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精选12篇)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1

历届党政领导绞尽脑汁的问题就是民族教育的“三不高”问题。“三不高”主要指适龄儿童入学率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群众办学意识不高。解决“三不高”就是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1995年召开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果断决定,坚持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始走上了“适当集中、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内涵式的办学之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就成为天峻县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彻底改变了“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的办学状况。2000年全州民族学校管理现场会在天峻县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集中办学”的优势,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有利于扩大学校规模。天峻县实施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就是促进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多年在民族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集中办学,顾名思义就是把分散的教学点都集中到一块儿,充分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民族教育投资的重大作用。通过近几年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族教育“三不高”的问题得到了全面改善。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都达到了预期的天峻指标。特别是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来,把生源少、居住相对集中的天棚、关角、快尔玛等三个乡寄小合并到县城网络.com民族完小;江河、苏里两乡中心寄小扩展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格寄宿学校(九年一贯制)搬迁至德令哈市;把尕河寄小缩编为教学点。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布局调整,民族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民族教育资金资源得以集中使用,更能体现出集中办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势。投入的相对集中加快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步伐,现在全县14所中小学全部都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

天峻县民族完全小学就是集中优势体现的一个典型例子。建校初期的民族完小规模,还不如乡级学校——当时的生格乡寄宿学校。由于校址(建在县城)的关系发展速度比较快。1990年在校学生260余名,1995年达到700余人。当时由于学生过多,有4个教学班160余名学生没有教室,无处上课。经过主管部门的协调,县民族中学接管了4个教学班。这件事给党政领导一个惊醒:牧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开始有了变化,而领导们却在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怪圈里转悠。因此,县党政领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996年兴建了四层教学楼,2001年兴建了四层学生住宿楼。2004年秋季在校学生达到985余人,教职工达到70余人,该校是海西州规模最大的藏族完全小学。

学校合并集中办学后,一是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校舍利用率由50%提高到100%,教学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师生比由1:6提高到1:18以上。二是扩大了学校规模。各学校在校学生较大幅度的增加,最多的985名,最少的也已经达到100名以上,平均增长2至4倍。规模学校的建成,使一度“广种薄收”的教育经费用在了刀刃上,实现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对集中,改善了办学条件,从而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有利于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之间使用藏汉“双语”交流。实行藏汉双语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民族间的交流与开放。藏汉双语教育是牧区民族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直接影响藏族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集中办学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学校规模小没有竞争意识,很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研室的常规教学质量大检查中发现,乡级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低于县城学校。这就无疑证明了集中办学的优势。

创设语言环境,注重平时训练是县城学校的又一大优势。同样是民族学校,由于环境的差别,乡级学校的“双语”教学质量很差。原因很简单:没有语言交流氛围。也就是说学生来自边远牧区,他们幼年只接触到母语,而且一直生活在母语的氛围中。入学时不会讲汉语,小学毕业时汉语水平达不到普通小学一年级水平。集中后的民族完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原因也很简单:语言环境比较优越。加之教师在教学中以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为突破口,从一年级开始设汉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汉语拼音,汉字读写和汉语对话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用汉语提问题、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使用汉语对话。所以,集中后的学校优势比起集中前的学校优越多了。

——有利于强化学校管理,有利于增强校际间的交流意识,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学校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学校各项管理的改进,各学校管理结构得到健全,教研活动、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生活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吃、住、学有了保障,这不仅使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而且增强了牧民群众和学龄儿童的吸引力。集中办学后的学校领导班子,把学校“管理”始终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实践证明,哪个学校管理好,教学质量高,哪个学校的信誉就高,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就强,家长放心,这个学校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就高;哪个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低,学校就没有吸引力,家长对学校就没有信任感,哪个学校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就低,巩固率就更低。集中后的江河中心学校、生格中心学校强化学校管理,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量化管理》、《住校学生管理办法》和《教职工奖励办法》等管理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集中后的各学校由于完善了导向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校风校貌有了根本改观,而且80%的专业教师都在在岗进修。过去由于缺乏竞争意识,校际间几乎没有交流。现在健全了教学管理机制,校际间的教研活动、观摩教学和公开课等活动比较频繁。天峻县各学校自1996年开始探索素质教育活动模式,乡级学校由于规模小条件差,开展的活动没有明显的效果。比如:集中后的天峻县完全中学开辟素质教育阵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天峻方位活动体系,活动效果比较明显,深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由于过去的学校规模小,学生太少,难以建立起规范的教学秩序,因而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敬业意识,教学效果不佳。集中办学后,随着学校各项管理的正规和教学秩序的规范,使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责任心得到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教师对本身的学习抓得紧了,对自身的提高看得重了。在注重每个教师个体的个性特征,帮助一批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方面,集中后的各中心寄小做得比较好。全州双语教师“教学能手”多次在天峻县举办,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可以说明“集中”后的学校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另外,集中后的学校由于教职工数增加,教职工之间比学、比教和比成绩的“三比”氛围特别浓,以致培养了工作中竞争、工作上敬业和生活中奉献的高尚情操。

