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背诵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语文背诵(精选9篇)

大学语文背诵 篇1

《大同》

《老子》二章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诗词

屈原《国殇》陶渊明《饮酒》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登鹳雀楼》

高适《别董大》王维《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行路难》《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杜甫《春夜喜雨》《登高》 孟郊《游子吟》杜牧《泊秦淮》

李商隐《无题》《锦瑟》王安石《泊船瓜洲》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陆游《书愤》

李白《忆秦娥》李煜《虞美人》

柳永《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秦观《鹊桥仙》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陆游《卜算子·咏梅》 《诉衷情》

大学语文背诵 篇2

究其原因,最根本一点,就是私塾里的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背诵。在时代已进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部分,比如背诵,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不但要继承背诵这一传统,而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下面我就背诵的有关问题,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个人汉语言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能达到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程度。因此,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获得语感必须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背诵的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各种规则就会在大脑中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一种强烈的语感,而有了语感,就能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优劣。

二、背诵可以为说和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8年9月,钱钟书先生出席了在意大利召开的第26届欧洲汉学家会议。会上,他用流利、纯净的意大利语作了题为《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并不很长的即兴式演讲。在演讲中,他根据内容的需要,时时援引、背诵意大利文学家的作品,不管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家名作,还是二三流作家的作品,甚至是意大利本国人也感到比较陌生的,他都能随时援引、背诵,而且一字不差,使得欧洲的文学家大为吃惊。此外,他还引用背诵了不少英、美、法、西班牙、葡萄牙等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品,使演讲大放光彩。究其原因,固然钱先生是一个语言天才,但与他博闻强记,读书甚多,且注重背诵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好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要想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必须对古今中外的锦言佳句、优秀篇章,大量地记忆、背诵。背得多了,记得多了,自然会在说和写的时候引经据典,左右逢源,文笔流畅,文采斐然。历史上所有的文学家和饱学之士,哪一个不是扎扎实实地读了很多书,背了很多的名著名篇呢?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足以称之为天下的奇才,也是从“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得来的。近代著名的文家大师茅盾能背出《红楼梦》的前80回,赢得了朋友的一桌酒饭,被传为佳话。巴金说他有200篇文章装在肚子里,大为受益,等等。先有读书和背诵,才能有更高意义上的说话和作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还有郭沫若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都揭示了这个道理。因此,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大力加强背诵。

一是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其科学地背诵。对背诵的目的和材料的意义有清楚的认识,要限制时间,增强紧迫感,提高注意力;充分利用早晚大脑没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时间去背诵;不要到恰能背诵的时候就停止,而要在此时趁热打铁,加紧背诵,以求达到一种“过度的学习”。研究发现,假定恰能背诵的程度为100%,那么学习程度达到150%时,其遗忘最少,识记效果最佳。

为了防止遗忘,还必须经常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在背诵的材料记熟,大面积的遗忘还未到来之前,就要经常复习,加深印象,以求巩固。

二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方法。背诵的方法很多,如分层背诵法,即把要背诵的文章划分层次,搞清层与层之间的联系,然后逐层背诵。抓领头句、领头字、过渡句背诵法,抓关联词语背诵法,提示背诵法等。提示背诵法适合于课堂上边讲边背时使用,即在学生还没有达到熟练背诵的情况下,教师提示段落中的有些句子让学生接着背诵。还有多种感官背诵法,即在记忆的时候,同时用眼看,用耳听,用嘴念,动手写,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种刺激叠加在一起,在大脑中的印象就十分深刻。若是再把想象、联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思维参与思考,记忆就会更加牢固。

使学生认识到背诵的重要作用及掌握一些背诵的方法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调动其背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还可常常示范背诵。可以背课内的,也可以背课外的,教师的这种素养和积累越深厚,越容易以榜样的力量去推动学生,使他们乐于去背,争相去背。由于高中学生的自控力还不算太强,所以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检查和督促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去落实背诵。

