作, 进行设备资源的共享[6]。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正在稳步前进, 社区医疗是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然。增加政府投资, 加大宣传力度, 重视人才培养, 唤起社会的全面重视, 同时完善管理体制和操作规范,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蓬勃发展, 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
摘要:社区医疗是一种基层卫生保健服务, 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 社区全科医师、护士为骨干, 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和康复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保健服务。本文详细描述了我国社区医疗的现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医疗,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申丽坤.我国社区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郑诚.社区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2 (S2) :25.
[3]陈起坤, 张俊妮, 陈燕奎, 等.城市医疗供给制度对社区医疗就诊的影响分析——城市社区医疗及其就诊问题系列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11) :817-819.
[4]赵志威.我国社区医疗现状及推行首诊制的必要性[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28) :283.
[5]陈起坤, 陈燕奎, 吴金泉, 等.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就诊制度的思考——双轨双诊制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6) :415-416.
关键词 农村社区教育;教育资源;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79.2;C912.8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21
知识经济、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竞争压力增加,在物质生活满足下个体精神追求不断提升,而学校教育对个体来说时间、内容是有限的,这些使终身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社区教育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了“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的任务。发展终身教育、推进社区教育成为了教育发展的要求。
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提供的教育服务。社区是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聚集在某同一区域中的人具有趋同的文化、习俗和心理归属感,从而形成社区,社区是由地域和人这两个因素组成的。社区教育就是为这种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或者退休无业人员提供的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将地域放在农村,面向农村群体。
1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有效的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既有助于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水平,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1.1 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
社区教育面向社区里的所有居民,且没有年龄、层次、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因此社区教育的有效推广,有助于更多的主体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从整体层面上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平台。尤其是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化进程快,发展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做好社区教育,尤其加强对教育资源较弱地区的社区教育建设,有助于弥补学校教学资源上的不足。
1.2 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质
当前,社区功能不断加强,社区不但要承担起社区民政工作,还要承担起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因此,社区教育工作也应在社区建设的规划之内。通过社区教育的开展,使村民普遍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提供进行终身教育的条件,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同时,受传统思想、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地区人口较早结束了在校教育走向社会,社区教育的推广也有助于这些没能在学校进一步完成学业的人获得所需知识的补给。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2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区教育起步发展较晚,自2000年才开始社区教育试验区建设,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步伐就更加缓慢。目前,农村社区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2.1 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欠缺
有相当数量的村民对于参与社区教育,提升技能素质缺乏积极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活状况是农忙时忙于农务,闲暇时外出打工,由于时间问题,很多人无心顾及再学习的问题。二是年轻群体忙于打工挣钱,社区教育又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其对于年轻群体提高收入的影响,因而相当数量的年轻群体对于再学习缺乏动力,认为其可有可无。第三,鉴于前两个原因,许多参与地方组织的学习的人员多为中老年村民,甚至老年群体占主要,年龄大及基础文化知识欠缺,容易使其产生应付学习或难以接受的情况。
2.2 进行社区教育的资源不足
社区教育资源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单一。社区教育内容的选择一般根据各地的情况自发选取,或者直接将其他地方开展的内容借鉴过来,因此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课程加之农民投入时间有限,效果甚微,也很难进一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一般为技术辅导,不能达到开展社区教育的目标。二是社区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教师多为兼职从事该项工作,因而在课程重点安排上常以教师擅长点来布局;同时,相应教师也缺乏对社区教育的专门研究,不利于结合社区教育特点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地方教师资源本身匮乏,能够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在数量和水平上难以满足需求。三是经费投入有限。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政府投入,资金渠道单一,资金投入的数量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3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
3.1 重新定位农村社区教育
