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篇1

一、学会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是因为,外貌 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外貌描写包括静态外貌描写、动态外貌描写两种。怎样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呢? 第一、静态外貌描写: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 貌也定会有所不同。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 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 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 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 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 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 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 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 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 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

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 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 人一面”(都是“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俩酒窝儿”)的现 象。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 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怎么办?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局部的“特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 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 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 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

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 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 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 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 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 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动态外貌描写:就是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人 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 态表情上流露出来。因此,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 格特征。

在描写人物动态外貌时,最好与静态外貌描写相结合,与人物的语 言、行动描写相结合。这样写,不但具体,效果也好。如:

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忆铁人》)这两句话,把描写神态(“睁大了眼睛”)与描写语言相结合,真实具体地表现出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急于向阿姨赔礼道歉的 情景。

【思考练习】

(1)外貌描写包括哪两种形式?怎样把静态外貌描写和动态外貌描写具体?

(2)以“我的老师”或“爸爸生气了”为内容,把人物的外貌特征写具体。

二.学会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

写人记事时,常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这就 需要我们掌握把人物语言写好、写具体的方法。

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下面的这段话,会给我们许多 提示: 我哭着,哭着,听到有人走了进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继父,便把 头扭向一边。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丽敏,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别闷在心里。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

听了这些话,我张嘴想说点儿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1)描写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 等不同,所以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如同每个人的 长相一样。语言描写,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 象。所以,描写语言,就一定要真实、准确,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特 点。这是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重要前提。例段中的小作者,就很好地做 到了这一点。她所描写的继父的语言,合情入理,与当时的情景很贴切; 真诚坦直,朴实无华,非常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善解人意,饱含爱抚之情,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为人的特点。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 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 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来描写劳动人民,等等。其实,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错误的。

(2)描写语言,不但要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么 说的。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注意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又重视具体写出 人物是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等。这对刻画人 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有用的。如:例段中,“他在我身边 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是小作者在描写继父说话时 的动作、神态。这些语句,与说的内容互相映衬,真切而生动地表达出 继父对“我”的关怀、爱怜。

【思考练习】

(1)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为什么说“众人同腔”或让文中人 物说你(作者)设计的话都是错误的?

(2)回忆一下老师表扬自己的情景,饭桌上家人对话的情景。然后,任选一个内容写一段话,要求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

三.学会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

行动,包括动作、行为两个方面。动作,指人物一举一动的活动,如:抓、拉、扯、跑、踏、看、听、闻、说等;行为,指人物一连串的 动作,表现为一个过程,如赛跑的过程、钓鱼的过程、做游戏的过程等。行动,是人物性格、情感、质量、思想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不 光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因此,行动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又一重要手段。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呢?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否悟出一些方法。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 了!”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小磊,怎么又回来 了?”妈妈问。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屋子 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迭呢。“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 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 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 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骂小磊不把它们放好。小磊冒着满头大汗,一路上也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 雀无声了。

(1)描写人物行动要准确。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很简单的事例:男生 吃西瓜的行动,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此时吃起西瓜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 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 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如:例段中“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等,这些行为、动作描写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一个既淘气又毛手毛脚,生活和学习缺少条理的同学的形象。

(2)描写人物的行动要细致。

①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首先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 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当然,描写要有目的,事先要想好 为什么写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而不能一股脑儿全写出来。

如:例段中,作者把小磊回家取写字用具的经过分成“发现没带用 具、回家去取→找柜子、翻抽屉→返回学校”这三层,每一层又都将行为作了细致的分解;然后一层一层地、有顺序地进行描写。这样,整个 经过既顺畅,又具体。

②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 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神 态、语言、心理等。“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做”和“怎么做”,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 然也就具体了。

如:例段中,“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跑 进校门”这两个短句,“奔回”、“跑”是写做什么,“三步并作两步”、“气喘吁吁”则是写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样,把动作写具体了,人物急促、慌乱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思考练习】(1)为什么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描 写时要注意什么?

(2)观察妈妈是怎样炒菜的,或自己亲自试一试。然后写一段话,要求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

四.学会把人物的心理写具体

心理,又叫心理活动,指的就是人物想些什么,是怎么想的。心理 描写,就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状态,是直接刻画人物、把人物写真写活的又一重要方法。描写人物的心理,又分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描写他人的心理这两种形式。

(1)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作文时,无论是主要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往往都需要描写自己的心理,用来展示自己心理 活动的经过,或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怎么想的,自己最清楚,所 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采取“我想”的方式写出 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要注意:描写时,既要写出自己“想什么”,还 应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活动 写清楚、具体了。另外,要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 面化,遮遮掩掩。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的: 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只见一位看 自行车的老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可又实在觉得不好意思。唉,算了吧,下次不再随便扔了不就行了。我心里默 默地想着。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 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但显得很精神。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只图个人方便,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记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扔掉 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 不好意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了不起→自己图方便,给 他人带来麻烦),而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 想(见老奶奶捡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已),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 内心的思想活动。

(2)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因为我们不可能钻到人家的脑子里,所以要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就比较难了。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尽管他人头脑中是怎么想 的,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从他的表情神态、言谈话 语、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具体描写他人心理活动 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 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自言自语”,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 世界;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动作,来揭示 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描写人物幻景的方式,来具体展示他的心理活动。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体的:

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我说:“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要,不要!”接着就哭起来。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 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他哭了一会儿,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续续地哼着,还不时地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是注意他。他的目光从妈妈身上移到姐姐那儿,一会儿又移到我身上。我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他 把大家扫视了一遍,也就不闹了,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以后我再做 功课,亮亮也不要钢笔玩了。

这段话,写亮亮先是撒娇,继而以哭为手段要大人答应他的要求,最后见哭不能生效,只好“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作者通过具体描 写小孩的行动(摇、甩→哭)、神态(捂→偷看→移),逼真地写出小 孩的心理特点,反映出亮亮真是个聪明淘气、活泼可爱的孩子。

【思考练习】(1)心理描写分哪两种形式?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又怎 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2)以“我听到表扬之后”或“××生气了”为内容写一段话,要 求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文章欣赏:

【写人作文】我最尊敬的人

我的爷爷今年已经71岁了,他年逾古稀,两鬓斑白,但从不服老。你看他走起路来腰板直,脚步快,如果看他的背影,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古稀年龄的老人。

爷爷虽然上了年级,但他还是很爱学习,每天都要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一百多页的大本子,他已经写了八九本。每天中午和下午时都能见到爷爷认真地学习,有时候奶奶叫他吃饭他都听不到。我感到很奇怪,便问爷爷:“您这么大年级还用学习?”爷爷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七十还嫌 少。”

爷爷还很爱运动,每天早晨六点多就起床,然后在阳台上做一阵健身操,有时还出去买菜,我对爷爷说:“您要注意身体呀!”爷爷却说:“没事儿,生命在于运动嘛!”

爷爷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我犯错误的时候,大家都不理我,只有爷爷会耐心地对我说:“这样做不对,以后要改正。”每次我好爷爷出门时,爷爷都要给我买一些好吃的。他一心希望我努力学校,长大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爷爷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认真学习的人,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是我最敬佩的老人。

点评:

1.文章描述的是一位平凡的老人,然而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是一位认真学习、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人。

2.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发生在爷爷身上的点点滴滴。中心明确,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爷爷具有个性化的语言个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七十还嫌少;生命在于运动......老人乐观二豁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一位老人也更值得我们敬佩。-【写人作文】这就是我

“小歌手,唱儿歌,一唱就是一大箩......”从一幢楼房里传出来了一阵悦耳的歌声。咦?这首歌怎么这么陌生,好像以前从没听到过,肯定是这个唱歌的小姑娘胡编乱造的。“小牧童,骑黄牛,边放牧来边吹笛......”小姑娘的歌曲换了一首又一首,她可真有唱不完的歌儿呀!

这爱自编自唱儿歌的小姑娘是谁呀?咱们就去认识一下她吧。我们随着歌声而去,刚走近门口,那歌声戛然而止。我们从窗口向里望去,只见一个小姑娘趴在地板上,皱着眉头在苦思冥想着什么,可能是没歌词了吧。突然,她脸上又露出了微笑,不一会儿,她从地上跳了起来,清了清嗓子边唱边舞了起来:“,美丽的小蝴蝶,在空中飞舞,快乐的小精灵将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小姑娘唱了一曲又一曲,每一首歌曲的词儿都不一样。她边编边唱边跳,仿佛是歌唱仙女下凡间,完全陶醉在自娱自乐的无人境界中了。

有一次,她把鸡毛掸子挂在胸前当装饰品,把本子卷成筒儿当话筒,学着电视里明星的样儿,跟着电视机里播放的曲调边扭边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就唱歪了调儿。电视里的明星唱:“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她却唱成了“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你说荒唐不荒唐?咳,真是本性难移呀!

看了这么久,又听了我的介绍,也许你已经知道她是谁了。哈哈,怎么,你猜不着?嗨!让我告诉你吧,那个爱自编自唱、自娱自乐的小姑娘就是我!

点评:

1.小作者语言轻松、欢快,将一个活泼可爱、乐观开朗儿而又多才多艺的小女孩儿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运用第三人称,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向人们描述展示自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成功的范例。文章开篇设疑,吸引读者进一步探知谜底,完全抓住了读者的心。

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篇2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速度有所了解, 为下一步提高阅读速度训练确立明确目标, 在训练之初, 教师选4篇难度较小、体裁不同的短文做快速阅读测试, 每篇短文后标上总词量, 让学生计时阅读, 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此后再通过“看打”来进行纵横码的三项技能的测试, 测试后, 让每位学生记下自己的阅读速度与“看打”的纵横码打字速度并保留起来, 此后, 教师再让学生了解大纲对一级目标、二级目标阅读速度及纵横码“看打”速度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差距和任务, 在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进行纵横码“看打”速度提高训练, 从而达到大纲规定的一级目标或二级目标的阅读速度及纵横码“看打”速度。

2. 指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及纵横码“看打”速度提高的方法

(1) 眼睛移动与扩大视幅训练相结合

每课时阅读8篇, 进行扩大视幅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时以意群为主, 每次注视几个词语而不是逐个词语地看, 其次是一个整句, 然后过渡到整段, 一口气连续读完几组词组或几个句子, 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 理解全文大意。快速阅读完之后进行纵横码三项技能中的“看打”训练, 要求尽量地跟随眼睛阅读的速度来进行看打训练, 最终达到眼、手并用。

