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读后感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隆中对》读后感(推荐7篇)

《隆中对》读后感 篇1

刘备出道,到诸葛亮出山之前,基本上是一无所有。他的兵少得可怜,打点小仗就要向人家借兵;他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寄宿街头;他没有像样的战功,只打了几次小仗,等到要与袁术、吕布、曹操这些人交锋时,就傻了眼;他的名气也不大,袁术就极为不屑地对人道:“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导下,按照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步骤行事,创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蜀国,造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这不能不使人深切地感到,明确的战略目标,正确的战略措施,对开创事业,壮大力量,发展自己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确定战略目标,如何正确实施这一目标,《隆中对》给了我四个方面的有益启示:

1.企业的领路人必须要有宏伟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刘备自起兵以来,一路坎坷,但是,他从不悲观泄气,始终怀抱澄清宇内,解救人民的志向不改。诸葛亮十分看重刘备这一志向,在和盘托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前,首先了解的就是刘备的志向,当听到刘备志在兴复汉室,“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宏伟志向后,才郑重其事地向刘备描绘了为他设计的战略蓝图。

对于这一点,我们感受颇深。2004年6月,力成电气注册组建,无办公场地、无产品、无资金。我们分析市场几个竞争对手之后得出结论,力成一定能够生存并超越竞争对手。宏伟志向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员工,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力成电气从上面说的三无实现了三有,顺利地达到了这一目标。

2.倾全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诸葛亮对刘备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当前的保定电气市场普遍缺乏诚信,没有信义可言。力成要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信义着于四海,诚信公布天下的企业理念:

首先,我们要发扬光大力成的核心价值观――技术是核心价值,合作创造价值,市场实现价值。其具体含义是左手牵着上游的技术企业,右手拉着下游的销售网络,通过合作,共同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向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建立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立一支忠诚、诚信、奉献、学习的团队,它明确地告诉全体员工,什么事情该做的,什么事情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公司提倡做的,什么事情是公司反对做的,这样,公司就与员工签订了心理契约,大幅度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3.正确判断形势,制定企业战略。自古以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役。人们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客观环境里进行的,无不受当时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只有对这些条件和环境了然于胸,才有可能把握大势,实行正确的方针,采取正确的行动。诸葛亮首先向刘备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的几句话,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彻,因而制定了极其正确的国家战略,导致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得出结论,正确的企业战略是何等的重要。正确的企业战略就像大海中的航标灯,能够指引企业不断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管沿途有多少坎坷,纵然是惊涛骇浪,我们会暂时偏离方向,但最终还是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4.欲成伟业,必用英才。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形势时,一开始就指出:“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然克绍,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人的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刘备半生颠簸而功业毫无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和几员大将都是勇气有余而智慧不足,缺乏英才辅佐。在隆中,刘备第一次向诸葛亮求教时,承认自己“智术浅短,迄无所就”,希望诸葛亮“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在听了诸葛亮的谋划蓝图后,刘备顿悟,犹如漫天乌云尽散,一望无际的蓝天尽显眼前,光明前途指日可待,立即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成就伟业。事后,刘备深有感慨地说:“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所谓英才就是具有高知识、高智慧、高技能、高品德,并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和对企业都有巨大贡献的人,他们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部分。健桥医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们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们也顿悟,人才资源利用的好坏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人才资源的好坏是决定企业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二是光有好的人才还不行,企业还必须建设一系列的外在环境,即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制和环境。对于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两方面的因素必须同时具备。具体措施是,改革企业的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引进英才,同时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坚持不懈地进行团队学习,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深植在他们的脑海之中,迅速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隆中对》读后感 篇2

