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创新创业(精选8篇)
秭归实验小学 姜勇
小学阶段是儿童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发展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能力的艰巨使命。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创新设计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一、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明守纪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明守纪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我校杜老师执教四下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通过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哪些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按颜色可以分为几类?按形状可以分为几类?按作用可以分为几类?(2)情境竞答:a、小芳过马路时不管指示灯是绿灯还是红灯,只要没有车辆通行就跑过去。对吗? b、这些标示牌属于哪类标志;这类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 C、围绕辩题“遵守交通规则利已利人”进行辩论。老师以问题为引导,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了解,仔细观察、对比思考,当一个个问题解答时,孩子们也熟悉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并能借助这些交通标志了解到基本交通规则,树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并能主动进行文明劝导,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规则。
二、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促进自主和谐发展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姜老师执教的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话题时,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孩子们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由于
地域气候的区别才造成了地球上的人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长相,但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区域不同、人种不同、地位相同,大家都在为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三、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发展社会参与能力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我校乔老师执教三下第九课《让我说声谢谢你》时,设计了一个“实践体验”主题活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看“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视频谈感受,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自觉珍惜劳动成果,乔老师联合四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了“洁城”活动。同学们带着自备的扫帚、铁撮、水桶、消毒液、清洁球,来到清扫的路段,仔细清扫街面以及人行道上的垃圾;用小铁铲将路上的“牛皮癣”一点点清除干净;有的地面泡泡糖粘在地上,学生先用消毒液浸泡,再用清洁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大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把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路人也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劳动的感受:“我今天只劳动了半个小时,感觉好累好累,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比我们更加辛苦,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讲究公共卫生,尽量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生动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更让孩子们在社会参与中学会负责任地生活。
又如贾老师执教二上第四课《少先队的生日》一课时,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开展了“屈原祠入队宣誓”主题活动。少先队员们在屈原祠前敬队礼、唱队歌,新队员表决心,老队员送祝福,辅导员提希望,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与自豪,更是吸引了在屈原祠旅游的外国游客热情邀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节日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一、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构成内容
2010年, 我校开始实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养成计划”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养成计划”, 通过开展系统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提升创新创业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在总结两个“养成计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 通过实证、案例、定量研究, 借鉴员工素质模型 (胜任特征模型) 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总结出构成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五方面内容, 即浓厚的创业兴趣、完善的创业沟通能力、坚强的创业毅力、优秀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创业知识。
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对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0年, 我校被遴选为首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2011年4月, 《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 河北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基地 打通就业窗口”的文章,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总结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体系以及关键特征, 有助于完善我院开展创业教育的策略, 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创业素质提升的努力方向。同时, 对于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深化我校提出的构建“课内与课外多方协作, 分层次思想引导与活动实践齐头并进, 模拟演练与市场进入相得益彰”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深化素质拓展教育资源凝聚, 形成合力, 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全程化、系统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校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一)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应注重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重点包括:
1.建立创业教育校、系、班三级组织, 扩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渠道, 积极营造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2.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 选择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团队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 选聘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创业实践指导教师,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 从而引导他们了解创业知识, 提高创业能力。
3.积极引入实践课程, 充分利用创业之星软件和ERP沙盘模拟课程, 开展经营模拟、案例研究、实际公司创办等方法进行创业教学;开展系列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讲座, 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河北省青年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 不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 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 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带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中,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 要积极的编撰创新创业教材,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编撰模式, 更加注重案例分析,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力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深化理论知识, 帮助他们学会观察与思考、逐步的进行自我探索与实践。
第四, 完善创业培训机制, 聘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培训导师, 将课堂由学校引入企业, 通过企业家的言传身教和对企业运营过程的亲身参与, 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 开拓他们创业的思路,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全面实施“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养成计划”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养成计划”, 坚持普及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分年级、分层次的活动原则, 在第二课堂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育工作。积极扶持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 加强对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的引导和专业性指导, 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合点, 从而利用社团的辐射性, 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 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实践平台, 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创业基地是大学生将创业激情转化为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目前, 我校校内建有大学生创业实训实践基地12个, 校外创业实习基地86个。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 同时成为大学生实践自己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通过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 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管理、营销、财会等综合素质, 提升了创业素养, 也进一步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氛围, 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通过这些学生创业团队的积极实践, 也为将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成为兼容、开放、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功能,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过程渗透、在受众群体中的全范围覆盖。
(五) 改进管理,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的需要, 强化管理创新, 对于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 要设计出富于激励性的制度予以鼓励, 如对于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 可以抵扣相应的学分, 对于创业中取得实际效果的学生, 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摘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 然而相对滞后的创业教育发展水平, 使得大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 创业能力缺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有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创业素养, 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促进就业。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也能够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永媛.探析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群文天地, 2012, (16) .