产生以上问题,首先源于思想观念上,对于社区教育认识不全面,定位不准确。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大教育的概念。社区教育不同于现在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对农民、农民工群体开展的各类培训。这些培训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一般由组织培训的行政主管部门来制定;二是培训通常由各村镇选派人员参加,有人可能参加过多次培训,但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从未参加过,这使培训的覆盖面实际上较为有限;三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临时性的教育方式,而社区教育的目标是要构建学习化的社会。需要建立社区教育的大局观,完善的社区教育是社会一体化的、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应该以社区为依托,逐渐达到全员参与的目标。社区教育的体系内容应当全面,应能够适应各个阶段的人群。社区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应包括公民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家政生活教育及具有发展兴趣爱好作用的教育活动等。同时,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可以通过社区学校的方式亦可以通过分组结对、图书馆活动和博物馆活动等方式展开。使不同的群体都能够在不同内容方式的社区教育中满足个人的需求,这也有助于大大提高农民参加社区教育的积极性,避免教育流于形式。
3.2 优化农村社区教育资源
首先,社区教育需要结合当地的社区特色、经济人文等条件展开,为社区服务,但应从国家层面形成一个整体的规划和体系,组织专门的人员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在内容上细分门类,形成一个方向指导,一个基本体系。各地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一些内容上结合自身需要开展或开发相应课程内容。其次,课程内容要结合课程特点,注重课程实践性,也具备必要的理论性,各地在开展时也需要形成灵活的机制,保证课程能够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及农民需求进行调整。第三,社区教育开展的方式灵活多样化。具体组织方式上,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当地的教育条件开展。例如,与企业、优秀的专业合作社等结合,提供现实的学习环境及实际的经验借鉴。帮助各社区配置基本的幻灯电脑设施,在师资缺乏的地方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或视频课件完成相应教学,这也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因师资带来的教学差异。第四,开源节流,完善管理体系。除了政府投入,还可以吸引企业或团体投入或建立社区教育基金,这为开源。节流则是要明确投入资金的用途,加强资金使用的审计,提高资金的合理运用,对涉及社区教育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不当毁损、重置带来的资金浪费。
社区服务内容单一,主要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主,互助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商业服务发育不够充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为主,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不多;社区民间中介组织发育缓慢,社区志愿者组织少,人员参与率低,未能形成经常性活动机制;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缺乏整合和互动。
为此,就发展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社区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网络、各类服务热线的优势,形成社区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群众服务提供需求信息。特别是有关系到社区居民生活利益的信息要及时通知到每户居民,如社区停电、停水要提前发布,不能让居民措手不及。
二、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站,通过社区牵头、各方参与、居民互助,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设定一定岗位,吸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专业型服务队伍;同时调动在校大中专学生、社区居民和外来务工者的积极性,参加志愿者活动,切实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
三、定期开展社区居民教育培训、就业培训等。如对新婚夫妇、为人父母开展免费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培训,每周末一次或每月一次等。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悲剧。
四、完善医疗、养老、低保、救助等公共服务机制,做到居民“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奠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利用到建议书的场合越来越多,当建议书是面对领导和有关部门时,可以中肯地提出自己对对方工作的意见和自己的建议。你所见过的建议书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区寒衣节文明祭祀建议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区寒衣节文明祭祀建议书1广大的观音庙社区居民们:
大家好!近日,以"清洁家园,美丽首府"为主题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社区环境焕然一新。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创建整洁、有序、优美的社区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社区环境直接关系着居民的起居生活,直接体现着社区自治的能力和社区文明程度,但保持一个美好的社区环境不能仅仅依靠工作人员,这需要辖区内的每位居民配合维护,因此我们向您提出以下建议:
一、爱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
二、自觉维护社区卫生的整洁,不乱倒垃圾,污物、不高空抛物。
三、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不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等废弃物。
四、不擅自在楼道内堆放杂物。
五、养宠物的居民要及时清理宠物粪便,栓好犬链。
六、爱护社区内的一草一木,不在绿化带内种菜等,不在公共区域私搭乱建。
七、社区车辆停靠整齐,维护社区良好秩序。
社区广大居民们!相信我们的倡议一定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响应。人人都喜欢美好的环境,人人都有享受整洁清新环境生活的权利。然而,人人也都有为保护环境,维持环境整洁的责任和义务。愿大家身体力行,为搞好和保持环境卫生和各自楼道的清洁卫生,奉献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文明的社区居民。
社区寒衣节文明祭祀建议书220xx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将近,在这缅怀先辈、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时节,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实城市精细化管理,有效推进治污减霾工作进程,树立文明、节俭、低碳、安全的现代殡葬祭扫新风尚,特向社会各界及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文明祭扫。大力提倡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讲一段往事等方式来怀念先人,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告别祭扫陋习,营造文明祭扫的社会氛围。
