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观后感:《芳华》之外的收获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芳华》电影观后感:《芳华》之外的收获(共10篇)

《芳华》电影观后感:《芳华》之外的收获 篇1

赶一回潮流,陪媳妇和女儿看了电影《芳华》。些许感动和遗憾之外,也有一点点意外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感觉《芳华》跟我们的《召唤》套路很像。秋,研究院编排的音乐舞蹈情景剧《召唤》在长庆油田首届职工文艺大赛中夺得唯一的特等奖。我们的剧情立足长庆石油人37年的艰苦创业心路历程,把大家都熟悉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元素串起来,以两代石油人对话的方式切入主题;其间借鉴了电影《创业》情景,引用和还原了《我为祖国献石油》、《满怀深情望北京》等歌曲,演绎了铁人带伤战井喷的情节,再加上长庆油田当年“跑步上陇东”和“三块石头一顶锅”等历史文化典故;音乐背景之下,优美的舞蹈与拉架子车抬钢管的大场面次第推进;26分钟的演出,竟然把评委看哭了。西安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周恩来的扮演者——76岁的刘发鲁泪流满面,当场肯定了我们稚嫩的演出。同年底,这个节目参加了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万吨庆典表彰大会,跟唱了一辈子《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刘秉义同台,再次让很多从玉门一路走来、参加过石油大会战的老职工流下热泪。

谁没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谁的青春不曾吐露“芳华”?

万没有想到,十年前我们职工编排的一个大杂烩,竟然跟大腕冯小刚的电影如此相似。当然,《芳华》要深刻得多。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有其可圈点之处。有一点不可否认,都在拿青春的芳华做戏,都在以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残酷“走心”。

第二个收获,发现电影歌曲《绒花》竟然有那么一句优美的歌词——那是青春吐芳华。

十二三岁的年纪,在元龙公社大门口的石滩地上遇到一部好看的电影《小花》。那时候总被精彩的战斗故事迷醉,对刘晓庆和陈冲那样的明星都没怎么在意,怎么能记住李谷一唱的插曲?几乎没啥印象。

过了十几年,在电影频道回顾“革命传统”影片,才感觉《绒花》好听,才发现唐国强、刘晓庆、陈冲等给我们编织过一个美好的少年梦。于是,有点喜欢《绒花》,却并没有深究其中的含义。直到电影《芳华》被热炒,直到坐在现代化的影城里,才明白片名就来自《绒花》。回过头仔细琢磨歌词,不得不佩服严歌苓和冯小刚等人的艺术眼光。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漓漓鲜血染红它

……

那是青春吐芳华,多么好的一句歌词。饱含激情,也满怀着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影片不错,虽然对人的价值观有些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好人没有好结果这样的演绎。可是,现实生活的残酷的确如此,太多的时候“好人总是吃亏”,没办法。

《芳华》二字于我,还有另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1987年9月到1988年7月,我在天水市八中做插班生,当时叫做“补习生”,现在的说法是“复读”,目的是新一轮高考。从农村中学进入县城再挤命运的独木桥,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难,只有过来人才能理解。为难之中,是母亲的坚强支撑了我。母亲起早贪黑从北山上的村子里收集鸡蛋,再搭火车挑到城里来卖,供我做最后一搏。母亲除了走街串巷叫卖,很多次都把卖不掉的鸡蛋交到北道埠二马路西口的一家饭店里,好赶下午唯一的慢车回去。饭店的招牌,就叫芳华。那一年,芳华对我是一个温馨的名词。那些年,我小学二三年级同桌的女孩就在芳华做服务员。当时还不兴“打工”这个词,她是初中毕业通过当粮食局长的舅舅在城里做临时工,那可是一个被人眼热的身份。芳华饭店就在文化馆斜对面,步行到天水火车站不过10分钟。美丽善良的女同学总会热情地帮母亲搬鸡蛋,顺便给母亲一碗水喝。