语文教学呼唤背诵 篇3

然而时至今日,它却遭到了种种非议:有人认为背诵是读死书,死读书,是愚笨落伍的教学法;有人认为背诵拘系思考,残害性灵,使人变得机械麻木;更有甚者,把语文教学水准日渐低落、语文素质江河日下的账算到它的头上,认为与它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摒弃背诵的呼声此起彼落,响彻云霄。于是人们对它嗤之以鼻了,对它白眼相向了;于是它被冷落了,从雄踞几千年的历史舞台的中央站到一边去了,消尽了昔日的风采。这一切都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危言耸听,试看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多少课文要求背诵?试看我们的语文老师,有几个在备课中体现了背诵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作出了背诵的要求?有几个在教学中进行了背诵的训练?试看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多少人在早读课上认真朗读?有多少人能背很多文章?笔者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几乎每篇课文都能背;读中学时,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远比现在多得多。记得那时老师对学生的背功非常重视,抓得极严,凡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学生一一要在老师面前过关。也记得,那时早读课上,校园里书声琅琅,声震霄汉。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历史,怎不教人伤心泪落!

造成今日之局面,原因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背诵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够,对背诵的重大价值认识不足。其实,背诵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背诵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

古代,蒙童入学后,大字不识几个,先生就带他们读课文了。熟读之后便要求背诵,名曰“温书”。温书是学生的日常功课,先生要求极严,如果不符要求,先生的戒尺是不认人的。待学生背诵后,先生再开讲(讲解文句的意思)。学生识字不多,句子意思也不理解,为何就要求学生背诵呢?原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尽管在古代尚无语感这一概念,但经验告诉人们,学习语言,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感受和认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蒙学阶段是儿童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增强其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懂得: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哪个词跟哪个词相搭配,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是有规则的。虽然这些规则学生尚不懂得,但读得多背得多了,潜意识中便会模糊地感受到。这种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文法知识)要重要得多。事实上,古代尚无文法,即使有文法,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作基础而跟学生去谈抽象的理性知识,岂不是对牛弹琴!而古代虽无文法,但人们照样写文章,韩柳欧苏的文章照样光耀千秋,流传万代。何也?笔者敢断言,原因之一,得力于他们对语感的深厚积淀。然而培养语感的前提在于熟读成诵,没有大量的背诵作基础,语感从何而来!对于语感与背诵的关系,梁实秋先生曾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求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也说:“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关于对联的事情。中国人有贴对联的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总要贴上对联以渲染气氛。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小学生且不说,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有多少人会撰写对联?不说撰写,就连贴也贴错,往往把左边的贴到右边,右边的贴到左边,令人啼笑皆非。如果学生能背诵大量的古诗,能够背诵一些像《滕王阁序》那样的骈文,语感培养起来了,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二、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由之路

我们常听人们作报告,有的人的报告言辞畅达,文采焕发;有的人的报告却语言滞涩,枯燥无味。何哉?前者语言材料积淀深厚,后者语言材料蕴藏浅薄。而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由之路。学习语言有一个由“死”到“活”的过程。先要“死”,才能“活”。所谓“死”,就是要多读多背多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活”。没有深厚的语言材料积累而想语言文采斐然,只能是一种美丽的幻想。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清代的郑板桥在《自叙》中说他“每读一书,必千万遍”。“千万遍”,虽有夸张,但熟读成诵则是无疑的。古往今来,大凡在语言文学上卓有建树者,无不满腹诗书。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十岁左右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文学巨匠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蜚声文坛的巴金,能背诵两百多篇的散文集《古文观止》,这还仅是他所能背诵的书的一部分;著名作家李准说他《古文观止》基本能背,中国的诗词民歌他能背七八百首,等等。古人说:“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足见熟读背诵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的背诵,当然是指古诗词名篇,文言经典作品,现代美文精品。这些作品,字字珠玑,句句玉语,是语言艺术的精华,这些东西不多积累,焉能为文?没有厚积,焉有薄发?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现在的学生作文。现在学生也学修辞,修辞中有一种叫“引用”的辞格,然而学生学了却用不上。什么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脑子里无“米”,拿什么做“炊”!故现在的学生作文,语言多无文采,味同嚼蜡。如果能背诵大量古诗文,作文时定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何至于此!