[2]秦功礼, 刘珍.浅谈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河南教育 (中旬) , 2012, (9) .
[3]张衍群.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8) .
[4]张静.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 2011, (13) .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
新课改以后,针对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通过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而且对于其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分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意识进行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进行施展,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添加一些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知识,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启发,进而完成创新素养培养的启蒙。而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始阶段。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我们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增强自身的创新素养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开放性也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的时候,解法不止一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给学生分析例题,讲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只按照课本所给的例题的解法进行讲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把自己遇到的题目按做法分类、按照题型解决,这就是常说的“常规解法”。但是这种做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依靠我们的记忆,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新的解法解题,这样就能培养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教授小学数学的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就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常规解法。但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定创新思维的培养后,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新的解法,现笔者以课程实例来说明:
题目:已知鸡和兔共有15只,共有40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传统的解题思路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将其转化为习惯的解题套路,然后将鸡与兔分别设为x与y,然后建立方程,经过一定的计算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样的解法没有一定的新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一定创新性引导学生出现了新解法:
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就会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还会抬起一只脚,(25-15=10),这个时候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靠两只脚在那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
这一解法就完美地结合了数学思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这种解法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进行丰富的书面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体会如何创新,怎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付诸实践的创新能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在教授了一定的知识之后,让学生通过操作性的动手活动去学习知识。我们可以针对课堂知识巧妙地进行课程设计,让我们的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就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剪一剪、叠一叠、画一画,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很多创新的图形,这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自己树立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我们的学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借助一定的课程实践,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真正体会到创新思维的乐趣,这样他们就能真正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形成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傲雪.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初探[J].才智,2009(30).
——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探究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2016年秋)
指导思想: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教学活动,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
本学期教研课题组准备从创新教学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式教学”,按照“情境—互动—合作—发展”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感悟生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践行生活,从而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研究措施:
一、认真解读教材,梳理好各学段培养目标:
品德学科教师一开学认真了解教材的素养培育要点,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出各年段品德教材培育要点。
二、创新教学活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 “体验式教学”模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2、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a、创设情境,链接生活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现实行为,采用适当方式,如生活事件回放、设置生活问题、创设模拟情境、播放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内容与生活的链接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下自主链接生活、唤醒生活,拉近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生活探究兴趣。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问题的设置,使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多维互动,体验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认知,在此环节中,学生积极展示和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互动交流中,对已知知识和技能、已有情感和态度进行验证和质疑,从而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c、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通过多维互动,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在交流中虽有所拓展,但也只是丰富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深入认知仍很肤浅,对某些问题仍存在一知半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伴随着新的疑惑、新的问题的产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凭借组员们搜集的相关信息自主进行小范围的合作探究,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与其他各组进行交流和争辩,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它学习媒介间的多维交流,达成对问题的深入认知。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更加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并在交流中感悟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悟社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促进。
