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的创新培养(精选8篇)
【摘要】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将其自身角色定位准确,在课堂上是教师,课下是家长也是朋友。 在如今的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处理的是否到位,对学生的增长以及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学生缺乏独立性,教师在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让孩子们接纳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交流,并且乐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与建议。鉴于此,本文就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 创新思维 开发与培养
1.小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1.1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一种摸索状态,对管理理念认识不够,存在盲目开展管理工作的现象。这样一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准确性与目的性,将会导致教学目标混乱,从而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呈现出散乱状态。
1.2管理认识不充分
我国很多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缺乏对新的教育观念的学习。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通常情况下,都沿用以往的管理方式。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可以应用于任何时期的教育工作。然而,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但是我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这一改革不能及时接受,因此更难运用于教学管理实践中,不能让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1.3教学管理系统不够开放
我国的教学管理工作是自领导到老师,从老师到学生的自上而下型监督管理模式,而且体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很难吸收来自家长级社会的意见。不能使得发生在底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
2.1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比如,在数学课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在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常规,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层面来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分析,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在“8 加几”的进位加法学习中,教师应该借助“( )+( )+( )=16”的开放性试题,启发学生运用“连加法”和“凑十法”来获取答案。这时候,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答题会表现得特别积极,将会得出“3+8+5=16、2+8+6=16”等各种答案。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鼓励质疑,引导质疑
“学习来源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疑问。”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勇于探索学习中的难点,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走进知识的大门。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找到属于学生的学习路径,并激发学生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3更新教学观念,确实改变教学方法
在自助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学生对学习的客观需求,勇于提出问题就是最好的佐证。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能够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课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教师必须实时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上,老师不能就简单讲解,而应该注重引导学习,既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又注重引导学生强化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研究空间,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的获取知识。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将会使得学生对学习探究水平以及思维能力有质的提升。一旦学生课堂活跃度高,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由害怕學习转变到热爱学习,并且善于钻研问题,此时,学习成绩将是最好的证明。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运用创新思维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发展机会。因此,教师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引发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应该在探索创新思维方面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桂凤.创新思维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19):32.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教学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怎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 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传授和灌输的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我引导学生观察、动脑、动手、动口, 运用割补法, 通过平移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发现:平等四边形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的计算方法.这样, 学生不仅主动地掌握了知识, 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埃德加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中国古人也曾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 是引导学生“乐学、善学”的重要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学是为了更好地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创新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而只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才能使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情绪高昂.生1:“可把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生2:“这样不好, 我只要把一条长和一条宽加起来, 就能求出来了”我笑着问:“那么厉害啊?只算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求出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们更加“大胆”了, 有的不等我指名便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言.最后在大家的讨论中优化出较好的方法, 就是先算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再乘2.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新的灵魂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例如, 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的实际问题”时, 我出了这样一题:“有白兔18只, 黑兔6只, 白兔比黑兔少多少只?”不一会, 就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 我鼓励学生大胆站起来质疑:“老师, 这道题错了, 不能求白兔比黑兔少多少只.”这时我才发现是自己的疏忽大意, 把问题“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误写成了“白兔比黑兔少多少只?”.怎么办呢?顿时我灵机一动, 让学生当回小老师, 帮我纠正.于是, 我继续鼓励学生:“同学们发现的问题很好, 是老师一时大意把题目出错了.你认为将这道题怎样修改好?”有学生举手说:“把问题改成‘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就可以了.”有的站起来说:“把问题改成‘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也行.”我估计学生再也提不出修改意见了正准备“收兵”时, 听到一位同学问:“老师, 能不能把条件改成‘有黑兔18只, 白兔6只’, 而问题不变?”我和同学们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对于出错了的题目, 老师没有包办代替、简单弥补, 而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意见, 探索出新问题, 获得新启发.在有意无意间, 给学生们创造了一次很好的质疑问难的机会.