学校的功能得到扩展。集中办学后,各中心寄小成为其周边地区干部群众的文化中心、扫盲中心、科技推广中心和成人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不但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比如:集中后的天峻县民族完小从1996年以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得到广大牧民群众的好评。开展的少先队活动、文艺活动都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鼓号队应邀参加了全州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少儿文艺多次得到青海藏语广播电台的好评,1997、1998、1999和2000年连续协助青海省广播电视台拍摄录制“少儿春节文艺晚会”,曾两次参加全省“雪域杯”少儿文艺荟萃大赛,并在第二届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学校活动有声有色,深得广大干部群众好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获得过青海省“文明单位”、海西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有利于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随着“三五”普法、“四五”普法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在天峻牧区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法律课程进入了教育、进入了校园、进入了课堂和进入了家庭。1999年3月,天峻县把135名督促复学无效者的监护人起诉到县法院的事情,在草原上哗然了,牧民们一辈子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娃娃不上学还会吃官司。为此,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天峻县民族适龄儿童、少年全额入学保障办法》。2003年,进一步加大“两基”工作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政府县长与教育局长签订目标责任书;教育局长与学校校长签订目标责任书。校长与班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这种层层衔接的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法规保障,从而也保证了乡镇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学校在校生的巩固率。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2

近日,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 (区) 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意见》对合理确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提出了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 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对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年限的规定, 应与中小学学制学段相衔接。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 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选自教育部网站2014-9-3)

一个山区教育县的发展轨迹 篇3

30年来,笔者迷恋于易门这座滇中水城,耕耘于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从研之情,一点一滴浸润着我的心灵。本文以一个“老教研员”的情怀,把30年来笔者亲历、见证的有关易门教育改革与发展写下来,以飨同行。

“易门教育现象”

奇迹不可能重复,但会不断发生。“易门教育现象”简单说就是“易门中考神话”。易门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虽然不具备地理、经济和生源优势,但中考教学质量逐年攀升,连续10多年平均分和优生率居玉溪市前列。

易门教育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带着这样的疑问,2015年2月,按照玉溪市政府的要求,市教育局教科所组织中小学教研员11人,由副所长、特级教师吴永林带队,对易门教育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分中学组和小学组,先后对浦贝、六街、龙泉等地的中小学进行调研。调研的形式主要是进课堂听课,查教师备课,召开教师座谈会,与学校领导交谈等。共听课83节,查教师备课本76本,召开教师座谈会5场,走访13位中小学校长和学校中层干部,并查阅部分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方案。调研组最后形成了以《客观看易门“中考”,务实求高考质量》为题的“易门教育现象”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就中考成绩概括了两点:

一是优秀学生率高。以2006年至2013年为例,中考优秀学生率指标高居全市第一,创造了“中考高优生率”的奇迹。每年有数百人被玉溪一中、玉溪师院附中和玉溪市民中这3所市级优质高中录取。

二是易门中考平均分在全市8县1区中成绩突出,创造了玉溪市“中考高平均分的奇迹”。以2007年至2014年8年间全市统考、统改的中考总平均分为例,易门县每年都要高出全市平均分70多分,最高的是2012年,高出106.5分。这是让易门人民光荣和自豪之事。

该报告对易门中考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易门教育创造了一个“中考的神话”,是“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每年中考成绩揭晓之时,人们总是一片赞许之声,招生时节,更是喜出望外,除了玉溪市属3所优质高中学校外,也有一些学子被录入昆明部分优质高中和曲靖一中。这些优质高中每年在易门录取的学生超过400人,2013年达470人,相当于易门县每年向外输送了6~8个班的优生到市内外优质高中就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易门百姓子女享受更多优质教育的愿望。

“易门教育现象”并非偶然

让易门人民子女尽可能多地接受优质教育,是易门教育人几十年来始终追寻和奉行的主流价值观。多年来,虽然易门一中年招生规模从原来的6个班(300余人)扩大到现在14个班(750人),但易门2 000人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就读易门一中,普高办学规模严重不足。为此,办好初中,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能走出易门,到玉溪、昆明接受更加优质的高中教育,是易门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俯首听民意,躬身解民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只有面对面地回应民需、破解民困、顺应民愿,尽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才能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根本利益。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教育要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实施“追赶”战略,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模式实施“超越”战略。就教育而言,其周期性较长,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易门历届教育局长做好传承,非常重视走内涵发展之路,高标准、严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初,县教育局调配组建精干的教研员队伍,为易门中小学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狠抓教改实验和教学常规管理,迈出了易门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步伐。

到了90年代初,县教育局十分重视总结推广教改经验,积极推进教法改革,编发《易门县小学各科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到1993年,在玉溪地区小升初统考中,语文、数学平均分、及格率跃居全区第一,使易门小学教育强了起来。90年代末期,通过施行严谨治学,科学管理,使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超前培育管理人才,学校管理队伍和教研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使易门教育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本世纪之初,易门教育秉持在创新中思考,在务实上着力,敢管会管,大胆调整校长,配齐配强教育科研人员;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精细化管理”和“前有金子,后有鞭子”的管理考评制度。自2002年起,中考平均分、优秀学生率居全市第一,易门教育得以做优做强。

“十一五”末到“十二五”末期,县教育局勇于开拓,取消了县“小升初”统考、统改,全县中小学实行统一的作息时间,强推教学模式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质增效有新突破,易门教育继续保持中考成绩高位运行。

最近两年来,许卫光局长大胆创新,勇于担当,强化教育质量管理,筑牢学校安全卫生食品质量保障线,对全县中小学大宗食品物资实行招标统购;抢抓机遇,高标准强劲推进“美丽校园”“校安工程”建设和教育信息化,更新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体察师情,调整绩效内改分配方案,公开考核调动教师,大力调整交流校长,盘活优化了教育人力资源;创新办学机制,引入云师大与易门一中联合办学,为实现高中阶段的教育腾飞开辟新道路。

