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代数式教案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2 代数式教案(精选9篇)

2.2 代数式教案 篇1

2.2 代数式

学习目标

1. 会列代数式,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意义。

2. 掌握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项数、次数等概念;会辨别单项式、多项式。

3. 了解代数式、整式等概念。

4. 会求代数式的值,感受代数式求值可以理解为一个转换过程或某种算法,会利用代数式求值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教材解读

一、温故

1. 不等号:>、<、≠、≥、≤。2. 多位数用各位上的数字表示:如

232103,23421003104。

二、知新 1.代数式

⑴用加、减、乘(乘方)、除等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s122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90a,ab,2k1,4a,a,rhv3等都是代数式。

2.单项式

⑴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

122字母也是单项式。如 4a,a,3,a,rh等都是单项式;

3⑵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如 4a,a112a,rh的系数分别是4,1,3,1,;

332,3,a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 4a,123,a,rh的次数分别是1,2,0,1,3。

33.多项式

2,⑴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如:ab,2k1,x2x3等都是多项式;

⑵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如3x2y9的项是:

2R,134b、

世纪新才

222222()(4)3(4)ab3ab334516249。99注意:⑴将相应的字母换成数字,运算符号、原来的数字不变。⑵如果字母给出的数值是负数,代入时必须加括号。⑶如果字母给出的数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也必须添上括号。⑷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了乘号,代入数值后必须添上乘号。

例4 已知代数式x2x3的值为7,求代数式2x2分析:若由条件先求出x值,再代入2x22x3中计算,则很麻烦,并且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会解x2x37这个方程。可由条件求得x2x4,再将要求值的代数式进行变形,然后整体代入求值。解:∵x2x37,∴x2x4,∴2x22x3=2(x2x)3=2435。注意:本题通过将代数式变形,然后“整体代入”来求代数式的值。体代入”不是求出代数式里各个字母的值,而是把与这些字母有关的某个代数式的值整体代入,达到求解的目的。错点反思

例5 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⑴8;⑵a;⑶错解:⑴8的系数是8,次数是1; ⑵a的系数和次数都是0; 2232⑶2ab3的系数是23,次数是6。

反思:⑴8的系数是8,其中不含字母所以次数不是独一个字母a的系数和次数都是1,次数不是0;⑶误认为上是常数,不是字母,所以223是系数,次数为5。正解:⑴8的系数是8,次数是0;

a大20%的数。

“a与b的平方的差”a。

a>2,x3 的系数是

1”时,“1”通常省略“1”或;4都不 1”。

都不是整式。“世纪新才

失。如 3xy2z的次数是1214次,而不是0202次。6.多项式的项及项的系数应包括它前面的符号,比如,多项式111126xx5的第二项是 x,而不是x,第二项的系数是 ,而2222不是 12。

7.求代数式的值的步骤

⑴代入,即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⑵计算,即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注意:⑴书写格式,在把字母所取的数值代入代数式时,必须写上“当„„时”,表示这个代数式的值是在这种情况下求得的。⑵求某些代数式的值时,有时采取整体代入法来求。知识巩固

一、填空题: 1.ab25是________次单项式,系数是2.多项式2x3xy21是 ________________,常数项 是________。

3.已知多项式12m14ab________。

4.将原价为a元的药品降价30%5.若a2b25的值为7,则代数式

二、选择题:

6.下列式子符合代数式的书写格式的是(A.a·40a BD.213ab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单项式m既没有系数,也没有次数B. 单项式5×105的系数是

________。

次________项式,其中最高次项是ab23a25是六次四项式出售,则降价后此药品售价为3a6b24的值是________)。

.14(ab)C

y的值。

a与b和的平方;19x19,20x20,„„

,个单项式;世纪新才

3.当x2时,代数式ax3bx1的值为1000,求x2时,代数式1的值。

10%的速度发展,如果第一年的产量是1.5元/t;每户每月用水超过2月份用水xtx>x=16,那么小明家 10t,超过的部分按310),请用代数式表示小明家2月份应交水费多少元?-7-a,那么

/t收费。axbx3

4.水泥厂以每年产量增长第二年的产量是多少?第三年的产量是多少?

2018高一物理2.2教案 篇2

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采取的是由生活到物理的编写思路。通过本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认识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对这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方法,图像、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这一点可能对学生更为重要,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所体会。本节在内容的安排顺序上,既注意了科学系统,又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讲解问题从实际出发,尽量用上一节的实验测量数据。运用图像这种数学工具,相对强调了图像的作用和要求。这是与以前教材不同的。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图像的运用随处可见,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掌握最基本的应用图像的知识,都是必须的。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数学和物理分割开来,不习惯或不会将已学过的数学工具用于物理当中。在教学中应多在这方面引导学生。本节就是一个较好的机会,将图像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

在本节教材最后,通过图像提出了一般变速运动(非匀变速运动)的问题,这是对问题自然的扩展和引伸,目的是开阔学生思路,并不是要深入讲解非匀变速运动。教学中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掌握,以利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

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的特点。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 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教学难点:

1.学会用t 图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tv0at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是比较重要的,教师清晰的思路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学习到新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

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时,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

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出了小车的v-t图象,它能否表示小车做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

二、新课教学(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1、这是什么图象?图线中的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图像反映出什么物理量间的关系?

