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培训课题
阶段性报告
众兴实验小学
赵青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的同步跟进: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推进。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从学校角度落实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解决当前学校对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朝深层次发展,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校本教研以其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具有针对性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网络教研中学习时空的空前自由,主体交互的灵活开放,有利于解决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低水平重复、同校教师不合作等问题,有利于校本教研由校本向校外的发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内涵化、实效化。
一、研究目标
通过两年的研究,实现以下目标: 1.推进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成效
改变研教分离的状态,促进教研的知行结合。使教研活动从缺乏系统目标,难以持续跟进的“蛙跳式”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长流水不断线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从少数人的教研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改变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成为真正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从重视教师理解课程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建立学校博客部落,丰富学校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创新教师成长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培训,使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其余教师个个学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提高教师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处理和利用教育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上网查找教育资料的习惯。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交汇在这个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的平台上,或是通过网络空间实名学习从而使教师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进一步转变其教育观念。引导教师把已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善网络教研环境,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教学业务培训为核心,以实践锻炼为载体,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应注重“两条线”和“两个点”。“两条线”: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方法;二是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是校本培训的目的。这两条线贯穿校本培训活动的始终。“两个点”:一是落在教师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上;二是落在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的构建上。“个体的自我超越”和“群体的学习化组织”的构建将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信息技术等存在差异,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情况采用集中式培训和自主式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别进行了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培训,形成了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探讨网络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1)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建立学校博客群,打造网络校本环境,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
重点探讨网络环境建设、资源与课程建设、网络教研方式、网络教研管理等问题,寻找理论支撑,提供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2013年3月,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站在时代发展、世纪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高度进行选题,认识到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校本教研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学校多年来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结合我校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及学校硬件、软件、理论、师资等条件,初步提出《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2013年12月,县教科室予以开题。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至2015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大家详细分析了我校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实
际情况,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立了校长室、教导处、语文、数学、电教、英语、艺体、综合等教研组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单位,部门负责人均为课题的主研人员。校长室、教导处主要开展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的牵头组织及协调工作,承担对教研组的课题指导工作;电教组负责网络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组的总任务,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实现网络环境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途径。课题组确定了研究措施和步骤,分三个阶段拟定了研究计划。还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筹措研究经费,编制了经费预算方案。
2.组织开题论证。2013年12月,在县教科室王通主任指导下,学校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主持人赵青做了开题报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会。专家们在充分肯定本课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等提出了一些质疑,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课题组同志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根据论证结果、专家的建议,再次调整研究设计,修改完善研究方案与计划,将研究内容三“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形式研究。”增加资源库建设优化、网络教研平台构建、视频教室系统应用、网络校本培训技术保障研究等。
3.做好文献研究。课题组认真做好了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背景,进一步界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校本教研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反思也开始重视,其中重点集中在对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意义、形式的研究。有关著作与论文很多,大多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工作中,对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说明,由于 4
网络校本教研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校本教研工作,已经成为理论研究人员与基层实践人员的共识。
第二阶段:2013年12月—2015年4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课题组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校教师对网络知识(博客、邮箱、QQ等)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师们网络使用情况(如方式、用途);通过组织座谈会了解各教研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操作情况以及建议;通过教师专业成长专题会议,了解教师专业规划设想和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在多渠道、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我校教师非常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基础,80%的教师使用不同的网络形式进行交流,也迫切要求学校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系统网络知识培训;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在交流、分享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但缺少网络教研经验,更缺乏专家的引领与丰富的资源库,乐意进行网络校本教研的尝试与探究。
2.组织教师培训。为了进一步规范网络校本教研,推进课题研究的科学实施,课题组以学校名义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以网络校本研究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电教组教师还将培训讲座制成课件挂在学校网站、资源平台上,将培训、示范视频上传到县局资源中心网站。一是开展课题研究培训。2013年9月,课题核心成员李前安参加了lnter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返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让大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最新趋势,提高对课题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了解课题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2013年11月,组织了课题研究培训,陈月梅主讲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组成员朱银梅主讲了《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课题组成员甚 5
至全体教师提供了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2013年12月,由杨波校长组织教师学习《网络校本教研的几种模式》、《网络校本教研活动操作流程》。二是组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2014年3月,学校组织了校本研究专题培训,由陈月梅主讲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杨波校长主讲了《校本培训实施研究》,提高了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意识。2014年3月,分教研组组织了《怎样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培训。2014年7月,由刘亚老师组织教师学习《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博客》、《教育博客与教师的专业成长》。2014年5月,组织了网络技术培训,由课题组主研人员李前安、樊正清老师对教师们进行博客、QQ群的申请、使用培训和学校网站、放飞希望博客群的应用指导。2014年8月,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硬盘、新浪播客的使用。通过网络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能在网络中自由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上传文件、进入论坛发言等。课题组还先后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如万家喜、樊正清、朱银梅参加省教育科研培训,李前安主任参加省网络技术培训。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课题成果是在不断的研讨、反思、总结中生成的。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每学期定期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课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管理、网络校本研究交流经验和思想,形成共识。专题研究活动人员不多,范围较小,以课题组成员为主,适当吸收骨干教师参与。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如何营造网络教研氛围,如何培养,增强教师的网络教研能力和意识,如何开发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如何通过网络实现校本培训,如何通过网络实现集体备课、专家引领、集体互助、个人反思)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借助教育均衡示范县创建的机会,学校新建了电脑室,更新了电教室的投影设备,升级了教师办公电脑和上网宽带,添置了高档次的照相机。由课题组组织、电教组操作、全体教师参与,积极开发、建设网络校本教研平台。一是整体设计,系统构建。在完善“学校网”(http://www.syzxsx.net)的基础上,构建了“众兴实验小学综合实验平台”(http://221.181.191.43/pt/)下含“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专用于教师培训)、各学科教研博客群(专用于学科教研)以及班级学生博客群(专用于师生交流);建立了学校网络硬盘,用于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库、网络办公;建立了学校播客,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的视频、音频资源,展示师生活动。二是鼓励个性,注重多元。指导、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科教研研讨需求,建设多元、个性的网络平台,如公共邮箱、教师QQ群、网络相册等,以便多形式、多途径的教研活动的开展。
