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精选11篇)
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两个学习习惯是
一、不懂就问,让我想起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还有他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程门立雪说得就是古时候杨时好问的故事。
二、勤于搜集资料,成语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所说的也是这个习惯。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生字新词
屋脊jǐ
闪烁shuî
化妆zhuāng
小镇zhân
陶瓷cí
硕果shuî
灿càn烂
盎àng然
飘渺miǎo
醇chún美
戈gē壁
洋溢
灌溉
概念
慷慨
葡萄
巍峨 骆驼
yì 洋溢、飘逸、奴役
miǎo 飘渺、缥缈、藐视 chún醇美、单纯、嘴唇
pǔ 谱写、普通、朴素 hóng
恢弘
洪水
彩虹
宏伟博大
鸿篇巨制
银装素裹,素:白色、本色;裹:包扎。从下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干净。浓妆淡抹,妆:妆扮;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指水面辽阔。比喻声势雄壮,规模宏大,景象非常壮观。天工巧夺,夺:胜过。
理解课文
4.背诵并默写第一课。
5.“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中的“古曲”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中的“新歌”指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有正直、坚强、不屈、淡泊、宽容、进取、开拓等精神,历史上具有这些精神的人有文天祥、于谦、岳飞、王冕。6.课文主要内容:诗歌总分总结构;第一节通过时空与季节的反差表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第二到六节从壮丽山河、丰富物产、多样民族、辉煌成就、民族精神五方面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最后一节表达了建设祖国的决心;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知识拓展
7.与课文中有关的一些诗句名言(要背得上,写得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庐山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目西林壁》”“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河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风淘浪簸自天涯。”长江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9.能依照课文2-6节的格式仿写一节诗,一般考试会考仿写爱家乡的片段。
比如 “我们爱你---总理纪念馆的庄严肃穆,镇淮楼的古朴典雅,河下古镇的历史悠久,勺湖公园的风景如画。”
写家乡物产“我们爱你---”
2、郑成功
1.容易读错的字音:瞭望liào、乘势chãng shì、犁耙bà、载歌载舞 zài。容易写错的字:镰刀、慷慨激昂、瞭望、绵延、兽肉、融洽、徭役;同音字:木犁、香梨、黎明;镰刀、廉洁、窗帘;徭役、瑶池、歌谣;形近字:慷慨、气概、灌溉;隐蔽、弊端、憋气。要理解的字义:负隅顽抗,负:凭借。隅:角落,文中指铁甲舰和大炮。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惊恐万状,状:样子。风帆蔽空,蔽:遮挡。喜出望外,望:希望、期望。载歌载舞,载:且、又。
一字多义:蔽①遮挡,组词:风帆蔽空;②隐藏,组词:隐蔽;③欺骗、隐瞒,组词:蒙蔽;④概括,组词:一言以蔽之。
负①背,组词:负荆请罪;②担任,组词:身负重任;③依靠,组词:负隅顽抗;④遭受,组词:负伤;⑤具有,组词:久负盛誉;⑥违背,组词:忘恩负义;⑦失败,组词:不分胜负;⑧不好的,组词:负面影响。
望:①往远处看,组词:望尘莫及;②希图,组词:喜出望外;③有名的,组词:望族、名望;④拜访,组词:看望、探望。
2.本文是一个历史小故事,主要讲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全文总分总结构,最后一段话是全文中心句,起到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作用。
“眺望”指从高处往远处望,“瞭望”指监察敌情。第一次郑成功在望祖国宝岛台湾,心中想我一定要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第二次望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心中想我们一定能战胜敌人,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做了三项准备工作:修造船只,聚集粮草,操练海军。郑成功建设台湾主要做了两件事: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郑成功收复台湾战斗胜利的原因:严格刻苦的训练是基础、英勇顽强的作风是保证、科学合理的方案是关键。
第五自然段写战斗过程,可以概括为“冲-围-炸-钩”几个字。
3.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壮举: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偻寇;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郑和,七下西洋。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容易读错的字音:薄雾bï、薄荷bî、薄饼báo;郑重zhâng;倾注,qīng;彻夜châ。容易写错的字:旋律、巴黎、呐喊、忧虑、勉励;同音字:雾霭、和蔼、矮小。要理解的字义:弥留之际,际:时候,病重快要死亡的时候。悲愤欲绝,绝:气息中止;与世长辞,辞:告别。
一字多义:绝①断,组词:空前绝后; ②尽,组词:绝望、绝境;③极,组词:绝妙、绝无仅有;④独特的,组词:绝技、绝伦。⑤肯定的,组词:绝对。
辞①告别,组词:与世长辞;②不接受,组词:辞职;③躲避、推托,组词:推辞、不辞劳苦;④解雇,组词:辞退。
2.背诵并默写第二自然段,其中老师说得两句话是默写重点,一字0.5分。“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是环境描写,衬托肖邦离别时悲伤的心情。告别主要写了三件事: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勿忘国;赠送祖国波兰土;让我们想到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重点句。
(1)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因为泥土是祖国的象征,埃斯内尔希望肖邦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2)肖邦在弥留之际紧紧握住姐姐的手,矛盾吗?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弥留之际与紧紧并不矛盾,因为这正表现肖邦至死不忘自己的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表明了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3)当时,他才39岁。
“才”字表现了作者对肖邦英才早逊的痛惜之情,和对欧洲列强的愤慨。
4、古诗两首
1.背诵并默写杜甫(唐)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陆游(宋)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容易读错的字音:涕泪tì、妻子zǐ。容易写错的字:即从巴峡穿巫峡,死去元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要理解的字词:闻:听到。收:收复。河南河北:黄河两岸,不能理解为河南省和河北省。涕泪:眼泪,不是鼻涕和眼泪。妻子:妻子和孩子,如果读轻声只指妻子一人。却看:回头看,再看。漫:随意。白日:晴朗的日子,不是白天。青春:明媚的春光,不是现代的“青年的时光”。即:即刻。穿:穿过,表明巴峡与巫峡之间水道狭窄。便:就。下:顺流而下。向:转向,因为从水路改走陆地。示:给„„看。元:同“原”,本来。九州:中国,像这样的词还有:神州、华夏。同:统一。王师:朝廷的军队。定:平定、收复。但:只,不是但是。无:同“勿”,不。乃翁:你的父亲。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合称“大李杜”;他的诗因多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这首诗一改其抑郁顿挫的诗风,被称为其“生平第一首快诗”,本诗与历史上著名事件“安史之乱”有关,《春望》也是这一时期创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因祖国统一、人民安定、自己可以返回家乡(如果要求用诗句答诗人喜欲狂的原因则是“剑外忽传收蓟北”)而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心情,更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这是他的一首“绝笔诗”,相当于遗嘱,诗人的遗憾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遗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人民安定的愿望,忧国忧民之情。两首诗一喜一悲,心情迥然,但都反映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练习一
