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学习(共8篇)
2011年9月16日在联社办公室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省联社理事长王文进同志在全省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通过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
一、要勤于学习。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大事要干对干好,小事要做细做精。要培养敬业敬事的态度和团队意识,严于律己,不断增加自己的才干。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不断超越自我。
二、严格按操作规程,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工作原则。坚持服务“三农”、做实县域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坚持解放思想、转换机制是我们的活力之源;坚持以人为本、团队合力是我们的发展之基。
三、转变工作作风。为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简少审批环节,规定各基层网点按时上报各种信贷报表,严格按联社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2008年秋季以来,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 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如雷贯耳、呼风唤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 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 损失惨重, 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 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 (1) 波动性, 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2) 杠杆性, 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 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高风险的, 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 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 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杠杆性, 再加上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松懈, 导致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化,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发下, 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终于瘫痪, 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 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 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 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 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 (1) 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2) 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 (3) 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 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 下列情况除外: (1)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 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其摊余成本计量; (2) 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 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 应当按成本计量。在后续计量中, 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确认所有者权益, 其中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形成的, 计入当期损益;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 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 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 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 随着经济的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 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其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 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再次,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 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 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 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1、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
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 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 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 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 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 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 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2、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 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 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 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 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确认时点的选择。
具体包括初始确认时点的选择和再次确认时点的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时点发生的交易事项, 在签订合约时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净投资, 但又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如在签订合约时予以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是否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 但它又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合同到期再次确认不能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收益, 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再者,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频繁而且剧烈, 何时进行再确认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也较难确定。
金融危机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思考
□文/马广奇钟有儿
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分别计量。
即对具有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 不具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按历史成本计量, 并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复核其账面价值。这样更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的特点,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企业操纵利益, 同时也增强了企业间的可比性。
2、明确标注。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核算时应将按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分别统计, 清楚标注出来, 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对报表有更好的理解。
3、增加明细。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应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 尽量缩短再确认的时间间隔, 使之更好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情况。可适当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详细列示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点的价值, 这样就能动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
4、完善制度。