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 经过一段时间混战,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后来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接着又想乘胜南下。当时的刘备虽贵为“汉室之胄”, 但在军阀混战中却一直依附于别人, 可谓是寄人篱下, 又思贤若渴, 想请人帮助他来打天下。后来在徐庶的引荐下, 刘备三顾茅庐, 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形势, 并讲了自己要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说:“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 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抗争;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段分析相当精辟, 既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也给刘备出了一个实现其雄心壮志的策略, 这就是所谓的“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夺取荆州, 内修政理, 外联孙权, 北抗曹操。”即要统一天下, 就应走鼎足三分, 联孙抗曹的道路。他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 这一政策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为纲领。隆中对策使刘备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所以说它是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 同时他也是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在它的指导下, 诸葛亮又辅佐刘备逐步建立了蜀汉政权, 到公元229年, 魏、蜀、吴三国的“鼎足之形成矣”, 使得刘备能够独霸一方。他担任了蜀国丞相后, 依法治理蜀地, 又“南抚夷越”, 安定了南中, 不但缓和了蜀国的阶级矛盾, 而且还促进了南中地区的开发。这也为后来的出师北伐, 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虽然诸葛亮的北伐并未取得成功。

隆中对策对刘备复兴汉室的霸业的实现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它也显示了诸葛亮年少时就过着流寓生活, 又目睹了军阀混战的祸国殃民和国家的四分五裂、疮痍满目的景象, 因而忧心时事, 把拯救天下作为己任, 逐步形成了一套思君报国的政治思想。他在隆中隐居时, 曾与许多智士名流交流, 纵谈天下大事, 并日夜苦读, 揣摩兵法, 增长才干, 为拯救天下作准备, 于是才有了产生隆中对策的可能。他不辞危难辅佐刘备, 一方面报答知遇之恩, 一方面为实现自己拯救天下的远大志向, 说明了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重庆汽车产业“隆中对” 篇3

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指导,探索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实现重庆汽车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重庆汽车产业现状

汽车产业是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第一大产业,也是创新潜力巨大和亟待创新的传统大产业。

重庆汽车工业在2009年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2009年,重庆市汽车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 580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市内(不含投资市外分支机构)完成工业总产值2 306亿元,同比增长30.3%。汽车工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34.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 707亿元),汽车工业产值增量占全市工业增量贡献度为58.6%。

2009年,重庆摩托车累计产销951.8万辆和956.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2.5%和12.1%,销量全国占比为37.5%。重庆汽车整车累计出口2.8万辆,同比下降51.5%;出口创汇1.7亿美元,同比下降49.8%。 全市摩托车累计出口216万辆,同比下降38.6%,出口创汇8.2亿美元,同比下降37.9%。上述表明:

重庆已经成为中国的汽车城

重庆汽车工业,至今已经历了45载风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汽车城。

目前,在重庆市内及周边分布着众多汽车制造企业,主城区内有长安汽车集团(包括长安汽车、长安铃木和长安福特)、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宇通客车、重庆安凯客车、重庆力帆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周边区市内有重庆红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江汽车和重庆渝安汽车等整车生产企业。

这些汽车生产企业中既有重庆整车生产的国有骨干企业,也有民营资本从摩托车行业杀入汽车业的宗申、隆鑫和力帆企业。2004年重庆汽车总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11%,到了2009年,重庆汽车企业累计产销汽车169.8万辆和167.6万辆,占全国的12.3%。由此可见,重庆汽车工业前景看好。

重庆汽车工业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汽车工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至2009年,汽车整车产量以年均29.53%的速度增长,汽车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汽车产销量均在全国排位第三,成为了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微型车为龙头,轿车、轻型卡车、重型卡车、客车和专用车以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协调发展、投资主体和产品品种多元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官方目标表明,重庆汽车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汽车产销量达到250万辆,其中,乘用车200万辆,商用车50万辆;到2020年,汽车产销量达到400万辆,其中,商用车产销达到100万辆,乘用车300万辆。

重庆汽车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地位显著

2005年~2009年,重庆市汽车产量在全国保持在2~4位,其中,轿车产量维持在4~6位。2009年重庆市汽车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 580亿元,同比增长25.2%。汽车工业产值增量占全市工业增量贡献度为58.6%,其支柱地位日益显著。

重庆汽车产业需要创新发展方式

重庆汽车产业虽然比较发达,支柱性也十分明显,但是,从地域看,重庆无地域优势;从近几年全国汽车工业发展看,重庆汽车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不能充分发挥工业基地的能力,零部件产业发展与整车不同步,对整车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市场竞争力看,微轿车、重型汽车和专用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参差不齐;从产品看,投入市场的整车及零部件新产品少、产品开发能力较差;从服务看,汽车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重庆汽车产业应该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努力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重庆汽车产业潜力

