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爱情诗歌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选择的爱情诗歌(精选11篇)

选择的爱情诗歌 篇1

难到爱的天平已倾斜?

这样的爱让你犹豫不决,想选择,却无法选择!

两个人在你心里出出进进......谁也给不了想要的承诺!

旧的,新的谁也放不下,霸占着人却不负应有的责任,一张婚约保留着最后的情分,一份承诺辜负着等你的人,爱情好累!

多少事无法去面对,最后不知道几人会心碎?

这就是爱情的成本,让你流着眼泪......却不知道后悔,压抑得没有喘气的机会!

曾经你最美!

为何跑进来另外一个人?

究竟你对不对?

我什么时候对你变了心?

两个人的美!

让我坚强的活一会!

究竟选择谁?

选择的爱情诗歌 篇2

1 对彼特拉克式诗歌的批判与继承

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风格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托马斯·怀亚特将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引进英国, 彼式风格的诗歌像一股春风吹醒了沉睡已久的英国诗坛。这类诗歌用词典雅, 讲究格律, 崇拜女性, 强调精神恋爱。邓恩不满于彼特拉克式格律严谨温柔婉转的爱情诗, 他摒弃一成不变的格律和华丽的词藻, 客观大胆的批判那种不现实的爱情。他的爱情诗就像一把利剑刺动了彼式诗歌的神经。

1.1 形式上的解构

邓恩首先从形式上对彼式诗歌进行挑战。彼式诗歌主要采用十四行诗体, 通常是抑扬格五音步。而邓恩却破坏这种严谨性, 以多变的音律形成诗歌的不流畅性。这不仅使格律服务于情感表达, 也巧妙的讽刺了彼式诗歌。《歌:去, 抓住一颗陨星》便是一个代表。仅仅在开始的第一个诗节, 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格律的变化就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前四行代替传统抑扬格五音步的是七音节的扬抑格;到了第五行, 突然增加的“ing”音节打破了节奏的稳定性。更为大胆的是, 随后的第七八行, 每行只剩两个音节。这种节奏的不连贯性破坏了整首诗的完整性, 使一首优美的歌变得断断续续, 毫不悦耳。但它却是在表达诗人内心积郁多时的怒火, 表面是对女人善变不忠的斥责, 实为对自己背叛行为的谴责。诗歌是艺术化了的现实, 邓恩通过这种节奏的变化充分发泄了对自己的幽怨和谴责。随着节奏的变化, 邓恩的情感一泻而出, 同时也使读者在心里产生了共鸣。而这种方式也巧妙地对彼式诗歌一成不变的格律进行了解构。

1.2 传统意象的继承与发展

邓恩的爱情诗虽然在形式上是反彼式诗歌传统的, 但诗中的很多素材像流星, 叹息、眼泪等却都是典型的彼式诗歌传统意象。从这点来看, 邓恩对彼式诗歌还是有所继承的。但对其意象的应用, 相同意象所传递出来的含义及背后的寓意却迥然不同。斯宾塞用星星来喻指女人的智慧神圣以及她对男人的指引作用和男人对女人的崇拜, 而邓恩却用流星反讽女人忠贞的不现实性。眼泪, 叹息在彼式诗人笔下成了男子求爱不得自怨自艾的的典型表现, 邓恩的诗中也有眼泪和叹息, 但他用此意象诠释的不是男人在被女人欺骗伤害之后的凄凄惨惨戚戚, 而是一种洒脱超然无所谓的态度:“我不能用呼吸, 再催动一声叹息, /也不能再恳求一颗眼泪滴流。” (《爱的无限》) [1] (P41)

彼式风格的诗人颂扬的是一种“理想的爱, 至善至美的爱”[2]他们把爱情描绘的过于唯美化, 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诗风使他们的诗歌基调过于单一主题缺乏新意, 令人产生审美疲劳。邓恩巧妙成功的化解了这一瓶颈。他的爱情诗表面上是对女人的讽刺和挖苦, 但从更深层的角度看, “邓恩的驳斥对象实际上并非理想化了的女人, 而是彼式理想主义者。”[3]在对彼式诗歌的继承与批判这对矛盾中, 邓恩以传统的彼式诗歌素材为载体, 通过机智辛辣的语言表达出睿智深邃的哲学思辨, 摒弃女人虚无飘渺的理想形象, 客观再现了真实生动的男女之爱, 用彼式诗歌传统的意象挑开其朦胧的面纱, 直讽彼式诗人笔下不切实际的爱情。

2 爱情观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2.1 纵情享受的肉体之爱

爱情观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这对矛盾也是邓恩爱情诗中呈现的一个特点。有些学者认为约翰·邓恩是“色情”诗人, 比如他在《献给就寝的情侣》中写到:“…解下那腰带, 仿佛璀璨的天河之带/…/脱下你所围戴的那缀满珠式的胸衣, 忙碌的愚夫们的目光会被定在那里。”[1] (P213) 诗人用大胆裸露的语言描写情人间宽衣解带的场景。百般的花言巧语, 目的就是要把女友引诱到床上。整首诗男主人公以恣情纵欲寻欢作乐的花花公子形象出现。这种爱情观中的现实享乐主义与诗人的早年生活息息相关。邓恩青年时代放荡不羁, 纵情酒色。他的两个主要爱好就是看戏和拜访女人。

2.2 纯净脱俗的灵魂之爱

才华横溢的邓恩在那个年代不免有些玩世不恭。但当他找到一生的挚爱——妻子安·莫尔之后, 邓恩的爱情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开始追求理想的爱情, 注重精神之恋。从他临行前写给妻子的《告别辞:莫悲伤》中可以看出邓恩对精神之恋的赞扬。邓恩透过肉体之恋分离的绝对性, 暗示精神之恋的永恒。他与妻子的爱是经过冶炼提纯的爱情, 精神之恋纯净而无污染, 精神情侣便在这纯净中得到真爱, 最后诗人把妻子和他自己比作圆规的两只脚, 妻为圆心角, 夫为圆周角, 两人永不分离, 一起为他们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完美而永恒的圆。整首诗意境之美颇有些新柏拉图式纯粹精神之恋的意蕴。

2.3 真正爱情的完美结合

随着诗人思想的不断成熟, 感悟的不断加深, 邓恩在对待灵与肉的问题上, 把“现实主义的追求自由享乐的肉欲之爱与理想主义的崇尚忠贞契合的灵魂之爱糅合了起来。”[1] (P11) 他在迷恋肉体之爱的同时注重精神之恋, 强调灵与肉的结合。《出神》一诗便是此观点最好的诠释。两个情人彼此相恋, 他们双手合十, 目光交织, 融为一体。情到深处, 肉体的合二为一渐渐的升华至灵魂的出窍。如果说灵魂是神明, 那么肉体就是天体, 没有天体的承载, 神明的光辉也暗淡无光。经过一番探寻和领悟, 诗人在最后一语道破了灵与肉的关系, 顿悟出爱情的真谛:“爱情的秘密确实在灵魂中成长, /然而肉体却是那载道的书籍。”[1] (P98) 邓恩用灵与肉相结合的观点很好的化解了他爱情观中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纵情肉体之爱太过低俗, 纯粹的精神之恋又有些飘渺。在他看来, 肉体基础上的精神融合才是真正的爱情。

