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介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介(精选8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介 篇1

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成立于2003年10月,由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江传瑞直接分管,专门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现有专兼职教师9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5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4人,有硕士学位以上年轻教师占95%以上。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多位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按课程设立5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原理”课教研室),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教研室),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教研室),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课教研室),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在宣传部指导下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在思政部负责人领导下,实行教研室主任负责制,由教研室主任组织完成课程教学大纲拟定、集体备课、同行听课、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等相关任务。

在完成全校教学任务的同时,思政部教师还积极开展科研、教研活动。近5年获得多项课题立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0余项,厅级项目30余项,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丰硕,著述10余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二类期刊文章80余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介 篇2

在国家的不断推动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早的课堂实践性学习活动, 如简单的课内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发展到今天, 已经具有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形式, 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实践基地、“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时, 有越来越多的校内部门, 如团委、学生处、各系部等加入到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来。

内容、形式和管理上的不断总结创新,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载体, 而是在独立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接近于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 澄清认识, 掌握规律, 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平行存在, 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 自成体系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 我们应看到, 作为共同提出的一对范畴, 二者首先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的学科, 严谨认真、具有逻辑性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必须要以理论教学为指导, 在目标、内容、环节设置上保证不脱离整体大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发展, 是实践教学的理论载体。

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实现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 用来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并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把居于被动受众地位的学生转变为活动主体, 将理论思考加以深化和升华, 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活动反过来可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相互配合, 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特征

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大量案例都是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 以主题形式开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 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资料搜集、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实施、效果考核的程序作为项目开展起来, 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为依托, 但从某些方面看, 它已超越了一般理论知识体系, 实现了与其他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 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 教学目的方面的不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但在具体教学目的上又存在不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不仅仅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 而且是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因此, 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教学目的直接迁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活动, 其教学目的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 具体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过程的外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中, 我们发现, 各高校均制定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不一而同, 但总体来说, 是院校综合社会相关情况制定出来的, 体现了过程和目的的一致性。

(二) 教学规律方面的不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强调对既定知识的正确反映, 在教学中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 要求以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包含多个层次的立体教学, 一般课上和课下实践活动简单、普遍、易行, 能够经常性开展, 通过一些特殊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问题、现象或事件等进行探索, 对热点时事形成正确认识;校外项目实施过程往往真实、复杂, 强调过程研究和知识的分析应用, 学生主动获取直接经验, 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主要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 步骤简单直接, 而实践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更多的环节和因素, 已明显具有了不同的教学实施规律。

(三) 教学内容的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在内容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 主要是进行国家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但多是用作支持理论、辅助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 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过程更具体, 环境更真实, 各类影响因素更多, 使得其覆盖的学科范围也更加广泛, 延伸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 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没有列在教学目的中, 但究其实施过程来看却是必需的, 没有这些科目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这也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自发地扩大, 而不仅仅是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

(四) 教学方法的差异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学习。为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在学生意识领域镌刻上理论知识内容, 虽然是间接知识的掌握, 但要求越直接、越迅捷越好, 其内容也要求越正确越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过程性教学, 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目的, 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项目不是直达目的的, 而是要通过摸索、探究, 要在很多的偶然、不可控因素中发展。过程不确定, 结果多元化, 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既要研究归纳, 又要进行演绎, 是一种研究型学习, 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 能够推动和开放学生的思维。即便是在最简单的课上讨论实践中, 为了强化过程学习, 也可以故意制造弯路来加强其过程性, 实现能力训练的目标, 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五) 评价的区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多以试卷问答作为成绩考核形式和学生水平评定依据。在考核中, 不仅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会通过时事问题、材料分析题目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但是, 这些题目的滞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 而不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题目没有真实环境, 也难以体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非确定性、答案的多元性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偶然、变化、分歧或错误的发生, 使得考核能够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但这种考核也变得更加艰难, 更多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到客观公正性, 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也内在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人”的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真实社会的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展现出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独立性特征, 在研究这些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统一的基础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5) .

