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共8篇)
作为“温故而知新”的复习课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形式。它不仅有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功能,更有“温故”和“知新”的要求。这里的“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那么,语文复习课如何进行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呢?
一、检测:摸清知识能力现状
要在复习时避免无效信息的重复传授、无效训练的简单重复,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就必须在复习课前采取测验、考查、提问,或通过座谈、个别了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反馈来的信息,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复习课教学方案。一位二年级老师在第三册教材教学结束后,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编制了一份检测试卷,在批阅试卷时发现学生对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对声母在字典中的位置是清楚的,但对韵母的顺序,或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字如何查检,都不大搞得清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这位老师在复习课上边示范边介绍具体的检字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特点的字,让学生现场练习查检,于是全班同学都掌握了音序检字的方法。虽然这位老师讲述的是过去讲授过的内容,但由于训练内容是新的,学生查检字的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贯通:建立系统的知能体系
语文课是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课文教学结束马上又转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是呈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的,没能形成大纲所规定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的网络。语文期末复习课则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训练,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训练和提高所规定的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学期已进入作文训练,第五册教材中安排了八次作文训练:有看图
写话,有状物,有叙事,有记人,还有练写通知。每次作前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就该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讲些与本次作文相关的知识,做些必要的引导,满足于把作文写出来就行了,而在复习课上,有人误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可复习的。其实,复习是提高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重要一步。为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应居高临下,对本学期八次作文训练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从总体上回顾本学期作文的特点,重点讲述小学记叙文写作中的“观察——说话—— 写话”的规律,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解析各类作文的标题、开头、正文、结尾的写作知识和要求。这样,经过融会贯通的复习,学生对本学期所讲授的知识和训练的水平显然会比复习前要提高一步。
三、补缺:弥补过去教学的不足
由于教师对课文和单元所规定的教学重点和任务的理解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时教学中,有一些该讲的内容没讲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在学生作业和辅导时教师已知道这些缺漏,因为要赶教学进度,有些也没有或来不及补充讲解。复习课上针对这些缺漏必须予以补充,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一位教师在教学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定为比喻。有一次,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认定这两句诗是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的套用。这位老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讲课时的不足。复习课上他特地把两句诗提出来讲解。说来也巧,在期末的语文试卷上还出现了让学生指出这两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的试题,显然,学生在解答这一题目时的认识能力肯定比复习前 提高了。
四、比较:促使认识的深化
在“温故”中“知新”,并不是仅仅靠机械性重复就可以做到的,有些要通过比较来辨别才能达到目的。上复习课不在于老师不停嘴地讲多少,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把旧知识与旧知识、旧知识与新知识、新知识与新知识按教学和复习的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训练新的能力。例如六年级基础训练中的连动句和兼语句是两种复杂的句式。对这两种句式之间的差别,一般学生都不易分辨清楚,在练习模拟造句时,都不大把握得住。复习课上一位老师把一个连动句和一个兼语句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进行比较,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发现了句中都有两个动作,并且都是有联系的基础上,详细地讲解两个句子中的动作发出者是不一样的特点,着重解析了兼语句中兼语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例句仿造两个句子,一般都不成问题了,而这又是在基础训练教学时不易取得的效果。
五、强化:提高训练的深度
训练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那些题海战术、“炒冷饭”、机械性重复训练等等,是训练中的弊端。怎样才能在复习课的训练中提高复习效率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段的复习和训练时,除了进行一般的段落层次划分训练外,教者还必须深入讲析分段的一般方法:诸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或空间位置变换划分、按总分关系划分、按材料性质划分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方法进行划分段落的训练,然后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划分的,还要求学生说出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每一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可以克服学生在划分段落时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六、拓宽:多侧面地讲解相关知识
复习课要重温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为复习要体现提高的原则,所以这种重温又不能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应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向外拓宽。平时的讲读课教学由于受教学内容和目标、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意拓宽,而复习课上因为经过多篇课文教学,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已具备了拓宽的条件。例如扩句、缩句是小学语文训练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平时训练时有些东西具有只能意会不易言传的成分,复习课上则必须进行拓宽性讲解。例如作为主语、宾语前面的定语,谓语前面的状语和后面的补语,以及一个中心词前面可以分别加上多个定语或状语的知识,则应结合具体实例,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话进行讲析。待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才能保证学生做扩句和缩句的练习,得出来的答案不是懵出来的。事实上,学生进行扩句和缩句练习的水平也只有在这种拓宽性练习中得到提高。
七、升华:提高原有教学层次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往往是满足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教师还常常就文论文、就知识论知识,学生能正确解答训练题目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时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复习课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这种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例如在平时的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传授了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并训练了一些阅读理解的能力,但是因为还没有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学生在实际的阅读理解时往往还只是凭经验。在复习课上教者则有必要结合独立阅读课文、自读课本和练习与测试中的阅读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理解的有关学习方法,像初读了解文章的概貌,再读理解文章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体会思想感情,重读思考和解决相应的问题等等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实践。从而使过去的那种阅读和理解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八、分层:取得各自的理想效果
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受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对教师所教学的知识的接受程度、训练能力的层次也必然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复习课上对学生要按不同层次要求,分别对待,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例如修改病句是一项语文基本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复习课上教师就有必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病句的类型:
①结构错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重复累赘、语序混乱等),②逻辑错误(概念模糊、自相矛盾、概念划分不当等),③修辞错误(褒贬不当、比喻不贴切、夸张过分等)。然后再在黑板上出示典型的病句:先出示有单一毛病的,再出示有两种以上毛病的病句,然后提出第一部分的题目每人必做,第二部分的题目不会的同学可以不做,成绩好的同学在修改完成后还要指出句中病因。经过分层处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如果再辅以分层辅导,效果会更好。
九、迁移:推动综合能力训练
迁移,是以对过去教学内容和训练能力的复习为基础,向新的复习内容迁移,向其他方向扩展。这种复习方法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做法。复习课实践显示,使用迁移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看图学文是贯穿于小语整个教材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复习课上教师则需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看图学文课文的复习上来,指导自我复习。实际上,学生完成这种迁移之后,不仅所需复习的知识、思想、内容得到了复习,而且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都能得以提高。此外,看图学文的复习还可以向看图说话写话、看图作文迁移,用看图学文中所学得的观察、想象、写作方法去指导看图、说话、写话和作文。这种复习已不是一篇课文或单项知识的复习,而是转向对一个网络知识的复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复习不仅在训练程度,而且在训练角度上都得到了加强。
固镇县唐南小学 方伟
关键词:高三复习,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是高中时期一个重要的学科,也是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最困难的一门学科.如何学好数学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关心的话题.笔者认为,数学的新课教学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改善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提高高中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方法.针对许多已经被学生理解但因为长时间没有复习而被遗忘、混淆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是提高高考数学成绩的关键.因此,做好高中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工作对学生最终取得好的成绩至关重要.