易门教育再出发

一刃十年锋。30年来,在历届易门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易门教育励精图治,上下求索,稳步前进。易门教育人精诚团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个“实”字,在执着中坚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脚踏实地办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一名“老教研员”,深感每一个教育人都只是易门办学史上的一块铺路石,取得的成绩属于过去,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易门教育任重道远。

如何办好易门教育,易门教育应秉持怎样的思想理念,易门教育怎么定位,如何打造一个充满朝气、富有生机的易门教育?成为一道严峻的命题。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越己者,恒越”。在易门教育“全力打造一流质量品牌,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关键节点,必须用新的更高质量标准引领、规范办学行为,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构建“易门质量”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百年常青基业,为发展教育阔步向前贡献更大力量。

种树者必培其根,育德者必养其心。集山区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于一身的易门教育,既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又要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积极解决好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走内涵发展之路,高标准、严要求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易门县教育部门提出了坚持“以德育工作为首,教学工作为中心,安全工作和后勤工作为保障,努力促进师德、师能、师风的提高”的指导思想,以及因地制宜地“立德树人、精细管理、质量立校、文化润校”的工作思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教,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明确的办学宗旨,清晰的管理目标,严谨的教学教研,过硬的教师作风,全新的育人目标,毫不松懈地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课堂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运用工作。以“质量是压力,廉政与安全是风险”的底线意识,努力开创“学校更有朝气,师生更尚道德,教学更添智慧,文化更具魅力,教育更富创造,师生更感幸福”的易门教育管理目标,努力实现“成就所有人,快乐每一天”的价值追求,在执着与坚守中奋进。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4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足球教育经验交流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2006年2月成立了海南唯一的女子足球队——琼中女足。这支由贫困山区黎族姑娘组成的球队,在完全没有足球基础、训练条件又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屡次在国内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几年内先后取得全国U16女足锦标赛第三名、全国U18女足锦标赛第四名,为国家一线队输送了多名优秀队员。2012年9月,主教练肖山入选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近几年来,我县在创办足球特色学校和足球专业团队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此向各位领导、同仁汇报交流,借以抛砖引玉。

一、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支持是足球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2005年,来自山西的足球教练谷中声在琼中县各中小学走访调研一个多月后,发现琼中山区黎苗族姑娘特别能吃苦耐劳,身体素质好,运动天赋高,非常适合从事足球运动,于是向琼中县政府和教育局提出,希望依托琼中中学建立一支中学生女子足球队。琼中县委、县政府以及教育局对此举大力支持,从此,在琼中中学校园内,一支中学生女子足球队横空出世,她们飒爽的身影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琼中县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拨出一笔专款作为琼中女足的生活、训练和比赛经费。2010年,教练谷中声告老还乡,在他的引荐下,其得意门生肖山老师接过了琼中女足的教鞭,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加强训练,努力提升技战术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琼中女足在两任教练近十年的带领下终于取得了一连串骄人战绩。

近几年来,琼中女足姑娘们顽强拼搏的故事在国内足球界引起关注,成为琼中乃至海南的一张新名片。在今年的海南省两会上,琼中县委书记孙喆等12名人大代表建议省政府支持琼中创办一所面向全省的足球学校。

从2012年开始,琼中县政府每年固定拨款提高到100万元,专项用于琼中女足训练、比赛、办公,全部球队队员在琼中中学免费就读,并提高她们的伙食和训练补助标准。球队教练、管理人员的待遇全面提高,配备助理教练、医务人员、工勤人员等。在2013年教师节期间,琼中女足获得海南省100万元财政奖励。社会各界也纷纷向琼中女足伸出援助之手。

二、从娃娃抓起,让足球运动普及每一所中小学校是足球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

2009年始,琼中县以琼中女足为引领,逐步在全县中小学推行足球特色课程,从具备基础条件的琼中中学、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县第一小学、县第二小学开始,逐步扩展到乡镇中小学校。各学校除将足球课程纳入体育必修课程之外,均成立足球兴趣班或组,每天下午课外活动课开展训练,时间为40分钟至60分钟。县里每年举行足球、篮球、乒乓球运动会(也称“三球”运动会),各中学和小学都要组队参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也为琼中女足和省级比赛选拔优秀的人才。校园足球比赛使用联赛制,让球队的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踢球和交流机会。在推广校园足球运动时,争取家

长全力支持,做到不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教学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让家长感受到足球不仅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为改善,更能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更健康的成长,从而形成了一种由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园足球文化。

三、抓好梯队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足球事业发展的长盛之道。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琼中县教育局配合女足队每年从全县小学1—2年级挑选男、女生各60名,集中到县城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就读,组建男女少年足球队,逐年级形成梯队,专门配备生活教师,依托女足队开展足球基本功训练,并根据训练情况从全县中小学遴选新队员,不断在同年龄层次的条件下优化男女少年足球队,保证足球教育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琼中县政府从资金和人力等方面大力扶持校园足球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划拨专项教育经费、竞赛经费,多措并举,积极开展体育传统项目的专项建设工作,健全场地器材设施,根据学校规模和基础条件,按国家规定最新标准完善了从400米到200米的跑道和标准足球草坪建设,修建了设施完善的运动场地,为开展体育传统项目的教学、快乐足球训练和正规足球比赛配备相应的器材。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5

