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的前半生》有感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我的前半生》有感(精选13篇)

观《我的前半生》有感 篇1

顺应当下时髦的说法;这是一部纯粹耗费流量的电视剧。

这又是一部开始被观众,网友们高度看好,预定“五颗星”之后,又被摘掉几颗星的职场,爱情剧。

这还是一部可以套用一句名言,稍加改动后成为:“有心栽花花乱开,无心插柳柳添乱”直逼“三观”的剧。

看过这部剧大结局后,又看过该剧一副宣传海报,上写着:“不畏将来,不念过去”。莫非创作者早就横下一条心,让剧中人物的“前半生”戏弄观众,给网友添堵?

可惜了这部剧里聚集的这拨子好演员,多半观众是冲着他们才去追这部剧的,追到最后,肠子悔青了一半,狂热锐减了一截。

家庭观,爱情观,职场规则,友情定律,在这部剧里全乱套了。看来看去,没有一个家庭是完整的,没有一处职场是不险恶的,没有一段友谊是靠谱的,没有一对闺蜜是可信的,没有一句说教是站得住脚的。也正验证了那句草根名言:“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用这部剧艳丽通透,质感鲜明的镜头画面,去反差生活中的浑浊,晦涩,阴暗,这是对老观众们审美观的一种挑衅,更是对好不容易去追逐一部电视剧的年轻观众新鲜感的一种打击。

剧中“传教士”一样的人物“贺函”,他的戏,绝大部分是在“说教”,结果是;他把所有观众都说晕乎了,最后自己也犯迷糊了。

身陷囹圄的“罗子君”,左顾右盼,举棋不定又半梦半醒,纠葛缠身的一个小人物,即使大结局中,最终赢得了“贺函”,却失去了观众对她应有的同情心。

鬼灵精怪的“唐晶”,赔给自己的闺蜜一个真心爱着的男友,又输了一回又一回苦心经营的职场。

整天愁眉不展的职场精英“陈俊生”,一出场,观众只看到他眉头上写的那三个字:“纠结哥”。

“凌玲”这个人物还是头一次在银屏中“拧巴”了吴越的清纯,正能。这一角色虽然突破了吴越的自我,却没突破这部剧的尴尬。

许娣演活了这部剧里的“薛甄珠”,原本可以演活这部剧的“后半生”,一个反转,又让她折回该剧对“前半生”凄苦,迷茫的格局中。

倒是全剧最大的一位“咖”,陈道明扮演的“老卓”,撑住了全剧的一道“承重墙”,选择出演这样一位在观众看来有点为他鸣冤叫屈的小角色,陈道明驾驭的.不仅胸有成竹,而且早已胜券在握,好像早已预测到剧中所有角色的戏份,最终还会回到自己身上。

比来比去,也就算“老卓”的“前半生”过得洒脱,检点,率性,守底线,讲真情。

全剧播出后或许最大的赢家,会火了“老卓”那家“酱子日料店”。因为好像只有他和那家“日料店”才是全剧可圈可点的一个“品质标签”。

故事的各条主线都在“日料店”交汇,推动不下去的故事桥段,情感纠葛也会聚集到“日料店”去展开,去化解,去被“老卓”点醒。

这部剧里,“老卓”和他的“酱子日料店”还轻而易举地抢了《深夜食堂》的风光,要戏有戏,要人物有人物,要食欲有食欲,要故事有故事,要反转还有反转。远远超越了《深夜食堂》里一碗碗“酸菜泡面”的穷酸。

帅真大叔,气质卓群,像一位“骑士”,一身黑皮装,一辆便三轮,呼啸而来,风驰而去,将自己“前半生”苦心经营的“酱子日料店”的一串钥匙,留给了那位,单相思仰慕他已久的女孩“洛洛”,去追他的旧情,真爱去了。

观《我的前半生》有感 篇2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的是革命青年涓生如何在与叛出父门的情人子君的共同生活中日益感觉子君也即是等待他去解放的女性的停滞不前直至成为负累,于是他出于向上的要求冷酷地抛弃了这个负累,并在子君死后产生了昭示般的忏悔: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及“爱情需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作为自己当初行为的理由。

鲁迅的《伤逝》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他在批判了子君女性意识的不觉醒同时,也批判了社会。鲁迅认为爱情问题与社会问题关系紧密。社会得不到变革,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不到提高,无法达到男女平等地位,将不会有真的男人和女人,叹息和苦痛就不会消失。因此,有人评说《伤逝》:“与其说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悲剧。”[1]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女子的离家出走的叛逆行为,子君为了爱情离开父亲的家庭投入了涓生为她建构的新家庭。他们的爱违背了当时的传统道德伦理,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他们的行为注定要受到社会的责难,涓生也因此丢了工作。如果拥有爱情,子君至少还有一个可栖息的角落。但是当爱情遇到生存问题,他们的生存受到考验之时,爱情还何以为继呢?试想如果社会可以给他们以谋求生活所需的条件,他们的爱情悲剧还会发生吗?

