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篇1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提问]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蜀道难》教案 篇2

唐山市开滦一中 张耀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感知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和豪迈的情怀。【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方法】 诵读体味法 【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他就是诗仙李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

二、教师提示:李白是“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畔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 今天我们就学习李白一篇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

唐文学家殷璠称李白的《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蜀道难》到底奇在何处?

三、播放视频诵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风格。

四、教师提示:今天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学习这篇诗歌。

(一)通过诵读去体味诗歌雄浑豪迈的风格。

(二)通过分析去理解诗歌新颖巧妙的构思。

(三)通过鉴赏去感悟诗歌雄奇壮阔的意境。

五、合作探究

(一)诗歌的风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上,这首诗题目是“蜀道难”,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反复感叹蜀道之难的,请找出相应句子。提示: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二)要理解诗歌的情感,体味诗歌的风格,首先要读,那么如何去读这集中体现诗歌情感和风格的三句呢?

这三句话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角度(特点)却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提示:

1.第一句强调什么?有何作用?

第一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2、第二句强调什么?应读出什么感情?

第二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面几句,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沉。

3、第三句强调什么?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面8句,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来。

(三)我们通过诵读的方法感受了这首诗的雄豪迈的风格,那么诗人是如何安排这首诗的内容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析这首诗的构思的新颖巧妙。

引导提示:

1、这首诗的三个段落是如何分别表现“蜀道之难”的?请分别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

①蜀道之“高” ②蜀道之“险” ③蜀道之“凶”

2、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的蜀道行程。

长安——太白山——青泥岭——剑阁——锦城(成都)

3、第一段如何描写蜀道之险的?(1)蜀道来历:不通人烟 地崩山摧

(2)蜀道高峻:六龙回日、黄鹤猿猱、青泥盘盘、扪参历井

4、第二段如何叹蜀道险而可畏的?(1)景物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2)山水险恶: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砯崖转石

5、第三段如何描写蜀道凶险的? 剑阁险要、杀人如麻

6、诗人为什么要反复铺写蜀道之难呢?其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根据课后注释,这首诗应当是一首送别诗,为送别友人而作。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担忧,表现了一种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7、这首诗还有没有其它言外之意?你还可以读出什么? ①仕途难,须早归。

②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藩镇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四)我们喜欢这首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创设了一种雄奇壮阔的意境。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味,看看它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引导提示: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手法,时空交错,构成一幅恢弘壮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苍凉、雄壮的氛围。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五丁开山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而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份凝重、庄严、悲壮和浑厚。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拟人和侧面衬托,表现人行走更是难上加难。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细节描写,写得很具浪漫色彩,突出蜀道之高,表现一种无奈之感。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

6、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出一种排出倒海之势。

(五)综合全篇分析,李白这首诗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夸张大胆

2、想象奇特

3、感情强烈

六、指名朗读(配乐)

七、教师总结: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神奇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得《蜀道难》直通《离骚》,又完成了鲜明的有个性的超越。诗言志,诗歌应当是诗人个性的外在体现。让我们用一副对联来再现诗仙李白的形象:

胆气锐气酒气剑气,大气成大器; 豪情热情激情诗情,真情写真卿。

下面让我们在庞岩演唱的《蜀道难》歌曲中再一次去领略诗人的豪情和诗歌的魅力。也许李白受当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慨叹蜀道艰难难,世事艰难,但它绝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我们逃避困难的借口。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和大家共勉,这就是:

人生有蜀道,欲度须攀援。

附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指出诗中借动作细节抒写心情的诗句。

2、指出诗中的用典句及其意义。

3、你从诗中能读出诗人怎样的个性?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借用宗悫的话展示自己的抱负。

3、豪放不羁,自强不息)

附板书设计:

蜀道难

一叹蜀道高而难行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 三叹蜀道凶而恐怖

人祸 天险

浪漫主义:

蜀道难教案 篇3

深圳高级中学张从德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中心句梳理思路的方法,感受蜀道雄奇险峻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鉴赏诗歌描写蜀道的多种手法,品味李白诗歌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

3、熟读成诵,陶冶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含吟法、集体讨论法、赏析品味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蜀道难的具体体现。

2、赏析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疏通字词,初读感知课文。

3、找出全文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文章的思路。

4、学习第一诗节。

一、导入课文

唐朝诗人中有很多人有别号,例如:

诗圣

诗佛

诗豪

诗囚杜甫王维刘禹锡孟郊关注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有儒家的圣人情怀 笃信佛教,诗中有佛理 坚强不屈,遇挫弥坚 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元好问嘲笑他是“诗囚”

诗魔白居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写诗“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诗鬼李贺想象新奇,意境怪诞,迷离恍惚,诡谲多姿。

诗仙??