[2]陈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介 篇3

从以上的简明介绍中可以看到,国内教师们着重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形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和目标、实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对应性研究,对后继的研究者有很好的启迪。本选题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应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辨析着手,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引入社会实践环节,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学生们通过分析第一手的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因此,国内广大的思政课教师们都在不断地探索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的机制。本文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进一步辨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做些有针对性的探讨。

一 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辨析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源于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物的,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应当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理论教学主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实践教学则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开展的教学环节。

1 理论教学应当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为实践教学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主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社会发展和变革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要避免空洞无物的、脱离历史环境和现实生活的“理论阐述”,不能出现“学而不用”而使学生觉得“学而无用”的状况。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理论要应用于实践,才具有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也是这样,理论教学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教学服务。我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理论在实践教学环节运用的“情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

2 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人类的科学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过程的引导作用,在于使人们的实践具有目的性。我国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分析、看待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的过程。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这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具有不同的特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不会出现盲目性、无序性的误区,才能实现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辨证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目的,减少他们社会实践的盲目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课堂的理论教学必须是一种带有丰富“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生动活泼;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实践教学的过程也必须渗透着课堂教学的理论成果才会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目的明确和有的放矢。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要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实践教学内容要明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热点明确地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选准题目,设计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实践方案,指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有目标,内容明确,“对学生要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此次实践教学对哪些基本理论加强理解,或提出若干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社会实践”。在这些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比脱离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2 实践教学形式要关联

作为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工部举行的“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操作都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实践教学环节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设计出与理论运用具有紧密关联性的教学形式。在校内,实践教学是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讲演会、辩论会、理论学习小组等活动来开展,使实践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参与感、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校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有教学计划,运用社会力量建立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研与社会考察,写出有价值、有见解的调查报告。

3 实践教学教材要体现连贯性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务必编写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相一致的具有实践性的教材,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现出连贯性。在理论教学上,我们坚持以“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为原则,以应用为中心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渗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重研究性内容,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过程,使学生摆脱传统的重结论轻结论产生过程的倾向。在这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部分,立足现实生活,发掘优质的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社会理论的探索者和政治思想的思考者,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

4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高司函〔2004〕259号)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课程,也要主动顺应这一教改潮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各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也有着自己的内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服务;二是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合作教育的新形式;三是改变职称评定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切实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开展,“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达到“知行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大学生在理论上知道马克思主义 “是什么”,还要使大学生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对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的道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迎合),使大学生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不是裁判)。我们只有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题中之意,才能改变对于实践教学认识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混乱状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赵国平.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2]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3][5]贝丽静.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J].理论前沿,2009(5).

[4]高维钫.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篇4

刘 迎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迫切需要探索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才能获得预期的社会效能。本文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科学指导学生阅读,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触动、感染、教化,使其自悟,最终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塑造。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阅读;自悟;自我塑造

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之所产生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传统意识形态消解、价值观念混乱、文化多元碰撞、信仰缺失、人们精神深度迷茫。高校这一社会文明建设的中枢和窗口,更是迷茫“瘟疫”弥漫,令人堪忧。与此同时,作为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挖掘潜能、培养建立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已严重滞后,无力适应与无法完成其应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寻求探索能够更加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的模式,使该课程的设立获得预期的社会效能。

一、教学设想

学生就像一棵刚刚栽种的幼苗,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的责任就如园丁:及时修剪长歪的枝枝丫丫,扶掖着他们健康成长。而当今社会,很多人急功近利,浮躁不堪,人们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已相当混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难度随之加大。今天的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们虽倾其所力,答疑解惑、互动讨论、影像观摩、游戏实践等一个接一个招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每周区区一个多小时的有限课堂时间,很难给学生留下思考、消化、自悟的空间,如此以来亦无法奢望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创造潜能,如果不能真正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触动、感染、教化他们,颇难言及影响他们处于飘移不定(待塑造)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延伸课堂时间,拓展教学内容,大胆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教学,比如:定期向学生推荐有益人格塑造、有助道德建设的古今中外权威之作,包括宗教、名人传记、时事美文、哲学艺术、传统经典等报刊书籍,通过阅读、理解、消化、自悟,形成思想沉淀。教师定期审查他们的读后心得,就能真正检阅出他们当前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的真实状况。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咀嚼消化,冷静思悟,这样汲取的知识营养,才能够真正收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效果,进而刷新他们的行为,完成自我塑造。

