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推荐11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篇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课堂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师:读出你的轻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篇2

多模态指的是多种符号系统, 即多种模态相结合的交际产物或交际过程 (Stokl, 2004) 。Bemsen (2002) 认为多模态可以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不同的交际模态传递信息的话语, 这种交际模态把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结合起来。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利用多样的方式及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Kress&VammLeewen, 2001:2) 。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 近十几年来,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词进行解读。如丁俊、轩治峰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视角解释宋词的翻译, 杨红彬从经验功能分析《西江月》词三种英译文等, 大多数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 但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进行理解。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多角度形式让读者从形式美感、听觉美感、视觉美感、嗅觉美感等多方面欣赏译作。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 探讨宋词翻译的意象美, 更好地体会译作背后深层次的存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90年代, Kress和Van Leeuwen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开创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先河。该视角认为意义是由多种模态来实现的, 所有的模态都通过社会使用变成符号资源, 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在多模态语篇中, 每一种模态都体现一定的意义, 各种模态相互作用, 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许多学者意识到单模态的局限性, 多模态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 国内外对多模态文本分析处于初始阶段, 胡壮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和多模态意义构建, 朱永生发展了多模态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李占子从多模态的社会符号进行分析。大多数研究者着眼于影像资料、多媒体、视觉广告、海报、漫画等, 对诗词的研究尚少。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迅速发展, 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作用。此外, 由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 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理解。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及其英译分析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的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 夜行黄沙道中时的情景。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 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

译文:

Tune: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A Summer Night on My Way Home from the Yellow SanddBridge.

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

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

The rice fields’sweet smell promises a bumper year,

I listen to the frogs’croaks when the night grows late!

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

There is an inn beside the Village Temple.Look!

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

(许渊冲, 1991:275)

(一) 感受的意象美

读了《西江月》,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意象刻画的精益求精, 把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完全地拼接在一起, 就好像层层叠叠的色彩浓厚的油画, 充满了文化底蕴。读者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被充分调动,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具体的意象美油然而生。译文开始便交代发生的背景, 让读者仿佛进入情境, 想象着意境。“Statled by”的倒装使作者的感觉前景化了, 读者能更快地感受到这种意境带来的惊喜感。接着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给读者一种听觉感受, 并创造性地隐喻出当时的氛围, 给人一种萧瑟冷清的感受。Rice fields’sweet smell从嗅觉上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该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农村山村风光, 从而调动了读者的三种模态体系, 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描述得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恬静、天然、怡然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的向往。Beyond the clouds和Before the hills把景物前景化了, 从视觉给读者冲击感, 并且给读者营造一种视觉上的意境转换, 从近到远, 从上到下。最后的“Look!”在视觉上凸显, 并给读者节奏感及轻快感。

(二) 结构的意象美

Van Leeuwen认为, 印刷体式是一种符号模态, 结合其他的符号表达手段 (如颜色、结构组织、三维性和变换方式等) , 印刷体式实际上是多模态的。印刷体式可表现出动作和特点 (再现意义) ;展现互动和表达对所表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互动意义) ;还可以区别语篇的组成单位 (构图意义) 。全诗通过文字表述, 充分调动感官, 使读者身临其境, 成功地运用了听觉各种模态。词中每两句都押头韵, 对仗工整, 让词读起来有韵律感, 这是对原文的创造, 并带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 是译本的特色之处。词的每两句描绘的都是同一模态的不同意象, 一目了然。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景象, 创作了多个意象, 运用多种感官, 调动多种模态, 刻画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丰收的秋天。本词以这种和谐的结构形式, 加深了读者的夏夜的印象。一、二句“magpies”和moonlight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 衬托出夏夜的静谧。Cicadas和rice field, frog动静结合, 以点带面, 词人写出了典型的南方夏夜的特色:蟋蟀在静谧的夏夜嘶嘶作叫, 稻花香气袭人, 即将迎接秋天的丰收, 青蛙在田野里鸣叫, 形象生动。Clouds、hills、inn、path等体现了空间感、画面的移动, 距离逐渐拉近, 从上到下, 整体上构成一幅美丽的夏夜画卷。