2、图象具有什么特点?从图象可判断物体做什么运动?

3、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

1、从图可判断物体速度如何变化?

2、物体的加速度如何表示?又如何变化呢?

3、物体做什么运动?

4、a>0一定是加速运动,a<0一定是减速运动吗?

★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 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性质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相等。

Δv(2)=a相等,保持不变。Δt3.分类

(1)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变速直线运动。(2)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下图所示,直线a反映了速度随时间是的,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直线b反映了速度随时间是的,即是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v=v0+at。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v等于物体在开始时刻的速度v0加上在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at。

1.公式v=v0+at的物理意义: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描述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1)v0、v分别表示物体的初、末速度。(2)a为物体的加速度,且a为恒量。3.公式的矢量性

(1)公式中的v0、v、a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a、v与v0的方向相同时取正值,与v0的方向相反时取负值。

(2)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运动,a与v0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公式的适用条件:公式v=v0+at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5.公式v=v0+at的特殊形式(1)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2)当v0=0时,v=a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速度图象(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如图甲所示,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改变,因而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如图乙所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a反映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增大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直线b反映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减小的,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2)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当速度减为零之后,又会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加速度不变,则整个运动过程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乙中的c所示. 3.对v-t图象的几点说明(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横截距:表示物体在开始计时后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运动,或物体经过一定时间速度变为零.

(3)与横轴的交点:表示速度方向改变的时刻,如图乙中直线c的t1时刻和图丙中的t2时刻.(4)图线拐点:表示加速度方向改变的时刻,如图丙中的t1时刻.(5)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

2.2整式的加减教案 篇3

北师大什邡附中 姜大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能将简单的式子合并同类项。

3、通过类比数的运算探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从中体会数式通性和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重点)2.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会进行合并同类项.(重点、难点)

三、情景创设:

1、引入:(1)数学来源于生活 “硬币分类”

(2)“一场比赛”:求代数式-4x+5x+3x-4x+ x的值

2、探究:什么叫同类项?

3、创设情景:1)进超市看到物品都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位一体

学生活动: 一,水果分类;二,单项式分类(简单讨论为为什么这样分?)

四、新课

1、把多项式 3x2y-4xy2-35x2y2xy25中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共同特征?

观察与归纳:1,所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 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练习一(学生活动)

2、(1)探究:如何合并100t+252t?

100×2+252×2=,100×(-2)+252×(-2)= 100t+252t=(2)探究:2×3 +4×3 = 2×(-3)+4×(-3)= 类比:2a+4a=_____________(3)根据(1)中的方法完成下面的运算,并说说其中的道理。2222

2100t-252t=()t,3x+2x=()x,3ab-4ab=()ab(4)、思考: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每一运算中的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没有变.)观察与归纳:合并同类项法则 练习二(学生活动)

2、用画线的方法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运算律合并同类项。

4x + 2x + 7 + 3x-8x – 2 解:

(7)、归纳: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且 部分不变。

练习三(学生活动):回到比赛“求代数式 -4x+5 x+3 x-4 x+ x的值” 例3,想一想错在哪?

求多项式5x+4-3x-5x-2x-5+6x的值,其中x=-3.提示:本题错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出现符号错误 练习四(学生活动)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1、课本P65 第1题 2,练习册 第一课时

3、达标检测

①、计算(-2)+(-2)= ?(-5)+(-5)= ? ②、多项式x3kxy3y6xy8不含xy项,则k 22101100

101222

222

2.2 代数式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⒈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有关象征派诗人徐志摩的文学常识。⒉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⒊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诗歌是如何透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一些句子身后意蕴的分析 难点:对主题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师: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有这么一首诗:“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生笑)师:大家笑了。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这首诗歌很生动。

师:哦,是吗?有没有其他意见?你起来说说。你为什么笑呢?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点幼稚。很好玩。

师:好,请坐。这首诗好像没什么诗味。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诗歌。我想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可能有些更美的诗歌,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下你印象深刻的诗歌? 生: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师:好,是徐志摩的诗。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师:好,还是徐志摩的诗。有印象最深的古诗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不愧是扬州人!大家都有印象深刻的诗歌,相信大家对诗歌都有一定了解。请看这首诗,(展示PPT)这是古人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后写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生笑)呃,这位同学你谈一下,你觉得这三句像诗吗? 生:我觉得不太像诗。师:为什么呢? 生:首先,我觉得单从它的前面三句来看。没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师:嗯。没有内涵。生:然后它的结构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了?换而言之,如果这也叫诗的话。那我就是大诗人了,在座的各位就是小诗人。(生笑)(展示PPT)加上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现在是否有了诗味? 生:有。

师: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加了这句就有了诗味? 生:因为最后一句话把这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来了。师:意境?什么样的意境? 生:就是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你怎么看出他对雪有喜爱之情呢?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把雪人性化了。

师:好,请坐。他说加了一句之后,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了。还有其他的见解吗? 生:它写出了那种大雪漫天纷飞的感觉。师:你怎样体会到这种感觉的呢? 生:因为一开始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紧接着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其中的数字逐渐递增,到了第三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也就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气势。