(2)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用一张宽度与所阅读材料的纸张相同的硬纸片, 把它放在第一行上端, 当学生阅读时, 按照所要求的阅读速度把纸片往下移盖住阅读过的行。这样在阅读过程中, 眼睛就会迅速跟着往下看, 移到所要读的下一行, 同时进行“看打”训练。阅读完及看打完后, 立即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打字速度, 如果正确率达70%以上, 读速及打字速度再加快, 如果达不到就再加强训练。

3. 建立阅读档案与纵横码“想打”训练

建立课外阅读档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对课外阅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建立学生阅读档案, 从而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三项技能的“想打”训练。

在开学之初我们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 要求每位学生寻找一篇自己觉得有一定难度的课外读物, 作为起始阶段的标志性阅读材料, 存放在个人新建的计算机阅读档案中, 以便能从以后的纵向比较中感受到进步。

教师还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利用纵横码输入评论性的话 (这实际上就是读书笔记的雏型) 一起放入阅读档案中, 来训练纵横码三项技能的“想打”。

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以下做法不断引导学生丰富其档案内容, 促进其课外阅读与“想打”训练。

(1) 存入阶段性阅读材料和读书笔记

学生的课外阅读档案建立后, 每隔一段时间, 教师都提醒和鼓励学生存入自己觉得能代表其现阶段阅读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令自己满意的利用纵横码想打后的“读书笔记”, 并组织学生比较档案的内容, 回顾自己取得的进步,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阅读兴趣。

(2) 精选阅读材料

我们列了一份“课外阅读书目”, 向学生推荐内容丰富、难度适宜的报刊, 也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或网络上寻找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阅读材料, 并存入自己的阅读档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材料交流活动, 让学生互换自己的精选文章, 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3) 记录每周阅读数量和质量

让习作训练与阅读教学比翼双飞 篇3

一、在经典美文处感悟积累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捧读《搭石》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从文章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从中了解作者通过抓住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展现温馨的走搭石画面。同时,在背诵的过程中学会了积累了ABCC型的“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音韵形象优美的词语。

二、在文本结构中迁移模仿

阅读教学是一种示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例子意味着隐含规律,例子意味着是一种你可以照着做或参照做的示范。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还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都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如教学《窃读记》一文时,学生们纷纷被作者那种窃读的滋味震撼着:“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学生们的思绪也随着这一字一句的字句浮想联翩,对于看书,自己又何尝不是有太多的故事?有个小女孩在《随笔》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我特别爱吃各种各样的糖果,整天缠着妈妈买糖。刚上一年级时,老师教会了我们拼音。我当时曾看过一本拼音读物,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极深。它说:只要你多看书,你会发现,书是甜的。晚上,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悄悄打开了一本《西游记》。我对着书页,深深地吸一口气,哇噻,好香啊!那是一种和糖果截然不同的香气(其实是墨香)。我迫切想知道书的味道,于是伸出舌头,舔了一大口,“呸!”一点儿也不甜……后来,我学会了看书。读的书越来越多,写作水平越来越提高。三年级时,我的第一篇作文发表了。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心里别提有多甜蜜了。一瞬间,“书是甜的”这句话跳出我脑海!”。

文章的写作方法就如一根“拐杖”,学生扶着它“走路”,长期坚持仿写训练,写作时就有法可用,有话可写,在写作之路上也会“走”得稳当一些。

三、在情节留白处想象插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学习《钓鱼的启示》,我让学生结合句子展开丰富的想象:“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为什么要让孩子把鱼儿放回湖里?他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进一步解读文本内涵,用心灵感知情感主题。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有这么一句话:“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练笔:“想想‘大家’有哪些人?他们各自会怎样赞叹、议论呢?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想象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写写当时的场景吧!”教师通过敏锐的嗅觉,怀着对语言特有的敏感引导学生加以想象、补充,使之具体化,这个过程就是个很好的语言训练过程。

四、在形式呈现上变式创作

以课文为凭借,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个新的天地。教师要找准激趣点,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通过改写、续写、补写、写读后感等形式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把课文“请”到我们的作文课上,使课堂教学既能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又能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让他们健康地阅读,快乐地写作。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那么今日的课堂小练笔,将会搭起明日的习作大舞台!

浅谈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相结合 篇4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从中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兴趣,就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四年级教材中《乌塔》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这句话刚读完学生就不住地摇头,脸上满是对乌塔的羡慕及对自己不能独自出门旅游的惋惜。之后“我”解释道,家长爱他们,而且也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不同意“我”的观点,她认为:爱孩子和不让孩子单独出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然后说她不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孩子的做法,认为“我”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教学到此处时,学生在心中孕育了很久的想法因与乌塔产生了共鸣而顿时爆发出来。此时学生有点头赞同乌塔的,有说自己父母如何管制自己而失去自由空间的,有几个人相互交换意见的„„此时,课堂上出现了小小的混乱。我借此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想法后,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许多观点,然后动之以情地谈了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渴望,情之深,心之切,部分家长难免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最后,我和学生达成共识,用爱做桥梁,父母和孩子在许多方面是可以沟通协调的,那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苦衷呢?此时,有学生大声说:“给爸爸妈妈写信吧!”学生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情,释放着心中的积淀,才思泉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此环节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钻研教材,拓展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经典之作,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最佳选择,对于这一资源,我们可以再开发、再利用。如五年级教材中《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激起了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无比痛恨之情。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读出画面,并把这一画面写出来,补写这一空白处。有阅读教学做基础,学生的再创作自然、流畅,同时重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也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利用教材,延伸升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文材料。写作时,要鼓励学生多用,尝试着用,既强调积累,又强调运用,读和写就联系在一起了。读和写的相互促进,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极大的好处,这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美的结合。