《芳华》炒到我心动,眼前却是母亲挣命担鸡蛋的身影。

片尾滚动的字幕插曲,韩红深情地唱着《绒花》。这回记住了歌词,“那是青春吐芳华”。我知道,北道埠二马路的芳华饭店十几年前就不见了。

亲人已逝,青春不再,芳华于岁月深处闪耀着曾经的流光。

第三个收获,整理三位女作家的简历。

头一位就是《芳华》的作者严歌苓(ling)。严歌苓1958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美国21世纪中、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著名影片《金陵十三钗》、《天浴》、《梅兰芳》和《归来》等的原作者及编剧;严歌苓有《小姨多鹤》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热播,小说《第九个寡妇》一度畅销;严歌苓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第二位是聂华苓(ling)。聂华苓1925年生于武汉,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外文系,职业作家和画家;聂华苓从台湾旅居美国以后,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被称为“世界绘画组织的建筑师”和“世界文学组织第一”;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千山外、水长流》、《桑青与桃红》,有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也有翻译集《百花文集》等;聂华苓曾获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和多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奖。

第三位是叶广芩(qin)。叶广芩1948年10月生于北京,满族叶赫那拉氏,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作协副主席,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叶广芩被誉为“当今中国文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派女作家”,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长篇纪实文学《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黄连厚朴》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经常在《小说月报》上读叶广芩的中短篇小说,去年读过她的散文集《老县城》和《秦岭无闲草》。就在这个月,叶广芩的《苦雨斋》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为啥要整理这三位有成就的女作家简历?主要是容易混淆。

近年来,严歌苓和叶广芩都比较火,很多人却叫不准苓(ling)与芩(qin)的发音。至于聂华苓,文学圈子或者阅读比较多的人熟悉一些,也有叫不准名字的现象。

几年前在陕南,爬天柱山的缆车上说起严歌苓和叶广芩,小导游非说我的发音不对。她把芩说成苓,原因是常去宁强县的青木川镇,就是叶广芩长篇《青木川》的原型地,那里有作家的纪念馆。这两个字太像了,就差那么一点。

严歌苓和聂华苓都是美籍华人,她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苓(ling),原是草药名,如茯苓,有草木青翠之意。而大半生工作生活在西安的叶广芩,其芩(qin)字也是一种草药,如黄芩;芩原指芦苇一类的草本植物,被当做止血草使用,当然也有生命茂盛之意。至于这两个字在三人名字中的实际含义,无从考证,能叫得准就行。

没有见过这三位女作家,在网上找到各自比较清晰的照片以佐文字。

看过严歌苓意味深长的《芳华》,据说隐藏着其自传的成分;再苓(ling)芩(qin)不分,有些说不过去。至于《芳华》本身,评述的人实在太多,我就不啰嗦了。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2

在我们的时代里,同样有很多人只愿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受大环境的改变,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异,你不改变,必然被社会抛弃;而当你站在社会队伍的后面时,你眼里的社会一定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样被社会抛弃、跟不上队伍的人,每天牢骚着对社会的抱怨、对生活的无奈、对命运的咒骂,你绝看不到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对自己的追求。而力量总是向着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时代的改变,并努力跟随它,你的眼睛才会看到更多的机会。

主人公刘峰,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每年都会得到军人队伍给的各种奖项、荣誉,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进修机会,他却让给别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却因为爱情被下放连队。我不想说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他,也不愿责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护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组织审讯刘峰的时候,我是真的觉得“恶心”。