师:写了满天的雪花,哪一句突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

师:对。雪飞到白色的芦花当中去了,分不清是芦花还是雪花。那种美妙的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样的表述表现出来了。通过这首诗,我们发现,诗歌通常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就是诗歌的特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也应该运用想象的方法来把握刚才那位同学所提到的“意境”。(展示PPT:通过想象,感悟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展示PPT: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请大家阅读相关资料,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生:最后一句“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胚胎是孕育生命的开始,这说明徐志摩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从康桥的生活开始的。

师:由此可以看出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怎么样? 生:应该十分重要。

师:十分重要。好,请坐。还有哪些句子能表现康桥对徐志摩来说非常重要? 生:“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一个人眼睛失明了,那么再美的东西他也无法看见;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的话,那么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动力。师:哦,确切讲是“求知欲”。好,请坐。“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说明,没有康桥,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徐志摩。由此可见,康桥对徐志摩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徐志摩写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也有人说,萦绕在徐志摩身上的有一个康桥情结。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首诗,去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请大家粗读一下这首诗。(学生读诗)师:大家都读完了,请推荐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生齐:沈璐)师:好,有请沈璐同学?(沈璐同学朗读诗歌)师:好,请坐。同学们来评点一下沈璐同学的朗读? 生:我觉得沈璐同学读得非常好。她把作者对康桥的那种眷念、那种深情给读出来了。还有就是“悄悄地我走了”。那种意境也给人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师:同学们也来朗读一下。(生齐读)师:这首诗蕴涵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生:眷念、依恋。师:依恋,还有什么? 生:还有惜别之情。

师:好,还有惜别之情,依依惜别之情。请坐。这个情感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徐志摩这么喜欢康桥,现在要和它分别了。自然充满了依恋和惜别。(展示PPT: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那么,哪些章节能够表现上述情感呢?(学生讨论,老师参与某些同学的讨论。)师:好了,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谈谈吧!生:我觉得是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康桥很美,突出了作者对康桥的挚爱之情。师:好,这里讲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课文注释。“彩虹似的梦”指徐志摩昔日的愿望。他昔日的愿望有哪些?(展示PPT)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徐志摩的梦是三个字:第一个是“爱”。就是指他追求自然的爱。看过《人间四月天》的同学应该有一些了解。第二个是“美”,也就是去寻找自然的美。第三个是“自由”。向往自由的生活。第三条在诗句中有所体现。哪一句诗能够体现徐志摩的这一追求啊? 生:我觉得是第三节里的那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师:哦,为什么这一句可以表现他对自由的向往呢? 生:因为他都想做一条水草,融入大自然里,应该是向往自由的表现吧。师:好,做怎样的水草?随便做一条水草就是向往自由吗? 生:康河里的水草。

师:这一章节怎样写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哪一个词可以表现他自由自在? 生(齐):招摇。

师:好的。就是这个词。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还有哪些章节可以表达这种情感? 生:我认为还有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师:具体说说好吗? 生:第一小节开头,他用的是“轻轻的”,最后一小节开头他用的是“悄悄的”,我觉得“轻轻的我走了”和“悄悄的我走了”是情感的“来”和“离”。“轻轻的我走了”表现了他即将离开康桥,然后下面几段描写了康桥的一些景物。

师:什么景物? 生:一些能够让他产生留恋甚至使他对康桥产生深深的爱恋的景物。师:这两节当中写了景物吗? 生:这两节当中写了凌晨。

师:大家还有没有疑问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走是轻轻的,什么却是不轻的? 生(齐):心情。

师:怎样的心情?可以这么说。我轻轻地走了,然而对康桥的情却是很重的。还有哪些章节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我觉得是第五小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现了他向往自由的那种情感。

师:向往自由的情感。嗯,那怎么来表达对康桥的爱和留恋呢? 生:我认为倒数第二节能够表现这种情感。首先。他说“但我不能放歌”,“不能放歌”就表现出作者是悄悄的、很静的。然后既然是很悄、很静,大家都知道是轻声慢步嘛,只有放慢了脚步,发出的声音才会很小,很静、很静的,作者充分表现出了那种留恋的感觉。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师:哦,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生:还有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觉得,“今晚”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好,他没有说“再见吧康桥”,他用了“今晚的康桥”,就证明他的离别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的离别,就仿佛是一个人在沉睡,我悄悄地离开他,然后又很快会回到他的身边。

师:好,请坐。其实徐志摩在这一次离别之后,再也没有到康桥去了。不过他刚才说得挺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地走。还有什么疑问吗?同样的,跟第一节、跟最后一节一样,它保持沉默。沉默的都有哪些事物?夏虫。夏虫为什么要沉默?为我而沉默。还有什么在沉默?康桥也沉默。还有什么也沉默?笙箫也在沉默。还有吗? 生(齐):我。

师:是的。其实作者也在沉默。那为何都这样默默相对呢?离别的时候有多少话要说啊,千言万语,他们却为何沉默呢? 生:我觉得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是无声胜有声。

师:哦。对的。请坐。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章节可以表现出这些情感呢?除了刚才说的。比如第二节能不能体现?哪些可以体现呢? 生:我觉得是“荡漾”。师:“荡漾”。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就是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师:嗯,什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生:嗯,康桥的艳影。