较为完备的汽车产品体系

重庆汽车产业目前已建立起了从微型车、轿车到重型卡较为完备的车型体系。主要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有17家,其中,制造类(有底盘生产权)企业8家,改装类企业有11家,产品种类比较丰富。其中,在国内有竞争力的厂家有:长安公司、长安福特、长安铃木、庆铃公司、重庆重汽、迪马等。

较为完整的零部件生产体系

在整车企业发展的带动下,重庆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拥有数百家汽摩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中,汽车零部件企业140余家,汽车发动机、齿轮箱核心配件等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产品门类较全,汽车的关鍵总成有相应的配套厂家,涉及重、轻、微型车发动机、变速器、前后轴、转向器、制动系统、悬架、车身系统等,每年配套能力达到数十万辆。

目前,重庆汽车零部件已初步形成了三种配套体系。一是随着国家引进斯太尔项目而形成的重型车配套体系,其关键零部件在原重汽集团内配套,集团配套企业共214家。二是随着庆铃发展而形成的轻型商用车配套体系,现有零部件产品配套企业193家。三是随着长安的发展而形成庞大的微轿车配套体系。

坚实的产业技术基础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重庆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配套能力和技术支撑,为打造“汽车名城”奠定了基础。重庆汽车产品技术支撑主要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的日本铃木微型车整车及零部件技术、五十铃轻型车整车及零部件技术,引进欧洲(如奥地利斯太尔)的重型车整车及零部件技术,90年代末21世纪初引进的美国福特轿车产品,以及引进欧州的ZF重型车变速器及转向器技术,引进美国的康明斯发动机技术。重庆地区有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质量检测、试验研究能力。除了长安、庆铃、重庆重汽、以及部分骨干零部件企业有自己的产品开发和检测、试验队伍外,重庆还有一些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检测、试验能力的科研院所,如:重庆汽车研究所、重庆公路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学院等。

民营资本进入带来活力

力帆、宗申、隆鑫摩托三巨头纷纷进军汽车制造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运作经验,为重庆汽车工业注入了活力。

丰富的人力资源

重庆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拥有一批熟悉制造工艺、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沿海地区相比,重庆地区工资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形成劳动力竞争优势。

创新产业发展方式

增加投入 出台政策 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设立汽车工业发展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为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企业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鼓励合资企业扩大在渝生产规模;鼓励零部件企业尽快成长为面向国内外的“小巨人”。重点扶植技术专、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零部件企业,提高其固定资产折旧率,改变重庆市零部件企业设备落后状况。

优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开征燃油税,取消养路费,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我国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体系。

二是以《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依据,立足重庆市汽车摩托车工业基础,着眼发展趋势,定期公布《重庆市摩托车关键技术攻关指南》和《重庆市汽车关键技术攻关指南》,加强行业指导,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和行业内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三是促进汽车工业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加汽车专业的招生指标和办学经费,增设摩托车专业课程,在重点骨干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倡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再培训;出台专门政策鼓励海内外汽车领域高级研究人才和高级技师到重庆创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中心等,构建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创造招商引资的条件。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机会把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的显性优势和潜在优势介绍给世界,争取更多的国外零部件、整车企业和相关产业企业到重庆投资。定期以政府组团的形式组织零部件企业参加国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展览会,增加重庆零部件企业与汽车跨国公司和国外零部件供应商的对接机会。

借助外力 强化内力 扩大生产能力

一是鼓励现有整车企业扩大在渝投资规模。鼓励有实力、有市场需求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企业在技术标准、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迅速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加快提高在渝生产规模。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促进大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技术开发联盟、销售服务联盟、供应体系联盟等,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二是调整汽车企业资产结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大力鼓励和引导国际知名汽车企业投资重庆市整车生产领域。鼓励各种民营资本参与现有整车汽车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形成品种齐全、规模效益好、资产结构合理、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我市汽车工业在全国的地位。

