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课件

2025-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树林教学课件(通用9篇)

红树林教学课件 篇1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红树林教学课件 篇2

[片段一]

开课:

教师板书课题, 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生1:父亲、树林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2:为什么要用“父亲、树林和鸟”做文章题目?

师:同学们针对文章题目所提的问题很好, 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结课:

师:“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 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父亲爱鸟, 不会伤害鸟。

师:有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个猎人, 他经常打鸟, 为此, 那个小朋友写了一首诗劝他的父亲不应该伤害鸟类。

(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诗歌《爸爸, 我恨死了你的猎枪》)

师:请你也写一首爱鸟的诗歌或一则广告吧!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拿出笔来准备写, 许多学生面露难色, 无从下手。不久下课铃响了, 老师出示了两则爱鸟的广告, 学生齐读, 下课。教师只字未提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

[片段二]

开课与第一位教师大致相同。

结课:

师:从树林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 是鸟儿最快活的时候, 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看看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父亲此时非常担忧鸟的安全, 因为这时鸟儿的翅膀潮湿, 飞起来很沉重, 很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2:我还体会到父亲此时内心很矛盾。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父亲这时内心很矛盾?

生: (思考片刻) 我从“过了一会”看出父亲内心十分矛盾, 他希望鸟儿快乐, 同时又担忧鸟儿被猎人击中, 所以停了好一会儿才说话。

师:你的体会很好。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多么热爱小鸟的父亲呀!乐小鸟之乐, 忧小鸟之忧。试试看, 能读好这部分吗?

(学生先自由练习读, 然后教师指名读, 读得非常到位。)

师:读到这里, 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点什么呢?

生1:你真是一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专家, 对鸟这么了解。

生2:你真是一位护鸟的好父亲, 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部分学生笑了起来。)

师:请你说一说, 你听了他对父亲说的话, 为什么笑了?

生:文章并没有讲父亲是怎样护鸟的。

师:哦, 是吗?

生: (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我说的没错, 父亲这样懂鸟、爱鸟, 为鸟高兴, 为鸟担忧, 他怎么可能不保护鸟呢?

(不少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师:你的体会合情合理。难怪课文一开头就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会唱歌的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句子来证明吗?

生:我从父亲为鸟儿担忧读出了他对鸟儿的喜爱。

师:说得真好? (板书:因为爱……) 因为爱, 父亲才会如此为鸟儿担忧。其实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个“爱”呀!你还可以说———

生1:因为爱, 父亲能从摇动的树叶判断树林中有鸟。因为爱, 父亲能从前方的林子里闻到鸟味。

生2:因为爱, 父亲能从鸟的叫声中听出快乐来。

生3:因为爱, 父亲说话才这样轻声, 生怕惊动了树林中的鸟。

生4:因为爱——

(学生动情地读着, 说着, 同时也被感动着。)

师:是啊, 这是爱, 这是真正的爱!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对鸟的真切了解, 道出了鸟儿是父亲一生的最爱, 现在你们明白文章为什么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了吗?

生1:现在我明白了, 文章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 是为了突出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

生2:这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去探求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师:是呀!通过学文, 我们在了解父亲、敬佩父亲的同时, 不禁为他爱鸟的真情所感动。同这位可亲可敬的父亲相比, 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以后不捉鸟了。

生2:我以后不戏弄小动物了。生3:我再不吃野生动物的肉了。……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 如果我们也像父亲爱鸟一样去爱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景, 那么在尊重他 (它) 们, 了解他 (它) 们, 接近他 (它) 们的过程中, 就能得到种种快乐与启示, 得到真正的朋友。

分析与思考:

上述两种结课同是围绕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展开, 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怎样结课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产生“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呢?

1.结课要与开课相互呼应, 真正体现学生从质疑到释疑这一过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浓缩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像圆圆的靶心, 吸引着我们走进文本的深处。两位老师开课时都引导学生就文章的题目质疑, 这很好。然而第一位教师开课引导学生质疑, 结课却未释疑。第二位教师, 结课时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 抓住中心句回归文本, 引导学生用“因为有爱”巧说句子, 使学生历经整个解疑的过程, 实实在在理解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正所谓“涉深水者观蛟龙, 涉浅水者观鱼虾”。

2.结课要回顾全文, 营造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受到思想教育。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教育离不开爱, 教学情为先。”是的, 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片段一, 结课时老师“另起炉灶”, 让学生朗读与课文联系不紧的诗歌和写广告。学生与文本似乎隔着一堵墙, 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 无法理解“父亲”爱鸟的痴情, 自然也不可能受到情感熏陶, 思想教育犹如贴标签。片段二, 结课时教师照应开头, 回顾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过了一会”这个词, 结合上下文, 使学生体会出“父亲”对鸟儿的担忧, 悟出“父亲”一生最爱鸟这一中心, 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句, 用“因为爱”这一句式说句子, 并用煽情的语言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爱“父亲”之所爱, 忧“父亲”之所忧, 使爱鸟、护鸟不再是口号, 而是深深植入学生心中的意识。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准备: 红树林的资料图片

