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2025-03-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通用9篇)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篇1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⑴月色入户。户⑵盖竹柏影也。盖⑶止午、未、申三时。止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安可为俗士道哉?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⑴写月语句⑵描写方法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参考答案: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9.【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篇2

一、朗读——多角度融入文本意境

首先,营造氛围,引入文本。图片展示:举杯邀月、琼楼玉宇、起舞清影、异地相思。

师:看到眼前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想到了初一学过的哪首词?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同学们诵读得非常好!但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变迁,是否作者笔下的月色都如这般的温暖感性呢?

学生介绍苏轼笔下不同的月亮意象,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其次,自由朗读,初入文本。

师:请同学把自己当作这位身处异地的落魄文人,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这遍好了很多。朗读不仅需要投入感情,更要动脑。只有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境。

可以说,解读文本的核心方法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迅速进入文本,找到解读的突破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上,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阅读时间,让每位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挑选的小文章,其学生静静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品读——多层面点燃思维火花

品味文言经典,要抓住关键词句,才能深切体会作品的蕴含,体味作者的感悟,进而引发共鸣。

首先,找寻文眼。只有找到进入文学之园的钥匙,才能进入其中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本文中的“文眼”(教师指导:传神聚睛之处为“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闲”。

其次,研读词藻妙语。在确定文本“文眼”之后,作者如何来围绕“文眼”来行文组织,要通过朗读来让学生充分理解。

师:请你选择一个意象,通过朗读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表现“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体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惊喜,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突出率真可爱!普通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如此大的反应,可谓“闲兴”。

生:“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体现东坡当时兴致勃勃,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邀谁同赏?“寻”更体现出内心期待的快乐,可谓“闲心”。

生:“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体现东坡眼中的月色清澈明亮;而奇妙的联想更锦上添花,写出动态摇曳之美,勾画出淡雅风韵的诗化世界,可谓“闲情”。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只有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精妙的语言,才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最后,触摸作者情感。作者对文本的细心雕琢,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作者是否甘于“闲”呢?结合你的分析,试读出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考虑)

生:有被诬排挤的愤怒。因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人摘出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讽喻新政。后就被被贬往黄州。

生读,强调了“何夜”,“何处”,突出了对人生的反问。

生:有被贬谪蛮荒的无奈。因为黄州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他远离京城,虽不情愿,但无力回天,只得从命前往。

生读,强调了“无月”、“无竹柏”,突现命运不济的苦涩。

生:有落寞无助的苦涩。因为被贬后,众友怕遭受连累,一时间无人敢与其来往。他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名头衔。独处定惠院内,生活十分窘迫。

生读,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凸显内心孤寂之极。

此时,我朗读另一材料,交代写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却在黄州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然后让学生再次体会“闲”。

生:有超然物外的悠闲;面对逆境的从容;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过自嘲,但在这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可以说,学生通过品读,领悟到作者语言组织和情感哲理,是文言经典解读的核心环节。文言经典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蕴的无穷。教学中通过文眼的提炼,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和咂摸,在主动探索中层层深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赏读——多环节提升阅读感受

新课改对学习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言经典语言精辟凝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境界。只有让学生品味文外之趣、言外之旨,才能达到通过教学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只有短短的83个字,很多意象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因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文进行改编扩写,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中,将本文改成现代文并当堂朗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经典的理解能力,又将学生彻底融入文本,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下面是学生改写的一段:

你我一同来到庭院内,此时周围了然无声,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庭下的青砖今晚格外明亮,如同拭水一般,明晃晃地泛着白光。水中似乎还有点点水草,绿色的印记随水光荡漾,好不惬意!定睛一看,原是老天弄人,只是竹柏在月下的倒影罢了!

这一环节,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体会文言经典的精妙,深化对文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篇3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dūn)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3.《记承天寺夜游》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记承天寺夜游》中画线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苏、黄”中的“苏”指苏轼,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参考答案:

1.①念:考虑 ②只

2.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的久远

3.①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③遂至承天寺

理由:只有张怀民才是自己的知音,理解自己的情趣。

④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志趣相投,庭中赏月。(答出两句即可)

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篇4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⑴相与步于中庭 庭:

⑵背之则亡 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译文:

1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13.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9. 2分。B

10.2分,每题1分。

(1)庭院(院子)(2)灭亡

11.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齐桓公问管仲说:“君王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12.3分,答出“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 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2分。

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或: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1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月夜赏月的欣喜,与朋友散步的悠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任意写其中一方面1分,最多得2分)。

13.3分,列举人名正确1分,说出正确观点2分。

示例一:唐太宗(1分),他的观点:“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分)

示例二:鲁庄公,观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示例三:毛泽东,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 篇5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选自《东坡文集》,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二、字词积累

释词:

解衣:脱。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就。亦未寝:也。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大概是。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考虑到没有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的地面上,就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月色)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夜游原因:月色入户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即清闲的人,首先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也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乐者”,转忧,有点遗憾,写孤寂之情。---“遂至承天寺“” 急切、激动---“相与步于中庭”,从容悠闲,宽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欣喜,悠闲。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滋味尽在其中。