影片中对此事有一段解说是这样的:“一个总做好事、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突然对你说他惦记你很久了,让你感觉惊悚、恶心、辜负。”对于这件事,我同样感到惊悚、恶心、辜负。在偶像剧中,每一个女生都巴不得被这样的男孩子惦记上吧!东华帝君爱上小凤九不是也让我们拍手称赞、心动神移吗?!怎么到了刘峰就是被腐蚀了呢?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现在依然流传着一句话:“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千好万好的一个人,犯一点点错似乎都应该被千刀万剐。但是刘峰爱上林丁丁又有什么错?活雷锋不能有爱情吗?在我看来,应该是他错误的表达方式吧,毕竟他强行抱了人家……唉,还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那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诗。一部影片,让我看到时代前进的车轮碾压出悲痛的辙印。我不禁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怎样?会不会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绝望、在绝望中呐喊、在呐喊中死亡?在我们回头看过去的年代的时候,忍不住唾弃他们的愚钝,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或许,我们的时代已经很好了,虽然铺天盖地的真假消息在身边炸开了花,快节奏扰乱了步伐,但信息时代让我们更便捷地认识了世界,比起改革开放前,已经好太多了,比起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已经太幸福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能不享受当下,不感恩前人建设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现在的美好岁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能不奋斗,不致敬鲜血染红的历史,不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我们的青春该绽放,体现自己的价值,追随自己的心意,将眼前的苟且变现幸福;

看完芳华电影的观后感 篇3

有钱有势的后代依然有钱有势,善良淳朴的穷人的后代依旧是穷人. 好人一定不会在财富上富有;物质生活上富有. 想要做好人除了得有能力本事外还得经得起诱惑,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和守得住名节.

电影《芳华》看到男主角刘峰听了邓丽君的歌曲《浓情万缕》后深有感触,感觉是在说自己一样,把自己多年藏在心底某处的潜意识(浓情爱意)给点燃了,向女主唱丁丁表白并拥抱丁丁,不幸被人撞见,最终丁丁为了自保而告发刘峰,从而使刘峰受到处罚去了前线战场丢了一条胳膊. 在当时邓丽君唱的这类逆天的情歌毒害了不少有志青年,某种程度上可以幽默和嘲讽地说刘峰是被邓丽君的情歌给害的.

想想现在社会离婚率那么高,多少与五花八门现代情歌有关,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人听着听着好像就是在唱给自己的故事,然后不少已婚男女就开始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真的是歌里写得那么一回事,把藏在心底某处的潜意识给挖掘出来了,一根筋地认为“我要为自己活一次”或者“我想再活过一次”,忘却了自己此时的身份和责任,也不记得社会还有条无形道德底线,它比法律的惩罚还要恶毒. 寂寞的夜晚听了几遍情歌后只想着如果不按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意识行事的话,活着也就没意思了。于是他们思想和行为开始走向背叛,出轨,婚外恋,最终以付出的2的N次方代价而告终.

电影《芳华》还有一幕:当说到刘峰道德败坏了后进行审判他的时候,一定要他说出或者写出摸了哪里?怎么摸的时候? 让我感叹不已,甚至有些当代45岁以下的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导演要拍这一幕呢?是啊,为什么要拍这一幕呢?

电影芳华观后感作文 篇4

剧中的主人公叫何小萍。在她的芳华时被召入文工团,入团后却屡次被团友嘲笑,还撒了谎。可是她从未停下过努力的步伐,继续向前走。

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本以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命运和她开了个美丽的玩笑:被紧急调到野战医院!

霎时间,命运仿佛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战争的号角吹响!一个狭小的草房变成了一个掌握生离死别的法院:而何小萍那些‘白衣战士’,成了这红色‘法院’的‘审判官’。成天泡在这惨不忍睹的地狱,连素净的白衣都染成了刺眼的红色,使何小萍的心理和生理都受到了重创:放尸首的帐篷就在旁边,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恶臭;到处都是为国献身的伤员,轻则浑身都是血迹,重则断手短腿、血肉模糊。有的还在呻吟,而有的已经去了另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

还记得一个叫石德林的十六七岁少年么?这是读书的年龄,这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年龄,他应该去好好享受这个大千世界的,而他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去参军,结果却重度烧伤!连果丹皮都不知道的他,把他的芳华都献给了祖国!当一颗手榴弹在草房屋顶爆炸时,当面对极有可能被砸伤的情况下,何小萍奋不顾身地飞身一跃,保护了石德林!