3 结束语

在文艺复兴这个充满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 受社会因素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 冲突和矛盾充斥着约翰·邓恩的整个心灵。他既是怀疑的又是传统的, 既是世俗的又是虔诚的。。他的这些矛盾与统一在他的爱情诗中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对彼特拉克式诗歌的批判与继承到他爱情观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融, 邓恩从这些矛盾中找到他灵魂的归一, 他的爱情诗歌“不是靠一些纤巧的手法来炫世的, 他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和一个广大的想象世界”[4] (P137) , 从而显得个性鲜明, 寓意深远,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摘要:玄学派鼻祖约翰·邓恩的爱情诗中充满着矛盾与对立。然而他在表面的矛盾与对立中表达的却是其蕴含在背后深刻而高度的统一, 意寓深远。

关键词:约翰·邓恩,爱情诗,矛盾,统一

参考文献

[1]傅浩译.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邓恩诗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2]方汉泉.文艺复兴与英诗——从王佐良先生的《英国诗史》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3]李正栓, 南方.邓恩《歌》中的格律音乐与数字命理意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

以自信的姿态选择爱情 篇3

此后我们都生了孩子,然后忙着各自兵荒马乱的人生,再没有机会相聚,一别十几年。不久前在同学聚会上相见,当年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生活经历。得知我早早离婚,独自抚养孩子,她们无比心疼,纷纷替我操心起来。其中一个说,我老公有个同事一年前妻子去世,虽然他只是个工人,但为人特别好,对他的前妻好得没得说,我介绍给你吧。我有点迟疑,说文化低了点吧?同学不高兴了,哎呀,你都多大岁数了,还在意什么文化不文化,人好对你好是最重要的。你说是不是梅梅?

不料梅梅竟坚决摇头,对我说,如果你现在衣食无忧、身心强大的话,我劝你还是找个能跟你有精神交流、三观接近的人。我们万分惊讶,难道梅梅的老公这些年不再对她好了吗?她说不是,她老公依然、始终对她很好,但这“好”是什么呢?是舍得给她花钱,对她呵护备至,从不让她做任何家务……

我们插嘴,这还不够啊,你还要怎么样?梅梅说,婚姻的内容太丰富,仅有这些肤浅的“对我好”无法支撑起漫长的岁月。我每次和朋友外出吃饭,他都不高兴,然后就5分钟一个电话。有一次我烦了就干脆关机,你们猜他怎么样?竟然拿着我们单位的电话单从领导开始挨个打电话,问我在哪儿呢?跟谁在一起?我跟他现在完全无法交流,特别痛苦。有多少次我都想离婚,可是我哪有理由呢,人家这么“对我好”,我若是非要离,岂不成了忘恩负义?我们今天同学聚会,你们知道他在哪儿吗?他现在就在饭店门外呢。我多盼望他能给我点心灵的自由啊!看着梅梅痛苦的表情,完全没有一点幸福的感觉,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才好。

曾经让我们艳羡万分的“对你好”婚姻,居然是这样的结局,真让我们又感慨又深思。

相比女人谈恋爱最想找“对我好”的人,男人们似乎很少介意这个。他们在意的是容貌,是条件,是魅力,“对我好”根本排不上号。女人习惯找“对我好”的人除了心软善良之外,更有心灵深处的卑微与惊恐。我们从小被传统思维影响灌输:女人很柔弱很无能,只有依靠男人才能生活。如果男人不够“对我好”,万一我今后生病了呢?万一我下岗了呢?万一孩子远走高飞了呢?那时候谁照顾我,谁养我,谁陪我?先给自己做了最坏的预设,所以只有“对我好”是一种最踏实的安全感,是未知将来的最大保险。女性独立了这么多年,我们始终没有走出弱势的心理,无法以平等自信的姿态选择爱情婚姻。为什么就不能相信,未来我凭着自己的努力会更优秀,身体更健康,赚钱更多,精神更丰富强大?!到那时候我有能力在物质和精神上对自己好,根本不需要你“对我好”。爱情纯粹了,幸福才会更充实饱满。

我的女儿也即将长大了,到时候我一定要对她说,你要以自信的姿态选择爱情婚姻,千万别被小恩小惠的“对你好”迷住了双眼。我们用不着先给自己预留退路,未来那么广阔美好,我们不怕辛苦,我们勇往直前,你要坚信,你配得起更优秀的人,值得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编辑/马冲冲

爱情小丑的爱情诗歌 篇4

我的爱

是自己跟自己聊天

猜想

你在做什么

偶尔看看聊天记录

一直保持沉默

刷屏了好多消息

依旧没有改变

你我两个世界

我话很多

你压根不说

之间隔着时空银河

和一把锁

我怎么还能想你

一如初次

巧然

你的存在是我情诗的灵感

是我不断尝试的底线

原来有种爱

叫做

永远单方面的自我欺骗

不保留地

说着

一直的追念

也可以讲

我有邪恶的一面

希望

你习惯了我的边缘温暖

和小丑一样的多变

有一天

当我尴尬地走开

你会隐隐的想念

我不知道的事

爱情小丑

会不会永远

描写爱情的诗歌现代诗歌 篇5

爱情,像是邂逅一场盛景后,摆出美丽苍凉的手势。就如: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因为爱情》

桂花下,沁心的香味

蔷薇下,烈焰的颜色

百合下,洁净的气息

这个如花的年纪,

爱情飘散于任何一个韵律下徜徉

因为爱情

吮吸着清晨纯净的露珠,

为了吐出大大的气泡

那里装载着我们的愁与乐

向往着阳光,在天空,破裂

在此之前

蜷缩在黑暗阴潮的树底,

为了等待暖暖的阳光

那里镌刻着我们的爱与恨

伫立在河畔,在河底,滑流

因为爱情

远方就算再美

只因曾触碰面前的她

就再也看不见远方

也更看不见了美

停在曾有她的气息下

闭眼,凝神

思绪与花瓣一起滑落

跌落深深的渊薮

因为爱情

明白生活

理解岁月

从头寻找她,只有孤独在

笑靥如花的面容下,一层纱,遮闭

我却透过那层纱,只为了她半世的羞容

舞一曲,时空从此静止

揭开后匍匐的蜷伏

高傲的尊严,却拉着那动荡的心扉

一起沦丧

浩瀚的生活

永久的岁月

你哭丧着她的无情

却不知

生活与岁月无情的折磨

让你明白,理解她

因为爱情

心与心的缴械

尊严与尊严的较量

最终,你认为胜利的一方

却是输得最惨

从输掉自己的那刻开始

便输掉了一切

心和尊严都输了

因为爱才会输

输了便才是爱

回头于薄雾中那扑朔迷离的她

是爱情和忘记的较量

在偶然的瞬间想起某个人

不会再有那种悸动

可以理解成忘记战胜了爱情吗?