师:好的。请坐。对这一节还有补充说明吗?不错,“艳影”。好,你说!生:我觉得这个地方把“那河畔的金柳”说成“夕阳中的新娘”,也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师:嗯。怎么体现的呢? 生:夕阳中的新娘应该是非常美丽的。师:非常美丽的。想象一下? 生:我没见过夕阳中的新娘。但是平时在街上见过新娘,很漂亮,更何况是夕阳下的新娘呢!那金色的阳光肯定会把新娘衬托得更加美丽。师:更加美丽。所以表现出他对康桥的热爱。(生鼓掌)师:“金柳”大家见过吗?扬州有金柳吗?我们见的都是什么柳? 生(齐):翠柳。

师:哦。翠柳。那为什么这里是金柳? 生(齐):夕阳中的。

师:哦。夕阳中的。除了非常漂亮之外,还突出了什么?“新娘”中哪个字最关键? 生(齐):“新”字。

师:“新”字。那就怪了,徐志摩是第一次到康桥吗?是第一次看到这河畔的金柳吗?老朋友了,那不应该叫新娘啊。应该叫旧娘啊。(生笑)为什么比为“新娘”呢?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这一刻,作者是要离别康桥,也许他没有发现,原来康桥是这么美丽。以前他也觉得康桥很美。但是这一刻他是要永远离别了。他再也不能看了,他就觉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鼓掌)师:好。我们大家也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吧,假如说你要离开某个地方,比如说你们要搬家了,你再看一看你曾经熟悉的东西,会觉得怎么样?特别亲切。就好像我第一次看到一样。徐志摩也有这样的情感。好了,还有一些章节,比如说第三节,刚才这个地方简单地提了一下,有个问题还没去探讨。“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做一条水草干什么?——永远地留在康桥,陪伴着他喜爱的康桥。哪个字可以突出这种感情啊? 生(齐):甘心。

师:甘心。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下,体会徐志摩这种深厚的感情。(生齐读)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一些章节好像我们还没有去探讨。比如说刚才有同学讲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要歌唱的是什么? 生:歌唱他爱康桥。

师:他爱康桥。哦,承接上面来看一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有个问题很怪。“寻梦”后面为何用问号呢?康桥有我的梦,我去寻找不就得了,为何打个问号呢?你怎么理解这个地方?大家知道,问号有三种形式:设问,疑问,反问。这里可能是反问吗?’ 生(齐):不是。

师:不可能。那疑问和设问呢?如果是设问的话,怎么理解呢?“寻梦”后面应该怎么样?怎样去寻梦。好。是他寻梦的方式。而如果是疑问,我要不要去寻梦?我要不要撑着长篙去寻梦?不管他设问也好,疑问也好,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这一节表现了徐志摩想在康桥实现梦想的强烈愿望。然而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生(齐):不能。师:为什么不能? 生(齐):因为他要离开了。

师:因为他要离开了。所以我们明白后面这一句话——“但我不能放歌”。很简单,但却蕴涵了作者无尽的依恋。好了,请同学们把这两节结合起来读一下。“寻梦”一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生齐读)师:现在我们可以思考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是怎样理解的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除了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的”,后来变成什么了? 生(齐):悄悄的。

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 生:“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行为。

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两者从程度上看,哪个重,哪个轻? 生(齐):“悄悄”更轻。师:“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的招手”。从动作幅度来看,哪个更小? 生(齐):挥一挥衣袖。

师:“挥一挥衣袖”。(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日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 生: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眷念以及对康桥的喜爱。

生: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

生:“不带走一片云彩”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

师:哦。好的,请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你们认为,刚才那几位同学的发言,哪一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 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 生: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

师:哦,留给后人。可否从别的方面思考一下?刚才好像有同学说: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这样的吗?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徐志摩是从无奈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师:好。说得非常好。(生鼓掌)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不需要带走。通过刚才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再次朗读一遍。(生齐读)师:是啊,在离别的时候,谁没有这种难舍的情感。而徐志摩把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对康桥深深的眷爱融在他所写的美景当中,融在他所写的生活当中。融在他静静悄悄的离别当中。他这种情感缓慢地流淌,流进我们的心田。这是徐志摩为我们创设的一种离别的情境。那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可能也经历过离别,当时你是怎样的呢? 生: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我差点哭了,我觉得这样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

师:好。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生笑)生:跟一个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跟他以后再相见。

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生: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师:在泪水中欢笑。

生: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暂时的离别并不代表永远分离。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鼓掌)师:好,请坐。有些古人是这样描写离别的。(展示PP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呢? 生(齐):悲伤。

师: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它是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不是感伤沉重。那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赏析得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1月份,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济南开山脚下,不幸遇难。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中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谢谢大家!下课!(生长时间鼓掌)

课后习题

2.2 代数式教案 篇5

(一)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

2.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相应的图形画法与记法. 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并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

2.掌握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体现了分类的思想.

3.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证明用的是反证法和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思维。除此之外,还要会灵活运用直线和平面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直线与平面平行是实际生产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3.教学疑点:除直线在平面内的情形外,空间的直线和平面,不平行就相交,课本中用记号a≮α统一表示a‖α,a∩α=A两种情形,统称直线a在平面α外.