当战争结束后,何小萍的使命完成了,可她却因为战争而得了精神病。她把她的芳华都献给了战争,而战争却没有给她任何回报……

《芳华》电影观后感1000字 篇5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淋漓鲜血染红它

伴随着一首熟悉的旋律—《绒花》,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

12月15日,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如约而至。上映第一天票房就轻松破亿,更是霸占各大影院、新闻头条。作为冯导的无名粉丝,我趁着休假马不停蹄的追了这部电影。虽然不能从一个专业影评人的角度来评价这部作品,但观影之后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感触颇多。

我一直认为,冯导的每一部作品都很接地气,反映社会民生。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芳华》是一部以舞蹈为元素题材的影片,讲述1970到1980年代某军区文工团的故事。一批芳华正茂的年轻男女,在那个年代经历万般劫难,在血色与浪漫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影片以萧穗子的独白为线索贯穿始终,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工团女兵曼妙轻盈的`舞姿和清澈爽朗的笑容,让人觉得青春真好,前奏的基调如此欢快,也恰恰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电影男一号刘峰,一个被大家标签为“活雷锋”的好人。战友结婚,为了给他省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南方的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他就煮挂面给她吃;食堂煮破没人吃的饺子总是他主动打来吃;就连猪跑了,别人也第一时间是叫他来帮忙。对待这些事不关己的琐事,他总是乐意而为,用真诚善良对待每一个人。大家都喜欢他,但是没有人爱他,愿意和他交心。当自己的利益和他发生冲突时,林丁丁为了保全自己,撒谎污蔑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抛弃,从此人生发生了巨变。在那个年代,他的善良显得如此单薄无力。

女主小萍,一个从乡下来的姑娘,从小父母离异,她以为进了军营就没人敢欺负她,可以摆脱心中的阴影。谁知造化弄人,从拍军装照到室友们的欺凌刁难,甚至没有人愿意当他的舞伴,嫌弃她身上有馊味……怀疑、嘲讽每一个表情就像刀子一样扎进她的心口。当我看到她受了委屈给素未谋面,还在进行劳改的父亲写信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不听使唤的一直流。相信很多人都有和她相似的经历,当所有人带有色眼镜看她时,只有刘峰向她伸出援手。正如穗子所说:只有从不被善待的人,才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也就是这样,看似两个不合群的人,在时代的大洪流里互相搀扶,命运交织在一起。

虽然格格不入,但是他们从未妥协,他们用力地生活,认真的爱这个世界。在那个浪漫和血色相交的时代里,他们用善良谱写了青春时代最伟大的赞歌,保持灵魂的纯粹,芳华从未零落。

在萧穗子的独白声中,《芳华》落幕。当灯光亮起的时候,我发现身边好多叔叔阿姨都已经红了眼眶。这是属于他们年代,有激情、有欢笑、也有泪水。大家都觉得这是属于父母辈的青春时代,是的,我们应该像那些年的“活雷锋”致敬。但我看到更多的却是讽刺,想到男女主人公悲惨的结局,让我不禁反问:“难道好人就没有好报吗?”

电影芳华观后感优秀作文 篇6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铮铮硬骨绽花开;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滴滴鲜血染红它。

人生,就如这首《绒花》所唱的:

青春时期的年华,就是生命这颗种子的花开;

无论遇风还是雨,它都铮铮铁骨般地绽放着;

随着风吹和雨打,总会被岁月的滴滴鲜血染红、受挫、变老。

《芳华》让我想到了《芳菲天涯》四字。

那是暑假,18岁的我在南京读中专期间留校打工、帮老师收拾旧书去卖给废品回收商贩时发现的。

封面上的“地质”学校和“芳菲”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好奇:芳菲二字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一幅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美丽烂漫的画面,这与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芳华》又一次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芳菲天涯》的真意,那些从事野外地质勘察测绘工作的校友们的人生,正是绽放在海角天涯的人生芳华。《芳华》中的每首插曲,都能唤醒我的青春记忆。我的母亲就是那个年代那群“运动学生”中的一员,小时候天天听她唱那些歌。