一、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要在高中数学复习课堂教学上进行创新,要从教师的理念开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点拨者,特别是在高三的数学复习阶段,尤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事实上,一个真正称职的高中教师是会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知识储备,不断地寻求资源来实现自我的成长.用数学和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让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
二、消除学生心理上对数学的恐惧和反感,带领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在高三复习的阶段,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学生处于神经极度紧张的特殊时期,一个很小的失败都有可能造成他们精神上的崩溃.所以,在复习教学时,教师要尤其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精神,不能被失败所打垮.而且一次的失败很有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阴影,让学生对该类型的数学题产生恐惧和反感.这时老师既要把学生不懂和不理解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讲解,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解决该类型题的方法,要加强这种类型题的练习,直到学生搞懂为止;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鼓励,带领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在高中数学中,解析几何应该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之一,而且非常重要.解析几何的难点有很多个:第一,解析几何的计算量很大,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计算技巧,而且要十分仔细,一旦在某个步骤中出现计算错误就难以继续进行计算;第二,解析几何的技巧性很强,要根据解析几何的算式、图像进行仔细的观察,找出计算和图像的突破点.因此,我们班级的很多学生对如何解决解析几何的问题都很茫然,而且因为长期以来总是做不对,对解析几何也产生了“畏难情绪”.
首先,我带领全体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和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因为所有的难题都是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累积起来的,从最基本的概念公式入手,为解决难题奠定基础;然后,我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对解析几何里可能出现的计算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然后让学生充分练习和观察;最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解析几何的训练,让学生在真正的解题中,巩固自己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但要注意,解析几何的难度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解析几何的题目不要过多,以1~2道为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研究,最终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采取这样的方法,我们班的学生对解析几何题目的解决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熟悉考纲,针对考点进行复习
在进行数学复习时,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引导人,教师的复习重点常常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判断.因此,教师要熟悉考纲考点,为学生复习提供正确的方向.高中数学在进行复习时,教师要抓住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同时,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要理清教学内容的框架,为学生构建出逻辑清晰明确的知识网.这样便于学生把握知识,准确地抓住知识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架构,形成全面的知识架构比用题海战术进行复习要有效得多.
四、强化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合作进行复习
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效率可以从加强课堂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复习开始.让每一名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对教师在复习中仍然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复习.这样能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数学探究环境,使整个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以增强高中数学复习课的针对性,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五、总结
随着升学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提高数学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要让每一节数学复习课都有意义.上文所提到的几条相关方法都是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对笔者的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对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连春兴,王坤,周晓知.不尽相同的理念风格迥异的设计——兼对高三数学复习的宏观思考[J].数学通报,2014(04).
关键词:数学复习 目标 整合 自主
对于复习课,教师有不同的认识。教师心中如何定位数学复习课的高度,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数学复习课要充分注重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在巩固数学知识时感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一般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 确定适合、适量的复习目标
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所处的学段以及任教班级的实际学情来综合确定适合、适量的复习目标。复习课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可分为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复习。单元复习是在整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除了要复习单元知识,还应在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方面下功夫;期末总复习时,要把握本册内容的教学主线,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毕业总复习主要抓知识间的结构,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有条理、系统的知识网。在学段上,第一学段要注重技能训练,适当地渗透数学思维;而在第二学段则反之,注重数学思维培养,轻技能训练。复习课目标的确定最关键的还是要看班级的实际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性,关注个体存在的差异。
一线教师往往认为复习课难上,因为复习课涵盖知识点多,需掌握的内容也较为繁杂,结果导致教学上要么教师不停地讲授知识点,要么不停地搞题海战术,结果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在制定复习目标时就要在复习内容、学段、复习跨度和学生整体情况中有所侧重,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要把握其中的一到两个方面进行考究,制定复习目标即可。
二、整合相关的复习内容
上好复习课,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合并,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独立的。往往学生碰到综合性的问题,无从下手,原因在于没有对复习的知识进行资源整合。内容整合主要包括主题整合、技能整合和方法整合。
主题整合常用在期末复习和毕业复习中,将相似主题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复习。例如以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包括了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二)、比、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与形、总复习。教师在复习时候可以将相近的单元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比如比和百分数、分数乘法与除法。这样将主题相近的内容整合的优点在于可以将相关知识点进行结合,辨析联系和区别,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链条。
学生掌握的某几类解题方法或者某几种流程步骤之间存在共性,我们把这些共性进行通用化的整理融合,并明确联系与区别,这个过程就叫做技能整合。比如小学阶段画图形的旋转、平移图形这两个技能在复习就可以进行整合,进行对比和辨析,总结出图形在旋转和平移过程中图形的变与不变。又比如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和平行线也可以进行技能整合,同时结合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画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就可以形成一条很好的知识链。
方法整合是指在相关知识点运用到同一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运用同一种解题技巧方法进行整合复习。例如六年级下册对常见的规则的平面图形进行面积总复习时,它们的面积都是运用相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即转化思想推导的,把这些新图形转化为所学的平面图形再求面积。如果教师再进一步拓展延伸,所有对边平行的四边形面积通用公式都可以表示成(上底+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可看作特殊的梯形,即上底为0。
通过主题整合、技能整合、方法整合可以把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把知识点读懂、读透,进而将相关知识贯穿起来,不容易造成知识点之间的脱节。
三、提倡自主的复习方式
数学复习课不能是一言堂,而是要相对地开放自主,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都说过这样的话:“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们怎么还是不会呢?”教师是否反思过为什么复习许多次,练习过多次,还是有学生不会呢?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在学习中做到自主,知识还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因此数学复习要做到方式自主可以从几下方面进行:
1.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要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必须是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网络,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网形式各样,它们保留了各自学习的独立性,又体现出了学生的个性,展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活性。数学知识只有靠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才会被学生铭记于心,熟练解决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授更有成效。
2.自主分析综合习题。复习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巩固练习的设计,在练习设计时,理应避免出现搞题海战术或单一的练习,应多设计一些综合应用较强或典型易错的习题,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主分析,层层深入,抓住错误的原因(比如学生粗心、观念冲突等),运用辨析对比,让易混淆、易错的知识点得到突破,达到练习的目的。
3.自主选择拓展内容。教师在复习课上,常常以题为纲,付出很多精力,结果学生的复习成效却很低,甚至不上复习课根本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学生在上了一节复习课后没有额外的收获,这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选择扩展的内容,使其温故而知新,提高原来的教学层次。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小教师讲评试卷,以学生的思维方式讲解,可能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全体同学吸收。
总之,一节好的复习课,必须要从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出发,综合考虑,抓住一切契机,创造性地利用教学资源,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在数学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数学能力得到锻炼,数学思想得到发展,有效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郭晓清.谈谈数学学习中的理解[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中),2014(1).