可爱情从来就不屑去争斗

这只不过是你的一面之词

她在哪

走在桂花下,沾染香气的我

触碰蔷薇时,刺痛心脏的我

歌颂百合中,洗净肮脏的我

她不是我

可我会变成她

因为爱情

《爱情小丑》

透过时光的镜头

静思你我之间的点点滴滴

心在纷扰外

可始终无法摆脱尘世给的无奈

是缘是劫又有谁能说清

碎落的角落

潜伏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前世今生

谁的手触碰到不该相逢的流年

那些破碎的时光

搁浅了殇情的容颜

萦绕在胸口的执着

是爱情眷恋上添上的伤悲

磨灭不了心头的回忆

那温柔的眼神透露着的深情

足以倾国倾城

红尘相恋爱不相忘

留下的是满身悲伤

风华绝代的.红颜易老

红尘的过往也终将成为回忆

爱情的遐想太过于天真还是迷恋

总想把幸福抓在手中

记忆中的美丽

注定一去不复返

说好幸福的幸福永远都只是昙花一现

没有永远只有瞬间

梦随风而去

几度深情触动心灵

眼神里透露出浅浅的忧伤

风吹皱了谁的思念

那点滴的温暖

早已驻入灵魂

道出无尽的哀伤

莫非爱情是谎言

太过投入

被痴情遮住了双眼

莫非爱情是圈套

深深陷入

却浑然不知的迷恋

莫非爱情是假如

太过幻想

最后发觉渐行渐远

选择的爱情诗歌 篇6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驹子,女性美

《雪国》作为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艺术高峰, 虽是以岛村的视角出发, 但通过岛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刻画其他的人物, 尤其是驹子。而女性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 二是对待爱情的态度。对于川端来说后者更为重要, 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坦率地表示:“我既不像无产阶级作家那样胸怀幸福的理想, 也没有孩子, 又当不上守财奴, 并且看透名声是空的。所以对我来说, 爱情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命根子。”有着痛苦童年经历的川端对于爱情是十分看重的, 所以《雪国》为刻画驹子形象, 表现她的女性美, 把驹子的两段爱情悲剧做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其中花费笔墨最多的是驹子对岛村的爱。

一、理性美:没有结果的爱情, 我选择放手

岛村是靠祖上产业混沌度日的纨绔子弟, 去雪国是背着妻子寻欢作乐。他第一次来到雪国是5月23日, 初次见到驹子觉得她过于洁净了, 他把她看做良家闺秀, 把她当做话伴, 对她流露出一种依恋之情。而驹子当时还不是艺妓, 只是有时应召参加一些大型宴会。她对于岛村很坦率, 向他说起往事, 觉得岛村是她所渴望的话伴。她把岛村当做是如此正派的人, 所以当他对自己提出帮忙找个艺妓的要求时, 她愤然地说:“真讨厌!我做梦也没想到你会托我干这种事!”或许是岛村那句“我想跟你交个朋友, 清清白白地, 才不向你求欢呢!”让驹子感到他与一般男人不同, 也或许是岛村多次近于阿谀的露骨话语, 如“从山上下来第一个看到你, 无意中以为这里的艺妓都很漂亮”, 满足了她作为女性的虚荣与骄傲。驹子在第一次与岛村见面后已经对他心存好感。但是驹子是非常要强的, 虽然她对岛村心存爱慕, 但岛村并没有对她有所表示。所以当她喝醉时, 大声地呼喊着岛村的名字, 顺势倒在他怀里, 乱写起喜欢人的名字, 把“岛村”二字连续写了无数遍。但当岛村说:“啊, 我这就放心了。”她却拼命地挣扎着要回去, 喊道:“光着脚回去, 爬着也要回去!”“我没有什么可惋惜的, 我不是那种女人!你自己不是说过一定不能持久吗?”“不能怪我不好呀。是你不好嘛。你输了。是你懦弱, 不是我。”这些话集中体现了她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知道岛村在东京已有家室, 她对岛村的感情是不会有结果的;另一方面, 强烈的自尊心使她觉得如果自己太过主动会让岛村轻视, 她希望岛村主动。可是面对即将离去的岛村, 她释放感情, 抛开矛盾, 服从了自己的内心。

时隔199天, 岛村又来到了雪国, 见到了久违的女子。她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艺妓, 艺名叫做驹子。经过这次的相处, 岛村对驹子有了更多了解:她有记日记的习惯, 无论什么都不加隐瞒地如实记录;她把自己从十六岁起读过的小说一一做了笔记, 虽然只记记标题、作者、书中人物关系;她住的房子虽然条件简陋, 但是一些布置却显得奢华, 富于品味;她是山村里三弦琴弹得最好的艺妓, 她独自依靠谱子来练习曲子, 这无疑需要坚强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虽然他认为驹子恪守婚约, 甚至卖身让师傅的儿子行男疗养是一种徒劳, 但这也让他觉得驹子的存在更加纯真了。慢慢地他们相处起来竟像夫妻一般了。驹子好像完全变成了一个娴静的淑女, 过着自以为如夫妻般平静的生活。她却不知当自己因岛村快要离去而难过时, 岛村却心存疑虑:“她对自己的感情竟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吗?”