三、背诵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

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读书读到难懂处,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再读,便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似有所悟。每读一遍,理解便加深一层。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此,古今文人学者多有心得,如苏东坡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义自知”,朱熹的“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也谈到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他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落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忆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所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背诵,对于古诗文阅读尤其有用。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视为畏途。之所以如此,从文言文来说,主要是语言的障碍。背诵,是对付文言文阅读的高招,只要多读多背,就可以打破文言文难懂的坚冰。从古诗词来说,除语言障碍的难处外,意境、风格的领会也是难点,然而只要熟读成诵,难点自然冰释。对此,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永贤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脑海中,一辈子也洗磨不掉。因而才有可能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光看不行。”

以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实,背诵的作用还不止此,例如背诵能锻炼记忆力,背诵能增长智慧,等等。

背诵之于语文,犹如加减乘除法之于数学,加减乘除法都不懂,还学什么数学;连文章都不能背几篇,还学什么语文!为了使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践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做出成效,为了切实提高国人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呼唤背诵!

初中语文背诵篇目 篇4

1.《关 雎》《诗经》

2.《蒹 葭》《诗经》

3.《长歌行》(汉乐府)

4.《观沧海》 三国 曹操

5.《龟虽寿》三国 曹操

6.《赠从第》汉 刘桢

7.《山中杂诗》南朝 吴均 8.《从军行》唐 杨炯

9.《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

10.《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 孟浩然

11.《黄鹤楼》 唐 崔颢

12.《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14.《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15.《野望》 唐 王绩

16.《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17.《使至塞上》唐

王 维

18.《竹里馆》唐

王 维 19.《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 维

2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21.《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

22.《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

23.《行路难 》唐 李白

24.《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唐 李白 25.《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26.《送友人》唐 李白 27.《月下独酌》唐 李白 28.《望岳》唐 杜甫 29.《春望》唐 杜甫

30.《登楼》唐 杜甫

31.《羌村三首(之三)》唐 杜甫 3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

33.《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

34.《石壕吏》唐 杜甫

3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

36.《逢入京使》唐 岑参

37.《走马川行奉宋封大夫出师西征》唐 岑参 38.《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3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 愈

40.《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 韩 愈 4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42.《秋词》唐 刘禹锡 43.《观刈麦》唐 白居易

44.《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45.《望月有感》唐·白居易 46.《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47.《赤壁》唐 杜牧

48.《泊秦淮》 唐 杜牧

49.《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5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 李商隐

5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唐 李煜

52.《送灵澈先生》唐 刘长卿

53.《月夜》唐 刘方平54.《商山早行》温庭筠

5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 范仲淹

56.《浣 溪 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 晏殊

57.《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

58.《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宋 李清照

59.《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 李清照 60.《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61.《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宋 辛弃疾 62.《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

6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 辛弃疾 64.《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 苏轼

6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宋 苏轼 66.《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 苏轼 6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苏轼

68.《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宋 辛弃疾

69.《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宴殊 70.《游山西村》宋 陆游

7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 陆游 72.《卜算子·咏梅》宋 陆游 73.《归园田居》 晋 陶渊明

74.《饮酒》晋 陶渊明 75.《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

76.《鲁山山行》 宋 梅尧臣

77.《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 78.《观书有感》 宋 朱熹

79.《卜算自·宋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 80.《约客》宋 赵师秀

81.《论诗》清 赵翼

82.《天 净 沙·秋 思》元 马致远

83.《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84.《山坡羊·骊山怀古》元 张养浩

85.《朝天子·咏喇叭》明 王磐

86.《别云间》明 夏完淳

87.《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88.《沁园春·雪》毛泽东 89.《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90.《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91.《乡愁》余光中

92.《我爱这土地》艾青

93.《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94.《纸船 寄母亲》冰心

95.《木兰诗》

96.《桃花源记》陶渊明

97.《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98.《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99.《三峡》 郦道远

100.《湖心亭看雪》 张岱

101.《与朱元思书》吴均 102.《陋室铭》刘禹锡

103.《爱莲说》周敦颐

104.《马说》韩愈

105.《大道之行也》《礼记》 106.《小石潭记》柳宗元

10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10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09.《鱼我所欲也》(《孟子》)110.《醉翁亭记》欧阳修

111.《岳阳搂记》范仲淹 112.《出师表》诸葛亮 113.《曹刿论战》(《左传》)

四年级语文作文背诵 篇5

请你以“我最喜欢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把喜欢的原因写清楚。

我喜欢的节日中秋节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去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可开心了。在这月圆之夜,我们分享着美味的月饼,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那天的月亮虽没有往年的中秋节那么亮。不过,也挺美的。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风哥哥夸她几句,就躲到云层后面,蒙上一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真好玩!