可见,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自由暴露思维过程, 提出独特的见解, 互相启迪, 这样既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的阵地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我让学生想象:“我们都知道车轮是圆形的, 可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吗?如果车轮是方形的, 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很快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 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并积极主动地与大家一起讨论.通过想象与讨论, 同学们明白了:“如果车轮做成方形的, 行走时会一上一下地颠簸, 只有做成圆形的, 行走时才会平稳, 因为在圆形车轮中, 车轴与各点的距离都相等.”又如, 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 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 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 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 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 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教师在这个战场上要大胆地实施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功地走创新教育之路。
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二)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创设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堂活动
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在做中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可以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2]。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4]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
[2] 张双德、王呈义.数学教育学[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3] 周光席.初中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教研),2011(9)
[4] 蒙异莹.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现代教育教研,2011(7)
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市双龙中心小学校陈丽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科技创新领域却一直难与突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力。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校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其他课程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她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对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现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突出创新观念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 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 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 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 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 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平行”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平衡木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 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 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 “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 “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 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 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 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 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轨迹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 使车子平稳前进。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 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灵感,培养创新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 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采 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两组Flash动画:(1)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补法;(2)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 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拼补法或均分法来推导呢?学生经过对比联想,发现平行四 边形也能分成相等的两个梯形,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欢呼雀跃:这是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于是教师适时的提供材料,学 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 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鼓励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 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 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 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科学界所运用的克隆技术,让学生据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过程,以及说说对克隆人的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 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将问题开放化,来触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 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
学生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是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即使教师再努力也没有太大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在问题的设置方面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散和培养创新思维,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支持。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且也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机会,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由分组来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丰富角色的内容,不局限于文章所展现的人物角色。每个小组在扮演角色展示之后可以进行全班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于这些角色和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也是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思考扮演角色的时候就在不断创新和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
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让学生调查长江大桥的修通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并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政府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必将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强调凭借创新发明和设计、凭借创造性观念和理论等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及推动知识应用方面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性在位。因此,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尽管各国关于人才的社会标准不一,然而在对未来的人才素质的要求方面却具有很多共同点。未来的人才需要具有自主、独立、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他们敢于迎接挑战而不是保守和退缩。未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未来的人才应对人类、对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科学和真理有执着的追求。未来的人才应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未来的人才应有丰富的个性,具备特长,适应多样化的未来社会。这些特征都是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所以我们应积极创设环境和条件,充分引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21世纪人才的标准来培养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转变教育观念,把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深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一方面加强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认真落实国家新课程计划;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当代最新科学、创造教育实验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由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转向注重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把人的认知活动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中心,把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枢纽,以此来理解、要求、规定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如果我们成功地摆脱了这些传统的束缚,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允许学生自由地交换意见,如果交换意见之后学生增强了对生活的领悟,如果学习者被引导走上自我教育的途径,简言之,如果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了学习主体,教育的现代化才是可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在课堂中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21世纪新的学习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越来越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学习总起来说有两种类型:一是维持性学习,其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我认为,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讲授的教学观无疑培养了大批善于进行维持性学习的学生。这种学习重视继承,重视获取现成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学习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创新性学习主要是通过重建知识整体来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对当代人来讲,更需要的是创新性学习。
三、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多极化、多元化冲突的时代。我们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我们就必须花大力气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怎样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教育理论家普遍认为,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
才,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人才,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才。这就是说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为此,基础教育应遵循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小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阵地。宏观到素质教育的原则,微观到课堂教学的要求,都要靠学校去操作、去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对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既要以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为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本地区、本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研究工作中,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世纪之交素质教育问题。例如,在办学方向上,中小学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培养的要求上,应使学生有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基本的道判断能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存的基本能力等。学校的管理上,既要维护中小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全新的管理制度。在队伍建设上,要注意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要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更健康的方向迈进。县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制订素质教育的子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措施,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特色。教育督导评估是促进中小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向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对中小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即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激励性原则等。督导评估要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今后,我们在督导评估方面应做细致的工作,扎实而有成效地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科学、医务、理论、文化、新闻、法律、外事、军事和党政工作人才,而且更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业、农牧业、商业筹备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劳动者。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打基础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度讲政治的教师队伍。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政治思想会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它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榜样。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要求更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就要摈弃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吸纳新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一个人的良好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不公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老师素质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努力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我们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教师,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五、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尤其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老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代教师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1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LA) 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 (ALA) 信息素质全国委员会在该年度的年终报告中对信息素质的解释是: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 并具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 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之所以知道如何学习, 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寻找信息和利用信息。
