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篇1

李晓梅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前提。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要多角色多次“进出”文本,即教师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要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考虑学习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还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面向全体,是有效提问的根本要求。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提问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比如从课题的题眼切入、从关键的内容切入、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等)都要进行精心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要胸有成竹,精心筹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深入浅,步步深入。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3)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4)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通过学生对这五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学生还感受到学得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2、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和文章精彩之处。提问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要围绕教学目标,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式的应答方式——简单的问“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了吗”,这种应答式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还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价值不大。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学生估计得太高,往往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举手者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堂往往会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质量也不高,课堂成了几个尖子生表现能力的舞台,太多的学生参与不到其中来,这样的课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让学生“跳一下,能够着”,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圈子,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生动流畅。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时,我适时提问:“鸟儿看到只剩下树根,她会怎么想?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有效提问应讲究提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提问由谁来回答,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费劲心思多加斟酌,如果先提问优等生,就会减少差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如果先提问后进生,问题答不出就会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难易的程度和提问时间的先后顺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均等机会。使各类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收到各有所得、各有提高的效果。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就先让后进生说说文中的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再让中等生说明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让优等生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然后我再加以点拨、辅导,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造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之所在。

四、有效提问要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文本的状态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组织、引领作用是永远不可放弃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当做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等方面相对不足以及对教学文本以外的东西挖掘不深。如果提出的问题脱离教学主题,教师应机智地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教学主题上来,这才是老师的指导职责,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最佳引导体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篇2

一样的教学内容, 不一样的提问方法, 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上有了充分的认识, 也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技巧, 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 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学习所得, 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提问方法:

一精心设计课堂, 抓住每个提问点

1. 在关键内容处提问

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文, 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关键的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文中的“题眼”, 诗歌中的“诗眼”, 教师抓住“文眼”, 再分析全文,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教版第十二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抓住“你认为文中的小女孩幸福么?”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这个小女孩曾经有过快乐, 虽然那只是在幻想之中, 而幻想破灭之后她依然要面对痛苦的现实, 而且使学生明白了作者以喜写悲, 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寻求答案, 那么教学目标轻松就达到了。

2. 在蕴含文句处提问

在了解课文中, 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的, 常常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有许多句子很含蓄, 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及至文章的主题, 也有些句子, 字面意思一目了然, 然而细细品味, 即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还有些句子看上去不难理解, 但联系蕴含文句则有“一石二鸟”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 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 设计的问题, 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九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 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 加强了思维训练, 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 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在曲折回旋处追踪提问

在教学中, 教师切忌随便使用提问, 因为这种简单的问答式, 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 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 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 要顺着思路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追踪提问法, 要求教师在讲课时, 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 寻根问底, 要创造问题的情境, 设置疑难的条件, 引导学生去联想、思考。

二精心创设情境, 把握提问火候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 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我提问时机过早, 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 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 问题已解决, 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 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把握提问的契机, 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情”的变化, 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 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 由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问题:“河豚快要浮上水面, 那不成了死鱼吗?”这是我料想不到的, 也与课堂教学无多大关系。但我灵机一动, 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一首题画诗, 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 那么, 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一下子如同把盐撒进了油锅, 学生活跃了起来,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也不必要出现河豚, 这一句正是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 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 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 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问题, 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避免了在鱼的死活问题上的纠缠) , 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研究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 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 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 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 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 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 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 你会拒之门外, 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知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 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四精心引导学生, 学会提出疑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 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

课堂上适时适度, 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 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 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让课堂风生水起!

总之, 掌握好有效问题的艺术和技巧, 是正确进行教学的关键。愿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 能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篇3

在这个时候,有效教学的理念便脱颖而出,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得到不断地发展,但是不管是多么新颖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学生能否得到长久地发展,这是我们都应该看到东西。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努力进行课堂创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内学到知识,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情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就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课堂创新

一、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积极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努力实现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来合理的构建情境,通过问题的设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是比较活跃的,也是比较的开阔,没有固定的思维定式,并且在学习中都是由问题展开的,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说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问题不断地过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之间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去激烈的进行探讨,在积极地探索中不断进行问题的思考,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

