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后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精选7篇)

高考后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篇1

很多家长、老师认为在高考结束后是学生们放松的时刻,但是高考后还是有很多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批人因为感觉自己考的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烦躁,同学们!面对以上这些心理问题解决好了么?如果您出现了类似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找心理医生辅导。

发挥失常 考生心生焦虑

考生在高考前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等考试结束后这种压力突然彻底释放,就容易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所以要心理问题解决好。因此等候成绩、等待录取通知这段时间是考生最敏感的阶段,很多考生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失眠状态,陷入日夜不安的等待中。尤其是平时成绩不错、在这次高考中发挥却不理想的考生,虽然他们念大学不成问题,但却和他们之前的心理期待值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这部分考生的心理最易出现问题,个别考生甚至会冒出轻生的想法。而且从以往的临床病例来看,很多这样的考生即使是念了大学后,悲观的情绪也未得到释放,因为不是理想的学校,他们在到校后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心病 家长难逃其责

其实考生的心病与家长有一定的关系。大部分家长在考前和考中会尽力从饮食、环境、心理等各方面为孩子做好服务。高考结束后,他们往往就会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能考多少分”、“分数线是多少”这些问题上。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没有考好,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就会表现出失望的情绪,进而给孩子脸色看。这些情绪都会传递给孩子,使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内向性格的孩子,其心理无法承受过重的压力,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对此,医生表示,作为考生家长,无论孩子考得怎么样,都不要埋怨和责备。现在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现实,同时帮助孩子选好志愿,不断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适当放松 有助缓解情绪

从考试结束到录取结果公布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等待过程中的未知性很容易使考生产生焦虑。因此提倡考生在这一阶段里放松一下自己的情绪,毕竟高考仅仅是人生的一个插曲,并不意味着“一考定终生”。

不过,放松也要有度,适当地放松一下是有益的,但沉溺于完全的所谓放松状态,比如有的考生沉溺于网吧,有的考生酗酒,也有的考生夜以继日看碟等,这样不但对身体有害,也往往会在心理上形成空虚、麻木的精神状态,导致其正常心理状态被破坏。因此,建议考生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者出外旅游,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性学习”,比如看些文艺类书籍等。

高考后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篇2

解决异地高考, 不仅仅是为了外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参加高考的便利, 更深刻的意义在于维护考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因为, 山东、河南等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一直远远高于北京、上海等地。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谁比谁高贵, 而是因为大学没有独立性, 不能独立办学, 不能独立招生。

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较, 山东、河南等地考生数量大, 同时高校数量少, 这就是北京、上海等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个原因本身就有着很大的不公, 真正的大学, 应该面向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学生, 不能因为学校地处北京、上海就向当地多投放招生指标。而学校之所以这么做, 就是因为一个学校的运转需要当地政府的扶持, 学校要受政府的操控。所以, 它们必须要在当地政府部门面前俯首, 在当地多投放招生指标。

“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 这依然是学校要屈从于当地政府的习惯性思维在作祟, 这也是与维护考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相违背的。因此, 若以这样的想法为原则, 必然难以出台公平有效的异地高考方案。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 就是因为在原则上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在原则上就不能做到平等必然难以改变由平等引出的异地高考问题。

近几年来, 高校去行政化、自主办学的呼声一直非常强烈。放眼到全球来看, 去行政化、自主办学, 这是中国大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学生受教育权不均等的问题, 就是大学不能自主招生所表现出的其中一项弊端。因此,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必须放手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 让大学能够独立办学、独立招生。

大学独立办学、独立招生, 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选择。这既符合大学办学的规律, 也符合教育的规律。倘若高校能够自主命题、自主招生, 全国各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 单独报考一个或者几个学校, 这样, 就能自然而然地淡化各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过大的问题, 也就没有了北京、上海等地坚决不许外地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限制。而同时高校也能根据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特色招纳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和学校, 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创业公司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3

创业公司再多,能够主导下一轮投资热点的还是天使投资人,而在从天使投资人转型为创业公司合伙人的Shakil Khan看来,在硅谷和在中国创业的差距不大,一个初创公司不应该被地域局限。Khan认为企业家需要做的是紧跟全球性的投资方向,找到一个靠谱的产品及销售团队,如果还能专注细节,对口解决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一个创业公司也能很快全球化。

C:你在寻找创业公司的创始团队的时候,最看重的是什么?