三、课时安排

1.7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与1.8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这两个课题安排为2课时.本节课为

注意,如图1-58画法就不明显我们不提倡这种画法.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P.19.练习1.

1.观察图中的吊桥,说出立柱和桥面、水面,铁轨和桥面、水面的位置关系:(图见课本)

答:立柱和桥面、水面都相交;铁轨在桥面内,铁轨与水面平行.

(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

师: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不仅可以根据定义,一般用反证法,还有以下的方法.我们先来观察:门框的对边是平行的,如图1-59,a∥b,当门扇绕着一边a转动时,另一边b始终与门扇不会有公共点,即b平行于门扇.由此我们得到: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求证:a∥α.

师提示:要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只有根据定义,用反证法,并结合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来证明.

∴ a∥α或 a∩α=A. 下面证明a∩α=A不可能. 假设a∩α=A ∵a∥b,在平面α内过点A作直线c∥b.根据公理4,a∥c.这和a∩c=A矛盾,所以a∩α=A不可能.

∴a∥α.

师:从上面的判定定理可以知道,今后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只要在这个平面内找出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就可断定这条已知直线必和这个平面平行,即可由线线平行推得线面平行.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例题和练习.

(三)练习

例1 空间四边形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经过另外两边的平面.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求证:EF∥平面BCD.

师提示: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要证明EF∥平面BCD,只要在平面BCD内找一直线与EF平行即可,很明显原平面BCD内的直线BD∥EF.

证明:连结BD.

性,这三个条件是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缺一不可. 练习(P.22练习1、2.)

1.使一块矩形木板ABCD的一边AB紧靠桌面α,并绕AB转动,AB的对边CD在各个位置时,是不是都和桌面α平行?为什么?(模型演示)

答:不是.

2.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矩形,说明长方体每一个面的各边及对角线为什么都和相对的面平行?(模型演示)

答:因为长方体每一个面的对边及对角线都和相对的面内的对应部分平行,所以,它们都和相对的面平行.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的两种判定方法.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关键是要会把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来解题.

五、作业

P.22中习题三1、2、3、4.

六、板书设计

一、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直线在平面外

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 1.根据定义:一般用反证法.

2.根据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求证:a∥α 例:

2.2 代数式教案 篇6

课本第66页至第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 [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2.2 代数式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给冷水加热》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热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这一知识,让学生通过给冷水加热之后产生的沉浮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及热的传递方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热起来了》我们探讨了如何给身体增加热量的问题,这节课要给冷水加热,学生在第一单元《沉和浮》对沉、浮进行过探究,并能帮助分析和理解水袋上浮的原因。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物体沉浮的角度去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一般学生可能会认为这袋水在受热过程中变轻了,所以会浮起来,教师可以直接用天平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学生还会考虑到体积的变化上来,教材上设计了一个实验,引导他们从覆盖在灌满水的试管的气球皮的变化来观察。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提出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发生了变化,教师也应和学生一起分析水的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因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受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教学目标:

1、科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这一知识。

2、科学能力:发展学生探究能力,能够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发展学生实践能力,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3、科学态度:学生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并提高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实验二材料准备:弹簧秤、冷水袋、冷水、热水、烧杯、抹布、筷子。

2、实验三材料准备:冷水、热水、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气球皮、橡

皮筋、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怎样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一: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问:现在把装满冷水的袋子放到热水里会怎么样呢?(板书:沉)

3、继续观察(约一分钟),问: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板书:浮)

4、猜一猜: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是什么?(板书:重量、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水受热上浮主要与重量或体积的变化有关,以免孩子想偏了。】

三、实验二:给烧杯里的冷水加热,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是否与重量的变化有关。

1、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才知道重量有没有变轻呢?称一次是不是就行了?

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确定实验步骤,加深印象,亦能够

让孩子们在做实验时的思维更加缜密】

3、课件出示实验步骤,让学生根据步骤做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在明确了步骤的基础上做实验,能够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度,有利于实验的成功进行。】

4、提醒学生水袋里不能有空气,袋子一定要封口,要不然水漏出来会影响数据,导致实验失败。

5、每一小组选一名学生专门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并提高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6、数据对比结果:冷水加热,重量不变。(板书:重量不变)

四、实验三:用酒精灯给包上气球皮的试管里的冷水加热,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是否与体积的变化有关。

1、提问:谁来说说看做这个实验的步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在条理清晰的情况下做实验】

2、课件出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防患于未燃。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平时接触酒精灯的机会比较少,操作不是很熟练,从安全考虑,必须让学生们清楚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

3、提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步骤正确做实验。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水加热后体积变大了,增强学生的记忆,为教材后面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及热的传递方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4、实验结果:冷水加热,体积变大了。(板书:体积变大)

五、总结:冷水加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就由沉变浮了。(整理实验器材,结束新课。)

六、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2.2 代数式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压碎方糖,加热方糖的实验,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解释的过程。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了解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

(二)学会用压碎方糖,用蜡烛给方糖加热。

(三)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实证意识。

难点:观察加热方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方糖、蜡烛、火柴、盘子、记录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两个有趣的小视频。(视频棉花糖和糖人)。生活中,糖有许多有趣的变化,我们今天用糖来进一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

(二)压碎方糖

1.(PPT出示方糖两块、锤子、牛皮纸)你能用这些材料让方糖发生变化吗?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预生:敲碎)方糖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我们怎么设计这个实验更科学?谁来说具体的步骤?