教学方法:浏览后精读学列提纲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为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1、 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3、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4、 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四、阅读欣赏

再读重点段落,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六、课堂小结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教学反思:

《秋天的树林》教学反思 篇4

美术活动《秋天的树林》我们学习点彩画,用点彩画的方式来表现出秋天的树林,让幼儿们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点彩画的基本绘画技巧,能够通过学习绘画出更多的作品,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先用水粉笔蘸白颜料在蓝色纸上绘画出不同高、矮、粗、细、远、近的树干,表现出树林的层次性;再用点画的方法来画树叶,尝试用柠檬黄、橘黄、土黄等黄色系和橘红、朱红、大红等红色系的颜料来变现颜色的变化。我们点画的时候先用一种颜色点树干周围,把树叶点得多一点,点的速度快一点,然后再从里往外把空白的地方点一点,让点点连在一起。有的地方还长出了另一种颜色的树叶。我们还可以画一些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小小的,缓缓的.,落在地上。

瞧,孩子们画的金秋的树林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微风吹来,叶子们像一个个小精灵飞舞着离开树妈妈的怀抱,飘落在地面上,有红的、有黄的、有橙的,五彩缤纷,把大地妆点得更加美丽。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析句,领悟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爱鸟、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的情感。3.初步感受从概括到具体描写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一、拓展文本,导入课题

1、出示《鸟》。

2、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6课,《父亲、树林和鸟》,请大家带着你们的感受,对树林和小鸟的浓浓爱地读一读课题。(把声音读轻一点,柔一点,就能读出对小鸟浓浓的爱,请再来试一试。)

3、词语也是有温度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就能赋予它生命。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课文,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昨天预习课文,读课文吗?(读正确了吗,读流利了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自测,你能达到哪一级?

2、出示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检测一下。(谁愿意来读一读?)

4、出示、交流以下几个句子(1)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上的一 .. 片树林边走过。

a:指名读。(谁敢来试试?)

b:读准字音“滹沱河”。(滹沱河你读准了,说明你的预习很认真)c:简介滹沱河。滹沱河发在河北省,是一条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河流,滹沱河两岸有着一大片幽深的树林,环境十分优美。(2)我茫然的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a、读准“茫然”、“凝神静气”、“兀立”;(这个句子,可不容易读好,我们先来读读这三个带点的词语。)b、掌握停顿:我茫然的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读会了难读的词语,再来读句子,就容易多了,谁来试试?你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了,你在这几个地方做了停顿。)

C、小结:遇到难读的长句子,我们可以先把难读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根据意思先划出它的停顿,就能读好。

(3)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的心理掠过一阵沉重。

a、出示“沉重”。(你的预习很仔细;预习的时候你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b、读文章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先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想想。

三、创设情境,品读开头,进入文本

1、过渡:同学们,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任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听清要求:

(1)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课文的哪句话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课文读完一遍就坐好。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3、你从这句话读到了什么?从哪个词语读到的这种感受?

4、你最喜欢什么?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5、小结: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就简明的写了父亲对鸟深厚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概括描写。

四、小组合作,品读细节,体会情感。

1、过渡:但是,一篇文章里如果只有概括描写,没有具体描写,那就好比大树只有树干,没有枝叶,内容不生动,不具体,让人不爱看。《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描写了一生最爱鸟的父亲,下面让我们走进父亲,去看看文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同们学,要读懂一个人,就要学会察颜观色,看看他的动作,听听他的语言,看看他的神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探究问题

(1)从哪儿能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听了(2)为什么“我”听了父亲的话,心里掠过一比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要求:先自己读一读,找一找,在你找到的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在组内谈谈自己想法。(2)出示 “小组合作分工及角色责任”

组长: 组织组员每人至少就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纪检员:噪音纪律监察控制(采用蜂音讨论)。记录员:清楚地记录组员讨论的有用的信息。分享员: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3、小组合作。

4、全班交流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的组说过的不重复。第一组:父亲的动作(解读“发觉鸟”“闻鸟味”)

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找出动词。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父亲对鸟的爱。抓住动词“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2、品读句子,体会“仔细”。

从父亲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看得很仔细)请你把这种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生活中,你会对什么“上上下下看了又看,上上下下闻了又闻呢”。(请两三个学生说一说,再把这非常喜欢的感情送到句中去读一读);

父亲只看了一次,闻了一次吗?(体会“又”,看了很多次)父亲看得可真仔细,全班读一读,读出父亲浓浓的爱。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父亲望见了什么?(树叶在动)看见树叶在动,父亲知道了什么(林子里有鸟,小作者能看到吗?)父亲闻到了什么?(鸟的味道,你闻到过鸟味吗?你知道鸟味是什么样的吗?)看见树叶动,只有父亲知道有鸟,走进树林,只有父亲才能闻到鸟味。这说明父亲经常来树林,对鸟非常熟悉。

4、创设情境,体会“深深地爱”

从父亲的“仔细”和“熟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父亲非常爱鸟)是啊,父亲一定是深深地爱着树林和鸟,才会对它们如此熟悉,一定是经常来到树林看望小鸟,才会对它们如此了解。在父亲眼里,看看幽深的树林,听听鸟儿们的歌唱,那真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让我们把这种幸福和享受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师引读“所以,父亲站住了,生接读:朝幽深地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读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父亲浓浓的爱)

5、小结:刚才我们父亲的动作中感受到了父亲的爱鸟。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号学习小组,他们引领我们探究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第二组:父亲的神态(创设情境,进行说话练习)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父亲却看得如此专注,对鸟们熟悉,喜爱。)

2、“茫然”、“凝神静气”是什么意思|

3、父亲静静地望着树林,他在想什么呢?