d、践行生活,实现发展
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培养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促使学生内化道德要求,实现社会性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为促成学生发展目标的深入和达成,由教师或学生再创富有实践性的新情境和新要求,以检验学生的认识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践行生活,进一步深化、扩展、修正和完善认识,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全面和均衡的发展。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认知,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让学生深入生活、审视生活、反思生活、践行生活,实现学生社会性发展。
三、创造研究条件,保障主题活动有效实施:集中研究与即时研究结合,改进实施环境
活动安排: 九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课题相关文章,姜勇上示范课。十月:贾艳华上课题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一月:杜江萍主任上研究课,所有品德教师观课议课。十二月:品德教师研讨观课议课体会并自己围绕教研主题摸索上特色课。
元月:课题阶段总结、收集整理资料。
一、单元整体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整体知识体系分析
1.纵向联系知识体系
人教版教材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中第一次安排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则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在编排上是学生第二次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从“边的长度”和“角的类型”两个维度认识和描述图形,为从两线的位置关系等其他属性刻画图形,学习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做好知识铺垫。
2.横向对比各版本教材
通过梳理各版本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版本的教材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都是相同的,都经历了“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认识周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个三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这样的编排序列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单元知识内容分析
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将知识点主要分为“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测量”两个板块进行教学,其中“周长”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四边形概念和周长概念的本质。教材具体编排如下:
(点击查看大图)
结合单元课时学习目标的梳理情况,笔者认为本单元的单元重点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能抽象出四边形和周长的概念。
②能采用合适的策略解决与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
③能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中的周长最短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能这些基础还无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但已经成为学生知识的一部分了。
2.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前测)
为真实了解学生学情,笔者在教学前随机抽取一个班43名学生进行前测。
前测内容:
①在点子图中画两个不同的四边形,并说说什么是四边形。
②用彩笔描出你画的四边形的周长,想一想哪个图形周长更长。
前测数据分析:
①画四边形。100%的学生都能画出四边形,但是93%的学生画的是规则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同时学生在对四边形概念进行描述时,普遍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学生对四边形能作出辨识和判断,但对概念的理解存在直观的、片面的理解。
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100%的分学生能画对,但几乎都是正放的,说明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经验与几何概念之间存在偏差。他们对斜放的及边的长度、角的大小不易识别的图形凭借直觉,缺少理性的依据和判断的方法。
③描周长。将近50%的同学不会沿着图形的边缘去描。周长既是“形”的概念,又是“长度”的概念,学生缺乏二维和一维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大小的直觉是面积,当两个图形放在一起比较时,学生首先会从面的大小进行比较,而非周长。
(四)单元评价目标
根据核心素养的指向以及本单元的教学和学情分析,力求在素养作业中发挥导向功能笔者制定了以下单元评价目标:
(点击查看大图)
二、单元素养作业设计及小题说明
本单元素养作业设计包括12大题基础性作业、6大题发展性作业和1题探究性长作业。其中四个☆级的题分别有5小题,12小题,9小题和2小题。
基础性作业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认识,是否能根据概念辨认四边形。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长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以及长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四边形的区分和周长的认识,易错点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后续的知识作孕伏。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拼接在中间的边不算周长,是学生的易错点。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渗透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长方向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空间想象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图形周长概念认识及运用。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正方形特征验证过程的理解程度,这题的易错点是学生容易受到课堂结论的负迁移,从而选择错误答案C。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C选项这个图形变式,需要合理利用平移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这个题目需要学生具备整体思想,利用平移的知识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11和12两个小题,以当下疫情为大背景,用生活实例作为载体,考察学生对周长、长正方形的拼组等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画图、想象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性作业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思考题目要用整体意识,利用平移的知识进行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学会利用平移的知识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观察出,求阴影部分的周长和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对阴影部分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拆分重组,进而转化成求长方形的周长。借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在画任意四边形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从3点连线外到线上,最后到线里找点,学生在有序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概况出如何画出一个任意四边形。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抽象概况能力。画长方形意在引导学生从边、角的特点去关注长方形的特征。最后画平行四边形的挑战,这里做初步感知,为后续继续学习做铺垫,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数学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笔者继续以当下疫情为大背景,用生活实例作为载体,不仅重视教授知识,更是思考了如何根据小学生特点来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上面两个小题考察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转化的思想和平移技巧的运用能力。通过画图、想象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设计意图】本题改编自《课堂作业本》P53第4题,考察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掌握和运用,尤其是第3小题十分具有开放性,根据不同的摆放情况可以求出不同的周长。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画图、想象等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数学素养。同时最后一题情况二(见答案)所呈现的数学模型,不仅对后续学习面积做了很好的铺垫,还渗透的极限思想。
