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共14篇)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1

“环境道德”的溯源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

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当时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大增,开发和破坏相伴前进,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前工业社会及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对于人类来说还不是那样稀缺,当时的道德并未危害人类对自然的规范,或者说并未将破坏环境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如果说已出现了保护环境观点,也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观点,其影响范围也是小规模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工业革命以后,人口膨胀,工业化步伐加快,生产力突飞猛进,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破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问题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由此可见,环境道德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道德进化的结果。

“环境道德”的内涵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代内公平

代内公平系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由于大自然是人类共同栖居的家园,因而,在空间和地域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应公平地享有地球,平等地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代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总是利用不平等手段和方式,廉价地过多地利用地球资源,掠夺不发达地区资源,因此,富裕地区的人们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实行自律,并且履行扶持贫困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人类真正平等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责任。

2.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系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持续性。工业时代那种浪费式、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强调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不可以因当代人的自私和无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而使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断,而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

3.人地公平

人地公平系指人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公正的关系。这一全新的观念要求尊重、实现和维护自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尊重自然,摈弃对自然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要求人

[1] [2]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2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 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 了解环境问题, 培养环境意识,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 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 教育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一、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明确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这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 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十五条, 把“保护环境”确定为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将自然环境道德纳入道德教育之中, 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教育对象。这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 如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等等环境问题, 这不但现实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 而且在人们的精神上、思想上导致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 于是生态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究其原因, 环境道德教育滞后与不力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或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大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是宣传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然而, 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还相当薄弱, 大学生普遍的环境道德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 为此, 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倡导大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 用“人类相对中心论”取代“人类绝对中心论”。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 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倡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环境, 坚持科学发展观。无限制地掠夺自然, 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 连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都无从谈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为此,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倡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 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 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 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 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倡导环境道德重在实践, 从自我做起。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在整个校园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路

(一) 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理论教育

首先要把环境道德的理论知识告诉大学生, 包括环境道德的提出、内涵、原则等等, 同时深入宣传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主张, 使大学生理解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是说, 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环境道德的理论、重要性和必要性, 才能在广泛的生活领域内正确地履行道德义务。

其次要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之所以这么强调环境道德, 是因为过去的发展是付出惨重代价的高污染、高耗能下的粗放型发展, 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环境道德, 后果将不堪设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党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同时, 环境道德的理论知识要和具体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具体转化为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实践。这就是常说的, 要“摆事实, 讲道理”, 使人“明白事理”, 而不要把“事”和“理”割裂开来。

(二) 加强环境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 培养环境道德意识

在全校广泛深入开展环境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让同学们对环境道德规范“耳熟能详”, 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环保法规宣传和环境道德宣传要同步并举, 发挥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便于宣传教育的功能。宣传、通讯部门要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己任, 全面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 部门宣传和个人宣传相结合, 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宣传氛围。

另外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座谈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环境道德, 使它深入人心, 逐步形成全校人人都有环境道德意识的校园风气。

(三)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 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实践教育

团组织领导下的学生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 要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 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带头和组织作用。周末或其它课余时间, 学生会可以组织相关的如“植树节”、“消除白色污染”等校内环保活动;在假期中, 学生会可以联系环保、林业、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参观环保先进单位, 让他们到社会上和大自然中观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

各种学生社团也是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可以把环境道德规范融合到他们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去, 通过社团的倡导和组织,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环境道德意识的树立。很多社团比如“绿色阵营”、“环保志愿者”等本身就是倡导环境道德的组织, 社团和成员之间、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最终达到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和完善。所以, 这些社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 班委的主题班会和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 都可以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的载体, 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将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 并产生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 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

(四) 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反面惩戒作用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要重视典型示范作用。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 典型示范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要注重发现、培植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 弘扬其高尚的环境道德品质, 使公众感到真实感人、可望可及, 从而启发、激励、引导人们实践环境道德义务, 逐步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 高校的工作者, 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品质, 并且做到表里如一, 这不仅是给大学生作示范, 而且也使环境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要重视反面惩戒作用。在宣扬正面典型的同时, 也要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宣传法治思想和各种反面案例, 形成对不道德环境行为的强大威慑;另外强化舆论监督, 广泛而恰当的造成或利用正确的舆论, 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行为, 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环境行为, 加以倡导或斥责, 鼓励或鞭挞, 敦促人们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 在荣、辱的激发下, 确立和增强环境行为的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心。

当然,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方面, 比如, 加大环保宣传的经费投入、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环境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相结合等等。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实际, 建立制度化、经常化、实践化的环境道德教育机制, 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响应和执行党的决议,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环境道德从表面上看,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 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态度, 实际效果却是对人类的保护。高校需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和高校自身的要求,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我们要将环境道德付诸实践, 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 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 1984.

[2]、周晚田.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道德教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 .

[3]、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06.

[4]、罗志雄.试论高校环境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环境教育, 2000 (3) .

[5]、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何兴梅.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统一[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6 (6) .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3

进入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人类改造、影响自然能力的空前提高,环境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也从最初的敬畏演变成征服,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环境只具有工具价值,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水、土壤污染,环境灾难频发。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相继到来,环境伦理道德经过了自然保存主义、生物中心论等过渡阶段,最终形成了生态中心论,把环境道德客体的范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及其他自然存在物。

生态中心论更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产生,并且发展形成代际公平这一时间上的整体观念。正因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使之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中国环境伦理道德和环境法的发展同样遵循上述规律。特别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却是无比迅速的,这样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项工业的发展不仅伴随着单位GDP的高能耗,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紫金矿业污染、中石油大连污染、中石化松花江污染等环境灾难频繁。经由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发展经济得不偿失。中国的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它每年侵蚀5%到8%的GDP,基本上相当于中国每年GDP的增长速度。高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已经被环境问题的负面影响抵消,不能再任由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道德发展下去。

在发达国家已有的生态中心论等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十七大对生态文明做了具体的说明: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它的要求与生态中心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代际公平的理念,因此在理论上可以说是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在此基础上,与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中国所希望的是通过环境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和环境法规的约束双管齐下,彻底扭转当前的环境状况。当然,在实际情况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环境道德在中国的失效和面临的挑战