作者简介:
专题复习课在于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所学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扩展知识视野,从而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绝不是单一的对旧知识的再重复。与新授课相比,有其难度。首先,缺少相关教学参考,内容多而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相对而言知识量大、趣味性低、能力要求高。再次,还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也是比较乏味的。怎样讲好专题复习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二、明确课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再加上对考试要求的分析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专题课的复习目标。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专题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是高效率的。
三、创新思维视角,引领知识回顾
专题复习课如果只是以传统的时序来串联原有知识,学生的认知依然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框架内,算不上是真正的专题复习。只有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揭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才能达到深化理解、扩展视野的目的。在“以明清专制统治、对外关系看封建社会衰落”一课中,打破时序,以封建社会的衰落为主线看明清,让学生改换思路,重新编排相关知识点。设计从改革事中、国门开闭、枪炮声中三个方面让学生理解这一时代特征,带学生走进历史情境。
封建社会的衰落,以“废除丞相”“设军机处”“八股取士”“文化专制”作为改革事中走入歧途而衰落的佐证;
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闭关锁国政策”三幅路线图得出由繁荣到动荡再到衰落的教训;
最后中西对比证明封建社会由于多种原因交合退出历史舞台。全新的角度不仅让学生巩固旧知,更牵引出新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合理运用史料,培养高端能力
专题复习课更看重史料的作用,更需要把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在这一课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等等。在“文字狱”一处的设计中,引用了清代史学家李祖陶在《满堂文略》一文中的话“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用名家论述以论证史,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清朝知识分子的如履薄冰,深刻意识到文字狱对思想言论的禁锢、对文化的阻碍。在讲解明清对外关系时,读郑和下西洋图,主动开放带来社会繁荣;
读戚继光抗倭图,被动开门导致社会动荡;
读闭关锁国图,主动闭关引发社会衰落。学生经过联系、思考就会得出结论,对外关系反作用于国家实力,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进程。
五、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活动,以活动的创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导入时,以课外知识如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和珅的真实身份等,衔接课内知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在讲解八股取士时,请学生代入明朝举子身份,分析“举头空羡榜中名”的原因,得出科举考试的变化。而考察基础知识时,借鉴历史节目,推出“历史王者”,学生根据对教师给出历史事件的了解,在1分钟内说出与之相关的关键词,如果有5个以上和事先给出的相符合,即可获得称号。这样,学生有了历史的思维、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的方法,使之体会到历史的学科特色。
六、把握整体、精雕细节,有效解决问题
在这一课,分析明清封建社会淘汰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进行中西对比:清朝加强专制、闭关锁国,欧美各国却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逐渐步入近代。这样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明显感知中国的渐趋落后,由此近代中国遭受侵略也不难理解。这样的对比,既简单回顾了世界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体悟,并进一步培养其全球史观。当然,相比于整体,专题复习课的细节更容易被忽略。一堂没有细节的历史课就会失去灵动,学生也容易泛泛而记。因此,在关键地方设置了几处细节,如废丞相背后的君臣博弈、军机大臣的传述缮撰、文字狱的捕风捉影等。复习课不应是枯燥的代名词,生动活泼的细节体现和整体性同样重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专题复习课的有效性。
江苏溧阳二职高 鲁旭东
笔者自起,一直担任职业中学对口升学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生源素质也普遍较低,学校师资十分紧张,本人除了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还要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同时还兼任高二语文教学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课题。归结近十年的单招语文复习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力抓课堂质量,打好语文基础
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单招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从目前全省对口单招的形势来看,今后要想提高单招语文成绩,唯一出路就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职业高中的课堂教学与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区别。首先要摸清学生的语文基础,职高学生的语文基础往往较差,语文能力也较低。因此,有必要依据这一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例如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读生字词,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现代文的阅读分析,文言文的阅读等等,都必须从最基本的做起。然而这些内容就必须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专门进行补充。
课堂教学除了内容的延伸,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练习法等等要善于综合运用。当然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借鉴运用,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知识相对固定,这就要求学生能多阅读,并在阅读练习中掌握文言文的规律,像虚词的用法、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古诗词名句欣赏等等。
打好语文基础关键在平时。因此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堂教学对高三的复习质量有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很多,笔者在此并不一一展开,而是要专门谈谈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当代职高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各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笔者去年9月份曾从另一老师手中接任一个高二班级,上第一节课就明显觉得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缺乏默契,学生不知道如何听课,如何规范作业;学生不会读语文书;学生手里没有语文学习的工具书,不会做笔记;学生对平时的测验试卷不会订正;学生也不善于在课堂上讨论老师的提问,对老师的启发“视而不见”,课堂死气沉沉。为此笔者花了半年时间,一点一滴,一步步地从头培养,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一学期后,该班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因此,我始终认为高三的语文教学要实行轮换制。
二、研读考纲,以本为本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对口单招语文考试始终是依据单招的考纲要求来命题。无论是题型、范围,还是试卷结构和难易程度,考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在考纲的“附录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的【试卷内容比例】中规定:基础知识(约15%)、现代文阅读(约20%)、文言文阅读(约10%)、文学作品欣赏(约10%)、口语交际(约5%)、写作(约40%)。在【题型占分比例】中规定:客观题(约40%)、主观题(约60%)。另外在“附录四题型示例”中显示:客观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个别题为默写填空题),主观题以问答题为主(包括口语交际和写作)。此外,考纲还对考试目标层级(“识记”“理解”“掌握”“综合应用”)都做了明确的说明。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高三复习时必须首先认真研读考纲,从而使我们平时的复习具有针对性。
目前职高单招考试还是以考书本知识为主,特别是客观题和简答题考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例如的单招语文试卷中,“第一卷”的第4、5两小题,都是选词填空。其中第4题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题干是“这是我知道的,凡我编辑的期刊,大概是 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 于死者毫不相干, 在生者, 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这一句群就是出自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第5题是选择实词填空,题干是“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 以至于 ,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辈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 。”这一句群出自课文《读〈伊索寓言〉》。面对诸如此类的考题,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就要紧扣书本,细化书本知识,把书本知识与考纲要求相互结合起来。