1.一个词的读音不同,意思和用法也不同。(1)地道:di dào意思是“地下通道”,造句:冀中人民发明的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道:di dao一是指正宗,二是指厚道,造句:老王这个人为人很地道,做事很诚实。妈妈做得这道“红烧狮子头”甜而不腻,肥而不油,口味十分地道。(2)照应:zhāo yìng意思是相呼应,造句:这两句话前后照应,写得很好。照应:zhāo ying 意思是照料,造句:我初来乍到,请大家多多照应。
(3)兄弟:xiōngdì意思是哥哥和弟弟,多为两人,造句:他们虽然家世不同,但穿相同的衣服说相同的话,简直像亲兄弟一样。兄弟:xiōng di一是指弟弟,二是男子的自称,多指一人;造句:他抓着我的衣领:“兄弟,如果你还想活命,就给我起来反抗!”(4)对头:dui tou意思是仇敌,造句:这两人真是死对头,见面就吵架。对头:dui toú意思是对了,造句:这能这样想就对头了,大家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吗。(5)大意:dà yì 意思是大概意思,造句:预习课文时就应该掌握课文大意。大意:dà yi意思是粗心。造句:啊呀,我太大意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 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 经调查,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 (虚岁) , 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 7岁入学, 在学校学了五年, 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 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 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 “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 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1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 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 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 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列出方程, 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 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 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 (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 这节课, 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 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 少22米, 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1)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 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 师板书:2×43-22=64 (米) 。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 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 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 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 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 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 师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 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 师给予肯定, 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 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 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 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 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体会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样的方程, 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 使方程变形为2x=?, 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 变新知为旧知, 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 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 核对求出的解, 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 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 体会运用转化策略, 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 思考其他方法, 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 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 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 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⑴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⑵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⑶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 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 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时训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比较例题, 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全长大约36千米, 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 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⑴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⑵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⑶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⑷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 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包括用算术方法) , 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 (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 ——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 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 第一步要怎样做, 依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 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 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 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 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 棵。