二、教学实例

去年某文摘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2007年4月16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园枪杀案,凶手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韩国留学生赵承辉,年23岁。凶手在大学的一幢宿舍楼和一幢教学楼内持双枪扫射,行凶时用铁链将多个大门锁住。枪击事件从上午7时15分开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造成33人丧生,包括凶手。另外有17名学生受伤,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抢救。后来,美国官方为了安抚死难学生家属,践行人道主义,为死难学生购置了墓地,并统一立碑。令人不可想象的是,这起凶杀案的肇事凶手赵承辉也同样受到了这样的待遇,与他们埋葬在一起,并树立着与遇难者同样的墓碑。更使人震惊的是,每年那些前去哀悼死难学生的人们,在凶手赵承辉墓碑下所写的让任何人看后为之泣泪的留言:“孩子,你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我们没有照顾好你,让你承受了你无法承受的痛苦,以致你毁灭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亦毁灭了那些无辜的生命,我们也应该与你同样受到惩罚。”从以上留言,我们不难看出,居于海洋彼岸的美国及它的人民的那种宽容、博爱、包容、平等。从这起凶杀案善后异乎寻常的处置中,我们发现了美国这个异域文化的境界,并随之对只有短短二百多年文明历史的美利坚合众国及它的人民,难道不应该弯下我们惯于直挺的腰

杆,深深地为他们鞠上一躬,以表达我们对其深深的敬意。学生自己看到以上这些文字,他们一定会有所感悟,更拓宽了人生的视界,看到了世界闻名的曙光„„

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有一位厚德仁爱之人,他的名字叫舜。舜早年丧母,继母很是薄情。继母所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无理,舜的父亲却很宠爱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却一直待父母、弟弟很好。尧知道了舜的事迹后,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很多牛羊。继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和舜的父亲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有一回,舜的父亲叫舜修补粮仓的顶棚。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父亲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轻轻跳下来,幸好没有受伤。父母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父亲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早有准备,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父亲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暗暗吃惊,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后来,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母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尧经过考察,认为舜确实是一个宽厚、包容之人,便将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

如上述两则故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认真体会、思悟写下心得体会,并有的放矢地对其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结合自我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在培养他们宽厚待人、包容忍耐、与人为善的品格建设方面,得到了巨大裨益。

三、教学评估与心得

笔者就这一教学形式曾专门以问卷询查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对此深感接受,现摘述几则问卷内容如下:

“今天我读了《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我懂得自身建设的重要性、长远性。”

“读了《中国历代高僧轶事》,百丈和尚语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他苦苦的修行中,使我感受到在大学这样良好的求学环境中,更应该加倍珍惜,每一天都让自己有所进步。”

“我读了清人肖抡所说的这段话:‘人心如良田,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心意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这种对读书的至悟,使我意识到读书于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不可或缺。”

虽然这种教学尝试需要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每一本笔记都要细细阅读,加注批语,并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鼓励赞许,敦促他们坚持下去,继续努力。如此增加的课余工作量,超出了惯常工作量的数倍甚至更多,欣慰的是从学生所写心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是对我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好的嘉许,也使我乐在其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惯常那种流于形式、敷衍且过、简单说教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有效建立起他们的自学习惯,通过自己阅读、感知,从灵魂深处得到感化,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一种自我塑造的境界。

【作者简介】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 篇5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既是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宛如使人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并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1]。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必须大力修炼语言艺术,使语言不仅是思想传播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思想传播和渗透的润滑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可见,努力修炼语言艺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技能。