环境伦理道德在中国经历的失效可以以基诺山为例:基诺山地区位于云南省,长期沿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环境开发有着严格的限制,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上个世纪50年代。但此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毁林开荒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基诺山的环境严重恶化。

基诺山50年代以后传统的生态道德规范突然失效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环境问题涌现的原理是一致的。新中國成立后的50年代,在国家的帮助下基诺族的生产力有了迅速提高,粮食产出增加,在短时期内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50年代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道德还没有出现,在粮食产量的提高面前,基诺族人民片面地认为这是摆脱自然束缚的体现。基诺山的例子可以说是环境道德在中国的第一次失效。这次失效是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伦理道德的重要作用。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道德的重要意义。自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被提出,中国就第一时间引进了这一概念,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在一系列立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中国自己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道德观。然而,从中国的环境现状中不难看出,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代表的新时代环境伦理道德在中国仍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需要的高度。发达国家先进的环境伦理道德是建立在后工业化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目前仍然处在重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然而,从长远考虑,我国每年为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不容忽视,而环境问题同样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制约着环境立法和司法的实践。即便先进的环境伦理道德在立法中能够体现,但如果在司法中得不到贯彻,那么仍然起不到实质作用。所以,新时代环境伦理道德的应用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四、小结

从总体上看,环境伦理道德对中国环境和环境法的影响是持续的和深远的。过去的环境道德加速了环境的破坏,那么新的环境道德应该摆脱经济发展的制约,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中国恢复和重建环境。环境问题的紧迫现实要求中国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期待经济水平发展到后工业化的高度之后,环境道德自动提升,而应该主动克服经济发展水平的阻碍,把先进的环境道德应用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道德环境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4

1.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德育工作进程中的作用

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正确的道德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的道德情操是应坚持倡导的。其次,在孩子的幼儿教育时期要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双向协调。学校与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完善信息沟通的途径,通过家长座谈会等交流方式来与家长们一同研究素质教育的方法,共同提高德育水平,加深对素质教育和德育的理解,使家长们能充分意识到德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规范完善校园道德环境

“高校德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情感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重视和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需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高校道德环境应建立在正确的德育工作的准则上,认真制定、完善教育准则,将创建优质的校园道德环境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德育水平相结合,为更好地规范校园道德环境提供保障。

3.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大学生全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现状,从而坚定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方法和内容,加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和效果,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加信心,增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奉献社会。

4.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关注,为大学生德育营造出优质的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信息纷繁庞杂,有精华,亦有糟粕。为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来供大学生健康成长,就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来宣传和弘扬积极的社会行为,对消极的、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要予以严厉的抨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警示世人避免再次发生。这不但可以为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要求我们大学生要以身作则,起到一个模范的作用。

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弱化的思考 篇5

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弱化的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呈现日趋弱化的趋势. 社会道德弱化的`表现 1.从宏观层面上观照 负面新闻泛滥、不良信息成灾和不文明用语盛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获得了平等进入人们视野的机会,而各个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访问量等商业目的而产生的媚俗化倾向更使得负面新闻泛滥.

作 者:李志好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刊 名:青年记者英文刊名:YOUTH JOURNALIST年,卷(期):2010”"(8)分类号:G22关键词:

新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篇6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开始变了,对于我们这些学校里的中学生思想形成是个不小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想谈谈关于学校如何做德育的五点想法:

1 用礼仪做新德育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孟子等礼贤人士的笔下,在四书五经的记载中,无不闪烁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智慧与文明。我们老一辈无人不会诵读那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教,父之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积累到底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不能不让人思考。

古之敬鬼神,内心对鬼神的那种信仰、敬畏的虔诚之举在现在看来,的确滑稽可笑。然而笑过之余,试问一下现在的人们,又有什么是值得,是可以让我们在内心能加以敬重的东西?这不是宣扬迷信,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要有一个信仰,要有敬畏,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孔孟之道也一直是我们中华儿女遵循的立世之准则,要让我们的孩子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发自内心的评判与准绳,就需要孔孟之道,宣扬中华礼仪应该成为学生教育的突破口,至少目前可以做到,电视中就有专门关于礼仪讲座的节目。

在我们学校里增设一个专门的礼仪课程,与生活相紧密结合,增设一门课程,看似占据了学习时间,但文化可以影响人,文化可以塑造人,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同时学了可以用,用了有收获,有提高,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个人素质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2 用学科做巧德育

我们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小学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要求尽可能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但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仍然是以学生的考分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上一级学校,教育体制没有德育评价,缺失了对学生德育的关注,甚至在清华大学出现了用硫酸泼熊事件,加之我们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受各学科的特点限制,或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老师只是精心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知识的传授,很少去探寻所授内容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性,更加难以去认真思考将这些道德如何加以实施,达到最撼动人心的育人效果。

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评价作为一项硬性的指标,也就是说不能把德育任务完全交由思想政治课承担,每一科在道德教育上都应该有不同的价值体现。所以要求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挖掘教育资源,学科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挖掘本学科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资源;二是教学过程必须与道德教学同在;三是德育评价必须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四是道德学习必须对学生起到触动作用,这样,一改过去传统的重智偏德,德智分家、高分低德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将知与德统一,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

3 用生活做德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活德育的理念,即“让道德教育回归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态度养成为表征,以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彼此发展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形成丰满的道德人格为目标”这一理念的提出大大改变了传统专设德育课程的面貌。“强调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虽说这些构想已蕴含在大纲和教材中,但它毕竟是一种教育理念。所以笔者认为,在德育教育实践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德育资源最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利用专用的教育课程也好,挖掘学科中的德育点也好,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真正遇到真正困惑的东西,只有让学生亲切可感,也才有可能真正引起他们内心的触动。每个学生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德育活动记载卡,记录自己在学校或社区各级各类的有组织或自发的德育实践活动,并把他作为成长记录档案的资料之一,作为评先表优的依据。用生活做德育需要社会的配合,生活中有道德的榜样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让这些英雄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模范。

