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技术论文(精选8篇)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1课时
课课题题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II、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1、计算机网络基础?1)概念: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作用:①资源共享②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③远程通信
2、计算机网络分类(按通信距离分):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④互联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1、硬件系统:①服务器②工作站③网卡④调制解调器(卡④)⑤集线器⑥交换机⑦传输介质e2、软件系统?1)网络系统软件:windowsXX
indowsN、、Uni网络应用软件:电子邮件软件、浏览器软件、网络教学软件
3、网络信息: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的信息称为网络信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
III、练习、作业、预习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主要分为哪几类?②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些?③预习:Internet网络基础。
IV、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构件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后记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2课时
课课题题
第2节
Internet网络基础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可算是Internet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Internet的知识,看看Internet的作用和使用。Internet起源于1969年的一个广域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起组建的一个异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II、讲授新课
三、Internet(因特网)基础
1、连接到接到Inte
mo)③宽带(②一)④其他上网方式D2、网络协议:①TcP/IP协议②其他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随着当前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处理也在不断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法,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通过改革使教育学更加的灵活和方便,使教学的过程中更加的多样化,人们对教学的选择形式和学习内容也更加的方便。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学资源、快捷的教学手段实现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资源的建立来满足教学的需求。通过创新的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改革。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1. 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发展教育信息的环境,教育信息的环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环境包括教育信息的储存量、传递方式、处理模式、资源共享的程度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基础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通过各种网络和基础建设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2. 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教育资源的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保证教育资源的过硬,教育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组织专业的师资队伍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资源,建立完成后要保证教育资源能很好的传递和利用,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 人才的培养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使数学的手段更加的多样化和先进化,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的浓厚,教学内容更加的全面,这样无疑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培养一大批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会促进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的发展,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对教师的选择上也会更加的广泛,对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发展的最终方向,通过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终将打破原来的书本教学,将会逐步转向电子化教学,实现全面的教学改革。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更好的适应当前教学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书本无法实现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将会更好的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试验演示和重点理论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信息化的演示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的接受各种新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信息处理
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就是一个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将各种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信息处理就是指对通过各种资源收集到的教育信息通过汇总整理后,将有重要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传递,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保证信息处理结果得当,在信息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处理算法是很重要的,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正确的算法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若不通过正确的算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就很可能得到的结果和实际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就不能进行信息处理,即便是进行了信息处理也会导致信息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传递正确的信息。
五、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建议