以书本为本,并非不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相反要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通过语文知识的应用来提升语文能力。书本只是一种知识的载体。例如05年的单招语文试卷第一卷中的第16题,分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的修辞手法。这题干出自课文《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手法。借助课文内容来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理解与运用的掌握程度。
依托书本复习时,也并非重新上新课,而是根据考纲要求,确立起复习主线。其中我认为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把四册语文书中的内容和有关知识点作适当的科学归类,做到纲张目举。比如,可以按四册书的顺序,归类成“现代文基础知识与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言文基础知识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训练”等等。第二,复习课应该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安排合理。由于复习课的知识容量较大,所以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复习提纲(包括学生的预习要求),课后要经常性检查,及时调整和补充。第三,以书本为本来复习,特别要重视每篇课文的重难点,要重视书本练习题的示范作用。近年来的考试题目有的就是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例如05年的单招语文试卷第二卷的.简答题(一)《蜀相》中的两题(第42题、43题),就完全是书本上面的练习题。当然有时会作形式和要求的改变。
三、组织多轮复习,安排各有侧重
根据多年的单招语文复习经验,特别是常州市的单招语文复习模式,语文复习工作要求条理清楚,循序渐进,也要各有侧重,搞好穿插与衔接工作。一般来说,高三语文复习分四轮开展:第一轮复习课文。要求一篇一篇进行梳理,做到全面细致。时间安排约18周左右。第二轮专题复习。根据高考试题题型,分“基础知识”、“文段阅读”、“文言文”、“口语交际”、“写作”等若干专题进行复习。时间约10周左右。第三轮是综合练习。根据对口升学的要求,着眼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题能力,可以选择性做6-8套综合练习。同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时间约4周左右。第四轮是模拟考试和自主复习。模拟高考的试卷、试场、考试要求,做2套试卷。同时要让学生自主复习,回归到语文课本。时间约3周左右。
以上四轮复习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各有侧重,互相融合的。例如作文复习,就应该穿插在每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并形成系列。我的一般做法是:对于大作文,先复习文体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读后感、小说、以及各种散文;然后专题写作--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另外作文技巧--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等也要穿插复习。对于小作文,主要是系列性的片段训练--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等;还有补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一句话,作文复习关键在平时,以话题作文为主攻方向。
此外,文段阅读的复习也应该穿插在平时。因为,近几年的单招语文考试中,现代文段阅读的内容都是选自所学课文,60余篇现代课文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集中复习完。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就要强调文段阅读的重要性,就一些重点课文和重点段落,要多深入分析。也可以选择一些重点段落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出题,教师进行归纳引导。而基础知识专题和文言文的专题则可以作为第二轮的复习重点,集中进行较详细梳理巩固和训练。
四、广泛采集信息,分析考试方向
考试的信息(特别是命题要求与方向)的收集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可以分析新的考纲要求,也可以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还可以分析教育考试权威人士的讲话……。这些对今后的考试有着预示作用。下面就近两年的语文试卷作一简要比较分析:
题型 题号 卷 分值 05年卷 分值
试卷一一、基础知识 1 形近字认读 2 多音字认读 2
2 字形(短语中的错别字,别字为主) 2
3 词义(短语中加点字解释) 2
4 选择关联词填空(课文中句群) 2
5 选择实词填空(课文中句群) 2
6 成语使用(课外句子) 2
7 修辞手法的判定(书中句子) 2
8 病句(课外句子) 2
9 标点符号(课文中的句子) 2
10 语义辨析 2 工具书的使用(查词典) 2
11 工具书的使用(查字典) 2 文学常识(作者作品文体) 2
12 句子衔接 2 应用文体知识 2
13 应用文体知识 2 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2
14 句子表达方式判定 2
15 文学常识 2
二文段阅读 (一) 《敬业与乐业》(第2册) 8 《荷塘月色》(第1册) 8
(二) 《内蒙访古》(第2册) 8 《读〈伊索寓言〉》(第四册) 8
(三) 《壮丽的三峡》(第4册) 8 《拿来主义》(第4册) 8
三文言文 1 文学常识(作者作品朝代) 1
2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1
3 文体知识表述 1 “之”的用法 1
4 文学常识(课文阐释) 1 “其”的用法 1
5 文言文理解 1 《送东阳马生序》的理解 1
6 文学常识(课文表述) 1 实词用法 1
7 文段阅读理解 1 背诵(诗歌排序) 1
8 名句出处 1 错别字 1
9 标点使用 1 通假字 1
10 句序排列 1 注音 1
11 通假字 1 实词释义 1
12 读音 1 虚词填空 1
13 实词释义(古今异义) 1 特殊句式(判断句) 1
14 特殊句式(省略句) 1 词类活用 1
15 词类活用 1 特殊句式(倒装句) 1
16 特殊句式(倒装句) 1 句子翻译 1
试卷二一、简答 (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 8 《蜀相》 8
(二) 《废墟》 8
二、设计对话 家庭3人对话 6 家庭2人对话 8
三、应用文 计划 6 简报 10
四、小作文 记叙 10
五、大作文 话题作文(不写诗歌,不少于500字) 50 话题作文(不少于600字,无文体限制) 50
由上分析,近年的语文考试有一定变化:1、进一步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2、突出文段阅读(阅读分析能力);3、主观题量增大(简答题);4、强调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5、话题作文篇幅增加……。
对于高三语文复习,各位同行都有较丰富的经验,我仅仅是根据一己之见,想抛砖引玉,共同探究单招语文复习的规律和方法。不足之处,望请指正。
府谷第一小学 张敏霞
四月中旬,我校语文教师公开课擂台赛拉下帷幕。此次活动围绕“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专题研究进行,呈现了不少亮点。但也不免有些失误和不够恰当之处。我们的思考是:
一、课堂板书要有效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少教师取消了课堂板书,我们认为十分不妥。课堂板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适时书写的,它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简要勾勒出来,给学生一种自然生成的感觉,让知识的形成过程顺理成章,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语文教师的板书犹为重要。从有效的角度考虑,低年级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姜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在板书的时候一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高年级教师板书要精练,提纲挈领,要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板书也要注意细节,如:板书时以尽量不挡住学生观察视线为益。
二、多媒体课件要有效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好的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杨老师在教《小英雄雨来》的时候,以传统教学为主,重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把握,而在教学本文的精彩片段----雨来挨打的场面,先让学生接合语言文字认真朗读,体会雨来的坚强和鬼子的凶残,在适时出示影片《小英雄雨来》中雨来挨打的精彩场面,这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也让听课老师们为当时的教学效果好而震惊。评课教师一致认为这一次多媒体的运用是画龙点睛之举,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然而许多教师在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时,却很难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周老师在教学六年级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候,能够做到精心备课,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但忽视了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这篇课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计了听课文精彩片段的朗读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了一遍课文,就开始去理解课文内容。结果,学生由于对文本比较生疏,导致以后的教学环节难以持续。课堂气氛也很不活跃。实际上,这片课文让学生自己自由朗读的效果要比听课文录音的效果好多了。长达十多分钟的录音,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让他们失去了对文本的把握机会。