助力发展提速

2015年,全县外贸条线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坚定不移打赢发展提速硬仗”的总体要求,外贸工作取得了“逆势上扬、难中有进”的良好成绩。全年预计实现进出口3.25亿美元,同比增长4%,增幅位列全市第三,其中出口1.7亿美元,增长7.6%,进口1.55亿美元,增长1.2%。

一、倍加珍惜外贸工作取得的较好成绩,进一步夯实助力发展提速的基础。

1、在全国、全省外贸负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县保持了进出口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县商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鼓励外贸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动员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加大服务对接力度,帮助企业协调出口退税、海关稽查、中小企业出口服务等困难,群策群力,成绩来之不易。

2、在部分传统出口企业停产、减产的被动局面下,外贸骨干企业发挥了支撑作用。面对不利局面,我们重抓骨干企业和新增长点的培育,捷康公司、盛泰克、宏达针织等企业保持了平稳增长;沙印集团、海越麦芽等企业通过实施技改扩能提升了进出口实绩;志翔针织、益万家科技、富来客纺织等新增外贸出口企业也较好地填补了外贸缺口。

3、在美国、日本等出口市场难以提升的不利因素下,向欧盟、中东地区的出口取得了突破。除了传统的美、日、东南亚市场,三福织垫、赛普金属、兴阳纺织等企业通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向欧盟、中东等地区的出口有新的突破;益万佳科技、振阳毯业、欧联机械、富士恒动力机械等企业积极参加商务部门组织的各类展会,多渠道推介产品信息,打开了市场局面,实现了逆势上扬。

二、科学研判外贸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提升助力发展提速的信心。

1、从国际市场需求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增长动力非常有限。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需求依然不振;欧洲和日本增长动力不足,拖累全球贸易的增长。

2、从对外出口形势看,经济惯性下滑压力持续加大,出口竞争优势弱化。美联储加息将导致资金外流、人民币贬值预期进一步强化;跟东南亚一些国家比较,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等因素都压制着我国出口增长。

3、从我县外贸结构看,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外贸增长后劲不足。从进出口比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等方面看,我县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外贸增长后劲不足。

虽然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但挑战和机遇并存。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我县企业加快开拓中亚、中东等市场;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正式生效也为本地出口增长注入新动力;中韩(盐城)产业园的深入推进,必将促进我市对韩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和省先后出台支持外贸稳增长、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积极应对外贸工作遇到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明确助力发展提速的举措。

1、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致力促进转型发展。突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并统筹用好各级外贸稳增长扶持政策和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研发新品,提升技术、质量水平;加强出口品牌培植;学习推广捷康公司经验,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突破贸易壁垒。

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挖掘增长潜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国际市场开拓;继续发挥境内外展会的主渠道作用,强化纺织、五金、机电、农副产品出口。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6

县教育局创建四型机关经验总结材料 -学习心得

到XX县教育局办理事务的人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净化、绿化、美化的环境,举止文明、态度热情的工作人员让人倍感亲切。这是县教育局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的“四型”机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效。完善制度 建设学习型机关近年来,县教育局将创建学习型机关与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结合起来,坚持做到“五学”,即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计算机、学习法律、学习相关的专题性内容。强化课题研究意识,每股室每年至少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调研课题,40周岁以下的干部每年必须有一篇调研文章,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全局党员干部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培养了干部职工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的良好习惯。全体党员干部每月记一篇心得笔记、每年读一本好书,使每位机关干部成为一专多能和复合型人才,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习者。与时俱进 建设创新型机关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曾经像其他地区一样,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长期没有理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与国家要求标准差距的拉大,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县教育局以贯彻《决定》精神为契机,认真进行部署和安排。完善教师工资发放保障机制。核定教师编制和工资总额,设立教师工资资金专户,强化对教师工资经费的监管;完善中小学校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教育系统经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中小学开支,理顺学校收支结构,核定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确保收缴的学杂费正常使用;完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资金筹集机制,实行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教育集资办法,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县教育局按照“自主办学、双向选择、按劳分配、管理科学”的要求,在全县各类学校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经费总额包干制,改革学校人事和分配制度,促使学校内部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较为客观、公正、准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1998年全省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推广介绍我县做法。我县还被教育部吸收为全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小组的十个成员单位之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爱心铸师魂”工程。几年来,县教育局都将9月份作为师德教育月,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举行师德报告演讲;扎实开展“善待教师”活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同时积极实施送温暖工程,于2002年建立了全县教师扶贫济困资金,现已发放五批补助金,资助遭受重大病困和自然灾害的教师,共发出补助金12万多元。比学赶超 建设竞争型机关在机关内部,县教育局围绕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努力营造奋发向上的竞争氛围。大力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年度教育工作重点逐个分解展开,建立相应的“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对每个干部落实岗位职责。并把落实责任过程的各个环节予以量化,使具体的责任者明确在什么时间内达到什么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并严格责任考核,使人人肩上挑重担,形成了各股室和机关干部不懈上进、积极创新的良好局面。热情高效 建设服务型机关构建适应大城关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伦闳嗣袢褐诙宰优的`入学需求。为了适应大城关发展的需要,县教育局对城区学校进行资源重组。XX一中顺利实现了初、高中分离成我患洞锉暄校;XX三中实现省三级达标学校;对XX八中和五中顺利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将两校的高、初中分别合并,八中办成高级中学,今年通过省三级达标学校的资格认定;在原职业中专旧址创办XX六中;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创办隆德、绿剑2所私立学校,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城区学校面向全县招收借读生,简化借读手续,基本满足城区外来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按县委的要求,2003年起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零门槛”,同时在收费上给予减免,充分调动了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招生制度,狠抓考风考纪,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科学制订城区招生方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高中招生严格依志愿按分数从高至低录取,城区初中、小学一年级借读生和初中招生按志愿电脑派位安排入学,小学一律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派位结束后,县教育局当场打印各中学录取生源的名单,一经电脑派位后,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派位结果。我们坚持原则,不开口子,不批条子,不打招呼,不徇私情,不讲特权,有效杜绝了招生中的不正之风。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严肃考纪,坚决杜绝违纪作弊现象发生。中考成绩不断上升,位居全市中上水平;高考成绩大幅度提高,2004年高考我县考生上本科以上分数线人数达1069人,万人口上本科线人数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全县13所中小学被市命名为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32.5%,中小学教研课题研究被列入国家级2个,省级12个,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成果获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获全国一等奖,小学语文“自能学习”教改实验获全市一等奖。规范收费行为,减轻家长负担。按照“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标准、强化监督、从严查处、狠抓落实”的要求,我们采取了三项治理措施,使中小学的收费行为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即:严格控制收费项目;严格校务公开制度,将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全部于开学前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并印发收费公示表,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充分了解中小学收费管理规定,提高收费的透明度;严格纪律要求,对出现乱收费的学校坚决责令全部清退,并做到责任追究“三挂钩”:与校长的职务挂钩,与学校行政划拨经费挂钩,与责任人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挂钩。对性质严重、影响较大的还将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有效地杜玖寺沂辗训姆⑸。构筑现代教育城域网,提高工作效率。多方筹集资金,为全县各中学、中心小学配备多媒体教室1间,百人以上的完小配备计算机,城区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全县中小学计算机总量达2000多台。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建成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系统;建成了县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并以XX教育信息网为门户网站,实现县教育局与学校公文、信息传递和教育管理的网络化;开通了XX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视频会议系统、教育教学资源库,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县把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网络化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水平,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新增长点,促使基础教育由传统型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多层次、多规模、多功能的开放型教育信息网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7