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汽车摩托车企业创造多元的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好长安、庆铃、嘉陵、建设、迪马五家上市企业拥有的资本市场平台,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引入新的发展资金,并争取有更多的汽车摩托车企业上市,形成资本市场与技术产品市场的良性互动,为整个产业的快速扩张提供畅通的融资渠道。

四是分类指导,推动零部件企业面向全球加快发展。制定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系统化、批量化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鼓励和引导零部件企业进入国际知名大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鼓励零部件生产企业建立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主动申请进行产品认证。鼓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电子类零部件和模具、覆盖件、电镀、密封件等相对薄弱的零部件业加快发展。

搭建平台 加强合作 提升研发能力

一是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汽车摩托车综合试验场。现代化的试车场是一个地区汽车工业有没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标志性基础设施。要提升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提高整车开发能力,必须尽快建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汽车摩托車综合试验场。

二是建立汽车摩托车技术公共平台。整合在渝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科技资源,组建重庆市汽车摩托车工程技术中心,形成工程技术开发、中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平台。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组织对产业有重大意义的共性技术难题和前瞻性技术研究。

三是建立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公共技术与信息、商务平台。依托“重庆市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源,提高零部件开发能力,组织和进行对产业有重大意义的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转化推广、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将其建成信息、商务平台和国际采购技术咨询平台。凡符合国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规定的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科研设施建设投资,可在所得税前列支;企业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延长1~3年享受新产品优惠政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在技术改造及项目相关建设手续审批等方面享受专门政策支持。

四是利用国外技术资源,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当前,汽车摩托车技术国际化合作已成趋势,要鼓励重庆市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积极借助跨国公司的成熟技术和先进的开发手段,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设计公司合作,引进技术或联合开发,增强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大力培养自有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企业核心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

面向两个市场 借鉴多种模式 提高营销能力

一是改善重庆市汽车消费环境。尽快出台降低汽车使用费的有关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和不必要的购买审批手续;在城市规划中强化停车场点建设,降低并制定统一的公共停车场收费标准;规范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拼装车行为,切实保护汽车产品和知识产权;搞好道路交通的长期规划和管理,统筹解决交通畅通的问题。

二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齐头并进。重庆汽车摩托车企业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出适应国内市场需求产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把产品做精,同时推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沿海地区较为成熟的零部件国际营销网络,承接出口转包零部件加工订单,再逐步向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过渡。

三是构建畅通的产销渠道。鼓励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建立售后服务网络,加强售后服务;鼓励大型物流公司加快发展,保证制造商的供应链和销售系统高效率运转;鼓励搭建汽车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整车厂、供应商、销售和售后服务整合在一起,促进企业加强与国内外汽车厂家的配合与交流,扩大销售。

四是规范培育本地汽车市场。在城市改造的同时,加强汽车销售市场规划,鼓励在合适的区域成规模地建设汽车超市和4S店,形成汽车消费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快公车制度改革,规范和培育二手车交易市场。

加强零部件市场开拓的分类引导和指导

一是政府牵头,从政策上鼓励建立本地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整车企业要吸收本地零部件企业介入新车型开发,及时了解新车型对零部件性能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整车企业在采购时对质量同等和价格适宜的本地零部件企业多给一些机会,以培育市内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零部件企业要加强协同开发设计能力,凭借技术优势和过去与整车企业的长期配套关系及地理优势,先机占领本地配套和配件市场,再利用品牌优势去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二是引导市属零部件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引导市属零部件企业加快结构调整,由生产单一零部件向专业化、模块化、零部件总成转变,由“散、乱、差”和自我封闭向社会化、“专、精、特、新”、“小巨人”、集团化转变。

三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一类零部件企业,要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努力寻求与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国际一流水平的汽车零部件采购机制、供货理念等,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外大公司合作,逐步成为世界重要零部件生产基地;一类零部件企业要以国内大的整车企业集团为平台,结成战略联盟,搞好配套服务。一类零部件企业要认真分析维修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积极占领维修服务市场。

加强汽车摩托车工业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

目前,汽车工业发达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汽车战略研究机构,这是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此方面研究还很薄弱,只有少数几家研究机构,如:中国汽车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和重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汽车产业界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已经产生名牌效应,应采取措施扶持其发展。