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本来是形容描绘或表达十分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包括“生动”和“形象”两层含义。生动指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具体鲜明,就像活的一样;形象指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相像,就像真的一样。在思政课教学中,达到生动形象的目标就是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要逼真和鲜活,说什么尽量像什么,学谁尽量像谁。因此,老师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人生经历,对我国大好河山和历史人物的一些情况相当熟悉,模仿能力和表述能力要相当强,做到不仅可以意会,而且还可以言传。《基础》教师在讲爱国主义者时,就需要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第一,形象,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在谈及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无论是对全国的描述,还是对具体某个地域的描述,都要做到“形象”。比如老师在描述长城的伟大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学生了解长城更多是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没有亲身感受长城的伟大;二是思政课教师去过长城很正常。因此,它要求老师在参观长城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怎样用语言把长城的伟大形象地描述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通过各种形象的描述,让去过长城的同学仿佛再次置身其中;没有去过长城的同学,能凭老师的讲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生动,要让学生有鲜活的感觉。老师在讲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一内容时,需要引用邓小平的以下一段话:“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就立不起来的。”[2]331在引用这段话时,如果能够学习一下四川话,模仿小平的声音,则学生肯定能够感兴趣,有鲜活的感觉,似乎真实地在听邓小平的教导。当然,如果老师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则可以考虑请四川的同学模仿邓小平的声音,念一遍这段话,则也能够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依此类推,当我们需要描述其他地方、事件时,需要引述毛泽东等伟人的语言时,也可以运用这种艺术或者这种处理方式,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

二、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一词由“幽默”和“诙谐”构成,“幽默”是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诙谐”语出《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 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 意指谈话富于风趣,引人发笑。张五升认为,“教学幽默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教育艺术形式。”[3]11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海特也曾经指出,“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从这些论述,不难看出,幽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需要大学生在明白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努力付诸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师在准备课程教学的工作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吃透教材,力争全面、准确和深刻地把握教学内容,选用准确的教学方法。二要适当运用有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使思政课的内容不仅能够进课堂,而且能够进入大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最终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原理》课程被认为是思政课中最具理论深度的课程,老师的提问学生往往害怕回答。在教学中,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同一个意思可以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但是二者的效果会明显不一样。老师可以说,下面我们请哪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最正常和最简单的提问方式在目前情况下肯定很难奏效。因此,如果尝试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就不一样。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如果哪位同学认为自己思维敏捷缜密、反应快速并且知识面广,请你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这种方式让同学感觉到,如果自己能够把问题回答出来,就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增强今后回答问题的信心,即使回答不出来,也不丢面子。当然,追求语言的幽默诙谐要掌握一个尺度,切忌满堂幽默,这样就有“搞笑”的嫌疑[4]。特别不要把不幽默的东西当成幽默,说完之后,同学没有反应,自己无聊地笑起来,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把思政课教学庸俗化。

三、言行一致

所谓言行一致就是要求教师遵守诚信的基本原则,在学生面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大话和空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政治教学论文 )老师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求学生去做,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它需要向大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行为规范。老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从言传方面讲,就是要让大学生懂得这些规范,还要大学生接受它们,坚持它们,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它们,做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从身教方面讲,就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处处做大学生的引路人。《基础》课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但是大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并且实践它,任课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很重要。如果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肯定会对老师产生钦佩的感情,并能够向老师学习。反之,如果老师的表现是个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对未来没有信心,课堂上讲完理论就不断批评社会黑暗面,那就不可能真正引导学生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在向学生谈深恶痛绝的官员腐败问题时,教师必须给自己确定底线,并坚守底线,绝不能收受学生任何礼物,否则学生会认为,老师的诚信存在问题,说一套,做一套,没有言行一致。为此,思政课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一个遵纪守法、为人正直、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在各个方面做广大学生的表率。切忌使自己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四、浅入深出

浅入深出由“浅入”和“深出”二词构成,“浅入”是指导入要浅显,从简单的例子或者从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引入教学,“深出”是指从浅显的例子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思政课的理论性很强,有些理论比较浅显,大学生一看就明白;有些理论比较深奥,大学生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对理论本身也不一定真理解。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自己要深刻领会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确保大学生能够领会和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内容,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既能够从理论到实际,又能够从实际到理论。教师要尽量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归纳出深刻的理论。不过,教师在争取浅入深出效果的过程中,要认真处理“浅入”和“深出”的辩证统一关系,准确把握“浅入”和“深出”的度。“浅”代表社会生活实际,是理论的表现形式,切忌“浅入”之后平淡无奇,失去语言的艺术本质。“深”代表理论的本身,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切忌“深出”时把自己和大学生都搞糊涂。《纲要》课教师在讲述中国人民近代“三大选择”时,不要开门见山地要求大家理解和接受,这样讲授肯定难以完全达到效果。任课老师要先从设疑开始,然后再分析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政党争取民族独立自主的艰难历程,直到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这1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结论。