四、结语

通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本翻译的意象美, 夏夜的农村风光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身临其境, 理解翻译利用对原文的理解及结构上的创造性, 达到译文的美感及形象性。体会词人辛弃疾对美好农家生活的向往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深感其情感的细腻。多模态对翻译鉴赏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 使读者理解这首诗有新的启示, 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 鉴赏文学作品及其翻译。

摘要: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角度, 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分析宋词语篇翻译的意象美及运作过程,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理解宋词的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篇3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竟能把鸟雀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山的空、山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这样,正是蝉的喧闹和鸟的喧哗,才更加显得山林幽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以有声来衬托无声,人们却往往对之视而不见,感而不觉,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是以有声衬无声,以闹衬静,却偏偏说以动衬静。

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篇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篇5

一、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文武双全,力主抗金,却受奸臣排挤,被罢官后来到上饶,开始隐居田园的生活。上饶县西四十里有一座黄沙岭,岭下有两股泉水,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田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写下了很多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齐读课题,解题。

1、指读课题,提问:为什么中间有停顿?(词牌名、题目)

2、题目是什么意思?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事情发生的时间:夏季夜晚、地点:黄沙岭、事件:散步、行走)

二、初读全词,示范引路。

1、你们以前是怎么学习诗词的?(相机板书“读”)我们的老祖先早就总结了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古诗词的办法,想知道吗?就一个字:读!(板书)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先来读第一遍。

2、先自由读,然后指读。(正音,正节奏。)你觉得他读得有问题吗?

注意“见”的读音。如读对,则表扬,并追问字义; 如读错,则教师范读,请生注意异同,并提问字义。

3、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跟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想不想比老师读得还好?这节课就来学习读会这首词,读懂这首词。

4、自由读,指读。

我觉得他前两行读得最好,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慢? 【先来读前两行。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读得很慢)】 知道为什么这么慢吗?(看题目,夜行黄沙道中,“行”是什么意思?怎么走?为什么走这么慢?)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怎么样?鹊为何受惊?受惊后是什么样子?风什么样?蝉怎样叫?)

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就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月亮悄悄的升起来,月光洒满大地。山鹊被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扑着翅膀飞离树枝,在空中盘旋;夏夜的清风徐徐吹来,送来阵阵蝉鸣„„

你觉得景色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已经把作者陶醉了,他怎么舍得快走呢?

你在读的时候,脑子里要想着画面,要读出被这景色陶醉的感觉!指读,齐读。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读好这一句的?(板书:画面,感情)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1、自己读后面的句子,选择你喜欢的两句,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朗读交流:

【相机点拨: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主要问题:他读得怎么样?哪里不合适?为什么? 读得好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闻到了什么?【听过稻花的香味吗?会是什么样子的(淡淡的,飘飘渺渺,连绵不绝„„)】

听到了什么?谁在说?说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样?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B、“七八个„„”

你们感觉到他的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读这么快?

同学,你知道这句是什么意思吗?(天外有七八个星星,山前落下两三个雨点。)

按现在说话的习惯应该怎么说:天外七八个星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什么把“七八个星星”和“两三点雨”放到前边?强调什么(“天外”“山前”)?(远处还是星光闪耀,眼前细雨已经来临,天气变化之快,让人措手不及)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故意把词语的顺序倒过来说,这叫“倒装”。这个倒装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读出来!赶紧找避雨的地方啊。找到了吗?怎么知道? C、“旧时茅店社林边„„”

你读这句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或者:此时,急于避雨的词人会怎么做?)引导:

眼看就要下雨了,作者会怎么想?(得赶紧找个避雨的地方啊。)找到了吗?在什么地方?

