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新课标教案设计(共13篇)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欣赏一组蝈蝈图片)
2.走进法布尔。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似一个个小故事。以人性观察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3.检查字词情况。
喧嚣(xuān)劫掠(jié)静谧(mì)吮取(shǔn)喑哑(yīn)
篡夺(cuàn)鸟喙(huì)莴苣(wō)狩猎(shòu)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教师指导明确——
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与蝉、四野蛙声以及其他虫鸣作比较);食性:水果、肉类、青草,尤爱捕蝉(与螽斯、鹰、螳螂作比较)
三、阅读指导
1.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2、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四、合作探究
1.绿色蝈蝈在本文中以哪些身份出现?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讨论明确:
狂热的狩猎者、夜晚的艺术家、漂亮朋友、勇敢的斗士、笼中的囚犯、蝉的屠夫、„„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作用: 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
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五、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六、课后作业
1、学会快速阅读,能筛选主要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表达。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谜语: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教师点明谜底(蝈蝈),引出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出示蝈蝈图片]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蝈蝈,师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二.读一读,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1)明确快速阅读方法。(注意:不音读、不回读、不指读,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目的地读、边读边记)
(2)勾画概括重点内容的句子,筛选信息。
2、学生分为两组,整理筛选的信息
第一组:本期《动物世界》介绍蝈蝈,请你为其配解说词;
第二组:请以蝈蝈口吻自我介绍;
学生准备,先小组内交流,选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从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重圈点勾画法,以配解说词、自我介绍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筛选信息。]
三.比一比,体会本文生动表达
1、请一生朗读《辞海》对蝈蝈的解释(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2、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篇?简要说说理由。
3、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4、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的句子并阐明理由。
⑴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师归纳并板书:修辞手法、富有感情、对比写法
5、本环节小结: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吗?(可从学习方法,写作技巧,个人体验等方面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差异,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感受本文的文学笔法。]
四.说一说,运用写法口述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神奇,让我们也谈谈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吧!
要求: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一分钟准备。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描绘情景,同时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五.找一找,学习作者探索精神
问:法布尔为何对蝈蝈如此熟悉,如此了解?请从课文中找依据,圈点勾画。
学生畅谈,师引导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能取得成就者超出常人的不断探索,勇于追求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让我们多读读《昆虫记》,随着法布尔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更多昆虫的秘密吧。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
教学反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注重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力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平台,无论是快速阅读筛选信息还是比较阅读学习笔法,教师没有包办,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1.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概括文章内容。2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3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4 欣赏文章生动活泼、优美流畅的语言。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概括文章内容。2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3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教学难点:
1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2欣赏文章生动活泼、优美流畅的语言。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由蝈蝈图片导入。一 走近作者 了解作品
法布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做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出《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被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昆虫诗人”。
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
“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感到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奉献。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昆虫的生活,写下了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共十大册,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重要地位,法布尔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虫性、人性交融,让读者从中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二 初读感知 把握大意 1 字词积累:
yīn gōu shòu xiāo zàn mì fēn
喑哑 篝火 狩猎 喧嚣 暂时 静谧 气氛
zhōng wō jù cuàn lǖè è lǔ sù
螽 斯 莴 苣 逃窜 劫掠 大鄂 俘虏 嗉囊
shǔn kuī zǐ lán piē mù dù
吮取 盔甲 姊妹 贪婪 撇开 和睦 妒忌 liè xī sū chóu cuàn qiè huì
低劣 窸 窣作响 更胜一筹 篡夺 窃窃私语 喙 扰乱——搅扰,使混乱或不安。贪婪——贪得无厌。(多含贬义)哀鸣——悲哀地呼叫。
狩猎——打猎。狩,特指冬天打猎。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沉寂——十分寂静。静谧——安静。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劫掠——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压、吞并。窸窣作响——象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弱肉强食——抢劫掠夺。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提示:作者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知识? 介绍了蝈蝈的叫声、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三 研读探究 提取信息
小组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蝈蝈的叫声的?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手法:先写它的歌声——窃窃私语,像似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窸窣作响。声音“喑哑”、“尖锐”、“急促”、“清脆”、“非常柔和”。蝈蝈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3 绿色蝈蝈有哪些生活习性?