4 用良心做好德育

一个老师首先应该有一种大爱,要非常有爱心,而且,这种师爱,更应该是一种母性的爱。谁都知道,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最深广的、最博大的一种爱,它是发自内心的,愿意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它不虚假,不做作,所以它伟大,它感人至深。如果真的能具有这种大爱,这种视生为己出的慈母之爱,那这个教师本身也一定具有超强的道德魅力,这种人性的光辉足可以影响几代人。

5 用特色做活德育

要把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得深入人心,做得卓有成效,能真正起到感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想的作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我们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设置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道德体验,一定是深刻的,长效的,值得回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在知识教学、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都大量地渗透有德育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反而效果不好呢?首先是德育的形式太单一,太陈旧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德育对象的特点,不切合社会的实际,甚至回避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不被德育对象所信服;其次是相对而言,德育工作还比较急功近利,对该项工作的特殊性还缺少本质认识,许多问题急在一时,浮在表面没有触及事物本质和德育对象的情感世界。从德育形式的角度分析可以改进的方面很多,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形式的活泼多样,将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这是德育规律要求的,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智慧要用智慧去启迪,人格要靠人格来塑造。教育是事业,需要我们献身;教育科学,需要我们求真;教育是艺术;需要我们创新。只要用心,用心去做,用心去对待这份事业,我们托起的一定是一片灿烂的蓝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挑战,网络媒体的发展,单纯的教师说教与学生看到的社会现象越来越矛盾,难以令学生信服,寻找新的德育教育突破口以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正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试图探讨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教育。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7

【关键词】 护士;职业环境;职业道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07-02

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健康专业。当前,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当代护士要热爱护理事业,应具有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做好护理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等多方面需求,提供适合个体的最佳护理;还要具有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协调管理能力。这对护士提出较高要求,然而护士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压力。本文通过对护士的职业环境进行分析,对护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建议。

1 护士的职业环境

重医疗、轻护理在医院是一个普遍现象。医院管理者认为医生可以直接给医院创造效益,而护士不能给医院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在分配制度和重视程度上存在明显偏差。由于目前人事制度改革尚未成熟,各医院正式编制人员和聘用制护士双轨使用和管理,使同工不同酬的矛盾更为突出。特别是聘用制护士,不享受继续教育、职称晋升的权利,不享受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待遇,甚至有些医院不负责其社会保险,使他们感到没有保障、缺乏归属感。根据卫生部统计中心的数据表明2003年医护比为1:0.68;近期调查的126所综合医院的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部分医院缺编护士数为现有护士数一倍以上。造成护士人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医院把正式编制首先用于满足医生和医技人员,护士大多为聘用,以减少开支。护士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负荷重,目前其身心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护士数量不足、工作量大,而且承担着大量的非护理工作,如物品领取、药品领取、催费、电脑处理等,造成护理工作简单化,仅重视医嘱,完成打针、发药工作,忽视了主动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对病人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以及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目前,由于病人维权意识较强,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引发诸多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而护士和病人接触最多,病人往往把医疗过程中的不满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造成护士压力过大。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护士的工作存在偏见,认为护士就是“伺候”人的,病人理应受到护士的“伺候”。有时病人会把焦虑、恐惧、不满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2 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护士的职业环境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去年“5.12”国际护士节的主题是“营造优良职业环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2008年1月23日,国务院第206次常务会议通过以“保障护士权益,规范护理行为,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为主题的《护士条例》,并于5月12日开始实施。《条例》严格规定了护士的职业准入条件,着重规定了护士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对护士的表彰奖励,明确规定了护士应承担的义务,并设专章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这些措施对改善护士执业环境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教育护生热爱护理事业,具备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应有敬业、乐业、就死扶伤的精神,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护士要遵纪守法,遵守诊疗技术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要有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发现问题要立即通知醫生,紧急情况下实施必要的救护;发现医生开出的医嘱违反诊疗技术规范,要立即向开出医嘱的医生提出;应尊重、关心、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的隐私。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观察病情、发现并处理问题的能力。

护士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甚至生命质量,护士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能力和道德情操。在护理教育中不仅要培养、训练护生的护理技能,更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的培养。护士只有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愿望和精湛的护理技术融为一体,把高尚的情操和科学的态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病人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理解和支持。

论企业清洁生产中的环境道德建设 篇8

论企业清洁生产中的环境道德建设

企业是清洁生产的基础性单位.企业必须承担实施清洁生产的义务和法律责任.我们可以从环境道德的经济价值意义看其对清洁生产的重要作用.清洁生产的`有效实施急需环境道德介入.企业只有确立环境道德标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才能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作 者:高雅珍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科部,上海,闵行区,02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年,卷(期):“”(2)分类号:F406.2关键词:清洁生产 经济价值 环境道德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9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正日益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一方面是网络资源共享引发信息的可利用程度大幅提高。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诸多便利;另一方面,青少年由于对网络的虚拟性缺乏足够认识,自控能力相对薄弱,较易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技,导致心理和生理受到伤害。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当然,网络环境有其特殊性,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既遵循未成年人思想发展变化规律,又要兼顾网络的诸多特点。笔者谨结合本校工作实际,提出浅见,期待抛砖引玉。

1.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校本课程

和日新月异的网络相比,网络道德教育已远是滞后,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应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日常工作序列,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校本课程,使之有目标指引,有时间开展,有计划实施,有考核保证。

网络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具有紧迫性、针对性、形象可感性、交互性等特点。

紧迫性。学校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实施的战略意义,本着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校发展考虑,对社会形成良性影响的宗旨,这项工作要从速从快开展。

针对性。要开展先期研究,查阅资料,广泛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设置课程基本内容。

形象可感性。开发出的课程应形象化,能让学生感悟:在自由度极大的网络上,也要有道德观;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查的事例了解:网络上哪些行为触犯法规,有违公德,浪费资源(时间、精力等)。