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承担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状况,及时对教育信息的重点进行调整,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布置,以最大的限度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督促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学校的信息化资源计划。政府对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规划和配置,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握各地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以便能及时的调整教育信息化的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均衡发展。
2. 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发展比较缓慢的农村和山区,教育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根本不具备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减少城市和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差距。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资源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的注入量,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统一的布置来对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布置,减少差距。
3. 建立共建共享的联动协调机制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能减少各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机制对教育信息进行配置,要明确各级部门的教育职责,根据教学资源特点在本区域每建立精品和名优教育资源,通过精品和名优教育资源的建设来带动当地教育资源信息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处理能力,应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机制,对各种教育信息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对已经成熟的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信息的利用率,这样就能避免在本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促进教育资源信息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 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处理的建设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和庞大的工程,在初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我们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成立监督小组,对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根据本地域的特点提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完成的部分及时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评估,要逐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六、结束语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83-01
我想先简单谈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和“技术”我们常常连在一起说,但“科学”和“技术”还是有点区别的。科学想要认识世界,技术却侧重于改造世界;科学力求有所发现,技术力求有所发明;科学想揭示为什么,技术却要完成怎么做。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技术课程的特别之处。它可能要利用一定的科学原理,但它更是为了应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课程当然不例外,信息技术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既然是技术,为什么不去“用”?当我们自觉的使用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们将忘掉信息技术学科回归信息技术工具,这个过程或许能让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透彻一点。姑且让我们抛开信息技术的神秘面纱,一起来“用”着试试。
我们来看一个任务:“制作自己的‘电子名片’,让全班同学初步认识自已。格式不限,要求能方便的在全班分享。”
对高一新同学,这是个好任务,也很应景。只是电子名片好像有点高大上,搜搜网络还是一个互联网创新点呢。“但无论是什么名片,不就是让别人能略略了解下你吗,何必像别人一样搞得那么复杂。”“我们是不限格式的,你觉得怎么容易表达自己,怎么方便分享,就是你的电子名片。”上面两句话一般是必需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等着你给他一个新的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呢。但是,这个工具是没有的。不过老师能够给学生一点点方法上的指导。
怎么办?其实这个任务是很明确的,现在需要的是一点点分解,像这个任务我们就可以这样分解:1.确定名片内容。2.使用什么信息格式?3.使用什么工具?4.如何才能方便的分享?如此,问题渐渐清晰了。名片内容:基本信息是必需的(姓名,性别,常用号码等),照片要不要呢?现在技术这么先进,要!再来点什么呢?我的名言。对,说两句话让大伙看看我的类型。够不够?差不多了,名片嘛,别太复杂。(分析只是示例,实际课堂情况可能千奇百怪)。现在要确定信息格式了。PPT?WORD? 图片?或者其它?名片要使用方便,不要太复杂,就用图片吧。只是这图片要图文混排呀!那用什么工具呢?要看你会什么工具了,很多信息工具都能制作图片的。最后的一招是用手写下来,用手机拍下来。如何分享?这里的分享就变成图片的分享了,这个同学们比较拿手,但如何方便整个班几十名同学的互相分享呢?
这种任务是不可能有固定答案的,为了能出一个答案,老师可能会选择某一种方案。如选取PPT制作图文混排图片,利用“图片收藏幻燈片”屏幕保护模式来自动展示每个同学的名片等。
现在我们就假定课堂就是按上面分析的过程进行的(实际过程可能有很多),我们看看同学们能有哪些收获。首先,是问题分解能力的提高。一个任务当然不可能说立竿见影,但当我们完成了一些任务时,我相信同学们在解决新问题时一定能有条有理,拿出可行方案。因为这不难,而是我们没这个习惯。这个在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里当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来看看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这个案例里要弄明白图文混排、图片格式等知识,还要初步学会至少一种图形处理工具的使用,至少一种图片分享的方法等技能;最后是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我相信同学们在“用”技术的过程中这方面的收获将会是巨大的。一、他会逐步认识到技术终究来源于需求。二、他在关注具体技术的同时,会慢慢地不自觉地关注需求,创新就是这样产生的。三、有没有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让我们更加方便的完成这个需求?这种疑问很自然,如果同学们能就此探索下去,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创造力吗?
我们没有强行的设计三维目标——当然三维目标也无法强行灌输——而三维目标自然得到了贯彻。
再看一个任务:“证件照片处理——搜索常用证件电子照的具体要求,如身份证、港澳通行证,将示例头像照处理成合格的证件照。”
同样这是一个“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任务,同时这项技术非常实用。我们知道在办理一些证件时,系统往往要求在证照中心上传某种规格的电子头像,且必须审核通过。这也是照相馆的一大业务,收费还不便宜。怎么处理?仍然可以分解成几步。1、先弄明白不同证件照的要求,如像素,尺寸等;2、寻找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3、选择一种自己习惯的工具完成任务;4、上传测试,总结优化。
整个“用”的过程我不再赘述。此项任务因为是一项具体的有商业价值的任务,所以它的“驱动力”是很强的,相信同学们会喜欢上某一种或几种图像处理软件。如果他因为喜欢而去深入研究,他可能会成为某个项目的高手,甚至专家。然而这不是全部,有没有一种软件,能够傻瓜式的处理证件照呢?是的,有这种商业软件并产生了一些龙头企业。这再一次的告诉了同学们技术来源于需求。遍观成功的信息产品,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哪一个不是因为发现了人们的潜在需求,并引导了人们的需求呢?腾讯、百度、阿里、Facebook……