每到中秋节,我总是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妈妈经常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成语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只觉得我小时候挺好玩的,挺好笑的。

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从天上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人间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在古代被又称为“团圆节”,“秋节”等。人们向往着团团圆圆。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宋朝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好作用。我非常喜欢中秋节。

秋天给人以淡淡的凄凉的感觉,很多人只看到它的荒凉,但忘却了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请你以“秋天“为题,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

秋天的校园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告别了炎热的夏天,迎来了凉爽的秋天。秋!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一派丰收的景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美丽的秋景吧!

秋!你悄悄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她们又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秋!你悄悄走进田间。秋风吹过,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了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轰鸣。

你看,秋天来到了果园里,给碧绿的苹果穿上了一件红色的外衣,这里苹果成熟了,变的又香又甜;秋风也给碧绿的葡萄穿上了紫荧荧的外衣,这里的葡萄也成熟了,如同一串串紫玛瑙晶莹刺透,好看极了;秋风还给绿绿的橘子穿上了橘黄色的外衣,顿时橘子也成熟了,如同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树上,再配上绿绿的树叶,颜色非常鲜艳„„

啊!秋,我爱你。

学了本单元课文,我们认识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维护国家尊严的徐悲鸿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你还知道那些具有爱国精神的人物?请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通过一两件事向大家介绍一下。

以前自己对历史知之甚少,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横老师的演讲视频,一横老师的演讲让我有很深的感受,一横老师表达的这种爱国思想值得所有的有良知的国人学习和传承。当初我们中国人的领土被日本侵占,还要中国人割地赔钱买回自己的领土!1931年和1937年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被日本杀害了多少人的生命!这还只是侵华的开始,日军又对中国华北地区三光政策,企图灭亡全中国!但中国经过八年的抗争终于让日本停战了。但中国却承受了无比巨大的牺牲。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新社会,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一直以为日本人和中国人是友好的,没想到日本人曾经给中国人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今天,他们又像以前一样来欺负我们了,不过我们的今天已经不再懦弱了,如今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不容许任何人来侵占我们的国家领土!

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所以能做的就只有认真读书,读好书,长大了献出一份力,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强大不让外国欺负我们中国人!一横老师说的对: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保卫国家人人有责,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莫忘国耻,努力学习。购买国货,自强不息!

请你选择一处景物向大家介绍一下,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美丽如画。

春天的校园就是一幅绚丽的水粉画。瞧,梧桐树伸出了毛绒绒的手掌,像是稚气的孩子在招手,迎接老师和同学。小草迫不及待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好似调皮的娃娃,和我们一起嬉戏、玩耍。而一些叫不出名花,散落在校园里,在春风里微笑,为这春的水粉画抹上一道亮丽的色彩„„。

夏天的校园满眼绿色。梧桐树也不再是稚气的娃娃,长成了健壮的青年。再看看那小草,酷似雄赳赳、气昂昂的卫士。野花呢?它开得更艳了,给美丽的校园带来阵阵清凉„„。

秋天的校园是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一片金黄。梧桐树做起了“妈妈”,树上满是她的“孩子”,他们一落地,“妈妈”就倍感欣慰。小草已没有往日的神气,开始枯萎。各种野花也被时间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美丽,开始渐渐凋谢。秋天的画,有喜悦、有欢笑、有无情、也有不舍,秋的感情最多变,也最神奇。

冬天的校园是一幅素描。所有的教学楼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花坛里、操场上、雪白一片,只有几棵长青树还傲然挺立在风雪中„„。

校园的四季真美啊!