(2) 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 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 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 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时速能达到110千米, 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 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 又能正确解方程, 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 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 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 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 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 进一步深化认识, 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 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 看39岁和12岁, 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 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 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 正确地运用方程, 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 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 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班级 姓名 1.《山中访友》
1.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文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写作特点:
(1)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2)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重点句子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2.《山雨》
1.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2.重点句子理解: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②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话描写雨声。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树木比作“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雨丝比作“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韵律和意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音符”是指手指触摸琴键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可理解为是雨丝飘洒在不同的地方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有落在岩石上的“丁冬”声,有飘洒在绿草丛的“沙沙”声„„,而“带着幻想的色彩”,突出了雨至山林时声音的丰富多变,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3 连用两个“流进”则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词语理解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异常:不同于寻常。余韵:剩下,还没有消散的韵致,韵味。3.《草虫的村落》
1.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2.课文第2自然段是对游历的概述,“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点出了行文的线索,“奇异”则概括了这个草虫世界的特征。第3自然段写游历的第一场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第4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写了第二场景:也就是作为课文主体的“草虫的村落”。3.重点句子理解: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 相融为一。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这森林中间。于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随,也才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多熙熙攘攘往来的那些黑甲虫村民。作者想象之丰富,感受之独特,于此可见一斑。
④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⑤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地奔 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已傍晚。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4.《索溪峪的“野”》
1.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2.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作者游览索溪峪,总的感受是一个字──“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扣住这个“野”字,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索溪峪的美景和作者的匠心独具。
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统领全文,文章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②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这句话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出山具有“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那里有“斜山”,那山峰似从山的一边飘逸而出。“旁逸”写出了山峰斜出的是那么随意。“巍巍”则写出了山峰的高。作者还由山形相对、山势相依的山,联想到“热恋情人”,他们似在凝望,似在细语,别具一格。由山体不高、山形奇特的山联想到少女,她们婷婷玉立,姿态万千。
③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十分调皮、可爱。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④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记得,儿时的我上学很晚,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总是不想早上学,别人问我,你总不上学,将来怎么办?我总是回答,明年就去。只是,我得带着我奶奶!所以,直到9岁,我才不得不在家人的威逼利诱下背上了书包。也许是打岁的原故吧,那时我身体很不好,时常有病,一星期能上一两天课就很不错了。所以,级时功课一直不大好,一来二去的,成了班里的后进生,就更不愿意去学校了。当时,我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奶奶在家里玩扑克。记得那套扑克上面印了各种各样的熊猫图案,卧着的,爬着的,坐着的,个个身旁不离竹子的图案,我还照着画画呢。我和奶奶用这套扑克玩捉娘娘,五十K,有时还拿它算算命,可有意思了。
三年级时,我们班来了位新老师,语文课讲得可好了。记得当时我班新从北京转来了一个同学,没有课本,老师就让我和她共用一本书。那节课,老师讲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被老师身上那种常人少有的魅力所折服,不禁看着老师发起呆来,心想,要是12年级时,我就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也许,我会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没想到,一出神,手中的课本“啪“地一下掉到地上。这一响,不光把我吓了一跳,全班同学都给吓住了。因为大家都听得入神,这一下,把课堂纪律给打乱了。我当时脸一下子红到耳边,心想:这下坏了,一定得挨批!没想到,老师走到跟前,弯腰帮我拾起了课本,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看,爱之若林听得多认真啊,连手中的课本都给忘了,你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啊!天啊,老师居然还表扬了我!多好的老师啊,这么好的老师教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优秀学生!当时的我就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后进的形象。
那年期中考试,我出奇地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学校还给我和其他年级第一名们照了合影呢!