预生1:一块方糖不动,一块放糖敲碎,对比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生2:把方糖压碎,观察变化.(有补充吗?把方糖敲碎之前,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师:要先仔细观察整块的方糖,再观察敲碎的方糖,比较有什么变化。

4.这个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预生:敲的时候小心手,注意安全(还有补充吗?)

温馨提示:(图)

师:把其中一块方糖包在牛皮纸里面,用榔头敲击,注意不要敲到手。敲击完成后,请马上把榔头交到讲台桌上的盒子里。

PPT出示记录单。(记录单中显示色块)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完成记录单的红色部分。除状态和颜色之外,我们还要从更多的方面去观察方糖,你们可以继续往下补充。

分组实验,记录变化。

5.交流:实验中发生哪些变化?

预生样本:方形,大;压碎后

形变小 分散 颗粒(板书)(其他还有补充吗?)

师:我们在刚才的实验中观察到了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又观察到颜色、状态和气味没有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

师:把方糖压碎后有新物质产生了吗?(总结板书:无新物质产生。)

(三)加热方糖(板书:加热)

过渡:(出示PPT材料:调羹、方糖粉末、蜡烛、火柴。)老师再增加蜡烛、调羹和火柴,我们还能让方糖小颗粒继续变化吗?

1.这个实验我们怎么操作?谁来说一下具体步骤?

预生:把方糖颗粒分成两份,一部分留样对比,取一部分方糖粉末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方糖的变化。(怎样更科学?)

2.预测一下:加热方糖小颗粒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预生:会熔化.....(都行)

3.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预生:1.注意安全.....4.加热到什么程度结束比较合适?(所以当加热到没有明显变化为止。)

5.(PPT出示温馨提示)老师还有几条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注意:1.取少量方糖碎屑放调羹中间(PPT演示倒少量方糖粉末加热。拍摄图片)

2.外焰加热

3.小心烫手

4.加热到没有明显变化为止

5.多种感官观察

出示记录单,师:要仔细观察加热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全部记录下来,记录在加热后的变化。

6.师:请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7.分组实验,边观察边完成记录单

整理材料,补充完整记录单

8.班级交流:

(1)实验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他组相互补充)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栏(一栏一栏描述,自行询问补充)

生:原来是固体,后来熔化变液体了(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形:固---液-------------固;

色:白---无——焦黄------黑;(原来是白色,直接就变成黄色了吗?)

气味:无---------香—---—焦

有气泡

软硬

硬---软--------------硬

(板书:如上)

(2)

勺中黑色的物质还是不是方糖?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生:形、色、气味都与样本不同了。

预生2:有气泡产生(两个学生回答)

小结:勺子里黑色的固体物质,经科学家反复验证它已不是方糖,而是加热中产生的新物质。

(板书:

产生了新物质)

(四)对比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我们来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

预生:压碎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加热的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

2.小结: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只改变了它的大小、状态、形状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科学上把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得物质,科学上把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五)拓展延伸

1.那方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吗?

预生:无反应(师:指板书,这个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预生:一开始的熔化是物理变化。(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生:因为方糖从固态变成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预生:我认为颜色发生了变化,已经产生新物质了,所以是化学变化。

师:那现在我们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方糖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我们来重复刚才的实验再次观察这个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演示实验3分钟)

实验步骤:加热到糖变成透明液体,未出现黄色。冷却,凝固,敲碎,与原来的白糖小颗粒比较,有什么发现?

得出:我们发现在这个变化中糖还是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是物理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总是伴随着物理变化。

2.加热时点燃的蜡烛又属于什么变化?

得出:蜡油

固体——液体

属于物理变化;

烛芯

发光发热等

属于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刚上课时,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糖变成了棉花糖和小糖人,这两个过程中,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预:变成棉花糖是物理变化,糖还是糖,颜色还是白色的;而小糖人是化学变化,它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敲碎

加热

方形、大---变小、颗粒----

形:固---液--糊---固

色:白——无——黄——褐---黑

味:无——香---焦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方糖变化实验记录单

第组

观察内容

压碎前

压碎后

状态

2.2 代数式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局域网的主要技术。教学目的:掌握局域网的主要技术。教学重难点: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二、定义。

决定局域网特征的主要技术有: 连接各种设备的网络拓扑结构 传输介质与传输形式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三、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1、总线型

总线型网络采用单根传输线作为传输介质,所有的站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到传输介质或称总线上。使用一定长度的电缆将设备连接在一起。设备可以在不影响系统中其他设备工作的情况下从总线中取下。任何一个站点发送的信号都可以沿着介质传播,而且能被其他所有站点接收。总线拓扑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易于布线和维护;结构简单,传输介质又是无源元件,从硬件的角度看,十分可靠。总线拓扑的缺点是:因为总线拓扑的网不是集中控制的,所以故障检测需要在网上的各个站点上进行;在扩展总线的干线长度时,需重新配置中继器、剪裁电缆、调整终端器等;总线上的站点需要介质访问控制功能,这就增加了站点的硬件和软件费用。