5.探究网络校本教研形式
⑴ 网络培训。课题组坚持在博客群、播客、网络硬盘上提供教育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等各类培训资料,如后现代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体罚学生谈、《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义务教育法》解读,新时期怎样当班主任、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数学教育观念与数学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评价、注重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这些丰富的主题,有文本、灯片,也有视频、音频;有专家引领,也有教师交流。
⑵ 个人反思。从2012年12月开始,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积极撰写成长日志,随时记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学故事、教学教研反思文章,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将成长博客作为专业成长阶梯,坚持为习惯,体验价值,感悟教育人生。
⑶ 同伴互助。课题组积极指导各教研组开展网络教研,实现同伴互助。一是教研网络管理。每学期初进行教研活动方案征集,由学科组内教师参与设计,在网上记录、评价每次教研活动情况,期末在网上总结学期教研工作,接受大家的点评;二是网络集体备课。学期初,各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教师制定计划,分配任务,按学校“集体研讨、网络共享、个性完善”的要求,利用网络硬盘的资源集体备课,存盘共享,下载后根据班情、学情修改完善,授课之后补上教学后记再上传回网络硬盘共享。三是网络交流。在网上开展了“细节决定成败”、“扁平化管理”等教师读书活动,在网上交流读后感,还开展智言慧语搜集展示活动,在博客上推荐交流名言警句,发表感悟;四是网络研讨。各教研组在教研组博客群每月确定主题,教师登陆博客自由发表观点。如名师课堂大家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大讨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教学研讨活动,大家积极留言、点评,发表意见与建议,产生撞击与共鸣;老师们碰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时,也可随时在网上求助于的同伴,有了网络交流,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让大家感到很舒心。五是网络成长展示。如在风采赛台组织一课多上竞赛、教学案例评比、教师“三我故事”网上评比、教师论文评比、智言慧语等活动,引导教师在网络上展示自我,提升自己。六是网络师徒结对。我们把师徒结对活动搬上了网络,师徒在网上通过QQ、邮箱、网络硬盘十分方便地实现了教案论文的修改、问题的即时请教与指导、观点的交流,并在教研组博客群进行结对成果(课例、论文、结对感受)的展示,提高了师徒结对的实效。
⑷ 专家引领。以前一些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聆听他们的观摩课和讲座,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很多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网络教研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角落的学校都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专家答疑、评课和各项指导活动在网络条件下,从一对一变成 8
一对多。我校课题组教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向省教科院、规划办、电教馆专家请教课题研究问题,获得专业指导;语文教师通过QQ与市教科院成世铁老师进行即时交流;通过链接网络教育频道的“空中课堂”,感悟名师的教学风采;通过论坛BBS上的“名师专栏”主动向名师寻助,进行互动交流;点击窦桂梅、李镇西、魏书生等个人博客和特级教师家园等名博,聆听名家,品读名家。这些途径都很好地实现了教育专家对年青教师的专业引领。
⑸积极营造网络教研氛围。一是修订学校教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制度,对案例反思、调研视导、网上论坛、做课、集体备课、专家引领等方面做了规定。将网络校本教研开展、参与情况逐一评价,作为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的评比指标。二是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评价反思活动,学校领导每月利用一次教师例会,推介、学习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发表在网上的教研成果,每学年学校编辑成册。期末还根据每位教师在博客、论坛、网络硬盘上发表的文章、资源多少和点击率、留言率来了解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初步成果
1、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提升。21世纪的教育步入了信息时代,这也要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由于教师年龄、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传统培训模式造成一些教师“吃不了”,一些教师“不够吃”。而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培训模式的灵活性,教师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前,我校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5.8%、D级占17.3%、未过级占76.9%;课题实验后,教师计算机等级C级占24%、D级占41.4%、未过级占34.6%。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性得到提高,比如冒康国老师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中,不知道如何将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便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求帮助,不仅学会了插入声音的方法,还学会 9
了如何将声音在多张幻灯片连续播放。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网络将学习心得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使得其它教师更快捷、更有效地获得知识,极大提高了教师校本培训的效果。目前,全体教师能够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够上网查找资料。学校有80%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60%的教师能够运用软件制作教学课件,40%的教师能够制作简单动画。
2.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具有极大开发潜能的课程资源,它与教师、学生、文本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开发这一资源,让它在校本教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颇具实践研究价值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注重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建设。在成长博客上申请了自己的空间,建立学校博客群,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博客建设实现了学科教研博客群、教师个人博客、学生班级博客的整体构建,其中建博教师达90%,发表博文1000多篇,点击30多万次;共享的网络硬盘上存贮了15G的教学图片、视频、音频、教案、电子读物等丰富的资源,为教师的集体备课提供了资源保障;学校播客收藏、上传视频100多个,促进了网络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开展。
3.撰写了一批网络校本教研的的论文、案例。课题组成员李前安撰写的论文《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幸福成长》、《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策略初探》、刘亚老师撰写的论文《依托网络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博客,打造班级管理新品位》分别获县一等奖,朱银梅老师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研初探》获市一等奖。赵青教师的《充实“我的空间”》网络课堂县获一等奖。
4.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一是教师的职业意识得到增强。通过网上品读名家,展示自我,教师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快乐,体验到越来越深的职业价值,分享了越来越多的网络乐趣,更爱教育,更爱网络教研,更注重专业的发展;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10
随着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一系列的网上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更深刻,对教育理论的掌握更宽泛。陈月梅担任县新课程培训与全县新一轮继续教育辅导教师,朱银梅老师为乡下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三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校在网上搜集先进教育动态进行链接,供全校教师浏览;制作课件,全校共享。根据教师个人能力特长,分工不同,将教师组成“互补式”网络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素养;四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在严格的课题管理下,老师们认真实践,对课题研究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育科研方法,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专题研讨、各项竞赛、评比交流、撰写论著等课题展示为舞台实现自我价值,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五是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网络环境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的设计更优化,学法的指导更到位,三维目标得到较好落实,学科与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整合。郑丽群、钟琼、杨华、李东、邓艳、左小阁、王身良等老师在全国、省、市教学比武和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5.构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
(1)个体自主发展模式:个人反思+自主学习
一是倡导利用成长博客促进个人反思。学校完善制度,引导、指导教师建设好个人成长博客,撰写成长日志、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在反思中进步。二是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自修。通过网络硬盘、播客、博客群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或给教师链接优秀的教育网站网址,提高搜索效率,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典型课例等,发布学习体会,撰写学习笔记,不断提升自我。
(2)群体共同发展模式: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①网络硬盘,集体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在网络硬盘上实行“主备课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组内同学科评议切磋,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单元“主体”,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最后,形成电子个案共享”的备课方法。教师们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网络平台,多向研讨。利用博客群、论坛、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向互动教研活动,如专题研讨,学校和教研组确定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发帖探讨;如网络论坛,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话题,自由跟贴点评;如观点分享,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感受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教师和同行进行评价指点;又如成果展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案例。