《芳华》中何小萍的经历,也是我自己有过的经历,在我初二那年转学到另外一所中学的时候,新学校的学生们也都像电影中一样对我围攻、恶搞、嘲讽、看不起,在那一年多里,但凡对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帮过我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忙、认真地把我当人看的那几个有着善良之心同学和老师,我是最难忘的,就像电影台词中所讲的:经常被人欺负的人才更能感觉到善良的存在。

芳华,1980年出生的我,已近不惑之年,按正常的人生长度,已经到了年华绽放的高峰顶端,接下来,将会有“滴滴鲜血染红它”。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观看电影《芳华》有感800字 篇7

其实青春这种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

芳华只有一瞬,随后,你就会进入一生连绵不绝的战火之中。但曾经战斗过,勇敢过,爱过,那绽放出的花朵,就是我忍受生活所有不幸的理由。唯有经历你才懂得……世界并不和平,而只是你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和时代!而当你正在分享生活给你的安宁和和平时……你可懂得又有多少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感恩!

严歌苓《芳华》读后感:芳华落尽 篇8

——严歌苓《芳华》读后感

严歌苓的文字有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她塑造故事总是“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不需要听外面的评价,读着读着你就能感受到她太会写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几乎都被拍成了电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着屏幕的第一眼,脑海里跳出来的两个字:优雅。严歌苓从头到尾有一种淡淡的朴实和真诚,那种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书卷气的平静、宁和掩盖了她本身所经历的的岁月沧桑,可是这种朴实和真诚里又有着一种严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这也是读她故事给人感觉的热烈与冷静,繁华和苍凉,时而通畅流利,时而曲折揪心般复杂的所在。听严歌苓讲座,她说话的语调总是不急不缓,温和平静,甚至于还有些拖着小女生气息的尾音,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后来我才知道,严歌苓新作《芳华》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那个一贯喜欢塑造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的严歌苓在《芳华》里却一反常态,着力刻画了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里主人公“老好人”刘峰的形象,刘峰对林丁丁的后背触摸导致“好人”刘峰结束了他的英雄时代,而刘峰对小曼的托举触摸则给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们都因为那一记触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

面对那人格几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刘峰后来众叛亲离,她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

小说的最后,刘峰罹患癌症,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顾了三年,直至去世,这是小曼对刘峰当年touch的回报吗?我想,那远远不止是回报,更多的是在人生际遇不经意的偏离和嘲讽中似冷似热的依恋。

这么多年来依然对严歌苓毫无抵抗力,还是因为她的书读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凉气,心塞很久。这种心塞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从作品里迸发的力量让人进入对人物,对时代,对现在的人性的种种思考。

命运无常,人性多变。书中最后的结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没有好报,这个“活雷锋”并没有被时代所包容,落水之后还引来一顿痛打,何小曼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严歌苓的作品向来在揭示社会底层的一些罪恶上时毫不留情面的,我们能洞悉平凡中的伟大,却也能窥测到伟大中的丑陋。

《芳华》观后感 篇9

说实话,电影并不特别吸引人,也没有大片的那种震撼感。可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还是把人带入那个特殊的的历史时代,这也许就是编剧、导演的本意所在吧?