五、切中肯綮

所谓切中肯綮,最早出自《庖丁解牛》,它包括“切中”和“肯綮”两个方面。切中就是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这种语言艺术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说空话,少说套话,多说实话,不要光讲理论,不联系实际,要尽快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点。思政课从表面看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因为其中很多理论都被一些人认为是与实践完全脱节的,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开设思政课等课程完全是政治的需要。其实,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书中每一个理论都最终都能够真正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理论很抽象,从表面看和实践脱节。但是,只要做深度思考,都能够最终和实践进行对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吃透思政课教材,努力把握每一个理论,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理论一旦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论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能够真正为学生掌握,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基础》课教师在讲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助人为乐”这一问题时,任课老师不要一味强调,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因为大学生从书本中都能够看到这些内容。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考虑如何运用切中肯綮的语言艺术,将助人为乐与实践的结合点找出来,然后开展教学。应该说,大学生面对熟人,还是比较愿意做到助人为乐的;但是,面对陌生人时,很多人面对他们的困难,往往是做一个冷酷的旁观者,而很少愿意伸手相助。原因就是在南京“彭宇案”给中国道德的冲击,有人甚至断言,该案使中国道德整体水平倒退到旧社会。在该案中,彭宇虽然扶了被人撞倒的徐寿兰,最终却吃了官司,且被判赔偿徐寿兰数万元。而且此后还有相当一批类似案件基本上以助人为乐者吃亏告终,包括许云鹤案等。回到课堂,当大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是该助人为乐,还是袖手旁观。如果老师引导不好,不能找出将助人为乐的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点,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将选择袖手旁观,这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有不一致。而如果老师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实施助人为乐行为,真遇到像徐寿兰一样的老人,大学生将如何面对思政课理论的坚持和放弃问题。为此,老师要努力寻找二者的结合点。首先,告诉学生,尽量做到助人,并且尽量感到快乐。其次,告诉学生如何助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助人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遇到不同的困难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助人方式,或者邀请一伙人共同帮助,或者打电话向相关具有管理职能的单位求助,如果遇到明显的欺诈,应该如何应对。第三,告诉学生正确对待助人过程中的小亏。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避免吃大亏,但即使有些小亏,也要正确对待,不要因为一点小亏就改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将心比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扶持关心的时候[6]127。如果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没有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也会感到很不正常。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6]127。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就可以清晰感受到,老师不是一味说教,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给自己传授生活知识,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卢爱新。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王小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篇6

所属课程: 院系年级: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联系电话:指导教师:

年 月

《矛盾论》读书报告

中文摘要:毛泽东的《矛盾论》主要论述了六大问题,分别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对抗性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问题,是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且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成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矛盾,关键词:矛盾,唯物辩证法,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今天,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

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记得在我们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去了,就拿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吧,表面上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亿多农民的力量可以说是不可忽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打下的粮食刨掉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粮是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粮,如果赶上灾年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遭灾的情况下你粮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么,那些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老财就要收回你所租种的土地,甚至逼着你去卖儿卖女,从而家破人亡。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是官逼民反,这样的话自然就会产生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这一席话真是太对了,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再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太精辟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所谓“指示”,固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啊,整个地球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不是吗?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逐渐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工人们是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下来,被资本家七扣八扣挣下来的那点工钱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就会首先站出来,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介 篇7

(一) 《概论》课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概论》课承担着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引导学生坚定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 好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为, “在教学中, 教学内容是核心,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载体, 好的教学内容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然而, 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教学方式却存在明显的缺点, 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概论》课发展的需要。