这个《伤逝》中关于女性问题的未完之结,则由亦舒在五十年后从自己特有的女性视角加以续完。在《我的前半生》中,许子君大学毕业,象征性地玩着工作了几个月就嫁给西医史涓生,育有平安二儿,过了十三年优裕的生活,不问世事,成为名符其实的“金丝雀”。一日,涓生向子君提出离婚要求,声称“我外边有了人”,子君却毫不知情,闻讯不禁晴天霹雳。涓生铁石心肠,不许子君在史家居住,给她五十万遣散费,让她自谋生路。子君在好友唐晶的鼓励下认清现实,找了一份差事从头做起,她变得自信、独立而更加美丽。期间,涓生发现与新欢不甚投洽,而欲向她提出复婚的要求,被子君拒绝。子君结识女儿男友的叔叔———建筑师翟有道,二人情投意合,终结连理。

亦舒为子君指出了死亡之外的另一条出路———经济独立下的“新生”,但其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女性在经济、人格获得独立后如何处理自身与婚姻家庭关系的问题的迷茫,也是现实存在的。子君在觉醒的同时亦感到彷徨。

二、子君的觉醒

《伤逝》中的子君的觉醒是表面化的,它是发自于原始本能的反抗,然而由于缺乏理性的调整和智性的组化,最终的子君还是堕于深层的心理依附中而丧失自我意识。她的所谓觉醒只是从“我是我父亲的”到“我是我丈夫的”的身份地位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中是没有真正的女性意识在场的。那个时代的子君最后堕入“四周是广大的虚空,还有死前的寂静”。

鲁迅之所以在《伤逝》中给子君安排一个这样绝望的命运,甚至于连挣扎都没有,目的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警醒作用。《伤逝》出现在“五四”以后风靡一时的讴歌自由恋爱和个性解放的浪潮里。鲁迅清醒地看到这种盲目的“一时冲动”式的觉醒并不能真正挣得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就像觉醒的女性在二三十年代就意识到的那样:“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子,一旦身入家庭,既不善于管家庭的琐事,又无力兼顾社会的事业,这一帮人简直是高等游民。”

如果说,鲁迅在《伤逝》中对子君觉醒的批判是用以警示人们的话,那么,亦舒在《我的前半生》中,对子君觉醒的探索则重在对新女性精神的建构。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当丈夫提出离婚时,她不知所措。她吵过、闹过,但她毕竟已不再是鲁迅时代的女性了,她从婚姻的废墟中走了出来。在婚姻中,她只是作为妻子、母亲这样一个家庭角色而存在,并不是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独立的,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的一员,可以说没有参与社会活动,也与社会脱节致使女儿都看不起她。从婚姻的围城走出来之后,工作与生活的严酷现实深深地震撼了她,她经历了同事的挤兑,上司的苛刻,工作的繁重,薪水的低微,这使她痛苦,同时也使她坚强和成熟。她不再将爱情、家庭视为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也不再惧怕逃避困难,倔强地自立门户,学陶艺、找工作。即便为衣食发愁时,也不向前夫涓生求助,更不是急于转投另一男人的怀抱求庇护。于是她可以和前夫成为朋友,也更理智地决定第二次婚姻。她的第二次婚姻是务实而清醒的,两人相伴而又互相依赖,相爱但又不互相牵绊。新时代的子君肯定自我价值的同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子君的彷徨

刘慧英在《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性意识的批判》一书中说到,“关于妇女未来的前景存在一个巨大的情结,即对传统女性角色内容的完全背离还是有批判地回归‘自然’?”[2]对这个“情结”,《伤逝》和《我的前半生》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伤逝》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存之路是艰难的。即使有些新女性能够走出家庭,在社会上获得一份职业,可实际,“她们从闺阁走出,却受到批评家对新式女人的讥笑,又成为社会上大家开玩笑,发议论的新资料。”因此,在2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鲁迅无法清楚看到女性可以走向的路。对于有足够的勇气走出家门的女性,结果也只能像鲁迅在《娜拉走后怎么办?》中所说的无非两条路: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而时空转换到80年代的香港,子君是否不再迷茫呢?《我的前半生》中不论子君在工作上经济上如何独立,被生活磨练得如何百毒不侵,当她面对婚姻家庭问题时,她的归宿感、渴望依赖的心态又把她压低。在子君与瞿有道确定了婚期后,她对唐晶说出了心声:“像小时候跟大人逛元宵市场,五光十色之余,忽然与大人失散,彷徨凄迷,大惊失色,但终于又被他们认领到,带着回家,当中经过些什么,不再重要。迷路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场内再彩色缤纷,又怎么可以逛足一辈子?我不管了,只要回到土地上,安全地过日子,我不再苛求,快乐是太复杂的事,我亦不敢说我不快乐。”在面临两性关系的时候女性往往重新陷入传统的两难境地,在依附与自立之间徘徊。

子君终于并不快乐甚至不敢奢望快乐地回归家庭,一种对于女性前途出路的茫然与无奈弥漫于字里行间。作为女性作家,亦舒敏锐地把握住了女性在冲破传统、获得经济与人身的独立后,面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与忧虑,但她既有的观念———被动地独立,视女性独立为“迷路”,也即将“回归家庭”视为女性人生第一正途———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隐藏的事实:在传统的阴影中站直腰身的现代女性,在欢庆独立的同时,传统的阴霾并未完全从心中驱除,“相夫教子”、“回归家庭”仍然是她们心中的隐痛。她们认为“充分女性化”才是女性的本性,而自身的自立自强则是不得已的“异化”,家庭是她们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回归家庭”、享受一个可以全心托付的男人的照顾,是她们心中未了的夙愿;残酷的现实将这些玫瑰色的泡沫打压下去,一旦情势缓和这种情愫又在心底悄悄滋长蔓延。

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跨越半个世纪的子君让我们窥见这样一个惊人的真相: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之路是漫长的。

摘要:鲁迅与亦舒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 分别在《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从不同视角刻画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命运, 对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揭示了不同时代下子君的觉醒与彷徨。

关键词:《伤逝》,《我的前半生》,子君,觉醒,彷徨

参考文献

[1]范伯群.切勿惊醒无路可走的昏睡者——论《伤逝》[J].鲁迅小说艺术论[C].