近年来,阿克塞县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强化措施,调整学校布局,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特征,其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已在阿克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优化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

来到阿克塞,笔者发现这个以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仅有2所,小学和初中各一所,面对这样一个现状,记者不禁怀疑:仅有的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能否满足全县适龄儿童上学呢?

带着问题,笔者走进仅有的小学和初中,发现学校并没有出现人满为患和大班额等现象。看到笔者的不解,该县教育局局长李生先告诉笔者,阿克塞县总人口相对较少,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仅有1343名,其中小学生799名,初中生544名。因此,阿克塞县的家长从不担心孩子没有学上,更不会担心择校问题。“现在,阿克塞的教育发展非常好,但作为民族地区,阿克塞的教育状况一直比较薄弱。”

据了解,现在的阿克塞县城是新城,在1998年县城搬迁之前,全县设有民族中学、县中学以及民族小学、县小学、和平乡小学、多坝沟乡小学等6所中小学校,虽然学校的数量要比现在的多,但要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同样的教育就不太现实。于是,阿克塞县按照学校向县城和乡镇集中的原则,在逐步撤销了一些村级办学点和流动帐篷学校的同时,把部分学校合并。

“1998年,随阿克塞县城的整体搬迁,对城镇学校布局结构首先进行了大调整,将原县中学、民族中学合并为县中学,原城关小学、民族小学合并为县小学。2005年至2006年,先后将和平乡小学和多坝沟乡小学并入县小学。”县教育局书记张红英说,至此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完成,城乡适龄幼儿全部集中在县城学校就读,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服务, 使城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张红英告诉笔者,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对寄宿问题也相应做了调整。1998年县城学校合并时,县中学和县小学都进行了寄宿制学校的初步建设,县中学办公楼附带建设了部分学生宿舍,县小学修建了生活服务楼,内部设施有食外堂、餐厅和学生宿舍。但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不论在规模还是在功能上,都已不能满足学校寄宿制建设的发展需要。“于是,2009年时经过积极争取,县中学完成了2210平方米的生活服务楼的新建,同时不断完善住宿管理、安全、食品、交通等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学校的生活服务水平。目前,县中小学共有寄宿生41人,多为农牧区学生。”

甘肃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阿克塞县汇报会

对于全县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现状,李生先说,这样调整后不但好管理,而且全县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也上去了。据了解,自2008年该县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5(17)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均保持在100%。全县小学、初中毕业会考各项指标总体稳步提高,至2013年分别达到98.2%、89.9%,与1998年的74% (其中民族小学为52.3%)和40.3%相比,分别上升了24.2% 和15.9%。“总之,合理的结构布局、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城乡适龄幼儿全部集中在县城学校就读,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与最大限度的优化,加快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使全县各族城乡少年儿童均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服务, 促进了教育公平。”

创新教育模式,引领教育协调发展

在阿克塞,少数民族居多,哈萨克族为主要的民族,随着布局结构调整和“民汉合校”,如今,该县哈萨克族孩子都进入普通班学习,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正在被淡化。李生先告诉记者:“以前,阿克塞有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但是由于当地人越来越重视教育,很多少数民族的家长更愿意把还是送到汉语学校,觉得上民族学校的出路‘窄’,就算将来靠大学也只能靠民族类的大学。于是,民族小学和中学慢慢被冷落。”