不过,恶习难改,刚成为好学生,我就又放松要求了。这不,由于身体不好,我又请假了。只是这次病好得太快了,一两天就好了。可我还没在家果呆够,就悄悄对奶奶说想在家里多呆几天,奶奶一向对我宽容,当时就答应了。第一天下午,奶奶带我上街买水果,我怕被同学发现,就藏到了奶奶的身边。
可是,第二天中午,我正在家和奶奶玩扑克,就听见院门口有我们老师的说话声,当时的我反应真快,拉了一个枕头就躺在了坑上,还不忘告诉奶奶替我保密。说时迟那时快,老师和几个同学已经进了屋,她走到我身旁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和蔼而又关切地问:怎么样,好点不?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因为,早上奶奶还让妈妈给我向老师请假说我在发烧,这一摸,已经真相大白了。这时的我,心里不断地敲着小鼓,奶奶当时是怎么和老师说的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楚。只是记得老师临走时又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好好养病,好了就赶快来学校上课,学习的事马虎不得,耽误长了会追不上的。到时候还有个比赛等你参加为班集体争光呢!
多么宽容的老师,她给我在同学面前留了面子,婉转地告诉我不能撒谎,要抓紧学习,要为班集体争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可以装病呢?即使生了病,我也一定要去上学!
教学要求: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教师:有具体的含义)(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有的讲自然风光,有的讲乡土特产,有的是讲民风民俗的)(2)师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都是比较有名的,学生大部分应该听说过)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5)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1)指名读。(2)集体练读。(3)集体齐背。(4)指名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巨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整体布局和“清清爽爽、剪纸、梦境”等词的间架结构。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戒教育)(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阿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读一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怎样去解释)(2)分组分问题练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解释时态度要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3)让学生从题中提供的三种情况中,任选一种,认真阅读、领会,并要想清楚以下一些问题:向谁解释々解释什么?怎样解释?(4)每组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3、反馈。
(1)评议后.让同学自由上讲台说说自己被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推选一名同学上台谈谈自己本次口语训练的收获。(可以从材料准备、语言组织、表达时的经验等几方面谈)(3)评议小结。(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大家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即、吹”。
4、指导。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即、吹”的书写方法。
5、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5、练习。
习作指要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比较全面地r觯一种事物。
2、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交往。
3、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4、通过本次的习作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过程揭示
一、习作准备
在习作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分成小组,通过采访、上网、阅读 文字资料等方法,了解家乡的一种特产,并做好记录。
二、谈话导入,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吗,2、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展销会,向人们推荐、介绍家 乡的这些特产。
三、阅读范文,了解习作顺序
1、阅读课本提供的例文。
同学们,在这个展销会上,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些特产 呢?请大家先读一读沈平同学写的《银杏》。
2、交流阅读例文的心得。
阅读了例文,有什么收获?沈平平同学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银杏的呢?
