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过零丁洋练习(共10篇)
(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 文天祥(1236--1282),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注释] ①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②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③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④絮:柳絮。⑤萍:浮萍。
⑥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⑦丹心:红心,赤诚的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1分)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5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8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9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1 分)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2.(3 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 分),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 分),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 分)。(意思相近即可计分 ,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儒家经典(1分)
4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
5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
6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8比喻(1分)。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1分)。
9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1分)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1分)。
二
⑴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⑵“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⑶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⑷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三:
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①“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②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2分)
3、.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4.“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5、.写出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举例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等
6、、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8、颔联用 风飘絮 和雨打萍 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 的感情。
9、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诗人在前三联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宕开一笔,留下这千古名言。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四: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答案: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A(首联是概述自己的身世)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6.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2分)
答:诗人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孤独的心情(1分),地名与感情暗合(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1分)。
7.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①,该联表达了作者的②。(2分)
文天祥过零丁洋全诗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放弃了原来继续使用课件的念头,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模仿李镇西老师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
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正在这时,我们的`赵财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语言流利而又顺畅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称赞他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勇士,他还不好意思的脸红了……
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铃声响起,我们热情高涨的走向操场。
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掌握品味鉴赏诗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尤为强烈。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许多爱国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民族英雄,学习他的悲壮诗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出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背景简介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读诗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及感情。
3指名读
4小组读,理解诗意。
五品诗
从—————————————————————————————句,我想到了(运用什么修辞,写出了)—————————————————————————。
例如:
从首联我想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无奈遗憾。
方法:
1、联系实际,体会真情。2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六悟诗
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还有哪些?还有哪些名句是来赞扬人们的这种高尚情操的?
板书:
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半壁江山已经失去了,自从高宗南渡以后,只剩了可怜的半壁江山!那时的朝廷,正同一所破房子,在凄风苦雨中飘摇着。
在这样艰难的时代,朝廷里,却多是坏人得势,好人滚蛋。来了黄潜善、王伯彦两个奸臣,宗澣和李纲两个忠臣便告退了。用了秦桧,岳飞便杀却了!用了韩侂胄,太学生立刻杀了十多人。一时的正义,都消沉了!
天祥的时代,正当贾似道专权,丁大全为相。天祥虽然是一个小官,像他那样精明强干,富于爱国热血的人,如何能不发愤图强,留心国事。
宝祐六年,蒙古大举南侵,宋朝的官兵,一点用处也没有。蒙古兵进四川以后接着把广西、贵州都占据了,更用重兵,向两淮及长江上下游进兵。江西不保,武昌也被围了。那时的老百姓,在蒙古人的铁蹄下,真是同厨房中的肉一样,随便可以宰割。可是那时的皇帝、大臣、将官,真是一点法子也没有。大家都害怕极了。
有一个太监董宋臣,请皇帝迁都四明,以避敌锋。另一个太监何子举,以为四明也去不得,皇太后也不想去,于是说说便罢了。
天祥听见迁都的消息,很不以为然。他以为,临安的形势已经失了。四明是靠海的小郡,从前高宗到那地方去的时候,几乎没法自存,已经上了一次当,如何可以再去上当呢?所以不顾一切,上书请斩那些专权误国的臣子,并且斩却那些干涉政治的太监。
像他那样一个小臣,他的议论,如何能打断那些奸臣的心呢?书上去之后,真同石沉大海一样,一点消息也没有。他气极了,想这样的朝廷,还做什么官?他即刻辞官不做,回家隐居了。
理宗死了之后,度宗即位了。他用天祥做尚左郎的官。不久,天祥的意见又同奸臣贾似道不合,免官回家了。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瓢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试题:
1、 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主旨句:---------------------------------------------------
情感线索:-------------------------------------------------------------------------
2、 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4、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
阅读答案:
1、主旨句:末尾的两句。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答先激愤后激昂即可)
2、比喻、虚实结合
3、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意近即可)
4、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意思相近即可)
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层次清晰,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较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主题意识,并实施在具体的行动中。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思维的发散,从某一点生发出去,向其他知识点扩张开去,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内涵,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补充历史史实,充分显示教师对文本理解和对学生的学情的了解。
教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诗意翻译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去活动,让学生去讨论问题,并在讨论环节中锻炼学生倾听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合作探究,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值得一说的是老师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的给与表扬与赞赏,当然学生回答不足的时候,教师还是能针对性的指出不足。
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背景简介: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是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赏析: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2、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3、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
预设:“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预设:誓死报国的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李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遭逢”“ 干戈”“ 寥落”等 6个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诗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小组合作交流,感知诗句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掌握名句。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交流 教具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后号文山。
三、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标画不会字音。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字音。
遭逢、干戈、寥落、破碎、飘絮、惶恐
3、指名学生读。
4、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读。
四、赏析与理解诗歌意思。
1、这首诗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解释它的意思。
⑦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⑧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
2、这样一句凝聚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文天祥是在历经磨难,艰苦抗争,无望救国的情况下,悲愤,而又视死如归地说出这句话的。这在前几句就可以了解。(小组交流)
3、理解前四句诗歌的意思。(回顾历史)(1)指名读注解。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注释:①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③干戈寥落: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2)理解“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背景。(回顾历史)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3)此时孤军奋战的文天祥孤苦无依,心中无限感慨。看这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⑥“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4)可就算如此怎么样,我堂堂大丈夫还会惧怕死亡吗?我的一颗爱国之心会永留青史,激励后人。于是他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译文
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
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五、作业: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回顾历史:辛苦 干戈 寥落 四周星。感叹:惶恐 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