按产业集群内在要求建设汽车产业园

必须彻底改变重庆汽车生产过于分散的状况,在现有汽车工业发展状态和基本布局的基础上,统一规划部署建立重庆市具有创新特色的汽车工业园区。

在渝北的礼嘉、鸳鸯、空港开发区建立以长安福特、重庆重型汽车制造、力帆汽车为龙头、以其相应的配套产业为辅助的轿车和重型汽车重庆经开区汽车工业园区。

在江北五里店、寸滩、港城开发区建立以长安微型面包车为主的江北长安微型车工业园区。

在二朗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彭工业园区建立以庆铃、铁马、迪马等知名企业集团为中心、九龙坡区汽车及其零配件生产基地的特色工业园区。

以重庆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本部所在地为中心,建立以重型、轻型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轻纺为主导产业的重庆双桥重型汽车工业园。

以璧山青杠、大路为中心,建立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要产业的重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工业园区。

以巴南区鱼洞大江制造厂为基础,建立以微型轿车及其零配件生产的巴南区微型轿车生产工业园区。

通过布局调整,基本形成以北部新区汽车城,渝北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双桥区、南岸区、巴南区等特色工业园为基地的“一城多园”的汽车工业大产业格局。重点实施“1221”战略,即:夯实一个零部件基础,强化微型车和轻型商用车两个优势,壮大轿车和重型车两种产品,培育专用车集群,通过细分产品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将重庆汽车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进行培育和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系重庆市国有重点企业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作者历经官、学、商三界历练,曾担任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重庆市总工会副主席、重庆市机械设备成套局副局长(主持工作)等职务。作者致力于创新咨询业发展新模式,带领重咨集团打造“国有企业软实力平台”,担当起建设“重庆智库”的重任,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企业联合会、重庆市企业家协会、重庆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重庆市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曾荣获“2009年度中国管理咨询年度人物”。

《隆中对》教案 篇4

编写:

审批: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作者及背景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宋代著名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到五代末的编年史巨著。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问计诸葛,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兴复大业。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评析资料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宦官权臣相继为乱。为夺取天下,孙、刘、曹三家逐鹿中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在这场争斗的初始,刘备明显处于劣势。曹操于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正虎视眈眈,准备挥师南下。孙权踞有江东六郡,积三世之基业,恃长江之天险,也大有问鼎中原之意。而刘备则连安身之地尚未有着落,先依公孙瓒、陶谦和曹操,后投袁绍、刘表,虽有兴复汉室之雄心,却无扶危持颠之良谋。建安十二年(207),经徐庶介绍,三顾茅庐,请出隐居隆中的诸葛孔明,以为辅佐。《隆

中对》正是孔明针对刘备对天下大势的征询所作的回答。

文章一开始为事情之陈述,言简意赅地交代了徐庶推荐诸葛亮和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天下大势之事。下面引出的诸葛亮一大段对时势的精辟分析,才是本文的精彩处。

在这片对答之辞中,诸葛亮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诸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然后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统一中国的策略。既通观全局,气势开阔,又分析入微,切实可行。从文章角度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分析敌方形势:曹操虎踞北方,不可与争锋;孙权龙盘于江东,亦难以谋取,所谓知彼也。由此引出避强就弱,取荆、益两州之议。此为一层。接着分析己方形势,指出刘备为帝王之胄,又思贤若渴,身份和信义足以号召海内,以此为谋取天下之基础,不为躁进,此又所谓知己。挟此优长,对外和抚边民,结好孙权;对内整顿纲纪,清明政治,则一俟时机成熟,挥戈宛洛,出师秦川,必有所获。曹操既破,孙权之江东焉保。这是第二层。最后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作结,以照应前文“计将安出”一语。古人云:“知可以与战与不可以与战者胜。”从将谋、兵力、地势、民心、人才各方面,较量彼我,料曹、孙之不可与争,明矣;料荆、益两州之可以取,审矣。所以日后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起蜀汉政权,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除了结构谨严、层次分明之外,文章风格峻整,气体清和;语言运用上骈散并行,干净利落也是一大特色。至于文章中诸葛亮分析曹操之所以取胜时说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正可以作为了解这篇文章的入口。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⑺颓:tuí,崩坏,倒塌。⑻度:duó,估计、衡量。⑼信:通“伸”,伸张。⑽用:因(此)。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3.曹操