如果说第二次见面驹子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爱远远超过对方的爱, 那么第三次相处后她就变得更理智了。岛村没有遵守约定在赶鸟节那天来到雪国, 也没有在乎自己让他蓄胡子的话, 这些都让她怀疑岛村是否在乎自己。虽然两人分手后感情很快又像原来那么亲密了, 但他们之间已没有过多交心的话了, 只有些粗俗的有关性的话题。所以当岛村说她是个好女人时, 她气得双肩打颤, 眼泪簌簌地滚落下来。她误解了岛村, 因为她对于岛村对自己的感情没有了信心。面对这一段不会有结果的甚至有些一厢情愿的爱情, 驹子经过不顾一切的付出终于做了理智的选择, 她说:“你走后, 我要过正经日子了。”

二、宽容美:被背叛的爱情, 我选择原谅

驹子是深爱行男的, 甚至直到他去世依然如此。驹子日记的第一篇就记着“我被卖到东京的时, 只有他一个人来给我送行。”而不幸的是行男进了一家钟表店, 又到了东京上夜校, 最后积劳成疾。他那么努力是为了驹子还是叶子, 川端并没有交代, 其实无论为了谁都是一样的, 结果是驹子为了行男的疗养费不惜卖身做了艺妓。对叶子她是心存芥蒂的, “陪他回来的那位姑娘是谁?她为什么住在这人家里?对于这些, 驹子却依然只字未提。”显然驹子并不想过多谈起叶子, 不想触及伤心的往事。对叶子的冷淡说明了她是深爱行男的, 当叶子来车站告诉她行男快要死了, 正找她时, 她却无论如何不回去。其实她是非常痛苦的, “驹子踉踉跄跄地走了两三步, 就哇哇地想要呕吐, 但什么也没吐出来, 眼睛湿润, 脸上起了鸡皮疙瘩。”“不, 我不愿看一个人的死, 我怕。”驹子可能知道行男找她是为了道歉, 她无法说完全原谅了行男的背叛, 又害怕面对生离死别, 所以她选择了逃避。其实直到行男死后, 她还是无法面对, 所以一直没有去给他上坟。最后蚕房着火, 叶子从二楼坠落并被落下的的木头打在脸上而奄奄一息时, 驹子“拖着艺妓长长的衣服下摆, 飞奔过来, 在被水冲过的瓦砾堆上, 踉踉跄跄地走过去, 把叶子抱回来, 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因为叶子她失去了行男的爱, 失去了自己爱的人和自己能想象到的最幸福的生活, 她牺牲了这么多, 可行男与叶子却相继死去了。如今叶子永远地走了, 想起自己曾对叶子的不友好, 她觉得没有善待叶子是罪孽。也就是在这一刻, 她终于选择了原谅, 原谅了叶子的爱情, 原谅了行男的背叛。

三、总结:面对爱情的鞭挞, 我选择放弃

“难道凡是充满诚挚爱情的行动, 迟早都会鞭挞人吗?”这是岛村的疑问, 也是驹子的疑问。对于爱情, 无论是青梅竹马的行男还是纨绔子弟岛村, 她都全心付出, 不惜牺牲自己的所有。即使行男爱上叶子, 岛村已有家室且不爱自己, 她还是在痛苦之后最终选择放弃, 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对于日常生活, 她付出全部努力, 无论是坚持记日记、写读书笔记还是自学三弦琴, 无不说明了她是一个生活态度认真, 意志顽强, 有进取心的人。可是具有女性美的她为什么得不到幸福?家境贫困不是她的错, 为了行男沦为艺妓, 她也是受害者, 为什么生活要捉弄一个如此努力乞求小小幸福的人呢?或许因为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认真的, 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爱, 而这种爱却是那么难以得到。也或许仅仅生来卑贱的身份已注定她追求的幸福是可望不可及的。

这也是川端喜欢描写身份卑贱女性的美的原因, 他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让读者思考如此具有女性美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幸福。川端积极表现女性, 不仅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更引发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面包和爱情,选择哪一个? 篇7

我和我男朋友在一起快将近四年的时间了,我们的感情一直不错。他是我初中时期的同桌,之前我们有过很多的插曲,比如我帮他追他的初恋,我陪他买礼物,甚至在他有女朋友的情况下我们俩动了感情。为了不造成更大的痛苦,我当时提出了不在见面,不再联系。但是他说,他也喜欢我,他想和我在一起。可是最终他晚上答应说要和我在一起,第二天早上就反悔了,他说“对不起,就当是昨晚是一场梦吧”。

说起这些是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很大,对我的伤害很大。当时我哭的想吐,哭肿了双眼,甚至今天再说起此事,我还会流泪。虽然我们两个现在感情都还不错,现在他也很疼我对我很好,可这件事情一直以来都让我挥之不去。我曾经对他又爱又恨,我恨他曾经的犹豫不决,恨他对我的残忍,可是我又那么爱他。和他在一起我真的很开心,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最懂我的男人。

我男朋友他家庭条件并不好,结婚的房子还不如我自己现在住的地方。他的工作也不算太好。我现在一直都很犹豫是否要嫁给他。曾经我觉得他是有潜力的,他还很年轻有时间可以奋斗,可是现在我对他越来越没有了的当初的那份信心。他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考工作,我家人找了很多关系让他在面试上不至于被别人占优势,可是面试下来他还是没考上。

自己现在的生活还不错,所以我很害怕自己和他结婚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落差,如果我能有很多钱,挣很多,我也愿意和他结婚,可是我没有,我不想结了婚反而还要向家里要钱。

我开始发现自己现在和他每次吵架都是因为物质,我觉得他给我的承诺和现实出入有很大。一边是感情,一边是物质我不知道自己要如何选择。

心旅人:小嫚

亲爱的心旅人小嫚:

往往拖累爱情不是物质或者显示本身,而是因为物质或现实造成的心灵非平衡关系。

最稳固的爱情,很多都是校园里走出来,两个人彼此从幼稚到成熟,相互从对方身上学习、成长,再多争吵也能一路走下来,那支撑着两人关系的,最终还是爱。

有时候,爱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有爱就大过天;可有时候,爱情却又分文不值,光有爱,连面包都吃不上。所以亲爱的,我们讲爱,需要把爱放在生活里,于是,爱也成为了一种选择。可选择的关键不在于对比爱情和物质哪个更重要,而是在于,首先你要有能力看到爱情真正的样子;其次,你是否愿意为这样的爱情心甘情愿去过相应的生活,而不是把对生活所有的期待都加上爱情身上。

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会越来越幸福,后者只会越来越不平衡,再往后就是关系的破裂。

亲爱的,物质和爱情也许并不矛盾,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恰恰相反,透过爱情你可以看到自己对物质的期待究竟是怎样,进而看到自己的内心;而透过物质,你可以看到原来爱情并非你想象的样子,这其中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营养。

祝福你亲爱的。

心旅伴:小鱼

心灵解析:

小嫚的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两个人最初的时候,男友的反悔让她伤透了心,甚至一直持续到4年之后的现在;另一条线索是故事的主线,就是物质和爱情的矛盾让小嫚很为难。现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条线索。

幻觉中的“伤口”拉开了心灵距离

请允许我在这里将伤口加上了“幻觉中”的定语。我们的心灵的确是很容易受伤,有时候心爱的人往往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在我们的心灵上划下痕迹,可是,他怎么会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可以轻易地伤害到我们呢?