性情:勇敢好斗(捕食蝉)
和睦宽容(依次进食,从不争吵)
贪婪好吃(吃同伴尸体)
食性:不喜食莴苣。
肉食,喜食蝉、昆虫。
爱吃甜食,水果。
有时吃青草。吃同伴尸体。四 精读品味 欣赏感悟
小组讨论: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先介绍蝈蝈的声音,再描写蝈蝈的外形,最后写它的生活习性。由现象到本质说明,是按逻辑顺序写的。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但丝毫不呆板,反而灵活生动,字里行间充满感情,作者是怎样达到这一效果的?
提示:抓住对蝈蝈的描写以及对蝈蝈称呼的改变,从修辞方法、说明方法方面考虑。
【1】 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比喻: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生动形象具体地刻画了蝈蝈叫声的特点,惟妙惟肖,贴切传神。
拟人: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一点,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把蝈蝈人格化,写出蝈蝈的可爱漂亮以及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2】 作比较的说明写法
(1)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作比较。(2)写蝈蝈喜欢吃肉时,拿螽斯作比较。(3)写蝈蝈追捕蝉时,拿鹰作比较。(4)写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5)写蝈蝈爱吃甜食,拿英国人爱吃果酱比较。
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都十分了解。【3】 不断变换的称呼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以下几种:
(1)狂热的狩猎者——蝈蝈捕食蝉时。
(2)笼里的囚犯——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3)蝉的屠夫——蝈蝈吃蝉肉时。
行文灵活多变,描写生动形象,既突出了蝈蝈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小结: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来写蝈蝈,字里行间充满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仿佛在向我们介绍一个熟悉的朋友。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既突出了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读者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活泼可爱,充满灵性的小家伙。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热爱生命不仅是热爱人的生命,而且要热爱所有的生命。(2)每一个物种都是上天的杰作,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赞美和尊重。(3)科学研究需要真实和冷静,更需要真诚和热情。
(4)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神奇。(5)没有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就不会有真正的发现。(6)只有融入真情的文字,才会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课堂小结 1.积累字词,学会概括文章内容。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3.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4.学会欣赏文章生动活泼、优美流畅的语言。5.我们获得了很多启示。
课后习题
作业:观察一种小动物,用饱含感情的话语对它进行外貌描写。
板书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外表特征 非常漂亮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比喻—打比方
叫声 叫声柔和 窃窃自语 喑哑而连续不断 尖锐而急促 清脆 拟人
【目标明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重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重点)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
【目标导学】
一、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思考:
1、本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绿色蝈蝈?
2、在文章中找出对绿色蝈蝈外表描写的句子。
3、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
四、品味探究。
1、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作者是如何引入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有什么作用?