③网络资源,共享共建。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在网上推广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要求教师每月上传一定数量的文章,要积极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全体教师回帖参与;组织教师们参与网络硬盘资源与播客资源建设,搜集、制作、上传有价值的资源,共建共享。两年来,除了根据学校、个人发展的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发播客资源和网络硬盘资源外,还在“如何发挥校际间教师资源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学校积极参加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申请注册为会员单位,用好资源,又开发资源,实现了本校资源、外校资源,外出培训资源等全方位共享。
我们开展的“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大行动,构建了“案例学课——自主教学——组内互动——相互观摩———案例评课”五环节校本研究模式,最能体现群体共同发展。各备课组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集体备课。先推荐一名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教学案例,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备课,将教学设想发布在博客中,其他成员随时进行评价,在博客群或论坛中发表意见,主备教师根据评论反复修改、12
试教,小组成功后再在教研组展示,教研组成员在网络教研论坛中再次发表评论,并合理评价等级。每一堂课都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成为教育案例的场景素材,赛课的目的不再是比出谁的素质高,谁的能力强,而是促进全体老师在研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实践证明,这种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性反思研讨,让教师有“参与感”和“成就感”,真正实现了在交流中升华理念,在分享中实现创新,在反思中提升超越。
(3)专家引领发展模式:专家引领+网络互动
发挥网络优势,打破时空局限,寻求各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如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权威,他们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问题,或推荐相关文章,或组织相关的研讨。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与专家网络互动,与专家对话,与专家共鸣,实现专业发展。
2、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五、初步的研究结论
1.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开放性为校本教研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校本教研,得益于网络研究环境的明显优势: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和体现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2.合理地运用网络进行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网络环境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使教师受到情感的熏陶;网络环境又长于资源丰富,使教师能够得到专业知识的指引。这样,教师在网络环境的正确培育下得以健康成长。
(1)网络环境使教师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互动交流的多向性,网络教研的开放性,会让教师受到更多熏陶和影响,对教师的促进是常规教研无法比拟的。2014年下学期开展的“三我”故事(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学故事、我身边的故事)、教学片断网上评比活动,从教师撰写到大众评论,无不营造着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有教师这样评论这次活动:“成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生亮丽的定格,蕴涵着生活的精彩。作为普通教育者的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快乐着:因为给予——我们快乐,因为执着——我们快乐,因为满足——我们快乐。这就是我在拜读了同仁们的故事后发出的感慨”。在远程听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激情与思想》学术报告讲座之后,全体教师皆被窦老师的真情告白所熏陶,有教师们如是评论:“常常对着蓝天发呆,觉得自己越来越橡皮化了……感觉迟钝,积极进取的心被云彩围绕,听了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的真情告白,又有了奋进的责任感了。希望教研组多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开发’广大教师的成长潜能”。
(2)网络环境使教师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网络教研,资源更多,互助更多,引领更多。如针对说课专题研究,我们首先是专题引领,组织教师集体在线观看了专家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幻灯讲解,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方法和技巧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流行的以说课为展示能力的教研活动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的融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均有了深切的感知;再组织同伴互动共进,在网上呈现学校教师在市说课竞赛中获一等奖的说课案例,大家学习后针对如何说课发表观点,积极质疑,共同探究;再在网上提供几个说课案例,让老师们留言点评;最后每个年级确定主题,让老师们设计说课稿,并在网上展示评比。像说课专题研究这样的网络教研活动,带来的是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教研品质的全方位专业提升。
(3)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要突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所以,网络环境校本教研也要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设计活动。要利用网络,让教师的自我反思成为参与教研活动中的前提和基础。让教师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和分析;要利用网络,让同伴互助成为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让教师集体共同参与,形成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合作互助、共同成长,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要利用网络,让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先导。让教师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
(4)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注重策略
一要做好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活动准备,注重硬件、软件、潜件建设。要配建适用的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硬件保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教研平台(学校网站、博客、播客、网络硬盘等);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解决技能上的问题;要制定有利于网络教研开展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环境校本教研的宣传,构建激励机制,营造教研氛围。二要加强网络校本教研的组织和管理。要做到活动设计全员参与,通过“网络征集——网络调查——制定方案——意见反馈——修改定稿”五步骤确定教研主题,体现教师的主体性;要做到教研过程全程监控,教研资源上传在网上,教研过程呈现在网上,教研成果展示在网上,教研组开展活动与教师个人参与活动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保证了校本教研过程的扎实和活动的实效;要重视教研结果全面评价。要完善网络环境校本教研制度,注重评价手段多元和评价的及时性、开放性。
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网络教研与常规工作的协调问题。在加强网络教研的同时,常规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利用网络环境去促进常规工作更上一层楼。但由于网络教研要求更高等因素,导致花费的时间要比传统教研的时间多而影响到常规工作,这就要求以后要注意二者的协调。
2.组织者与参与者双向准备配合问题。在开展的一些活动中,还存在着双向准备不一致的现象,导致教研活动的延迟,这是不足之处。
3.培训资源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托网络环境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毕竟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完善阶段。学习资源是其实体,在分离状态下,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开展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培训资源的选择和设计方面,缺乏应用相关策略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
4.在突出“教研”二字要加强。论坛中有时会出现脱离学术专业,走上闲聊、诉苦的的现象,所以,要注意优化网络教研的空气,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培训者缺乏激励控制措施,与受训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情感沟通,学习作为一种充满情感体验的活动,如果缺少情感交流必将导致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枯燥,影响学习效果。
2009年4月15日至17日,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立项课题主持人研修班在长沙市毛泽东文学院举行。各个课题组主持人踊跃与会, 共有83个课题的101位课题主持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研修班。与会者认真学习和思考, 积极交流与沟通, 通过研修班的学习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提升了课题研究水平。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是在省教育厅领导和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的关怀下设立的, 是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重要补充, 享有与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设立这一专项课题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推动我省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专项课题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和管理。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共收到216项申报课题, 其中高校55项, 各级培训机构、中小学校161项。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按照匿名评审、实名评审、会议评审的程序, 组织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了公正评审, 最后确定重点资助课题10项, 一般资助课题40项, 一般课题36项, 共86项立项课题。
创建一个平台,就是要建立面向社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和服务平台。它包括:
1、构建科学完备的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体系。通过构建和发布分行业、分学科的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从宏观角度协调指导不同学科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指出方向,明确重点,并为继续教育的项目开发、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等提出科学有效的指南。通过继续教育科目指南的建设,形成既与大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相贯通,又适时追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紧密结合不同行业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成长需求,真正体现继续教育本质和特点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为指导行业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为教学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开发项目、实施培训以及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提供科学、及时、有针对性的导航和路径。