我们总结一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会发现它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寻找或创造合适的技术?解决问题?完善发展技术。然而发现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更简单,没有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或许问题就在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
信息技术也有“蓝领”和“白领”之分,蓝领做着具体的技术工作,添砖加瓦;白领干着设计师的活,需求分析,总体规划。我更希望我们的同学出现技术“总设计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下一个京东淘宝,才有下一个腾讯百度。
感受信息技术魅力
睢县董店乡皇台中学
皇甫倩泽
在这两个月的学习时间里聆听了许多专家和教授的报告、名师示范讲课,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培训不仅使我更新了信息技术观念,扩充了信息知识面,丰富了信息技术理论,同时也使我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听讲座和学习交流使我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观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通过培训,对信息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说实话,以前我没有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成一回事,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认识了这门学科。专家们对理论的精彩讲解和一线教师为我们展示的精彩课堂使我不仅有了观念上的改变,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2、通过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评点。每位教师都把平时的教学片断、点滴经验或是心得都放到这上面来,相互传阅、学习,这其实是最好的、最有效、最实际的学习。因为这些东西也许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这里集中了这么多种处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从中选取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
3.通过培训学习,明确了努力方向。
通过培训学习,促进了专业发展,努力争做科研型老师。两个月来的信息技术国培研修,对我们既有思想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教研技艺的增长,这是我们汲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的两个月,也是促进我们专业化的发展的两个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
①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机房操作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讲解前五次信息革命时,讲清楚当时产生革命的背景、简单过程。在讲解第六次信息革命时,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应努争取占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
?(二)现代信息技术
?1. 简单回顾六次信息革命,揭示概念:“IT”——信息技术;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 年;“电脑之父”——冯。诺依曼。
?2.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揭示“摩尔定理”(IT 第一定理)。
?3. 网络时代的来临:1969 年 11 月 12 日中午。
?4. INTERNET 无国界、地球村。
?三. 小结
?1. 信息
?2. 六次信息革命
?3.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
?四. 学生活动
?做作业:P15 1—4 题。
?
?第一部分 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Information)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人类历史上的六次信息革命:①语言②文字③造纸术和印刷术④电传播⑤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⑥多媒体信息和网络化信息。
?在当今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成了比物质材料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
?2.现代信息技术
?1946 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ENIAC(埃尼阿克)。
?计算机界的摩尔定律:随着微电子工业水平的不断增加,单位面积集成电路板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 18 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这种势头。
?Internet 是无国界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机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通信和信息的自由王国。
?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向着智能化,多媒体化
和网络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3.计算机基本结构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都属于冯·诺依曼结构。冯·诺依曼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程序和数据统一存储并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工作,即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4.中央处理器(CPU)的组成、功能及发展
?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之为中央处理器(CPU)。
?5.存储器
?存储器中所包含的存储单元的数量称为存储容量,其计量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 B),8 个二时制位称为一个字节。
?单位换算关系是: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断电后,RAM 中数据全部丢失,可读可写。
?内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ROM):断电后不会丢失数据,但只能进行读操作。
?存储器 硬盘:可读可写 几十个 GB
?外存储器 软盘:可读可写 1.44MB
?光盘:只读不写 650MB
?6.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及作用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除此之外,还有光笔、扫描仪、话筒,数码相机等,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扫印机、音箱、绘图仪。
?7.软件的概念及分类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8.系统软件的功能
? 主要用于计算机内部的管理、维护、控制、运行以及计算机程序的翻译、编辑、控制和运行等,它能使用户方便地操作计算机,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监控管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语言编译系统等,其中常用的操作系统有 DOS、UNIX、Windows、Netware、Windows NT、Windows2000、Linux。常用的高级语言有:FORTRAN、BASIC、COBOL、PASCAL 等。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 Dbase、FoxBase、Foxpro、Oracle、Sybase 等。
?9.应用软件的功能:
? 应用软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常见的有 word、Excel、商品流通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
?10.知识产权。
?11.信息安全。
?12.信息的使用规范。
?第二部分 操作系统基础
?