从长远看来, 应该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 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体制建设, 完善市场监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金融知识。只有将我国的市场机制完善了才能更好地使用与衍生金融工具更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知识才能洞悉每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 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徐筱婷, 马广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基金投资的影响[J].投资研究, 2007.10.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金融市场上推出的全新的金融业务;另一类是在 传统的金融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后的创新。尽管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彼此的性质差别 很大,但它们仍有某些基本的共性:它一开始就赋予一方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 融资产的权利,或者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融资产的义务;由于交换条款是在衍 生金融工具形成时确认的,随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那些条款对双方都有可能出现有利的 一面或不利的一面。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是确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义 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 项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所代表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价值等特征。
1、具有虚拟性
衍生金融工具独立于实物运动之外,却能给衍生金融工具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衍生金 融工具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代表着权力和义务的一纸契约。具有虚拟性特征的衍生金融工 具脱离了实物交易过程,独立于实物交易之外。例如,期货市场上进行期货交易,有90%以 上并没有实物交割,而是通过对已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方向交易,进行差价结算。
2、 价值受制于基本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基本金融工具派生出来,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并不 具有价值,其价值是从基本工具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本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缴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的 资金,只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进行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 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如果实际的 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一致,就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一旦预测有误,便可能出现巨额 亏损,使投资者受到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3、构造灵活复杂
衍生金融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可以通过对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 融工具的组合,又可以将各种衍生工具再进行组合,还可以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时间、杠 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重新予以设计。衍生金融工具如对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 本来已经不易,再加上采用各种组合技术,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更为纷繁复杂、导致大量金融 衍生的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正确运用。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分析
1、历史成本及公允价值
计量是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决定已确认报表项目的货币金额的过程,它实际上涉及 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计量尺度,就是确定采用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应真实地反映被计量对 象的价值,以便于相关信息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在现行实务中,财务报表以名义的货 币单位为计量尺度,即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流动不予调整。在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中仍以名义的货币单位为计量尺度。关于计量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历史成本、现行 成本、可变现净值、贴现值、现行市价和公允价值等。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 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是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做 的主观预期,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利得,也可能是损失。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应采用何种计量 模式进行计量,如何计量,不仅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入账,而且也影响着衍生金融工具 在会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
传统会计理论中,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 成本,反映了资产或负债交易时的历史记录,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按照这一原则,进行会 计计量时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成本,而不是可能发生的成本,同时各报表项目按历史成本入 账后,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以保持信息的可比性。但是,从决策有用性来看,历史 成本仅能提供过去的信息,并不能反映现时价值,因此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 业绩。历史成本的取得也存在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在未来结算,有 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互换等,在企业签订合约时,并不需要付出代价,历史成本 为零;参与期货交易需缴纳的保证金,不是进入合约的代价,也不是历史成本。其签约时的 初始净投资(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它的价值和风险情况,由于其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 难以追踪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因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用它来 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是不适宜的。
鉴于此,需运用另外一种原则来代替历史成本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即公允价值(Fair Value)。它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 算的金额。公允价值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比传统的历史成本更相关、更易理解的信息。这 体现在:(1)可以使目前和潛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的财务状 况以及经营成果有一个更真实的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化能及时确认和反映,以便于 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2)可以使企业管理层这一内部信息使用者更有效率地评价企业的 投资和筹资决策的效果,有利于正确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风险管理。(3)可以更真 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能更好地揭示受托资源的使用和保持情况,维护不同产权主 体的利益。如可以在财务报表上报告那些没有初始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美 国FASB在SFAS133中也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 关的计量属性"。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金融市场高度 发达,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提供了社会条件。
能否找到一种既恰当又便于理解、计算的具体估价方法是决定公允价值计量优劣的关键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千种的衍生金融工具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发达的市场,广泛的流通 ,其它大部分都是为少数客户专门设计,适合于特定的目的,不具广泛流通性。对这部分衍 生金融工具来说,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是公允价值的最佳途径。而对有发达市场的衍生金融 工具来说,市场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好的参考。