1. 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概论》课好的教学效果的实现

与中学生相比,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对《概论》课的学习, 他们理应在懂得是什么的基础上, 进一步懂得为什么。然而, 目前大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专业课, 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对教学内容也不感兴趣, 有的学生产生了“厌学”甚至“不学”的情况。其实, 《概论》课的教学任务也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且更“把着眼点放在了‘为什么’的理论层面上。”因此, 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概论》课的教学任务有机统一起来, 让学生从“厌学”、“不学”到“乐学”、“想学”、“会学”, 则成为《概论》课实现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 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教师通过“粉笔+黑板+教材+嘴巴”, 而置自身于教学的中心, 视自己为掌握知识的权威,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生变成了被动式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和信息的“接收器”。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逐渐减弱, 学习兴趣淡化甚至消失,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缺乏, 进而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甚至厌倦对《概论》课的学习。另一方面, 由于课堂变成教师“一言堂”, 必然使得教师对“为什么”的讲授大打折扣。因为缺乏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 教师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 长期的“一家言”、“一言堂”使得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白, 课堂变得机械、沉闷, 缺乏活力, 教师的积极性必然也受到影响, 进而对教学内容敷衍塞责。其结果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了解甚少、掌握甚浅, 甚至于误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某些内容。

因此, 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不能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概论》课的教学任务有机统一起来, 也不能实现学生从“厌学”、“不学”到“乐学”、“想学”、“会学”的转变, 更不能实现《概论》课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

2. 互动式教学是新形势下《概论》课教学的必然选择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自由、开放、和谐的教学方式, 它是通过创设各种有利的教学环境, 在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地交流、探讨过程中, 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 激发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对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挑战就是它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其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 改变老师“一家言”、“一言堂”的局面, 充分彰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

互动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动”。虽然“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也有“动”, 但主要是教师单方面的“动”。因为课堂上几乎就只有老师的嘴动、脑动和手动, 就是“教师一家言”。而在互动式教学条件下, 师生双方的互动取代了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师一家言”。一方面, 学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他们会更积极的彰显其主动性, 使其从自身感兴趣的信息里发掘更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在增强, 他们对“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样, 学生自然会更主动频繁地或者向老师发问, 或者向老师申请给予更多的信息, 或者向老师求证其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正确。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 主体地位就会得到增强, 创造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培养。另一方面, 老师面对学生更主动频繁的发问, 其权威性受到了挑战。教师必然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 同时, 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广度、深度上下功夫, 以便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对于《概论》课来讲, 要发挥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学生头脑, 同时, 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即真正做到既“育德”又“树人”, 就必须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 调动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由从“厌学”、“不学”到“乐学”、“想学”、“会学”, 从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主动选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二) 互动式教学在《概论》课中的运用

1. 找准互动点

由于《概论》课是一门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的课程。它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 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原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因此, 《概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鉴于此, 如何有效的开展互动式教学, 实现师生“互动”?笔者认为, 找准互动点至关重要。全面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概论》课的基本要求为开展互动式教学, 找准互动点提供依据。依据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新确定《概论》课教学要求, 《概论》课的互动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如何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概论》课的核心内容。但由于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和抽象性,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产生共鸣。所以互动式教学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上应下大力气。第二, 在发挥《概论》课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概论》课不仅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还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所以, 这一教学任务也是实现互动的重要方面。第三, 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也就是说, 《概论》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本身的内容为主体, 又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试图使《概论》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努力做到“三贴近”,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可能被激发。

2. 注重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 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创设一个和谐、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探讨范围、自由发表见解的氛围, 是实现互动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才能消除心中的紧张情绪, 才能充分地使用其应有的话语权, 积极主动地展开与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和交流。同时, 也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老师才可能实现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

3. 立足互动点, 运用多种方法, 促进师生互动。

找准互动点, 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为互动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 促进师生互动才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的根本任务。针对以上互动点, 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师生之间 (不排除学生之间) 的思想和情感的互动。

第一, 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特点, 可以通过“主题探讨法”实现互动。任何教学都有主题。《概论》课的主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下的具体知识点, 展开主题讨论。其策略是针对要展开的具体知识点, 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讨论—寻求答案—得出结论。当然, 抛出的问题要注意一方面紧扣教材内容, 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另一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不能太大、太难、太俗, 但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种方法由于问题的明确, 又富有一定挑战性, 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踊跃参与讨论。同时, 老师要提出合适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讨论, 也必然会主动积极地参与。