首先,当一个人真心爱着的时候,内心是敞开着的,内心的敞开也意味着我们潜意识的防御、自我保护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的放下了,至少在这个人面前是放下的。所以,在全然的敞开内心全然投入爱与被爱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受伤的时候。

其次,对于小嫚来说,当时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伤害导致的心痛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让这伤口一直流血了4年,可能还会继续流血,这就是我所说的“幻觉”。

人类的心灵和皮肤一样,天生就有自愈功能,如果皮肤上的伤口持续了四年没有痊愈,那只有一个可能性:它快要好的时候,你又用刀子将它划开,直到鲜血直流。心灵也是同样如此:一个伤口4年都无法痊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当事人一直处于幻觉当中,在这幻觉里,时间还停留在4年前她被伤害的那一刻。那么,伤口怎么可能痊愈得了?

对于此,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帮助小嫚,那就是小嫚自己。如果她愿意从幻觉中走出来,清醒的看到自己心灵上那伤口早已痊愈,即使有块疤痕,那也是过去经历的痕迹,是生命的轨迹,而当下的真实感受,才是真正属于她真实的爱。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矛盾的,一切都是统一的整体

当一个人用矛盾的眼光去看待黑与白,那么,一切事物都非黑既白;而如果他用统一的眼光去看待黑与白,他就会发现,除了黑白之外,更多的颜色其实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

物质与爱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原来一切都不是问题,可当你开始用矛盾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切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对两者都质疑了。

而质疑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或者爱情、或者对两者的期待,而是源于小嫚内在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我们普遍都有的,对未知的恐惧。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很好的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情,很想控制好每件事,因为当你能够控制这一切、掌握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的时候,你就会从心底真正安心下来。不过同时,又有一个问题存在:我们真的可以完全的掌握未来么?

小嫚的问题正来源于此,想紧紧抓住未来的一起,说得通俗点叫做没有安全感。可是,安全感真的是来源于对未来的掌握吗?并非如此,在往期的幸福咨询手记里详细描述过安全感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让我们回到小嫚的故事里,正是因为这一种对生活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小嫚看待爱情和物质的眼光开始变得矛盾,似乎两者只可取一,要了物质就要丢掉爱情,要了爱情就会失去物质。

其实并非如此,从逻辑上来说,男友的面试失败并不等于他的能力差,只能代表他目前的状态和小曼内心对他的期望是有一段距离的;另外,真实的婚姻和想象中的一定会有不同,无论你把婚姻想象成什么样子,都必然会有不同。这些都属于未来,而未来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掌握的,想从当下去掌握未来,就像一个人用已知的经验去衡量未知,如果他只吃过苹果,从没有见过西瓜,于是他就用吃苹果的方法去吃西瓜,那他一定会觉得,西瓜是全世界最难吃的水果!

因此,并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其实生命中大多数都是灰色地带,任何一件事,有多好就有多坏,同理,有多坏也就有多好。如果小嫚愿意去接纳所有的不确定,所有的未知,那么,她很容易就会看到物质和爱情和谐统一的一面,并能够从中吸取营养,让心灵和生活都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师如是说:

爱人的爱情诗歌 篇8

我们在黑夜起誓

蔷薇花倚在温柔的月光下

青石板析出雨丝的欢愉

晶莹的露珠印上蟋蟀的情歌,飞舞

朦雾飘落在茫茫的幽草里,欢笑

嫩滑的香唇,温润脸颊

小公园,卵石路

执手驻足,天地只剩你我和花色花香

每一朵笑容,都沁出袭人花香

每一句耳语,都氤氲灼热气息

祈求时光,把你在我心上

刻牢

朝阳唤醒了泥土

苗芽昂起头笑着

春里的新生满意地凝望长大的梦想

爱人也是如此

相信,我们的宫殿是世间最美

我多么希望

在湖边筑起小窝

陪你看山间日落

和你守一亩田园

那是只有你我的世界

无人能及

看故乡的海,浪花很快活

小舟泛泛,嘻戏自由

柔软的沙滩,将你我融入灿烂的梦境

一壶酒斟作对杯,温暖两颗人心

赤脚游走,看水中二人嬉闹

宛如天堂

撷下一株红豆,你会把相思注入

让我们的爱情,变成生命

鲜活,永恒,没有尽头

在无数个时间里,拥抚,寄托

让它见证我们的爱情,成为古老

我不曾留恋回忆

我也不曾为你写诗

就像我不曾相信,生命会有尽头

爱人

在北方煎熬

距离是比时间更利的剑刃

红豆也会腐烂

萧瑟的晨风吹破温暖黑夜,吹散芳香

也吹散了两个人、一颗心

重新有海,不及故乡

一人的海,波涛汹涌,却又死气沉沉

海浪是枯燥的,海滩硬邦邦

礁石上烙着的一尊散发女郎

眼神幽暗

她想要望穿什么

秋风的午后

阳光变得浑浊,愁云惨淡

我捧一抔土

而你在手中滑落

我在时间轴上猛抓一把青春

却始终找不到你的影子

只有西风解秋愁

月光点燃天际

烧尽了半盏黄昏

却烧不尽,半盏思愁

掬一捧月光下酒

独饮独醉独自变老

爱人,在南方里欢笑

而我喜欢,在黑夜里看你的资料你的动态

然后任凭着

曾经,过往,故事

无关的爱情诗歌 篇9

以鲜花和亲吻的方式勇敢

在你宽宏的眼光里

那些小小的炫耀

只剩下了赤裸的欲望

我为此羞愧不堪

于是,我选择一支歌来当做迎接你的礼物

那些烂熟于心的旋律

曾在一个个暗橘色的黄昏里

随风吹向远方

我一厢情愿它吹进了你的罗帐

月亮偷着哭

泪水从窗外打湿了我的枕巾

我去相信是你听到了我的思念曲调而连夜回应

遣来做信使的月亮偷拆了信件

可是,当歌儿真正的面对你的时候

巨大的喜悦与悲痛

扼住了我干涩的喉咙

声带里激动地颤抖

只在眼里酿出两行热泪

我要你相信

没有你的夜我的梦容易惊醒

我的诗轻易沉沦

我的岁月陷于孤单

而我,没有灵感

而你只是一脸无辜的跨出门去

原来我心痛的,不是没有你的陪伴

而是我因你而起的一切

选择的爱情诗歌 篇10

果然!