2、建立无校界、跨区域的优质学习资源的整合汇聚机制和服务平台。实施继续教育必须最大限度地汇聚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提供有效而便捷的继续教育服务,形成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共享资源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环境和条件。
建设远程继续教育平台,把它作为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主体支撑。现代远程教育也为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为建立优质资源供给与社会教育需求的顺畅联接,为全省各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最为便利有效的支撑平台。
远程教育平台应以各类知识资源、科教资源的汇聚为基础,以多功能的资源管理中心为核心,来实现远程教育架构软件的各种服务。同时,又把各类知识和科教资源随时、便捷、智能化地提供到用户面前,让用户充分享受到资源中心、资源网络和资源定位系统带来的全面的继续教育服务。所有这些,都为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学习的自主化、灵活化、群体化、终身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登记、评估及认可制度。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弹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内在要求和特点,有利于学员无校界学习和校际学分互认,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汇聚。同时也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按需学习,随时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学分制度,应当成为继续教育管理的基础和继续教育发展动力的基础,也应当是构筑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和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制度,应当有科学、完整的继续教育学分指标体系,在其建立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有统一的学分标准。要建立科学统一的继续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跨校、跨域的学分互认,以利于优质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要有合理的学分构成,根据不同行业、专业科技人员的具体要求,制定通用性课程与专业性课程的恰当比例,以达到按照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来改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实际要求。三是要有明确的学分时效,要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人员的年度学分要求、专业技术职务聘期内学分要求和专业技术资格晋升等的学分要求,鼓励科技人员持续学习,不断捉高。
开拓一条新路,就是要开展贯通专业技术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职业继续教育。这里所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是指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要求进行的,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主要依托和动力机制的一种继续教育新形式。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继续教育,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总体框架和资格标准体系,构建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发展职业继续教育应当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总体要求进行,按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所明确的职业种类、资格标准以及考试科目、必修课程,需掌握的技能等来确定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专业科目、课程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方式。
2、依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机制效应,形成促进职业继续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职业继续教育的关键,是要充分地利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机制效应,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持续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的形成。要与职业资格的有效管理相结合,紧紧抓住职业资格制度在资格认证、资格晋升和定期的资格注册的关键环节和持续过程,使职业培训与资格管理紧密挂钩,相互促进。要探索贯穿于职业资格管理不同阶段的不同培训形式:建立起使大学教育与从业要求顺畅衔接的职前(考前)培训新模式,以及使人才成长与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业发展培训新方式。通过紧紧依托职业资格制度的机制效应,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形成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不断学习的持久动力,保证职业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3、紧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要求,确定职业继续教育的理念、内容、构成和培训方式。职业继续教育的特点和生命力在于它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紧密关联。因此,职业继续教育要深深根植于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充分反映不同职业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并从整体上顺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改善和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客观要求,坚持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计培训类别和内容,以研究职业发展中的问题为重点组织培训活动,以提高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为核心考评培训质量。要特别注重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倡导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体验中进行感悟性、实战性、创造性的学习,强调专业技术人员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对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精神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4、适应职业人才成长的需要,创新职业继续教育的组织方式。由职业人才共同组成个人会员制协会,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也正在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协会组织的建设。这些协会组织经政府委托后,它不仅要承担对取得职业资格人员的注册、管理以及规范职业行为、实行行业自律等工作。同时,具体实施职业继续教育也是协会组织的重要任务:通过杂志、网站、开办培训班、召开学术会议、开展考察活动等方式,不断为会员补充新矢口识、新技能。通过组织专业小组来增加同行业之间的专业交流,相互开拓思路,创新思维。通过组织会员们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来不断提高会员的职业能力水平。这种依托会员制来组织实施继续教育的新方式,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点和规律,反映了专业人才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愿望和要求,应是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得体会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2016年中小学教师学习继续教育的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十分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透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对
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们这些综合科从此刻的教育角度上讲不是一门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教师对此的定位十分迷惑。但透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此刻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发奋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发奋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主角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用心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 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潜质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就应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
透过交流到达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理解,到达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能够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职责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状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经过这一段的学习,给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中国历来是一个重教化的礼仪之邦,是一个十分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而中国的教育几经盛衰走至今日面向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
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深刻变革,是一次教育资料、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应对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该何去何从?应如何定位一名普通教育者的价值,透过继续教育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一个现代教师如果仅仅是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务必对学生做到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要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而要达此种教育目的,首先就务必从改变教育者开始,一个现代教师就务必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完善自我,我自完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一是自己广博的学识。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培训形式:专业引领培训时间:2012.6、15 2012.9.28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培训教师:顾长铎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地震逃生演练方案—学生教育
演练目的: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的紧急疏散能力,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本次演练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分工职责(1)领导小组 组 长:由翔 副组长:顾长铎(2)分工小组
指 挥:顾长铎组织学生:石向荣 李峰 组织校内急救:文冲 教学楼1楼东侧楼梯负责人:施丽霞
教学楼2楼 东侧楼梯负责人:白晓洁 教学楼1楼西侧楼梯负责人:栾秀琴 教学楼2楼西侧楼梯负责人:王彩霞 正厅大门负责人:石向荣 李峰
消防通道路口:王承林;主席台前指挥学生疏散:李静
(3)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安全、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学校操场。
二、演练准备