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自己是怎样度过的?选取一两件记忆犹新的事介绍一下。

“种”糖

我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而年幼无知,却又使我做了许多傻事。回想起那次“种”糖的往事,便禁不住偷偷抿嘴笑了。

那时侯我4岁。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乡下的奶奶家。来到田里,我远远地看见爷爷奶奶正在种豆子。午饭后,妈妈炒豆给我吃。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好奇地问:“爷爷,豆子是怎么来的呢?”“田里种的呀。”爷爷回答道。我又问:“那种的东西全都能长出来吗?”“能。”爷爷肯定地回答。我高兴极了,暗暗地记在心里。

第二天早上,妈妈要带我回家,路过食品店的时候。我吵着让妈妈给我买包糖吃,妈妈不答应,说:“吃太多糖会长驻牙的。”“不嘛,我就要吃!”我开始撒娇了。“好好好。”妈妈拗不过我,只得依了我。回到家,我从那包糖里拿出一粒,放在桌子上,然后坐在沙发上美美地吃起来。吃完后,我还想再吃,突然,我想起刚才放在桌子的那粒糖,还想起爷爷昨天告诉我的话。于是,我拿起那粒糖跑到楼下把它种在地里,还梦想着长出糖果树,能天天吃到糖果,那多爽啊!为了达到愿望,我天天浇水,松土„„可是好几天过去了,糖就是不发芽。我既纳闷又失望极了。后来,我只埋怨爷爷骗我。

一天,爸爸妈妈又带我去爷爷家。刚一进院我就大声喊起来:“爷爷你骗人,你是坏爷爷!”爷爷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好奇地问:“怎么啦,我的小孙女?”我生气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大家。

大家听了我的话后,哈哈大笑:妈妈笑得肚子都疼了,奶奶的老花镜险些掉了下来,哥哥刚吃的糖喷的老远,就连平时文静的爸爸也笑得前仰后俯。爷爷忍住笑说:“糖没有生命,是种不出来的。”我听了半信半疑,似懂似非地点了点头。

现在,我已经上四年级了,懂得了许多,再也没有干过那样的傻事。回想起童年的趣事,真觉得可笑!

你认识的人或接触过的人有很多很多,其中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动笔写一写,要写出他(或她)的特点和值得你敬佩的地方。题目自拟。

我最敬佩的人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服务大众而默默付出着,也许你毫无察觉,可是这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无处不在,警察叔叔就是其中中一员.去年放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我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看见一个大哥哥骑着自行车正想从斑马线上过马路.突然,红灯亮了,他赶紧把车刹住,可是,由于自行车惯性作用的缘故,还是向前冲出了一米多远.这时,一个警察叔叔走了过来,对大哥哥说:“孩子,请你跟我过来一下.”大哥哥以为警察要处罚自己,便自然自语地说:“警察只会欺负小孩.”警察听到了,微笑着对大哥哥说:“我不是欺负小孩,你的自行车刹车有点问题,过马路多危险呀!还是让我帮你修修吧!”

只见警察叔叔把自行车推到一边,然后从工具箱里掏出钳子和螺丝刀,蹲在那里帮大哥哥修自行车.不大会工夫,警察叔叔把自行车修好了.大哥哥固执地要给警察叔叔修理费.警察叔叔仍然微笑着对大哥哥说:“我不收你钱,快点回家吧!如果再不走,我真的对你开罚单了.”

大哥哥激动得连声说“谢谢您!警察叔叔,”大哥哥一边说,一边骑着自行车离开了.警察叔叔收拾好工具也离开了.我望着那位警察叔叔的背影.心想:这位警察叔叔真值得我们敬佩!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出了父母,与你最亲近、相处时间最长的要数自己的老师了,你们之间一定会有许多让你难忘、感动、后悔、愧疚的事,选择一两件写下来,让读者体会到你与老师之间浓浓的真情。

要求:题目自拟 内容要具体,体现老师的特点 注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

我的老师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人生路,但是我却要说老师像妈妈。

我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她就是这样一位像妈妈样的好老师。

每天早晨,我们都会早早的来到学校,玩会儿游戏后再上第一节课。我们最爱玩的就是踩线的游戏了。一个同学跳起来,能在落地时去拍到另一个同学算赢。当我正准备跳时,&&&同学也向我这边跳来,我就想马上过去拍他一下,可***同学这时也跳起来去拍他了,于是“砰”的一声,我和***同学相撞了。我的下巴重重地撞在了&&&同学的肩膀上。顿时,我眼冒金星,感觉天旋地转的,我的嘴巴不能张开,甚至连说话都困难了。在一旁玩耍的同学见状,马上把我都扶到了教室,我捂着下巴很难为情地躲到桌子底下去了。