五、层意与中心: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写: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四字概括:庭下月色)

第三部分:抒情: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篇6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文言句式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篇7

课题渗透课教案及议课记录《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渗透课教案及议课记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下冶一中 李素琴 教学过程: 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出 示课件――苏轼像图),大家认识吗?(有人会说认识,有人会说不认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视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小结)。 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 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1079年 他因“乌台诗案”被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 三、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2. 尝试 翻译全文,并与同桌或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设计说明:自读是“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三看一查”要求学生自读时认真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 , 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尝试翻译全文,是为了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再现课文 所描写的情景。安排讨论,是一种交互型活动,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四、 探究 合作 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五、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六、教师小结。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 七、当堂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议课记录 下冶一中 李素琴 教学自评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特别是当我问到: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课堂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学生几乎是抢着发言。 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后我及时的将学生的发言记在“ 课后记 ”中。它促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现代教师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的对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搭建一个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互评 教师很重视运用课外资料进行情境创设,而且很有特色。 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很有创意,可以看成是二次创作。确实起了导入的作用,但是,其作用却不仅仅是导入,而是让学生进入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情境中,更好地去了解作者,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除此之外,这节课一个亮点是学生反复朗诵。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投身文本的意境之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的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背景也是一种情境。这就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教师的用心,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二、问题提出 在问题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更好地提出问题,在情境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提出问题的根据是:一课程标准或教学任务;二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即文本教学或语言教学;三是学生的基本程度或求知要求。而提出问题的方向是:紧扣文本,从细节切入;富有思考性;有利于情感的培养。细节是天使,也是魔鬼,这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记承天寺夜游 篇8

一、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二、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吟咏月亮的诗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三、简介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本文作者是

,字

,号

,他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父亲

,弟弟

合称

,也是

之一,本文选自。

四、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教师提示:①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念 遂 寻 寝 盖 但 耳(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及同行的人。第二层: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五、问题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

(空明澄澈等)3.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想象画面,思考)先写月色,“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色之明,也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迁移拓展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七、布置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9

一、导入:看对联,猜名人: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这是一副人名对的上联,猜三位宋代名人(王安石、苏轼、陆游)——引出课文作者。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字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范读或请学生推荐朗诵好的同学朗读一遍。

三、品: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师:同学们知道苏轼的这篇文章在哪里写的吗?——预设:黄州。追问:为什么苏轼会到黄州去呢?——预设:被贬官。

师:原来苏轼是被贬谪到黄州的,这里老师补充一个背景知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新党(支持变法的一派)极为仇视。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摘取苏轼诗文加以曲解,安上了阻挠变法的罪名,关了4个月,差点被杀,因由御史台告发,审理也在御史台,所以史称“乌台诗案”,“乌台”即是“御史台”。后在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问: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这篇文章,那么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以下赏析课文过程中学生会找到很多句子,在分析句子时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解释渗透在其中)

问:大晚上不睡觉,苏轼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游玩呢? 预设: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太美了,美到苏轼都已经解衣欲睡了还是高兴地起来去“夜游”。)

问:月色美好确实是“夜游”的绝佳理由,但是月色到处都有,为什么非要去承天寺呢? 预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追问:苏轼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他想到了可以去找张怀民。有人说“他肯定想了很久,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找张怀民”,对于这样的理解,同学们认同吗?

预设:不认同,从“遂”字可以看出,说明作者去找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张怀民怎么样?——志同道合。

追问:从注释中大家可以找找两人志同道合的证据吗? 预设:第九条注释: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师:是啊,仕途上共同的不顺使得两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才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问:张怀民的表现当得起“志同道合”这四个字吗? 预设:“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个“亦”字准确地传递出了两人“心有灵犀”,不谋而合,说明共同的人生遭际之下的两人确实志同道合。“相与”也可赏析。

板书:见景——月美 夜行 师:是啊,两个志同道合的人相遇,自然是“不谋而合”地要赏玩承天寺的月夜美景了。正如文中所说:“相与步于中庭”。那么他们在中庭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预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先翻译)作者心心念念要去赏玩的承天寺夜景,文中却仅此一句。苏轼是大文豪,他说自己写文章是:“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万斛泉涌”,文字没有逆流成河却只流出那么十几个字的一句话,他真的那么厉害吗,一句话就把承天寺的月夜美景摹写殆尽了吗?究竟这句话好在哪里?