1.演练前各班要提前做好本班的工作,使全班学生明确此次地震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2.演练前各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学习有关避震知识,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懂得在地震发生是如何自我保护。同时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演练期间教育学生要做到:
(1)认真对待,不搞过场;(2)听从指挥,有序疏散;(3)遇事不慌,头脑冷清;(4)积极主动,团结协作。
3.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4.学生疏散时楼梯通道由两排疏通。
三、演练要求
1、安排演练小组的教师在相关楼层、转弯点维持纪律。做到没有无岗人,人人有责任。2.各班主任要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注意班级门要畅通,不堵死后门;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班内安排好逃生小组,组长要得力;逃生小组与座次安排要便于有秩序疏散,各班有本班逃生疏散思路。
3.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4.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5.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四、逃生路线:
1、一楼东门:一年级1、2班,五年级1、2班;
2、一楼正厅:三年级1、2班;六年级1、2班
3、一楼西门:二年级1、2班班;四年级1、2班;、四年级2班;
4、在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实验室下楼在上课老师的带领下从东门跑出。在其他各班上课的教师指挥学生按指定路线跑出。
5、听到地震预报信息后,应立刻躲在桌子底下,第二声铃声响起后按照指定的路线向外疏散。
第三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培训时间:2012.6.21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培训教师:姜秀娟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中小学生良好平行培养的实践与体会—班级管理
一、研究学生,寻找教育方法
同一种教育方法,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忽视学生成长的环境会造成教育的失败。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教育。
二、解放学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勇于打破常规 敢于坚持己见 善于创设环境
三、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自卑是学生向上的绊脚石
四、捕捉契机让教育无痕
第四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自主学习培训时间:2012.6.28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个人小课题总结(第一次的小课题)
第五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9.11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培训教师:校长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学期计划会—师德与专业理念
1、创强 巧干
2、校园文化建设
3、学习(走出去、请进来)
4、特色建设和校本建设 校本教材(自编)<足球
大课间:体育艺术相结合风筝
5培训课任教师 6养成教育和行为训练:至少养成和巩固两个好习惯 克服和改进两个坏习惯
7提高教育教学质量98% 96% 95% 8加大教研力度 效率要高 使用性强 9校本研修力度 教研活动 每周四 单双周
第六、七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自主学习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9.179.24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
培训单位: 培训主题:学科知识或进修组织的学科活动
第八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9.26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杨云红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看课研讨《确定位置》—科研专题
一、看全秀艳老师执教《确定位置》一课二、三四年级组开展研讨
三、教研组长夏巧燕总结教学模式研究
1生活情境导入(5分钟)引导操作探究(17分钟)3应用解决问题(15分钟)4拓展现实价值(3分钟)
再一次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去,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四、杨云红主任总结
第九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10.10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李楠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关于教学板书设计
一、板书的作用
二、板书的方法 1板书区域的划分
副板书区 主板书区 辅助板书区 2书写方法
3着重号的使用:横 线 点 不同的颜色
三、板书的要求
1目的明确,概括性强2布局合理,条理清晰 3书写正确,美观规范
四、板书的内容
五、板书的类型
第十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10.17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全秀艳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首先,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以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应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其次,建立集体自我管理机构。增设了班委、各部委、小组长和科代表的人数,明确各自职责,并有权通过集体讨论和民主决策,独立地、创造性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规范班级活动计划。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权利。
第三,扩大积极分子队伍。积极分子是班级中有威望的组织者,责任心强又品行端正。他们不是天生的,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积极分子,必须一视同仁地培养。我们采用了“值日班长制”、“干部轮换制”等形式,设立了《班级管理接力日记》,成立各兴趣小组,招募“志愿者”参加班级的每一项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教育,激发了学生管理班级的主动性。
第十一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10.24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纪慧娟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把握孩子特殊心理发育期
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特殊的心理发育期,这也是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容易形成的时期,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地加以把握。2—5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勺子都拿不好,却偏偏要自己吃饭。父母不准他这样,他就会又哭又闹,没完没了。从前听话的孩子也会变得有些调皮、不听话了。虽然这些表现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差异,但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一时期,家长采取的方法不同,就会收到不同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耍“家长威风”,态度过于僵化刻板,方法简单粗暴,常会导致孩子更强烈地反抗,从而成为孩子不良性格的基础,甚至直接导致他们退缩、孤僻等性格的形成。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孩子这一特殊的心理发展时期,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在孩子不听话、固执己见时,暂时依着他,然后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使其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则不失为对他们的成长既有效也有益的做法。12—15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又一个特殊时期,又称危险期。这个时期,是孩子青春发育期,也是他们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变得不太听话了;父母教育他,他不但不听,还常常对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爱我行我素,情绪易冲动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也是他们最不安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出现我们做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因势利导外,还需特别慎重。家长应尽量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融洽与孩子的感情,切忌采取简单的压制办法。事实证明,简单的压制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要恰当地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让孩子感到害怕,又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总之,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孩子发育的两个特殊时期,才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
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第十二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10.31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门巧红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重视后进转化,提高德育成效 –班级管理
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大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班主任难就难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上。因为所有后进生,不是品德差就是学习不好,有的兼而有之。不少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感到头痛,他们宁肯多教几个好学生,也不愿带一个后进生。温家宝总理有句名言:一个舰队的速度不是由驶在最前面的那艘决定的,而取决于行在最后的一艘。我想,班级质量也是如此。要重视后进生转化,提高德育成效,应该做到:
首先,“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
转化后进生工作要注意研究后进生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我们可以经常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鼓励学生写日记,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欢乐与烦恼。每两周一次,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阐述简单的心理学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提问题,谈认识,讲打算。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品学兼优、心理健康的学生与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较快的学生作典型,现身说法谈体会,增强宣传的可信度。同时,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利用黑板报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专题宣传,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认识自己,学会调适自己的心境,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其次,要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
孩子在学校、家庭、社会都希望得到温暖和爱抚,这是每个孩子的心理共性。然而由于世俗偏见,反应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受到冷漠和嘲笑,从而形成自卑心理,缺乏上进的勇气。托洛可夫说:“我的工作是在儿童世界中进行的。”教师要真心爱后进生,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使其感到,教师的确是可以信赖的人。
第三,赏识表扬,激励引导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和屈辱的意义,尊重与屈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一种有力的刺激。”教师应激发后进生的荣辱观,尊重他,给其以信任,并相机引导。当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就要极力表扬他们,激励鼓舞他们;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厌学的学生,则采用攻心术,激发其上进的欲望。
第四,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在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