?1.操作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操作系统的英文名字为“Operating System”,简称 OS,是为了提高计算机工作效率而编写的一种软件。它是人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接口程序,是由指挥与管理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程序模块和数据结构组成的一种大型软件系统。其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的全部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界面。
?2.常见的操作系统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DOS、OS/2、Mac OS 和 Unix 等。
?3.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按计算机用户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按操作系统的功能特征可以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和分时操作系统。
?注意:DOS 是一个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 是一个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而网络操作系统一般是多作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常见的有:Unix、Netware、Windows、NT 和 Linux 等。
?4.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及命名
?文件是数据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一个完整的文件名由主文件名加分隔符小圆点(“.”)再加扩展名组成,其中扩展名用以说明文件的类型。在 Windows 中允许使用长文件名,可以使用空格和汉字,但不能超过 255 个字符,不能使用下列字符 ? / : * | ”
1、能说出检查网站的一般步骤,并能利用检查与测试网站的方法检查网站。
2、通过合作学习检查小组网站过程,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3、通过网站的检查,学会测试网站的基本操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检查与测试网站的一般步骤。
(难点)检查与测试网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部分高校的官方网站,提出问题:
(1)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网站,是因为网站作者对网站进行了什么操作?
(2)在网站发布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检查网站、检查软文、测试)
教师总结:网站发布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包括网站前台的用户体验、确定整个网站建设的布局况且不再修改、检查Keywords与Description设置是否合理、检查链接、检查软文和测试。大家都想把自己最好的网站作品展示给更多人看,那么在发布前就得对网站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具体都要检查哪些因素,有什么样的检查方法呢?本课就一起来学习网站发布前的检查,了解网站发布前的检查要素及方法。
(二)新课讲授
1、检查网页内容
教师讲解:网页往往由一些文字、图片组成,它们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页的整体效果。
教师展示存在问题的班级网站主页,提出问题:这个网页存在什么问题?(有词句错误、图片和文字与主题不相符)
布置任务:以左右两人一组为单位,限时3分钟,完成检查并修改网页内容。
教师总结:编辑网页时,往往需要录入大量文字和插入一些图片。制作完成后,要重点检查网页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图片和文字是否与主题相符等,以确保网页内容正确。
2、检查超链接
教师讲解:确保基础的文字、图片等无误后,需要检查超链接的准确性。
教师演示点击网页中部分超链接,提出问题:
(1)在演示点击网页中部分超链接的过程中发现有什么问题?(有的超链接未实现跳转,有的目标文件错误)
(2)如何对网页中的超链接进行检查呢?(查看→超链接)
布置任务:自主探究,限时3分钟,完成检查超链接的操作。
教师总结:如果发现有错误的链接,首先找出该链接应该指向的网页文件名称,然后回到FrontPage的编辑状态,重新调整超链接的指向。
3、检查是否有多余的文件
教师提出问题:网站中还有哪些错误会影响网站的发布呢?(多余文件)
教师演示查看多余文件的操作,提出问题:
(1)查看多余文件的主要操作步骤是什么?(查看→报表→未链接的文件)
(2)如何处理多余文件?(先把这些文件移出站点并保存到另一个文件夹里,网站运行一段时间后,经确认无误再删除这些文件。如果文件有用则要补建超链接)
布置任务,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时间5分钟,完成检查是否有多余的文件的操作。
教师总结:在检查和修改的过程中,要及时保存文件并浏览效果。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回到FrontPage中编辑修改。
(三)巩固提高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共同建立的班级站点进行检查。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师巡视指导,指导要点:检查步骤和方法是否正确、检查时是否有遗漏等。
作品描述:错别字一处:“多于”改为“多余”;多余文件六个等。
评价要点:学生检查步骤正确并且检查得非常仔细,掌握了检查方法的使用流程,检查得又快又准确。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检查网站的一般步骤及方法,学生回答检查网页内容、检查超链接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经济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周期及特性
每一届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都搞得沸沸扬扬, 而每一次的国际性展会带来的高科技魅力仍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从"世界新经济"、"数字化中国"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等专题论坛的火爆情况可以看出, 吸引人们最多注意力的还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 而这些技术均应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那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呢?