五、小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小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看看谁能猜到你写的是谁或哪种动物。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大颚()吮取()低劣()篡夺()喑哑()()窸窣()()gōu()火 shu()猎 贪ln()哀ho()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一、教材分析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先认识浮力的概念,然后向学生介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接着告诉学生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几个过程有承接,有设疑,环环相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浮力的概念。
(3)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之一—称重法。(4)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给学生演示乒乓球的沉浮实验,一般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的,怎么让它沉在水底呢? 如下图,把乒乓球放在去底部的倒扣的矿泉水瓶里,然后快速倒水,发现小球就沉在水底了,接着堵住瓶口,小球又浮起来了。在此处设处疑问,引出——浮力。同时课件展示课题和本节的目标。
2、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漂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死海上躺着看书的人,上浮的孔明灯和热气球)学生通过图片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焦作浮力。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指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3.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图1(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的物体的重力),图2(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力计的拉力),图3(手托起物体时测力计的拉力)。师生一起总结:测力计减小的力就等于浮力,即F浮=G-F拉。
4.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材中对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的非常细致,学生通过自学,教师抽出个别学生解释原因即可。学生自学得出浮力是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并由此得到求浮力的方法之二——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另外教师介绍压力差发求浮力的两种特殊情况:(1)和容器地面紧密接触的物体,只受到向下的压力,向上的压力为零,所以浮力为零;(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为零,只受到向上的压力,浮力等于向上的压力。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展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进而
展示漂浮的船和漂在水面的鸭子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收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不难分析出它们分别都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于是就得到了F浮=G物,这就是二力平衡法求浮力,它只适用于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5.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以上给学生介绍了三种求浮力的方法,那么直接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教材内容的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上实现新转变,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仅就此谈些个人的浅薄看法。
一、应注重情景创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能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积极地去大胆思考。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明显上了一个层次。这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
二、应接受新事物,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抽象性都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更是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体的学科,而多媒体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这一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有着突出的人本身不能企及的优点: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比如,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教师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的课件。
三、应善于与时俱进,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教育应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流。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实现几个转变,具体讲: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由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由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学习,由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查字典或查资料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并简洁概括蝈蝈的习性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去观察、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去说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去观察、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去说明。难点: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喜欢小昆虫吗?看下面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的图片,我们大家能不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蝴蝶、蝉蛹、七星瓢虫、蝗虫、蜻蜓、蜘蛛、蝈蝈......我们喜欢,是因为他们有趣、好玩,如果然我们去细致的描绘它们,我们能做到吗?有这样一位昆虫学家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这些可爱的小昆虫们写了一部传记《昆虫记》,他就是法布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昆虫记》的一篇文章《绿色蝈蝈》。看作者是怎样抓住蝈蝈的生活习性进行生动形象介绍说明的。
二、走进作者: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学生简介作家及其作品《昆虫记》,(屏幕显示)1.走进作者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被誉为“昆虫诗人”“昆虫界的荷马”。
2.《昆虫记》简介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然后以其观察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这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它不仅真实记录下了昆虫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鲁迅称 《昆虫记》是“讲昆虫的故事” “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三、自学课文:
同学们书读得认真,思考的充分,讨论的深入,才能回答的准确,才能全面理解课文。你们总结得很精彩。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介绍给别人,要想达到本文这样的效果,就要学习法布尔的做法与写法。
(1)作者喜爱绿色蝈蝈,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2)善于观察,抓住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七、课堂小练笔:
如果你也要写一篇关于昆虫(或动物)的小作文,你会怎么写呢?试着也给自己最喜欢的小昆虫(或动物)拍一幅生活照吧。(写完交流展示,做出评价)
八、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外表:漂亮 浑身嫩绿 身材优美 苗条匀称
叫声 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生活习性:食性 蝉、甜食、昆虫、一点儿青草、死去的同伴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练习课的发展。练习课应和新授课一样引起教师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应該创新教学措施,使得练习课能够与其他教学课程相配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练习课设置的目的。
2.为数学教师提供可参考实例。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还没找到更好的办法。我们应该尽量搜集教学实例,理解练习课的实施目的、相关概念等,可以极好地为教师的数学练习设计提供指引作用。
3.对探索的引导和思想的提升。对于一位追求上进的优秀教师来说,研究过程便是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对新问题做出探索,不断地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提高对教育学的理解。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技巧创新内容
1.提升小学数学练习课设计的目的性。小学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更加注重小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培养这两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增强课堂练习的目的性,教学课堂练习要结合当堂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自我感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