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组课文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抓住四季景物的不同特征,给我们描绘了景色诱人的小兴安岭。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安排了一次练笔,运用这一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我们辽阳的太子河。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太子河畔,平日的观察加上写法的指导,学生都能抓住一年四季太子河景物的不同特点,按四季顺序写出美丽的太子河。

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组课文中《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朋友早、晚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在教学这一课的同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一天当中不同时间太子河的景物特点。学完课文后,我们按早、晚时间顺序对太子河的景物进行了描写,学生抓住了早晨太子河的热闹,写出了晨练人们的不同表现,描绘了太子河畔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五组课文中《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学完这课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共同观赏太子河,边游览边指导学生写作,回去后,我们再度以《美丽的太子河》为题,按照游览顺序来描写太子河的美丽景色,再次领略太子河的迷人风光。

深挖教材,感受生活。受教材的启发,写身边的事物。写作训练源于阅读教学,写作训练高于阅读教学,现在我所任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喜欢上了作文,并且乐于写作。

浅谈习作指导中的“对比”训练 篇5

东山县后林小学

沈少生

对比,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对学习内容及其相关事物进行对比,能使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特征凸显出来,从而便于学生准确、深刻、具体地理解与把握,因而对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学生作文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把对比手法引入作文训练中去,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作文水平。我曾就作文教学中的“对比”训练做了尝试,现结合具体教例,谈谈做法与体会。

一、加强写字对比训练,让学生准确写字。

学生作文的最大毛病之一是写错别字现象严重。如,把“唠唠叨叨”的“叨”写成“叼”,把“得”写成“的”,把“蜜”写成“密”等等。我曾叫一个犯了错的学生写检讨书,这个学生写了大半天,只在纸上写了三个字——“—0师”。我看了半天闹不明白他究竟写什么,一问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学生把“检”字写成加减的“—”,“讨”字不会写,用画“0”代替,“书”写成“师”。于是,“检讨书”就变成“—0师”了。

针对学生这种毛病,我加强了学生的写字对比训练:

1、加强朗读,要求学生读时应认清字形、字义;

2、加强同音字、形近字组词,让学生准确区别异同;

3、加强作文小练笔,要求学生练习中注意准确用字。

二、加强审题对比训练,让学生审清题意。

对题目规定的写作内容、范围等要求,认真加以审视,要求准确把握,以引导自己的写作,这是作文训练中的一项重要要求。但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往往对题目要求不能很好地审清楚,因而常常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因此,我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对比训练。如,用《我和××》和《我的××》这两个题目进行比较:“这两个题目相同点在哪里,有什么不同点?这不同点向我们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辨析明白了两题“的”与“和”一字之差,但就这一字之差使题目的写作要求有了区别,前者要求在文中涉及“我”和“他(她)”两个人,既要写“我对他(她)怎么样”,又要写“他(她)对我怎么样”,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只要写他(她)对我(或对其他人或事物)怎么样就行了。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样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明白了一字之差的两个题目的不同要求,从中使学生养成了细心、深入观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加强选材对比训练,让学生写身边的新鲜事。

学生平时作文中,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去选择写作素材,而往往只是从书中或以往写过的作文中去找材料。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去找写作素材,并与学生以往运用的作文材料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只有写身边的事才是最真实、最感人的。如,在“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的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写了“刻苦学习”、“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拾到钱包交给老师”等等,材料陈旧、雷同。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指导学生在选材方面下功夫,要求学生积极回忆以前和同学、亲戚、邻居之间发生过的值得回忆的事,通过指点,学生说出了“他帮我修钢笔”、“我和他共用一把伞回家”等事例。老师的点拨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明确了作文素材之源就是自己的生活,为“选材”打下基础。对此,我提出三点要求:

1、应是富有意义的;

2、要是形象清晰,内容新鲜的;

3、不要写常用的材料。这次下来学生又选了“小芳帮我生炉子”、“我和晓军学吹号”等新鲜材料。由于这些事物都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都能写得生动具体,言之有物。在这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把新写的材料与原写的材料进行对比,从中让学生明白,作文只有写身边的新鲜事,表达真情实感,才有价值。

四、加强谴词造句对比训练,让学生准确表达句意。

在作文中语言不能准确表情达意的问题也很普遍。如,一位学生在写《我们的学校》时,写到“市场下是我们的学校。”这个句子意思显然错误的。因为“市场下”并非只是我们这所学校。针对学生作文现状,我注意加强造句的对比训练,帮助学生突破写不具体、不会正确表情达意的难点:

1、加强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积累、运用训练。让学生学会准确用词,以使句子表达准确、深刻。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句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句中的“审阅”一词是个重点词,它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认真、细致及其高度的负责精神。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写出“审阅”的同、近义词。学生写出了“审查”、“阅读”、“检查”、“查阅”等一系列的词语。接着,我提出问题:“在写出的同、近义词中选一个代替原词‘审阅’,行吗?为什么?”学生经过一番的选择、替换、分析、比较,一致认为“不能替换,只有‘审阅’一词才最能表现周总理的工作精神。”这样的训练,学生深化了对原文的认识,并且体会到准确选用词语的重要性,学习了准确、深刻谴词造句的方法。

2、加强词词搭配练习,让学生在区别对比、选择搭配中,加强对语言搭配规律的认识。

3、加强修改病句的训练,把学生作文中的病句集中起来,让学生修改。

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篇6

[解题指导]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一般有如下作用:

1.叙述: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其中要注意: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人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描写:①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来抒发感情。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③通过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议论:常穿插在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可以帮助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同时还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在具体分析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本身所用的表现技巧等,这样才能做到分析全面、准确。

[例题解析](2008年重庆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辫。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8.2)1.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析]结合全文,特别是结尾,我们很容易看出“雪”在文中既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还象征一种纯洁的心灵: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回答其他问题的基础。2.第(7)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析]画线句子,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联系中心,“女儿小心翼翼地棒着她的雪花”这一细节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内容上的作用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她纯洁的心灵;从结构上,结合下文我们可以看出其作用是:引出下文,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3.品味语言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解析]这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同时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强烈的怀念和爱,更加展示出女儿心灵的纯洁。(2)第(16)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解析]这句话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又在文章的结尾,肯定与中心有关(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再结合“雪”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出:“雪的白”是指纯洁的心,灵,“夜黑”象征了人生的不幸(或“困难””磨难”)。这样就起到了对中心的深化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这句话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人生即使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的道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实战演习]

爱如山路十八弯

她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她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跟前时,她难掩内心的激动,脸上有飞扬的得意。然而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她跑去问母亲,母亲抚抚她的头说:“怎么会呢?生你的时候,你爸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二锅头呢。”

回头看父亲,父亲不动声色地在翻一份报,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她不吭声,倔强地看着父亲,最终,是父亲先叹一口气,转身而去,脚步蹒跚。

高中分文理科时,父亲建议她学文,那是她的特长。她偏偏选了学理。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她偏不,而是填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有心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她一气之下,跑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地去了。

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她的心多了几层寒冷。那山重水复的十八湾,那曲曲折折的小山路,时常出现在她的梦中。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的女儿啊,我也有个你这么大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那一刻,她想到父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那日,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热情的接待。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丫头,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她的惊奇无以复加。“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也只是电话里认识,还没见过面呢。”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张伯,是父亲战友的朋友的朋友。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1.请分析第一自然段使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2.文中画横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作用如何?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一——表达方式的运用》参考答案

1.这段话使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概括了父亲的特点——威严,引出下文“她”和父亲之间的“斗争。

2.属于人物的语言描写,通过妈妈的描述,间接揭示了爸爸因我取得的好成绩而高兴的样子,暗示了表面威严的爸爸其实很爱我,只是没有表现出来,为下文爸爸托看大门的张伯照顾我作铺垫。

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篇7

在儿童阅读过程中进行的语言训练, 首先必须基于儿童自主, 能促进儿童乐意阅读;其次必须积极易行, 不能成为儿童阅读的负担、教师教学的累赘;再则能对儿童语言运用有切实的帮助, 是真实践而非阅读的枷锁。

因此, 笔者主张积极的语言训练, 其“积极”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援“文”“趣”相融。

语文特级教师魏星在阐述如何让学生乐学时常说: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新课标对“接近学生的起点”“轻松的方式”也有自己的注解, 那就是“语文实践”。儿童阅读有明显的随意性, 又带着各自的喜好, 要引导儿童阅读“优秀”、阅读“经典”, 必须多采用有情有趣的语文实践形式, 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语言训练方法, 关注的不是检测、评价学生读了多少、读得怎么样, 而是用书中未解的知识、有趣的现象、鲜明的人物等去吸引儿童, 点燃儿童的阅读求知欲, 让儿童在“文”的内容和“趣”的形式中主动建构和悦纳,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实践”, 才能“走向最远的终点”, “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2援“短”“频”相接。

新课标关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提倡多读多写多积累。确实, 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 具有很强的惯性, 像转动的车轮一样, 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采用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简单可行的语言训练形式, 多层次、多角度、长时间练习, 将这种短小、频繁的语言训练融于儿童阅读的全过程, 打造成阅读的必须、分享的必须, 于“简”中求得一种顺理成章、举手之劳的习惯, 不仅学生易于操作实践, 而且教师方便考察指导。让阅读成为儿童的习惯, 让相伴着阅读的分享式语言训练成为儿童的习惯, 真正落实“不动笔墨不读书”, 需要我们儿童阅读的推行者们不断努力实践。

3援“思”“学”相生。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儿童阅读需要关注的内容必须相应提升。新课标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阅读目标: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学段) ;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第二学段)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第三学段) ;等等。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有思维参与度, 能很好地将课内阅读所学贯通到课外自主阅读中去, 成为一个思考着的阅读者。