一般而言,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指近现代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 对声音的、图象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因此,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电信和微电子三个关键领域中已出现的所有科学技术进展的集成产物。其实, 信息技术自古就已存在, 并伴随人类社会历史前进不断创新和进步。20世纪中叶以前, 信息技术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一直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战后, 以计算机技术为首的信息技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并在这场划时代的"信息革命"中孕育并孵化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信息技术产业。
从莫尔斯电码发展到今天日新月异的国际互联网,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创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 也就是一个不断以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循环过程。新一轮的技术研发总是建立在上一轮信息技术扩散的基础上, 而扩散的信息技术又总是以一定的产品形态或服务形态出现的。信息技术就在这个知识->产品->新知识的发展周期中不断进步。下图列示了信息技术发展周期中的几个关键步骤:
由这张图我们可以归纳出信息技术的三个特性:
·行业的渗透性
英国《金融时报》1999年3月刊载了一篇题为《每个行业都是信息产业》的文章, 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并不仅应用于信息产业内部, 而是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通过在其他行业中运用信息技术,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科技领域, 而是成为管理决策的辅助手段。
·周期的创新性
信息技术发展周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 从上一次的技术扩散到下一次研发, 是一个技术创新和飞跃的环节。旧的技术被淘汰或被完善, 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循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研发投资的增加, 发展周期会越来越短。
·效益的倍增性
倍增性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比。例如, 国家科委1989年的科技信息投入为2.5亿元, 加上其他科技信息费用约1亿元, 而产出则为50亿元, 由此可见投入产出比为1:14.3。大量事实也证明, 对信息技术要素投入的生产率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产出率, 都表明信息技术存在着倍增效应。
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动因分析
产业指的是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 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 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既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 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依据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AIIA) 的定义, 信息产业是指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 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按其结构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 而信息技术产业则是信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即开发、制造并出售信息机器和软件, 提供信息媒介的产业, 核心技术包括: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技术。
产业结构研究的是经济生活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在该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上。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各部门的产出构成随之发生转变, 从而使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构成也发生变化。
·首先, 经济的发展是由科学技术和各项相关技术创新以及它们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来推动的, 而各项新技术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规模效应并逐步产业化。以知识形态而存在的信息资源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 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的增长和积累, 信息量的扩大, 必然引起信息生产的变化。信息技术作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必然要通过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大规模的转化为生产力。
·其次, 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孕育并孵化了当时的各种新兴产业, 并使之呈现出发展快和效率高的特征。新兴产业通过扩散和诱导作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变革和生产率提高, 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这种利益驱动下, 各国纷纷调整战略, 加大力度开发信息技术并努力使之产业化和商品化。
·最后, 由于各个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劳动力数中所占的比重发生变化时就引起社会产业结构变化, 而当某产业的以上两个指标达到一定数值, 例如超过50%时, 就意味着社会经济形态向该产业主导的经济形态转化。全球信息化进程先锋--美国已经于20世纪50年代末率先由"工业社会"步入了"信息社会", 并着手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国际间也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军备竞争转向信息时代的科技和经济竞争。在这种大环境下, 一个国家若不参与互联网建设和实行电子商务, 就有会变成"信息孤岛", 从而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 争取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
三、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和美国信息化实证分析
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的进步, 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资源更好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一样,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过去由于信息技术的落后使人们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受到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扩展了人的信息器官功能, 信息技术产业化必将促使这一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化始于1948年第四个经济长波启动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在这个长波中产生了以信息技术创新群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比如, 50年代在电子计算机、微波通信、数字通信等方面的创新, 使半导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60年代在集成电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方面的创新, 使新诞生的微电子产业迅速扩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高度渗透性、创新性和增值性等特点, 迅速成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为例, 从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 到1972年其产值占GNP比重已经达到了50%。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后, 美国政府首先加大了研究与开发 (R&D) 的投入, 并增加了在信息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投资, 通过明确的产业政策来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创造法律保障和基础设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 美国的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这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等一系列报告、政策与法律条文中能清楚的看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一个新的有力的增长期", "重显昔日辉煌", 不能不归功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先于西方其他国家, 并在科技领域继续领先世界。
四、信息技术产业化趋势
我们在定义信息技术时提到了信息技术的四个关键环节:采集、传递、存储和处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信息采集的自动化趋势。
