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科学(通用10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出土文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文物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物出土时在多数情况下的年代较为久远,在文物出土、运输、保管、研究等各个阶段均有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而文物被破坏后的复原难度大,因此,文物也是具有唯一性的国家文化遗产,得到科学的研究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研究价值
前言
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历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不是新型的行业,但在现阶段的文物保护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对文物的保护范围不明确、文物保护的方法不科学、文物运输及储存方式不合理等等。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讨论和研究,旨在明确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含义,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原则进行明确,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发展。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概述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含义
文物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历史遗留物,由于文物的数量有限且年代久远,现代技术无法给予复制,因而文物是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研究,是一项具有十分现实意义的工作。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是对文物保护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的专门学科,涉及的科学范围广泛,在进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几个条件。明确什么是文物,文物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物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界的珍稀遗留。文物的范围应当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在进行文物保护时能够明确文物保护工作的对象是什么,防止范围不明确而造成部分文物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而损坏或者在非文物上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对文物保护学也要进行研究,文物保护学涉及历史、材料、化学、力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多领域融合的专门学科,文物保护需要根据文物种类、年限、材质等情况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对珍稀文物的保护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提高文物的保护力度。对文物保护学进行研究是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的重要措施,也是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对文物保护学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也要明确文物保护学的实际研究目的,文物经历了长时间的保留而传承至今,文物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其能够长久的保存下去,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同时尽可能满足让文物得到更好的研究的需求,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二)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探讨的意义
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文物是承载着国家厚重历史的文化遗留物,对于历史学家对国家历史进行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物品,无法通过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完全的复制,因此,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讨论和研究,是对现阶段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一次梳理,并且重新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思考,从文物保护的目的出发,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明确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对现有工作的不足进行反思,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的研究力度,对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进行探讨,是针对我国对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进行申明,根据相关的文物保护原则对相应范围内的文物采取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进行保护,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
(一)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
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是对文物完整性及其原始状态的保护。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涉及文物的出土、运输、建档研究、储存等多个方面。文物的出土是文物保护的最初环节,文物的出土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措施来执行,工具的使用以及操作流程应当严格规范,在特殊情况下应当以保护文物为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防止对文物造成较大的损害。文物的运输需要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尽力减小因人为因素而对文物造成的不必要的破坏,破坏文物价值。在对文物进行建档研究时,应当以保障文物安全为前提,文物在出土阶段就需要对其做好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记录,在建档研究阶段,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文物的建档工作,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文物进行研究。文物的保存环境对文物具有深远影响,应当根据文物的材质、年代等自身情况来对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选择,深入分析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的环境来保存文物,将环境对文物影响降低到最小,提高文物的存储质量和寿命。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文物保存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在相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现代化技术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二)对文物修复技术科学的研究
在我国文物历史发展至今,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文物中,能够完好保存的文物在文物总量中占有的比例是极少数,文物修复技术科学是对出现不同程度损坏的文物的修整和复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的保存时间,防止文物因破败不堪而面临被毁灭的风险。文物的修复主要包括对文物的材料以及对文物工艺技术的修复,其中需要对文物进行清洗、除锈、杀虫、干燥等多种操作。文物的材料修复需要根据文物的原始材料情况来进行修复材料的选择,在进行材料修复时,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文物的天然性,不破坏文物的原有价值,同时提高文物的抗老化能力,延缓老化速度,提高文物对保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保存寿命。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需要对文物修复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可研究新型的文物修复材料,提高文物原貌的修复呈现效果。文物的修复工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关系着文物修复的成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文物的毁灭,因此,在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之前,要仔细分析文物的原始状况以及预期修复成果,从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文物修复方案,真正达到文物修复的目的,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三)对文物材料的科学研究
对文物材料的科学研究是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文物的各项保护措施的研究是对文物造成影响的外因进行的研究,而对文物材料的研究则是对影响文物保护的内因的研究,因此文物的材料状况是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常见的金属类文物是金、银、铜、铁四类金属材料,由于材料本身的金属活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储存中金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经历较长的历史仍能够保持原始的状态而不被环境改变,而铁器则由于其易氧化,加之古代的制铁工艺有限,因而保存至今的铁器大多锈迹斑斑,甚至难以见到历史久远的铁器能够保存至今。在对文物的材料进行科学研究时,要分别对文物组成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进行研究,并且对组成材料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老化过程以及老化机制进行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水平。
三、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活动是指为了保护历史遗留物及其历史环境而进行的全部活动,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原貌不受改变,保护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历史价值能够完整地保存并延续。因此,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不能改变文物的原始状态。在文物保护领域普遍认同的原则是对文物所有的保护和修复措施,都应当有足够的研究资料作为证明,并且避免对文物的结构上和装饰上进行任何改变,确保文物在此类人为活动中能够保持原貌,尊重历史的赋予。即便是相关的研究人员无法揭示的文物信息,也不能对其进行任何改动及有破坏性的研究,应当将其完整的保存下去,以便后人对其继续研究。
(二)关于文物及其现场保护的科学研究原则
出土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葬,在土地中与周围物质存在一定的作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因此在对文物进行出土作业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方法来进行操作,遵守保护考古现场的原则,防止文物由于考古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文物出土时造成文物的损坏甚至毁灭。在文物出土后,需要对文物进行现场的临时保护,保护材料需要根据文物状况进行选择,临时保护的目的是在文物出土后到文物运送到实验室之前,防止文物因光照、运输颠簸等原因造成文物的损坏,在文物到达实验室进行专业研究后,需对文物更换更为专业的保护。
(三)文物保护中对材料的选择原则
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中,需要用到许多保护材料,随着我国材料学研究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逐渐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推广并应用,在文物保护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有金属材料、木质材料以及使用频率日益提高的高分子材料等等,在材料中应当选择文物保护属性的材料,提高保护的安全系数。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常用到清洗剂、黏合剂、除锈剂等修复材料,应当避免多次修复,重复使用修复材料对文物造成损伤。在选择文物保护中所用到的材料时,要根据文物的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材料来对文物进行保护。
四、结语
我国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因而新旧出土的文物数量及其种类繁多,在文物的收集、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人为的行动均会对文物构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对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物的修复技术也是挽回文物破坏损失的重要举措。在文物研究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文物材料的作用同样是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措施。以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为指导,明确文物保护研究的内容及范围,尽力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坤.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J].价值工程,(18).