比如我在进行《小露珠》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会采用猜谜语这种方式来进行探讨,通过各类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积极的进行思考,踊跃的去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问题也很快有了正确的答案,这时候课堂的气氛也在不断地活跃起来,孩子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大量的多媒体材料来展现真实的场景,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的画面,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进行提问,并且通过讨论去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来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发挥当代新进的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教师在课前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步骤。大量的课程改革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来进行调整,尽量在学生的角度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并且可以适当的补充新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让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充实,让学生对于教材感到非常亲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媒体的对于教材的展示,合理的引入教学环节,可以大力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影响力非常大。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老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教学目的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清楚,重视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字的感悟与体验,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对于文章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参与都会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悟,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积极的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到这些课堂的有效性才会有所提高,这样就要求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对待每一节课,积极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和谐民主的氛围带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来实施教学计划,争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可以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对于知识的无限渴望,创造一个师生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作为一个服务者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老师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素材帮助学生去积极的进行思考,去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依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也可以积极地和老师进行探讨,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增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四、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文章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的品味文章的韵味,避免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切不可让学生泛泛读几遍文章就解决问题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尽可能的设立相关情境,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去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这样的氛围中,融入美丽的情境,把文章的语言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美妙,在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这样不断地练习过程中来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可以真正的把课改内容落实到实处,是真正的为学生着想。

让学生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尝试性学习的机会,不断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04.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M] 2000.

作者简介:陈俐,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红旗学校任教,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篇4

“提问”是教师上数学课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智慧、促进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向深入的思考。

同一个教学内容,如有不同的提问方法,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

1、在新课程珠改革下,多数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大,只求课堂的容量大,一节课会提出很多个问题。根本不顾提问的有效性,也不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更不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

2、抓住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设计提问的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3、抓住知识点,提出问题时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轻松获取新知识。尽量不提问毫无意义的“对不对、是不是、能不能”之类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把握时机

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提问很随意,从不把握提问的为候。当学生进入学习意境时,再提出问题,这时学生有较强的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样既省时,又容易解决问题。一旦提出问题后,不要操之过急,给学生要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和交流平台。

三、提问要适中,贴近生活

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设计问题要做到因材提问,不能冷落学困生,要照顾到全班同学。要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期待每一个同学参与学习。

提问要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更要从生活中运用数学。如:四年级数学下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导课时可以这样“我们班有张三和李四要去老君殿赶会。张三骑自行车,李四坐小轿车,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中途不停,两人谁先到呢?”学生回答:李四。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李四先到呢?学生回答:因为小轿车的速度快。这时引出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个问题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篇5

艺术有效地提问

富村小学

杜勇

【摘要】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而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的放矢,既要明了提“问”的作用也要知道一些提“问”的原则。这样,我们设臵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果,才能更有助于课堂提问技巧的发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艺术 原则 提问技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现行新课标的教学法,教法研究都强调教师不在是神圣的知识权威也不在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就涉及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提问的艺术性。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意识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他们的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就应该注意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把握好提问契机,并相机点拨;操作过程中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在课堂上主要注意抓住关键性提问。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通常,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那些呢?下面就近年来的教学情况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的作用

课堂提问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深刻认识课堂提问的作用,对于正确运用课堂提问至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在教学上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督促作用。

首先课堂提问是平时测验的一种方法,教师借此可测试学生的平时成绩。既然与成绩的评定有关,课堂提问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其次,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否正确地答复教

师的提问,被视为与其自身荣誉攸关的大事,因此课堂提问能对学生构成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从而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

2、激励、参与作用。

教师授课时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状态倘若长时间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学生主动思维的抑制。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主动,同时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3、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调节教学活动和衡量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4、巩固、强化作用。

人的记忆效果与注意力是否集中密切相关,只有受到人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被人们牢固地记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人的记忆能力又是有限的,要想一字不漏地记住课堂上教的全部内容,既是愚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课堂提问通常是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的,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舍弃次要材料,从而可提高记忆效率。

5、启迪、暗示作用。

课堂提问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识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等等。既然提问是暗示的方式,而非明示——直接讲授,那么,老师就要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

综上所述,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要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笔者以为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真理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而且,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不能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回答是学生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

2、紧扣教材内容, 切中重点难点,合乎学生实际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 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老指出,提问有巧问和笨问之分。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藤野先生》一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教者可这样层层设问: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说先生的?我和先生直接交往的有哪些事?我对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臵,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3、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担负着发展学生心理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宜偏重某类问题。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在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

4、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提问时,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时注意问题的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明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案例1:

一位教师执教《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虽然课文篇幅很长,但是他整体把握,大胆取舍。在透彻解读课文的基础上,他就设计了三个大问题:

(1)死海名称的由来?

(2)为什么人能躺在波浪上读书?(3)躺在波浪上读书的感觉是如何的?