K:我觉得选对创始人很重要。我认为最好的创始人,如马云或雷军,他们都全心全意要赢。进一步说,我倾向于投资个体,因为一个人能够保证创业公司有一个清晰的走向。相比之下,我不会花太多时间研究这个公司是否会成功,或者说一个公司今天估值过高,5年后估值是否依然够高这样的问题。我反而专注于这个公司定下的目标,如果是成为市场的领导者,那么我就对这个公司有信心。我认为最好的人才来自同行的推荐,你要知道,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够上市或者被收购,最大的挑战永远是,天使投资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当,每个创业公司都面对了不一样的挑战,但是如果你找对了创始团队,而他们又能够招到正确的人才,这就是一次正确的投资。坦白说,投资人并不希望给创业公司的这笔钱像是放在银行里,在天使轮及A轮投资的时候,我希望创业公司能够冒险,并创造营业额。相比之下,在B轮及C轮投资的时候,则可能比较保守,希望投入能获得对等的回报。总体来说,技术投资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最大化。

C:你认为硅谷跟中国的创业圈有什么不同?

K:现在我对硅谷跟中国平等看待,因为我发现两个地方冒出来的创业者都很像,他们都创造了最好的一批公司。假如腾讯在硅谷创办,也会获得同样的成功。除此之外,我觉得二者的生态循环是一样的,硅谷跟中国的创业圈现在都在研究无人驾驶汽车,也围绕着无人驾驶汽车产生了许多周边的生意,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基础设施,无人驾驶汽车的感应器等零件的技术,甚至汽车的装备设计。这种扎堆效应能够加速无人驾驶汽车这个新兴领域的成熟化。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很快成真,并顺利商业化,人们再也不需要买车,也不需要忍受堵车,可以省下很大一笔钱。同时汽车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能获得提升。这就是看似匪夷所思的技术的力量。

另一方面,这一代年轻人拿着手机长大,他们习惯打开手机用滴滴出行。因为Uber这样的公司,产品的用户体验变得雷同。所有人都需要用手机点餐,用手机打车。人们总是说中国公司善于抄袭海外的创意,但我觉得中国也做了很多东西被国外抄了去,这不是一个抄来抄去的世界,而是不同国家的公司满足用户雷同的需求,是一个跨国合作的群体行为。现在创业的目标必须是建立一个彻底全球化的公司,但同时又足够本土化,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增长空间。

C:你最近转型为创业家参与组建一个创业公司,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角色转换的?

K:作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你必须有更加开放的心态,你需要与无数的聪明又独立的年轻人见面,也可以从这些人身上获取完全不一样的知识。天使投资人更像是导师,需要为创始人提供钱以外的更多帮助。我逐渐发现,如果我有更多实际参与创业公司运营管理的经验,以后如果重新做一名天使投资人,就能为年轻的创始人提供更多有用的建议。

离开天使投资圈之后,我的思路必须与之前完全相反。身处一个创业公司中,你必须集中注意力,精力别再像做天使投资时那样分散。我也发现,在竞争激烈又有些浮躁的创业圈,很多创业团队在没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想拔苗助长,但也会出现另一个极端,不灵活调整公司战略,即使市场正在告诉你再不变就要被淘汰 了。(采访:胡晨希)

需要领导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篇4

一、各位领导:您们好!现在快到三月份了,我们这里的生意又不是很好,也到了淡季,现在公司又拖欠工资,技师的心里浮动也很大,很多地方都在招工,前天又有一个技师申请辞职,现在技师的工资情况连底薪加提成,每月工资总的在2000多,和其他同等场所相比是不是能留住技师或招新的技师进来,如果有辞职的,外边招不进新的技师来,那就难办了,我有点想法,看领导考虑一下:

第一:给技师原先那种保底工资,第二:搞活动净桑拿送个足疗,公司只出技师的提成,这样一能留住客人,二能留住技师,技师有了工资的保障,招工就不成问题。

高考后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篇5

推行平行志愿,被普遍认为有利于保障考生的利益,即有效规避高分落榜现象和高校招生录取的“大小年”现象。但是,从目前已经实行的平行志愿录取规则看,推行平行志愿,一方面压缩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另一方面则增加了分数与高校层次的对应性,强化了高校的“三六九等”。

按照平行志愿录取规则,如果要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就必须减少高校在集中录取方面的自主权。简单地说,就必须将以前120%投档比例大幅调低。如果仍旧保持120%的投档比例,就将有20%左右的学生仍旧会面临投档未被录取而退档“高分落榜”的风险。因此,与平行志愿录取规则对应,在具体操作中,高校的投档比例最好能控制到接近1比1。但这种做法又与落实高校自主权相违背,不少高校并不愿意。上海今年全面推行平行志愿,并将投档比例定为105%,之所以能比较顺利,原因在于,除了集中录取之外,不少高校都有相当名额的自主招生,也就是说,虽然投档比例下降,但在集中录取制度之外,高校通过自主招生,扩大了自主权。

另外,根据平行志愿录取规则,考分与学校层次的对应关系更为明显,考分高的学生进名校,而考分一般的学生,也就只能进一般的学校。很显然,这样的录取规则,把学校排出了座次,使学校间的招生竞争减弱。这也是有的高校不愿意接受的。

以上两方面的操作问题,正是推行平行志愿录取中应该考虑和进一步完善的。要使平行志愿推行,既不减少高校自主权,又不影响高校竞争,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比如改现在的一次投档一张录取通知书,为同时投档多张录取通知书。这样,考生可以被多家高校同时录取,在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后,可以自己选择确认。这种录取规则,无疑会增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又增强高校间的竞争。

行百里者半九十,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已迈出重要的步伐,我们希望,它能朝着增加考生选择权和学校自主权的方向,进一步完善。

集体备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篇6

集体备课绝不是简单地抄袭教案,不是个体教案的总和。有些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学科组长将一册教材各章节平均分给学科组各位任课教师,再由各任课教师各自搜寻自己的教案,最后由学科组长把这些教案复印发放给学科组所有任课教师使用。实际上,有的教师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不管其内容是否符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没有选择取舍,一味地接受网络资源。也就是说,在根本没有进行集体讨论、研究而产生智慧火花的时候,一份份教案就诞生了。这种做法完全背离了集体备课的宗旨,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还有的在集体备课时,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多数为学科组长)担任主要发言人。虽然备课时大家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由于意见不能统一,最后决定权还是在学科负责人那里,这就造成了集体备课中的“一言堂”现象,导致其他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其他老师就不发言了,使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精神内涵名存实亡”。

更有甚者,集体备课是众教师集体“闲话”时间。每到集体备课时,大家齐聚一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看似热闹非凡,实则他们谈话的内容完全与教学无关,只是在领导检查时,才拿出书本、教参应付应付,使集体备课完全变质为“聊天俱乐部”,实在可悲!

那么,怎样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和讨论,让每个教师的心灵及教育思想相互碰撞,真正产生智慧的火花呢?