[2]王小玲.试析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及基本原则[J].科技致富向导,2013(8).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科学意义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创建了多种类型的文化,而文物作为储存和传承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文化价值以及科学研究价值。但是在当前我国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相对忽视,导致文物自身受损现象时有发生,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文化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加强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
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科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一件文物要想得到良好的传承,并在实践研究中对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就应该从文物的一出土开始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实施综合性的保护工作,为后期研究者对文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具体来说,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和科学方面的理论对文物出土后可能对文物产生危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项技术手段对文物施加一定的保护措施,以期能够维护文物的原本面貌,并尽可能的延长其存在的年限。但是当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误区,大多数工作人员只重视研究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和在实验室中对已经出现一定损坏的文物进行修复,而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则相对忽视,对文物保护全面性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古现场的大量文物在发掘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造成文物损坏,极大增加了后期研究和修复工作的难度,对文物本身所蕴含文化的传承也造成了相应的不良影响。
从对当前我国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除了在较为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会派遣一定的专业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对考古现场发掘工作加以指挥外,其他一般性的考古发掘主要依靠临时技术工人从事发掘工作,这些工人一般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文物保护意识也相对较差,即使发掘单位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和指导,在发掘过程中也会导致一些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信息遗漏,甚至造成文物损坏,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考古发掘现场要想彻底改变当前文物保护工作效果差的情况,还应该注意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发掘现场进行监督,并指导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在提升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水平的同时,也推进我国文化保护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科学意义上进行分析,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合理保护,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不仅对文物发掘工作加以指导,还保证整个考古发掘工作的系统性,并随时准备对意外损伤的文物进行修复,促使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我国文物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古代社会文化研究创造条件。同时,考古人员在考古发掘现场第一线对文物发掘工作加以指导,还能够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和文物信息,为后期相关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由此可见,唯有加强对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才能够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保存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为我国考古学研究、历史研究以及古代文化研究工作的良好开展创造条件。
二、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加以保护的科学方法
(一)对出土文物埋葬环境进行充分的考察
一般来说,在考古发掘中所指的文物埋葬环境基本包含墓葬所处地区的相关地质环境以及墓葬的具体埋葬方式和埋葬情况以及墓葬损坏情况等。文物在长时间埋葬于墓葬中的过程中,由于会长时间遭受到墓葬环境的侵蚀,导致一些文物在墓葬中会发生一定的腐蚀变化,此时只有对文物进行及时的保护,才能够避免文物的损毁。
例如,在墓葬中金属文物受到墓葬环境的影响一般相对较大,微生物和有机质等都会对金属文物造成电化学腐蚀影响。因此考古人员需要对文物的埋葬环境进行充分分析,调查金属文物出现腐蚀的影响因素,为后期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充足的数据。
(二)对文物的出土情况进行综合调查
文物在墓葬中长时间受到墓葬环境的影响一般会发生一定的腐变,其基本物理性能和结构强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如果不重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就极有可能在发掘过程中造成文物出现二次损坏,甚至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考古人员还应该重视对文物的出土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结合文物的具体特点选择合理的出土方式,避免有机文物直接暴露到大气中出现持续性腐蚀,甚至完全损毁。
例如,当漆木器器物在长期间的埋葬过程中基本结构出现一定的变化,结构遭受严重的槽朽时,如果贸然出土就会导致漆木器器物的外部漆皮发生严重的变形,甚至扭曲成为碎片,也可能受到结构失衡的影响出现坍塌的情况。基于此,要想真正保护文物,考古人员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应该注意对文物的出土情况进行综合的调查,在合理分析文物特点和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出土方式,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合理开展创造条件。
(三)注意现场抢救工作的开展
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还包含现场抢救方面的内容,文物现场抢救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文物历史和艺术内涵进行发现和认识,并最终加以保存的过程,受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在考古发掘现场,现场抢救工作的内容基本包含以下方面:其一,对文物的基本出土档案进行合理记录和保存,为后期文物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也为文物文化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保障。只有在考古发掘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够保证资料的专业性,提升后期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其二,对文物的基本埋葬环境进行取样,并对取样样品进行科学的检测,为后期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深化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其三,结合考古发掘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抢救措施,将能够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的相关因素消除,创造良好的发掘环境。其四,使用科学的包装和运输技术,将文物从现场运送到实验室中。
参考文献
[1]李洪飞.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5).
[2]祝延峰.新时期古墓保护策略研究——从山东春秋古墓遗址发掘谈起[J].丝绸之路,2012(18).