三、单元素养作业设计整体说明
本单元素养作业设计包括12大题基础性作业、6大题发展性作业和1题探究性长作业。细分小题共计28
道,每道题都★级标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难度来完成,★总数达到35颗就算达标。每一类的星级题均已涵盖本单元所有知识点。除去探究性长作业,达到35颗★预估所需时间大约25分钟。这样的单元素养作业符合当下“双减”精神,既照顾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自由选择作业的同时,又努力让所有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的发展。
(一)梳理要点,明晰方向。
一份好的单元素养作业,不仅要关注知识考查,更应该着重渗透能力考查。编制单元作业前,笔者研读了课标的具体要求,通过细目表,梳理单元的所有内容,明晰每个部分对于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要求以及学业表现。这样既能够保证知识点的全覆盖,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的方向,达到考查的目的,体现学生的发展。
(二)分层设计,落实素养。
基础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的题目均进行了星级评定。每一种星级都包含了单元所有知识点。在发展性作业中,同一大题里又有不同星级的练习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另外,我们对每题所指向的核心素养也进行了分析。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做题中所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例如发展性作业的第4题,★挑战中画任意四边形,大部分学生会自然的在三角形ABC外找点,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点还可以再哪里。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还可以在里面找点。这样从3点连线外到线上再到线内找点,学生在有序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概况出如何画出一个任意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抽象概况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关注生活,培植情怀。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
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运算能力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
一、创新创业教育含义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 是以创新意识为主的,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等, 将创新性人才作为根本。其二, 与接受教育、传统教育相同, 从而形成一种新型教育。对于创新教育来说, 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 促进创新性人才的积极培养, 根据新课程教学内容,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 还要优化学生的工作能力以及自身掌握的技术。狭义上, 是创办企业接受的一种体系, 因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不仅能将相关知识与自身技能相互融入, 还能促进创业教育的效率化发展。
二、构建会计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意见
(一) 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引领者, 所以, 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会计本科专业的教师是在市场中形成的, 无论是价值观还是学术研究, 都需要在市场中形成, 所以, 教师需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还要在市场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1]。并且, 会计教师还要在市场中积累更多经验, 使自身不同的优势都能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保证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 提高会计本科学生的能力
为了提高会计本科学生的能力, 首先, 要对本科学生进行定位, 并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 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并明确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需求条件, 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 还要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的核心能力, 充分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因为对于会计本科学生, 需要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和知识, 特别是税收、资产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等, 都能成为核心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并且,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以及个人特点加强学习, 保证自己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 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建设中, 要为学生构建有利的宏观环境, 如,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并促进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 还要为会计学生创造和谐的大学环境, 其中, 要转变会计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 以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这种理念灌输方式需要以宣传、教师引导等方式来完成, 从而保证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和谐发展。在会计本科专业, 还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使其也能具有创新精神。其次, 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教育平台, 因为要使学生发挥个性化, 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并促进服务的多样化发展[2]。
(四) 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
为会计本科专业教学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 在具体构建过程中, 首先, 要组建创新创业队伍, 根据学校中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和自身条件, 形成不同的创新创业队伍, 其中, 可以保护财务管理教学研究组织、税收研究组织以及审计研究组织等, 并以资金作为主要的鼓舞。然后, 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自身经验, 这期间,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实践条件, 使教师能与相关企业共同研究, 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完善。最后, 将学校请进来, 学校以及一些企业在发展中, 可以指派一些有经验的管理者参与到教学中去, 使他们能够将一些创新方法引导给学生, 从而提高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
(五) 创建教育评估体系
在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下, 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在社会发展中, 创新创业教育是会计本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评价体系作为主要的导向, 能够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合理形成, 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 评价体系还能对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的创业率、绩效等内容进行评价, 从而对高校的整体性发展进行判断。在评价体系建立与形成下, 需要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 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 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下, 为了构建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导向, 并促进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基础上, 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与时俱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红梅, 廖果平.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J].会计之友, 2010 (10) :115-117.