3、例文的写法对我们今天的介绍有怎样的启发?想一想,你
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你的产品?现在我们就按照分好的小组来展开讨论。
四、合作交流,整合资料
1、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文献资料、图片资 料、采访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等)
2、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做大组发言、交流。(1)小组内准备。
(2)大组交流,本组成员补充。
(3)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或者提出意见。
五、学生写作
同学把自己刚才在展销会上发言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组 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要完成的习作了。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列出提纲。
2、交流提纲,互提补充意见。
荡涤 灌溉 风采 磅礴 谦逊 洋溢 玉屑 赤朱丹彤溅出 收敛玫瑰 一盏潇洒 硕大无朋敏捷 毫无倦态 石凳 蔚为壮观
嬉戏 崇山峻岭 过滤 恬静 如痴如醉 湛蓝 凝重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呢喃 杜鹃 油桐 臀部 石笋突兀
寒冬腊月 风刀雪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雪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1.长江之歌①本文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作者是胡宏伟。②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是文中的句。它的作用是:总结全诗,深化中心。文中多次重复的好处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与。③全诗赞颂,表达作者④ 四个形容长江的四字词语: ⑤文中的“你”指“花的国土”指⑥有关长江的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⑦有关爱国的诗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三亚落日①本文是一篇的散文,文章结构是。②.全文中心句:③“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在文中起④ 落日过程中,作者把落日比作了、、,在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之情。3.烟台的海①本文是按照的顺序来写的,作者是孙为刚。②四季的烟台的海:冬天、春日、夏日、秋日,作者先写冬天烟台的海,是因为冬天烟台的海。
③理解划线词的意思。
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
舍地扑向堤岸。理解:“扑” 写出了。2.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
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理解: “扑”写出了“微波泛起”时的。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
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理解:烟台的海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是“”因为是烟台人
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因为它为烟台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4.记金华的双龙洞①本文是一篇,作者是。②1.作者游览顺序:→→→→ →。2.泉水流经线路: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出洞3.写两条线路的作用:作者构思严谨巧妙,把游览顺序和泉水流经线路有机结合,使文章井然有序,条理清楚,读者一目了然。③洞口特点:。外洞特点:。孔隙特点:。内洞特点:。辨字组词磅()敛()俊()碗()漆()榜()剑()竣()蜿()膝()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写在括号里。
1、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2、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3、啄木鸟医生用自己的“镊子”,把大树肚里的虫子取了出来,大树开心地笑了。()
4、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5、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导入,板书课题
1、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就出个谜:“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
2、一个谜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刚才我说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的部分叫——谜底(板书: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3、这节课咱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猜一个谜、解一个谜,这是一个“山谷中的谜底”(板书课题: 山谷中的)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二、初读课文
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惟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3、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语底?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
(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谜底)(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西坡长满多种树,东坡只有雪松。
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并在课文中画出: a描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讨论。
三、精读训练
1、指名读第一段,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四.学写生字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一、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B、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好像南国的少女,披着俏丽的彩衣。C、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
D、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二、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我的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而清波荡漾 D、所有清波荡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三、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老人在街上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B、李明的汽车出故障了,他不得不步行回家。
C、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D、在工作中,我们要避免不犯错误。
四、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线字选择最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饱:A、满足了食量 B、足足地,充分地 C、满足
1、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2、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五、关联词语填空
只有 如果 因为 因此 才
美国南部大草原()面积太大,居住地分散,铺设电缆的代价太高,很多大牧场很难获得电力供应。(),人们()依靠风车提水,用风力发电,()能维持牧场发展。
六、浏览信息。
根 系
每棵植物根的总和,叫做根系。植物的根系是十分庞大的。据书上记载:一棵发育充分的东黑麦,在抽穗期共有1400万条根,如果把这些根一条条连起来,总长度可达600千米以上。一棵只生长了一年的苹果树苗,它的根系竟有38000条侧根。
植物不仅有很多根,而且根能扎得很深,如甜菜的根可以入土3米。苜蓿的根可以入土5米。在沙漠中生活的一种叫骆驼刺的植物,它的根可以入土20米以上。
此外,许多植物根系延伸的直径可以达3米,而向日葵的根系可以向四周延伸5米,一种青香蕉苹果树的根系向四周延伸的直径可以达27米,比树冠还大3至5倍。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20米以上的“20”表示概数。()B、每棵植物都有自己的根系。()C、根系指的是植物的主根。()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根系有如下特点,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
4、“植物不仅有很多根,而且根能扎得很深。如甜菜的根可以入土3米。”这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一种青香蕉苹果树的根系向四周延伸的直径可以达27米,比树冠还大3至5倍。”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七、课外阅读
种 爱
有个故事,挺短,但特别迷人。
有个男孩子一向淘气,作业总是写得乱糟糟,常打架骂人,还总是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但女教师从不(鄙视、歧视)他,因为她知道,男孩子没有妈妈,爸爸是个养鸡专业户,他必须听爸爸的。爸爸心急火燎地忙。他也就必须忙,这也正是他不能遵守纪律的的原因。
一天,女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祖国》。大家立刻拿起笔,“刷刷刷”地写——那“刷刷刷”的声音就像春雨——唯独那男孩子看着天花板,呆呆的,蔫蔫的。女教师便很担心:对于他,是不是题目出难了?但很快又摇了摇头:不,既然大家都在写,且个个都是悠然神往、(夸夸其谈、滔滔不绝)的样儿,就说明题目没有问题:肯定能写,也肯定有的写,那——为什么他就一筹莫展?女教师亮闪闪的眼睛便看着他,(等待、期待)着,盼着他也能拿起笔来。(果然、居然),他抬起头,拿起笔,想了想,然后又长长地叹了口气,在作文本上写了起来。
当女教师批改到他的作文时,也就读到了一片极奇怪的短文:祖国是母鸡,我愿意是一粒米。看着这篇只有一句话的短文,女教师的心头热浪滚滚,仿佛一下子我出了一条真理:即便是喂鸡喂得烦躁的孩子,心里也有阳光!