三、教学语言要有效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
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切入点,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乱说一气。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时候,首先让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就朗读提问:你了解了课文的什么内容?学生一时也不知道从那些方面回答才好,于是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提得有一点大了。其实,老师还不如去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杨梅的那些方面?这样也许会好一些。
四、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例如:学生练习以前要组织到位,不应在活动中不断调整指令,干扰学生活动或造成活动的无序性。)
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环节中来。谭老师在教学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爱动的特点,教学语言十分亲却,经常提醒学生的座姿和书写习惯,教学活动组织有效。
随这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针对讨论,我们认为一定要组织有效。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
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教研专题,以后我们还将围绕此专题继续深入地探讨。关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学习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要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就要求课堂不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如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几种表现 要解决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几种表现有所了解。在我们的课堂集体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不先进。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出了问题就像轮船在大海上航行失去了方向。方向迷失了,所有的努力都将会徒劳。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在我们一些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①师生一问一答式;②教师主讲式;③学生放任自由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怎能提高,语文水平怎能发展?
2.文本解读不准确。文章是教学的载体,学生的听、说、读、写、书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很多都是通过解读文本来实现的。试想教师文本解读出现了偏差、错误,或者教师的文本解读只停留在表层意思上,不能够深入,那么学生在文本的解读出现困难和偏颇时,我们又怎能加以正确的引领?文本解读不准确,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怎能提高?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凭借“文本”引领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国的语言文字。“文本解读”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会文,不要人云亦云,照抄照搬。因为你要让你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悟,教师必须得先有感悟;你要让你的学生有所体验,教师自己必须有所体验;你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也必须得先学会质疑;你要让学生对文本的信息有所获取,教师也必须得先学会对文本信息进行了解、整合和筛选。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不会的,往往就是教师自己也是不会的。
3.教学设计不聚焦。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一些年青教师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什么都教,什么都学,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进行合理取舍,看上去对学生很负责,不放过每个词句、每个段落,可结果学生却一无所获。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你什么都抓,相当于什么都没抓。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学会取舍,学会整合,学会聚焦,我们才能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集中精力在几个点上学透、学够、学深,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所得,有所收获。
怎样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呢?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学会“聚焦”,找出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整合文本的教学内容,在以“点”带“面”,以“面”带“体”中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4.课堂实施不灵动。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言语过于理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生交流过于机械,都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情意的投入、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时间的分配等也决定教学的效果。我们的课堂实施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语文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还给学生。
5.教学反思不深刻。我们都知道“反思促提高,反思伴成长”,教学反思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等进行反省、提炼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要经常叩问自己,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高效的?哪些又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问题的产生是在教学理念上、文本解读或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上。只有反思深刻了,行为跟进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发生质的改变。如果是这样,那么语文课堂的增效、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就不难实现了。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的几个环节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环节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进行课堂观察时,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备课的有效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文本解读准确深入。教师要能动地有个性地解读教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能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必须根植于对文本的深入体验感悟,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脱离原文的个性化理解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教师要将教材读“厚”:一是读懂,明白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与作者和编者充分对话;二是读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作品、评论等;四是为学生而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重点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推敲、揣摩、体味语言文字,做到将学生可能有的体验、感悟了然于胸。
内容安排适度、适量。在一堂课中学习内容过多,要求过高,学生就会难以消化;如果内容过少,要求过低,又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试教中,卢老师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曾出现面面俱到的现象,觉得有许多语言点可以进行教学,如一些特殊标点的作用,许多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觉得都体现了语文的特点,对学生的语文发展都有帮助,从认识和感情上来说有点舍不得。但毕竟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什么都抓,什么都学,只有抓住一两个最有训练价值的,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果。2.课堂的有效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要求语”要清晰明白;“交谈语”要亲切自然;“评价语”要中肯有力;“总结语”要精准扼要。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觉得卢老师的交谈语非常具有亲和力,说的话能紧扣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有很好的吸引力。如果在评价语和总结语上再下些功夫,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课堂上什么时候要“重锤敲击”,什么时候要“一带而过”;哪些内容要“取”,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地方要“精”,哪些地方要“略”等都应有妥当的安排。一节课过去了,教学任务还没完成,或者说教学内容早已完成,课堂时间还剩下很多;亦或是教学时间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等都会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还应更科学。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关注少数尖子生,而应关注所有学生。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热情,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点,关注全体听、说、读、写、书,多给全体学生思考、想象、体验、感悟的机会和时间。3.练习的有效