2、我国可采用的计量模式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沿袭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的处理方法,即按持 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1)若企业持有某项金融工具是出于 长期考虑,准备持有至到期日,应按历史长期成本计量,以后一般不再调整账面记录;到期 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益。(2)若企业持有金融工具的目是为了出 售或准备出售,则应按公允价值予以陈报,其价值的变化或记入当期损益,或记入所有者权 益部分。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出现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公允价值并存的局面。对于初始 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契约开始生效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契约生效后的金融资 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要视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来进行:(1)如果企业打算 将金融工具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 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但下列情况除外:第一,当企业有证据证明所持有的资产可能遭到 损失时,可按预计收回金额的贴现值重新计量,由此形成的差额损失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第 二,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属于非定期或者不是按定期收回的资产,且重估价值跌至初始价值以 下时,可以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当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 金融工具时,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 的损益,在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交易,则将因公允价值 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予以递延。(3)若企业不打算长期持有至到期日,或者不是 为了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则按其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 值或现行市价的变动所形成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1.美国短期国债的期限为180天,面值10000美元,价格9600美元。银行对该国库券的贴现率为8%。
a.计算该国库券的债券收益率(不考虑除息日结算)。8.45% b.简要说明为什么国库券的债券收益不同于贴现率。
a.短期国库券的等价收益率=[(10 000-P)/P]×3 6 5 /n=[(10 000-9 600)/9 600]×365/180=0.084 5或8.4 5%。
b.理由之一是贴现率的计算是以按面值的美元贴现值除以面值10 000美元而不是债券价格9 600美元。理由之二是贴现率是按每年3 6 0天而不是3 6 5天计算的。
2.某一国库券的银行现贴率:以买入价为基础是6.81%,以卖出价为基础是6.90%,债券到期期限(已考虑除息日结算)为60天,求该债券的买价和卖价。Pask=9886.5, Pbid=9885 P=10 000[1-rB D(n/ 3 6 0)],这里rB D 是贴现率。Pa s k =10 000[1-0.0681(60/360)]=9 886.50美元 Pb i d =10 000[1-0.069 0(60/360)]=9 885.00美元
3.重新考虑第2题中的国库券。以买价为基础计算债券的等价收益率和实际年收益率。证明这些收益率都高于贴现率。RBEY=6.98% 年实际收益率rEAY
通过已知条件:以60天的收益率为(10000-9886。5)/9886。5=0。01148 年实际收益率(复利)1+rEAY =[1+0。01148]365/60=[1+(10000-9886。5)/9886。5]365/60=(10000/9886。5)365/60=1。0719;年实际收益率rEAY=7。91% 4.以下哪种证券的实际年收益率更高?(分析方法同上)
a.i.3个月期国库券,售价为9764美元 10.02% ii.6个月期国库券,售价为9539美元 9.9% a.计算两种国库券的银行贴现率。9.34%;9.12% a.i.1+r=(10 000/9 764)4=1.100 2 r= 1 0.0 2% ii.1+r=(10 000/9 539)2= 1.0 9 9 0 r= 9.9 0% 三个月国库券提供了更高的有效年收益率。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交易风险也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然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本身也具有较大的风险.本文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其形成原因.作 者:杨鹏强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60期 刊:大众商务(下半月) Journal:POPULAR BUSINESS年,卷(期):,“”(7)分类号:X820.4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特点 风险成因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以惊人的速度出现,随之也给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与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取实践工作中的教训,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全方位地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框架,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一、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有以下几类:
(一)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格变动包括利率、汇率、 股票、债券行情变动等。管理市场风险,要的是要及时、准确地评估市场价值,随后计算总敞口额度,严格交易程序,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引发价格剧烈震荡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即所谓“ 压力测试”。
(二)信用风险。即交易合约的对方无力履行义务的风险。与市场风险一样,控制信用风险也是要测定和估算衍生商品的敞口头寸,并使敞口头寸与所确定的交易对方的信用额度相匹配,然后可以像传统信贷业务一样,控制和减少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是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 一是市场业务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而造成的市场价格风险;二是由于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在市场上出现逆势时按要求追回保证金而造成的金流动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利用多元化投资组合来实现降低风险。
(四)运作风险。即人为因素或交易、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失误蒙受亏损的风险,它们本质上均属于管理问题。因此重点应放在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素质,提高计算机处理系统的效率,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职责分开,以确保风险处在可控制及可承受的范围。
(五)法律风险。指因合约在法律上的缺陷或无法履行导致损失的风险。在管理中,首先应保证一批熟悉衍生金融工具的专家参与交易法规的制定。另外,应尽量改善内部风险管理, 增强交易透明度和披露要求,强化安全的结算制度以控制法律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 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 合约双力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 而合约双力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二) 从宏观层面上看,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 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有效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扭曲资本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 转化为实物投资, 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 成为虚拟资本, 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 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
(三) 从微观层面上看, 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 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为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形成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体系的整合,笔者认为, 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框架应包含几个方面:
(一) 建立企业总体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风险管理战略。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风险管理总体战略必须首先同会计控制技术的风险量化、风险预测、风险的披露相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会计视角整合。会计视角的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不同品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量化某一时点的在风险头寸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损益。
(二) 建立企业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业务流程
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业务流程是确保企业内部的所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都在被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包含以下几个程序:1.识别风险。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会计视角下的定性分析部分, 非常重要但常被企业忽视。2.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判断企业的某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管理战略和避险业务从风险调整的角度看是否相宜。3. 规范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操作规程。4.对风险头寸量化和控制。会计视角的风险测量和控制是会计核算技术风险监控系统的基础部分。因为会计视角的风险量化承担着定量风险和判断风险程度是否和设定的风险偏好相适应, 而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则是诸如设定权限和防止越权行为等措施的基础。