我们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可以采用电访、写纸条、面谈等多种方式,改变家访时单一的“报忧不报喜”的现象,及时汇报学生在校进步和退步的情况,让家长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打破学生认为“找家长就是犯错误”的思维定势。同时我还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子女的方法,强调对待孩子要“严格”而不是“凶狠”,因为在“凶狠”的管制下只会使孩子暂时地被动服从,而不是长久地主动改错。
第十三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11.12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韩丽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重新洗礼东师行
一 长春印象
1火车站2汽车城3电影城4森林城5 大学城 二近距离感受“大师”
1周巩固教授:“腹有诗书气自华”
2邓涛教授:羞于与同事合作,不乐于接受同事的批评 专业个人主义 合作发展-雁行文化<向上之风
向前之力
此刻打盹 你会做梦 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哈佛图书馆
第十四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
培训时间:2012.11.21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邱宏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小学生过度焦虑的心理分析与矫正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交往、考试、应答等时候,有一些学生会出现如下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行为表现:
1.总是担心发生什么事情,经常为此忧心忡忡。
2.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是否得当,总感到不放心。
3.有明显的紧张感,为一些小事而烦躁不安,不能放松自己。
4.经常感到头痛或胸闷等不适的感觉,却找不到病因。
5.对自己在学习、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
6.自我意识强烈,对自己的问题过分敏感,多虑。
以上种种表现,心理学上称为过度焦虑。在小学生情感发展中较为常见,象父母离婚、受到教师严重歧视、同学间交往屡次受阻等都可以造成学生的过度焦虑。它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影响其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今后的生活交往。追其原因是由于小学生的情感还不够稳定、不够丰富、不够深刻,情感的调控能力还比较低,压力过大。那么如何才能矫正学生的过度焦虑呢?我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促进同学间的平等交往。
认识是情感交流的基础,而平等交往是增强自信、缓解紧张感的前提,由于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都表现为缺乏自信,爱克制自我等,所以首先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不足之处,促进同学之间的平等交往,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其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放松自我,能明辨是非曲直、能根据需要做出必要取舍。这样对过度焦虑各种表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消除,进而也就帮助学生告别了焦虑。如在学习上,对学习就是为了考第一、为了取悦父母等错误认识就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怕别的同学超过自己,在学习上缺乏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造成心理压力过大,过度担心不能放松自己,产生了过度焦虑。
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俗话说“环境改造人”这充分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不同的评价。创设情境,营造一个多端的良好的氛围,有意识的对其进行焦虑协调训练,引导学生通过与别人比较,根据别人对自己活动成果的评价,认识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情感做出客观的评价,使他们能理智防止和延缓自己不适当的情感,养成自我监督自己情感的习惯,提高调节和控制情感的能力。不断巩固已经培养起来的信心,使他们逐步成为学习的强者。通过自我正确评价,在心理压力过大烦躁不安时,学会表达和宣泄,这样间接地就释放和缓解了过度的焦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树立榜样,宣扬英雄,用他们良好的感情感染他们,丰富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在班集体中坚持不懈的开展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教育活动。
三、善于观察、对症下药,分而治之。
过度焦虑的产生原因不同,每个学生自身情况的异同,都使矫正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分而治之。对于哪些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如果突然出现过度焦虑的某种表现,要及时查清病因,对他们要特别的关注爱护,适时调整措施。像由于学习成绩差,遭到老师和同学严重歧视的原因造成的,要立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向学生讲清道理,平时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改变他的境遇,调整他的心态,从而消除其心理负担。而对于长期存在过度焦虑表现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应制定一份有针对性的改造训练计划,重点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客观判断方面的能力。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好的方面应及时的给予鼓励,在倍加的关爱下,帮助他们找回成功的感觉,激发他们克服焦虑的勇气,使其在充分展现自身潜能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意义。通过长时期的帮助,来逐步改造。在此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及时反省自己,付出更多的细心、耐心、爱心才能奏效。
第十五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专业引领培训时间:2012.11.28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培训教师:夏巧燕 培训单位:本校 培训主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科研专题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何在新课改的今年,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十六次:
培训类别:全员培训
培训形式:自主学习培训时间:2012.12.28 培训地点:多媒体室 培训教师: 培训单位:本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校在认真总结上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省、市、县关于“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文件要求,以建设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和促进教师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重点内容,以全体教师为对象,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远程教育为依托,全面实话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工程。
二、目标要求
新一轮教师培训以提高我校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即“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以现代远程教育支撑下的校本培训为平台,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训内容
(一)全员培训
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过程,讲求实效。每位教师五年参加各级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360学时,校本教研不少于120时学时,学科培训不少于100学时,师德不少于20学时,具体要求如下:
1、师德教育
结合师德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社会关注焦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开展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撰写心得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并转化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具体行动,(五年参加各级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60学时)。
2、新理念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使教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加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将新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3、新知识
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掌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新课程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党规;使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开放思维、鼓励交流、优化过程、提高效益等方面有突破和创新。
4、新方法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修,采取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举办优秀教案、优秀案例、优秀课件和优质课评选、竞赛等形式,督促教师把握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探计新教法。
5、新技能
我校全体教师普遍接受新一轮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以及学习和应用新教育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专项培训
1、管理者、培训者培训
加强继续教育工程培训者队伍建设,聘请具有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县、地教学能手承担这一任务。为了提高校内培训者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业务能力、指导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按照县局要求“走出去”参加上一级培训。争取名额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
2、骨干教育培训
在新一轮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将继续选派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骨干教育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阔教育视野、增长新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3、班主任及教育技能培训
通过远程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训,凡是2015年未达45周岁的均参加教育技能培训。
4、渗透法制教育培训
按照(2011)152号文件广泛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培训。
5、学历提高培训
目前,我校教师大部分已获得专科学历,但还应以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开放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教师学历、学位提高培训。
四、开展培训活动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领导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完善机制,加强管理
在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方法与途径,讲究培训效果,使教师培训工作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
认真研究制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实施方案、分期推进计划,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对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登记制度。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每一名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考核不能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从2013年起,教师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除按原规定普通话等证书要达到要求外,还必须持有上一阶段继续教育合格证书和教师继续教育登记书。