【关键词】文物保护;内容;相关原则;环境
文物保护是一门比较长久的学科,需要有关人员学会相应的保护管理经验,以及要求相关人员对于文物可能发生的病变过程和原因做出及时的研究,并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本文针对文物的科学性研究以及文物保护的原则和实际内容做出了分析和探讨。
1.对于文物保护科学性的定义
对于文物保护的相关科学来说主要有三个本质性基本条件:第一,对于文物保护的对象要进行实际的确定。第二,对于文物的保护学也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探究。第三,对于文物保护学的实际研究目的要明确。针对以上三个基本条件来说,有关文物相关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古代社会中人类存在的遗留,以及一些自然界的遗留。但对于考古的实际区别是在于研究的方法与相应的研究目之间的不同。相关的考古学家通过有关遗留的文物对古代的社会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文物保护学真正的目的就是如何将古代所遗留下来的文物继续存在下去,与此同时,相关文物也能保证得到有效的利用。也就是尽可能的延长其使用的寿命和时间,为人类做出更好的服务。
2.有关文物的保护内容
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如果从物质的实际形态分析,文物是由任何一种可能的材料组成的,文物是比较物质的。而任何的物质都是在进行运动的,因为长期外界的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并引起了有关物质的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性的变化,也就改变了相应的物质性能与结构,从而引起了相关物质的变质和老化以及将有关材料的毁灭,其物质的文物也是不例外的。同时,也包括有关古代社会的一些信息,在有关材料所存在的前提与在相关时间利用的长久性之间有着必然的矛盾关系,而这个矛盾构成了相关文物保护的全部内容。换句话说,有关文物保护的实践与理论所解决的问题是要通过各种环境性的因素与文物的材料的破损规律和原因的探究,来科学的实施保护与制定保护文物的标准和方法。具体的说,实际的文物保护主要有三个内容:文物材料的性质研究和文物的保护环境的研究以及对文物的修复技术性的研究。
3.有关文物遗产的保护原则
3.1有关国务院的相关通知曾提出对文物遗产的指导性思想、目标以及相应的方针
关于文物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要坚持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落实并贯彻整个科学的发展观,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的构建合理有效的保护体系,从而提高有关文物遗产的保护性意识,提高有关人民群众的思想性建设,来增加关于民族的凝聚力,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对于先进文化的促进。其主要的方针是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要将合理的利用、保护为主和相关管理的加强。而对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也要坚持合理的利用与对文化的传承的方针。对于文物文化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也要做到科学性的保护,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也要做到正确的处理、统筹和规划。对于文物文化的总目标而言,可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物保护制度,对于文化的遗产保护的实际状况需要明显的改善。直到之后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具有文化和科学以及科学价值的全面遗产保护,文物的保护文化将深入人心,成为整个社会所共同保护的行动。
3.2针对上面的基本原则,我们人类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要尽量少干预的原则,最好对相关文物所接触的环境做好控制,使文物的基本材料要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尽量不要在文物上直接的采用保护手段。其次,对于部分文物的损坏要做到积极的保护。其三,在修护之后的文物不需要原修复的材料或者需要对修复材料进行更换的时候,就可以想办法除去,要尽量使文物恢复到最开始的状态。最后,对于一些文物自身材料上的老化等结果不要伪装或者直接性的除掉。
4.结语
总之,对于文物的保护不管国家还是相关的政府都要积极的做到相应的保护措施。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比较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历史沉淀。如今,国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如果想要将文化的遗产更长久的保留下来,就应该做到及时的保护。本文针对,有关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性原则做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希望可以给有关人士提供参考性意见或建议。 [科]
【参考文献】
[1]练伟杰,刘业.永远的精神永远的财富—纪念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教授百年诞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罗哲文.中国古建筑与古城镇保护的三个阶段[J].北京规划建设,2000(04).
[3]贺云翱.文化遺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设计意图:幼儿对动物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科学教育要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而且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大班后期的孩子已经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从而把握事物一些本质特征。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幼儿对动物的体表颜色的观察、分辨与讨论,可以让幼儿获得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的认知经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奇特本领的兴趣。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2、对动物因适应环境而变色的奇妙现象感到好奇,有进一步探索动物奇特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增强对动物的感知;了解幼儿对动物知识的认识。
2、材料准备:幻灯片《动物的保护色》、各种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枯叶蝶、北极熊、竹节虫、蚱蜢、青蛙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小鸟找食物
(观看PPT,讨论)
提问:
(一)小鸟饿了,想要出来找食物吃,它来到树林里,你们看看它找到了什么?(瓢虫)
(二)红色的瓢虫一下子就让小鸟找到了,可是小鸟还没有吃饱,我们一起帮小鸟找找,还有什么食物可以吃呢?(蚱蜢)
(三)为什么蚱蜢一开始小鸟没有找到它呢?
价值分析:观看PPT,导入主题,激发幼儿了解动物保护色的兴趣。
小结:因为蚱蜢有保护色,绿色的保护色与周围的环境颜色比较相近,比较不容易被小鸟发现。一些动物为了隐蔽和保护自己,身体形成和周围一致的颜色,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二、分辨讨论:动物保护色
提问:
(一)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有保护色呢?(幼儿说,老师点出图片)
青蛙躲在荷叶上的图片,发现了什么?(青蛙和荷叶颜色相近)
枯叶蝶:像枯叶一样,躲在枯叶中,可以躲避敌人的侵袭……
(二)四幅图片:沙漠、森林、大海、极地,看看在各地生活的保护色动物有哪些(猎豹、狮子、鳄鱼、枯叶蝶、北极熊等)
(三)游戏:谁的眼睛最最亮
规则:三个小朋友为一组,每组一张图片,用最快的速度,拼出图片并找出藏在图片里的动物朋友。
价值分析:知道动物保护色的作用,了解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很相近的保护色,主要起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和便于觅食的作用。
三、迁移经验:奇特的本领
提问:
(一)动物的保护色真有用,人类受到动物保护色的启发,发明了什么呢?(迷彩服、坦克、变色镜、夜用警服等)
小结:动物利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人类根据动物的保护色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二)动物除了保护色的本领之外,还有哪些奇特的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交流。
活动目标:
知道野生动物是大自然和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野生动物,有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了解一些野生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和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
学习一个接一个轮流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倾听同伴的谈话,获取更多
关于野生动物的信息。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珍稀的野生动物》 阅读材料2《珍稀的野生动物》
活动过程:
认识几种我国珍稀的野生动物。
1.出示教学挂图或阅读材料2《珍稀的野生动物》问:你认识图上的动物吗?