这种网络拓扑结构中所有设备都直接与总线相连,它所采用的介质一般也是同轴电缆(包括粗缆和细缆),不过现在也有采用光缆作为总线型传输介质的,如后面我们将要讲的ATM网、Cable Modem所采用的网络等都属于总线型网络结构。

特点

这种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组网费用低:

从示意图可以这样的结构根本不需要另外的互联设备,是直接通过一条总线进行连接,所以组网费用较低;

(2)这种网络因为各节点是共用总线带宽的:

所以在传输速度上会随着接入网络的用户的增多而下降;(3)网络用户扩展较灵活:

需要扩展用户时只需要添加一个接线器即可,但所能连接的用户数量有限;

(4)维护较容易:

单个节点失效不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通信。但是如果总线一断,则整个网络或者相应主干网段就断了。

(5)可靠性不高:

如果总线出了问题,则整个网络都不能工作,网络中断后查找故障点也比较困难。

2、环形

由连接成封闭回路的网络结点组成的,每一结点与它左右相邻的结点连接。环形网络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令牌环局域网,它的传输速率为4Mbps或16Mbps,这种网络结构最早由IBM推出,但现在被其他厂家采用。在令牌环网络中,拥有“ 令牌” 的设备允许在网络中传输数据。这 样可以保证在某一时间内网络中只有一台设备可以传送信息。在环形网络中信息流只能是单方向的,每个收到信息包的站点都向它的下游站点转发该信息包。信息包在环网中“旅行”一圈,最后由发送站进行回收。

这种结构的网络形式主要应用于令牌网中,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各设备是直接通过电缆来串接的,最后形成一个闭环,整个网络发送的信息就是在这个环中传递,通常把这类网络称之为“令牌环网”。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拓扑结构的网络不会是所有计算机真的要连接成物理上的环型,一般情况下,环的两端是通过一个阻抗匹配器来实现环的封闭的,因为在实际组网过程中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方便真的做到环的两端物理连接。

特点

这种拓扑结构的网络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这种网络结构一般仅适用于IEEE 802.5的令牌网(Token ring network),在这种网络中,“令牌”是在环型连接中依次传递。所用的传输介质一般是同轴电缆。

(2)这种网络实现也非常简单,投资最小。

可以从其网络结构示意图中看出,组成这个网络除了各工作站就是传输介质--同轴电缆,以及一些连接器材,没有价格昂贵的节点集中设备,如集线器和交换机。但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这种网络所能实现的功能最为简单,仅能当作一般的文件服务模式;

(3)传输速度较快:

在令牌网中允许有16Mbps的传输速度,它比普通的10Mbps以太网要快许多。当然随着以太网的广泛应用和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以太网的速度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普遍都能提供100Mbps的网速,远比16Mbps要高。

(4)维护困难:

从其网络结构可以看到,整个网络各节点间是直接串联,这样任何一个节点出了故障都会造成整个网络的中断、瘫痪,维护起来非常不便。另一方面因为同轴电缆所采用的是插针式的接触方式,所以非常容易造成接触不良,网络中断,而且这样查找起来非常困难,这一点相信维护过这种网络的人都会深有体会。

(5)扩展性能差:

也是因为它的环型结构,决定了它的扩展性能远不如星型结构的好,如果要新添加或移动节点,就必须中断整个网络,在环的两端作好连接器才能连接。

3、星形 星形网通过点到点链路接到中央结点的各站点组成的。通过中心设备实现许多点到点连接。在数据网络中,这种设备是主机或集线器。在星形网中,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其他设备工作 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增加和减少设备。星型拓扑的 优点是:利用中央结点可方便地提供服务和重新配置网络;单个连接点的故障只影响一个设备,不会影响全网,容易检测和隔离故障,便于维护;任何一个连接只涉及到中央结点和一个站点,因此控制介质访问的方法很简单,从而访问协议也十分简单。星型拓扑的缺点是:每个站点直接与中央结点相连,需要大量电缆,因此费用较高;如果中央结点产生故障,则全网不能工作,所以对中央结点的可靠性和冗余度要求很高。

这种结构是目前在局域网中应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在企业网络中几乎都是采用这一方式。星型网络几乎是Ethernet(以太网)网络专用,它是因网络中的各工作站节点设备通过一个网络集中设备(如集线器或者交换机)连接在一起,各节点呈星状分布而得名。这类网络目前用的最多的传输介质是双绞线,如常见的五类线、超五类双绞线等。

特点

这种拓扑结构网络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1)容易实现:

它所采用的传输介质一般都是采用通用的双绞线,这种传输介质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如目前正品五类双绞线每米也仅1.5元左右,而同轴电缆最便宜的也要2.00元左右一米,光缆那更不用说了。这种拓扑结构主要应用于IEEE 802.2、IEEE 802.3标准的以太局域网中;

(2)节点扩展、移动方便:

节点扩展时只需要从集线器或交换机等集中设备中拉一条线即可,而要移动一个节点只需要把相应节点设备移到新节点即可,而不会像环型网络那样“牵其一而动全局”;

(3)维护容易;