3、力争成为县教师继续教育小学校本培训基地,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与指导,形成与校本培训密切联系的沟通机制。配合县教育局,遴选一些能担当培训教学工作的教师建立中小这教师继续教育师资库。
4、保证经费投入
多渠道等措继续教育经费,学校在公用经费总额中至少安排5%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加强经费管理,保证经费用于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管理者培训及教材建设、培训基础建设。
五、实施步骤
“十二五”期间继教工程分为启动、全面推广、评估验收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
时间:2013年8月
任务:认真学习文件,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做好调查研究,制定培训规划、实施细则和管理措施、确定培训对象。
(2)全面推广阶段
时间:2013年9月—2014年
任务:按照实施方案和培训规划、实施计划开展培训,确保在2014年底以前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做好接受每年的县、市级检查准备工作。
(3)评估验收阶段
时间:2015年1月—12月
一、继续教育的特征
第一, 从教育对象看, 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脱离了正规教育的社会各类从业人员, 从学习者学习的年龄来看, 是以成人为主要对象, 其学历教育以培养高升专、高升本、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为主, 非学历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为主。
第二, 从教育模式看, 继续教育是面授教育、远程教育、面授和远程结合的模式, 既可以克服作为传统教育的面授教育的固有弊端, 又可以发挥远程教育的开放式优势, 是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结合与互补。学习与职业、教育与本行紧密结合是继续教育优点之一。
第三, 从教育内容看, 学习者不仅要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学专业, 还要学政治, 选择既有业务知识的教育内容, 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既有选择学习学历教育的多科专业, 又有可以选择学习非学历的单科职业技能等。
第四, 从学习的时空看, 在时间上,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实际, 灵活选择入学时间, 适时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既有业余的, 又有脱产、半脱产的;既有长期的, 又有短期的;在空间上, 继续教育包括远程教育, 具有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优势,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是准分离的, 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现代传媒进行教与学, 师生在空间上可以相互分离。
第五, 从教学手段看, 继续教育可以使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综合交叉使用, 既可以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 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 突出学习的直观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便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二、继续教育有利于改善西藏的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 西藏继续教育尚未全面起步, 这与全国继续教育的步子显得不很协调。较其他省区, 西藏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少数民族边远省区, 在现有教育力量与全区各族群众接受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的普遍需求相矛盾的情况下, 要实现西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仅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紧密结合西藏区情, 拓宽多种形式的办学路子, 才能走出适合西藏特点的教育发展模式, 才能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选择并发展继续教育, 不失为适合西藏发展人才战略的一条现实、经济的人才培养途径。
(一) 继续教育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能在短期内解决西藏人才总量短缺的现实问题
继续教育可以克服过去的“围墙教育”的局限,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 通过现代传播技术, 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受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班级授课制等制约因素小, 可以使人才数量成倍增长。
(二) 继续教育对象的特定性能够妥善处理好西藏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与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西藏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首先, 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步太晚 (上世纪60年代末) , 基本上是以语言文化学习和短期培训为主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 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长期以专科为主。其次, 由于西藏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 区内人员到内地求学深造的人为数不多。西藏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教育整体偏低这一严峻事实与西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显得极不适应。因此, 在发展现有高等教育同时, 发挥继续教育尤其在培养专升本、高升专、高升本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对提高西藏从业人员学历层次的现实作用, 找准继续教育目的与学历层次偏低的结合点, 适时发展继续教育, 已成为西藏改善人才不利状况的有识之举。
三、继续教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有利于调整西藏的人才结构
(一) 继续教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时空优势能够合理调整西藏的人才结构
从西藏的人才结构看, 人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从维护西藏稳定出发, 以语言、历史、政治等专业的文史类人才较多, 而以各类新型专业的开发力度不够, 缺乏法律、经济、管理、教育、计算机等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 在西藏各企业单位中,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 大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即便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其专业知识已经陈旧。目前西藏高等教育专业门类的单一, 决定了不能较快的解决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而继续教育教育内容的全新特点, 可实现与名校名师、先进理念等的教学资源共享, 有效解决我区人才匮乏、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等问题, 在相当程度上能拓宽人才的专业知识面、调整人才结构。同时, 继续教育注重实现职业技能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双向提升, 这对于培养平安西藏、和谐西藏所需要的政治可靠、技术娴熟的专业人才十分有益。
(二) 继续教育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能够直接从微观上解决西藏人才分布不均衡问题
继续教育借助现代传媒、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化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由于其教学形式的远程化和学习形式的网络化, 使人才培养在究竟上不受地域的限制。
从西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 由于各地区地理、交通、社会环境、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 人才的分布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人才分布的不均衡, 导致西藏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同时, 西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较小, 很难在很短期内培养大批留得下、用得上的本地人才, 而且各地区人才仅靠政府宏观调控,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分布的不均衡问题。由于继续教育在空间上打破了地域限制, 使各地方的人才发展同步进行。所以, 要改变西藏人才布局的不均衡现状, 有必要选择并发展继续教育。
四、继续教育教育对象的特定性和教育模式的特殊性特别有利于提高西藏的人才素质
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主体首先是成人, 其教学方式有网络教育, 其教育对象和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等同于传统成人高等教育:第一, 由于继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育对象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教育对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 选择并接受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量, 继续教育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方式下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同步发展的弊端, 能有效地杜绝人才质量的层次不齐。第二, 继续教育从本行业务、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择和确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能够把培养、训练与业务实践紧密结合, 使教育活动对于职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一致性, 使得学习者专业化程度更高, 专业性更强, 从而较好地消除了传统教育存在的教育与就业、学习与使用相分离的弊病及用非所学、学用相悖的浪费现象,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 从现在所从事职业的角度出发, 可一边进行工作, 一边进行学习。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 学生专业素质可以同时在理论学习中得到提高, 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
西藏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强。首先, 在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靠以往工作经验从事本职工作的人数较多, 这些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即便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 其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些人在自身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制约下很难提高自身素质。其次, 西藏高等教育由于发展时间短, 加上体制不健全、信息相对闭塞等原因, 使计划体制下传统教育的弊端凸显。继续教育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实践能力, 有助于西藏“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形成。因此, 发展继续教育对西藏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联合国科教文总干事马约尔在有关继续教育的会上提出“提供终身教育与培训是我们唯一能够用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武装人民的途径, 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随着国际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概念日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教育改革进程,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再只局限于传统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 终身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继续教育成为未来发展人才战略的必然趋势。西藏若要紧跟全球教育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步伐, 若要在西部大开发中跻身于西部人才强省之列, 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现有高等教育的同时, 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独特优势, 积极发展适合西藏特点的继续教育。