课后练习不在多,而贵在精。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今天卢老师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学生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的练习,应该是一种较好的尝试。“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动力。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不断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整个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但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验来说说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的备课环节似乎并不在教学有效性的讨论范畴之内。实则不然,要谈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的备课谈起。首先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他是站在何种角度去设计教学的预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无论如何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也一定会各有所得。如果仅站在老师如何教的角度去设计可能使教学有序进行,但真正学生与教师的收获就很有限了。其次,一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多少,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了他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角度。而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解读文本则尤为重要。
如:《欢庆》这首诗写的是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整首诗内容浅显易懂,但极具内蕴。如何解读这么短的一首小诗,让它变得饱满而富有意义,颇有难度。我参与了倪老师备课的过程,目睹了她为把每一句话挖透而费尽心思,尤其是解读“蓝天放飞洁白的鸽子”这一句。对于“鸽子”的理解要到怎样的层面,很难把握。要体现它的自由、欢快,还是要体会到“和平鸽”这一层面?对于这点一直定不下来,结果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和平”这一层次,教学时就比较牵强,得不到学生的共鸣。重新定位之后,这一环节上得相当地成功,成了本课的一个亮点。另外,最初人们欢庆国庆的方式中有一张国庆大阅兵的,学生在看的时候没什么反应。考虑到这样的画面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后来换了几张贴近学生生活的,结果学生在看的时候非常兴奋,成了本课的又一个亮点。由此可见,充分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水平,再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演绎文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精心导入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教学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铺垫。倪老师在执教《“红领巾”真好》时,是这样导入的:清晨,天蒙蒙亮,小花、小草睁开了睡眼,小动物们都从睡梦中慢慢地苏醒过来,树林里又开始热闹起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听到了什么?(伴随着的是一阵动听的鸟叫声),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了有许多快活的小鸟的图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
从有效的导入新课,我认识到成功的教学导入要实现两点:其一是激发兴趣;其二是启迪思维。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新课伊始,通过富有童趣的语言导入,再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听觉上的冲击,使学生得到情感上共鸣,心灵上的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们用一种良好的状态去学习新的内容,克服学习的厌倦心理,被动心理。据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很难保留在记忆里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新课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开了好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肯定会得到提高。
三、巧妙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其结果,教师不断发问,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使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才能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三个“度”。
1、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比如教学《草船借箭》设计问题“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周瑜为什么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这就未免过于简单,学生读完课文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
如上述案例,教师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言谈一谈课文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分别是怎样的人”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局”,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教学二年级《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可以抓住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能当上‘万兽之王’?”展开教学,让整个教学在一个大的问题情境中展开,一下子就抓住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重点,突出了语言训练的特点。
3、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这学期有幸听了来自新加坡的庄老师上的阅读课《苹果树》,在课堂上课上她先让孩子们看了图文结合的文本,然后在整堂课上只提了四个问题:①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②小男孩有什么变化?③你还发现了什么?④你想到了什么?回答了前三个问题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回答“你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后,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就像大树那样无私地爱着我;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我的家人,不管我怎么对待他们,他们一直都对我很好很好„„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对文本意义展开创造性建构,丰富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四、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读悟结合,加深体会
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才能走进文本。在执教《晏子使国》一课时,不少老师都会抓住“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和“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地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这两部分的句子,来进行朗读,在读中品悟,楚王侮辱晏子的险恶用心,在读中品悟晏子做为一个外交官有礼有节地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口才,让学生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名格言的真正含义。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执教《苹果树》一课时,在学生通过说感受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之后,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她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出发布置作业: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写下来。这样趁热打铁,凭借学生升华体会之际,进行写话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都很强的基础性学科,要体会人文性,脱离文本,读悟不结合,是天方夜谭,是无法实现的,要实现工具性,读写结合就是一种好形式,寓学于用,寓用于学。