《我的前半生》成书始末 篇3

最早的《我的前半生》

溥仪撰写 《我的前半生》 的起始时间,据他自己说,从1957年下半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了。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20万字的初稿,并将初稿油印出来。但,这本书的创作准备期实际上更长。

1950年,当中苏两国政府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后,溥仪从苏联被押解回国,到了抚顺战犯监狱。同年,因抗美援朝的缘故,又转移到哈尔滨。1954年,由哈尔滨迁回抚顺,直到1959年12月被特赦。在此期间,溥仪在一个特殊的改造环境中,劳动、学习、交代历史、出外参观,等等。如果从1951年他通过自传的方式交代历史算起,创作时间长达9年。

“我的前半生”很像是一篇命题作文的题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的国民党战犯、伪满战犯等,都回顾自己的历史,反省自己的罪恶,撰写“我罪恶的前半生”之类的交代材料。溥仪并不擅长写作,但有他的弟弟溥杰和一些伪满大臣帮助他总结历史;而且,交代材料写得越多,对自己的过去认识得越深入、越细致,成书的基础也就越好。譬如,溥仪在1952年开始交代九一八事变前后与日寇勾结的历史真相;随着觉悟的提高,在1954年又坦白了给日本陆相南次郎写求援信和东京国际法庭作伪证等问题;这些材料,后来都成为 《我的前半生》 的重要内容。

最早的 《我的前半生》 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因此,它是一本具有悔过书性质的作品。

“你创造了一个新纪元”

《我的前半生》 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7年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此书经抚顺战犯管理所油印,分送公安部及有关方面后,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浓厚兴趣。公安部办公厅主任刘复之、政治保卫局局长凌云等人议论过这本书,认为,溥仪出于沉重的悔罪心情写书,用意是好的,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书中自嘲自骂的地方比比皆是,几乎每段叙述完事实就责骂自己一通。这种过头的认罪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也杂乱不清,不能从中得出有益的教训。史实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准确。不过,从中还是能够看出一个皇帝身上发生的变化,也能从近80年来的动荡而复杂多变的历史中,大略看出社会前进的轨迹。当时,不少同志认为:此书如加以适当整理,将溥仪的思想转变脉络理清,很有公开出版的价值。

对 《我的前半生》 油印本的看法,凌云在“《我的前半生》 是怎样问世的”这篇文章中,有详细的介绍。其中提到“这本书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欣赏”。笔者在2006年2月采访了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他也说:“毛主席看过 《我的前半生》,说写得不错,这才引起我们的重视。”周总理在1960年1月26日接见溥仪时谈 《我的前半生》 油印本:“你的东西基本上是要与旧社会宣战,彻底暴露,这是不容易的事,末代皇帝肯这样暴露不容易。沙皇、威廉的回忆录都是吹自己,英国的威尔斯亲王也是吹自己。历史上还找不出这样的例子,你创造了一个新纪元。”又说:“你写的东西有价值……这本书改好了,就站得住了。后代人也会说,最后一代皇帝给共产党改造好了,能交代了,别的皇帝就不能交代。”可以作一个合理的推断: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由于有关方面负责人的积极响应,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 获得了出版的机会。

“灰皮本”的问题与“另起炉灶”

1960年1月,群众出版社由副总编辑于浩成撰写出版说明,把油印本印成灰色封面的铅印本(俗称“灰皮本”)。这个本子限政法系统和史学界一定范围内部购买阅读。公安部决定,由文艺编辑部主任李文达协助溥仪整理书稿,以便落实周总理的指示:“作为未定稿,用四号字印出来……你再改,改为比较完善的。”

据凌云“《我的前半生》 是怎样问世的”一文记载,为了安排这次改稿,由凌云出面约请溥仪、溥杰兄弟在全聚德吃烤鸭,群众出版社总编辑姚艮和李文达都参加了,席间主要谈的是有关合作写书的事。1960年4月,溥仪被安排在香山植物园劳动,李文达住在附近的旧香山饭店。每天下午,溥仪到饭店与李文达商量如何整理书稿。共用晚餐后,溥仪回植物园,李文达在住处动他的剪刀浆糊,另外,把溥仪口头补充的材料写进被整理的书稿之中。

这样的整理工作进行了一个来月,全书还只整理出一半。两个月后,24万字的整理稿终于写就。但,群众出版社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1961年5月18日,群众出版社在一份“关于修改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的进行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中,对“灰皮本”的问题作了如下表述:“我们原来的想法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删节,并根椐溥仪的口述再补充一部分材料,修改成一部以‘皇帝如何改造成新人’为思想主题的回忆录体裁的文学作品,计25万字左右。但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原著使用的历史材料很多不实。特别是清末一段,溥仪以及帮助他写稿的溥杰、伪满大臣等在抚顺时主要参考了清宫演义等笔记小说,大多不可靠,就连溥仪本身家世,也是差误百出;民国一段,也多是道听途说;观点不用说,错误和模糊之处举不胜举。如周总理即曾指出,溥仪结婚时任总统的是徐世昌而非黎元洪这一项重大错误。至于改造阶段,原著多是自谴自嘲和议论文字,缺少生动的真情实录……”

群众出版社和溥仪磋商,确定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写出一个皇帝如何改造成为一个新人,充分反映党的改造罪犯事业的伟大胜利。同时要描绘出没落阶级之不甘心死亡,封建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勾结,清室和军阀政客的瓜葛,改造和反改造斗争的复杂性,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等等。

nlc202309082045

群众出版社为了落实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如何解决“灰皮本”的问题上认为,光靠溥仪个人的口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采访溥仪周围的人物,大量查阅历史档案,甚至还要到各重要现场实地观察。李文达建议,重新搜集材料,重新构思,在占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之上,梳爬剔抉,提炼成文。这在 《我的前半生》 创作史上,以一个成语概括:“另起炉灶”。

一稿大字本和“中国人的骄傲”