“诗仙”是谁?他为何被称为“诗仙”?翻译下段文言,了解“诗仙”称号的来历: 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本文原是赠给一个入川的朋友的,后来转送给贺知章,得到赏识和引荐,42岁时被玄宗皇帝礼聘入朝,做了三年翰林,也就是文学侍从,但他不甘心充当御用文人,为皇帝风花雪月的生活唱赞歌,于是上书请求辞职,这就是后来的“千金放逐”。

二、听录音,对照注释,疏通生字词。噫吁戏yīxūxī四川表示感叹的方言

鱼凫fú

猿猱náo 扪参历井mén 巉岩chán

喧豗huī 砯崖转石pīng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血shǔn

三、集体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全文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文

章的思路。

1、全文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是什么?三次反复,文字稍有不同,联系前后句,比较三个句子

意思的差别。

第一次:“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层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差别:提一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高而曲折,难以翻越;第二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险,令人恐怖;第三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乱,令人不敢居住。

四、精读第一段,讨论本段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蜀道难的?

明确:从两个方面写蜀道难。

第一方面:写蜀道修筑难。

两个历史传说,一是蚕丛和鱼凫,开创蜀国历史悠久,但因为山高无路,对外隔绝;二 是五壮士拉蛇开山,形成天梯石栈。写五力士开山的传说,是为了表现蜀道修筑难。第二个方面:写蜀道行走难。

蜀道难行,因为山高水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话传说太 阳神羲和每天驾车行走于天空,遇到蜀地的高山也要绕道行走,水波到了这里也被阻挡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飞翔攀援的动物都无法翻越蜀道,何况人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不仅巍峨,而且 “百步九折”,何等曲折?

因此,行走于蜀道的人,在山巅上“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登上顶峰,手扪星辰、抚胸长叹,步履多么艰难。

五、作业:背诵第一诗节。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鉴赏第一诗节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第二、第三诗节。

3、概括主旨,了解壮美的特征,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过程:

一、齐读第一诗节,然后讨论第一诗节是用几种方法来描写蜀道难的?

第一种方法:虚实结合。

所谓虚写,就是写听说的、传说的、想象的内容;所谓实写,就是写亲眼所见的、亲身所经历的内容。本段两个个神话传说,蚕丛和鱼凫,开创蜀国,五壮士开山成路,可以说是虚写;而山高水险,道路盘曲,可以说是实写。

第二种方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山高水险,是正面写;写黄鹤和猿猴翻越不过,写人翻越山巅,手一边要摸着天上的 参星和井星,一边要抚着胸口长叹,这是侧面描写。其中写鸟兽又是为了衬托人翻越的艰难。第三种方法: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夸张时间之长,开国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夸张山之高,“六龙回日”,“扪参历井”,都是诗人发挥惊奇的想象所写出的绮丽的画面。

二、齐读第二诗节,学习第二诗节,思考本段所写的蜀道难,体现在哪里?本段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蜀道难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难,体现在环境险恶,令人恐怖。

本段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蜀道难,借景抒情。

鸟雀雄飞雌从,在古木森林里悲号,子规在月夜里啼叫,在荒凉的空山令人听候忧愁得变了脸色;连绵的山峰,离天空不到一尺,枯松仿佛从天空倒挂下来,瀑布飞流,撞击着山崖,转动着石头,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回响在千山万壑中。

画龙点睛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三、齐读第三诗节,思考本段所写的蜀道难,体现在哪里?本段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蜀道难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难,难在**多,生活难。

蜀道上的剑阁关口地处交通咽喉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势非常险要。把守剑阁关的人,一旦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就可能化为豺狼、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所以蜀地战乱较多,不易久居。

作者在描写蜀地**时,一连用了三个比喻,一个拟物,“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短句,联排而下,急促的节奏仿佛战乱来临的紧张,给人鲜明的警示。

四、讨论:本文是作者送给去蜀地朋友的赠诗,从诗中可看出作者对友人去蜀地持何态度?明确: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可以推知作者对友人去蜀地不理解,不支持,因为蜀道难行,“畏涂巉岩不可攀”;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两句可知,作者希望友人去蜀地后,尽快回来,不要在战乱多发之地久居。

5、讨论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炽热奔放的感情,描写了蜀道险峻雄奇的壮美,告诉人们入蜀艰难,蜀地不可久居,透露了对蜀地社会动荡的隐忧与关切。

6、拓展:

《蜀道难》描写的蜀道如此险峻,令人生畏,为什么这首诗歌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一位四川的歌手去参加《星光大道》歌手比赛,选唱《蜀道难》作为展现家乡美的曲目,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作为伴奏乐?假如你是评委,你对他所选的歌唱家乡美的内容是否认同?为什么?