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李生先介绍,近年来,县教育局结合哈语教学实际,在幼儿园至初中教育阶段的民族学生中开设哈语、英语课程,形成了哈、汉、英“三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中小学原“三语班”学生全部编入普通班学习, 并对所有哈萨克族学生按年级加授哈语文学习,哈语文教学面达100%,较好地解决了民族学生的编班和课时安排问题。

同时,教育局还积极进行“三语”教学改革,一方面坚持 “强化汉语、巩固哈语、学习英语”的原则,组织专人对义务教育阶段哈语文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印,编印了适合阿克塞县实际的义务教育阶段四至九年级哈语文地方教材和小学阶段哈语文教学目标及配套练习,为进一步探索“三语”教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民族学生开设公共哈语课,将哈萨克民族优秀民族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幼儿园到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开设民族体育、音乐、 舞蹈等课程,举办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学习、鉴赏、表演、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召开民族教育工作座谈会、走出县域,观摩哈语教学,举办哈语点读笔发放仪式,开展哈语“亲子阅读”、毡房体验式教学、哈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及各种民族文化特色兴趣等哈语周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张红英告诉笔者,阿克塞的中小学积极与新疆教育厅和伊犁师范学院达成部分协议,每年从小学毕业的民族学生中,选择哈语及各科成绩优异的8—10名学生,到乌鲁木齐36中或阿勒泰地区一中双语教学班就读,费用执行异地办学政策,并发助学金;还利用假期,邀请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族教师为民族学生进行哈萨克族语言、文字、民族风俗、 冬不拉弹唱、摔跤和民族绘画等知识的培训。“通过这些举措,民族教育迈上了新台阶。张红英自豪地说。

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均衡

教师是教师质量的保障,教师队伍的均衡影响教育的整体均衡,于是阿克塞在做好布局调整、创新教育模式之后, 开始优化“软件”,在教师队伍上下功夫。

多年来,该县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 《阿克塞县引进急需教育人才暂行办法》 《阿克塞县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等办法意见。各学校也结合实际,或召开“青年教师拜师会”, 签订 《师徒结对协议》,或采取请进来培训、走出去学习等方式,积极搭建“全员培训”“引智培训”“外出学习”和“校本培训”平台,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促进师资队伍均衡。

阿克塞县小学校长李海霞说,他们学校每年都会派一线教师、教研员及主要科室负责人赴山东、江苏、吉林等省教育发展前沿考察交流学习,过撰写外出学习心得体会、举办交流汇报会等形式,扩大考察学习成果。还积极开展目标培训,对新教师实行“入格”培养,对青年教师实行“升格”培养,对骨干教师实行“风格”培养;定期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业务培训等活动,更新、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观念。

曾赴吉林延边考察学习的阿克塞县小学教哈语的哈萨克族教师努尔孜帕,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道出很很多教师的心声:“外出学习我收获很多,不仅能更新了教育理念、开阔了教育视野,还提高了教育热情……”

各学校的做法只是阿克塞县多种优化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据了解,阿克塞县教育局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内外教育专家到学校讲学,围绕教育理念更新、高效课堂打造等内容, 对教师展开分层系统培训,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局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和高一级学历培训,开展新教师培训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对任期内的全县中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县级学科带头人进行任期考核;加强与酒泉、玉门、瓜州等县市部分学校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找准差距,提升自我。

“我们在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还优化了教师学科结构,公开招聘高中教师10名,解决初高中重点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采取离岗退养的方式提前退休21名教师;将因教育教学改革而造成的5名学科富余教师进行分流,使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及时补充新的师资,择优录用4名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到了教学一线。”李生先说,目前,全县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教育系统现有在岗教师173人,全县教育系统学历达标率为100%,初中教师本科化达到89%,小学教师大专化达到100% ;培养省级青年教学能手3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7名。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77人。良好的队伍素质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改善办学条件,奠定均衡发展之基

采访接近尾声,笔者走进县中学七年级(3)班,只见任课教师不时用手指轻轻在电子屏幕上划动更换授课内容, 操作非常娴熟。任课教师张祥告诉记者,他正在用教学数字触摸一体机给学生讲课,其操作简单,能极大地节约他的备课时间,授课不仅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学数字触摸一体只是阿克塞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方面,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阿克塞县投入资金480余万元,完成县小学操场改造、 两校一园围墙、学校技防监控和供水供暖管网改造工程等。 2011年“两基”迎国检期间,投入380万元改造县中学风雨操场,新建县小学生活服务楼一栋;投入79万元配置了中小学自然、音乐、美术等标准化功能室和小学科学探究室, 配备了部分教学仪器设备。2012年县政府计划投资5500万元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工修建,投资180万元用于“两校一园”生活用车、音乐教室配备,投资90万元进行“两校一园” 校门建设,投资30万元用于中学语音教室改造和广播设施建设。

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李生先介绍,2013年又投资142万元完成各校园共5间哈语音乐教室设施配备建设,投资100万元完成中小学营养餐食堂设施设备配备,投资600多万元建设县中学标准化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投资200多万元进行县幼儿园暖气改造、教学辅助楼和县小学生活服务楼配套设施建设,投资60万元购置新书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图书需求,投资80多万元招标采购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辅助教学设备26台,其中县中学11台,教学班配备率100%,县小学15台,教学班配备率68%。其余40台,政府正在采购中。