公安部的有关领导同意李文达的建议。他首先到东北调查,大部分时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此外又到长春、哈尔滨等溥仪住过的地方。在“另起炉灶”的过程中,他为了掌握溥仪的性格、思想和跨度80年的历史背景,对溥仪周围的重要人物都作了专题研究,写出了每个人的传略,对围绕溥仪的重大事件,也进行了研究,撰写出一些文章。群众出版社的图书档案里面就有李文达“另起炉灶”的手迹稿,他编制的溥仪的谱牒、年表、大事记,他写的构思大纲、修改建议和几个比较起来有所变动的创作方案,亲手记录的书稿研讨会情况或据此整理出来的纪要,以及一些与出版相关的信函、报告或电话记录,等等。这些文献,为认识 《我的前半生》 的创作过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或线索。

1961年8月15日,公安部党组指定凌云、于桑、夏印、沈秉镇等局长以及其他一些有关人士,组织了一次 《我的前半生》 研讨会,对“另起炉灶”本已经写出来的部分章节发表意见,并听取李文达的汇报。据凌云回忆,李文达“在会上讲了许多溥仪在改造过程中的非常生动的故事,都是溥仪没有讲过或语焉不详的。更主要的是,他抓住了溥仪怕死不认罪到悔恨过去、向往新生的思想变化脉络……”李文达在会议上对推倒原作、另起炉灶作了解释,与会者一致表示同意,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1962年6月,群众出版社印成一稿大字本。关于这个版本的简要情况,编辑部在1962年5月10日的一份请示报告中说:“……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搜集了材料,访问了有关人物,重新修改成这个样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4章。上篇写出生到出宫,中篇写天津和伪满,下篇写劳改和特赦。一共50万字……”这份报告对一稿大字本的接续情况做了预示:“我们拟俟部内领导审阅之后,加印若干样本 (大字本),送往部外各有关部门和专家们审阅。在取得他们的修正意见之后,再做一次修改。在定稿后,再排印普通版本(32开小字体,分上下两册,内有插图100张),公开发行 (同时并送外文出版社翻译出版)……”

“中国人的骄傲”是一稿大字本的序言,经润色后,又成为二稿大字本的序言,但 《我的前半生》 杀青时它被删消。这篇序言产生在一稿大字本之前。早在李文达住在旧香山饭店时,就有这篇文章了。1961年1月23日,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在一封信中说:“据我看,文章是基本写得好的。”中央统战部秘书长金城则建议在《人民中国》 或 《人民日报》 上发表。笔者在2006年5月曾专门去上述两个单位寻找这篇文章,但没有任何结果。意外的收获是,在 《人民日报》1961年9月17日第5版,发现了一篇溥仪署名的纪念九一八事变30周年的文章。

南次郎问题引起的争论

一稿大字本印出以后,溥仪所在单位领导、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申伯纯,对这部书稿评价很高,认为“基本上是成功的”,“教育意义很大,政治影响也很大”,“将来出版必然要轰动,甚至还要从香港流进台湾去”。申伯纯还对书稿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根据申伯纯等人的修改意见,溥仪和李文达对一稿大字本作了不大的修改、增益或删消,又补充了溥仪“五十三年大事记”和从国家档案馆等地方摘录的材料作为附录,于1962年10月印出二稿大字本,继续征求方方面面的修改意见。

申伯纯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另一副主任杨东莼,在1962年11月27日,组织了一次由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对二稿大字本的座谈会。在会议召开之前的11月20日,申伯纯收到国际法专家梅汝璈写来的信件。梅汝璈认为,书稿所述溥仪给日本陆相南次郎写求援信,希望他帮助自己复辟,后来在东京国际法庭上,溥仪只叙述日本人的罪状,而把自己的责任一推干净的内容,即作伪证的情况,不宜公开披露。其“供给反动派以伪造历史、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材料”,“国际影响必定是极坏的”。申伯纯把梅汝璈这封信作为11月27日座谈会研讨的内容。出席座谈会的有翦伯赞、侯外庐、黎澍、刘大年、李侃、邵循正、翁独健、何幹之、杨东莼、申伯纯等人。吴晗和吕振羽收到请帖,但因公出差未到会。

在座谈会上,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翦伯赞呼应梅汝璈,主张东京法庭一段不要写,不能让日本军国主义从中找便宜,抓小辫子。他还说:“凡是在国际法庭上所未承认的,一律不要承认……”申伯纯则说:“东京法庭一段写出来,是作者进步的表现,更足以表现此书内容的真实性,日本军国主义也不可能借此翻案。”刘大年呼应申伯纯,认为“东京法庭一节不写也不好,实际上这是一个表面上的问题,写出来日本军国主义也翻不了案,但是在写法上要改,写成在当时环境下不得不如此做,目的在于暴露日本军国主义”。

溥仪和群众出版社并未采纳梅汝璈和翦伯赞的意见,而是在修改二稿大字本时作了一些平衡工作:一方面依然保留溥仪给日本陆相南次郎写求援信和东京国际法庭作伪证等内容;一方面剪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节,删掉“隐瞒了我自愿前往”等字眼,将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大幅度弱化了。