4援“读”“写”相长。

更确切地说, 应该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生相长, 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儿童阅读与成人阅读相比, 其深度推进更需要调动起各种感官刺激, 创设各种阅读历练的机会, 在“阅读积累—言语运用”中走几个来回, 将儿童阅读立体化, 融“听、说、读、写”于一体, 以“学”带“用”, 以“用”促“学”, 有机融合, 互促生长。

二、“积极”的方法探寻

以下是儿童“阅读循环”的示意图。

笔者在推进儿童阅读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 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角色———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1援由“模式化”表达到“去模式化”表达。

许多教师在推进儿童课外阅读时让他们摘录优美词、段, 这样的方法出发点很好, 目的是让儿童在阅读中积累, 但如果缺少持续的推进、审美情感的介入等, “摘录”会演变成学生的“应付”, 成为一种“伪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写作, 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阅读积累不是目的, 在积累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倾吐”的引导, 以夯实语言积累。

(1) 始于“词语模仿”

“摘录优美语段—解释段中关键词语—运用词语简单表达”, 这是笔者指导学生落实摘录的流程。解释两个左右的关键词语是阅读理解的过程, 同时也能验证摘录是否有价值, 运用词语简单表达的过程是模仿造句的过程, 这种模仿可以是词语运用的模仿、句式的模仿、语境的模仿等。只有将新词纳入到学生自己的话语体系中, 词语才能完成它言语生成的使命, 语言文字运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 沿于“句式赏析”

学生摘录《城南旧事》片段:

我糊里糊涂地说着, 拉开妞儿那条狗尾巴小辫儿, 可不是, 可不是, 恍恍惚惚地, 我看见在那杂乱的黄头发根里面, 中间是有一块指头大的青记。我浑身都抖起来了。

学生片段赏析:

这段话主要讲了英子发现妞儿就是疯子秀贞的女儿。我从连续两个“可不是”中感觉到英子一开始就猜到妞儿的真实身份, 现在是得到了证实。我从“浑身都抖起来”感觉到英子知道这个消息后一定很兴奋, 她要马上带妞儿去跟秀贞相认。我觉得妞儿很可怜, 她的养父一直打她, 她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 跟秀贞相认挺好的, 秀贞一定会对她好的。

上述片段赏析中, 包含了文段内容、词句品析、整体感悟这三部分内容, 而这些内容正是课内阅读过程中不断强化训练的, 是新课标在阅读方面提出的阶段目标, 将此运用到儿童课外阅读, 既是对课内所学的运用与巩固, 又是对课外自主阅读的有效推进。

但需要明确的是, 句式表达并不是最终目的,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句式表达, 习得一定的表达范式, 继而学会概括, 理清情感, 读懂文中的人物、事件等, 为更好地自由表达、“真我表达”打下基础。

(3) 走向“真我表达”

细节把握与整体感受落到实处之后, 学生就很自然地会搜索到文本中人物的灵魂, 从中窥视到作者遣词造句, 甚至是谋篇布段的用意, 进而完成个性化的表达。

2援由“检索提取”到“趣味交际”。

儿童需要广泛阅读,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需要引导儿童品读细节, 有些书籍也需要采用略读、浏览等方式, 需要培养儿童快速阅读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阅读情节性强、人物多的文本及新课标中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 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伴随着重要信息的提取, 伴随着对重要人物特点的把握, 能读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是有效的儿童阅读。不妨把这类阅读称作“检索提取式”阅读, 在此过程中, 我们通常可以让学生提出些简单的情节性问题, 自问自答, 或者积累些主要人物的经典动作、代表性话语, 试着演练一番。在阅读之后展开“趣味交际”, 不失为儿童阅读回应、反馈、评价的好方法。

(1) 在“信息对垒”中认清“主次”

问:背叛许云峰等共产党人的是谁?

答:甫志高。

问:成岗被捕前做了一件什么事通知地下党他被捕的消息?

答:在窗口挂了把扫帚。

问:书中写到的三个集中关押共产党政治犯的地方是哪儿?

答:“渣滓洞”“白公馆”“梅园”。

……

这是学生在读了《红岩》之后开展的“信息对垒”, 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拟的。在“对垒”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重温了课文, 另一方面也会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徐鹏飞桌上放的是什么?很多学生都回答不上来, 提问学生公布答案是“卷宗”, 大家一片唏嘘, 然后开始辩论怎样的问题才有价值。在辩论交流中, 学生明确了信息的重要与次要之分。

(2) 在“人物模拟”中把握“关键”

一学生手拿纸巾时而抹嘴, 时而抹眼。大家一阵大笑, 立刻脱口而出:是林黛玉。虽然她演得很不像, 但林黛玉的哭太经典了, 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都猜中了。

一学生一边呵呵地笑, 一边拉过旁边的同学, 拍着同学的背, 笑说:“宝玉呀, 我的心肝。”大家也异口同声地答:贾母。

……

这是学生们在阅读《红楼梦 (青少年版) 》过程中开展的“模拟人物猜猜猜”游戏活动。抓住了人物的经典动作、代表性的话语, 学生关注的焦点从“猜中或是猜不中”的简单判断, 转移到了“表演得像不像”上, 此时的阅读积累成了最有力的话语依据, 儿童阅读与有趣味的口语交际相融合, 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得以体现。

3援由深度赏读到自主创作。

给儿童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的时间, 引导儿童于阅读中积极思维, 那么儿童就能从书籍中寻得前后融通、书内外结合之法, “解密”语言形式, 走出“表达困惑”, 习得表达方法。