如今,该县各学校实现了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民族教育步入了信息化教育的快车道;同时,为各校园配备了实验室、音乐教室器材及教学数字触摸一体机等基础设施,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8

所谓教育公平,除学校的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在一定区域内某一教育阶段各学校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达到较高档次的大体一致。要使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大体一致,以观摩学习为主的在职教育培训是最好的手段;以创建综合性示范学校作为观摩学习阵地是一种最富有效率的形式。现就如何建立和运用好城区示范小学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整城区小学,建设示范学校

首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学校教育科研。要打破按学生数配置教师编制的框框,给示范性小学适当增加人员,主要增加研究性的、领军性的教学科研人才和优秀一线教师。让这部分教师减少课时负担,增加教育科研任务,扩展课题研究,同时也为支教帮扶增加了机动力量,尽可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其次,建立动态支教队伍,开展城乡帮扶活动。城区示范学校每学期要组建一支由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支教队伍,到山区乡镇学校支教,把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技能带到农村学校去,帮助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几年来,扬武和老厂两所小学曾多次组织教师到我校交流学习,我们安排他们走进各科课堂观摩学习课堂教学的技能,也学习借鉴课堂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同时也让他们跟班上课,我校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亲临指导。通过城乡交流帮扶活动,大大提高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建立专项研究小组,加强农村教育科研。必须加强农村小学的教育科研,建立专门研究农村小学教育的教研队伍,根据需要设立课题组,把一线支教和教研教改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以便于做好支教帮扶活动中的教研教改指导服务工作。同时,要做好示范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小学全部教学内容的示范指导资料,为教师在职培训创建典型教学案例,以案例教学来培训提高广大在职教师的执教水平。

二、合并临近学校,整合教育资源

首先可考虑把学生人数少、区域临近的学校作适当合并,减少学校数,扩大办学规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学校的合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更有利于开展城乡帮扶活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整合后按教研教改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需要等设置功能教室,功能教学班等,以便适应示范、教研、在职培训、实验教学等的需要。另外,可加强县教师进修学校与示范小学之间的合作,整合在职教师培训资源。职业教育最好的教育方式目前公认是案例教学,学了就用,见效快,效果好。可在示范学校每个年级设置相应的示范班,把在本校的带班示范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在职教师短期进修的主要内容。

三、加强师资力量,合理配置教师

现在的城区学校大部分教师平均年龄偏高,有的高达40来岁,虽然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精力有限,不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应该新老教师适当搭配,才有利于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提高示范性学校年轻教师和男性教师的比例。另外,音、体、美教师的比例也要适当提高,还应设置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老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疾患,这样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学校管理,适应发展需求

首先要创新分工方式,管理人员分工方式突破传统,突出按项目任务分工,减少按块分管,减少多重负责管理,突出专业性和带头作用,要建立适宜支教帮扶、在职示范培训等工作的分工管理机构。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在示范学校建立起科学的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激励机制,这对学校建设和城乡交流帮扶、示范观摩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可建立示范小学教职工的岗位津贴,制定有利于鼓励到农村支教交流并能为支教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等的奖励办法,建立示范小学承担农村教师在职观摩培训、轮岗代课培训等工作的奖励机制。

五、加强国际交流,更新教育理念

许多国家的促进教师交流、校长及中层管理人员的交流等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已经很成熟,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及时吸收、嫁接、内化、应用他们的成果,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尽快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我们新平县一小,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就与英国康沃地区的克林顿小学开展了教育教学交流活動,克林顿小学的校长及教师曾三次到我校进行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他们在新平一小上了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等许多不同科目的交流课,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同时也听了新平一小的各种科目的交流课,双方对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及相关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做了深入的交流学习,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9

一、“十一五”人才发展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人才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着力营造人才工作环境,探索建立人才工作新机制,努

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人才队伍,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人才工作位置更加突出,党委负责、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新格局基本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2、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截止到底,全县党政人才1421 人,专业技术人才360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56人,技能型人才6800。人才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党政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393人,占其总人数的27.66%,大专学历474人,占总人数33.36%,中专及以下学历554人,占总人数38.98%;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07人,中级职称的有1079人,初级职称的有1875人。

3、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使我县的人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了政策体系。

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严格坚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各项工作逐步规范。自以来全县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04人,其中:公务员126人,卫生、教育等事业人员478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革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组织形式,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和评聘分开制度,着力推进了以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县人才发展走过的历程,我深切体会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基础。紧扣县委、县政府工作为中心,把握方向,准确定位,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各乡镇各部门的紧密配合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事干部素质,发扬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这是人事人才工作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现有人才的学历水平还有待提高,高级职称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人才分布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县城区。

2、与市场经济体制配套的人才队伍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由于缺乏统一领导,人才管理方式依然在老模式下运行,包括用工关系、工资关系、户籍关系等。此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够健全和规范,企事业的人才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3、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创新不够。一是用人方面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中,“学历取向”仍占主导,资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用人的主要衡量标准,忽视能力导向、绩效导向,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分配制度缺乏新的突破。多数单位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形式,没有真正尝试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方式;三是职称及技能等级制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现行职称技能等级聘任的任职资格评价中,大部分是采用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重资格、轻创新等现象仍然存在。