于是,第二天,在作文讲评时,她格外提到了这篇短文。她说:“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但有个聪明的孩子却认为,祖国的形状更像一只母鸡,也正是这个深情的“母”字,格外突出了他对祖**亲的深深的爱。他写道:‘祖国是母鸡,我愿意是一粒米。’听!这就叫无私的奉献,这就叫彻底的牺牲,这就叫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因此老师认定在这次交上来的作文中,这个‘母鸡与米’的比喻更精彩,也最迷人。”
还有更迷人的呢!也就是打这天起,那个淘气的男孩子彻底变了,仿佛一下子就长大了!一下子!“刷”的一下子!
看看这以后的他吧!彬彬有礼,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打架骂人,更不曾旷课。他特别努力,作业干干净净的,作业本上的字,清一色一笔一画的,整整齐齐的。那是他用他的心写的。
他的心里从此长满了爱——是女教师种的。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一筹莫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有更迷人的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
4、“他的心中从此长满了爱。”如果把这句话中的“长满”换成“充满”,你觉得怎么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亲吻(qīn wěn)
寒暄(xuān)
唱和(hé)..B、窈窕(yǎo tiǎo)绵亘(gèn)汩汩(gǔ)....C、亲戚(qīn qì)啼啭(tí zhuǎn)僻静(bì).....D、栀子(zhì)撅着(juē)蹚过(tāng)...
2、下列词语书写玩却正确的一项是()
A、德高望众 意味深长 津津乐道 精致 B、辩认 清脆 返朴归真 不拘一格 C、年过花甲 郑重其是 穿带 优雅 D、抑扬顿挫 别有深意 左冲右撞 庞然大物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诱惑:吸引;招引。)..B.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想望:希望。)..C.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此处形容人恐惧时发青的脸色)..D.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李东真是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B.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C.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D.“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5 年举世瞩目的大事。....
5、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⑴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⑵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⑶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⑷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夸张、排比、拟人
B、拟人、夸张、排比、比喻
C、夸张、拟人、排比、比喻
D.、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6、下列各项中全都是名词的一项是()
A、树冠
泡沫
古桥
访问
B、露水
心情
鸟儿
血液 B、身躯
嗅到
捡起
白云
D、智慧
宁静
淘气
瀑布
7、下面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这位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
B、他的那双大头皮鞋真是“空前绝后”——前面露出脚趾头,后面露出脚后跟。
C、庆祝建党88周年活动的主题是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
D、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中访友》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季羡林之手。B、《山雨》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其作者是赵丽宏。C、《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著名诗人、作家郭枫。
D、《索溪峪的野》的作者曹敬庄,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9、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光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一天能走259亿2000万千米,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②比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千米,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走60千米,因此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的路程。
③什么是光年呢?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的长短。④这种用时间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A、④②①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10、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阅读《山中访友》选段,完成11-15题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好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11、对选文第一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组句子是写的我“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
B、这组句子内容一致,结构一致,是一组排比句。
C、同时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我”和山中的“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D、采用了第二人称,读来倍感真实、客观。
12、对划线句子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们”指的是落花,“仪式”指的是落花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B、“它们”指的是落花、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C、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轻轻的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D、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13、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运用了比喻,但所写内容与题目不符。
B、结尾写“告别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满载而归,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C、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雷阵雨的厌恶。D、本文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和抒情。
14、关于选文第三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
排比
夸张
B、比喻
设问
排比
C、比喻
夸张
反问
D、比喻
排比
反问
15、下面李白的那两句古诗,切合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意境?()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D、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阅读《草虫的村落》,完成16-20题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有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之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投以好奇的眼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了,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这房远亲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灼得熟透了。甲虫的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地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的智慧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如此勤勉地奔忙呢?