首先,在集体备课之前,学科组的每位教师先要自主备课。自主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它需要每位教师依据课标,通览教材,在对本册书、本单元课文总体把握的基础上,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有了自主备课,集体备课时你才有知识储备去交流,去启发,去争论,去碰撞……

要实现有效集体备课,需要一位中心发言人(一般指学科科长,也可以是学科组成员轮流)。中心发言人要引领大家明确教研主题。主题的确立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总结上一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二是讨论确定下一周教学工作的重难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明确的主题能够为学科组教师的讨论提供方向。中心发言人作为集体备课主题讨论、研究的主要引领者,要提前做好发言准备,对下一周教学工作的目标定位、主要内容、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基本的教学方法、所需的教学手段等形成大体的思路。集体备课时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学科组其他人员参与发表补充意见。然后由学科组主备某一课的成员综合集体意见形成本次集体备课的方案,并以书面形式写成教案,复印分发给学科组各成员。

集体备课中形成的教案是由学科组成员共同研讨出来的,适合于本学科组,或更倾向于编写本教案的教师,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班级。从集体备课中拿来用的只能是思想、精神、理念的制高点,牵涉到教学的具体细节应该是丰富而变化的,应该是因地、因时、因生制宜的。所以,教师应在集体备课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二次加工”,适当地修改、增补、删减、提醒、强调和解释,使之更适合本班的教学。

阅读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篇7

语文教师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却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我们的教学究竟怎么了?通过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问题一:教师大都在进行繁琐的内容(情节)分析,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有思想内容,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缺失得太多。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

语文教学承载的任务很多,落脚到每一节课的目标究竟怎样定位?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由此可见,要学会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以及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取舍,舍弃那些只是基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学生初读就能了解的,或课文中不具有代表性的、费时但不能给学生留下痕迹的教学内容,取的是课文中最有语文特质的、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有价值的内容。

如:高年级的《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4)体会作者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内心的表达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紧紧抓住了课文中最有特点的语文能力训练点和语言文字训练点,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才会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问题二:教师“教”的过度,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严重缺失。那么,为什么教得过度的现象久久不能改变?

就当前的阅读课堂教学看,教师们“教”的过度,“牵”的过度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不肯放手。这主要是观念的问题,有些教师总觉得“不牵不引”学生就不会学习了,教师的作用就不能发挥了,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了。但更多的教师是“走老路”走习惯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觉得挺顺的,挺省力的,因此不愿意改变。

二是不敢放手。有的教师想放手,但怕放手不好控制:我想教的那个地方学生不说怎么办?学生不按我的思路走怎么办?怕放手后,教学不能丝丝入扣,不能给人以完整的美;怕放手学生不会学习,效果不好……应该肯定这样的教师是有改革的精神的,只是改的决心不大。实际上我们不要怕,因为你不“放”就已注定了你教学的落后与低效。

三是不会放手。这才是主要问题所在。多数教师是想放手的,但总是放不好,不会放,因此也就放不开。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有的教师不是放手,而是“撒手”——明显的知识性错误不指出,学生的疑惑不点拨,学生的争论不评价,特别突出的是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解简单化、表象化,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指标,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缺乏明确的议题,缺乏有效的组织,一味地讨论而不归纳总结,学习过程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实际上,这样的放手是浮在表面上的无效的教学行为。

问题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真正意义的学习“就是学习者人人参与、自我发起、自己动手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小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机,这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放手。那么怎样才能“放”得好呢?

简而言之,就要放得开,收得拢。

第一,设计的问题情境要适合放手。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的任务,要设计好课堂的主体问题,并充分利用这一主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究细品,且不可掉进一问一答的泥潭。

第二,认真跟踪学生的探究过程。这一过程很重要,是“放手”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当前许多课堂的放手流于形式,就是因为这一过程虚了,只是“走了个过程”,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学习与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有实质性的学习与思考呢?对于小学生而言,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是十分有效的。但那也只是外在的,浅层次的,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效果!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学习有收获,从而会以更大努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不能真的“闲”,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自学效果,对于不会学的要给予指导、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步学会独立学习思考。不然,你想放,但学生还是老样子,不会学,学生还会等你去牵他、引他,又会走上“我牵你走”的老路上去。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跟踪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实”了,后面的交流才会有成效,学生才会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地学习提高。

第三,点拨评价要及时到位。这是你“放得开收得拢”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细心听取学生的观点,及时评价学生的正误得失,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帮助学生收获学习成果。并且你要教学生学什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

上一篇:反三违标语下一篇:质监局瘦肉精整治行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