一、认真梳理内容、仔细分析学情是有效复习的基础
复习课要针对知识系统中某一子系统, 在一节课内以再现、整理、归纳、训练等方法再次组织学生学习。由于内容多而杂, 要将知识做到有效地沟通, 并能在复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能力。首先教师要对复习内容有较系统的认识, 此外, 还要对学生有较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结构。
(一) 把握知识体系
把握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对复杂的知识能有一个清晰、简洁的归纳, 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例如, 在复习“数与代数应用问题”时, 不能只停留在将烦琐的各种类型应用问题的罗列再现, 应该立足于数量关系的意义理解, 注重各类问题解题策略之间的内联与沟通;应该立足于数量关系的结构变换, 注重把散乱、孤立的多个应用问题给以结构演变, 凝聚成若干个简要的结构模型, 帮助学生构建“简结构, 多题量”的应用问题认知体系。例如三步复合应用题, 如果基于数量复合关系的基本结构进行类型识别, 可以归结为四组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和”的结构, 以“两积之和”作为基本结构, 带“两商之和”;“差”的结构, 以“两商之差”为基本结构, 带“两积之差”;“商相等”结构, 即归一问题 (正比例关系) ;“积相等”结构, 即归总问题 (反比例关系) 。每组基本结构可以作出相应的扩缩变换、情节变换、可逆变换等演变。
以“简结构, 多题型”的梳理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复合应用题关系结构的演变及类型、简单问题之间的凝聚, 充分体现结构的涵盖力, 也为学生复习时提供了简洁的路径, 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 分析学生学情
复习课是在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后进行的。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学习落实的程度会受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 它的差异性较新授课与练习课更为突出。
因此,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尤为重要。了解学情从何着手?笔者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关注。
1. 关注课前的前测
为了使复习能更好地达到对症下药、查漏补缺的目的, 教师在复习前应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些课前的前测。比如在复习“量的计量”时, 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前测:发现学生的错误大多集中在“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转换, 以及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 特别是碰到“5小时45分= () 小时= () 分”的连等形式, 学生的错误率更高。因此, 教师在组织这节课的复习时, 在引导学生完整地梳理各计量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之后, 重点组织学生质疑“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以及容易错的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上。
2. 关注阶段性评价
如在一次测试中了解到的情况:
发现学生在算 (4) (5) (6) 三题时错误率特高, 原因是将这七道能简便计算与不能简便计算的题放在一起, (1) (2) 两题可以简便计算, 学生自然进行简便计算;第 (3) 题不能简便计算, 学生误以为下面都不能简便计算了, 于是就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因此错误率极高。从这组题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进行自主简便计算的意识极差, 所以在复习阶段就注意将按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和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混合在一起, 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并提高简便计算的意识。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常的作业,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存在问题的情况, 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
二、精心设计复习素材是有效复习的保障
有效的复习材料, 要具有现实的、开放的、有意义的、有思考价值的、有利于梳理的特点。那么, 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复习素材呢?
(一) 以点带面, 加强整合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统构成的, 而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 然而数学知识之间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整体结构。因此, 教师在进行任何部分知识的复习时, 要站在整体的视角下, 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比较把知识串联在一起, 达到复习一点懂得一片、理解一片贯通一面的目的。
比如, 在复习六年级下册“分数问题”时, 就可以把前面的“倍数问题”与后面的“比的问题”连在一起。使学生沟通“倍数”“分数”和“比”这三者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题组训练, 比较梳理
所谓题组训练, 是指围绕某一训练目标或知识点, 精选一组有代表性、系统性的问题 (习题) , 将知识、方法、技能融合其中, 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感知题组内在的规律, 发现题组蕴含的知识和方法, 达到培养能力和思维发展的目的。例如, 在复习百分数乘除应用题时, 可以呈现以下题组。
题组1: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 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的62.5%, 种玉米多少公顷?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 种棉花的面积比小麦多10%, 种棉花多少公顷?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 种大麦的面积比小麦少20%, 种大麦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160×62.5%, 160× (1+10%) , 160× (1-20%) , 然后进行比较。
题组2: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 刚好是第二季度生产数量的80%, 第二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 比第三季度少生产20%, 第三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 比第四季度多生产20%, 第四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学生列式解答:1800÷80%;1800÷ (1-20%) ;1800÷ (1+20%) 。
学生通过这两组题的练习, 对百分数的乘、除法应用题作了较好的比较与梳理。
(三) 变换训练, 贯通联系
变换条件或问题的联想训练, 在应用题的复习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它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 在复习“有关分数综合运用”时, 教师可以通过对原题的改编达到沟通。
教师先出示一道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学生马上回答是180千米, 接着教师提出:改变第二个条件的说法, 但所求的问题不变 (还是已行了180千米) 。看谁编得越多越好。
学生先独立改编, 再经小组交流, 反馈摘录学生改编之后的几种情况:
生1:这辆车已行了全程的60%, 列式为:300×60%。
生3:这辆车已行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的比是3∶2, 列式为:300÷ (3+2) ×3。
生4:这辆车已行的路程与全程的比是3∶5, 列式为:300÷5×3。
生5:这辆车已行的路程是剩下路程的1.5倍, 列式为:300÷ (1+1.5) ×1.5。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以上这6道题的第一个条件与问题作了交换, 又得出了新的6道题, 再让学生先独立解答, 然后交流, 并进行质疑。
像以上从一道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开始改编, 使学生在联想变换和解答中对题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分数”“比”“倍数”等问题在解题方法上得到了梳理和沟通。
三、灵活把握复习方法是有效复习的关键
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灵活把握复习方法。而复习方法的把握应从学生角度思考, 看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是否得到真正调动, 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自主梳理过程。自主梳理一般有课前的自主梳理和课中的自主梳理。
(一) 课前梳理
课前自主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布置复习提纲
即在复习课之前给学生几个问题作为复习提纲。复习提纲要简洁、有概括性, 能勾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 又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前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 在复习“因数、倍数”之前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复习提纲:
(1) 仔细阅读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第12~26页, 第79~94页。并记录:
(1) 什么叫因数与倍数?
(2) 2、3、5这几个数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
(3) 什么叫质数和合数?
(4) 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什么叫互质数?