交互性。网络道德教育不能是一言堂,要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注重交流。

2.学会思考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深夜返回实验室,看到一个学生还在伏案工作。他很吃惊地问这位学生:早上干什么,学生答:工作。中午干什么,学生还答:工作。学生满以为能得到恩师的赞许。不料,卢瑟福却很惊奇地问他: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我思故我在”,思考对于人生大有裨益,所谓一日三省明辨事理。初中学生生理处于青春期,心理正处在激荡多变期。易冲动,少冷静;易盲从,少理智。因此,这个生理心理段的未成年人更要学会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对日常生活学习状况有清醒的意识、认识。思考并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最缺乏的正是自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想的热情,让学生乐于思考;并帮助学生构建思考的平台,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交流的对象,有分辨对错、是非、善恶的权威。

我校政教处为此专门组织了“该不该进网吧”,“做错事要不要告诉老师”,“离家出走的危害”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或者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曾经或正在困扰着学生,因此这些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

团委组织了辩论会,文学社、校报编辑部开辟了讨论专栏,使学生有了交流思考成果的平台。学校还专门请了辖区派出所领导来校作讲座,请市关工委负责人给学生作网络道德专题报告。这些权威人士的精彩讲析给学生的思想强劲的冲击,又引发了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重新思考。

3.积极引导

除草的良方是种花。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听过的故事:老和尚叫小和尚把一块荒地上的草铲除。有人用火烧,但“春风吹又生”;有人用锹铲,但三日不动锄头,小草又生芽;只有一个小和尚,他在草地上长了花,花儿吸取养料,花繁叶茂,野草再也没有生存的空间。心灵也如一片地,在孩子们的心灵植种鲜花,播撒“爱、理解、尊重、怜悯—”这些良种,我们终能有一天看到孩子们的心灵之花茁壮成长,花香四溢。

某位知名的教育家曾说:教育的真义是解放,而不是禁锢。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专门设置“美丽的网络”课时,分为寻找美、分析美、感受美、创造美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正面接触网络,了解纷纭复杂的网络其实也可以成为美的天堂,只要我们心存美丽,不仅能寻找到美丽,也可用我们的智慧创造让人印象深刻的美丽。在寻找美的环节,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听歌,搜索“扬州宽带网”,“天籁村”等知名网站的音乐,既听流行,又听古典;既看MTV,又选择性欣赏FLASH。学生们从没有机会上过这样过瘾的课,一旦身处这样的课堂,其兴奋之情态让人忍俊不禁。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寻找其它的美。发现美的电影,美的中国汉字,美的男模特女模特,美好的人生经历等。我们在校园里依托微机房创建“绿色网吧”,每周六、日正常向学生开放。通过教师巡视,安插反黄软件等手段,屏蔽不良信息,纯洁上网环境。我们提倡教师布置上网作业,让学生带着目的来上网,高效利用网上时间,在网上检索学习资料,查阅时事新闻,观赏优秀影片等。

诚然,网络是个大杂烩。信息量巨大,又良芳不齐。让学生在其间自行摸索,或者人为地制止学生接触网络,造成网络的神秘,反而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网络的内涵,不能让学生以正常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世界。如果我们从感受真善美的角度和学生一道介人网络,开阔学生的视野,释放学生的天赋灵性,力促学生对美好心灵,美好行为,美好人生的审视崇拜,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4.巧妙沟通

众所周知:沟通让师生加深了解,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沟通是师生良性互动的重要基础,是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状态的基本途径。

同样,我们也要让学生、家长、社会教育因素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让几者之间懂得沟通,学会沟通和逐渐善于沟通。

实践中,我们注意:网络条件下的沟通更有一番妙处和趣味。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而且人们对生活的私密化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家校联系方法面临诸多尴尬。如教师家访,家长或出外打工不在家;或者不愿意让教师了解到自己的家境等情况,婉言拒绝。再者,接连不断地人事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力促新课程改革,但升学考试的分压力不轻反重,教师们完成日常工作尚且力不从心,再抽出时间联系家校社会,显然有点强“师”所难的感觉。试想:在多难前提下,我们如能借助网络,沟通工作必能打开一个新局面。

我们尝试利QQ视屏聊天,在每个工作周选择固定时间,各科教师轮流在线与家长们交流学生在校情况;江都市每年都要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如地收发邮件,学校为每位教师设置电子信箱,并向学生、家长公布。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网络有其趣味性,学生们乐于在轻松的娱乐性氛围中畅所欲言,自如表达;网络有其隐蔽性特点,平时学生、家长有些不便说,不敢说的话也出现了,有利于我们发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上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10

第一,引导个体树立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道德的价值理念。

英国的环境教育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环境意识和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念,而且还要求他们将这些因素传授给受教者,引导年轻一代将对环境单一、零散、机械、静态的认识,上升到较为全面、系统、深刻、动态的认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环境道德观念。主要包括:营造环保氛围的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伦理观,环境道德价值意识,环境道德责任意识,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关爱人类的情怀,治理环境、做环境的主人的意识等。

第二,通过各学科实施环境道德教育。

在各学科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各学科中的道德教育功能,是英国环境教育的重要特征。环境道德教育中的许多环境知识与道德要素,都通过课程的各个科目讲授出来,如通过地理课,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性的变暖、臭氧层破坏、河流污染等周边环境的恶化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造成的灾难和危害,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和改善生存质量的良好习惯;通过历史课,揭示人类生活环境的历史变迁,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所招致的灾难后果与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品质;通过生物课,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地的沙化、资源的枯竭、生物种类的灭绝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践踏与毁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以此培养敬畏环境、关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尊重生物生态安全权利的良好品质等。

第三,在环境教育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环境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是英国用以提高道德效果的一个重要维度。英国的环境学家认为,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感染来的。在英国的环境教育中,并不是强调学生死记硬背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准则,而是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通过陶冶个体道德情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关心自然、热爱自然、对自然负责的道德品性。正是基于对环境的热情和趋向的态度,激发了英国学生对生态环境、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引发心灵共鸣,欣赏美丽,抵制丑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稳定道德情感,冠以坚定的道德行为。此外,英国还通过让学生参观英国的历史名胜、博物馆、美术馆、王宫、古堡和乡村,给学生以生态文明的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美化环境等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义务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综合文明素养。