三、第三组:父亲的语言(品读句子,感情父亲的爱鸟之情)

(一)解读“听鸟歌””

1、出示“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候。”父亲说。

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

2、从父子的对话中,你 读到了什么?

3、你最快活的时候是什么?

4、体会父亲对鸟儿的热爱之情,读句子。

5、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就是爱,是真挚的爱。

(二)解读“为鸟忧”

1、出示: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的那一瞬间,但这时也最容易被容易被猎人打中。”

2、从父亲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对鸟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鸟儿容易受伤,父亲对此深深的担忧。)

3、把你的感受送到文章里去读一读。

4、角色体验,体会父亲的爱鸟。

A:鸟儿快乐,父亲就快乐,鸟儿有危险,父亲就担忧,同学们,在生活中,谁会因为你的快乐而快乐,谁会为了你的安危而担忧。(亲人、父母)

B:父亲的对鸟儿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是朋友,是亲人)父亲是多么的爱鸟呀!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四、小结:父亲对鸟的爱流露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这就是具体描写。父亲之所以对树林和鸟如此熟悉,是因为他一生最爱树 林和唱歌的鸟。

五、交流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我”听了父亲的话,心里掠过一比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

3、我为什么“沉重”?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么样。(1)体会我为鸟忧

(2)小结:我受父亲的影响,有了爱鸟,护鸟之情。

六、总结提升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2、课题中的顿号可以换成哪个字?(爱)

3、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对于树林和鸟,我们应该怎么去爱呢?

4、我们人类和大自然要和谐相处。

大屏幕出示: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执教: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 教研室 于永正

时间:两课时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从大屏幕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

生:我知道了您来自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师:对。但是只要说我“来自江苏省徐州市”就行了,最多加个“鼓楼区”,“教研室”不用说,那是我的工作单位。

[评:按照语言习惯,介绍某人时只要说到来自哪个地区就可以了。于老师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回答中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个高明的语言医生。] 师:(稍顿)这就叫阅读。你们别看就这么几行字,它却包含了很多信息。

[评:生活处处是语文。看似简单的课前谈话,却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揭题,学习生字词

„„

师:这里有一个词——“诀别”。什么叫“诀别”?这个词在哪句话里?(指名读含有“诀别”的句子)什么意思,懂了吗?

生:不懂。

师:不懂?你心里应该有点明白。

(师再读句子。)

生:“诀别”应该是“永别”的意思。

师:这里有“永别”的意思,但它和“永别”还有区别。

生:从那以后跟她再没有见面。

师:对了。“诀别”就是指不再见的离别。文中史铁生去看他的母亲时,母亲已经昏迷了,后来就去世了。那最后的一次见面就是诀别。——今年暑假我回老家,想见一位好朋友,不料不久前他去世了。没想到三年前的那次相见,竟是“诀别”。

[评:“诀别”一词的教学颇具匠心。首先是词不离句,让孩子在读句子中初步体会它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辨析“永别”和“诀别”,理解“诀别”的意思。于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叙述了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诀别”的意思,十分到位。] 师:通过预习,生字读准了,词义也理解了,收获很大。学习就要靠自己学。

[评:这是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到了六年级,是否要进行字词教学?于老师用他的实践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要!而且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瞧,从读生字、写生字,到读词语、理解词语,不惜时间,悉心指导。]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师:通过预习,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我们先来读课题,谁把课题读得让老师满意,就请谁来读课文。(请四名学生读课题)听了你们读课题,我就知道你们把课文基本上读懂了,而且感情也基本上体会出来了。请你们四个人来读课文吧。——看,机会是他们自己争取的,其他同学不要有意见噢。

(一生读第1自然段,师相机指导,如“望着望着”要读得紧密些,第二个“望着”可以读得稍轻点。)

(一生接读第2、3自然段,把“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读成了陈述语气。)

师:“明天”的后面什么标点符号?应该怎么读?