当上课铃响时,值日生喊了声“起立!”,我依旧捂着脸站了起来。从指缝中却看见了张老师正朝我望。当老师说了声“同学们请坐下”后,她并没有立即上课,而是向前排同学打听情况,等张老师了解清楚了我受伤一事后,她马上把我拉进了办公室,亲切地问:“需要去医院吗?”我摇了摇头。“来,我看看”,张老师俯下身,托着我的下巴,看了看,那因焦急而紧皱的眉头也渐渐地舒展开:“没有伤口,小问题,我帮你涂点碘酒吧。”张老师从她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纸盒,里面放着许多小药瓶、创可贴、棉签之类的东西。只见她拿起一个茶色小瓶,拧开瓶盖,用棉签在里面蘸了一下,然后在我下巴上轻轻地涂了两遍,顿时火辣辣的下巴感觉凉凉的,疼痛感一下子全消失了。从张老师微笑的眼神里,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叫母爱的力量。

当我昂首挺胸地重新坐回座位上时,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他们似乎在遗憾为什么撞的不是他们而是我呢。这时,微笑着的张老师,也开始给我们上课了,她那清晰动听的声音,更加让我觉得,她是那么的美丽漂亮。这堂课,我听得非常认真,因为,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像妈妈样的张老师。

诚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在你的周围一定有许多讲究诚信的人或事,选取一个典型人物向大家介绍一下,他是怎样讲究诚信的。

诚信,是文明的花朵,带给我们希望;诚信,是美德的彩虹,引领我们向前;诚信,是信用的枝干,带领我们走进美妙的世界。

法国著名的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是啊,诚信非常重要,你若没了诚信,你就没了价值。其实,做到讲诚信并不难,关于诚信,我们身边就有不少。

记得那是一个很平常的下午,因为正在下雨,没办法上体育课,所以体育老师给我们看电影。看到一半时,我突然想起自己一直想买一个文具盒,可是却没有钱。唉,只好做做白日梦吧。“喂,你看,你前面的同学掉钱了。”我同桌拍了一下我肩膀。我往地下一看,真的!一张崭新的十元静静的躺在他的椅子脚下。那位同学的口袋张的大大的,显然钱是从那里掉出来的。可她却在专心致志的看着电影,丝毫没有察觉。这时,我心里冒出了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天使说:“这钱不属于你,你不能拿。如果你拿了,那和小偷有什么两样。”恶魔说:“还是把它据为己有吧。再说了,她也没有发现,又不会怪你。这样,你不仅可以买一个文具盒,余下的钱还能自己花呢!”可天使却说:“如果你现在不培养诚信,长大后肯定会酿成大错的。诚信是做人的底线,如果舍弃了诚信,人生还有意义吗?”此时,我心里正激烈的斗争着,最后,天使战胜了恶魔。那位同学依然专心致志的看着电影。我拍拍那位同学的肩膀上说:“你的钱掉了。”那位同学把钱捡起来后,对我说声:“谢谢。”虽然我没有买成文具盒,但我却做到了讲诚信。

诚信是初生的朝阳,能照耀我们,使我们产生无穷的力量;诚信是久旱的甘露,能滋润大地,使大地现出勃勃生机,让诚信充满整个社会吧!