第四,强化环境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

英国坚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原则,通过校外、户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密切合作,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能动地探究自然,强化他们对环境的实际领略与体验,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环境道德人格。在英国,学校、社区或农村等环境均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道德实践机会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农村,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农村周边的环境过程中,了解动植物生命权,真实见闻人类盲目的活动,如过度垦殖、放牧、使用化肥和农药对自然造成的伤疤等,感受“人人动手,绿化家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感和义务感,进而提高环境道德素养,因而深受英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11

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 学生经常高喊着“上网啦”“打游戏啊”之类的口号兴奋地跑进机房, 从学生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认知的片面性,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从情感道德的层面来审视信息技术, 我们不难发现, 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行为标准带来了积极地改善提高, 从而为学生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伦理发展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进而给学生的心智成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 如何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 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逐步养成健康的信息素养。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从古到今, 人类都在不断地利用信息来了解社会、利用技术来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代社会中, “信息”这个词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甚至人们把当今时代称为“信息时代”。但究竟什么是信息呢?

在一两千年前, “信息”一词就有了记载, 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和重视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早先的人们用甲骨、木竹简等来做文字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以树皮、破布、废麻之类的原料, 制成了质量较好的纸, 随后印刷技术便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的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存储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在信息的传递方面, 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 “烽火”用来传递敌人来犯的信息。在古希腊, 曾用银盾反射阳光实现各城堡之间的信息联络。出现了记录工具后, 人们开始以书信的方式, 通过骑马或骆驼甚至徒步来传递信息。后来, 人们又想出了用训练好的飞禽走兽 (如信鸽) 来完成传递任务。除此之外, 在古代人们还广泛地使用了其他手段, 如漂流瓶、信号标等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用壁画、图形等来存储有关信息。这些方法的粗糙和简单, 只能让世人感叹“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了。

到了近代, 在电力悄悄进入社会后, 聪明的人类领悟到信息与电能结合的奇妙。在这个阶段, 电报、电话、无线电信的陆续出现使人类信息活动的一切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人类的信息生活更加丰富、复杂和深入, 逐渐摆脱了起源时的人工状态, 真正地发展起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高科技, 它以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光电等技术为基础, 是产生、存储、转换和加工图像、文字、声音及数字信息的一切现代高科技的总称。可以这样说, 传统的科技是人类肢体和器官的延伸, 而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人类头脑和神经系统的延伸。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把信息技术与通信产业视为保持综合经济实力世界第一的“战略产业”。1993年9月, 美国政府放弃“星球大战”和“新一代高能加速器”计划, 而推出了一项引起全世界瞩目的高科技系统工程, 俗称信息高速公路, 实质上就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通过这项跨世纪的高科技, 把所有的企业、机关、学习、医院、图书馆以及普通家庭连接起来, 使人们拥有最好的信息环境, 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 (图、文、声、像、数并茂) 与自己想要练习的对象进行交流。

二、什么是情感道德

如果一个孩子只知道学习方程和函数而不关心人类情感和日常生活, 那么这个孩子肯定是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情感道德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情感道德发展是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 而情感道德生活人们生命力量体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狭义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和情感, 广义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 各种途径大量的不良信息也不断涌现, 它们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各种因网络而产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逐年递增, 令人担忧。

情感道德教育是使青少年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计算机软件有千千万万, 老师一辈子都教不完, 学生一辈子也学不完。“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只有努力帮助孩子们在信息技术的启蒙阶段, 就筑起一道坚实的情感道德“防火墙”, 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情感道德挑战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 人们曾用“没有软件的计算机是一堆废铁”来强调软件的重要性, 而今天, 人们已经在说“没有联网的计算机, 只不过是一个没用的信息孤岛”, 这充分说明了网络的重要性。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据调查, 每天约有3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而很多学生很快成了“网迷”“游戏迷”, 沉溺于虚拟空间而离群索居, 造成新的精神空虚, 甚至患上了“情感迷失症”“角色混淆症”“道德弱化症”“交往失衡症”等多种可怕的情感道德症状。

1. 情感迷失症

社会化的常识告诉我们:学生时期是情感体验和不容易自控的高峰期, 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 难以准确把握分寸, 孩子们喜、怒、哀、乐的释放表现会受到老师、家长以及社会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在网络世界中, 他们领略到“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感受, 如此巨大魅力的网络足以俘虏每一个风华正茂的学习者, 使他们逐渐患上网络心理依赖症。在他们眼里, 网络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可以放弃一切, 可以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 唯独不能没有网络。

2. 角色混淆症

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互动是以角色系统为基础的。每个人都要根据社会的角色要求, 按照角色规范去演绎自己的人生旅程。但在网络世界中却不需要遵守这些规范, 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 不必负什么社会责任。另外, 大批精彩刺激的网络游戏极大地吸引、消耗着学习者的体力、精力, 甚至坐在电脑前面通宵达旦、流连忘返。他们忘记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游戏中, 在玩乐中逐渐混淆了游戏中的角色和现实中真实角色之间的界限。

3. 道德弱化症

青少年学习者由于年龄、生活阅历、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 使得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都处于成长和逐渐完善之中。而在网络世界里, 由于网络人格具有不确定性, 通过网络进行交往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约束较少等综合因素, 使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道德品质呈弱化趋势。国内外研究资料证实, 网络上犯罪的主要群体是青年, 有些学习者甚至为了达到让其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 不惜做出过激的行为, 制造可怕的后果, 来震撼整个网络世界。

4. 交往失衡症

网络虽然在创造着人类文明, 引领人类向信息化迈进, 然而网络又逐渐隔绝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互动。一种畸形的“人—机—人”的交往模式正严重影响着正常的人际交往, 驱使青少年们每天都要在网上转来转去, 忙于找人聊天, 造成“自我中心”的心态日益提高。不但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体, 还容易使他们患上孤独症, 造成认知能力的迷失、情感情绪的冲突等, 大大减少了参加现实社会活动的时间, 逃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如何加强信息规范教育和优化小学生的情感道德教育