二、科学祭扫。树立文明祭扫新风,维护古都形象,不搞封建迷信祭扫活动。提倡网上祭奠、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多种形式祭扫活动,以低碳、健康的现代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三、环保祭扫。树立环保意识,不污染环境,共同维护优美整洁的城市形象。
四、节俭祭扫。倡导厚养薄葬,发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多关心老人,多尽孝道,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去逝后,倡导从俭办丧,不搞封建迷信,坚决反对奢靡之风,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骨灰寄存等生态葬法,节约土地资源。
五、安全祭扫。寒衣节期间,正值人流、车流高峰,广大市民应科学合理安排祭扫时间,避开高峰日,错开时段,保证祭扫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要自觉维护祭扫场所公共秩序,在公墓祭扫时要听从民政、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安排,增强安全意识,严防火灾和挤踏等事故的发生。为避免交通拥堵,请广大市民朋友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万事从头始,平安最为先。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祭扫新风。用文明缅怀、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成为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扫的带头人,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播撒文明、提升素质的窗口,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区寒衣节文明祭祀建议书3广大居民朋友们:
按照民间习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市民往往选择在晚上到街头路边烧纸钱冥币,祭奠过世亲人,表达沉痛哀思,但其副作用和危害性显而易见:
一是深秋季节干燥风大,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
二是市民多采取就地焚烧,地面留下黑痕,难以清扫,塑料袋和棍子随手丢弃,纸灰随风飞舞,给环卫工人带来极大困难,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破坏了优美的绿化环境。
三是焚烧致多路段烟雾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烟尘,增加了雾霾的治理难度。
四是多在人行道甚至是机动车道边焚烧,过往或散步行人为躲避纸灰行走在机动车道上,扰乱了交通秩序。
居民朋友们,为使我们所工作生活的城市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新鲜,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开展"告别陋习,文明祭祀"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祭祀的良好风尚。为此,我们积极倡导鲜花祭奠、公祭悼念、家庭追思会、撰写追忆文章等文明健康的祭祀方式,使文明祭祀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倡导网络祭祀新方式。发挥网络时代优势,开展网上"献花"、"上香"、"短信"、"微信"、"微视频"等祭奠形式,足不出户缅怀亲友、寄托哀思。
社区治理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下面就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谈一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目前,我们城关区就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不稳定因素表现在方方面面:
(1)随着企业的分流改制,协解、退休、下岗和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大部分人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的居民日益增多,怨气很大。
(2)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导致溜门撬锁、盗窃、抢劫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因此,社区治安“久治不安”和社区违法犯罪“常打不息”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顽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之路,同样我们在处理社区违法犯罪问题也要以预防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预防社区违法犯罪,保障社区健康安全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一、治安、文明和福利结合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社区的稳定,也就没社会的稳定。
城市社区要正常稳定地发展,首要的标准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以治安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将城市社区搞好。
首先,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第一,在社区中建立户籍民警执勤室,使民警紧贴群众,不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而且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群众有困难可以及时找警察;另外建立执勤室不仅维护了社区内部治安秩序,而且也加强了外部巡查,控制了周边环境和社区的各个社会层面,从而保障社区内外良好的治安秩序。第二,建立社区保安巡逻队(可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加强社区内部巡逻。确保社区内的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在力度、时间和空间上有绝对的优势。总之,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区内不断流动和频繁出现,不但会方便社区居民,而且还给犯罪分子极大的威慑力,减少犯罪得手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减少犯罪,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搞好文明建设,培养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倡导社会新风尚。文明是一种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状态,其中包括已经取得的积极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它是进步的总体状态。因而在城市社区中举办市民学校,不断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意识教育;发展安全社区,卫生社区,植树美化环境社区等;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群众志愿者活动等,使广大社会居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
最后,促进城市社区的公益福利。美化环境,修整街道,搞好社区卫生,建立老年幼儿活动场地,开展扶弱助残的活动;设立社区的诊所,方便社区居民看病或急救,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的宣传;设置专人管理城市社区车辆的停放,使得城市社区给人一种安详和平、处处井然有序的美好印象,从而使得城市社区的违法犯罪的现象得以减少。
二、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第一,加强人防,强化动态防范。加强治安组织网络化建设,在社区关键部位配备人防力量进行控制,在社区设立户籍民警执勤室,组建保安巡逻队,白天有民警坐岗督促,晚上有保安分片包干。另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选出楼栋值班人员等,这样的人防力量覆盖了整个社区,犯罪分子自然难以下手。
第二,落实物防,加强防范硬件建设。我们可以要求社区居民大家出钱筹集资金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另外有辖区单位资助建立治安管理办和民警保安执勤室,安装单元电控门闸和围墙护栏等。实施封闭管理,形成立体的防范格局,预防犯罪。