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圈圈画画等理解“任何生物都不能在死海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

第二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通过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中的含盐量高,产生的浮力也大”。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感受在波浪上读书的那份乐趣与惬意。教师采用积累书中的语句和看图介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这三个问题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有效地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筹划的课堂提问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又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

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的掌握,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显,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案例2:

李米信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中,李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1)说说故事中出现哪些角色?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在相争的过程中,他们是怎样互不相让的?(3)从鹬和蚌相争的结果上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上述的教师提问中不难看出: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个问题是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找句子,读句子,比较句子等方法,感受鹬和蚌是怎样互不相让的。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在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寓意。这一问题的设臵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后一问题都以前一问题为基础,环环相扣,他们犹如一艘帆船,载着教师和学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三、提问题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开放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性和唯一性答案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同一问题准备多种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想有差别时,教师要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对其作出评价,使他保持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作多种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案例3:

刘芳宇老师在教学《我和狮子》这一课,一开始,刘老师在第一部分设计了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狮子?”可是,没想到这个问题的概括度很高,对于刚进四年级的学生,在默读课文后马上作出解答,显然有些难度,其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很难使他们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试教的时候,一下子卡住的学生很多,课堂气氛并不理想。后来经过反复的研究,把这一问题调整为“你喜欢这头狮子吗?”那学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达自己对狮子的感受。有的说可爱,有的说顽皮,有的说懂事,思维活跃,气氛也活跃起来,课堂上充溢着勃勃生机。

这种问题帮助学生很好地领悟文章内容、体会狮子的特点,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语段的赏析,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更好地为升华文章主题而服务。

由此可见,教师的开放性提问,可以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结尾,当然还可以在课的中间。教师的巧妙设问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的思维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来。

四、提问题时注意问题的探索性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小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这就亟须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入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浪潮,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4:

张瑞老师上《坐井观天》一课,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导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体验交流。老师问:“假如你是一只小鸟在蓝天下飞翔,看到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我看到了大山、海洋、草地、房子……”老师又问:“青蛙生活在井底只能看到什么?”学生大声地说:“青蛙只能看到井口的天。”第二步是在实践中感悟。让学生在观察教室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神气地说:“看到了黑板、天花板、灯泡、窗户……”教师又让学生把一张纸卷成喇叭状后观察教室,再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窗户的一小块玻璃、黑板的一角……”第三步,在感悟中提高。师问:“你们为什么看不到教室的全部呢?”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说:“视线被纸的边挡住了。”教师鼓励大家说:“你们真能动脑筋,现在我们帮助青蛙找到错误的原因。”学生说:“因为井的墙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的活动范围小,它的见识就很小。”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了主观能动性,有意识让孩子们从中认识到青蛙的错误,进而探究了“坐井观天”的含义。

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这一代年青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理应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篇6

惠民一实小学部李义 刘晶刘德云潘成龙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9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研究的课题,并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调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

1、调查分析,了解我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提问形式和类别,进行比较和研究。

2、加强学习,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的相关教育理论;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总结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问卷调查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

为了了解学校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调查了五年级四个班的260人。另外还和一些教师、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探讨。

总的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烈。分析其原因,一是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意思,每篇课文的问题都差不多;二是问题太难时没有把握,生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三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了,越不说,越不想说,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另外,他们希望教师提的问题新颖富于变化,要有趣味性,不要动辄“总结”“概括”“分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课堂提问设计得越是精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高,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

(二)多次实践,反复研讨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保证。为此,我在学校语文组的学科校本教研中,就确立了“课堂提问”的交流课题。大家充分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大家就教师课堂提问进行热烈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通过交流互动,大家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以较大程度提高,课堂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知识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2、针对本小课题研究,开了两节汇报课,本学科组汇报课题的研究情况,得到小学部领导与同学科教师的一致好评。

3、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4、为了丰富自己的认识,我先后读了《名师课堂教学100例》和《特级教师和他的经典课堂》等相关书籍。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

一、引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差;问题的水平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发言非常踊跃, 总是高高地举起小手。而到了高年级, 研究者发现, 学生无论是对问题的理解或是难易程度都几乎表现出漠然, 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因此, 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 找出教学对策,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提问的涵义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提问”。从广义上讲, 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语句, 也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提出问题, 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回答反应的刺激都是提问。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涵义,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桥梁和导航, 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 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

在本研究中,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 用通俗易懂的、简洁的语言向学生陈述问题, 引发学生在语文上的认知冲突, 促进其进行相关信息搜集、探索或思考行为, 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最终通过一名或多名学生回答, 以加深他们对语文问题的全面理解的一种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方式。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方式

笔者在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为期2个月 (28节新授课) 的课堂提问的观察记录后, 发现日常教学中最常提出的问题分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水平, 如“这一段写了什么”“什么是秋高气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等等;“是不是”类型的问题, 主要考察学生的判断和理解, 如“能不能这样理解”“为什么”类型的问题, 主要是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如“从这一段里你能读出什么”“为什么说……”“从……看出……”“怎么样”类型的问题, 主要为开放性问题, 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与评价能力, 不设正确答案;“启发性问题”, 如教师在执教《古诗两首》中《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结尾时, 就设计尝试背诵, 拓展延伸的环节, 提问一: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 如果有一天, 你们来到渭水河畔, 看到杨柳依依, 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 也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问题二: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 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在布置作业环节也体现出发散思维的提问, 口语交际:除了饮酒, 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 演一演;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 讲求课堂的艺术, 能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认知性、评价性, 也在此过程中充满创造性、理解性, 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 才可以有深度、有高度、有坡度。