(三) 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会计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体系。良好的企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微观体系, 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 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则和业务指南, 增加相关的内控条目。包括
1.明确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规定经办人员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前应提交的说明文件, 特别是避险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因经济实质的避险交易不一定符合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避险会计规范, 为避免企业因无法适用避险会计从而使企业会计报表造成大幅度波动, 应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被避险项目的相关资料及避险策略资料。
2.建立内控体系中的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会计人员应承担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职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期中或会计报表日向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头寸量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特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 财务部门还要将风险头寸按公允价值计量, 并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压力试验, 进行整体综合考虑。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核算
CAS22规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计入当期损益, 但在转回时分别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处理:前者通过当期损益转回而后者计入所有者权益, 因此“赵文”认为该处理前后和横向不一致, 有悖于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原则;又认为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提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提减值准备”、用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替代减值处理的优化建议, 笔者的认识与之相左。
(一) 减值核算的理念
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是新准则的重要理念, 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 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如实反映资产未来经济利益, 不高估资产价值。具体体现在, 如果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 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以确认, 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 否则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 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 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值核算使企业前所未有地树立起风险防范及管理理念, 同时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前瞻性和决策有用性。
(二) 减值核算的内涵
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之所以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的减值会计处理不同 (即“赵文”认为的不一致) , 是因为不同资产的特性不同, 其会计处理必然有差异。并且, 对不同会计对象实施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第一, 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的特性区别。尽管同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但是可供出售债券和可供出售股票的特性区别并不因此消失, 两者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仍然显著不同:债券的回收风险比股票低, 现金流量回收的时间和金额比股票确定, 如在资产负债表日还要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计入当期损益。所以相对可供出售股票来说, 可供出售债券属流动变现较强的准“流动资产”。当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 计入当期损益无异议, 但减值恢复时, “流动资产”均通过当期损益转回, 而对“长期资产”则不同, 尽管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有利于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 但同时也可能为所谓盈余管理口号下所滥用, 在同时兼顾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质量要求下, 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是现实的选择。所以CSA8资产减值准则就规定, 具有“长期股权投资”性质的股票减值不得转回, 而可供出售股票是“准长期”, 其减值恢复既不能不转回又不能通过当期损益转回 (避免影响利润) , 因此基于重要性的差别对待将其计入所有者权益是可理解的, 所以可供出售债券和可供出售股票两类不同质的会计处理理所当然不可比。
第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判断。减值判断是实施减值核算的核心程序, 但是怎样才算减值而不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变动, CAS22列出九条判断减值的客观证据, CAS22应用指南给出了“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持续下降并预计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所谓“原则导向”, 没有给出以往会计人员习惯的数字或百分比界限, 即所谓“规则导向”。究其原因, 就是自美国安然事件后人们认为会计准则越来越细致, 容易让人更重视形式而非实质, 并助长了那些刻意寻找和安排“界限”来规避准则的行为, 而不是力图应用准则来提供有用信息。但是, 原则导向的准则在应用到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大量的主观判断而造成信息扭曲, 所以基于国情, 新准则通过应用指南、讲解以及其它途径补充了不少规则性指导以弥补原则导向的缺陷。如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所编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就提出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所谓“公允价值下降严重”通常指下降幅度超过20%、“非暂时性”通常指公允价值持续低于其成本超过6个月的量化判断参考。新准则体系体现的是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相结合, 但不排除某些具体准则的原则导向多一点, 尽管实施起来有难度, 但重在抓住经济实质, 更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因此减值判断上暂时的操作难点不应该成为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理由。
第三, 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的本质区别。从定性分析看,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是暂时性的, 着眼于“现在时”, 其变动损失是可能的“虚损”, 而减值是非暂时性的, 着眼于“将来时”, 其减值损失是很可能的“实损”;从定量分析看,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是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账面价值与资产公允价值之差, 而减值是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差;从会计处理看, 无论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都反映资产价值减少的客观事实, 必然都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由此“赵文”认为没有从根本上把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区分开来) , 但是, 其损失的承担路径却完全不同 (这才是根本区别) :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是暂时性的, 是不断变动的“虚损益”, 为了减少影响企业利润波动的因素, 对其借记“资本公积”由所有者权益承担, 不进利润表;而减值损失是非暂时性的, 按照资产负债观和谨慎性原则不低估负债和损失的要求, 对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由当期损益承担, 并且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这时也改变了性质一并转入“资产减值损失”。以上分析表明,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用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替代减值处理是不可行的。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损益核算