[评:于老师非常重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读时,连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不放过。其实于老师很清楚,这里的问号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岂容错过?](后面两位学生都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本

师:书要想读好,必须多练。多练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多了,思考了,想象了,才能读出感情。下面请大家听我读,特别要注意句号、段与段之间我是怎样停顿的。(于老师动情地读书。读完后,全场爆发出一阵掌声。)

[评:于老师真挚动人的范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在这样的倾听中陡增。课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老师说:“听了于老师的范读,可以少讲三分之二。”这话很耐人寻味。] 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而且应该说是第一位的。请大家捧起书,再一次走进《秋天的怀念》,自由读,声音不要大,也不要快,用心去品味。

(学生再读全文。)

四、潜心涵泳,研读“母亲” 1.默读,圈点批注。

师:你们读书的表情和声音令老师感动。老师感觉得出来,你们是在用心读。(指课题《秋天的怀念》)作者是怀念谁的?

生:怀念母亲的。

师:下面,让我们先读“母亲”。(板书:母亲)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也就是看他的行为,听他的话语,看他的表情。(板书:行、言、色)从这三方面认真思考,就能读懂一个人。请大家默读1、3、6段,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何处写“行”?哪里写“言”?哪里写“色”?

(学生潜心读书,师巡视指导,并把孩子们圈的重点词句写到黑板上。)2.再读,体会含义。

师:同学们真能干,把关键词句都找出来了。请大家再读1、3、6段,体会自己划的词、划的句子的意思,一定要边读边思考。

(学生默读,教室里非常安静。)

[评:智慧在静思默想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3.交流,整体感知。

师:你从自己划的词句中读懂了什么?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

生1:我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关心。

生2:母亲非常爱“我”和妹妹。生3:我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师:不错。但谁能把他们说的话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母爱。

师:他的回答叫“概括”。——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母爱?你怎样回答?(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行”、“言”、“色”,提示学生。)

生:母爱是行、言、色的提炼。

师:好一个“提炼”!母爱就是一个个——

生:母爱就是一个个动作,母爱就是一句句话语,母爱就是一个个表情。

师:是啊,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师板书:一堆细节)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那一堆堆的细节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滴水。正是这一滴滴的水,汇聚成了大海;正是一个个的细节,铸成了伟大的母爱。把书捧起来,请你们再把你们划的语句好好读读,细心体会。

(生读。)

师:细节往往是不起眼的,但是,细节决定一切,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细节。作家史铁生正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描写伟大的母爱。请你们再仔细品味这一个个的细节,眼睛盯看这些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看看母爱究竟是什么。

(生凝神默思。)

[评:聚焦作家笔下的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引导学生去品味细节,这是阅读指导,又何尝不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写人记事,学会对人物的言、行、色的描写,展开细节描写,这是多么重要的方法。于老师在这节课中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的迁移性写作训练,但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播下了写作方法的种子。写作,弥散在阅读教学中。] 4.聚焦细节,解读细节。(1)聚焦“躲”字

师: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破坏了,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反而躲出去?透过这个“躲”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母亲非常了解儿子。

师:“了解”的“了”字如果换另一个字就更准确了。

生:换成“理”字——母亲很理解儿子。

师:说得好!母亲理解儿子!面对此情,母亲会怎样想?

生:母亲会想,儿子双腿瘫痪了,随他一点,他需要发泄。

师:保留“泄”字,“发”字换一换。生:宣泄,儿子需要宣泄。

师:好,这就叫用词准确。如果没有宣泄,他可能会发疯。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

(2)聚焦“挡”字

师:有一天,史铁生站在窗前,看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为什么?

生1:他会想到自己就像那些落叶一样。

生2:他会很绝望。

生3:他会想自己像叶子一样,从嫩绿到枯黄,从枯黄到落地,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4: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很短暂。

师:一片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让人非常难过,感到哀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母亲这一“挡”,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就是一个动作,一个不起眼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

生: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一个希望。

师:她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引导。

[评:学生们的见解很深刻,表达很精彩,这正得益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史铁生看着这落叶,他会想什么?”这个问题,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通向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学生和人物的情感共振点找到了:落叶悲秋复悲己。教师又信手拈来一些悲秋的诗句,更使课堂多了一份摇曳多姿的文学色彩。此时,再聚焦到这个寻常的动作——“挡”,于是,便“挡”出了母爱的深沉,“挡”出学生对母爱的深入体悟,也“挡”出了于老师对文本的细致独到的解读!](3)聚焦“?”

师:再让我们聚焦一个不起眼的问号。当“我”表示愿意去看菊花的时候,母亲心里很高兴,她对“我”说:“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句话的后面为什么用问号而不用句号?用问号表明母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的? 生1:用问的语气。

生2:母亲是要征求儿子的意见。

师:征求意见,一种商量的口吻。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商量,是尊重。[评:叶老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于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在一个容易放过的标点上,品出了深刻的内涵。](4)聚焦“笑”字

(师略述文章情节:儿子脾气暴躁,态度非常不好,可是母亲反而“笑”了。)

师:一个“笑”字,看出什么?

生1:母亲能和儿子一起出去,她已经很满足了。

生2:她对儿子很宽容。

师:体会得真好,给点掌声!只有母亲才有这样的胸怀!儿子脾气那么差,她反而笑了。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宽容,只有母亲才有这样博大的胸怀。

(5)聚焦临终的话

(指名读母亲临终前说的话。)

师:母亲要死了,心里还惦念着子女,但母亲的话没有说完就咽气了。史铁生知道母亲要说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希望他们“好好儿活”。

师:对了,希望他们两个好好儿活!母亲要死了,但她想着的还是她的儿女。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

师:掌声送给她!