题目:我喜欢的

要求:首先补充好题目,可以写动物、植物、工艺品等,可运用恰当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你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语句要通顺,内容要具体。

我喜欢的动物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只小白狗。

它有一身厚厚的纯白色的毛,一双像狐狸的耳朵,尖尖的脸庞„„咋一眼过去,怎么这只小狗从头到尾都这么像狐狸啊!我刚开始见到它,就被它骗过去了呢。它吃东西的时候跟别的狗不一样:稳稳的用两只后腿坐着,然后用两只前爪捧着食物,伸着脑袋一点点的吃东西。有时候吃的高兴了,它就汪汪叫。它的叫声很特别。听起来似乎很低沉,好像一个老人在念叨什么,但是你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又跟别的低沉的不一样。比如,它要是吃到爱吃的东西,就会叫的低沉而短暂,它要是没吃饱,就会叫的冗长而烦闷,这个时候,你要是给它再给点食物,它就会变的很乖巧。如果你在它吃东西的时候,摸摸它的额头,它就会伸出前爪,趴到你的腿上,乘机要你抱抱它,然后顺利的坐到你的腿上,开始安静的吃它的食物,这个时候,你要再摸摸它的头,它就会舔舔你,大大的眼睛呆呆的看着你,真是可爱极了。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带了一根骨头给小白狗吃,可这时,却跑来了一只小黄狗和它争了起来。它们互相用前爪你争我挠,这个时候,小黄狗一不小心将骨头掉入小白狗的手中,小白狗乘机把骨头用爪子按住,然后冲小黄狗汪汪叫,小黄狗被吓跑了。小白狗这才安心的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看我,还冲我呜呜叫着,好像在说:“谢谢你,不过从今往后,要带俩根呀!”

语文课文的背诵技巧 篇6

1、自然背诵法

自然背诵法是指在自然的状态下,不采用任何记忆方法帮助背诵,只是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练成诵的方法,自然背诵法是一切背诵法的基础。

2、抄诵法

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读诗词或短文时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3、抓线索背诵法

抓线索背诵法是一种常用的理解式背诵的方法,在自然背诵的基础上,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作为线索,作为背诵的提示,用得好,能使背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1)抓主要人物。

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

(2)抓时空词。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

4、图像再现背诵法

图像再现背诵法是指将语言材料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图像材料,在头脑中形成一系列可以再现的形象,背诵时把文字材料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中一一呈现出来。

5、联想背诵法

联想背诵法是指通过联想,在头脑中形成暂时的联系来增强记忆,从而达到背诵目的的一种背诵方法。

6、串字背诵法

在一定数量的诵读基础上,将语言材料几个句子的首字或关键字串在一起,并附加一定的意义,使之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不能组成句子的,有时还要使用谐音的方法,这种背诵方法就是串字背诵法。

7、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8、情节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9、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的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10、对比法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11、提纲法

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12、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关键词,这样逐句背,而后合背,由词连句,由句连段,再由段连篇。或先抓要背内容的主要部分,再带动次要部分,再合背

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13、耳听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大家洗耳恭听。或自己先把要背的东西录音,然后放音,仔细听记,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比单纯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14、歌诀法

将要背诵的内容,编为歌诀,读来顺口,记忆深刻。

15、点线法

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如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等,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略谈语文背诵训练 篇7

一.狠抓背诵背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段) ”, 其中第一学段 (1~2年级) 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在第二学段 (3~4年级) 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在第三学段 (5~6年级) 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

我们天天讲, 语文教学要“抓纲靠本”, 这个口号是对的。“纲”, 就是语文《课标》;“本”, 就是编者根据《课标》编写的语文课本。《课标》是教学之“纲”, 是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既然《课标》都明确提出了背诵的教学要求和规定了背诵的教学任务, 那么,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忽视背诵背功、不抓背诵背功呢?因此, 作为教师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课标》规定的教学要求去做, 应该“照办没商量”。

二.狠抓背诵背功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需求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 它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而且这二者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忽视背诵背功, 不抓背诵背功, 就不能很好地或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造成这种局面, 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们有些教师思想不解放, 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对背诵背功缺乏正确的认识, 责任不在学生。

背诵作为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 作为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内容, 它与“死记硬背”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死记硬背”指的是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运用某些知识, 而只是让学生死记一些定义和术语。这种做法对掌握一门知识来说, 是有害的, 应该反对。但是, 背诵就不同了, 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熟读成诵的过程, 也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都知道, 文章的某些好处, 往往很难百分之百地讲出来, 即使讲出来, 光听别人讲, 体会也是不深刻的。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就不能只让学生听老师讲, 就不能只让学生埋头题海做练习, 还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才行。而背诵就是反复诵读课文的一种训练。背和不背是大不一样的。不背, 就像过眼烟云, 转瞬即逝, 就像陌生路人, 不相应援。只有会背、背熟, 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所谓“胸藏万汇凭舌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青少年学生精力旺盛, 记忆力强, 应该趁这大好年华多记多背, 为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储备基本的知识。