CAS22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反之作相反处理。“吴文”认为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并在利润表中列示不尽合理, 会虚增企业利润, 增加企业税负;对于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将其前期的公允价值变动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转入“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吴文”亦认为不恰当, 认为会引起利润表上的重复操作, 由此提出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改为“公允价值变动”账户、不作为损益类账户使用的建议。
(一)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内涵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新准则里新设的定性为损益类的会计科目, 反映的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相应的, 利润表中新增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损失以“-”号填列) 的项目, 凸显新准则会计收益计量从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的“全面收益”理念, 既要确认由经济交易带来的现实收益也要确认资产持有利得等未实现收益, 以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决策有用。同时还注意到, 对“未实现收益”即“虚收益”的确认因公允价值的有限使用和区别资产不同特性而体现出应有的谨慎和有限度, 如上述讨论过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即“虚损益”, 就不得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 就是因为其不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流动资产”特性。所以, CAS22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 必然顺理成章在利润表中列示。
(二)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的关系
同前所述,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的是企业未真正实现但应计入利润表的持产损益, 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已经真正实现的损益, 前者反映“持有”, 后者反映“处置”。
[例]某企业购买的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不考虑其它因素, 从购买到持有期间和出售的经济业务及其会计处理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1)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过程。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由于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 该账户的发生额 (3万元和5万元) 和借贷方发生额相抵后的净额 (2万元) 分别反映在月份和年度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 所传达的信息是企业未真正实现的损益。
(2) “投资收益”反映结果。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 由于资产账面余额 (8万元+2万元=10万元) 与实际收到的金额 (10万元) 的差 (为0) 反映在“投资收益”科目的借贷方, 至此, 投资收益为零, 意味着此项资产出售没有盈利, 但事实上把收入10万元减去购买成本8万元应该盈利2万元。这时就显现了“出售的同时, 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的必要性, 这个结转 (注意不是结转余额, 而是结转发生额的净额) 表示了2万元盈利从“虚”的状态转为“实”的状态, 该收益已经真正地实现。
所以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将其前期的公允价值变动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转入“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是完整反映经济交易始终的必然程序, 表面看对利润总额没有影响, 实质上反映了利润实现的进程, 最终在利润表上反映出利润的不同构成和质量, 并不是利润表上的重复操作。
(三)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对利润的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余额转入“本年利润”, 构成利润总额的增加项, 但是在利润表中将这一“虚损益”单独列示, 以便从利润总额中分解出真正实现的利润,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同时, 税法与会计准则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税务处理达到协同, 财税[2007]80号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 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 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本年利润不会增加企业的税负。
分析“吴文”提出的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改为“公允价值变动”账户, 不作为损益类账户使用并且“期末无须结转”的建议, “公允价值变动”究竟应是什么性质的账户难以确认。如发生公允价值上升,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 这时资产负债表上增加了资产, 要使会计恒等式不被破坏, “公允价值变动”在排除了损益类性质外就只能是三种结果:一是作为一种资产减少, 二是作为一种负债增加, 三是作为一种所有者权益增加。显然只能是第三种。如果是这样, 根本不需要新设一个“公允价值变动”, 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一样直接记入“资本公积”更直观, 但是这有悖于将具有流动资产性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具有长期资产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区别对待处理的初衷。
三、金融资产的分类
CAS22规定, 企业应将取得的除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以外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属于以上分类中的哪一类颇让人感到困惑, 由于CAS22及其指南中没有具体明确规范, 而实务操作中有“现金”、“银行存款”科目进行记录, 有“货币资金”报表项目进行报告和披露, 因此对其“归属”一时无人深究。但之后CAS22有关“贷款和应收款项泛指一类金融资产, 主要是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 但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企业持有的其他企业的债权 (不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务工具) 等, 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 可以划分为这一类”的讲解引起了争议, 争议的关键是“现金”、“银行存款”是否“债权”。由于企业对外结算都是通过银行存款, 因此以下重点讨论银行存款。
(一) 银行存款性质辨析
第一, 银行存款是一种合同。CAS22规定, 银行存款是金融资产的一种, 金融资产又是金融工具的一种, 金融工具是“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 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银行存款即是存款人将属于自己的资金基于防范风险、保值与增值等原因存入商业银行而形成的, 当事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是, 对于存款合同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 属于无名合同。
第二, 存款合同的法律性质。银行存款合同是确定存款人与商业银行之间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 根据国际惯例以及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实践, 主流观点认同存款合同成立时存款人通过让渡存款款项的所有权所取得的是债权, 即可以随时或按约定时间要求对方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 也就是取得付款请求权, 存款人与存款银行之间的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企业银行存款属于债权。
第三, 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2001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应加强对银行存款的管理, 并定期对银行存款进行检查, 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已经部分不能收回, 或者全部不能收回的, 例如, 吸收存款的单位已宣告破产, 其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的部分, 或者全部不能清偿的, 应当作为当期损失, 冲减银行存款”;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活期存款 (金融企业吸收存款单位和居民个人存入的可随时取用的存款) 列为流动负债的首项, 也说明了企业银行存款的债权性质。
(二) 金融资产分类体现的新理念
将银行存款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体现了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理念, 要求企业看到银行存款的风险。特别是中国金融业正在加大金融深化与开放程度, 经济的货币化、金融化、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而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企业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这对企业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体现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方法, 传递了一个信息:会计已经不是过去的“小会计”, 而是融多个交叉学科为一体的“大会计”;对现代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对发生的会计事项“借 (贷) 记什么”的执行层面, 而上升到为什么“借 (贷) 记这个而不是那个”的判断层面。因此, 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 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与此同时,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应加大具体准则制定背景、理念及方法的宣传和解释力度, 以利于会计准则的正确理解和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陈毓圭:《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思考》,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年第6期。