师:母亲死不瞑目啊。母爱是牵挂,一份永远的牵挂,永远永远的牵挂!这就是母亲。(师指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这一堆细节告诉我们: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牵挂。难道就是这些?不,多了,还有很多很多„„谁也说不清母爱究竟是什么!因为她太博大了。

[评:情到深处,于老师妙语连珠,他的语言,他的神情,他的动作,融成了一首真挚的诗!人文合一,人课合一,这样的课堂,学生幸福,与会的老师们同样幸福!] 师:同学们,把书捧起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倒数第二节,记住母亲。

(学生动情地朗读。)

五、前后对比,研读作者

师:最后让我们来读作者,请大家读第一段的前三行和最后一段。

(生自由读,师板书“暴怒无常”和“泼泼洒洒”。)

师:大家看,文章开头说,作者是一个暴怒无常的人。什么是“暴怒无常”?下面的两句话就是对它的解释。大雁北归,意味着春天就要到来,多么令人高兴的事,但是他不喜欢;收音机里的歌声多么甜美,但是他不喜欢,不但不喜欢,反而砸东西——这就叫“暴怒无常”。所以好 多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不一定要查字典。

[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于老师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不仅科学、便捷、高效,而且这种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把书拿起来,齐读这三行。(学生齐读)这是以前的作者。后来,作者转变了吗?——请大家读最后一节。

(齐读最后一段。)

师:又是秋天,作者再次看到菊花盛开,这个时候,他眼里的菊花五彩缤纷、争妍斗奇、朝气蓬勃。作者转变了吗?(生:转变了。)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间接地告诉我们他转变了,这叫“含蓄”。作者开始写自己“暴怒无常”,最后写自己感到菊花的“泼泼洒洒”,感到花的生命力,这叫前后对比,前后照应。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读书的魅力!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去体味。

[评:文章含蓄的表达方式、前后照应的写法,老师不讲,学生难以领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该讲的还得讲,该出手时就出手。于老师适时精当的讲解,使学生很快明了了文章的写作特点,花时少,效果好,体现了语文的本色。](师简述作者后来的成就,动情地朗读《我·地坛·母亲》中的一段话。)

师:史铁生是好样的!在母爱的呵护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他终于战胜了自我,而且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如果真有在天之灵,我想他的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把书拿起来,再读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

[评:解读作者这一板块,于老师处理得简洁明快:抓住了两个词——“暴怒无常”和“泼泼洒洒”,体会人物转变,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表达之妙,享受文学之美,真可谓是简约而丰美。]

六、再读全文,结课

师:全班起立。读这样的文字,一定要双手捧起来,站起来庄重地读。当你们对母亲对作者有了这样的理解后,再读全文,一定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受。

(全体学生起立,庄重地读全文。)

师:学语文和读课外书,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记住它的语言,把语言留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下课。

红树林教学课件 篇6

本文对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b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从菌体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1,4-dihydroxy-2-methoxy-7-methylanthracene-9,10-dione(1),3,8-dihydroxy-3-methyl-3,4-dihydroisochromen-1-one(2),8-hydroxy-6-methoxy-3-methyl-3,4-dihydroisochromen-1-one(3),3-hydroxy-4-(2-hydroxy-6-methylheptan-2-yl)benzoic acid(4)。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b中分离得到。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INOVA-500NB超导核磁共振谱仪和INOVA-300NB核磁共振仪,VG ZAB-HS双聚焦质谱仪,Thermo DSQ电子轰击电离质谱仪,Thermo MAT95XP高分辨质谱仪,X-4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

所用试剂均为化学纯,溶剂经重蒸后使用。柱层析硅胶粒径为0.049~0.074mm,硅胶H,薄层硅胶GF254。

1.2 菌种培养

红树林内生真菌Gx-4b采自中国珠海,经鉴定为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保存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0g·L-1,蛋白胨2g·L-1,酵母膏1g·L-1,粗海盐2g·L-1,p H 7.0。500m L三角瓶内装培养基250m L,1.25×105Pa灭菌20min后接种120L,在25℃静置培养30d。分别收集发酵液和菌体。

1.3 提取与分离

200L发酵物过滤得菌体和发酵液,发酵液浓缩后用乙酸乙酯充分萃取,菌体用甲醇多次浸泡。提取浓缩物分别以体积比1∶2拌硅胶(0.049~0.074mm)进行柱层析,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加压洗脱。收集各组分再经反复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等方法进行纯化。从菌体粗提物(约40g)分离得到化合物1(7mg),2(10mg),3(8mg),4(12mg)。