信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读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为宗旨的教育, 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 培养和提高个人的信息意识与能力, 完善信息心理素质, 发展个人信息潜能的一种教育活动。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1 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有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经济意识与社会意识, 而信息意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信息意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要进行长期的教育, 通过提高信息意识, 可以让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 从繁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学生的信息意识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2 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在收集、加工、传播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 树立法制观念, 用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开通,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度开放的自由空间,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提出了挑战。青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得到健康成长, 需要学校加强对他们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与培养, 使学生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信息道德, 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信息活动, 提高信息分辨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不受虚假信息的误导, 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
1.3 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包括: (1) 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认知是信息获取、整理、处理、利用、交流的开端, 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 具备良好的信息认知能力, 才能处理好信息的质与量的关系; (2) 信息获取能力。它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的查询、获取能力, 是及时、有效地获取本学科领域内的相关信息以及有关社会生产所需的各类信息的能力; (3) 信息处理能力。它是在信息获取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分析、判断, 使信息有序化、专业化的能力, 是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 (4) 信息利用能力。人们认知、获取、处理信息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它是信息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2 具备创新能力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了信息时代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加强终身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主动获取信息, 不断汲取知识养料, 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比较成熟的、权威性的评价体系是2000年1月18日,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标准委员会评议并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目前它已经被许多西方国家作为参照依据。我国对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大多也是参照此标准。此标准包含了五项标准和22项指标, 其中的五项标准包括: (1)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范围; (2)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访问所需信息; (3)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 能够将所选择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及价值体系相结合; (4)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不管作为个体还是小组的一个成员, 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某一特定目的; (5)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理解许多围绕信息利用和信息访问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能够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
3 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 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还让他们懂得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不掌握信息知识, 不具备信息意识, 不能使用信息系统来获取自己必要的信息, 就不能算作一名合格的学生。由此可见, 信息素质教育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用道德准则和法规制度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 不制造信息暴力和传播虚假信息;尊重信息知识的原创性, 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确立知识产权相关的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基本的信息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3.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知识和智力为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 其灵魂是创新。创新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层面, 既熟悉各学科基础知识, 又了解最新知识前沿。信息素质是打开人类知识智慧才华宝库的钥匙, 有了它, 大学生就能不断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 信息素质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 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有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形成, 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拥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就等于拥有了创新的催化剂, 因此,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信息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3.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 人类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大, 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 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 要适应未来社会的急剧变化, 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能够记忆、掌握和应用现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在复杂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独立思考, 创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 大学生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 并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 能够更好地自我导向,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学会了如何学习的人, 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 知道如何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使别人从中受益”。因此, 良好的信息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终身学习的基础素质。
4 结语
古人说“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 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 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摘要:阐述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提出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 探讨了信息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素质,创新思维,作用
参考文献
[1]钟云萍, 高健婕.信息检索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树年.大学文献信息检索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新能力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5-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各国都重视素质教育的原因就在于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培养他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看来美术教育起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媒介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深入理解并着手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个人看法。
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随着人类科学文化进步,传统的美术教育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认识。
(1)美术教育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能再把它当成“附属品”。随着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的需要已渗透到各个角落,美术从单一的欣赏走向实用的大众化,具有鲜明的服务性,如包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方面都体现出来了,不再单单是专业人员的任务,而是全民审美能力的提高。但是许多学校仍然把美术教育当成是“副课”,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切实搞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还美术教育一片蓝天,让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载体。
(2)美术教育对人脑潜能开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脑科学表明:逻辑思维、语言思维为左脑功能,而非逻辑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等则是右脑功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左脑的常规性很强,右脑则与创造发现相关联,传统的教学不重视美术教育,所以学生的右脑闲置了,左脑功能发达,这种思维成了一种机械式思维。只有左右脑功能共同发展,互相对话,才能对事物产生一种全新的、立体的、多方位的认识,比如:“抒情”两个字,词面的解释可以很快说出来,若要同学们用音乐的旋律,美术的形象来表达就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开发大脑的潜能,给想象和创新提供生理基础。
(3)美术教育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美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发现和创造美,但是传统的美术教育并没有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摆在应有的高度,而把它变成了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忽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教师必须本着尊重理解和学习的态度,打破固定的教育模式,打破不断被知识和经验规律性所束缚的思维模式,创造出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1]。所以要求教学中适时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美术教学
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美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创新美术教学必须着力于以下教学改革。
(1)利用欣赏课或实践课,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比较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在美术教学方面,可以让学生达到由感情认识向理性认识转换的目的,美术教育首先是通过学生对一些形、体、色、质等因素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因此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贯穿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创造力。
欣赏课:学生由于水平有限,往往对作品风格内涵定位不准,但如果把几幅作品放在一起,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美的形式、美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还有同一主题作品不同内容形式美的对比,开启了想象的大门。
实践课:对事物的写生训练需要观察、比较,提高感受能力,如图案变形资料的写生稿收集,要认真观察对象的形态、色彩、结构、生理、生长特点等因素,要求表现时能准确地进行提炼、加工、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2)通过目标—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基础、心理等方面差异,制订不同的目标,并进行评价激励。对达到要求的给予鼓励,对遇到困难的给予支持,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使之在主动中求上进,无形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释疑解惑的导体,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练习,学生的审美体验是不一样的,感受是不同的,表现不会千篇一律,这时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如果在训练中不让学生唱主角,而是教师一人唱,表现效果将不够丰富,学生的创造性也将被扼杀。
3 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平时的美术实践活动中,内心有着积极向上的良好动机,教师应配合学校、班级,积极创造多种实践机会,满足学生心理,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会用心去感受体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利于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增强自己创新和实践的欲望。
4 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创作个性就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主观方面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明显特征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能的结晶”[2]。创新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一种教育。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3],所以要尊重个性,但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求异质疑的行为呢?
(1)鼓励这种“求异”的做法,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闪光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主动创新能力。
(2)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励学生大胆开拓,如在初一年级《中国画·小品临摹—— 兰花与小鸡》一课中,先是辅以传统教学,对课本图例进行讲解,而后提出能不能创作一幅内容更丰富的画面呢?—— 出示题目《群鸡图》,老师提出在“群”字上下功夫,学生展开讨论,有的提出画一群吃食的小鸡,有的提出画一群追逐戏闹的小鸡。一下子把创作的闸门打开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再分成若干组分别画出不同的情趣画面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在“引”上下功能,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向深入、引入正轨,创作出符合审美要求的作品。
总之,教师只要能更新观念,立足创新,学生积极配合,大胆开拓,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取,美术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世远.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4):118,143.
[2]王朝闻.美术概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小学教育中的创新培养】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研讨教育学论文06-25
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6-13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2-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9-08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07-22
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系论文07-02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07-04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尝试11-2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