1.有效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 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 渗透着强烈的教学意图, 在备课阶段就要精心进行设计, 因为每一次提问都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铺垫。那就需要教师首先要从整体目标出发, 考虑学生的全方位收益和教学的整体效益, 教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迅速理解、接受, 并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寻求答案, 就要将问题讲清楚、说明白。简言之, 目的要明确, 意图要明晰。

2.有效提问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愿望,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还必须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入点。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就要让学生学会“跳一跳”, 然后才“摘到果子”, 如果没有这“一跳”, “果子”可以随便得到, 那就无异于是不劳而获, 长此以往, 学生还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 只有了解和关注到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 才能启发学生思维。

3.有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同的, 而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的,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面对全体学生, 而不是几个优等生的独角戏, 这更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比如, 平时不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有些学生或许已经多次举手但都没有被叫到的同学;有些胆子比较小的同学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同学, 经常回答问题但是答案不对的同学……他们也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或许老师的一句鼓励就会“拨开云雾见青天”, 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师的一个期待的眼神就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4.有效提问要注意提问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提问是要讲求时机的。教师的精心设计要把握时机, 做到不温不火, 恰到好处, 从教学内容看, 应该选择知识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处发问, 尤其是上课伊始, 就要通过提问将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引到课堂中来。需要特别一提的是,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 学生的回答无奇不有, 课堂上随时都有生成的“火花”, 教师要依据情况及时反问、追问。

五、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是小学课堂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依托于小学语文这一视角, 是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尝试, 随着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效益越来越高的追求, 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 没有一种提问是最有效的提问方式, 本研究主要阐释了有效提问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实施策略, 力求能够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 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高艳.现代教学基木技能[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2]饶满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则[J].教学与管理, 2009, (8) .

[3]戴红.一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问[J].教学与管理, 2006, (23) .

[4]张新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以某小学四年级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 有效提问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师生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以及师生合作与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发展的桥梁。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积极思维、启发创造性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

一、提问要关注个性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长期以来,个别教师的课堂提问只面向优秀学生,很少顾及中等生,更不用说学困生了。如此这样,教师课堂教学看似比较省力,提问也能一帆风顺,但却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特别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给他们提供机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分层提问:让优秀生回答“提高”的问题;中等生回答“升级”的问题;学困生回答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吸收知识营养,满足各自需求,使他们都能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成功感,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问要把握关键时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问题要选择关键时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们知道,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有价值,质量再高,如果时机把握得不好,也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前要进行预设,巧妙地设计问题,做到少而精,能直指文本的主题,并且提问的时机必须迎合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实践证明:教学中如果提问时机过早,学生由于对教材准备不充分,那只会是启而不发,达不到目的;如果提问时机过迟,问题已经解决了,提问也就浪费课堂时间了。

如教学《游园不值》时,我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所蕴含的道理,采用直奔主题的做法,提出:“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大家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情景?”“从这两句诗里你们能体会什么更深的意思呢?”这样发问使学生产生了对课文的探究热情,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在草长莺飞的大好春光里,一片花红柳绿、红杏灼灼的园林景象,从而进一步深切感受到世间新生事物都似雨后春笋,无法阻挡的,它们都会冲破阻力蓬勃向上,融入这个崭新的世界。如此提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直接把注意力转移到文章关键之处,不但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到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三、提问要抓住学生兴趣点

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水,让学生灵感的火花在提问中产生。通过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消除了他们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把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比如,教学《跳水》一课,我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提问: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爬上去呢?因为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颇感兴趣的热点,这样提问正中学生下怀,他们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提问要留给思考时间

新课标要求: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思维,让大多数学生能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深入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迸发出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思维也才能得到发展。记得《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某学校一位教师在一次教学公开课上,在短短的5分钟时间内,随口向学生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都相应做出了回答。大家试想,在这样高密度的问题追问下,学生还有多少思考的时间?没有充足时间保证的思考又能有多深入呢?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帮助又有多大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具有典型性,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五、提问要鼓励质疑问难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因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好奇多问,对看到的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依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去解决一些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清楚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你认为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抛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通过认真看书,寻求答案。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他们很快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使学生那种迫切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之情得于解开,有种一知为快之感。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新颖、多样的有效提问形式,“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于描写夏天的优秀作文300字下一篇:高考升学宴主持词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