1.4 化合物的实验数据

化合物1:红色粉末,mp 229~232℃。1H NMR(CDCl3 500 MHz):13.59,(OH,s),13.47(OH,s),8.23(1H,d,7.8),8.15(1H,s),7.60(1H,d,7.8),6.71(1H,s),3.92(3H,s),2.20(3H,s)。13C NMR(CDCl3 125 MHz):150.2(C),157.5(C),106.9(CH),160.6(C),106.2(CH),127.1(CH),135.5(CH),145.1(C),127.3(CH),131.8(C),187.6(C),112.7(C),184.7(C),133.2(C),21.9(CH3),56.6(CH3)。EIMS m/z[M+]:284,C16H12O5。

化合物2:无色块状晶体,易溶于常用溶剂,TLC层析254nm紫外显色是紫红色圆点。EIMS m/z(rel.int.):194(76.8),176(18.0),165(13.0),150(100),122(13.2),91(13.2),81(5.8),69(25.6)。C10H10O4。

化合物3:无色块状晶体,易溶于常用溶剂,TLC层析254nm紫外显色是紫红色圆点。EIMS m/z(rel.int.):208(100),193(7.6),190(22.0),179(14.2),164(100),147(8.0),136(10.6),119(10.2),109(5.6),91(10.6),78(11.0),69(11.2)。

化合物4:褐色固体,易溶于常用溶剂。1HNMR(300MHz,CDCl3)δ:7.44(1H,s),7.41(1H,d,8.0),7.01(1H,d,8.0),2.94(2H,brt,6.5),1.80(2H,m),1.58(3H,s),1.45(1H,m),1.09(2H,m),0.78(6H,d,6.5)。13C NMR(300MHz,CDCl3)δ:171.9(C),155.5(C),134.8(C),133.5(C),126.1(CH),120.6(CH),118.2(CH),77.8(C)42.7(CH2),42.0(CH2),39.1(CH2),28.0(CH3),27.7(CH3),21.7(CH),11.0(CH3)。EIMS m/z[M+]:266,C15H22O4。

2 结果与讨论

化合物1:在甲醇、乙酸乙酯、丙酮、氯仿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EIMS显示分子量为284,TLC层析呈粉红色拖尾状,鉴定化合物为1,4-dihydroxy-2-methoxy-7-methylanthracene-9,10-dione。详细数据见实验部分[5]。

化合物2:TLC层析254nm紫外显色是紫红色圆点,EIMS m/z(rel.int.)与文献对照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为3,8-dihydroxy-3-methyl-3,4-dihydroisochromen-1-one[6]。

化合物3:TLC层析254nm紫外显色是紫红色圆点,EIMS m/z(rel.int.)与文献对照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为8-hydroxy-6-methoxy-3-methyl-3,4-dihydroisochromen-1-one[7]。

化合物4:EIMS显示分子量为266,结合核磁数据,可得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5H22O4,不饱和度为5。1H NMR显示化合物有1个1,2,5-三取代苯环,1个羧基碳,3个甲基,3个相邻的亚甲基以及1个次甲基和1个连氧的叔碳。与文献对照后,化合物的结构被确定为3-hydroxy-4-(2-hydroxy-6-methylheptan-2-yl)benzoic acid[8]。

参考文献

[1]Huang Z J,Cai X L,Shao C L,She Z G,Xia X K,Chen Y G,Yang J X,Zhou S N,Lin Y C.Phytochem,2008,69(7):1604.

[2]Huang Z J,Shao C L,Chen Y G,She Z G,Lin Y C,Zhou S N.Chem Nat Comp,2007,43(6):655.

[3]Yang R Y,Li C Y,Lin Y C,Peng G T,She Z G,Zhou S N.Bioorg Med Chem Lett,2006,16(16):4205.

[4]Chen G Y,Lin Y C,Wen L,Vrijmoedc L L P,Gareth JonescE B.Tetrahedron,2003,59(26):4907.

[5]Kelly TR.Regiochemical control in the Diels Alder reactionsof substituted naphthoquinones:orientatiional manipulationin the synthesis of anthraquinones[J].Tetrahedron Lett.,1978,27(12):1387-1390.

[6]Sasaki M,Kaneko Y,Oshita K,et al.Compounds producedby molds VII.Isolation of isocoumarin compounds[J].Agri.Biol.Chem.,1970,34(9):1296-1300.

[7]McGahren WJ,Mitscher LA.Qihydroisocoumarins from aSporomia fungus[J].J.Org.Chem.,1968,33(4):1577-1580.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篇7

“我”看不见一只鸟飞也听不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有不少鸟。“神”的是父亲刚说鸟要唱歌了,果真就听到了鸟的歌唱。父亲还说鸟有鸟味,父亲还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候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在“我”的眼里父亲真是鸟的专家,鸟的知音,鸟的爱好者。

阅读这样的文本,犹如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每一个字符中流淌的是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相融的片片情愫。

之前听过别的老师说这是一片难上的课文,有些高年级课文的味道,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引领大家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我并不在于挖掘的意蕴有多深,而在于情感的流露有多真。

在听完课文录音后,我板书了“父亲鸟”,要求中间加一个词语。

孩子们说出了“父亲爱鸟。”“父亲喜欢鸟”。“父亲关心鸟。”点着头,表示着我的满意。这时,骆思佳举起了小手,“我觉得可以加了解,父亲了解鸟。”