面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试图通过“回避”“不允许”“不让”“堵”的方法让学生远离网络的做法是注定会失败的。一定要正确地引导, 及时地更新德育观念, 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

1. 多看, 多议, 背一背

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规定,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都是可行的选择。在教学中, 让学生讨论由于“黑客”“毒枭”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的信息。教师还可以展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学生记住: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空间。

2. 多查, 多问, 想一想

专门设立宣传正面信息的网站, 增强点击率。很多不良的信息出现时学生不会分辨, 随意点击造成电脑死机甚至木马入侵。教师可以在局域网环境下, 用相关软件编辑有关电脑病毒、黑客、计算机犯罪等的网页, 并设计带有“你随意打开邮件现已中毒”的程序, 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网上安全意识。

3. 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激励评价进行情感教育

激励是情感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 激励是人性的一种需要。通过多媒体激励评价, 创设了快乐——兴趣背景,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当学生完成作业时, 做对了, 电脑发出悦耳的声音“你真棒”或出现可爱的卡通图片, 做错了不断地鼓励“请再来一次”等方式, 对小学生的作用尤为明显。一个人如果获得一种快乐的情绪体验, 他将期望再次获得这种情绪体验, 进而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信息技术, 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道德。

4. 坚持正确的情感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 要坚持自身情感道德的学习, 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要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亲和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高尚的美感。

社会在进步, 人类在发展, 信息技术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如今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 如何在整个环境下保护孩子们, 让孩子们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肩上的重担。

参考文献

[1]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

[2]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中国教育报.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12

第十二课 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第三课时

三、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使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运用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培养环保意识 2.教学难点

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

l、搜索环境污染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

2、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环境是否有污染。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师生共同欣赏同学在网络中找的图片和在身边拍摄的环境恶化的照片:

(1)大自然美好风光——蓝天、白云,花、鸟、虫、鱼

(2)受污染后的恶果图片——黄河、西部污染触目惊心;佛山工业废气污染;云南滇池爆发蓝藻;长期饮用含砷量严重超标的地下水造成砷中毒;被沙漠化的城市„„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何会出现上述问题?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警示?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1.环境的含义

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提问:你所知道的环境污染还有哪些?现实生活中你见到过吗?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2.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请阅读教材第153-154页予以分析说明。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资源的最基本国情。

1.人口因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造成的。把我国较大的资源总量作为被除数,把巨大的13亿人口作为除数,所得商就是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它很小。

这样一说,我们就好理解了。(进一步追问)除了人口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吗?(意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还有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而且,我国生产力水平不够高,许多资源,如矿产资源还躺在地底下,只有开发出来,才有实际意义。另外像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我国就利用得不够,如国外还有太阳能汽车„„

2.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水资源为例,谈谈我国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哪些巨大损失和浪费?(意在诱导学生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现象1:日常生活中,有人洗手、刷牙时不关水龙头,有的用完水后不把水龙头拧紧,有的人甚至开着水龙头“冰镇”瓜果或冲洗衣物。这些“无意”的行为让大量的水白白流失。

现象2:全国多数城市的自来水管网存在“跑、冒、滴、漏”等现象,致使水的损失率很大。实验发现,一个水龙头如果一秒钟漏滴一滴水,一年便漏滴掉360吨水,而全国不知有多少水龙头在常年漏水。

现象3:我国农业生产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即使是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上游灌区和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河南、山东两省引黄灌区也是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工业每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一二十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看来,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抑或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合理、不科学用水、浪费水的现象相当严重。其他各种资源都存在类似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

(二)、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说出自己所在地方污染环境的事例。收集本地数据分析环境污染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组织学生,让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并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小组围绕不同侧面的情景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分享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1组:空气质量调查组

从当地企业排放废气现象引入大气污染问题,介绍:(1)什么是大气污染?(2)我国大气污染属于什么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3)目前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4)当地大气污染源有哪些?(5)大气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2组:水质调查组

从水的重要性谈起,汇报当地水质情况,分析水污染的原因。(1)水污染包括哪几个方面?当地水污染情况如何? 水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3组:固体废弃物调查组

从当地生活垃圾已成为污染城市环境的隐患归纳出(1)什么是固体废弃物?其污染的危害有哪些?(2)讨论为什么说固体废弃物是“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

4组:土壤污染小组

从绿色食品引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栏目有关土壤污染的报道。5组:噪音污染调查组

首先结合物理知识介绍声音的度量单位分贝,随后,用所找资料很有说服力地解释了为什么说噪音污染是一种“隐形杀手”?

小结:世界文学大师雨果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滥建厂房,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森林退化,沙尘暴扬,水土流失,洪水肆虐,火灾频发,噪音刺耳,臭气熏天,酸雨赤潮,臭氧空洞……空中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河中死鱼漂荡,污水滔滔;地上垃圾遍布,废渣成堆……人为地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掘坟墓,早在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就曾发出警告:南极臭氧空洞正逐步增大,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皮肤癌发病率上升;1.2亿人口生活在混浊的空气里;12亿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年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森林以每年4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惊人的数字,令人毛骨悚然,这其实已向我们发出了严正的警告:如果只顾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

(三)、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提问:为何“低碳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什么是低碳生活

新闻背景:去年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让低碳生活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今天,你减碳了吗”也变成了很多年轻人见面时新的问候语。那么,什么是低碳?低碳生活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1.低碳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的含义。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低碳生活是一种环保意识。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学生分小组讨论:生活中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并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教师总结:“低碳生活”并不是让大家回归原始生活,而是讲究合理适度的使用能源,有意识的节约能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其实许多节能的做法只是一个习惯而已,比如,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使用塑料袋等包装物;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减少电器待机时间;电视机屏幕不要太亮,调成中等亮度既能省电又能保护视力;缩短电脑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冰箱要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选择节能空调,温度不要开得太暖或者太冷;使用双键马桶,尽量按“少量”键;购买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每周少开一两天汽车,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能够自行上下楼的人就不坐电梯;少吃生产时碳排放量高的肉类,如猪、牛、羊肉;不购买远程运输而来的食品……其实,在生活中做到这些并不难,但是当每个人将这些作为一种习惯时,这个世界的碳排放量自然降低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也就能更好了。