16、在片段中的括号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络绎不绝 意味深长 驻足痴望 庞然大物 B、熙熙攘攘 情深意长 伫足痴望 庞然大物 C、熙熙攘攘 意味深长 驻足痴望 庞然大物
D、络绎不绝 意味深长 伫足痴望 庞然大物
17、“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灼得熟透了。”这句中的“——”的作用是()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C、表示转折
D、意思的递进
18、下面表述中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从这几段话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甲虫的喜爱之情。B、从这几段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C、这几段话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甲虫的赞美和敬佩,D、文中还写出了蜥蜴和甲虫之间的血缘关系。
19、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眼里,小甲虫不仅会生活,而且会创造,它们创造出了美妙的音乐。B、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C、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D、因为大自然的音乐胜于人间的一切音乐,所以甲虫音乐家们演奏出了天籁之音。
20、对“村民们”一句中引号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
B、特定称谓
C、引用
D、讽刺否定
二、填空题(13分)
21、①不是花中偏爱菊。(元稹)
②
,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③
,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④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⑤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22、请你为泰安打造全国文明旅游城市写一则广告用语。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山友访友》选文部分,完成23—26题。(12分)
①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②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④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23、为什么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3分)
24、请根据第③节的内容,品味“德高望重”在文中的含义?(3分)
25、作者满怀热爱到山中访友,触摸着历史的年轮,感受着绿色的亲情,涤荡了心中的浑浊,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城市。但是城市中却有一些人不是那么热爱自然,甚至肆意破坏自然。假如你是作者,请你对这样的人说一段话。(3分)
26、画出选文中您认为最好的一个句子,说说好在哪里?(3分)
(二)阅读《小院吟》,完成27-31题。(15分)
①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②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
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③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④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⑤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⑥以后我参加工作,怕母亲一个人在家孤单,想接她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母亲执意不肯,她说离不开小院,丢不下小院。从此,我想到小院,就想到母亲的一生,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的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献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愫给了人间。
⑦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棵树呀!