当皇家队伍出现在温泉公园时,正遇上贝多芬!天气那么好,贝多芬也想散散步,去哪儿散?温泉公园,那儿美。和谁一块儿散步?和歌德。偏偏和歌德。皇家队伍从后面开来,歌德立刻松开贝多芬的手臂退到路边,脱帽躬身,尊严不足,谦卑有余。比他小一辈的贝多芬,还没明白过来咋回事,难怪,他不是耳背嘛。往后一瞧,嘿,反而将双臂放到背后,大摇大摆地慢慢前行。结果还是人家皇后先和他打招呼:“Hi, Nice to meet you.”这个故事流传广泛,童叟皆知,可惜没有考证,唯一找得到的记载是一位女作家的信,其真实性十分可疑。作家,想象力丰富,出版社愿意为杜撰付稿酬。要知道,贝多芬能与歌德见面,恰恰是这位女作家牵的线搭的桥。

有一点是肯定的:贝多芬喜欢泡温泉。两百年前的一个七月,贝多芬下榻特普利茨橡树旅馆,每日泡温泉,饮酒食鱼,散步作曲。他7月5日入住,有旅馆登记簿签名为证。7月15日,歌德的名字出现在金舫大饭店的116房间。也就是说,贝多芬已经在此恭候十天,他盼望着与这位“诗王”见面,他心怀敬畏,忐忑不安。

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到,7月19日,波希米亚的温泉小镇,歌德在金舫大饭店接见了比自己小二十一岁的贝多芬。第二天,歌德又主动约贝多芬一起去邻镇毕林(Bilin)散步。如果傲慢的歌德让贝多芬来弹他的作品只是出于礼貌,那么他大可不必再花时间与他周旋,而且偏偏是去毕林。贝多芬可是毕林的常客,是罗布科维茨大公(Franz Joseph Maximilian Lobkowitz)那座巴洛克风格宫殿的座上宾。贝多芬还在劳德尼兹宫、特普利茨与毕林两地之间的属于罗大家族的另一座府邸彩排了他的《英雄交响曲》,而且连演三次——为啥?据说这是贝多芬的粉丝、普鲁士王子费迪南(Louis Ferdinand)的愿望。因此小贝走在老歌身旁,踏着熟悉的土地,动作潇洒、神情自若,除了听不清周围的声音之外,没什么可抱怨的。两位天才肩并肩地默默散步,此时无声胜有声。

1812年,欧洲大陆动荡不安,徘徊不前,拿破仑在俄罗斯几乎全军覆没,欧洲人迷茫低落,是继续革命还是保守复辟?这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沃土。哪里有苦闷,哪里有彷徨,哪里就有艺术。人们对艺术家的尊敬和崇拜前所未有,尤其对作曲家,他们不再是为宗教服务或供人消遣逗乐的谱曲手,对他们的称呼也从“排音师”上升到“音符艺人”或“音符诗人”。(德语中有一个词“Tonsetzer”也可译为作曲家,Seztzer 其实是用于排字工人,也是写曲子“音符安排”的意思,中文译成作曲。但没有与Komponist [作曲家] 区分开)早期浪漫派作曲家视音乐为纯粹艺术,不再是其他艺术形式的附属,贝多芬更是一生致力于“唯音乐”事业,是第一位“唯我作曲家”。再看歌德:这位诗赋天才擅长用眼睛感受世界,而他的听觉很不发达,他的听觉审美也相对落后。他抵触复杂的和声,拒绝浑厚的音响,在他的描绘中,浪漫派音乐像一道烧砸了的菜,煎的蒸的乌糟糟一团,吃在嘴里是折磨不是享受。因此,他坚持称作曲家为“排音师”,不愿赋予他们和诗人同等的地位。“艺术家?音符诗人?音乐是不能与诗歌相提并论的”,他说。然而,一见到贝多芬,歌德立刻被他深深地吸引,那晚贝多芬一离开,歌德就给在卡尔斯温泉疗养的妻子克丽丝蒂娜写信汇报:“晚上与贝多芬在一起……狂暴又节制、外在力量与内心温柔,我还从未遇见过这样一位艺术家。不难想象,他在与整个世俗世界抗衡……”在歌德的日记中还有这么一行:“七月二十一日:……听贝多芬演奏,太迷人了。”

贝多芬久仰歌德,有曲为证:钢琴变奏曲《我思念你》,而后又为它谱曲,分别收录于《歌曲集》作品52号、75号和作品83号。1809年他作《艾格蒙特序曲》,说它是从诗人那里获取了灵感而作也好,说它是表达作曲家对诗人的崇敬也好,说两者皆有也没错,总之,这位音乐家一直追随和关注着诗人,这一点毫无疑问。贝多芬喜欢喝酒,容易坠入爱河,他也是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他读古希腊哲学,读康德,读席勒,读歌德。因此,当他获知歌德有意见他一面时激动万分,三个月前就写信给歌德,署名“阁下忠诚的崇拜者贝多芬”,他告诉诗人:“您笔下的英雄艾格蒙特,我在阅读时被他感动,被您感动,您的诗句激发起我的音乐冲动……”信发出后不久他就请好友奥利瓦(Franz Oliva)亲自将出版了的总谱送到歌德手中。歌大师虽然擅长摆弄字母,对音符可没多大造诣,不过家中钢琴倒是有一台,让奥利瓦当场弹给他听。诗人礼貌地听,认真地看——这位奥利瓦是个瘦小的矮个子,穿一身黑——歌德目光犀利,可惜耳朵却不怎么敏锐,他听着钢琴发出的音乐声,心想,啧啧啧,这用音乐表达思想就是比诗歌差一截,现今居然有人将音乐与诗歌提到同一个高度来谈论,说音乐是创造性艺术,啧啧啧。这些全是后人的揣测、推断,谁也没有亲耳听见他说过这样的话。四年之后,在他收到舒伯特寄来的《魔王》乐谱后,仍然保持着这种思维定势,认为音乐只能当配角,充其量是诗歌的背景,歌老前辈对自己的《魔王》被小舒强加上钢琴音符甚是不以为然,他装聋作哑,连“收到了,谢谢”这几个字都认为没必要劳动自己去写,就让那个十九岁的大男孩继续摆弄音符去吧。1823年,当年轻的李斯特拿着自己的谱子上门请教贝多芬时,贝老师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说自己正为弟弟的事情烦着呢,没空。

言归正传。

贝多芬为了7月的接见作了一番准备。他先请自己的挚友、作家兼外交官范哈根(Karl August Varnhagen von Ense)告诉歌德自己的听力不好,好让歌德有个思想准备。范哈根,同是他们两人的粉丝,自然很愿意办这件事。他于是坐上四匹马拉的“大奔”去拜访歌德,说贝多芬要去温泉疗养,主要寄希望于地热和水暖的效力来减缓耳疾,这个人天性狂野,火一般的热情,雷也似的动静,愤世嫉俗,这类人医学上认为最容易变聋……鼓膜是不灵了,不过再轻微的音乐声响都逃不过他的耳朵,他的创造力依然旺盛……贝多芬听人说话字句分辨不清,只能感受语调旋律高低…… 范哈根当完说客刚回到自己家,又接到贝多芬的急件,请他把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徒生涯》第三部分快递给他。