电影浓墨重彩的描写了部队文工团的好人刘峰,还有文工团的几个女演员。好人刘峰被称为“活雷锋”,在那个年代这是个了不起的称号。记得轩主小时候学习就号召“学雷锋,做好事”,雷锋精神可谓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而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也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是一个完人,不能有自己的私生活。这就是刘峰的悲剧所在。女一号何小萍是刘峰带到部队的新兵,不知道为什么,她的到来却引起了文工团老战士的一致反感,所以何小萍在部队过的并不如意,好像人人都在故意针对她一样,当然,好人刘峰除外。何小萍的一切都成了别人嘲笑的对象,因为身体有味道,跳舞的是时候没有男演员愿意和她跳,还是刘峰出来拯救了她。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恋爱是一种罪过,特别是部队这样一个雄性云集的场所,女性凤毛麟角,而文工团却又是女性集中的地方,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恋爱风气的蔓延。所以当刘峰抱了林丁丁之后,被严肃处理也就不奇怪了。当然,领导还是手下留情了,并没有开除他的军籍,只不过把他调离了文工团。何小萍在唯一的朋友离开之后,也失去了留下来的理由,所以才有了她去卫生所的一幕。最起码在卫生所,通过自己的努力,何小萍融入了所在的群体,这和她在文工团的遭遇大相径庭。

说句题外话,看了好人刘峰的遭遇,轩主有些明白了早些时候退伍军人闹事的原因了。一个过去总是模范的军人,一个战争中立下战功的英雄,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刁难,怎么能够让军人安心?而我们整个社会仿佛已经忘记了他们,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对整个军人团体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不能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

当然电影也有一些细节值得磋商,比如说电影中说好几个战友的亲人都解放了,言外之意是她们的父母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在那个年代,政审如此的严格,亲友中有问题的人肯定不能进入部队吧?那个年代讲究一个“根正苗红”啊!当然如果是大人物另当别论了。

《芳华》观后感 篇10

政委是文工团最高领导,如果不是政治的需要,他总希望自己的部下兵强马壮,争优创先。既便不能增光出彩,也希望团队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绝不会盼着出幺蛾子。

很多人都觉得影片中政委腹黑,而我却觉得政委作为管理者正常行驶着自己的职责,不管其中有没有惩罚和报复的成分,前提是何小萍先做错了,装病撒谎,才有后来先表彰再发配的情节,特别是要队医不要声张,恰恰保护了何小萍,要是舞蹈队的人都知道了,何小萍在舞蹈队还呆得住的吗?把她调走了,即使队医后来说了,对何小萍也无济于事了。这正说明了政委是非分明,处理适当,这是我的观点,不喜勿喷。何小萍到底错在哪?

第一,作为一名军人,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执行命令是天职。何小萍虽然在道具组,她并没放弃舞蹈,还偷偷练功,本身能胜任上台表演,更何况她依然是一名军人,领导召唤她,慰问战士演出需要她,而她不仅不临危受难命,还一口拒绝、装病,不知道她到底是觉悟不够高还是不够善良。

在X单位里,有一次曾接到上级通知,需要单位委派一名业务强的员工协助完成某项临时而重要的工作,局长考虑后安排汪科长,因为他在核心科室且专业水平足够,但汪科长居然不愿意,理由是科室太忙,不想做这吃力不讨好的额外工作,领导又安排另一重要科室的宋科长,宋科长得知是汪科长不愿意做的工作,又要配合别人工作,不想被人指挥,所以他也找理由不去。领导当时就黑了脸没吭声,直接安排一个刚进单位不久的大学生,尽管领导担心他业务不熟练怕出差次,但这位大学生在工作中干得非常出色,处处听调遣执行力强,上级领导非常满意,任务结束后,对单位和个人都进行了表彰。不久后一次人事调整中,汪、宋两位科长被安排到两个闲差科室挂了起来,坐起了冷板凳。局长在一个小会上专门说到:如果人人都不执行领导的工作安排,单位岂不完蛋了。

一个单位是否有战斗力就是看执行力强不强,更何况是部队,是军人。

第二,装病欺骗领导和组织,这是大忌。在单位或任何组织,你天生愚钝老实都没有关系,就是怕你有小聪明,撒谎欺骗不拆穿可以暂时没事,一旦事发,有时看似小事,却能耽误大事,甚至贻误终身。何小萍如果不装病也许就不会上战场,也许就不会疯。

上一篇:《月球之谜》教案下一篇:消防、交通安全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