根据书籍的特点、儿童的阅读热情, 在读完整本书后, 不妨尝试着让学生的思维再度深入:

(1) 补白式创作

作家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留白”的方式, 给予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儿童作为最有想象力的读者, 在合理的带动引导下, 很容易抓住焦点, 展开填充式想象。“补白”说得更确切些就是延续书中的表达, 想象“空白”。

或者将学生设计成书中的角色, 介入故事, 这种基于阅读的表达会显得很有趣。与学生读在一起, 能发现很多值得回味、创作的源头, 同时也是学生乐意参与表达的地方。儿童阅读有了创作表达更深入, 儿童表达有了思维阅读更简单。

(2) 续写式创作

作家张晓风说, 中国人特别爱“续集”, “让一切崩裂的重合, 让一切断绝的重续, 这是可能的吗?这果真是可能的吗?我所身属的这个奇怪民族竟是如此渴望续合”。确实, 不少书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知的可能, 让儿童阅读在书写中持续, 读与写有机融合, 更能有效地指向语文素养的提升。

读完《青铜葵花》, 有学生感慨:又是一场离别的悲剧, 曹文轩怎么老写悲剧呢?儿童在阅读过程中, 只要喜爱, 很容易沉浸其中, 与书中人物休戚与共, 他们喜欢美好的结局, 对书本结尾的“未确定”总抱有遗憾。读过了曹文轩系列后, 很多学生有同样的感受, 于是, 学生就开始续写《青铜葵花》。有学生写的是青铜与葵花的彼此思念, 一个个苦中有乐的画面在笔下流露;有学生写聪明的青铜告别父母进城去找葵花, 克服了重重困难, 终于见到了妹妹;有学生写的是十年之后青铜、葵花的相见, 大麦地茫茫的芦苇荡作为背景, 人物的喜极而泣与相聊甚欢成了最终定格的美好……

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篇8

上传: 林桂华

更新时间:2014-1-8 14:50: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学生的生命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浸泡、浮游在生活中,他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素材,有些肤浅而又零碎,有些却生动有趣,充满个性。但是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参差不齐,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协同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挖掘、提炼出那些潜藏、积蓄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化资源。为此我校课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就此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提供多向选择凭借物契机,激活表达欲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等教育原则,不断挖掘学生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大胆、自如,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契机,抓住语文阅读教学这块主阵地,不断拓展作文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引导他们个性化的选择材料,积极调动学生展示个性、抒写灵性,自由挥发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

二、提供多元质疑契机,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会学习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当今教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培养学生的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所在。如苏教版《槐乡五月》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读题后,可让学生按课题进行质疑,针对课题质疑,有生说:“看课题你会想到什么?课题为什么不叫《五月的槐乡》?《槐乡五月》写景还是写人……?《槐乡的五月》一文有什么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为什么?”读文中可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句子、抒情句、排比句等)进行质疑,品文中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如《五月的槐乡》中“五月槐乡”的槐花的季节,更是孩子们的季节”。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从而让学生质疑中领会作者表达意图。比如课文“一阵风飘过”,可抓住“飘” 从而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恰如其分,独具匠心。也可抓住文中数据或例子进行质疑,领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尊重学生主体,提供“发问”的时空,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疱,因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没了,学习主动性也没了。教师除了给学生的自主、质疑的权利,还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空场景,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争辩,在极富情趣中思索,在穿越时空中想象。从打开学生创新表达之门。

三、提供多种选择“适我”学习契机,培养学生变通表达能力

俗话说:理儿只有一个,方法却中千万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自觉运用各种各样的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尽管方法有优劣之分,难易之别。作为执教老师,应该尊重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筛选。教学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适者生存,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地接近学习目标,在多种学法中学会变通,择优劣汏。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 乐趣与效率。如教学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主动掌握独立说完整话的方法,提供了选择契机。如说完整话,可以这样拓展:识字用字中说完整话、表演中说完整话,根据特定情景说完整话、“开火车”说完整话、归类中说完整话、找朋友说完整话、编故事说完整话等多种方法。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生踊跃发言后,老师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肯定、夸奖。接着可问学生同样一句话还有哪些表达方法,你为什么要这种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他们明白的自己的方法固然不错,但还有更好、更优的方法。又如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对表达的方法的选择,教师可让学生抓住作者文路确定自己的学路,因文而异,采用一些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如“中心开花”、“由果溯因”、“由因及果”、“列提纲式”、“图文并茂式”、“列表式”“脑图式”、“表演式”、“绘画式”等,然后认真读文说说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表达,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通往知识彼岸的路有千万条,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 我们习作中要学会选择“适我文主题”表达的方法的说写。有时常常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选择就学会了变通,学会了变通就学会了表达。

四、提供自选个性悟读契机,培养学生自我感悟言语能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的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 实践。”阅读 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受情商的控制,阅读教学中,只有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情感意志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内驱力,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教学的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情感演绎天地。如对词句情感的理解,对情节情感的把握,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了解,由于个性不同,理解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自由平等的富有个性阅读 实践契机,让学生潜心读书,从而培养自我感悟的能力。