2.幼儿回忆已有知识经验。问:你们见过真正的大熊猫(藏羚羊,金丝猴)吗?你。
了解它么?(鼓励幼儿和旁边的同伴交流)
3.教师和幼儿以边问边答的方式共同小结几种动物的主要习性。
认识野生动物。
1.问:你们知道什么叫野生动物吗?他们生活在哪里呢?
2.共同归纳小结:许多生存于野外的自然状态下,不是有人工驯养,而是靠自己获取食物的动物,我们都叫他野生动物。
以保护野生动物为话题展开讨论。
1.交流:野生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2.归纳总结:野生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很多,保护色、装死、进攻、甩掉身体的一部分…
3.讨论:现在世界上的野生动物为什么越来越少了?人类应该怎样保护他们?你有什么好
办法?
小结:全世界人们已经行动起来了,现在世界上建立了3514个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
1.通过剥橘子,吃橘子,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外型特点和口感。
2.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参与集体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橘子的特征。
活动难点:
会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橘子;每组苹果两个。
活动过程:
1.猜谜引起幼儿的兴趣。
2.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橘子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的?
(2)摸一摸:橘子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橘子有什么气味?
3.感受橘子的内部特征。
(1)请幼儿讨论:橘子里面是什么样的?
(2)那我们怎么把他打开呢?
(3)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桔子,观察橘子的内部特征。
提问: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样子的?一瓣一瓣像什么?
4.品尝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说说品尝后的感觉。
5.大家共同分享品尝橘子,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味道。
6.小结:
1.1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原则。特别强调了怎样进行环境治理与保护, 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主要是围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例如如何进行专项污染的整治, 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怎样将重水、大气、土壤进行良好的无污染防治的工作。怎样做才能使能源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节约。
在工作中组织学习和研究关于中央下发的所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方针政策,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认真的执行和完善, 将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
1.2组织开展自我完善与检讨的工作
在系统的对国家的思想与指导方针进行学习后, 进行自我完善与检讨, 例如可以自己看看自己的工作目标与任务是否完成, 竞争的意识与责任心是否有欠缺, 工作的作风与态度是否都端正, 是否具有积极上进的心, 团队精神强不强等等。通过自我完善与检讨的工作, 来进行分析、提炼、归纳, 明确了推进五大建设的指导原则, 即坚持一个理念, 努力实现二个转变, 坚持实施三大战略。
1.3加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思想整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是我们进行工作的基本的思想和理论, 要加强细想政治的最基础的理论学习。
2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安排好学习的计划, 将领导的要求和教育作为整个年度的工作安排, 进行专题性的学习, 要让每个人都很熟悉没人的本职工作的中心任务, 团结一致, 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起来, 将领导需要的各项指标完成好, 努力带动起学习气氛及工作环境。
2.2落实工作的责任制
坚持把党的思想工作与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联系起来, 进行考核, 落实工作的责任制, 加强下属以及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针对性, 将工作与党的思想建设紧密的联系起来, 平稳发展。
2.3加强组织各项活动
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活动, 例如每到节假日, 都可以根据节假日的特定内容进行安排, 组织慰问活动或者下乡义务劳动, 例如在植树节可以组织大家在可以植树的地方种树, 在党的生日到来的时候, 加强对新的党员的发展, 开展争创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 在国庆前夕的时候可以举行演讲比赛, 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2.4强形势政策的教育
要不断的引导干部分析国内外的形势, 局面。利用资料以及新闻等传播工具, 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 围绕党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重心, 做好本职的工作, 加强员工的普法知识, 引导员工加强民主, 在法治社会增强法制的观念坚持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2.5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
首先要为人民服务, 多多加强集体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 对个人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操守问题进行宣传和教育,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的规范, 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的以国家的人民的利益为重, 牺牲小家为了大家, 广泛宣传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的精神。坚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2.6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增加出国进修、学习和考察人员, 支持优秀环保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合作研究。要重视人才引进工作, 聘请外国专家、学者到来进行讲授和学习。用其他的方式来加速国际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信息交流, 及时把握世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
改革环保科技体制是关系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搞好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件大事。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领导, 充分发挥环保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尊重基层单位的创造, 认真总结经验, 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积极稳妥地搞好各项改革, 为繁荣环保科技事业, 开创环保工作的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有些干部一听说要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就开始头大, 犯困, 提不起精神, 或者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进行逃避, 这是不对的。党的各项工作和政治内容都在进行不断的变化, 那么在进行和加强思想整治工作的方法也就渐渐地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3.1直接进行灌输
很多年来, 都是用的这种方式, 以开会或者进行上课教育的模式来展开, 将党的最新动态以及国家的最新的政策以及所面临的局势和相关的政治问题向所有人员都讲得清清楚楚, 这种方式较为直接, 能促进员工进行理论上的学习与改观。
3.2进行启发式的教育
针对员工的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启发, 可以将干部进行分组时的划分, 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 放手让员工进行教育, 以这样的方式影响和带动另外一批员工进行自我提高,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上学习, 又可以使员工的积极性大大加强。
3.3开放式的氛围
社会在不断地进行变化和改革, 要适应新的变化就要采取新的方法, 进行开放式的教育能够打破传统的听课, 气氛更加的活跃, 能够充分调动和开发人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 寓乐于教, 寓教于干的教育方法, 使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调动干部职工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3.4创建随意式
由员工自己进行随意的返发挥和创建, 只要不违背最基本的理论和方式, 都可以进行创建, 随个人的模式, 随意性较强。
3.5文体活动式
这种方式员工乐于接受, 也能较好的进行, 形式多样, 放松快乐无压力是最好的执行教育的方式, 这要深刻的了解员工的爱好和强项, 可以定期的进行活动, 例如拔河比赛, 竞技中的跑步, 羽毛球, 乒乓球等, 既能陶冶干部职工的情操, 也可使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3.6激励鼓舞式
要事先进行组织好, 注意要运用最典型的事例,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不断的宣传和激励鼓舞, 可以在职工面前多进行些感人事迹以及评比的活动, 学习先进正当先锋的好职工, 以精神或者物质的奖励来进行给予, 例如每年的争创各项优秀的活动, 先进的评比活动, 以及单位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奖励表彰。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科学文化与环境保护科学院的竞争力[J].商业科技, 2009, (1) .