参考解答:

蒋孔阳在《通俗美学》中引用康德对自然界的崇高分析,给崇高所下的定义:“凡是能激起人观赏、赞叹与惊心动魄之情的不平凡的、伟大的、奇特的事物和人物,叫做崇高。”

崇高,又叫壮美,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就是数量巨大,主要是体积之大,非人的感官所能想象;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就是威力巨大,非人所能控制。“粗犷的、威胁着人的陡峭悬崖,密布苍穹、携带着闪电惊雷的乌云,带有巨大毁灭力量的火山,席卷一切、摧毁一切的狂飙,涛呼潮啸、汹涌澎湃的无边无际的海洋,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它们那巨大的威力使得我们抗拒的力量相形见绌,渺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自己处于安全之境,那么,它的面目愈是狰狞可怕,就对我们愈是有吸引力。我们欣然地把它们称为崇高。”

《蜀道难》描写的蜀道崔嵬险峻,曲折回旋,湍流喧豗,夜鸟悲鸣,但对读者而言,毫无威胁,所以对读者而言就构成具有崇高特征的审美对象,因此它能成为千古绝唱。大自然只要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构成侵害,就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在李白的时代可以,在蜀道已经不再艰难的今天更加可以。何况李白在歌颂蜀地山河壮美时,还寄托有对友人的关怀,对国家安定的忧虑,是家乡文化的体现,因此说它可作为歌唱《家乡美》的曲目。附录板书:

蜀道难

一、开路难(高、曲):描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想象夸张,绮丽惊人。

二、行路难(险):借景抒情。

三、生活难(乱):比喻和拟物。

主旨:歌颂山水壮美,提醒朋友入蜀早回。

练习巩固

一、翻译以下诗句:

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⑵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⑶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⑸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二、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问答问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君平,西汉隐士严尊,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这首诗歌颔联描绘出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问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第二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随”字好在哪里?

2、有人说这首诗没有写到送别之意,题目中的“送别”二字可以删去,你如何理解?请说出理由。

四、阅读下面一首李白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 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分条简析全诗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参考答案:

二《送友人入蜀》:第一题:行人脸贴着山崖峭壁行走,宛如山从人的脸前生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腾,犹如腾云驾雾一般,表现出山高路险,行走艰难。

第二题:借蜀道难行,规劝友人仕途艰险,命运天定,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

三、《渡荆门送别》第一题:景象: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随”字,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赋予山以人的生命,将由群山向平原过度的情景,生动地地表现出来。

第二题:答案一:不可删去,本文不写友人送别,而写江水追随诗人万里送别,这是拟人手法,表达了含蓄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怀念,更加形象。答案二:可以删去,因为诗歌只写了诗人告别家乡,度过荆门,来到楚国游览,没有出现送别的友人。

《蜀道难》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课文《蜀道难》教案 篇5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 进一步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2、讨论题:

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①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 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 尾 主旨句三见

⑵ 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 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3、欣赏品味:

⑴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⑵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⑶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一:

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鉴赏要点:

⑴ 句式上: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⑵ 结构: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⑶ 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⑷ 手法上: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⑸ 情感基调上: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李白《蜀道难》新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李白的视频片段,教师导入: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三、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四、字词梳理

1、字词注音

噫吁嚱(yi xu 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ãi)吮血(shǔn)

2、字词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整体把握

《蜀道难》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第一自然段:

一层:总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第二自然段:蜀道之险。第三自然段:蜀中战祸之烈。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诗歌

二、诵读提示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问题探究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2)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3)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4)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教师小结:

李白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他或夸张或想象,虚虚实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这就是李白,一个“大气”的李白!

附录:模拟试题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凫(fú)咙言(lóng)巉岩(chán)飞湍(tuān)....B.喧豗(huī)砯崖(pīng)吮吸(shǔn)黄鹄(hú)....C.崔嵬(wãi)峥嵘(zhēng)参(shēn)万壑(hâ)....D.猿猱(náo)秦塞(sâ)咨嗟(jiē)趑趄(zī jū).....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奈 C.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奈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5~6题。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5.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6.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7~10题。(14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8.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4分)9.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10.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4分)

(二)阅读下列文章(有较大删节)完成第11~14题。(18分)①在想象的奇异性的领域中,“无理而妙”的出奇联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联想,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联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想象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属于反常合道范畴的,就是这种无理而妙的奇想。

②在西方的诗论中,虽然找不到诸如“无理而妙”的字眼,但却有类似的看法。例如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最真的诗就是最假的诗。”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泽也认为“逻辑不配裁判文艺。”在中国诗论史上,最早提出“无理而妙”的观点的,是清初的贺裳,他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商人妇因贾客无情而江潮有信,于是发出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而免得空房独守的慨叹。诗通过反常的无理的联想,巧妙而生动地抒发了商人妇的内心感情。贺裳提出的“无理而妙”的观点,是对中国诗美学艺术的可贵贡献。

③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意似无理,翻见情痴”,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皆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露胔(尸骨)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似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④“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的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1.在第①段末句,作者用了“反常合道”这一词语。

(1)这里的“反常”用段内的另一词语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它在本文的具体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2)说它“合道”,这里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2.在第②段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语言。(1)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20个字)(2分)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3.作者在第③段末说:“‘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这一说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14.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

①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②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一、1.D 2.B 3.D 4.A 5.C 6.笼

二、(一)

7.“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8.“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9.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二)11.(1)无理 诗人凭借主观的想象改造所反映的现实,违背常情常理。(2)植根于生活,接受理性指导。

12.(1)说明西方诗论中有类似“无理而妙”的说法。(2)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诗不是好诗。

13.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诗人才展开“无理而妙”的思维活动。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下一篇:少儿英语教学自然拼读教学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