提问:有人认为,低碳战略主张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事,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也有的人或许会对一己之力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不置可否。你对这种看法赞同吗?学生分小组讨论

资料:据统计,因为电器关机不拔插头而导致每年全国待机电量浪费高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在同等条件下,节能灯的发光效率大约是普通白炽灯的3.5-4倍;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为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每燃烧1升汽油,释放出 2.2公斤二氧化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个人不经意的消耗与浪费乘以13亿,都是不可估量的。”可见,低碳战略主张不仅与百姓生活起居有关,而且是息息相关,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

多媒体播映MTV《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师:这首歌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用鲜血和生命抢救丹顶鹤的故事。这位女大学生是一位真正的环保冠军!(满怀希望、充满激情地)如果我们都能像她那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和资源,甚至不惜鲜血和生命;如果每位同学、每位市民都能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到那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定将是一派“车穿林道过,人自幽径行,森林绕莞水,青山映蓝天”的绿色美景。

教师总结:倡议大家从现在做起,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因为人类的地球只有一个。欣赏音乐迈克杰克逊《拯救地球》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主要探究的目的是以学生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对单个学生个体一节课难以完成的作业.在教学中主要依靠小组的优势使学生互相补充,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简单说说环境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 篇13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道德小故事:

有一户以种菜养活家人的人家,他们在春天种了很多菜,这不,秋天便收获了不少,他们便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菜是刚刚摘的,佷新鲜,又因为菜上没有虫眼,所以大家都争着去买。当然,菜都卖光了,收入也不小。这时候,你们一定很羡慕他们吧,但并不是这样。到了傍晚,两口子等人走光了的时候,老婆婆便问老公公自己家的菜留好了没,老公公当然留好了。后来才知道,那些菜是洒了农药的,洒了农药先不说,可他们刚洒完农药3天就来卖了,专家说过,打了农药的`菜要经过7天后才能吃,但它们竟然没到7天就出来了。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就算你喷洒农药,等七天后再去卖,并费不了你多少时间,也不会降低你的利益。你喷洒农药,七天过了再去卖,你便会受人尊敬,也不会受良心的谴责。反之,你喷洒农药,七天不到就去卖,那你就大错特错,反而会让人鄙视你,看不起你,你的是多么可耻。还会有人高兴看你一眼吗?一种纯善的行业,对大众只有利益,没有伤害,不仅自己开心快乐,又可以使别人高兴,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道德虽然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的那两对夫妇也一样,它们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健康,这是不对的。你只要等7天,就可以保证他人的身体健康,这么做不是佷好吗?更可恶的是,你们给自己留下了好的菜,那别人呢?你们家可能经济条件不好,但你们也不能这样做,这样有损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侮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形象,你们认为这样好吗?

会计从业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分析 篇14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会计职业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它既有社会道德的共性、又有会计自身职业的特性。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以及强化服务。会计职业道德是每一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要求必修的课程, 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 而且任何情况不得免考, 这是从业的基本要求。对于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与完整, 加强经济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会计职业道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提到会计职业道德,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是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廉洁自律, 主要是从会计人员抓起, 如果出现了因为会计职业道德而导致的舞弊行为, 首先想到的指责对象是会计从业人员。然而本文的入手点不是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关于这点, 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述, 本文试图从会计人员所从事工作的具体微观环境入手, 去解决会计人员由于客观环境的束缚导致的不合规行为。即不是会计人员的主观行为, 而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因为人不仅体现动物属性的需要, 还表现为社会属性的需要, 并且由其社会关系所决定。生活在现实中的会计人员更是如此。所以说, 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不仅仅是自律, 更多的是他律。这不单单是道德问题, 而且也是为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品德之外的利益, 保障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增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故而要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必须先解决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环境。道德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 只有在相关制度健全的社会里、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会计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其理论与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团体中, 这个团体就像一个大染缸一样。尤其对于那些刚步入社会从事工作的学生们, 就像一张白纸, 他们的所作所为, 他们的言行很大程度受到大到社会环境, 小到企业氛围、企业文化的影响。因此, 一个高效的廉洁自律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好的会计从业人员。

那么究竟什么是会计环境呢?会计环境是会计主体、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所赖以存在的境况, 是会计职业活动动作于其中的各种条件之总和, 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是会计所处特殊发展阶段的客观外在环境和条件, 它包括会计主体内部环境和存在于会计主体外的外部环境。

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指会计从业人员所赖以存在的各种组织内部的境况。

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情况: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 消除和避免管理上的一些漏洞, 促使会计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提高自身修养。而内部审计对于这种制约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查漏补缺, 使之不断更新完善, 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有有效的执行。

(2) 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常情况下, 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的地位越高, 其工作的独立性就越强, 就越能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而会计人员在单位中的地位和独立程度取决于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当中, 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不只受单位主要领导的管理, 同时还受其他部门主管和人员的制约。因此单位主要领导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对于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组织机构是否完备、会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会计工作人员是否有地位与独立性密切相关。因为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属上下级关系, 也就是说单位主要领导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否发挥作用, 能够发挥多大作用, 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所以,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受单位主要领导的管理方针和道德水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都是按照单位实际情况出具相关报表, 但是单位主要领导者往往出于各种考虑会对会计相关工作进行干预, 因此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多不是会计人员的本意。换位思考一下, 在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熟悉的工作环境面前, 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 有多少人能有勇气违背领导者的意志而坚守职业道德呢?而这正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受会计主体内部环境的制约所在。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任用和选拔的方式也影响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状况。