三.狠抓背诵背功是完成知识向能力迁移的重要手段

汉代辞赋家扬雄说:“能读千赋则善赋。”书读得十分纯熟, 以至于背诵, 就能达到朱熹所说的“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这样, 学生所学的知识, 才能在笔下自然而然地显涌出来。这即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熟读尚且如此, 更何况背诵呢?由此可见, 背诵背功对于学生体验语感、训练思维、提高读写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它是完成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的重要手段。

说背诵是“老一套”是毫无道理的。从古至今, 重视背诵背功, 并得益于背诵背功的例子举不胜举。顾炎武据说曾背下《十三经》和《资治通鉴》, 养成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而后才成为彪炳千秋的大儒。能将《古文观止》中二百多篇散文背下来的人就更多了。著名作家巴金, 他除了能背诵好几部书外, 对《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散文背得尤熟。他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 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 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著名的小说家钱仲书先生就更不用说了, 他对古今中外的名词佳句都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他的背诵背功可以说是无人可比的, 他所取得的突出文学成就不能说与他的背诵背功没有关系。

总之, 背诵一些名篇佳句是《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需要, 也是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手段。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背诵背功的训练, 语文教师要放开胆子理直气壮地狠抓背诵背功。

徐梅,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黄墩小学教师。

摘要:背诵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背诵名篇佳句是《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需要, 是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手段。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背诵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背诵;方法

中学教材中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许多学生畏“背”如虎。怎样才能加强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根据我平时课堂中的点滴体会赘述如下。

一、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即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二、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三、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关联词提示法

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斯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五、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六、分层背诵法

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贫富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一番梳理,就很容易背诵了。

七、“三步记忆法”

第一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八、抓头助记法

“抓头助记法”是指在全面学习或复习一篇课文时,有意识地对要记内容的头一句、或头一句中的头一个字,以及与上文有转折或跳跃性联系的连接句的头一个字作强化记忆。在需要时,可利用这些句子或字来帮助记起有关的内容。而对那些句子不多的短文短诗,更可以把每一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加以背出。这样,到需用时便可信手拈来且很少差失。如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背出后,再把每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即“一半可露”。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因某句卡壳而影响全诗背诵。

二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内容 篇9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苏 轼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1、《秋天的图画》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 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3、《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上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园地一 《秋天到》

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萄,黄澄澄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

5、《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9、《欢庆》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10、《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北京新建了 许多立交桥。立交桥的四围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站在高处一看,全城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11、《我们成功了》 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江泽民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来到欢乐的人群中,与大家同欢呼,共歌唱,把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识字 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识字 5

人心齐,泰山移。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园地 5 《走山路》 早晨一片雾,山里看不清路,急坏了 小猪、小鹿和小兔。小兔领小猪,小猪拉小鹿,扯着藤,扶着树 一步一步走山咱。秋风婆婆来帮助,呼----呼----一下子吹散满天雾。

识字 6

美对丑,爱对恨。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贫对富,冷对暖。饥寒对温饱,索取对奉献。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23、《假如》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前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在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25、古诗两首 《回乡 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6、《 “红领巾” 真好》 清晨,林中谁最快乐? 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清晨,林中谁最活跃? 是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 是“红领巾” 来放鸟巢。崭新的木牌上写着: “请爱护小鸟!” 小鸟在枝头高唱: “红领巾” 真好!”

27、《清澈的湖水》

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小洁穿着红色上衣坐在船头。她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园地 7 小花鹿

从一片美丽的森林里,走出一只淘气的小花鹿。它的两个小犄角,好像两棵小松树。“小树” 摇一摇,小鹿走一步。“小树” 摇两摇,小鹿走两步。活泼的小山羊,告诉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快看,快看,快看会走路的小松树!”

30、《我是什么》

上一篇:三种“不一致”的劳动合同下一篇:县小康进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