·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趋势。
·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趋势。
·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趋势。
例如, 在制造业中, 传感器自动化采集技术的应用使得凡是具体物理量化指标的数据都可以被捕捉。而在经济和服务领域中, 智能卡的应用, 如电子护照等, 则可以记录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量值。而信息的传递方式也从有线网发展到无线网, 由地面通讯发展到卫星通讯, 并且具有容量更大、传输更快、更准确的特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电视和数码相机的出现预示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普及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方式也让信息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利用。
一项技术的发展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总是互为推动作用的, 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产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成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也就是创造出与技术相适应的硬件环境;而硬件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又能推动技术的发展, 也就是加快信息技术扩散的过程, 缩短周期。IT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更紧密结合
信息技术产业将进一步渗透到各个传统产业, 通过信息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 增强产品竞争力, 从而改进传统技术并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以制造业为例,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制造 (CAM) 到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 实现对供需链上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管理、计划和控制, 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各国政府继续调整产业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化
近几十年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 传统产业步入低谷, 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却不断产业化和市场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制订国策的核心问题, 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政府的政策导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加快本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这一举措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通信网络的需求, 也将促使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 加大信息技术产业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投入, 直接干预资源分配。这使信息技术转化为直接的信息产品速度加快, 尤其是随着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加工系统的广泛应用, 产品的开发周期已经大大缩短。
·信息技术产业逐步成为主导地位的产业
世界信息产业以每年30%的比率迅速增长, 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一般发达国家占GNP比重的40~65%,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25~40%, 发展中国家为25%以下。此外, 信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总速度, 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于其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能渗透到传统产业中, 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现代高新技术群的核心和先导技术。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并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
五、信息技术产业化对经济的影响
信息技术产业凭借着超越传统技术的优势, 极大的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程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信息技术产业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经济增长。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 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重组合调整, 其中第三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 这次重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产业和其相关部门迅速发展, 并逐步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逐年递增, 如日本在1980年信息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额的47.3%。2) 促使原有产业部门改造, 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据统计, 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汽车行业等制造业节约劳动力30%~40%, 一些夕阳产业在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活力。3) 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现在发达国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60%~80%都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美国也靠率先在工业中普及信息技术而于1994年重新夺回世界竞争力第一的称号。
·其次, 信息技术产业化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需要先进的、高速度高容量通信手段和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产业化通过信息技术, 如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 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最后, 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了信息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技术产业日益显现的主导地位都表明一种不同于以往经济形态的"新经济"来到了我们身边。这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降低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经济形态的形成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六、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 信息技术以极强的渗透性、极高的倍增性, 体现出最活跃的现代生产力特征, 成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群的核心与代表。可以说,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 对经济发展来说, 重要的并不在于高新技术本身, 而在于高新技术能否尽快走向产业化与市场化, 使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处于渐进的持续调整过程中。新兴产业也不能等同于新经济, 正如信息产业的崛起也不等同于信息经济的实现。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构成了"新经济"的支柱, 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状态发生根本变化时才可能从传统经济过渡到新经济。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经济转型, 但我们仍然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 在这样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从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调整传统落后产业两方面着手, 逐步迈向信息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马洪主编
[2]、信息产业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张燕飞、严红编著