(2) 请你针对45和9这两个数, 并根据以上每一个问题, 各说一句话。
2. 布置预查式的题目
在复习之前设计几道综合性稍强、涵盖性较广的练习让学生先练。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所在, 为复习找到真实的起点。
例如, 在“复习组合图形面积”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下面各图的周长与面积 (单位:厘米) 。
3. 提供预习性的记录单或表格
顾名思义即课前利用记录单与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梳理。
例如“比和比的应用”的复习课, 可让学生在课外边复习边填写下列表格:
以上的三种课前梳理方式, 都是在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预测性练习和复习要求的提示下进行的自主回忆梳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的能力, 又为教师的复习找到了真实的起点, 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二) 课中梳理
所谓课中梳理, 就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梳理。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自主梳理, 一定要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或素材进行梳理。梳理的形式是多样的,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 提出问题, 引领梳理
课内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梳理。形式与课前梳理布置复习提纲相似, 只是梳理的时间放在课内, 而且这里的问题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得以解决。
例如对“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一课的复习,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教师要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1) 学过哪些基本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 揭示出七个基本图形)
(2) 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3) 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得到的?
(4) 在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要注意什么?
第 (2) 个问题估计学生能很快地写出计算公式。
第 (3) 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些遗忘, 教师可以呈现原教材文本, 帮助学生回忆, 使学生能够再次复习转化思想。还可以设计一组一条底边和高相等, 一条底边在变化的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让学生在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后, 感悟到计算方法的联系。
第 (4) 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质疑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 以及在观察图形时关于底、高对应等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 如可以画多少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多少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或梯形?
2. 以练代纲, 引领梳理
设计几组有代表性的题目, 通过练习评讲达到复习的功能。例如, 在复习六年级“简便计算”时可以这样以练代纲引领复习。
先来做第一组的5道题, 你觉得怎么算方便就怎么算, 然后再做第二组题目。
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做左边的5道计算题, 目的是让学生梳理出运算定律, 并知道这组题都可以直接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接着通过改变各题的运算符号或数据 (见第二组) , 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从中获得了怎样计算不容易犯错的经验;进而引出结论:做题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选择方法。这样既夯实了基础又重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接着出示第三组的3道题:
通过题组的练习比较, 能让学生明确在计算中有时是题目中某一部分能简便;
最后出示第四组题目 (如下) , 得出转化后能简便的结论。
因此在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时一定要合理、灵活。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教师的引领点拨,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自主梳理了简便计算的四个层次, 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技能。
(三) 采用提问与自主梳理相结合
在学生自主梳理的同时, 为了让复习更具有效性, 教师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提问, 通过问题的引领达到复习的目的。
例如, 复习人教版四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总复习第96页) 。
1. 课件演示, 以教师提问对答的形式, 复习直线、射线、线段。并提出这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 形成表格。
2. 课件呈现小学阶段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 (如上图) , 并向学生提问:哪些图形是由直线构成的?哪些图形是由射线构成的?哪些图形是由线段构成的?并据此进行分类。
(1) 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切入, 以问答的方式复习垂直、平行。
(2) 由射线构成的图形切入, 以问答的方式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分类、角的性质) 。
(3) 由线段构成的图形切入, 以问答的方式复习三角形 (包括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包括四边形的分类) 。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由于教学方式传统、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职业怠倦的形成、教育机制的陈旧等等因素的影响,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没有走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怪圈。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跳出小课堂和单一的课本,走向生活与实践,真正地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课文当作教学目的。其结果是: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但语文能力却没有明显提升。
其实,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语文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认真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训练,取得新的收获,从而达到“用课文教学生学会语文”的主要目标。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搞好两个开发:课程开发及组织、引导、激励学生的方法、手段的开发,让学生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能把读书、写作化作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这才是优质的语文教学。
二、注重平时,强化重点、难点训练
就农村小学语文来说,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填写的试卷分析表中,无不反映这一问题,整改措施中也无不包含诸如 “强化阅读、写作训练”等字眼,但就是收效不大。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平时少训练。如果把在复习期间让学生集中练习的阅读、写作的多如牛毛的题目,用在平时,一天一练,或是几天一练,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如果我们重视课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应该如此低下;如果我们重视每课时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阅读、写作目标的达成度,在教给学生阅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像对待考试中的短文阅读一样去阅读每一篇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让学生像对待考试作文一样写好每一篇习作,学会写作,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就不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自觉地走向社会生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参与课余实践活动不多,使得学生的目光与思维被束缚在教室里,拘泥在课堂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无法接触,更谈不上应用。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在立足課堂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课堂生成资源中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切入点,尽可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从教室带入大自然,去采撷大自然中的美妙诗篇,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激活思维与语言的潜能。如春天来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对春天的感知,延伸至走到大自然中去实地体验与感悟春的美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走向他们向往的生活。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逐步养成在平时生活中培养自己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如可以布置学生每天看看新闻等课余活动。
四、关注个性,让学生愉悦地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目前的教育中有些教师虽然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但很大程度是流于形式,“放手”不够,未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的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文章的时代感强,文质兼美,富有活力。但有些语文教师对一篇篇优美的文本所采取的支离破碎的分析与讲解,逼着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味同嚼蜡的意义或符号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与思维,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走向综合性的感悟与欣赏,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黑白文字,让身心得到愉悦。
五、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度
传统的语文学习的载体,主要指课本,自读课本,课外读物,至多包括影视资料。这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其实,母语学习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举的资源达到20多种,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段时间以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激趣工具而过多使用,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热闹过后收获甚微。其实,语文课堂应该重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感悟和运用,需要入情入境地读书、安静地思考和全情的表达,过多使用声光丰富、形象鲜明的多媒体,常会对语言文字起到冲淡效应,不利于语文学习。所以,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应采取惜之如金的态度,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为佳。如,在教小学《夕阳真美》这堂课时,用多媒体出示“夕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夕阳之美。学生理解“壮美”一词有困难,仅靠语言又讲不透彻,运用多媒体出示霞光中的山脉,让学生感受大山的美丽雄壮,轻而易举地形成对词汇深刻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语文教学应以朴素为基调,扎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实现高效课堂。
【《对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25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11-13
对组织语文课堂活动的几点思考11-22
对小学环境保护教育的几点思考11-11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09-30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几点思考06-02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思考论文10-13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