第三,进行“技防”尝试,有选择地防范。因为“技防”需要大量资金,而社区很有可能承受不了,也不一定处处都需要,所以有选择性地选择重要地区重点预防,安装住宅区电子遥控门和对讲系统,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和电视监控摄像头,完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使得社区得到高层的保护,更加进一步地预防违法犯罪。
三、管理与服务结合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要使管理工作及时到位,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首先是要管理领导机构班子到位,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自治管理制度,比如制定社区文明公约,规范居民个人行为;制定出入凭证制度,净化社区来往人员;制定治安联防队员选拔、培训、教育和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外来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控制;落实社区出租屋管理,杜绝将房屋出租给有犯罪嫌疑的人,有嫖娼、涉毒和参赌嫌疑的人等等。其次是要采集广泛信息,结合人口普查、户口调查和情况询查,建立综合信息网络。运用电脑管理,将外来暂住人口按照常住人口的方式管理,全部登记造册,输入电脑,并明确管理重点,有条件的还可以大力发展信息员,发展科技管理,使社区管理进入现代化。最后,要配合当地的公安派出机关,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一支高效的现代化治安管理力量。
在搞好城市社区的管理职能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城市社区的服务职能。众多公益福利性服务,不但体现了社区管理机构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关心,也体现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改变原来的社区特有的疏远冷淡的邻里人际关系的特点,从而使社区居民感到生活环境的安全和人际关系的温暖,形成团结的一个整体,因而在必然减少犯罪分子作案的可能性的同时,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连心的传统美德。
四、宣传教育与重点帮教矫正结合开展城市社区的宣传教育,是城市社区管理的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居民素质,消除产生犯罪的主观条件,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和积极性。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高尚情操教育,使居民了解目前治安状况及预防犯罪与本身利益的关系,树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集体主义思想,净化社会环境,预防犯罪。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通过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法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使社区居民自觉守法并懂得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打击和预防犯罪。
一、完善法律制度, 夯实法律监督基础
(一) 确立“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
由于现行法律中没有社区矫正这一概念的表述, 因而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的开展, 主要依靠法律规格并不高的“两高两部”《通知》和司法部的若干规范性文件。社区矫正在法律层面缺乏应有的支撑, 致使其在实际运作中难以脱离原有监外执行模式的窠臼。目前, 全国人大常委会己将《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纳入立法规划, 立法机关可借此将社区矫正执行程序充实其中, 使社区矫正获得应有的法律地位。
(二) 统一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
实践证明, 多元化的执行主体不但不利于行刑权的有效行使, 而且造成了政出多门和执法的混乱, 从而也影响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因此, 有必要对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进行修改, 重新配置行刑权。较为理想的方案是:在司法行政部门具有相应的执行能力的基础上, 将非监禁刑的执行权授予司法行政机关, 由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因为, 从本质上说, 行刑权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 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 既符合刑事司法权力合理配置的需要, 也符合国际惯例, 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规范我国行刑权的运作, 促进监禁刑与非监禁刑良性互动、统一刑罚执行机制的形成。同时, 刑权的统一也有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三) 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监督要求。
目前, 法律上虽已确定检察机关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主体, 但仍有必要在法律中进一步细化。该方面的规定不但要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界定, 而且要细化和完善监督程序, 设置被监督方的义务性规定, 弥补以往法律监督过于疲软的不足, 使其具备应有的约束力。
(四) 合理规定缓刑条件、细化假释适用条件。
刑法规定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是“不致再危害社会”, 显然这种条件过于笼统切不具操作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法院要么怠于适用缓刑和假释, 要么滥用。在这样一个模糊的标准面前,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也难以开展。因此, 应修改完善相关规定, 将缓刑适用对象由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服刑人降至一年以下, 由此合理确定缓刑的适用条件, 或者通过司法解释, 细化拟假释人员所应具备的考核分数或具体表现, 以其硬性条件而增加其适用的确定性。
(五) 授予检察机关提请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目前, 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依据司法解释和部门的规章。这类法律性文件由于政出多门, 出台时间不一, 相互之间矛盾冲突较多, 甚至与上位法相抵触。由法律赋予检察机关提请人大审查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权力, 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检察机关在执法监督中只要发现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规范性文件就及时提请地方人大审查, 或上报最高人民检察院, 由其向全国人大做出情况说明, 由人大做出有效、无效或者重新修改等裁决, 以确保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二、建立一体化的行刑法律监督机制
(一) 建立专门的监督力量, 为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提供基本保障。
应通过增加编制和检察机关内部调剂的方式来切实改变社区矫正监督力量匮乏的现状。基层检察机关至少应安排两名检察人员专门负责社区矫正监督, 经费和物质保障问题也要提上议事日程并及时解决。同时, 监所检察部门要注意挖掘内部潜力, 提升监督效率, 特别是要加强负责监禁执行和非监禁执行监督任务的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 保证刑罚执行监督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二) 密切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