一、对信息化的认知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随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社会广泛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我国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信息化作出的定义是这样的:“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被称为信息。信息的发生者称为信源、接收者称为信宿,信源与信宿交换信息的途径与设备称为通道,传播信息的媒介称为载体,载体上反映信息内容的物理符号或信号,在信息处理中称为数据。故而我们常说,数据是信息的物理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内容。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信息,自然界也充满着信息的运动。信息具有可传输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共享性和时滞性[1]。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都离不开对各类资源的使用。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第一资源,例如养殖或野生的动植物等等之类的可再生物质资源;也包括第二资源,也就是诸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而另外还包含的第三种资源,那就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包涵信息及其载體两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涵盖了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能力以及发展潜力。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逐渐积累。通过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信息化就是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信息化是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促使人们的智能潜力、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掘,个人的行为、组织的决策和社会运行更趋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的超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使得科技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一股新生的、重要的力量。置身于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其具备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二、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之间的联系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信息技术驱动教育改革,高度明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间空间障碍,更加灵活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通过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与交流,不仅可提高效率,而且还能给求学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
作者从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化教育包涵的内容广泛而且深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强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首先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信息化”,学校和教师本人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其次是教师教学技术的“信息化”,就是通过提高各种软件、硬件的技术含量和信息质量而达到满足教学技术信息化的要求;再者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教师要注重构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要着力从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科学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最后则是针对教授课程教材的“信息化”,教师要不断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改革;努力提升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渗透“信息化”理念的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这样一个概念:“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达到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俗地讲,信息技术教育不是简单的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教授,而是使学生掌握通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创新能力,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素养理论对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信息素养理论引进国内之前,一直以计算机工具论占据主要的地位,信息素养强调的信息处理的意识与能力,使得信息技术学习有了方向,操作为信息处理服务,从而促使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调整了技能化倾向。
四、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独立的第十九章,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其中包括: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国家之所以在纲要中以独立篇章来撰写有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正是着眼于信息化快速发展下的现代社会中,急需要培养大量的具备优秀信息素养人才而考虑的,人才的培养才是所有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根本策略。
在欧洲,从2007年开始英国98%的中学和100%的小学就拥有互动电子白板,2011年,爱尔兰的圣凯文中学成为首家尝试用平板电脑取代传统课本的中学,这一措施在该校初一学生中推广;在美国,2009年加利福尼亚州就开始普及中小学使用电子课本,2010年苹果公司将平板电脑iPad成功推广,引发了美国电子课本普及狂潮,目前美国加州四个学区将正式展开试点,400名学生的八年级代数教科书将被苹果iPad平板电脑替代;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将用iPad代替纸质教科书,给部分学生免费提供iPad进行学科学习;在亚洲,我们的近邻韩国近日也宣布将于2015年在全国的中小学全面淘汰纸质课本,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电子课本阅读器和个人学习终端将成为未来韩国中小学生的制式装备;在我国,2011年6月,上海正式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在国内率先尝试使用电子课本。
作者设想未来的教室会是利用云技术而设置的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和电子白板;学习资源由简单的模拟媒体到丰富的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最终都呈现在教育云上,内容将得到极大的丰富,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每个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未来的学生必须具备锐意创新的意识、研究与获取信息、沟通与协作、批判性思维、科技理论与应用、信息化公民素养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未来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准确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培育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推广和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的责任感几个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下最终培育形成未来的教育生态模式,使信息化教育教学不再仅仅是试点、示范。
展望未来教育教学将不再以教师为圆心,教师从简单的“传道者”逐步演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社区、网络资源等学习,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将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常态,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学生将成为具有独立的探究能力、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有效参与和善于反思的智慧型学习者,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甘仞初.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推荐阅读: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07-15
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论文09-15
教育信息化应用论文07-25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07-26
教育信息化能力论文10-13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06-11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及启示论文07-24
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系论文07-02
信息技术小论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