[2]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环境保护科学文化发展战略分析[J].商业科技, 2009, (11) .
[3]以环境保护科学文化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调查与思考, 2007, (3) .
[4]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环境保护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 2008, (2) .
[5]新经济下环境保护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与环境保护科学院文化融合研究[J].经济研究.
关键词:科学处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81-02
文物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都在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并为此制订了大量法规,采取了不少得力的措施,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于是,不少地方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旅游开发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为绝大多数的旅游开发都涉及到文物的保护问题。
有人认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是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搞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就得让路。于是,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追求经济效益,干脆把文物保护单位承包给旅游公司。而旅游公司作为企业,它在经营和管理文物保护单位时,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开发过度,甚至出现乱修、乱改、乱拆、乱建,毁真造假等不负历史责任的现象。为此,国家曾三令五申,禁止对文物的破坏性利用,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文物的安全,维护文物的原真性。
于是,有些地方又干脆把文物彻底封存起来,让其与旅游完全脱钩,实行“为保护而保护”的政策,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是一种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关系。因为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往往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利用文物旅游资源的条件发展旅游业,其本身便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保护与开发。也就是说,文物只有被利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那些不可移动的文物,也只有通过旅游才可达到用“物”说话的目的,才能充分体现其作为文物的价值。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发挥文物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那么,该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呢?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难,最关键的是要讲究科学性。也就是说,要通过最科学的规划来解决。文物要保护,旅游要开发。但旅游开发决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科学的规划就是要兼顾两者的利益。所以这个规划必须经过实地考察、讨论研究、精心设计直到专家论证、行政报批、政府审议等严格的程序,才能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才既不会造成对文物的损害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旅游开发的后果。如果做到了这点,那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也就自然理顺了。
当然,要做到科学处理,还须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探索出妥善的方式,制定出最佳的方案。在这方面,笔者觉得敦煌研究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这里自然也显得特别突出。据统计,来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几乎年年在不断增加,而游客增加便意味着对莫高窟环境人为扰动的增加。有监测表明:大批游客参观,导致窟内温度、湿度频繁变化,打破了洞窟原有的恒定环境,这已经成为导致壁画屡遭病害的重要原因。敦煌研究院曾在体积为143m3的第323窟做过试验,发现40名学生在窟内滞留37min,呼出的67%的水汽、52.3%的二氧化碳留在了窟内。窟内二氧化碳因此升高了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了10%,空气温度升高了4℃。而这些都会侵蚀壁画,使病害加重。
游客参观对洞窟的不利影响已被科学试验所证实,而参观的季节性、时段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据统计,到莫高窟来的游客大多集中在7、8、9月。这3个月的游客量占全年游客总量的65%左右。旅游旺季,莫高窟日接待游客达3000~5000人,“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则要超过5000人。而一天之中,游客又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这几个小时。游客过于集中,使一些洞窟常常处于非常“疲劳”状态。
莫高窟现在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有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莫高窟年游客接待量将超过100万人,游客日流量也会超过万人。需求与能力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莫高窟所承受的“负荷”将越来越重。我们不得不担心——莫高窟将来会不会被“累”垮呢?
因此,莫高窟面临两难境地——既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发展,又不能因保护文物而将远道而来的游客拒之门外。
那么,该如何把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呢?著名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认为,对莫高窟的旅游开放,要体现科学、合理、和谐、适度的原则。
为此,敦煌研究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相应对策:
(1)参观实行预约、预报,分时段、有计划地接纳游客,科学疏导分散游客,防止无序涌入,以降低洞窟利用强度。在旅游旺季,如果没有预约,将不能如愿参观石窟。
(2)对开放洞窟实行“轮休”制度,以便给开放过度的洞窟提供“喘息”的时间。
(3)增设旅游线路、景点,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对游客实行分流,以避免游客过于集中、拥挤。
(4)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据介绍,莫高窟现已开辟了藏经洞陈列馆、陈列中心,还准备开放北区僧侣居住、修行的洞窟,将上中寺辟为院史陈列馆。这些措施将分散部分游客,减轻洞窟人流压力。 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樊锦诗特地提出了“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按照设想,这将是个功能齐全的服务中心:里面有影视演播厅、洞窟虚拟漫游厅、展示陈列厅等。游客到了这里,可以全面了解莫高窟乃至整个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可通过虚拟漫游的方式观看典型洞窟,掌握比一般参观更加丰富的信息。在这里参观之后,游客再去参观洞窟,只需较短时间就可以满意而归。可以预见,一旦这些设想全部变成现实,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莫高窟的保护与开放的矛盾。
【发布日期】1986-10-26 【生效日期】1986-10-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试行)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劳动人事部发布)
第一条 为奖励在推动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劳动部门从事劳动保护、矿山安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作的集体和个人以及受劳动部门委托进行工作的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 本办法奖励范围包括:在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防止职业危害、安全检测技术等方面应用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采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技术管理以及标准、计量、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等。