一个节点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它节点的连接,可任意拆走故障节点;

(4)采用广播信息传送方式:

任何一个节点发送信息在整个网中的节点都可以收到,这在网络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但这在局域网中使用影响不大;

(5)网络传输数据快:

这一点可以从目前最新的1000Mbps到10G以太网接入速度可以看出。

其实它的主要特点远不止这些,但因为后面我们还要具体讲一下各类网络接入设备,而网络的特点主要是受这些设备的特点来制约的,所以其它一些方面的特点等我们在后面讲到相应网络设备时再补充。

(6)重新配置灵活:

通过集线器连成的星型结构,若移去、增加或改变一个设备,仅涉及被改变的那台设备与集线器某个端口的链接,因此改变起来比较容易,适应性强。(7)故障隔离和检测容易:

由于各分节点都直接连向集线器,因此故障检测和隔离比较容易,可以很方便的将有故障的节点从系统中删除。

(8)依赖中心节点:

如果处于连接中心的集线器出现故障,则全网瘫痪,故要求集线器的可靠性和冗余度都很高,如应注意采用中心系统的双机热备份。

四、传输介质与传输形式

1、传输速率与误码率

2、传输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五、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CSMA/CD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在传统的共享以太网中,所有的节点共享传输介质。如何保证传输介质有序、高效地为许多节点提供传输服务,就是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要解决的问题。

CSMA/CD是一种争用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它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网所采用的争用型协议,并进行了改进,使之具有比ALOHA协议更高的介质利用率。主要应用于现场总线Ethernet中。另一个改进是,对于每一个站而言,一旦它检测到有冲突,它就放弃它当前的传送任务。换句话说,如果两个站都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并且同时开始传送数据,则它们几乎立刻就会检测到有冲突发生。它们不应该再继续传送它们的帧,因为这样只会产生垃圾而已;相反一旦检测到冲突之后,它们应该立即停止传送数据。快速地终止被损坏的帧可以节省时间和带宽。

CSMA/CD控制方式的优点是:

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但在网络负载增大时,发送时间增长,发送效率急剧下降。

CSMA/CD应用在 OSI 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它的工作原理是: 发送数据前 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若信道忙碌,则等待一段时间至信道中的信息传输结束后再发送数据;若在上一段信息发送结束后,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都提出发送请求,则判定为冲突。若侦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再重新尝试。

其原理简单总结为: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

CSMA/CD采用IEEE 802.3标准。

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寻址和媒体存取的控制方式,使得不同设备或网络上的节点可以在多点的网络上通信而不相互冲突。

有人将CSMA/CD的工作过程形象的比喻成很多人在一间黑屋子中举行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人都是只能听到其他人的声音。每个人在说话前必须先倾听,只有等会场安静下来后,他才能够发言。人们将发言前监听以确定是否已有人在发言的动作成为“载波侦听”;将在会场安静的情况下每人都有平等机会讲话成为“多路访问”;如果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说话,大家就无法听清其中任何一人的发言,这种情况称为发生“冲突”。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是否发生冲突,这个动作称为“冲突检测”。如果发言人发现冲突已经发生,这时他需要停止讲话,然后随机后退延迟,再次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讲话成功。如果失败次数太多,他也许就放弃这次发言的想法。通常尝试16次后放弃。

2、令牌环网

令牌环网(Token Ring)是一种 LAN 协议,定义在 IEEE 802.5 中,其中所有的工作站都连接到一个环上,每个工作站只能同直接相邻的工作站传输数据。通过围绕环的令牌信息授予工作站传输权限。

令牌环上传输的小的数据(帧)叫为令牌,谁有令牌谁就有传输权限。如果环上的某个工作站收到令牌并且有信息发送,它就改变令牌中的一位(该操作将令牌变成一个帧开始序列),添加想传输的信息,然后将整个信息发往环中的下一工作站。当这个信息帧在环上传输时,网络中没有令牌,这就意味着其它工作站想传输数据就必须等待。因此令牌环网络中不会发生传输冲突。

与以太网 CSMA/CD 网络不同,令牌传递网络具有确定性,这意味着任意终端站能够传输之前可以计算出最大等待时间。该特征结合另一些可靠性特征,使得令牌环网络适用于需要能够预测延迟的应用程序以及需要可靠的网络操作的情况。

3、令牌总线 令牌总线是一种在总线拓扑结构中利用“令牌”(token)作为控制节点访问公共传输介质的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在采用令牌总线方法的局域网中,任何一个结点只有在取得令牌后才能使用共享总线去发送数据。

与CSMA/CD方法相比,令牌总线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完成大量的环维护工作,包括环初始化、新结点加入环、结点从环中撤出、环恢复和优先级服务。

当所有站都有报文要发送,则最坏的情况下等待取得令牌和发送报文的时间应该等于全部传送时间和报文发送时间的总和。另一方面,如果只有一个站点有报文要发送,则最坏情况下等待时间只是全部令牌传递时间之总和,实际等待时间在这一区间范围内。对于应用于控制过程的局域网,这个等待访问时间是一个很关键的参数,可以根据需求,选定网中的站点数及最大的报文长度,从而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任一站点可以取得令牌权。

六、总结。

上一篇:大学生学期总结参考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