第二, 针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可采取“案例法”引导师生实现互动。比如在讲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章中, 首先可以让老师给学生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例子, 展示党和政府关注民生, 热爱人民、为民众办实事和谋福利的决心, 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并与大家分享。其次, 老师引导学生针对事例中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在加深对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和工作认同的基础上, 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 而学生则更多的凸显其主体性和自觉性。

第三, 针对理论联系实际, 使《概论》课教学实现“三贴近”的目标, 除了老师主动将新近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带进课堂, 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这些问题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之外, 更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让老师和学生走出课堂, 在实践中加强互动。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们都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离开了实践, 也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问题。既然这些理论来源于实践, 它要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同样也离不开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因此, 师生的互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 还应该体现在实践当中。让学生参与实践, 因为在实践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更能够发现新问题和新观点。有了问题就有了师生互动的“导火索”, 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也就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0) .

[2]陈占安.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 (增刊) , 2006 (2) .

[3]吴树青.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 2007, 6 (8) .

[4]“互动式”历史教学模式研究.http://www.mczxx.com/jspd/ShowArticle.asp-ArticleID=487.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71—02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特点和优势[1]。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因而仍有必要结合案例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本质与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创立了案例教学法。兰德尔认为,法学教学应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的精神实质。1910年,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授课,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起初较为缓慢,随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德汉姆的推动下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逐步扩展到管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构成了开展案例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案例组织的情境性

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依据而加工整理的教学资料。案例是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通常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以叙事的形式呈现。人们编制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不会加入编写者的意见和观点,编写者仅仅客观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研讨,依托案例探究建构教学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的内隐性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潜移默化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双方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参与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讨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根本指向。

(三)教学效果的生成性

与传统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通过“注入式”教学向“参与式”教学的转变,尊重和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认识的深化发展。因而,案例教学既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通过案例创造受教育者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自实施“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编写教学案例、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中积累了丰硕成果,深化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案例教学已成为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和喜欢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然而,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客观上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事件,固化为教育程式”的突出问题。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和方法论意识,不能充分考虑思想理论与案例之间的合宜性与复杂性,将案例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举例说明,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案例教学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在长期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固化为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更为突出的是,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思想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和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程式化的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忽視了深度访谈和有效沟通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由于案例教学的情境性、内隐性、生成性受损,案例教学变成了形式主义的工具,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宏阔价值视阈。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教学为保证,以案例的深度开发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资源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深度开发、全面评价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把握教学案例的总体性、动态性、生产性特征,重视案例的情境创造与深度开发。

(一)总体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不同于“事例”,“案例”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它包含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列宁在论述唯物辩证法时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2]这一精辟的论述表明,孤立的、随意的事例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案例应是“从其整体上、从其全部联系中把握的事实”,案例教学不能归结为说明某个观点或原理时“举了个例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当教学触媒的案例应有着完整的理论内涵,它不是简单的事例或典故,而是“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也即有着整体性的社会事实。

(二)动态性

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事实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作出相应决策的过程。案例教学的过程本质表明,通过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学中案例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作为教学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只有在充分利用中才能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好的教学案例“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学行为’和‘应该……’的罗列式所带来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3]。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以较高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為第一元素的课堂生活空间,始终关注案例教学的问题解析与价值引导,在充分考虑教学背景、研究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艺术的同时,实现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与过程评价。

(三)生产性

作为“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案例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案例的深度开发必然面临着种种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进展,教育者需要重新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实现对原有案例及其教学的深度开发。这些关于案例教学的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课堂教学案例。作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3],教学案例的深度开发既形成了教育者的专业成长意识,也丰富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因此,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强化专业发展意识,重视通过案例库的形式加强案例资源建设,并以此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质量。在这一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往往展现为教育者的生命叙事,教学案例的积淀和升华最终形成了教育者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3]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上一篇:安全标准化内审检查下一篇:过桥资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