“了解!真是一个好词!”。于是,我们牵着“爱”的情脉,踏上“喜欢”的林荫,去寻找一份“关心”,一份“了解”。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多姿多彩,一经打开心窗,清新的小花便会探出头来,惹你喜爱不已。如下面一段文字的品读: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在观察叶子的动静中就知道林中有鸟儿,说明他很关心鸟。”“我从话音很轻,看出父亲非常非常爱鸟。如果大声会吵着了鸟儿。”“我从生怕惊动了鸟儿,看出父亲很了解鸟。因为现在是雾蒙蒙的清晨,也许小鸟还在睡觉呢。”

“父亲那么的爱鸟,又是那么的了解鸟,父亲一定知道此刻的鸟儿正在做什么。你们能猜想一下吗?”“也许鸟妈妈鸟爸爸刚刚醒过来,正伸着懒腰呢。”“也许鸟宝宝还在甜甜的睡梦中,与花蝴蝶嬉戏,呵呵……”“也许刚起床的鸟儿正在梳理着蓬松的羽毛。”“也许……”

“哦,为了不打搅鸟儿的梦,为了不惊扰鸟儿的安闲,所以父亲的话音这么的轻轻。来,谁会读好父亲的话?”无需多讲,朗读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很轻柔很投入很动情。在品闻“鸟味”时,有孩子说:“鸟味是树上飘下的一根羽毛,还带着淡淡的体温。”“鸟味是晨雾中飘来的一股暖流,只有父亲一样的鸟的知音才会闻得到。”在感悟“快活”时,有孩子说:“鸟儿唱歌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那么父亲是鸟的朋友。朋友才会快乐着朋友的快乐。”在研究“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时,有孩子说:“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那么他一天就会打中许许多多的鸟儿。”“我真高兴是因为父亲那么的爱着鸟了解鸟。”“我真高兴,传达的是这个小男孩也是那么的爱鸟。”……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篇8

1痹擞醚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茫然、宁神静气、舒畅、惊愕”等词语。

2蓖ü品词析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语言的精练、优美;难点是在朗读父亲语言过程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配乐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制作“树林和鸟”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1倍撂狻6亮丝翁猓你想说点儿什么?(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2笔宰沤课题中“、”换成恰当的词语,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

师小结激情:同学们理解得真好,这篇课文是写父亲与树林和鸟的对话,更是人与大自然的一段真情告白。好好读一读,你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弊杂傻匦∩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狈直鹨酝桌、小组、全班交流检查学习情况,注意及时提醒(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如:“黎、喃、翎、猎”等字中边鼻音的区分;“幽”的笔顺是“幽”,“黎”的下面是“水”的变写,不要写成“水”字,“翎”字第二笔的捺变成点,“喙”字第四、五笔的书写可以老师范写一下。

师再次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生字,组词语。并用你喜欢的词语造句。全班齐读生词,再次巩固。

3敝该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4彼邓底约捍诱馄课文中了解到些什么,提出自己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5笔ι共同归纳小结,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明确下一步的目标。

三、细读探究,体会情感

1卑醋约合不兜姆绞蕉量挝模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

2痹傧赶付炼凉椿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到的用文字或是符号、图画作上批注。

3狈肿榻涣鳌0炎约汗椿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体会。

4比班交流。师生、生生与文本间互动。

引导学生找出我的态度变化的词句:茫然、惊愕、真高兴。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惊愕”两个词语,并用他们分别造句。

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语言,通过朗读体会父亲爱鸟,积累了许多经验。

词语: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宁神静气。

句子:“树林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地说道。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学生谈到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上下文说说鸟有什么气味?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鸟要准备唱歌了。”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引导思考:为什么此时父亲也最快活?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狈纸巧朗读父亲与“我”的对话,在反复朗读中想象意境,感受语言美,体会父亲对鸟和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

6碧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如果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从而体会这句话所表达的我也爱鸟的思想感情。

再反复朗读体会这句话。

四、朗读品味

1笔ι共同小结全文。请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2狈纸巧朗读全文。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开展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交流会。

红树林教学课件 篇9

关键词:红树林,保护区,科普教育,建议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琼山区东北部的东寨港, 绵延50km, 面积4000多hm2, 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批红树林保护区之一。近年来,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生态环境, 他们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红树林, 了解自然保护区。为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科普优势, 推动保护区的科普工作, 笔者总结了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近几年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经验, 结合科普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保护区科普教育模式,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科普价值

1.1 资源优势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近海及海岸湿地类型中的红树林沼泽湿地, 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及水鸟。保护区建立25五年来, 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支持和保护下, 保护区面积从建立初期的2133hm2扩大到3337hm2, 红树林面积从1766 hm2恢复发展到2126 hm2, 目前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08科, 393种, 其中主要保护对象有红树植物16科, 44种, 红树林伴生植物18科, 33种, 珍稀濒危种有海南海桑, 拟海桑、红榄李、水椰等, 在保护区内栖息觅食的鸟类有159种, 稀有种类: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黑嘴鸥等, 水生资源丰富, 有鱼虾、贝类152种。红树植物是被海水周期性淹没的木本植物群落, 由于生长环境特殊, 红树植物多具有奇特的生态特征如:胎生现象、泌盐现象以及特殊根系等。