2.有层次地进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增加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数学练习的设计的难易程度应该适中,适合中等生的水平。数学练习要因材施教增加基础题的设计,同时设计一些选做的拓展题留给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样可以很好地照顾到每位学生提高了教学质量。
3.丰富数学练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做练习题,把反复地做练习题作为小学数学设计,那么只会造成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进行数学的学习,对数学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专门设计一堂练习课并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集中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尤其是混淆点。
4.采用新颖的数学练习形式,增加数学练习的趣味性。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考虑到大部分小学生都存在爱玩、爱动、好奇的特点,采用新颖的数学练习形式可以和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第四节 欧姆定律)
一、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设计思想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它的重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时要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对欧姆定律的探究,能够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学生在探究中,一方面感知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一方面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第一次运用了初中阶段最重要也最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在设计实验方面上。
4、要得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是相当重要的。数据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与方法和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使用,在此基础上,本节主要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并总结出欧姆定律。由于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而且学生已具有一定连接电路的能力。所以本节课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为顺序,引导学生再次体验和加深科学探究的过程,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自己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但考虑到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第一次运用到“控制变量法”,学生在没掌握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的情况下设计实验必然存在较大的因难,在教学中以设计实验环节为本节课难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以提示、点拨为主,以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思考的方向,潜移默化的感受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降低对实验设计的难度,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感。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将探究过程的“评估与交流”环节提出来,并放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所做的实验当堂就做出评估,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重新审视自己的实验探究,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能及时的回顾,加深印象;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回顾中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操作的失误,以及与其它小组的差异。在学生评估与交流之后,以一道有关控制变量法的课堂练习,再次突出科学研究的方法,并提出“控制变量法”的名称。最后,课堂小结中,学生自我总结,收获实验探究中成功喜悦,让学生感觉到一节课学有所得!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能达到课标要求及教学目的。学生能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掌握了“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对如何探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设计实验部分,由于启发引导得较为详细,大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能顺利完成。
出现的问题是,仍有部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不到位,在电阻固定,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出现了分别用三个定值电阻测电压电流值时,三次电压值也不同,无法看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节课本想通过探究过程中的“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问题进行回顾和自评,并在交流中发现各小组不同之处。所以本人对实验的引导特地留有一些问题(例如:“实验中,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为了更好的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电压值如何选取?”)然而,学生在评估和交流时,实验成功的学生,找不出自己的实验还有哪些不足。即使实验失败的学生,更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可见学生自我评估的能力不强,对
交流评估什么内容,如何评估不太清晰,说明在教学中还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如何有效的评估,提高学生自评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的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广州铁路第一中学
李雪
附:学生学案
探究报告
*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猜想或假设:
*设计实验:
1、器材:
3、电路图:
2、简要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
1、设计表格:将表格项目填写完整。
2、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测量数据填入表格中。
*分析和论证:
*评估:
*交流:
练习
1、在研究电压不变,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表中有两个数据漏填了,请根
2、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电路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他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不变,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r(5ω、10 ω、15 ω),使电阻成整倍地变化,相应的电流记录于下表中。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结论:r两端电压不变时,r中的电流与r阻值不成反比。他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
是:。
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探究内容是什么?
3、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钉子板、三角尺、纸、小棒、活动棒、绳、剪刀、扇子等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手工吗?(出示主题目)。
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看看他们都用了哪些东西?(剪刀、手工袋、直尺……)
二教学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吗?(有)(指名指指)
生:指点认为是角。
师:出示铅笔的笔尖说:“笔尖也有一点是不是角?”(不是)(老师把学生指的点写下来)
师:“所以角还有两条边(边说边比划,从点出发摸角的两条边)尖尖的这一点叫它顶点。”
“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角吗?(指名比划)同桌相互指一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要求说出我摸的是角的什么?并且体会:角的边是直的,顶顶点是尖尖的。
2、师:谁能找出剪刀、三角形和钟面上的角在哪里?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仔细看好(抽象出角)
出示: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是我们数学上的角,教师也来画一个角。
说明:画时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用直尺画两条直的线作为角的边。认识顶点和边,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角。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3、谁能指出其它物品上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电脑演示)
4、通过学习,现在你知道我们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的吗?
生回答:演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师:老师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学得怎样?
练习:1、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
A、指名判断第1题:是角、请你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B、不是角是,请你说说判断的理由。
2、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地方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角?
三、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看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想)
师:老师给你准备很多材料,有纸、小棒、绳子等,你能用你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吗?(同桌合作做角)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1)小棒:
A指名摆一摆,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B谁能摆个比他更大的角?