27、文章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写村里人与母亲开玩笑具有怎样的作用?(3分)
28、简要概括第二段段意,并找出几个表现小院生命活力的词语。(3分)
29、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和()。(2分)
30、如何理解划线句子“母亲啊,我也是你那小院中一棵树呀!”(3分)
31、文章为什么以“小院吟”为题?请作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40分)
32、请以“生动地一课”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B卷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D
6、B
7、C
8、A9、C
10、A11、D
12、A13、B
14、C
15、C
16、C
17、A
18、D
19、D
20、B
21、① 此花开尽更无花
②
卧看满天云不动
③
造物无言却有情 ④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
此夜曲中闻折柳
22、请你为泰安打造全国文明旅游城市写一则广告用语。
示例:文明泰安,魅力泰安
23、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景物看成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说既使行文生动,又为下文与景物对话作铺垫。
24、“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突出老桥在河上的时间之久,贡献之大,也表现出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25、略
26、略
27、洁净、清洁(有此意思得1分)
侧面描写,衬托了母亲的小院很洁净。
28、母亲将小院收拾的生机勃勃。
昂着头,望着,爬上,排成队,立了起来
29、搬,或拿、提;凑,或坐
30、表达了作者对家和母亲的眷恋,对母亲养育的感恩。母亲的小树给乡人带来了清香,我受此感染,也会努力奉献,给别人带来“清香”。
词组及短语:
1.want to learn about 想要学习……
30.have fresh air
有新鲜空气
2.wait and see 等等看 31.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3.find out about this country(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发现这个国家
32.fair view 美丽的风景
4.before the lessons 上课前 33.the Great Barrier Reef 5.ask my e-friend
问我的网友
(澳大利亚)
大堡礁
6.have an e-friend in Australia 有一个澳大利亚的网友 7.come from Australia来自澳大利亚
8.look for books and magazines about Australia找关于澳大利亚的书和杂志
9.read about ….on the Internet 在网上阅读关于…
10.send me some photos 寄给我一些照片 11.many interesting things 许多有趣的事
12.like animals喜欢动物
13.sport lovers体育运动爱好者
14.Australian Football澳式橄榄球
15.very exciting非常令人激动
16.a beautiful city一个美丽城市
17.many people许多人
18.every year每年
19.welcome visitors欢迎参观者
20.read books about读有关……的书
21.parks for plants and animals 动植物公园
22.interesting places有趣的地方
23.sometimes rainy有时下雨
24.interesting cities有趣的城市
25.in the country在这个国家
26.for example
例如
27.Big Ben
大本钟
28.London Eye
伦敦眼
29.Tower Bridge(伦敦)塔桥
34.Stonehenge(英国)巨石阵
35.make a potato salad做份土豆色拉
36.What do you think?
你觉得呢?
37.want to be a cook想当一名厨师
38.cook fish for me 为我做鱼
39.make some sandwiches 做一些三明治
40.wait to have the picnic等着野餐 41.an interesting country
一个有趣的国家
42.learn about cooking 学习烹饪
43.tell you about the UK
告诉你有关英国的知识
44.love our kangaroos and koalas
喜欢我们的袋鼠和考拉
45.know a woman from Australia.认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士。
46.find the Great Wall in China
找到中国长城。
47.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places 找到关于这些地方的更多信息 48.like eating nice food.喜欢吃美食
49.read newspapers 读报纸 50.be very busy in the kitchen
在厨房里忙碌 51.can
’t wait to have the picnic 迫不及待去野餐
52.next month 下个月
句型
1.The children will learn about Australia next week.孩子们下周要学习有关澳大利亚的情况。
2.I’ll ask my e-friend in Australia.我要询问在澳大利亚的网友。3.I’ll ask Mr Green.He comes from Australia.我要询问格林先生。他来自澳大利亚。
4.I’ll read about Australia on the Internet.我要在网上阅读有关澳大利亚的知识。5.I’ll go to the library and look for books and magazines about Australia.我要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澳大利亚的书籍杂志。
6.You will find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in Australia.在澳大利亚,你会找到许多有趣的事情。7.You will love our kangaroos and koalas.你会喜欢我们的袋鼠和考拉。
8.Sport lovers will like Australian Football games because they are very exciting.体育爱好者会喜欢澳式橄榄球赛因为它们实在是令人兴奋的比赛。9.You will also like Sydney.你也会喜欢悉尼。
10.I’ll do many things tomorrow.我明天会做许多事情。
11.You’ll find interesting places like Big Ben, London Eye and Tower Bridge.你会找到有趣的地方如大本钟,伦敦眼和塔桥。
12.Billy likes eating nice food.比利喜欢吃美味的食物。
13.Billy wants to find out about cooking.比利想要查阅如何烹饪。
14.I’ll read newspapers too.我也要读报纸。
15.Billy will cook dinner for Sam and Bobby.比利要为萨姆和鲍比做晚饭。16.What will you cook?你要烹饪什么?
17.Will you cook fish for me?你会为我做鱼吗? 语法知识
1.一般将来时第二种结构:
【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推荐阅读: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一单元教案09-2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09-18
苏教版六语第七单元练习06-25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上10-01
苏教版六上练习一教案06-02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12-24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10-24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上第一单元测试11-24
第一单元--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3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