老舍等人对书稿文字、写法的认识

老舍对 《我的前半生》 二稿大字本着力甚勤。据于浩成 《鸣春集》 记载,楼适夷到老舍家作客,看见老舍像是在爬格子。一问情况,老舍幽默道:“给皇上当奴才呗”——即指审阅和修改二稿大字本。姚艮与李文达也曾经携带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署名的介绍信,为 《我的前半生》 的撰写问题去老舍家里求教。老舍是从文字和写法上提出意见的,他在书上作了文字修改 (平均每页均有所批改),凡错、别、漏字及有问题的句子大部分作了改正或批上记号,并且指出可以删掉的地方。他认为“全书甚长,似略可节删——应以溥仪为中心,不宜太多地描绘别人而忘掉中心”。并指出谁应描绘稍详,谁可简单交代。指出不顺当句子很多,如“这位花白头的老上校,我刚来这里时很怕他”,应当是“我刚来这里时,很怕这位花白头的老上校”,应该加工改顺当。他在下册封皮里写着:“在末后两三章里,似乎是要解决一切问题,便有表明大觉大悟的意思,使人未必相信。不如少说一些道理,而由小见大地说出具体的觉悟来。如:原来体弱,劳动后却能吃30个饺子;原来自私,后来却能帮助某人做些什么事……书中对自己如何笨,如何唯我独尊,暴露得很好,可惜一扯就扯到较空泛的道理上去,说服力就不甚强了。”

nlc202309082045

参加1962年11月27日座谈会的历史学者们,对二稿大字本的文字、写法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他们或认为文字不宜过于华丽,要朴素些,以与作者身份相适应,或认为不反对华丽,但在文学性之外,同时要注意科学性、逻辑性。他们还认为,全书材料取舍,应符合于自传体裁的要求,以亲身经历为主,其他枝蔓尽量删削。为了说明事实原委而必须引用一些其他材料时,也要写得简单扼要,不必作过多的铺叙。此外,他们对书稿的内容,该增益什么,该剔除什么,如何把握分寸,等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强调:“对于涉及国际关系和党的改造战犯政策的有关部分,更需要慎重研究,以尽量避免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使它更好地为政治服务。”溥仪采纳了这些意见,并由李文达执笔,对书稿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对书稿的后半部分进行剪裁或给予变动,考虑到自己与新婚妻子李淑贤的关系,又删掉了“离婚”一节。

向杀青和出版挺进

著名专家学者座谈《我的前半生》之后,在1962年12月至1963年2月之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辽宁省政协文史办公室、抚顺战犯管理所等单位对二稿大字本的修改意见,相继以信函或电话等方式到达群众出版社。1963年3月,张治中在从化温泉致函申伯纯,充分肯定了二稿大字本的成绩,同时,从取材、表述、结构、校订四个方面,指出了二稿大字本的不足之处。《我的前半生》 的作者,根据他们的意见,对书稿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963年5月25日,刘复之把张治中致申伯纯函批示给群众出版社:“意见值得重视,请给我一份改稿。”1963年6月15日,刘复之在桂林致函李文达、姚艮、于浩成,表示对 《我的前半生》 上册“在火车上赶任务粗读了一遍”,并提出两条“仅供参考”的意见。之后,刘复之又致函“谢、徐部长”,把1962年11月27日座谈会等有关 《我的前半生》修改意见和张治中的信附上,表示 《我的前半生》“现已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好,打出了清样,请您审阅”。1963年10月15日,李文达与申伯纯通电话,问他是否要写个书面意见和见一面。申伯纯说:“没时间见面谈了,因为就要出差。清样已经看过,没有什么原则意见,有些小意见都写在清样上了。”溥仪则将申伯纯批注意见的清样带回群众出版社。1963年10月23日,群众出版社致函中宣部、统战部,表示“今年8月间,我们又将根据所提意见修改的清样送上,请予再审,以便定稿……我们拟11月初付印,希早日将审查结果告诉我们”。

1963年11月,《我的前半生》 杀青,此时已三易其稿。在送印刷厂校对期间,又在校样上作了九次修改。正式付印之前,姚艮、于浩成、李文达和他们的两名助手,又逐字逐句地审核了书稿,终于实现 《我的前半生》 于1964年3月正式出版。

此外,早在1961年春天,陈毅副总理就曾指示,由外文出版社将 《我的前半生》 修改后的定稿译出对国外发行。笔者不知英文、德文等版本是何时译成出版的,但日文版产生得较快,它与中文版同步——从1964年3月到1965年12月,在 《人民中国》 月刊连载了22次。

(选自《探寻丢失的历史——〈我的前半生〉成书史话》/孟向荣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年3月版)

观《我的前半生》有感 篇4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看亦舒的小说,喜欢书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淡定、自然、智慧、美丽的女人,读初中的时候喜欢看琼瑶小说,爱的热烈,可以为爱抛弃一切,现在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慢慢觉得挺幼稚,世上爱情如果都是完美,那亦没有那么多为爱而错乱的人了,(学习雷锋的作文)人总生活在这个烦芜的世上,必定会碰上各色名样的事和人。

要想适应生活,必定要了解他人和自我,有人说,我们所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所见的就是什么样的,我们所想的人是什么样的,所见也是同样的;在我眼里,很难找到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各种各样的人,坏与好,于我来说没有一个特别的标准与衡量,只是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教育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人乐观上进,有人悲观消极,有人热爱生活,有人唾弃生活,有人拼钱赚钱,有人知足常乐。人应不断完善和反醒自我,不应沉迷和生活自己的圈子里。

我的前半生经典语录 篇5

想要跟谁共度后半生的,都得是一个能够激励自己,新鲜自己的人。

不要以为围绕他的都是公司前台那些年轻貌美的花瓶,花瓶没有攻击性,生龙活虎才最危险。

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如果只是输了一场你以为胜券在握的比赛,没有关系,但如是果你连输在哪里都不知道都不清楚,那么接下来的几十年,你恐怕要一输到底了。

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而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天无绝人之路,既然早晚都要重新开始,就该从眼下开始,争分夺秒。

你已经不年轻了,不能再靠刷脸去做人生的摆渡船了,为了你的下一次恋爱,你的下一次婚姻,你的下一个男人,你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人家找上你,是要先看一看,你手里有没有拿船桨的。