(2)用钉子板围出一个角(指一指角的顶点和2条边)
(3)纸:(指名演示用纸折一个角),如果想把角多大怎么办?变小呢?和同桌比比谁的角大?
集体比较:A选出有明显差异的角先比一比
B再选出有细微差异的两个角请大家比,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指名演示)(重叠的方法)
(4)两根小棒做个活动的角(全班一起做一个活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两手捏住角的边一起张开,慢慢地合拢,这时你发现了什么?
引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5)师:除了用这些东西外,还可以用什么做个角?(绳,但要拉紧)
四、角的大小比较
师: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的角,瞧朱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1、出示四幅钟的面图,你能一眼看出这些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第三个最小)
2、出示第二、四个钟面图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谁说的对,同桌讨论,想个办法,能不能利用一些工具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事先用习题低印好相印的两个钟面,发给学生)指名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种:目数格子的方法:第一个角分针与时针之间正好3大格,第二个角分针与时针之间3大格多一些,得出第2个角大。
第二种:用纸第一个与第一个角同样大的角,把它放在第二个角上比出大小。
第三种:用活动角比较将活动角,拉成与第一个钟面上的角一样大的角,再把它放到第二个钟上,得出第二个钟面角大。(指名演示)
3、你还有其它比较方法吗?
4、老师有这样一个角,(用手势在板书的角的基础上,把边无限延长)你能说出这个角和刚才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角的开口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四、想想做做
1、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个()个()个
2、下面的图形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出示)
()边形()边形()边形
()个角()个角()个角
(1)学生先判断是几边形,再说说有几个角(指名数一数)
(2)师:奇怪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那七边形、八边形呢?
你知道这里有什么规律吗?(边数=角的个数)
猜测十边形有几个角?(10个角),下课我们可以自己验证。
五、总结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会运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出问题
1.谈话: 小朋友都有陪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的经历,你们知道常熟有哪些美丽的旅游景点吗?
2.播放录像: 常熟的几个景点(虞山公园、尚湖公园、方塔公园、沙家浜公园)。最后定格在几张公园景点游览路线图(即公园景点示意图)上。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认识游览路线。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谈话: 过几天,幼儿园的小朋友要去虞山公园春游了。(多媒体出示虞山公园平面图)让我们当小朋友的导游好吗?
(1) 辨认平面图方向。
谈话: 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你能说一说这幅图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仔细观察公园平面图,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分别在喷泉的哪一面。
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 认识游览路线。
谈话: 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从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儿童乐园、湖心亭、动物园、喷泉,再从北大门出公园。(多媒体演示相应景点)你能看图说出他们游览时的行走路线吗?打开练习本,先把小朋友游览的行走路线用铅笔画一画,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评一评。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小结: 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从北大门进入公园,向东南方向走到儿童乐园,再向西南方向走到湖心亭,再向西走到动物园,接着向东北方向走到喷泉,最后向北走,从北门出公园,结束了游览。
2.试一试。
(1) 谈话: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从北门进入公园后,要游览喷泉、儿童乐园、湖心亭、双竹亭、动物园,最后上虞山城楼游玩。你们能帮他们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吗?设计好了,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评一评,看有没有准确地运用方位词。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显示大班小朋友的行走路线,师生共同点评。
(2) 假如你也到虞山公园游玩,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游览路线,并评一评。
(3) 如果老师要游览公园里的所有景点,怎样可以不走重复的路或少走重复的路?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 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这个地方有哪些景点,各个景点相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可以怎么走等等,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 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你们能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走法吗?同桌相互说一说,注意要准确使用方位词。
(2) 看来从小兔家到小狗家有很多的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能说出理由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 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多媒体出示常熟市区平面图的一部分)
(1) 谈话: 这是我们常熟市区平面图的一部分。其中黄色部分表示各条道路,红色的点表示各个单位。嵩山路是“南北走向”的,珠江路是“东西走向”的,其他路呢?你还能说一说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2) 大家已经对这张平面图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吗?