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⑿胜:shēng,尽。⒀数:shǔ,计算。⒁挟:xié,挟持,控制。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⒆暗:àn,昏暗,愚昧。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 域。

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

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

(“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

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

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不关心和观察时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这的对策的。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此后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对每种力量的分析,都是先举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

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学生齐诵第4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隆中对》教案设计一文由公文易教育资源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隆中对 篇5

间:2010-2-10

[教学目标]

1、了解“隆中对策”的核心,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诸葛亮人物特征。

[教学难点]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准备]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做好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落实。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生齐背《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105 更新时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隆中对》中的诸葛亮。今天,我们也来笑谈一把《隆中对》。

3、指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解题)

师: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后人也称它为“隆中对”。

二、进入角色,感知对策。

1、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隆中对策”,即文章第4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2、分组表演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形势。

要求: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同组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

3、生上台表演。指生点评。

过渡:从大家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出几位同学的表演都很到位。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生从课本中找出句子,师随之板书。

板书:曹操——不可争锋

孙权——为援不图

荆益——天所以资 卓越的军事才能

策略----修明内政

联吴抗曹

三、龙争凤斗,谈古论英雄。

男生(龙队)和女生(凤队)进行对抗赛,每队每次可起来一名同学谈一条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加分。

1、三分钟准备。

2、龙队、凤队谈古论英雄。

3、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板书:正面描写(第四自然段)

侧面描写(开头和结尾)

四、古今对话,拓展思维

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五、总结反思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1、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诗词、对联、故事、成语或名句。

2、做同步“开放性”部分。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2.熟读第3、4段。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不关心和观察时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这的对策的。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此后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对每种力量的分析,都是先举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学生齐诵第4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4段。

隆中对教案 篇6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程序

第1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

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

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

4、明确学习任务

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

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mǔ父fǔ颍yǐng庶shù

屯tún卧wò枉wǎng

窃qiè度duó信shēn

胜shēng抑yì挟xié塞sài沃wò殷yīn戎róng将jiǎng荆jīng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

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

将军岂愿见之乎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遂,竟然。

2、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

君与俱来省略句

3、练习二

度,估计。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诚,的确。

就,接近。枉,委屈。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壶,用水壶盛着水酒。(名词作动词)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检查朗读

二、理清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答曰:天下形势:豪杰并起。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刘表)

益(刘璋),可夺之。

将军,跨有西和南抚外结内修

4、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讨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运用

明确: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

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练习一

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与外交: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夺取荆益、联吴灭曹、统一全国(必要性→可行性)

五、课堂小结

《隆中对》中的蓄势兴波 篇7

师:本文题为《隆中对》,可是开篇却记叙了这么一段看似不着边际的文字,请大家齐读一遍,认真体会有什么作用。

生(齐读):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在探讨这段文字之前,我想请大家简介一下这段文字里所提到的几个人物。(事先预习并查找好资料)

生1:管仲——管仲,名夷吾,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得以统一,这充分显示了管仲的智谋。

生2: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生3:崔州平——东汉末年隐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石韬、孟建、庞统、诸葛亮等人常有来往。