第四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在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防止职业危害、安全检测技术等方面应用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等),属于国内首创的、本行业先进的,而且经实践证明能有效地防止职业危害的。
(二)在推广、应用已有的劳动保护科学技术成果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效果的。
(三)在工程建设、设备研制和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对劳动保护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效果的。
(四)在科学技术管理和标准、计量、科学技术情报等工作中,对劳动保护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效果的。
(五)经实践证明能指导或应用于生产实际有成效的劳动保护软科学项目。
第五条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按所奖项目的科学技术水平、防止职业危害的实际效果,社会(经济)效益和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大小,分为四等,并发给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金。
对获得一、二等奖的项目,可以择优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六条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工作,由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并在各有关单位中选聘同行业专家参加评审。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各专业组负责本专业申报项目的初审工作,有关评审的日常工作,由部科技委员会办公室负责。
────────────────────────────────────
奖励等级 荣誉奖 奖金
────────────────────────────────────
一等 一等奖荣誉证书 五千元
二等 二等奖荣誉证书 三千元
三等 三等奖荣誉证书 二千元
四等 四等奖荣誉证书 一千元
────────────────────────────────────
第七条 由一个单位完成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按规定填写《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表》(格式见附表--本汇编略),并附必要的材料,按照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由主持单位组织联合上报;如其中某个单项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也可单独上报。
已获得省(部委)级以上科技奖励的项目,不得申报。
项目申报时间一般应从每年三月份开始,到五月底止。
第八条 申报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由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汇总,送各专业组初审;初审合格的,送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评审通过后,报部批准。
第九条 经批准的获奖项目,于每年八月下旬公布。自公布之月起两个月内,如有异议,由初审组提出处理意见,报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裁决;无异议的,即行授奖。
第十条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由部事业费中列支。
第十一条 获奖项目的奖金不得重复发放。凡已获得某一级奖金的项目,又依照本办法奖励时其奖金只补发差额部分。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根据贡献大小合理分配。获奖单位应将奖金分配结果报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十二条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奖获得者的事迹应记入本人档案,并作为考核、晋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三条 获奖项目如经查明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者,报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后,撤销其奖励,追回奖金及荣誉证书,并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劳动人事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大事年表公元前5000年
·中国西安半坡遗址发掘证实,当时烧制陶器的柴窑已按热烟上升原理用烟囱排烟
公元前3000年
·古代印度青铜熔炼炉使用高烟囱排烟
公元前23世纪
·中国河南淮阳平粮台发掘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有陶质排水管道,管头有榫口,可以套接
公元前23~20 世纪
·古印度信德、旁遮普等地的城市建有阴沟排水系统。哈拉巴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居民区有砖砌拱形下水道系统
公元前22~17 世纪
·中国山西夏县发掘的古代夏王朝中心地区,居住的窑洞有炉膛和通往洞外的排烟道。窑洞附近有水井和排水沟
公元前11世纪 ·中国西周时期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
公元前7世纪
·在巴比伦、尼尼微、耶路撒冷和罗马建有石砌下水道系统
公元前5~4世 纪
·希腊著名医师希波克拉底斯(约公元前460~377年)著《论空气、水与土地》,指出环境因素与人体疾病的因果关系
公元前3世纪
·中国荀子(公元前313~238年)在《王制》中阐述了保护自然的思想:“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公元前221~206年
·中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鱼鳖,置阱网”这是中国古代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
公元97年
·罗马萨克塔斯·朱理乌斯·佛朗梯诺著《罗马水道论》记述了罗马的上下水道、处理水的自然沉淀池和沉沙井
公元1世纪
·埃及人开始用沙滤法净水
公元732年
·日本记录了水体富营养化所产生的赤潮现象:“天平三年六月十三日庚寅纪伊阿氏郡海水赤如血。”
公元778年左右
·中国唐朝李泌在杭州凿井,并用地下暗渠送水供居民饮用,以减少疾病传播
公元1080~1081年
·中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石烟多似洛阳尘”描述了炭黑生产造成的烟尘污染
公元1306年
·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颁布诏书,禁止伦敦工匠和制造业在国会开会期间用煤,以防煤烟污染
公元1384年
·英国颁布禁止把垃圾倒入河流的法令
公元1521年
·发现在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部一个金属矿工作的工人多患有“山病”。三百多年后确认为肺癌。
公元1559年
·德国本兹劳市开始用土地灌溉法处理城市污水
公元1590年
·中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硷,用须煎滚,停一时,硷澄乃用之,否则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这是关于城市污水污染地下水的较早论述
公元1661年
·英国出版J.伊夫林的《驱逐烟气》一书,阐述了伦敦烟尘污染及其治理方面的见解
公元1664年
·中国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识
·金石类》中记述了硫氧化物的危害:“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
公元1668年
·英国学者加斯特洛发表《消烟机械》,论述了消烟除尘的装置和原理
公元1700年
·意大利B.拉马齐尼(1633~1714)出版《论手工业者的疾病》,1713年再版时指出噪声可导致耳聋
公元1736~1795年
·中国清朝乾隆皇帝下旨,命令煤烟污染严重的琉璃厂迁往北京城外
公元1775年
·英国医生P.波特(1714~1788)发现烟囱清扫工多患阴囊癌,指出某些癌症的发生同长期接触某种环境物质有关
公元1809年
·英国开始用石灰乳脱除工业生产废气中的硫化氢
公元1819年
·英国议会召开第一次烟尘控制委员会会议,讨论减少蒸汽机车和燃煤炉排放烟尘问题
公元1822年
·德国利用矿渣制造矿渣水泥
公元1829年
·法国制定《鱼类保护法》
公元1847年
·德国植物学家C.N.弗拉斯(1810~1875)著《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出版,论述了人类活动对植物界和气候的影响
公元1850年
·英国伦敦用漂白粉消毒饮用水
公元1852年 ·美国建立木炭过滤的饮用水厂
公元1860年
·法国L.莫拉斯建成消化池,用厌氧消化法处理污水
公元1861年
·英国化学家T.格雷厄姆发现半透膜的渗析现象,制成了“渗析器”
公元1862年
·英国成立皇家委员会,调查制碱工业排放氯化氢污染大气造成的危害
公元1863年
·英国制定《碱业法》,要求制碱者防止对大气的污染
公元1864年
·美国学者G.P.马什(1801~1882)出版《人和自然》一书,论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美国制定《煤烟法》,控制煤烟污染 公元1865年
·英国设立防止河道污染委员会
公元1866年
·德国生物学家E.H.海克尔(1834~1919)创立生态学概念
公元1870年