在金钱与爱情面前卖弄自尊,是最愚蠢的事。

无论什么人,在环境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死。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不应长久持续,死是很浪漫的,故此有点吸引力,然而我是一个很踏实的人,我只想如何改良环境。

如果你可以试着到太阳下边跑一圈,跑到力竭,有些事情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灰暗。

那你们在一起的时候都做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吧,上班的时候上班,下班了,聊聊天,但是,我觉得快乐有意义。

若要生活愉快非得把自己踩成一块地毯不可,否则总有人替天行道,挫你的锐气,与其待别人动手,不如自己先打嘴巴,总之将本身毁谤得一文不值,别人的气也就平了,也不妒忌了。

既然已经在碗里了就,那就好好享用,不要浪费就是。

1.《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大全

2.《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汇总

3.《我的前半生》戳心经典台词

4.我的前半生 电视剧经典台词

5.我的前半生―罗子君经典台词

6.热播剧《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

7.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

8.电影《长城》经典台词语录

9.我的前半生台词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6

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

《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 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

第二篇: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今生最喜欢两位女作家,一个张爱玲,另一个当数亦舒了。

我喜欢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形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一样有着一双黑漆漆,清澈透亮的眼睛,直直的看透人心,看穿世情,内心是火热的,表面是冰冷的,看似出世而无情,为了保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却将一股热肠隐藏在世故的外表之下,爱自己首当其冲,绝对的冰雪聪明,绝对的一颗七窍玲珑比干心。却独独摆脱不了爱情的困扰,对爱的需求是强烈的,然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掩藏着,对爱情有着深到骨子里的无奈犹豫渴求怀疑冲动理智。她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 读亦舒的感受就是一切自己把握,没有什么感情之事是严重到要放弃自己放弃生命的,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今日看到一篇关于她的小说《我的前半生》的感想,很是欣赏,恰巧我前几天才读过,于是在这里摘抄下来。

《我的前半生》 的简介是“一天早上,丈夫涓生突然提出离婚,一直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子君尤如大梦初醒。在以后的生活中,子君自食其力,不断战胜软弱与自卑,并发誓不再结婚。就在她开始适应离异后的生活并有所成就时,一位成熟的男子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许是受鲁迅《伤逝》的影响,丈夫和妻子取名为涓生和子君。周末又重温此篇,看罢想起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亦舒用文字描绘出我们也能碰到的常景,前路布满荆棘,崎岖难行,走去时难免头 破血流,但又非走不可。女孩再如何也不能放弃自己,即使遇上个好男孩,跟了他却也要有自己一番天地拥有自己的天空,不然有一天他倦了,要和她分开,我想对任何女孩来说都是一种悲彻心胸的痛,仿佛世界末日降临,一切都结束了,其实没有了感情可以,万万不可的是找不到自己的感觉。面对现今变化万千的世界,花心 变得容易非常,但是内心却是渴望真情常在,文中女主人公子君有语:“我其实不想结婚,我只希望身边有一个支持我、爱护我的男人,我们相依为命,但互不侵犯,永远维持朋友及爱侣之间的一层关系。“我相信女子应该独立,人格独立的女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幸福,如果你把自己全交给了一个男子,一旦失去他就失去了一片天空,就此没有了自己的天地,那样的女子是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的。我坚信真的感情,就是天长地久的。我想无论如何,还需保有自我,珍藏一颗最真的心,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梦。愿天下每个人都能如意找到珍爱自己且自己亦爱之人。我坚信真的感情,就是天长地久。有情人终成眷属,我愿。如赵咏华有歌——<最真的期待>

是谁说好花不常开 我要把心藏起来 藏好我的思念 交给你的未来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是谁说好景不常在 我要把梦留下来 留到海角天涯 都是你的色彩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曾几何时星辰特别灿烂

紧握的手永远不会更改

有你陪我走出黑暗

带我飞进一片蔚蓝

不再问潮去潮又来

倦尽多少情和爱

守住我的誓言

换走你的悲哀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观《我的前半生》有感 篇7

《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继群众出版社1964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2007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和2011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灰皮本)》之后推出的具有独特史料价值的又一个重要版本。《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全本”的前身,收录了溥仪在书稿清样上的百余处亲笔墨迹。这些批校既有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生活的片段回忆,又反映出作者对书稿内容的独特认识。这本书的面世,为深入研究末代皇帝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更丰富且珍稀的史料。与此同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我的前半生》的各种版本,由群众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辅助读物《我的前半生(图录)》也一同出版。“图录”以“全本”为基础,选配相关的珍贵历史图片,为读者拓宽了感知历史的渠道。此外,出版社还将五个版本统一装帧设计,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具有珍藏价值的《我的前半生全系列》。

自1964年《我的前半生》公开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部著作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全本”“灰皮本”以及这次出版的“批校本”“图录”,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末代皇帝溥仪这一传奇人物提供了客观的历史资料,若将几个版本对照阅读,读者会发现这部图书的成书过程,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8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9

踏上车发现已暮色四合,只觉脸庞有冷冷的风拂过,看着柔和路灯,竟有种淡淡的喜悦,因为觉得自己释然些什么,下过雨的路面干净清爽,柏树也翠绿可爱……

肚子咕咕直叫。

每当我看完一本书,总会浮想联翩。

一本书能得深受读者喜欢,大抵是因为读者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才能产生共鸣吧,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虽然我没有书中人物这么经历丰富。

书中我最喜欢史安儿和唐晶,史安儿还算是个小丫头,她只有十二岁,但是却有二十岁人的成熟和理智。她有青少年的纯真却又有成年人的干练,言谈举止得体适宜。唐晶是一个事业有成,但感情空窗的职业女性,对待事业她游刃有余;对待爱情她宁缺勿滥;对待朋友,她十年如一日,言语诙谐幽默,透露出淡定和从容,她是个有个性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不允许平凡人的出现。