[2]吴艳, 王春莲.构建会计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3, 29 (1) :119-121.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08-04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创新创业+”是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入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作为核心概念,其宗旨是以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目的是让高职学校教师和学生能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教育观念,持之以恒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融合教学、研究、大赛、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中,从而实现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高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造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导向。“+”作为模式外延,即将创新创业与高等教育中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改革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外延是无限延展的,是可推广、可复制的。该模式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创新创业+XX专业=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其成效绝不是简单地相加。
二、课程、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创新创业+”的人才培育的核心环节,也是观念转化的桥梁。设计一个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教育过程中最大压发挥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实现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精准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与美国、日本、英国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各要素和结构之间。因此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要素和体系几方面去研究是有必要的,再来研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相关问题。国内外许多先进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借助这些理念和经验构建和完善适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
国内外对课程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课程”这一概念较早出现是唐代孔颖达编写的《五经正义》和《示子全书·论学》里。过去对“课程”解读仅局限在教学的时间上、教学范围里和工作进程中等元素。国内专家王伟廉[1]的观点“课程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整合学科和教学督导、教学活动的一项工程”。还有专家将课程理解是一种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索和研究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实施意义、精神层面、实践经验、多项能力的生成过程等等。
国外“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自拉丁语“跑道(Cursumrace course)”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为教育上的专业用语,意指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奥利弗(Albert.Oliver)是系统的研究课程定义的一位美国学者,他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分析出“课程”有七种代表性解释。Lewy,A.[2]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Johnson[3]认为课程是“一种提前预习结果的结构化排列组合”,奥利瓦[4] (Peter F.Oliva)认为:“与教学管理、教学监督和教学研讨等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术语相比,课程确实具有一种神秘的味道。
综上所述,“课程”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涵义。一位美国的学者做过一个关于课程的统计,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19种之多。[5]可见,“课程”概念解释有很多种,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分析,反而凸显课程研究领域的生机。
(二)课程结构、课程体系
“课程”概念众说风云,“课程体系”也不例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课程体系”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因此认识“课程体系”必须先认识课程结构。国内有很多专家研究它,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课程结构”有更深的理解。
顾明远[6]认为,“课程结构”一方面是一个学校将课程各方面的有效组织、合理安排、相关内容配合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我们一般提及的教科书。施良方[7]却认为“课程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组织和合理配合,也就是说研究课程内部各组成部分如何最佳的融合起来的问题。”廖哲勋[8]指出:“课程结构是一个学校所有课程组成的内部诸要素之间有一定规律的组织表现。”杨树勋[9]认为:“课程结构是一个学校课程全面规划以及总体推进的综合体。”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10中,描写课程结构关系最为准确的词语是“Curriculum Organization”(课程组织)。书中给出的定义意思是:“课程组织是指一个学校将所有教育体系内的各要素的组合,根据需要加以排列组合的一种方式。”张华[11]认为“课程组织是一个学校将特定的专业配置的各种课程组成要素有机地融合成课程结构,以便各种课程在教学运行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结构系统产生一种合力,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一样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者赫冀成等[12]主编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一书,指出“课程体系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部分,是某个专业所设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它是特指课程结构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分配。广义分类是一个系统,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形成规律的组合成课程内的多个构成要素。
国外与我国所述的“课程体系”相近的单词是“Program”,卢晓东[13]认为: “Program”仅代表一个系列、并形成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相当于一个教学计划也可以看做是课程体系。美国并没有课程体系的说法,它们对相关专业教育是让学生以主修不同方向的课程来进行的。其教育的组织方式以及隐藏在这种组织方式背后的指导思想与我国现在的课程内涵还是区别较大。尽管国内外的理解有差异,从形式上看,“主修”和“专业”都是由不同的课程组织来体现的[14]。因此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同的课程组织即课程体系,都是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和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文件精神,这些文件中所提到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活动包括第二课堂、社团、大赛竞赛、综合社会实践、各类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嵌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之中,都是为教育的本源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讲课程体系理解为既有思想内容,又具形式结构的育人的“文化场域”,而不是一种只有空洞而无内容的外壳。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学生如何去使用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为社会服务,它可以交给每一个学生掌握怎样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是学生成长过程必须汲取的不同营养的“菜谱”,通过这些“菜谱“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品尝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以提高自己在成长过程所需要的文化营养。endprint