加强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刑罚执行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 形成监督合力, 确保法院适用社区矫正活动的正确性, 防止裁决不当;
加强监所检察部门与反贪、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的协作配合, 优化侦查资源配置, 强化侦查能力, 积极查办社区矫正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 维护司法公正。
(三) 整合上下级检察机关的监督资源。
当下级检察机关的正当监督行为遭遇强大行政阻力时, 上级检察机关应以积极行动支持监督到位, 当监督结果事关社区矫正的顺利推进或影响社会公正时, 检察机关还应当向同级别的党委政法委甚至立法机关寻求监督支持。
(四) 畅通异地检察机关之间的联系。
异地检察机关之间的配合在一体化的行刑监督机制建设中尤为重要, 建立和加强异地检察机关之间的联系刻不容缓。具体内容包括:裁决地检察机关要主动向社区矫正地检察机关通报社区矫正罪犯的有关信息;执行地检察机关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脱漏管、条件消失或有严重违法情况, 需要外地主管机关作出收监执行决定的, 应及时将有关情况书面通知裁决地检察机关, 由其监督当地主管机关及时作出收监决定, 以有效防止跨区域监外罪犯脱漏管等违法情况发生。
三、完善监督程序, 增强监督效力
(一) 明确检察机关相应的知情权。
由于社区矫正具有主体多元化、内容分散、范围广泛等特点, 所以拓展检察机关的知情渠道, 强化其知情功能十分有必要。应明确设立被监督机关定期向检察机关通报执法情况的义务, 对拒不提供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建立检察机关随时介入制度。
要实现检察监督的及时到位, 就应建立检察机关的随时介入制度。法律应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活动可以随时介入, 有权要求被监督机关提供有关材料、接受检察或就被监督事项做出说明, 被监督方必须予以配合。同时, 对检察机关的介入应明确和细化有关程序, 以防止权力滥用。
(三) 强化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效力。
赋予法律监督应有的强制力, 是落实法律监督权的内在要求。应当规定:收到检察机关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机关,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纠正, 并将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向检察机关通报;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纠正违法通知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提出纠正意见的上一级检察机关提出复议;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决定, 通知下级检察机关和被纠正违法机关执行;对检察机关的纠正意见既不执行, 也不提出异议的, 要增设被监督机关的义务性规定, 明确其法律责任。
(四) 制定规范性文件。
省级以上检察机关应及时出台检察机关参与试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统一规范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实现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 人民检察院要借与同级政法机关联合制定规定的方式, 明确和完善相关程序, 以弥补法律的不足。
四、更新观念, 丰富法律监督方法
(一) 开展动态监督。
人民检察院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构建社区矫正监督信息平台, 建立社区矫正监督信息库, 并力争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联网,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 拓宽监督视线, 及时掌握本地区社区服刑人员的相关情况;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要利用内部办案网络, 及时流转和处理社区矫正的相关信息, 确保检察监督及时跟进到位;另外, 检察机关内部要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管理信息网络, 并保证不断根据需要进行智能升级, 以有效监督外地监狱、公安机关移送的“五种人”及时进入本地矫正的环节。
(二) 向社会公开法律监督情况。
检察机关应将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将法律监督工作情况通过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媒体网络刊登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置于社会舆论监督之下, 必将使监督的效应放大, 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
(三) 开展综合性监督。
综合性监督, 是指检察机关通过对一段时期的社区矫正活动 (如裁决、交付、执行等) 情况, 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比对, 找出其中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然后向主管机关提出综合性监督意见, 以纠正不正确执法行为的监督方式。采用综合性监督的模式应注重对问题原因的分析、规律的总结、机制的完善, 有利于从整体上、制度上对执法活动进行规范。
(四) 建立同步监督制度。
检察机关应前移监督关口, 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 进而增强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应对以下工作实施同步监督:一是在公诉中, 积极开展量刑建议, 促使审判机关合理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二是及时审查刑事判决, 重点把好量刑监督关, 保证审判机关裁决非监禁刑的正当性;三是提前介入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 认真审查执行机关提请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材料,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防止违法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况的发生。
五、监督与扶持并举, 推进社区矫正健康发展
(一) 对社区矫正活动进行评估。
检察机关作为社区矫正活动的法律监督主体, 应对社区矫正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估, 以避免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盲目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在组织评估时, 应召集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进行, 以确保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 大力支持社区矫正活动的开展。
首先, 各地检察机关作为当地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 要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活动, 履行好检察机关的工作职责;其次, 检察机关可以利用自身既了解法律规定又熟悉刑罚执行工作的特点, 协助矫正机构对罪犯进行矫正, 并为矫正组织及被矫正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再次, 检察机关可以从法律监督者的角度出发, 全面分析评估社区矫正活动开展情况, 正确评价其效果, 客观反映它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积极向党委、人大、政协反映呼吁, 以引起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视。