1.2 科普内容

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 自然保护区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 保护区内典型生态环境、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及科研价值, 潮汐现象及规律, 野生动植物的分类及生态方面的知识等。总体来讲, 保护区的宣传教育涵盖了生物学、地理、化学、法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科普内容非常丰富。

1.3 科普价值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起步较晚, 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理解和充分支持, 通过开展广泛的、持久的科普宣传教育, 可以逐步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区以及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是我国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 通过科普教育的窗口作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构建人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海南, 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科普教育现状

2.1 购置设备

近两年来, 保护区为了更好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购置了触摸屏、投影仪、DVD、数码相机、数码摄相机、计算机等宣传设备。

2.2 制作宣传材料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保护区制作了红树林VCD、红树林及鸟类的演示资料, 制作了东寨港保护区简介、宣传展板及红树林宣传小册子。布置了展览室和多媒体教室。建造了参观体验红树林生态的木桥, 及对红树植物的介绍牌, 为前来参观的高校师生提供红树林保护知识教育材料。

2.3 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利用“世界环保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纪念日, 同周边中小学校联合开展红树林、鸟类、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 加强周边学校教师关于红树林知识的培训, 定期做好环境保护知识巡回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2.4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在进入保护区的主要通道上竖立宣传牌, 告示进入保护区的人员要保护湿地红树林和鸟类资源, 让大家自觉的保林护鸟。东寨港湾是理想的养殖场地。1993~1996年期间, 一些单位和个人不顾政府的规定, 擅自进入保护区内乱建旅游码头, 毁林挖塘养殖, 1997年在省林业局的领导下, 琼山市政府成立红树林整治领导小组, 依法治理, 查处违法人员, 进行填塘, 在省领导和省人大代表亲临带头种红树林行动的影响下, 群众积极行动, 使毁林挖塘全部植上红树林、刹住了挖塘养殖歪风, 维护了国家资源。

3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科普教育模式改进建议

3.1 及早落实科普教育规划

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科普宣教部分, 是专家为保护区量身订造的发展模式, 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合目前保护区科普教育现状, 笔者认为增加科普工作人员数量、成立宣教中心等规划应当尽快实施。必须尽快成立宣教中心, 通过明确分工和互相合作, 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

3.2 加强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

自然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工作牵涉到林业、海洋、环保、教育、旅游、科协甚至边防等各个部门, 是全社会共同的工作, 只有协调好各部门间的联系, 充分利用各部门的宣教资源, 联手行动, 群策群力, 才能更好地发挥保护区的科普教育资源优势。

3.3 扩大科普服务对象面, 强化服务意识

保护区管理局应该积极地同海南市教育局进行协商沟通, 并主动与各区中小学校校长进行联系, 探讨在海南开展普及湿地保护教育的可能性。为满足周边社区群众及游客的科普需要, 保护区管理局应该强化服务意识, 一方面要实施科学管理, 在保护区周边显要位置公布管理规定、办事指南及咨询电话, 现有的科普工作者要热情耐心地为群众服务, 保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还要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通过培训、作报告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3.4 取长补短, 完善现有科普教育活动

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工作刚刚起步, 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循, 除了依靠自身的创新来进行摸索尝试外, 学习其它自然保护区先进的科普教育经验也十分必要。目前全国2 400多个自然保护区当中, 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在志愿者招募及组织管理、广西猫儿山保护区在媒体宣传和社区共管、浙江百山祖在网站设计及推广利用、香港米埔在学校教育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科普教育工作都非常出色。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因此,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应加强同兄弟自然保护区间的交流合作, 取长补短, 以提高科普教育能力。

3.5 合理利用社会力量, 提倡红树林志愿者服务

周末及节假日期间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游客很多, 由于保护区工作人员周末不上班, 无法提供科普导游服务, 使得游客错过了近距离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 造成了科普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能面向社会招募红树林志愿者, 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考核后颁发有关证书, 志愿者就可以凭证在节假日期间为市民群众服务了, 此举将彻底解决节假日期间科普教育工作者不足的问题。

3.6 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 加大宣传力度

要宣传自身, 仅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广大公众媒体 (包括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等) , 媒体是人们了解自然保护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首先, 通过媒体的正面报道, 使得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性质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其次, 可以使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功能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为自然保护区营造和谐的外围环境, 更好地传播生态文明, 培养生态道德;再次, 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 可以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对外宣传、生态旅游、科研、社区共管以及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4 结论

红树林是国家重要保护资源, 它不但具有经济价值, 科研价值, 而且更具有生态环保价值, 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今后我们一定要在全力保护、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进一步帮助保护区周边群众提高保护意识;使红树林这一独特的生态资源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中国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八年级)下一篇:朱自清《春》课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