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和亲人是幸福的,而主人公拥有这些却失去美好的婚姻,最终在身边人的关怀和自己的努力下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结局有点戏剧化,能在绝望中获得重生的不少,但能得到上帝眷顾的恐怕不多,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有结果的。安妮宝贝说的好: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篇10

像陈俊生这样的优质男(按条件和品性),被别的女人盯上真的正常,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列子更是比比皆是,我们希望自己的老公能越来越有本事,越来越有魅力,可是同样他面对的诱惑也会越来越多,一味的加强对老公的约束,表现的疑神疑鬼真的没有什么帮助,管的住人,管住不心,最终可能会越推越远。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不仅仅是注重保养外在,更要注重修养内在,更好的自己,才能配得上更好的人。

再看看陈俊生后来的处境,离婚之后终于取回了自认为更合适的人,实际上又过上了从前的生活,甚至产生了更多的矛盾,自己后悔莫及,男人们真的该看看,一时的新鲜感和冲动带给你的不一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有可能是鸡飞蛋打一场空!

最好的爱情,应该是两个人不分伯仲,不是谁是谁的依附,就像那句网络名言:不是没你不行,而是有你更好,女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要有独立的人格,这样才能在遇到感情变故的时候不至于觉得全世界都塌了,因为当你思想经济都独立的时候,你会发现,就算没有了他,你也能过得很好。你只是失去了一个背叛你的人,并不是失去了所有。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篇11

篇幅不长的《我的前半生》最终被改编成42集的电视剧,但从策划到播出,前后却历经6年,到底难在哪?日前,信息时报记者分别对话该剧制片人黄澜、编剧秦雯,了解这部《我的前半生》的前(改)半(编)生(史)……让原著粉炸了的改编,她们是这么看的。

定下编剧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进入三年的剧本打磨期。亦舒的小说是1982年出版,距今已30多年。由于原著背景设置在香港,电视剧也要做出相应改动。所以改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人物、故事进行革新、本土化。黄澜表示,“小说描述的更多的可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状态,跟20xx年后的内地还是有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把一个养尊处优的太太,写得并没有那么清淡超然,而是一个比较接地气、有个性有焦虑的全职太太。唐晶也没有像原来小说写得那么强大,她也有内心脆弱的地方。凌玲的角色在原著小说里是一个三流明星,我们把她改成公司的同事,就是想去创造一些社会比较普遍见到的人物。”

我的前半生唐晶台词 篇12

2、如果陈俊生有了外遇,你怎么办?还有平儿呢,你就舍得让他管别人叫妈?――唐晶

3、我要是你呢,就少出来说别人家的闲话,就好像是711一样,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监控全开地看好你的老公。――贺涵

4、我的意思是说呀,你关心错地方了,是别的地方,你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反而出了大问题,而且就在你的面前。――贺涵

5、你几岁了,发誓你也信?他在那个女人那儿说不定发誓要跟你离婚呢!――唐晶

6、你有没有想过,所有的技术层面你都考虑到了,那他们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因为人,你记住,所有咨询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想一想这整个项目链条上的人,你动了谁的奶酪,问题就出在谁的身上。――贺涵

7、很不幸,我爱上了太阳,光芒万丈。――贺涵

8、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是在我身边的,还是你。――贺涵

9、我不是要跟你交换什么,如果有,那也就只是想换来,你多给我一点好脸色看。――贺涵

10、如果喜欢的话,你可以搬过来住,如果你不喜欢,我可以重新改。――贺涵

11、是因为你来吃,我才挑的好不好,我自己来吃,都是给什么我吃什么。――贺涵

12、除了你,至今还没有遇到,够得上让我相思的女人。――贺涵

13、男人内心的深深深处,都是希望老婆永远是老婆,情人永远是情人。――贺涵

14、不是什么人都有能力和胆子乱来的。你不会明白这乱来背后有多少积累和努力。――陈俊生

15、爱情易逝、婚姻易碎,所以我日夜兼程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独立。――唐晶

16.你确定这个罗子君神经没毛病吗,她以为她是谁啊,天上的太阳啊,难道她真的以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得围绕着她转吗?――贺涵

17、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嘛!我们要时刻心系客户,体验他们的悲观和快乐情绪,并且与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贺涵

18、你怎么还是不明白呢,人家要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就是要得出一个高于百分之三的结论,他们好去公司申请资源和费用投入,你现在给了人家百分之二,你让人家怎么做,如果公司投不出钱来,我们接下来的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贺涵

19、你应该以你多年所学的各种方法计算出一个人家想要的结论,数据是死的,拿数据怎么排列组合,导出结论,这是活的。

20、我完全没有把这个从穿着到长相都平淡无奇的熟女放在眼里,我以为我的对手,只会是那些娇艳欲滴的年轻女孩,以为男人抛妻弃子的理由只可能是为美色所动。――罗子君

1.我的前半生台词

2.《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语录

3.我的前半生 电视剧经典台词

4.热播剧《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

5.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

6.《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大全

7.《我的前半生》电视剧金句台词

8.《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汇总

9.我的前半生―罗子君经典台词

2017年《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篇13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一

在罗子君的旁白中开始,平静而通透。唐晶——因为父母早年离异,和本身女强人的个性,使她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独立性格。

唐晶在工作中非常强势,个性使她始终觉得自己的选择更正确,而无视客户的需求,对在咨询业中已经浸淫多年的贺涵的决定也要说不,工作理念的冲突很容易使他们之间产生分歧。不清楚之间唐贺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她对贺涵总是不够相信,或许是因为俩人在某些价值观的不同,或许是她父母的影响,似乎她总是不能真正的放开自己接受贺涵,不敢与贺涵更进一步。