(三) 多部门协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目前, 社区矫正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制定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需要公、检、法、司、民政、教育、劳动等众多单位的共同参与。检察机关因参与社区矫正制度建设而具有的优势及长期行刑监督积累的经验, 应在协助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 积极宣传社区矫正工作。
检察机关可以结合实际, 积极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从思想观念上打消人民群众对这一行刑方式的担忧和顾虑, 为社区矫正的开展营造有利的氛围。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39-01
1997年,我国正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1999年10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卫生部等国家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等为一体(简称“六位一体”),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是由城市开始起步,逐步发展到农村的。从目前全国城市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来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预防、社区医疗、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等与人的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的产生和发展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政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宏观指导和具体职责分工,各地方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加强相关系统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各地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相关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网络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开始由试验阶段的初步发展向系统建设方向转变;社区卫生服务己经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方积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中,社区卫生的政策背景得到扩充和丰满,全科医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卫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良好的社区氛围正在形成。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系统和成熟的运行模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型医疗单位过度利用,基层医疗单位利用高度不足。第二,病人自由选择医院,致使社区卫生服务网形同虚设。第三,医疗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看病难”问题依旧并将长期存在。第四,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工作性质的个人、企业享受医疗保障的程度不一。第五,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医疗质量和预后结果差距拉大。另外,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观念难以转变,资金难以筹集,服务功能不全,全科医师匾乏,队伍难以建立等问题。因此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未来发展还需要一段较长的历练,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有待于解决和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
目前,我国对卫生服务的投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社区卫生服务在整个卫生投入中也近战很小比例,正处于发展建设初级阶段的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对于未来的发展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各类卫生管理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实行具体指导,例如质量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管理制度、诊疗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在个方面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体系,推进规划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立足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区域内大型医院、街道卫生院(所)、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和社会兴办医疗机构等卫生资源,依据行政区划、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综合因素,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三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性质,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的界限,鼓励大中型医疗单位,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根据社区居民卫生需求,开展特需医疗服务,设置时应统筹考虑社区卫生资源。
四是,在服务的收费方面采取利民的措施。如何引导城市居民合理用好个人卫生服务方面的支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使他们少花钱但能够解决大部分医疗和预防保健问题,同时能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增加必要的业务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保证服务质量,收费要合理,用药应对症,不能为了争取利益而失信于民,多开展一些符合居民需求的服务项目。
此外,调整人员结构,引导专业人才向社区流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当更多地培养以本科学历为起点的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挖掘方向,适当提高该部门人员的工资水平,吸引优秀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社区工作,将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建设之中,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流动与交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尹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及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3]李瑛.政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社区建议书】推荐阅读:
社区建设建议07-16
社区文明旅游的倡议书06-13
社区服务协议书范本06-30
学校与社区合作协议书10-27
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倡议书07-12
4.学校与社区教育协议书07-23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06-2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出诊协议书10-31
社区四进社区活动总结07-26
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