nlc202309032021

歌德与比自己小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在特普利茨见过三次面,要不是歌德第三次邀请贝多芬去温泉公园去散步,恐怕后人就没有“贝多芬藐视皇权、歌德卑躬屈膝”的谈料了。这个“流言”是蓓蒂娜·冯·阿尔尼姆(Bettina von Arnim)散布的,这位“沙龙女狮”、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歌德的(柏拉图)情人在给匹克勒-穆思高(Pückler-Muskau)大公的一封信中写道:“……本来他俩手勾着手,歌德立刻松开手脱帽欠身站到了路边,这个举动让贝多芬好一顿讥讽,贝多芬说他大没必要为他们让道,还说很失望,自己那么崇敬歌德,没想到歌德对权贵那么谦卑,太缺乏诗人的傲骨了……对了,他俩在散步时,不断有人脱帽鞠躬,歌德嫌这些人讨厌,贝多芬则说,您不用烦恼,他们是向我致敬……”写得有鼻子有眼,十分可信。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早已是上流社会争相结识的音乐家,请贝多芬到家里来是件时髦事儿,就像今天谁都想与章子怡共进晚餐一样。而贝多芬可不是谁请都去,谁给的钱多就上谁那儿去,尽管他手头拮据,生活艰难。不,他非常自爱,他对听众的挑选是很严格的,他自己虽然不属于贵族阶级,但他坚持每个人的精神是平等的。因此,温泉公园发生的事听上去似乎很合乎逻辑。但是,除了阿尔尼姆的信以外,其他任何记载全无。

谣言重复一百遍就变成了事实。阿尔尼姆在这件事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以至她的芳容与克拉拉·舒曼一起,被印上了西德马克纸币,贝多芬与歌德都没有这份荣誉。

歌德与贝多芬遇见皇帝时她又不在场,这个场景很有点臆造的味道。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比歌德小三十六岁的女作家蓓蒂娜(1807年时未婚,姓布列塔诺,Bettina Bretano,海德堡浪漫派诗人、作家克莱门兹·布列塔诺的妹妹)。她是歌德狂热的崇拜者,曾给诗人写过无数热情洋溢的信(注意:这位女子爱写信!),歌德从信中感受到年轻女孩的痴迷追求,不便理会。既然无法直中取,就尝试曲中求——蓓蒂娜便去花老歌德夫人,这一老一少都住法兰克福,串门并不费事,把老太太哄好了,想见她儿子不就凭老太太一句话吗?终于,一年后,歌德正式邀请蓓蒂娜去自己魏玛的寓所作客。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柏拉图)恋爱开始了,一老一少,她攻他守,半推半就。蓓蒂娜与歌德的通信集在诗人辞世后出版,名为《歌德与小女孩》(注意:其中有两封署名歌德的信,经纸张专家和笔记学家的分析化验,证明它们不是出自诗人之手笔,不得不承认小女孩的模仿能力惊人)。可惜,诗人与小女孩的忘年交并不长久,1811年,在参观歌德好友迈耶(Johann Heinrich Meyer)画展时,歌德夫人克丽丝蒂娜听到身后蓓蒂娜用轻蔑的口气评论画家,不尊重丈夫的朋友就等于不尊重丈夫,她气不打一处来(也许还夹杂着另一股气),转过身一把揪掉蓓蒂娜鼻子上的眼镜。蓓蒂娜也不示弱,面带微笑地称歌夫人为“神经质的猪血香肠”。好,一句话毁掉了小女孩与大诗人的友情,从此,歌德禁止她再上他家来玩,中断了与她的通信。1812年,在特普利茨温泉小镇,歌德与她狭路相逢,他对她视而不见,并马上写信向老太太汇报:“我真高兴,总算甩掉了这个小疯子。”据说,后来蓓蒂娜多次写信给歌德,绝望地试图挽回两人关系,都未得到回复。不难猜想,蓓蒂娜编故事的动机不是不存在的。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看她与贝多芬的关系。有一段时期老贝与小蓓走得很近,1810年5月,蓓蒂娜在维也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立刻迷上了这位衣冠不整、其貌不扬的艺术家。她在给嫂子(克莱门兹·布列塔诺的太太)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完完全全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征服了,这个人太吸引我了……”将思想付诸行动,蓓蒂娜设法接近并结识贝多芬。这位女孩子是大胆的,不愧为“女狮”,她毅然敲开了贝多芬住所的大门。贝多芬很高兴她的来访(对聪明美丽、爱好音乐的年轻女孩贝老师永远有空),请她进来让到沙发上,弹琴给她听,“好像我们已经认识很久”(蓓蒂娜信)。第二天晚上蓓蒂娜又来找贝多芬,听他演奏自己的作品;第三天晚上贝多芬拿着自己为歌德诗《再爱,再生》创作的音乐去了蓓蒂娜那里,希望她有机会把它转交给诗人。就这样,他俩在维也纳度过了三个晚上,蓓蒂娜在一封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你相信吗?他简直穿得破烂不堪……我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他了。”1810年5月,蓓蒂娜有四个候选情人:海德堡浪漫派作家冯·阿尔尼姆、法律系大学生冯 ·弗雷伯格男爵、歌德和贝多芬。前两位追着她不放,后两位让她发狂。一年后,“猪血香肠”一词断送了她自己与大诗人的感情前程,蓓蒂娜嫁给了冯·阿尔尼姆,成了冯·阿尔尼姆夫人。

蓓蒂娜·阿尔尼姆是一个调皮活泼、热情奔放的女才子,她倾心于歌德,被贝多芬的桀骜不羁吸引,两位老前辈称她为“可爱的女孩儿”,她丈夫却说她是自作多情,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回事儿”。他说,一个不愿搭理她,另一个根本听不见她在说什么。蓓蒂娜是否自作多情?她拿出贝多芬给她的信给朋友看,上面写着,“请允许我吻您的额头,它代表我对您无限的思念,”但她没有给人看第二段:“……请转告歌德我对他的崇敬与景仰,我想亲自写信给他,并将《艾格蒙特》献给他……”不难看出,贝多芬更多的是想让蓓蒂娜把自己引荐给诗王,与当时蓓蒂娜走“歌德母亲”路线是一回事。另外一个重要细节:1812年7月3日贝多芬本来约好与范哈根在布拉格见面,但他没有出现,而是让邮差传递信息,为什么?因为贝多芬与“不朽的情人”不期而遇,便把男友搁在了一边。有信为证:“对于我的失约,亲爱的V.,我非常抱歉。没能在布拉格如期赴约非常不礼貌,这是因为一件事先没有料到的事阻碍了我……”虽然蓓蒂娜7月3日也恰巧在布拉格,但她与丈夫同行,日夜相伴,有“不在场证明”,因此不可能是“不朽的情人”“永远的爱人”。两百年过去了,“贝学研究”几乎是以警察追踪罪犯的不懈精神反复考察、密集搜索,推测出与贝多芬幽会的“她”是单身,是没有丈夫陪伴的女子。7月16日,贝多芬在特普利茨曾写过两封信给这位神秘情人,称她作“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生命,”“我流着泪思念你、思念你、思念你,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生命……”并与她约定,7月底在“K”会面——卡尔斯温泉。两封信却没有发出。根据橡树旅馆记载,贝多芬27日离店。28日,卡尔斯温泉的神目旅馆出现了贝多芬的名字,同时还有“她”的名字。贝多芬没有在信上写她的名字,连开头的字母都没有写,是不是有先见之明,料到好奇的人们会在他死后翻他的东西,窥探他的内心,多嘴多舌,没完没了呢?既然如此,我们难道不应该尊重他,不去点破呢?