(三)“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价值观念指导下,将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由其课程观、目标、内容、结构和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创新创业课程观起着主导作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模式的形式表现。我国现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很多处于一种“两张皮”的状态,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家提倡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主旨相背离,将国外创新创业成果的运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的实践,归纳和总结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创新精神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能够用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前人没有提出的观点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实施发明创造、创新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业意识是指学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需求、创业动机以及浓厚的创业兴趣、远大理想、职业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创业知识是指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都要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创业能力是指在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能具备独立工作以及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社会交往的综合能力;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应具有独立、敢为、坚韧、克制、适应、合作、缜密、外向型等多方面的心理品质能力。
三、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成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通过多次调整,多方调研、科学论证,最后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包括八大模块,如图1所示。
(一)人格与应知模块,包括大学学习方法、人际交往与礼仪、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行为规范、校园生活百科、评奖评优、网络课程学习、图书借阅、学籍管理、专业解读、学分制方案、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宿舍管理。这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刚刚进学校的大学生,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变化,要让他们了解新的环境下一些基本要求,主要安排在开课的第一周全部上完,授课老师有院系部的辅导员、学工、团委、安全部门等讲授。
(二)思想与理想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训与军事理论、体育与健康五部分,全部为必修课程。
(三)应用与工具模块,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全部为必修课程
(四)旅游与素质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课程群、职业礼仪与形体塑造、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人文艺术课程(限选课)、作品欣赏课程(限选课)、迁移拓展课程(任选课)等
(五)创新与创业模块,包括创新理论与实践、创业基础、创业拓展课程如旅游创造学、创业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创业管理、商务沟通、企业法与知识产权管理、创业投资与创业财务、电子商务前沿、技术创新管理、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创业设计、企业实习等综合素质课程。
(六)专业通识课模块,包括烹饪原料学、中国烹饪概论、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烹饪工艺学、烹饪英语、中式面点制作工艺、地方风味菜品制作、烹饪化学、快餐经营与管理、食品雕刻、现代厨房生产与管理、餐饮运营实务、菜单与宴席设计、创新菜点的开发与设计、餐饮成本核算与控制等
(七)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中式烹饪基础、畜肉菜品工艺、禽蛋菜品工艺、水产菜品工艺等
(八)实践与设计(论文模块),包括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结语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用而生的,它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内外课程、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分析,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构架出全新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Lewy,A.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1991.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 15.
[3]Johnson,M,Jr. 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 Educational Theory 17, No 2. 1967. pp. 130.
[4]PeterF.Oliva,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Little,Brown&Company (Canada) Limited, 1982, pp. 4.
[5] [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6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杨树勋.现代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97-98.
[10]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73.
[1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0.
[12]赫冀成,张喜梅.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4:19.
[13]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高等教育论坛,2002, (1).12, 11-18.
【核心素养创新创业】推荐阅读:
核心素养下的创新课堂11-10
年级核心素养11-03
核心素养研修心得05-26
音乐核心素养论文07-07
四年级核心素养11-24
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05-24
教师职责与核心素养09-20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09-23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解读10-05
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