(3) 会计主体的性质:会计主体的不同性质也决定着会计职业道德的不同走向。因为不同的会计主体在社会中的利益点不尽相同。例如:私营企业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更关注合理避税, 以增加企业所有者的实际利益;而上市公司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 更关注每股的盈利, 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国营大企业根据上级下达任务的不同, 更加关注完成相应的任务绩效。就单位内部的岗位来说, 会计人员与其他职能部门职工相比, 并无特殊的个人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多数情况是出于对个人工作岗位和职业生涯的考虑, 当眼前的个人发展与职业道德发生矛盾时, 两者孰轻孰重, 多数人恐难平衡。而会计主体不同的利益需求, 很多时候需要诉诸于会计从业人员去完成。所以会计主体的性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2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指该会计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能够对会计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很多,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是在所有能够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外部环境中, 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不但对会计职业道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而且还通过对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会计职业道德产生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在所有的经济发展因素中, 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经济体制客观上决定了会计主体的性质, 从而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会计人员的地位、收人、就业水平、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教育乃至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在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情况下, 会计人员与各类利益主体相互交织, 承担着合法合规工作、平衡各方利益的任务。如果外部监督不力, 在各方会计利益主体的压力下, 必然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从而损害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

(2) 政治因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循序渐进的, 在干部的选用体制方面仍然还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各大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由国家相关部委任命。由于干部的绩效考核由上级主管部门, 例如国资委等设定指标并予以奖惩, 由此也造成了各级领导为了业绩对上负责有余, 对下负责不足。而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 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 或者一些国有企业为了扭亏, 或其他任务, 迫使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3) 法律因素:当今社会的法律法规逐渐趋于完善, 法律法规影响着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自然也将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然而“会计业诚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助体制。虽然《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由此确定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然而遗憾的是, 很多人法律意识淡薄, 尤其是上层领导人物法律意识淡薄, 而且无知无畏。当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做已经走在了法律的边缘, 不知道企业中曾经发生的经济案件导致的后果, 那么, 以此为基础所做的决定让会计人员尴尬难行。在行业内私下里, 《会计法》是公认的“软法律”。所以, 《会计法》的威慑力不足, 不能有效地遏止会计造假行为。实质上会计从业仍处于无法律保护状态, 为了生存, 会计人员不得不舍弃职业道德, “丢车保帅”。

(4)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含习俗、文化、风尚、道德观念等方面, 其对会计从业环境的影响往往是潜意识的, 根深蒂固的, 很难发生改变。

(5) 科技因素: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信息化使得会计工作的工作手段不断进步。短短的十几年时间, 由最初的手工账务, 变成账务处理电算化, 到现在的ERP, 企业的人、财、物、销一体化管理模式, 使得会计人员在具体会计活动中, 可以人为操纵的因素越来越小。随着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的改进会计传统工作的手段和方法, 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 分析建议

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等外部环境是一个渐进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是我们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而内部环境确取决于单位自身的力量。如何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 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 从而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一个独立、合法、公正的从业环境, 充分发挥其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进而为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是我们会计从业人员的一份期许。对于如何改善会计从业人员的内部环境, 笔者的几点建议如下:

(1) 财经法规的教育应该不仅仅针对财务人员, 也应针对全体企事业单位成员。应该不仅财务人员对于违反相关财经法规有着应有的紧张, 全体企事业单位成员也应有基本的概念。如果处在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集体中, 倡导“一切皆有可能”的文化氛围中, 业务人员认为财经纪律、管理制度都不重要, 单独要求财务人员洁身自好恐怕也不现实。不现实到拿着一张形式发票就要求财务人员对外付汇, 完全无视税务、外管局以及银行等对于外汇的监管要求。当业务经办人被告知需要纳税, 需要更多的证明材料时, 一味的认为财务部门是服务部门, 应该想办法、找方法去处理碰到的监管问题。那么, 一个财务人员有着再高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也无法完成如此无米之炊。尤其当这种认识成为企业的共识时, 高强的压力只能导致要么财务人员离职, 要么发生舞弊。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各大企事业单位基本都有完善的财务制度与流程, 同时都能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让每个人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 合理的分工。而容易忽视的是, 所有这些财务制度与流程, 不只是每名财务人员要熟知, 而各业务部门的经办人员也要有起码的认知, 对自己所经办事项有一个起码的财务认知。例如, 差旅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办理公务、参加会议、外出培训等活动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差旅补助等。业务经办人员会将因出差采购的材料费也放在差旅费报销单中一起作为差旅费报销。那么倒回去, 她对预算的理解也是错的, 预算的数据同样会出现错误。

(3) 如果过分的注重财务的服务功能, 忽视它的监管功能, 那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作用也就无法体现了。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受到很多法律法规强制性的约束, 它与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并不相同。可以将财务部门视为一个服务部门, 可是它的服务一定是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如果业务部门甚至高层领导对财务的认知不高, 认为财务的内控要求, 监管职能阻碍了业务的灵活性,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一味倡导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功能, 那么风险就在眼前。要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需要各部门的一起配合。例如上述差旅费案例, 错误并不可怕, 去学习, 去修正就好了。可怕的是业务部门认为无所谓, 财务是服务部门, 不论出现任何情况, 财务自行去修正, 业务不关心财务怎么处理, 怎么核算, 只要最终结果满足业务需求就可, 不配合, 不修正的态度, 让财务人员很难发挥他的积极作用。

曾经有领导说过, 财务人员要黑起脸来办事儿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财务人员。我很认同这句话所传达的内涵意义, 如果每天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服务第一, 恐怕对企业真的不会太好。

4 总结

综上所述, 改变企业环境, 营造一个合理合法的企业文化, 提高各部门, 各业务人员对于财务部门的认知、加强其对财经法规的严肃性认知, 给财务人员一个可以抬头的环境, 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 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如何践行和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从而全面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素质, 挖掘和驱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企业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具体的课题, 值得我们从各方面深入的反复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许秀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2]孙德凤, 陈亚雯.会计环境对会计影响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讨, 2005, (2) .

[3]吴继红.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5, (12) :10-4.

[4]秦燕江, 李少兵.会计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11) .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师暑假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高中语文的言语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