“茅店社林边”应该解释为“社林边的茅店”

为什么用“忽” 见?(因为道路曲折,树林茂密;因为天黑看不见,心情焦急;因为被美景陶醉„„)

此时,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作者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急急忙忙往前走,在小路的转弯处,走过溪流上的小桥,抬头一看:社林边的茅屋忽然出现在眼前!此时,词人的心情怎样?(高兴、惊喜、欣喜、大喜„„)

一个“忽见”写出了急寻避雨地,突现旧茅屋的欢喜; 一个“忽见”写出了陶醉于美景,重返现实的欣喜; 一个“忽见”写出了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惊喜;

一个“忽见”写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喜;

五、回归整体,读出韵味。

1、引读全诗。

现在我们通过想象画面,体会了词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一起跟着他重温一下这次夏夜之行。

夏夜,黄沙岭的小路一片寂静。诗人漫步在山间小路,欣赏着美丽的乡间夜景„„

闻着淡淡的稻花香气,听着阵阵蛙鸣,想象着丰收的年景,词人心中充满了喜悦„„把诗人的高兴之情再读的浓烈一些!„„

就在诗人被这乡间夜景陶醉之时,一片乌云遮住了天空„„ 这可怎么办啊,赶紧找个避雨的地方吧。

2、配乐朗读

一次多么有趣的夏夜旅行啊!恬静美妙,波澜不惊。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来吟诵一遍这首千古绝唱!

六、布置作业。抄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篇6

喜 企盼丰年

关心人民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有这些可喜之处:

1、我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

2、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3、读透诗词。这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学生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把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感觉每个学生对诗词都有了自己不同程度上的新的收获,但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之处:

1、在本节课上学生基本上能对诗词读得入情入境,但是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时,有一些同学能想象到,却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3、指导朗读。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语言导入: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已经会背诵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介绍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文,疏通字词、轻声朗读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吟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指名读。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

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

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六、写作指导

过渡:

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诗人笔下田园风光在夜晚独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战诗人,用现代文改编这首词,做一个现代小诗人。

你们想编吗?现在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提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诗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想到了(),„„走着走着,忽然„„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深夜回到家,诗人忍不住挥笔写了《》:„„

温馨提醒: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词句,可诗人的动作、语言、心情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七、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自选)、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把这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9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忽然见到。

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篇10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个宁静的晚上,美丽树林中,明明在开心地玩耍着,地上铺着浓密的一层树叶,走在上面“咋咋”作响,听起来似乎如同一首悠悠的小令。

清凉的夏风徐徐吹过,明明舒服的眯起了眼睛,站在路中间,张开双臂,似乎在迎接那习习的风,心想:“这真是一个美好的的夜晚!真是舒服极了!”月亮越升越高,早已从枝头下升了起来,经过树梢,喜鹊不愿将这样美丽的`月亮遮挡住,不由得“扑啦扑啦的”飞走了。蝉——这个音乐家,也弹奏了起来优美的乐章,有节奏的“吱—吱”的叫着。明明觉得这似乎是在听一曲优美的演唱会。这时一阵光照了过来,随后隐隐约约听见了一阵说话声和脚步声,明明不仅觉得这美景被破坏了,只好耐心的等着这几个讨厌的人赶紧走过去,明明不禁心生顽皮,突然跳出来,大叫一声,跑走了,把这几个人吓了一跳,赶紧跑走了。明明调皮的笑了一下,他走到麦田边上,闻到了一股稻花的香味,是那样清香,明明禁不住坐了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心事。抬头看看,漆黑的夜空上,点缀着几颗星星,那明亮的月亮显得 格外耀眼,附近的山前,飘洒着几滴雨点,滴滴答答掉落在身上,清亮透彻……明明陶醉在了这景中。只听见土地庙边上的树林里传来一片片蛙叫“呱呱”与一群小孩童的玩闹声,明明又恢复了那儿童的天真。飞奔着,欢呼着,跑到那小溪的桥上,呼喊着伙伴们,招呼他们来这里玩,一群人在这小山窝里,尽情的奔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导学案 篇11

二、注释译文(在书上批注)

三、诗歌赏析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 字内)。

3、词中以( )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5、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从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7、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 ),“夜行黄沙道中”是( )。意思是( )

10、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 鸣蝉: 社: 溪桥: 忽见:

11、填空

(1)词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季节的景象?你是从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2)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岭上、岭下清丽喜人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岭上景色,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岭下景色,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在这里,词人看到的景物,听到的_______________,闻到__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____,感受到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词人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3)词的下阕描写的是黄沙岭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变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愉快感受。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见”既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 。

(5)你们知道词牌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高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下一篇:《16.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