摘要:文章从西藏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 根据继续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独特优势, 客观分析了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改善西藏人力资源总量、学历、素质、结构、布局等状况的积极作用, 提出了西藏发展继续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继续教育,人力资源,结构,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三种教学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03 (12) .
[2]德庆拉泽.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重要性和开发现状[J].中国藏学, 2005 (3) .
摘 要:针对“能打仗、打胜仗”的总目标,院校开展“面向装备、面向岗位、面向空勤、面向战场”的教学,其中“面向空勤”的继续教育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在分析当前空勤人员培训机制和已有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所了解的情况和空勤人员的需求,确定了空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时应开展的教学内容,讨论了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提出了加强空勤人员培训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空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制;四个面向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学院针对“面向装备、面向岗位、面向空勤、面向战场”的办学思路,精心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整合优化了专业设置,全面系统地实施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建设和实习室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组训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四个面向”的教学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空勤人员培训的体制及培训的定位
(一)空勤人员培训的体制
对空勤人员的培训主要采用“三级五阶段”的培训体制。这种培训体制是相对稳定的,但装备发展、知识更新、作战模式变化等对空勤人员素质和作战能力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对空勤人员的短期培训是在飞机装备有大的变化时调整的。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区分目标层次,优化装备搭配,完善培训制度”的改革基本思路,逐步建立“一级管理,两类院校,三级培训,四种学制,五项制度”的空勤人员培训体制(如图1所示)。
(二)空勤人员培训体制的主要问题
1.培训周期长、效率低
空勤人员经过航校、训练基地、作战训练后达到战斗值班水平,约需300多飞行小时,花费时间3至4年,而美军飞行员总的周期则为2年。
2.机型老旧、与部队不接轨
空勤人员训练按照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原则进行的,美军在训练基地改装阶段即完成部队现役机型的教练机改装任务,而我军在训练基地为歼教-X等机型,到部队后还需改装机型。
3.战术理论不扎实、训练水平低
在战术方面,包括武器设备的熟悉与使用,战术训练和航炮、火箭弹射击在训练基地才开始涉及,而且水平较低。飞行培训多是起飞进场着陆、飞行技巧等科目,战术对抗演练科目少。
(三)面向空勤培训的定位
新机型部队空勤人员补充多数来自二代战机的成熟飞行员,虽然有利于保证新机改装安全,但这些飞行员由于年龄相对较大,又受知识结构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新机战斗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存在对飞行员开展继续教育的需求。
依据空勤人员培训体制,面向空勤的培训可以定位为承担战术训练和飞行员尖子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一方面,这可以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员队伍开展近距格斗、超视距攻击、远程突防、多兵种协同等方面的战术战法运用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深化对机载武器装备使用、通信对抗、电子对抗、空情处置等方面的教学,发挥“三支队伍”以及高学历教员的优势。
二、面向空勤培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面向空勤培训的有利条件
学院有承担飞机机务人才培训的经验,在科研学术研究、故障专题研究、模拟仿真、教学课件等方面做了大量技术储备。
新机型飞机空勤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与对机务学员的培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同小异,但在教学内容上有本质的区别。这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对新机设备的功能、构造、原理和使用维护等内容熟悉的优势,有利于开展面向空勤装备的教学。
(二)空勤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新型飞机飞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需要了解飞机平台和飞机机载设备的组成和作用。
出色的尖子飞行员和复合型指挥人才还需要了解空气动力学、气象学、火控原理、雷达原理、通信原理等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空天一体作战学、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应用等前沿军事理论和边缘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内容多、难度大、涉及面广,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难以保证能够全部学精通到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教员在讲授时进行总结、提炼,通过讲授使飞行员明白:
1.是什么,能干什么:即突出设备的功能;
2.逻辑控制关系怎样:主要讲授设备与设备之间外部的逻辑控制关系,部分设备或系统内部重要的逻辑控制关系。
3.出现问题怎么办:危害程度怎样,有无备份功能,有何补救措施,如何进行有效处置。
(三)面向空勤培训的不利因素和解决办法
1.不利因素
对教学人员要求高。学院内“机、军、特、电”各个专业方面的专家人才不少,但对各个专业均熟知,或对相关2-3个专业熟知,并与空勤相结合的人员很少,短期内也难以成长或者补充。
2.解决办法
(1)各专业系抽取业务精、教学能力强的新机专家或教学尖子成立授课小组,确定授课内容,理顺专业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进行跨专业集体备课,组织施教练讲。时机成熟后,各专业间互相学习,成立相对稳定的全能型教学队伍。
(2)组织针对飞行员授课的教法竞赛。力争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有突破,对好的做法进行推广。
(3)聘请相关院校、厂所及部队的专家(包括飞行员)进行授课。机关做好讲课人员遴选工作,选择针对性强、知识面广的专家进行授课。
(4)依据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总结。
三、开展对空勤人员面向装备使用的教学
对空勤人员而言,要真正驾驭飞机,不仅仅是滑行起飞、巡航飞行、进场着陆、飞行技巧、飞行三阶段等基本的飞行操作训练,也不只是飞行手册中说明的基本飞行技巧。牢记飞行手册中的每一条细节,并不一定能适应和处理任何意外或紧急状况,空勤人员还必须要掌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复杂气象条件下、高强度对抗和高度信息化情况下灵活应变的对抗。
(一)熟知飞机性能,做到人机融合
新型飞机是传统战机平台到作战体系变革的产物,是多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复杂系统的交联贯通。
新型飞机空勤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要因材施教,这里的“材”,除指人外,还包括飞机平台。一定结合飞机本身的平台性能、武器性能、飞控性能和电子设备的性能等方面来进行培训,使飞行员明确在不同飞行任务阶段实现人机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飞机最佳作战性能和飞行员的潜力。
(二)明确飞行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按照作战流程,作战飞机应完成的任务,如表1所示。作战全过程是对训练所有科目的最终检验,即伴随着导航引导、任务规划、协调作战、空情感知、火力控制、武器使用、电子对抗和告警决策等等,解决“打准目标”和“如何不被目标打到”的问题。
(三)善于总结分析,精选教学内容
对新型飞机飞行员的继续教育,不应是讲授一系列墨守成规的操作规程,不应是完全将空勤人员注意力放在驾驶飞机上,而应是在分析空情、干扰措施、武器使用、瞄准攻击和特情处置的方法上下功夫。各个专业应结合演练对抗实例,精选教学内容。
1.机械专业
机械专业重点围绕飞机的结构和发动机展开,以起落装置、液压系统、应急动力、启动系统、燃油系统、环控系统等控制关系为主线进行教学,以空中发动机的高压转速、低压转速、T4综合等性能参数是否异常以及告警的提示,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正确处置。
2.军械专业
军械专业重点围绕外挂物管理、空空武器和空地武器的性能、使用和处理等内容展开。
3.特设专业
特设专业重点围绕飞控系统、大气机、航姿系统、照明系统、供氧系统和电源系统等内容展开,以飞控系统、大气机、电源系统、照明系统等与其它设备之间的逻辑控制关系为主线进行教学,特别是飞控系统、电源系统与外部设备的接口控制关系,难点是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以及建议等等。
4.航空电子专业
航空电子专业的重点是围绕航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展开,以导航训练涉及的导航设备、通信设备和识别设备,作战对抗训练涉及的火控设备和电抗设备的使用为主线进行教学,特别是通信导航设备受到干扰、火控雷达设备有故障或受干扰,显控无法显示或不能构成发射条件的处理,采取何种对应措施等内容是飞行员所关注的问题。
四、开展对空勤人员面向对抗演练的教学
丰富飞行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是来自书本,一是来自实践。来自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掌握的更牢固,但很多知识和经验来自于书本,来自于别人的经验。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演练、协同对抗和自由空战等演练虽已广泛展开,但参与部队数量有限,重点在于对抗演练成功经验的推广和不足之处的完善提高。如何在培训过程中把以前的和现在的、国内的和国外的、不同机型的好的做法和经验让后来者掌握的更牢固呢,那就要善于总结分析,做到经验推广。例如李XX空中特情的处理,李XX驾驶无动力飞机的安全着陆,杨XX空地制导武器百发百中的投弹,两届金头盔获得者蒋XX 42:0的优异成绩等等,其飞行记录和视频信息,应仔细研究推广。
以前,一线飞行部队虽有多种对抗演练,但对抗演练的视、音频信息长期作为秘密资料封存,空勤人员由于飞行任务重无暇顾及。地勤人员偏重维护保障工作也疏于学习。虽然各单位都有对演练的研究总结,但多以强调安全为首要,或者各自为战,“自扫门前雪”,难以兼顾整体,与实际战场环境出入较大。近几年,以能打仗、打胜仗作为重中之重,各部队成立分析评估组,对多军种的空——空、空——地和地——空联合对抗、复杂电子环境的对抗演练作深入研讨,把“强基础,研战法,抠战术,融原则,入体系”等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应用。地勤机务人员结合维护保障工作实际,加强了对机载武器装备的作战使用研究。对抗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补强措施。
院校对空勤人员面向对抗演练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演习演练的成果,对国内外作战视频或演练视频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在今后空勤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以推广运用,对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解决。
五、结语
对航空机务任职教育院校而言,面向空勤的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面向空勤、面向装备使用和特情处置的教学,将为空勤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同时,也使广大教职员工对“面向空勤、面向战场”的教学有了更深刻、更充分的认识,突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飞机面临的复杂战场电磁环境,深化机载设备性能理解及战术使用,探讨交流作战训练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今后更好的面向空勤的继续教育培训做积累和铺垫。
参考文献
[1]刘春霞.空军飞行员培训体制剖析[J].航空杂志,2006(1).
[2]陈建洲.创新空军飞行员培训体制之我见[J].军事飞行教育,2006(3).
[3]张爱军.中外歼击机飞行员培训体制对海军飞行员培训的启示[J].军事飞行教育,2006(5).
[4]鲁艺,唐龙,吕跃等.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发展展望[C].第二届中国航空兵器大会论文集,2011(10).
[5]李永田,刘金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新型飞机武器系统作战使用分析与保障研究[C].复杂电磁环境作战研究论文集,2007(10).
[6]Lan Moir,Allan Seabrige等著,吴汉平等译.军用航空电子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继续教育培训课题】推荐阅读:
临沂继续教育06-17
岗位继续教育07-24
继续教育模式10-03
继续教育答案11-18
职称继续教育培训心得07-26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个人工作总结_继续教育学习工作总结07-10
继续教育网培训手册06-26
继续教育学习作业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