·英国采用过滤床间歇过滤法净化城市污水
公元1872年
·智利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脱盐,制取饮用水
·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著《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论述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公元1874年
·英国建造了垃圾焚烧炉
公元1876年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协调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公元1878年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了污染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空气、水和土地污染的途径
公元1881年
·美国芝加哥市开始用林格曼表测定烟囱排烟浓度
公元1884年
·法国学者L.巴斯德(1822~1895)提出利用生物发酵作用制取取暖和照明能源的报告
公元1885年
·英国开始对饮用水进行细菌检验,发现砂滤处理能除去水中大部分细菌
·美国O.M.莫斯发明离心除尘器
公元1886年
·荷兰等国开始用臭氧对饮用水消毒
公元1888年
·美国从国外引进瓢虫,以控制柑桔类植物的吹绵蚧虫害
公元1889年
·美国地球化学家F.W.克拉克(1847~1931)估算出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公元1894年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其中也论述了生产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公元1895年
·英国D.卡姆朗在埃斯特镇建成污水、污泥腐化池,并将发生的沼气用于街道照明
公元1896年
·日本在《河川法》中提出“公害”一词
公元1897年
·英国建成公共污水处理厂
公元1900年
·举行了非洲动物保护的国际会议 公元1904年
·P.G.康蒂在意大利拉德瑞罗用地热产生的蒸汽发电
公元1906年
·德国化学家R.甘斯用粘土、砂子、苏打制成人造离子交换剂,并用于水处理
·美国F.G.科特雷尔制成静电除尘器
公元1909年
·德国K.殷霍夫建成双层沉淀池,处理城市污水和污泥
公元1910年
·英国沃斯顿在伯明翰用厌氧消化法处理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
公元1912年
·英国皇家污水处理委员会建议按BOD5值将水质分为五个等级
公元1914年
·英国E.阿登和W.洛基特发表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论文《不用生物滤池的污水氧化实验》
公元1916年
·美国成立钢铁矿渣加工公司,1918年成立“国家矿渣协会”
公元1918年
·苏俄颁布《居民区卫生保护条例》和《灌溉与自然资源使用条例》
公元1920年
·美国建成用碱液直接从烟气中脱硫的装置
公元1921年
·德国成立高炉矿渣利用研究委员会
·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保护自然、古迹、花园、公园的法令》
公元1923年
·中国上海建成污水处理厂
公元1924年 ·美国制定《油污染防止法》
公元1925年
·日本宫崎县发生砷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
·美国环境卫生工程师H.W.斯特里特和E.B.费尔普斯建立环境污染的一种数学模式
公元1927年
·英国生态学家C.S.埃尔顿提出食物链概念
公元1928年
·国际自然保护事务所在布鲁塞尔设立
公元1929年
·美国纽约市和日本大阪市分别成立防止噪声委员会
公元1930年
·比利时发生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2月4~5日),几千人中毒,患呼吸道疾病,60人死亡
公元1931年 ·苏联在雅尔塔附近建成1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
公元1932年
·英国用芳胺吸收和回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公元1934年
·美国发生席卷大片国土的大尘暴,此后美国开展农业环境保护运动
公元1935年
·英国生态学家A.G.坦斯利(1891~1955)发表《植被的概念和术语的使用》,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美国W.鲁道夫等用化学混凝和活性炭吸附组成的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废水
·英国化学家B.A.亚当斯和E.L.霍姆斯人工合成有机质离子交换树脂,以后大量用以处理含重金属废水和放射性废水
公元1938年
·英国制定《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规定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容许值
公元1940年
·美国洛杉矶市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美国K.H.迈耶等提出离子选择性膜的多室电渗析器原理
·美洲国家组织缔结了《拉丁美洲关于西半球自然保护和野生生物保护条约》
公元1941年
·瑞典制定《水系保护法》
公元1943年
·美国开始用氧化塘法净化生物处理后的出水
公元1948年
·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成立,1956年改称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
·苏联莫斯科大学开设环境保护课
·10月27~31日美国发生多诺拉烟雾事件,多诺拉镇因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使43%居民患病
公元1950年
·中国颁发《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办法》
公元1952年
·12月5~8日英国发生伦敦烟雾事件
公元1953年
·日本熊本县发现水俣病患者
公元1954年
·美国科学家提出“环境科学”概念
·《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国际公约》在伦敦签署,1958年生效
公元1955年
·日本富山县发现痛痛病患者
公元1956年 ·中国颁发《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
公元1957年
·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
公元1959年
·日本尼崎市试行大气污染预报
公元1960年
·苏联公布《苏联乌克兰自然保护法》
·日本发生四日市哮喘公害事件
公元1961年
·中国公布《污水灌溉农田卫生管理试行办法》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43(声学)委员会向会员国推荐国际噪声标准
公元1962年
·中国马大猷教授等创建卦限消声室 ·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1907~1964)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提出滥用农药和化学物造成全球性污染问题
·国际水污染研究协会成立,出版《水污染研究》月刊
·中国国务院公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
公元1963年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的四级标准
·世界气象组织(WMO)第四次大会批准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调查城市、工业区以及较远地区的污染扩散和变化情况并进行关于空气污染的气候学研究
公元1964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行北京科学讨论会,有44个国家参加。中国提出《近年来中国城市污水灌溉农田的发展》的报告
·防止大气污染协会国际联合会(IUAPPA)成立 公元1965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成南塔霍湖废水三级处理厂
公元1966年
·第一届国际防治大气污染会议在伦敦举行
·日本发现鱼类普遍受多氯联苯(PCB)的污染,引起社会关注
·法国建成兰斯潮汐电站,装机容量24万千瓦
公元1967年
·日本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
公元1968年
·第21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决定设立国际性的“人与环境”学术委员会
·38个非洲国家代表在非洲统一组织最高会议上签署《关于非洲保护自然和天然资源条约》
·日本北九州市发生多氯联苯污染米糠油造成食用者中毒和死亡的事件
·联合国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MCO)、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气象组织、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及联合国本部共同组成“海洋污染专家小组”(GESAMP)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设立了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国际会议”
·10国30位专家在罗马成立“罗马俱乐部”,研究人类环境问题
公元196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CCMS),处理有关环境问题
·世界气象组织第五次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在全世界建立110个监测站,包括10个基准站,测量世界大气污染
·在东京举行国际会议,讨论地面沉降问题 ·国际电磁兼容讨论会呼吁将微波辐射作为必须控制的污染物
·美国在高等学校设立环境保护专业