生4:徐庶——字元直,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师:大家想一想,作者提到这些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很明显,这些人物都是了不起的人杰,作者提起他们正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决定了蜀汉的基本方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记叙这样的史实,如果平铺直叙、径情直遂,缺乏必要的烘托,就可能使读者读过后如过烟云,不留印象。作者深知这一写作上的得失,为了充分揭示对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因此在对策之前,具体点明了对策的历史环境,揭示了当时风云的变幻,为写对策充分蓄势,一如要造成水流汹涌激荡,先要关紧闸门,让它积聚更多的水量那样。文章先用“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几句话简明地点出了诸葛亮的平民身份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诸葛亮生活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年代,避乱荆州,长期隐居在隆中山,经常吟唱愤世疾俗的歌曲以排遣壮志难酬的郁闷。他以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和燕国名将乐毅自比,这正暗示了他良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大抱负。接着文章从侧面衬托出他的卓越才能:“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表明诸葛亮的自许并非狂妄自大,而是胸有成竹的事实,且有名士认可。文章接着写刘备“时先主屯新野”——当时的刘备一再败于曹操,只好依附刘表,寄人篱下。一个“屯”字就客观地写出了刘备实力单薄、委屈一隅的狼狈处境,当时他是多么需要贤士良才来辅佐以便复兴汉室啊!一个胸怀良策、择人而事,一个踌躇满志、思贤若渴——刘皇叔相遇诸葛亮,可谓一见如故,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历史注定了他俩会一拍即合、相得益彰。由此看来,隆中妙对必然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这绝对是合情合理合逻辑的。但是,作者并不急于让这相见恨晚的两人立马展开对策,而是竭尽蓄势兴波之能事,特意绕个圈子故弄玄虚,进行了一波三折的补叙,使读者的大脑里一连串地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既然诸葛亮这么了得,他为什么要去“躬耕陇亩”?既然他“躬耕陇亩”,为什么又要“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既然“时人莫之许也”,为什么“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又“谓为信然”?“由是先主遂诣亮”,为什么“凡三往,乃见”?还有就是,徐庶能见到先主,原因是“时先主屯新野”;他之所以向先主推荐诸葛亮,是因为“先主器之”;他建议先主“宜枉驾顾之”,是因为“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多疑问,推波助澜,耐人寻味,其实就是为了一个目的——让诸葛亮踏着奔腾的、浪花般的悬念闪亮登场,使其形象更为光彩照人。

文中不难看出,徐庶从自己受到器重的感动中,看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政治家肚量。他竭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把诸葛亮称为“卧龙”;但是刘备开始并不重视,只是以常人看待,随便地叫徐庶“君与俱来(即随同前来)”。这就自然引出了徐庶如下一番话“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这又说明诸葛亮非常注意他人尤其是所谓的“明主”对他这条“卧龙”的态度。有道是“不才明主弃”,诸葛亮是深知这一点的,他特别想投奔一位有才的“明主”,这正是他善于审时度势地表现自己的才气甚至有些清高的意图,当然他并不自命清高。总之,开篇虽然未见其人,但诸葛亮的形象经过反复渲染或侧面衬托,已经呼之欲出了。

刘备“枉驾”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见面之后,诸刘两人就要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商讨天下大事了。先别忙,作者在此仍然不忘继续蓄势,那就是刘备屏退了从人,才郑重诚恳地痛陈隐衷,推心置腹地拜师求教。诸葛亮因此感到终于遇上了一位“明主”,才十分感激知遇之恩,乐意为刘备复兴大业出谋定计,当即在草庐之中发表了纵论天下的要言妙论。“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层层衬托,文章到此才正面记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显而易见,蓄势越是充分,就越能显出诸葛亮的“亮度”及其对策的高度,越能引人入胜。

毛宗岗在《〈三国演义〉读法》)中指出:“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有余势。”余势和先声互相映照,彼此提挈,共同为衬托文章的中心部分服务。本文作者陈寿十分注意在文章结尾处充分掀起余波,在浓墨重彩详细铺叙了诸葛亮的对策之后,继续反复点染,通过对比刘备和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赞赏和信赖,再次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刘备听过诸葛亮高瞻远瞩、总览全局的决策后,不禁十分钦佩。文章用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善”字,就画龙点睛地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对策的心悦诚服,也表现出史学家的大手笔。诸葛亮的过人智慧愈来愈突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也随之一天比一天亲密,这种关系甚至引起了与刘备桃园结义的生死弟兄关羽、张飞二人的嫉妒和不快。“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而刘备向关、张解释的这几句话,更深刻地反映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和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等句子。

结尾处这样的写法,犹如江面大浪过后荡漾的余波,“隆中对”因此更加波光粼粼。如果说《隆中对》的开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结尾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前后呼应,蓄势兴波,的确令人回味,令人遐想,真可谓对策未尽意犹未尽。

上一篇:感人早晨寄语下一篇: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