多媒体出示:
① 湘江东路的北面是什么路?嵩山路的西面呢?
② 辛峰小学在嵩山路的哪一面?市政府呢?
③ 婷婷住在五星新村二区,她要到辛峰小学上学可以走哪条路线?妈妈在工商银行上班,她可以走哪条路线?
④ 爸爸从市政府下班回家,他可以走哪条路线?
⑤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请大家注意,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个问题可以重点请一位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
(3) 全班交流: 重点讨论其中第3、4个问题。你还能提哪些问题?请学生自由提问,回答。
小结: 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3.综合运用。
设计游览路线: 下星期,我们班以小组为单位到尚湖公园去春游,你们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一条适合你们小组的游览路线吗?
(多媒体出示尚湖公园平面图,每个小组发一张平面图)
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你们小组准备玩哪几个景点,在图上画一画。
小组活动,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小结: 大家设计好了游览路线,我们春游时就可以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路线游玩了。多好啊!
四、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到“认识路线图”的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聪聪和明明两位小朋友就用规律的知识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看!这就是聪聪布置的房间。(电脑出示:聪聪的房间)
提问:谁发现了房间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
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明明看见聪聪把房间布置地这么漂亮,他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电脑出示),你看!这就是明明布置的墙面和地面,但这里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师:小朋友们可以选择墙面或地面中的一种进行研究,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图形?图形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的?你还可以拖动下面的图形进行研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打开电脑开始研究吧!
(学生进行活动)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如果你需要操作的可以上来!
学生汇报:
生1:我研究的是墙面,我发现墙面这里从星星开始斜过来都是星星,从三角形开始都是三角形,菱形开始就斜过来都是菱形的。
生2:我研究的也是墙面,我的发现是第一竖和第一排是一样的,第二竖和第二排是一样的,第三竖和第三排的一样,第四竖和第四排一样的。
师:谁已经听清楚他说的了?听清楚的再来说一说?
生再说。
生3:我发现的是地面,我发现了每行里面都有4种颜色,一种是绿色,一种是蓝色,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黄色,下面的这一排也是绿色、蓝色、红色、黄色,把绿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二排,把蓝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三排,把红色拖到最后面去就变成了第四排。
生4:我研究的是墙面,这样地斜过来也有规律。
生5:我发现了把圆放到最后面就是第二行,把菱形放到最后面就是第三行,把三角形放到最后面那就是第四行。
师:真不错,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金老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想继续摆下去,你猜一猜该怎么摆?你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先试着摆一下,该怎么摆?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摆出来的。
学生活动,并汇报。
师小结并揭题:几个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循环排列规律。
师:那你们想想看,如果我们继续摆,第6行第1个会是什么图形?
再来猜一猜第7行的第3个会是什么图形?(请生汇报并说说想法)
三、运用规律。
师:明明看我们找出了墙面和地面的规律,非常开心,他还为你们准备了非常多的水果呢!(出示3组水果)可是他只摆了3组,第4组水果他想请大家自己摆,你们会吗?那就摆摆看吧!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
学生进行汇报,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有的是看哪一行少了哪个水果就摆什么,有的是斜过来看的,还有的是按照循环的方法摆的,等等)
四、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规律,也用规律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出这样的规律呢?
师:你们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的素材进行设计(出示素材:四件衣服和四种家具),也可以自己在这里创造规律(点击练习四)或者可以打开word,自己用文字、数字,图形等进行创造规律。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创造规律,教师巡视。
师:创造好了,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也可以出问题考考同桌。
学生上台把自己创造的规律展示给大家看,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考同学。
五、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规律吗?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你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就能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
【《绿色蝈蝈》新课标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蝈蝈教学设计06-15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蚂蚁和蝈蝈》教案(共两课时)09-17
蝈蝈三年级作文09-28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心得07-02
《创建绿色家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教案10-18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生物教案设计07-18
认识绿色教学设计10-16
绿色建筑设计论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