预设:层次一: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比喻句:“如”,“盖”二字可以看出是比喻。1.庭下月光如积水;2.竹柏影如藻荇交横。月光如水,生动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竹柏影比作藻荇,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只有明亮的月光照射之下,才能清晰看到影子,才能可以分明看到“交横”,而非模糊一片。

(引导学生到层次二可以用改句法:改成“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可不可以?)层次二:使用比喻却不露痕迹(“暗喻”)。好处:作者漫步中庭,一下子“恍惚”了,几乎以为庭中到处都是澄澈的积水,进一步赏玩,又发现水中都是交错的藻荇,进一步说明了庭中遍布积水。再仔细分辨之下方才发现这是竹柏的影子,回过神来,原来前面的积水竟是满庭的月光啊。作者写文章时已经从恍惚中回过神来了,所以虽然省去了本体,但是前面加了一个“如”字,说明并没有积水。读者刚读到此句很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个“如”字,直读到“盖竹柏影也”,才恍然大悟,再回头注意到前面的“如”字!这种恍然大悟之下,更加能体会到承天寺月色的澄澈皎洁、清朗空明,竹柏影的清丽淡雅,这一妙句也成功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的是“月”却一个“月”字也不出现,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对比:这一写法我们国歌的作词者田汉先生就成功地运用过,他写的戏曲剧本《情探》中有一句主人公赞叹月色之美的唱词这么写:“喜今宵,浸楼台,月明如水”,其实这句出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的一句:“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西厢记》原句直接说“月明如水浸楼台”,直接以水比月,前人已经用过多次,简单而又落入俗套。田汉把句式一颠倒,虽然还是用这个比喻,但是舞台上唱出这句话的时候先出来“喜今宵,浸楼台”,听众很可能一恍惚,楼台为什么会被浸?再接着唱出“月明如水”时一下让观众恍然大悟,月色之美在这样的恍然大悟中就更添一层了!而且句子也推陈出新。

这一对比我们更体会到了苏轼这句话的妙处,其实苏轼“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下面还有一句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啊,“常行于所当行”文意需要,如《赤壁赋》洋洋洒洒,也是倚马可待。“常止于不可不止”一句话成功地写尽了承天寺夜景,那么多一句也不需要了。苏子的这句话对我们写文章也是很有启发的。

板书:赏月——空明 澄澈

师:这真是一个写景妙句啊,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你读懂了苏子的心境了吗?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

预设:闲人。追问:真厉害,只凭一个“闲人”,你就读出了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闲人”的呢?

预设:悠闲、闲适之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追问:苏子认为自己是悠闲之人,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呢? 预设:作者身虽被贬,却并不悲观消沉,仍能悠闲地与好友游寺赏月,陶醉于美景之中,体现作者旷达、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或者采用教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补充背景: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确实心境比较旷达、洒脱,无论遭遇多大的打击,均能积极面对、积极享受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把这三地的贬谪生涯当做自己的功业。确实他在黄州除了写了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也作于此时。惠州在广东,属于岭南地区,古代被称南蛮。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到同属岭南的柳州时悲凉地写下了:“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凄怆伤怀。惠州虽然偏远,但是苏轼却发现这里荔枝味美,高兴地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别说一时被贬,哪怕永远住在惠州也愿意!当然命运还在捉弄这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他最远被贬谪到了海南儋州,那个时候这真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绝对的蛮荒之地,要找个识文断字的都非常困难,文化处于极端未开化的程度。一个大文豪来到了这样一个文化沙漠,他的态度却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在海南大力启蒙教育,开辟学府、自编讲义,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都是他培养出来的,此后海南逐渐开化,人才辈出,单单宋朝就出了12位进士,苏子居功至伟。而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做的,他实在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啊!

师:所以把“闲人”的闲理解为闲情逸致完全没问题,苏轼确实乐观旷达,那么同学们只读出了闲情逸致吗,还有读出其他内容的吗?

预设:“闲”也可以理解为空闲、赋闲,而且文中结尾还加了一个“耳”字,是罢了的意思。苏轼是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空闲之人罢了,他人都是有事情可做,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只有自己是空闲之人,没事可做之人。包含了作者的自我解嘲的意味,贬官而自许“闲人”,表明作者也并未完全释怀,对仕途失意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失意和苦闷。(或采用教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师: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苏轼被贬黄州仅仅担任了“黄州团练副使”一职。补充宋朝相关背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几百年动荡不休,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重用文官,打压武官。地方的武官根本不能过问地方政事,更何况只是“副”的,当时苏轼一下子从中央高官贬到地方担任武官副职,一下子什么实职都没了,仅仅领一份微薄的俸禄保证基本生活水准而已,据记载,在黄州时苏轼只好精打细算,把每年俸禄分成360份,挂在房梁上,一天用一份。这就是房梁挂钱的故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摔了这么重的一跤,差点送命,苏轼有着一丝惆怅、失意是极为正常的。

师:那么总体上,是旷达还是失意呢? 预设:旷达 板书:“抒怀——旷达、乐观”

四、悟

师:学了这篇短文,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感受了他的乐观豁达。这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叫两三个学生谈谈即可!

总结: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一贬再贬,饱尝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让一轮轮圆月照亮他乐观豁达的内心,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空明澄澈的月色遇到了苏轼,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遍课文!

五、作业

上一篇:学习党史增强党性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一篇:2023年开学工作会议讲话(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