·美国农业部禁用DDT等八种农药
公元1970年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月1日生效
·美国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3月9~12日在东京召开“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发表《东京宣言》,提出环境权要求
·6月在东京举行“国际水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会议”,讨论环境污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
·日本第64届国会11月24日至12月18日通过14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12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水立法纲要》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制订全球大气监测计划,建立大气监测程序
·欧洲共同市场六国公布《汽车噪声限制标准》
公元1971年
·2月2日在拉姆萨尔缔结了《具有国际重要性,尤其是作为水禽栖息场所的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6月1日日本颁布《恶臭防止法》
·6月27日至7月3日在芬兰举行“环境未来国际会议》
公元1972年
·2月11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环境委员会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6月5~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6月26~28日在多伦多举行的国际会议讨论汽车废气污染问题
·11月23日在巴黎缔结《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每个国家有保护本国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义务
·12月29日在伦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华盛顿签署《防止倾倒废物和其它污染海洋的公约》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出版
公元1973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月成立
·《面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3月3日在华盛顿签署
·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8月5~20日在北京举行 ·海洋污染问题国际会议10月8日至11月2日在伦敦举行,通过《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中国于11月17日公布《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加拿大政府于12月20日通过《联邦环境评价和审查政策》
·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出版刊物《突变研究》
公元1974年
·中国于1月30日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
·《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环境保护公约》于2月19日在斯德哥尔摩签署
·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于5月成立
·第一次国际生态会议9月在海牙举行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巴黎发表《环境政策宣言》 ·世界卫生组织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赞助下制定全球水质监测计划
公元1975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全球环境监测系统
·国际原子能机构3月在慕尼黑召开“高剂量辐射法在废物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国际讨论会”
·日本4月对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开始采用总量控制
·首次国际酸性降雨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5月12~15日在美国举行
·首次国际噪声防治学术会议8月27~29日在日本仙台市举行
·11月国际环境资料源查询系统成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立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处
公元1976年 ·中国马大猷教授等研制成小孔消声器
·联合国人类住区(生境)会议5月31日至6月11日在温哥华举行
·美国于9月公布全国统一的《污染标准指数》(PSI)
公元1977年
·臭氧层问题国际专家会议3月在华盛顿举行,通过《关于臭氧层的世界行动计划》
·中国于4月14日颁发《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
·苏联最高苏维埃于6月17日批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森林立法纲要》
·联合国土地沙漠化会议于8月29日至9月9日在内罗毕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14~26日在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环境教育国际会议,提出每个公民有接受环境教育的权利
公元1978年
·中国于3月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公元1979年
·世界气象大会2月在日内瓦举行,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中国于2月15日颁发《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试行)》
·中国于2月23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3月成立
·《野生动物迁徙保护公约》于6月23日在波恩缔结
·中国于9月13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世界野生生物国际基金会于9月23日签订《关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合作协议》
·美国于12月3日公布优先监测的129种污染物并建立了相应的分析程序准则
·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中止生产多氯联苯
公元1980年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于3月5日公布
·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于3月6日成立
·中国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说明恶性肿瘤同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相关关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绿党”,主张生态平衡
公元1981年
·中国于5月11日颁布《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次国际土壤农药污染与防护会议于8月22~27日在开罗和宰加济格市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9月22日至10月2日在巴黎举行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科学大会
·中国上海11月出版《大气污染伤害植物症状图谱》
公元1982年
·中国国务院于2月5日发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于4月6日批准公布《大气质量环境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海水水质标准》
·5月10~18日在内罗毕举行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特别会议
·6月21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国际会议讨论酸雨污染问题
·8月在昆明举行第一次农业生态系统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8月23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从1983年3月1日起生效 ·9月5~11日在华沙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生态学会议强调以生态学作为环境管理和人类福利的立足点
【文物保护科学】推荐阅读:
文物保护论文06-30
文物保护工程资质06-11
文物保护工作要点10-16
文物保护实施办法10-28
市文物保护工作汇报10-03
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案09-17
《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绩效自评报告》07-17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全文06-03
科学保护水资源教案10-11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保护色》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