五、提供自我选择学习伙伴的契机,培养学生个性协同习作能力

在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要实现学生个性化表达,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时,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充分调动他们个性展示的积极性。当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个性化积蓄展现,作较为具体、生动的表达时,教师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不控制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他们发展的需要,对他们的独特感悟加以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课堂增量,也可以巧妙地作好学生作文前延后伸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记录下一段时间以来的内心感受,毫无顾及地充分展示个性的丰富多样性。总之,教师要抓住突发的写作契机,引导学生整合团队优势进行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从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特征,团队组员之间优势互补,整合资源。

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尤其是课改后,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家常便饭,以前小组合作一般情况下,就近组合或由老师分配,这样一来会造成负面效应——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选择心目中理想合作伙伴的契机,让学习主体得以体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如写《我班的×××》作文,有的爱写同学勤学好问、有的爱写同学热爱劳动、有的爱写同学助人为乐、有的爱写同学诚实可爱等品质特点。老师可让学生同一嗜好的同学结合在一起讨论、交流,最后整合最优的写作方案,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同共的追求,在合作中就能有效的进行交通、沟通、表达、协调、评价,做到整合互补,共享、共勉、共进。

六、提供菜单式选择文题的契机,培养自主拓展运用的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个性发展,靠单一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实现,要使繁复纷呈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发展的空间要尽可能打开,发展的路径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提供选择文题的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使作文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避免指向趋同,文体划一,写法刻板,方式单一。尽量营造渐进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葡萄吃。

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篇9

陈兰菊

(广西平果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阅读除教材之外的相关书籍。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外阅读意识,科学引导课外阅读,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习作能力,并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转变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并强化课外阅读意识。

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认为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尚不能完成,哪有时间、精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呢,有的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漠然视之,很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放任自流。加上教学环境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在忙碌了一天的教学工作之后,很少再看业务书籍,更不要说其他的书了。要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外阅读意识,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优化自身的素质,提高指导能力,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大量阅读,自己首先就要率先垂范。除了研究教材、教参之外,还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科技、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把自己所学所懂讲给学生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就会模仿老师多看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了解不多,对于他为什么会受宫刑?又为什么说《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都记载了那些历史等都很好奇。而这些资料,单从教材给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我在课前全面的阅读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并打印出来上课前给学生们自己阅读、了解。课堂

上,学生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的不幸与坚强,还有的同学表示有机会要阅读《史记》呢。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说:“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自己喜爱读书了,对学生来说就能起到模范作用。这种现身说法的做法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要强一万倍。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新课程标准规定: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段)不少于160篇。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夯下较扎实的基础。按理说,六年小学学习要达到145万字的阅读总量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然而,在农村,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良好的课外阅读家庭氛围难以形成。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学校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科学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读好书,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阅读中搜集积累语言,主动地在写中巩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有关课文资源的资料的能力。

学校图书馆不应单纯等待学生上门借阅,而应主动深入学生中间,增强参与意识,了解学生需求,并针对小学生需求不断完善图书馆藏书种类和数量。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契机,在班级内增设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拿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同时进一步加强图书宣传,增强学生看书的欲望,采用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知识;开设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或借阅;组织阅读小组,让他们自己推选组长,以便于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交流阅读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寓读书于活动之中,例如我校举办的经典诵读主题活动,通过举行经典诵读文艺晚会、经典诵读比赛、经典名著书法比赛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书籍的感召,从而增强阅读的欲望。通过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些表达方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扎实写作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努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如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一听老师说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为了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老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优秀课外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到排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科学指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是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特点,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些表达方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扎实写作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现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个人无法完全获悉,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语言既丰富又零乱,既使大家都生

活在同一个生活圈子中,不同的人所形成的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虽然也来自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因为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由那些具有较高的知识修养和一定语言能力的人依据一定的规律,对生活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心选择,合理撰写编排的结果。可以说,一本好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知识的载体、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优秀语言的载体。过去民间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慧,读“论语”会经商。可见,名著内蕴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血脉,内容包括文字、音乐、绘画、书法等,其内容涵概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而儿童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被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能触发学生的灵性。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跟阅读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优秀作品的同时,不仅尤如在同一位有思想的人谈心,更尤如在同一位语言学家学习说话。正如培根课外阅读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就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本来不高,再加上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反应在作文上,就会出现较多病语。要么句子不完整,要么主谓宾倒置,要么语句平铺直叙,没有生机。如本地学生将“我今天上街了”,写成“我今天去街了”。将“白天还被蚊子咬”,写成“蚊子咬白天”。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由于学生语言贫乏,根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状态,使优美的景色大打折扣。学生有事不会叙,有感不会发,有情不会诉,也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使用生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和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句式练习说话、造句外,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文章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篇篇课外文章像一个个无声的老师,不但会教孩子们说话,还能使学生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另外,多读一些富有生活气息而又文笔优美的文章,选择其中优美的、意蕴深厚的、思想深刻的句子想一想、记一记、仿一仿,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像春雨润物一样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实践还证明,学生的语言信息储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写文章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运用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 论

实践证明,在农村,通过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强化老师的课外阅读意识,使老师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从丰富的课外读物中自觉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和习作素材,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赵学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 [4]、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龙 艳《诵读课外阅读诗文总结》 振兴小学

上一篇:开学工作清单及内容下一篇:小学生作文:一次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