而,在贺涵已经做出了努力和让步后,她并没有为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而努力。贺涵——业界精英,高端合伙人,外表绅士,骨子中高贵而强势。理智的他,在职场上信奉一切都是交易,和就职公司只是利益交换关系,赚钱才是王道,眼界高,嘴巴毒,除了唐晶之外的女人难入他的法眼。他对自己伴侣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是能让他看得上眼,可以和他比翼的人,所以对温室花朵般的全职太太罗子君只有BS和嘲讽。

而同时,也许是因为工作中无往不利使得他非常的自信,自信给人的就是别人想要的,自信他想得到的,终将会得到,这种自信使得他在感情经营中无视了对方的需要,无疑在情感上,到目前为止他并不成功。罗子君——一个前半生一直生活在丈夫暖房中的温室花朵,十几年全职太太的安逸生活,使她除了懂得追求高消费,只是个不学无术的家庭妇女,俗称的花瓶,所以她在追求富足生活之余就是担心丈夫不要出轨。每天的话题也不过是:老公孩子斗小三,早中晚饭鱼尾纹。

对她来说丈夫和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一但失去家庭,她就一无所有了。子君这样的女性和贺涵原本是两个星球的人,但由于他们共同的朋友唐晶,而不得不经常见面,价值观、生活观的不同致使他们两看相厌风面就怼,金句不断。生活轨迹完全不同的三个人,由于子君的离婚,唐贺为了帮她走出困境,而戏剧性的交织在一起,又因为子君的自我改变,影响了他们三人间原本的关系。在这场感情的变化中,原本的恋人贺涵与唐晶的分手,并不是他或她单独的错误,或者说感情没有错误,双方在对感情,事业,价值,家庭观的分歧,使得追逐太阳的人终于疲惫了,停下了追日的脚步。

现在非常的期待子君在经历生活挫折后的蜕变过程,也想看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变化,使得眼光极高的贺涵能将目光从他的太阳身上移开,转而对子君产生了好感。期待看到这三个人在生活的波折中,是怎样的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自己的前半生,选择自己的后半生。道明老师饰演的老卓像一位看透人情的世外高人,短短的几个镜头,只言片语点拨着世中人,陈老师的表演也是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点赞。小三必须鄙视,出轨更加不能接受,但在批判陈俊生和凌灵的行为时,也必须反思,子君为什么会给了她可乘之机,而为什么在剧中看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渣男的陈俊生,有过挣扎也有过愧疚,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避免家庭出现危机,是剧中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最后,导演与编剧在整个剧的节奏把控非常到位,剧情紧凑,演员演技到位,值得一看。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二

改编亦舒小说,是件不讨好的事,目前看到的根据亦舒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从《喜宝》《朝花夕拾》《流金岁月》《珍珠》到现在的《我的前半生》,都和亦舒小说的气质相去甚远。这大概也是亦舒很少授权影视改编的原因吧,她自己也知道,她的故事好就好在一股气韵,那股气韵,很难变成视觉的东西。

《我的前半生》尤其如此,原著的故事比较平淡,尽管也有出轨、外遇、逆袭这样的情节,但亦舒都是用一种绵密的、带点自嘲的语气去写,尽可能多地消除了其中的狗血元素,但要改编成电视剧,还非得戏剧化、非得狗血不可,不然没有话题度。所以,原著和电视剧,在气质上差别也很大。

不过,《我的前半生》的原著和电视剧,核心的部分没有变,它们其实都在讨论一个非常迫切的主题:我们都低估了人生的漫长,我们并没有为人生的漫长做好准备。

人们常说,人生太短。是啊,人一辈子的那百八十年,放到宇宙的历史里,连一瞬间都算不上,所以,奇幻小说里,常常要夸大人的寿命,主人公的寿命动不动就几万年,为的是满足人们长寿的愿望。

但有时候,人生又太长了,尽管也就七八十年,却已经足够经历许许多多的事件。这些事件,会给人生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例如,人们都以为,青春会持续很久,和青春有关的热情、生机勃勃、好奇心以及对事物的新鲜感会持续很久,但事实上,青春很快就过去了,每个人都要用之后的五六十年,去面对感受力消失、毫无新鲜感的生活。

例如,人们都以为,爱情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足够让两个人白头偕老,但事实上,科研结果表明,人的所谓真爱,只能持续三年,其余的时间,都要靠相处的艺术以及双方对情欲的压抑来度过。有人在相处两三年的时候,就已经被疲惫感淹没,如果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五十年,那的确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例如,人们都以为,经济永远平稳上扬,足够让一个人安然度过一生,但事实上,人的一生,起码要经历六七个大的经济周期,这些经济周期,有上扬,有硬着陆、软着陆,充满各种变数。和经济周期同步发生的,还有各种社会动荡。所以,我们永远可以看到传奇故事,贵族小姐后来靠捡垃圾生活,某个行业的大王变成了街头小贩。

我们都是用已经经历过的时间来预测将来,从来不会想到,未来的时间,其实漫长到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就没有准备好迎接人生的漫长,她以为只要结婚了,只要嫁给了有钱人,从此就一劳永逸了,每天只需要购物和防备小三,就能安然度过一生。

但事实上,结婚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场生命马拉松的开始,必须要用极大的体力、耐力和技巧去面对。所以,当变故发生的时候,她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没有一劳永逸,没有尘埃落定,人生实在太漫长了,每分每秒都充满各种可能,已经发生的还会再发生,没有发生过的正在骚动,三五个月,就足够埋藏一段巨变。

就像夏多布里昂说的:“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我们只有重新评估人生的漫长,为漫长人生里的无穷变化做好一切准备。


上一篇:借景抒情诗自己写下一篇:酸酸甜甜的网络生活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