无论她是谁,今天我们所有贝多芬的粉丝都衷心祝愿贝大师曾经历了他感情的高潮,体验了身心的最大愉悦。事实是,1813年贝多芬征服了维也纳,登上了艺术巅峰——《威灵顿的胜利》和《第七交响曲》的演出空前成功,整个世界拜倒在他脚下。

贝多芬对诗王作品的阅读和崇敬一直没有停止,1815年他完成了《平静的大海,幸福的航行》;歌德也多次表示,贝多芬是他见过的最杰出的艺术家,是他最尊敬的音乐家。显然,所谓在遇见皇帝后“贝多芬开始蔑视歌德,对他的崇敬锐减”,及“歌德对这个不幸的聋子表示惋惜等”这类话是站不住脚的。1830年,歌德听年轻的门德尔松在钢琴上弹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八十岁的诗人激动不已。他站到窗前久久不语,当恢复平静后他说:“伟大,伟大啊……可惜我没能亲口对他说,我的朋友,您是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

选择的爱情诗歌 篇11

关键词:灵魂,伴侣,忠诚

艾米莉 · 迪金森被誉为19 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美国诗歌的一座里程碑”[1], 对20 世纪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她为后人留下一千七百多篇诗稿, 影响甚大。她的诗作清新隽永, 在句法、语法、意象、韵律等方面都不循常规。她有着自成一体的写作风格、反抗传统的宗教意识, 深邃独特的独立思想。

现在我们从她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来一领大师风采。“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 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 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 选中了一个——/ 从此, 封闭关心的阀门——/ 像块石头——”。[2]

这首诗成功地用几个意象, 寥寥数笔便将自己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 一旦抉择, 便“再不容干预”, 表明心志之坚。第一段亦总领全诗。

第三小节中作者刻意将“我”与“她——灵魂”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做出选择的不是“我”, 而是“灵魂”自己, 这就表明了“灵魂”的独立性。“门紧闭”与最后“封闭关心的阀门”前后呼应, 而“阀门”较之“门”而言更多了一个“拧”的力度, 更加密闭、严实, 更表明意志的坚定。“车辇”、“皇帝”与她“低矮的门前”相比, 在俗世的眼中, 他们不知有多尊贵, 可是“灵魂”“不为所动”, 两处的“不为所动”, 更表露了这种忠诚。“从人口众多的民族——/ 选中了一个——/”, “人口众多”与“一个”对比, 更确定了这种选择的唯一性。在结尾处, “从此, 封闭关心的阀门——, 像象块石头”中“从此”更是给这一行为加了一个无限的期限。而“石头”的意象更是表明了意志的坚定不移。“石头”是实心的, 有内涵的。“伴侣”已经充盈了“她”的整个内心世界。对“灵魂”来说, “一个”就是全部。

而“灵魂”视之一个即全部的“伴侣”到底是什么呢, 学者多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友情

从审美的直观感受来看, 这首诗仿佛是在抒发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但鉴于艾米莉终身独身, 虽有过几次恋爱经历, 但都无疾而终。学者更倾向于这是她对友情的宣言。当家里有人来访, 只见墙角有白衣倏忽而过, 她与社交保持一定的距离, 却渴望与志同道合的少数朋友Benjamin Newton, Leonard Humphrey, Charles Wadsworth, 还有她的嫂子Sue Gilbert。 艾米莉曾寄给她的嫂子300 多封信。她的“灵魂”选择了这些朋友作为她的“伴侣”, 那么就再不管外部的熙熙攘攘, 她只想过属于自己的安静生活。

二、宗教

“有些人过安息日到教堂去——/ 我过安息日, 留在家里/ 让食米鸟充当唱诗班领唱——/ 礼拜堂是果园的园地——/”[3]此处可以看出艾米莉有着反传统的宗教思想, 她并不认同大多数人所信奉的“上帝”。从她上学开始, 她的同学、朋友还有家人, 几乎都经历过“上帝”的恩典, 她几乎也要信服了。可是让她觉得不安和痛苦的是她从来没有听到“上帝”的召唤。她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 心中有一个自己认为的“上帝”。“上帝布道是著名的牧师——/布道之从不冗长——/ 于是, 即便不去天堂——/ 最终, 我也胜似前往”。“我相信虽然安息日待在家里, 可我可以直接对上帝对话, 聆听他的布道。我在这里, 尘世的生活已经让我体验到了天堂的快乐。”[3]从中可以看出艾米莉对自己心中的“上帝”有着坚定地信仰, 尽管很多人嘲讽她的信仰, 可她不为所动。她相信她的“上帝”可以带给幸福, 快乐。她的“上帝”即是她的“伴侣”。

三、诗歌事业

艾米莉从25 岁起过着隐居的生活, 仅与自己的事业——诗歌终身为伴。理查德 · 舍沃尔认为“迪金森是在以一种负责的, 非传统的方式执意表达她的心灵状态。”他说迪金森几乎是用宗教般的抗狂来赞美自己生活的选择——成为一名诗人。[4]她曾把诗歌寄给一位报社的希金森先生, 但他建议她加以修改。艾米莉热爱自己的写作风格, 不愿让自己的诗迎合别人以求发表, 竟将发表推迟到了身后。诗中所说的“伴侣”即是作者认定的诗歌创作事业及自己的写作风格, 她的选择是针对生活方式的种种可能性, 及自己诗作风格的独特性, 表达了她对自己诗歌创作事业坚如磐石的忠诚。

连研究艾米莉的著名学者刘守兰也不那么自信“我依然感到自己还是站在通向诗人心灵世界的幽微曲折小径的起点”。[5]我在此仅浅析对本诗的理解, 来与文学爱好者们一道交流。

参考文献

[1]顾晓辉隐居的缪斯——解读艾米莉·迪金森与她的诗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6 Vol.15 No.2.

[2]江枫译迪金森抒情诗选湖南文学出版社1984.10.

[3]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4]辜正坤主编世界名诗鉴赏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

上一篇:菜园上半年小学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下一篇:初中生描写牵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