[3]唐宏飞:《关于银行存款合同性质的法律分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4]赵玉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核算优化探析》, 《财会通讯.综合 (上) 》2009年第2期。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特点;风险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42-01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得金融风暴,这使得金融衍生品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 如何重新认识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是我们关心并且需要研究的问题。
1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自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出的新型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商品。传统金融工具由原生性金融商品和基础性金融工具构成。原生性金融商品主要包括货币、外汇、存单、债券、股票等。而基础性金融工具则主要包括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价格指数、商品期货价格4种形式。金融衍生品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如货币、股票、债券等)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甚至仅仅以信用为基础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合同金融产品的行为。合约到期后,交易双方一般不进行实物交割,而是根据合约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清算。通过这类基本形式的组合或者嵌入到其他金融商品中,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三大特点:
(1)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通常无须支付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而只需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和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待到交易日所确定的到期日,对已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反向交易,并进行差额结算。在实物交割的条件下,金融衍生工具的购买者只需于到期日交付一定数额的现金,即可得到原生性金融商品。
(2)高风险性。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价格风险、运作风险、交割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3)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所得的收益并非得自相应的原生性金融商品的增值,而是得自于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化;当原生性金融商品是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时,相应的衍生工具则更具有双重虚拟性。这种特征,使得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有脱离原生性金融商品的趋势,通常其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原生市场的规模。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职能在于锁定价格波动,进行风险的控制。但由于其具有的三个特点,在控制不當的情况下,可能加剧风险的程度
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1)价格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来源于基础商品,所以基础商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因此,价格的变动给金融衍生工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使得金融衍生工具比传统的金融工具更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波动的幅度也比传统市场还大,使得风险系数因此增加。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市场状况相关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即市场业务量不足或者无法获得市场价格,此时衍生商品的用户不能轧平或者冲销其头寸,即无法平仓的风险;一类是与总的资金状况有关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即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照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的危险。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它是指衍生工具合约的一方违约所引起的风险,包括在贷款、掉期、期权交易及结算过程中,因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约承诺而遭受的潜在损失。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counterparty risk),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 issuer risk),指标的资产的发行者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前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信誉,后者则取决于衍生工具所具有价值的高低。一般说来,这两类风险中,前者比后者更严重也叫履约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来说合约的期限越长,信用风险就越大。
(4)法律风险。指合约在法律上无法履行或因草拟条文不足以及文件中有法律漏洞而引起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相对较新的业务,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导致法律滞后,有些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合法性难以保证,交易双方可能会因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而蒙受损失,且发生纠纷时,也可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加以解决。而且,由于逃避法规管制是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动因,所以一些金融机构故意设计出游离于法律管制之外的金融衍生工具,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从而产生相当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在场外交易中尤为突出。
3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
(1)从宏观层面上看,全球金融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产生,此外,各种新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使得这些各式各样的工具变得越加难以区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在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速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难度。
(2)从微观上层面上看,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的产生,尤其与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健全有很大的关系,而能否严格执行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也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主要有风险爱好型和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管理层热衷于投机,因此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而风险厌恶型管理层通常会尽量避免从事投机业务而偏向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
(3)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性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造成的。标的资产的价格受到了经济政策、政治环境、供求关系、投资者人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信息披露存的局限性也是引发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
(4)交易双方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按道理来讲,有关金融衍生工具使用者双方披露的信息量越多、透明度越高越好,双方所面对的风险也就越小但由于双方各自追逐的风险利润和切身利益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息很难得到或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这势必影响双方掌握真实的、全面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由双方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所带来的资金损失。
げ慰嘉南:
[1]王大友.关于企业加强防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8).
[2]吴利明.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防范[J].经济师,2007(11).
[3] 卢林. 浅谈企业规避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以中信泰富外汇巨亏事件为例 [J] .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6).
[4]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法学思考》 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