4、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薄弱。有的人才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致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过分重视个人物质利益,忽视道义责任,职业道德。

二、“十二五”人才规划

县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篇10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您们好!首先,我代表县教育局及县职中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各位委员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我县的职业教育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面向全县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在职职工,开展了以

提高素质、培养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术教育。下面,就我县职业教育开展情况作简要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我县职业教育现状

(一)、基础设施状况

我县现有职业学校1所,校园占地面积120.3亩,校舍建筑面积24032.01平方米。有教学楼两幢,实训楼及科技楼各一幢。计算机专业,有机房4间,多谋体教室及语音室各有1间,计算机193台;汽修专业,有汽修实训工厂一个,汽修实训室7间;餐旅专业,有实训室4间,形体室1间。

(二)、师生状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正式教职工62人,外聘教师33人(退伍军人11人),在在职教职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48人,占77.4%;文化课教师18人,占29%;专业课教师33人,占53%;“双师型”教师35人,占56.5%。目前,县职中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维修、餐饮服务与酒店管理、电子电器、学前教育等十几个专业,有专业教学班36个,在校生1783人(其中联办学校学生230人)。

(三)、办学效益

没有质量的学校就没有生命力。抓学校管理,抓专业建设,抓质量提高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我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放眼省内,辐射省外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宗旨打造技能,以教育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以师生个性特长发展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办过农学、畜牧兽医、汽修、水电、家电、财会、餐旅、文秘、计算机、电子、冶金、化工、建筑等20多个专业,为社会输送了6300多名毕业生。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维修、餐旅服务为骨干,以冶金化工、电子电器、机电等为联办专业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师资培训、各类短、中、长期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县职中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形式,与云师大、楚雄师院、省电大联办各种专业的函授本科、专科;与楚雄民族中专、楚雄技校、云南综合技校、昆明冶金汽车技校等校联合举办相关专业。近两年来先后举办了因特尔技术教师培训4期、新高中教师培训2期、骨干班主任培训1期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5个科次,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次;承担县残联、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人事局和驻***的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汽车、摩托车维修和驾驶,中式烹饪等短期培训,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承担了“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适用人才,实现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中牢牢抓住“就业就是职业教育的生命”这个主题,本着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宗旨,把“学生挂在心上”,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招生就业办公室,确立了以“市场引导就业,就业指导办学”和“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就业”的工作目标,积极向学生宣传就业信息、市场信息和就业要求,尽可能地甚至是不时地为学生谋求好的职业和终身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荐学生到广东、上海、浙江、昆明、楚雄等地就业。几年来,推荐学生就业达2500余人,就业学生平均月工资在1000月元左右,就业率达96%以上。就业渠道的拓宽,以“出口带动入口”,促进了招生工作,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多年的努力下,县职中于2006年晋升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先后获得“省级示范性职业中学”、“省级文明学校”、“楚雄州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8年建成世界恐龙谷旅游区培训基地,并先后与省综合技校、州技校、浙江省中策职业学校、临沧卫校签署了联合办学意向合同书。

二、办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11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作为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县,在“校长能力建设”领域,全县27个乡(镇)的355名校长及女性骨干教师代表接受了“学校发展计划”培训;394所中小学校长及女教师代表1408人次接受了“校长领导力建设”“教育公平”“女性领导力建设”和“学校督导”培训;9个“学校发展计划(简称SDP)”项目乡的98所村级完小以上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学校发展计划”;用新的督导体系和方法对36所中小学进行了全方位督导评估。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及后续技术支持,宛如强劲的春风吹拂,给坐落在乌蒙山腹地的赫章县各校园带来了姹紫嫣红的迷人景象。

现将赫章县基于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实施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的典型经验综述如下。一、推动校园内部办学软实力的更新升级

1.增强了制订与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社区意识

一方面,通过开展“学校发展计划”县级培训,参训学员掌握了制定与实施“学校发展计划”所应有的头脑风暴、访谈、社区地图和问题树、排序、召开社区大会等一系列征求社区意见的基本技能和工具,认识到“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是鼓励学校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寻找并解决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校发展计划”文本制定、答辩暨交流等活动了解到:大部分农村学校对以往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出现了“校长走出去,群众走进来”的这样一种社区成员、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局面,结束了以往农村学校与社区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管理格局。

2.提高了学校行政班子的领导能力特别是管理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校长领导力建设”县级培训,使参训学员认识到:学校领导力建设具体体现在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教学的指导能力、学校现状自我评价与诊断能力、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学校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抓好教学领导力建设、课程领导力建设和学校自主发展性评估能力建设;学校要提升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必须设计好学校发展愿景,如此才能提高自我设计、自主发展的能力。

3.提升了学校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新课程执行力

通过开展“校长领导力建设”县级培训,使参训学员认识到:学校要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正确的学校价值观,构建学校各类学习型组织成长的环境平台,注重日常性的教职工激励、学生鼓励和学校变革,如此才能带出一支用心工作的教师团队和用心成长的学生群体;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注重教学领导,抓好有效教学,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逐步改进,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目前,以“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为中心的新课程教研教改活动在全县农村学校开展得轰轰烈烈,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

4.提高了县、乡两级教育督导员的思想认识,促进了督导模式的转变

通过参加“学校发展计划”背景下的“学校督导”培训,广大参训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督导工作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督导工作“伙伴型”“参谋型”“服务型”“发展型”特征的理解,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督导理念。在督导中,引导教师的课堂设计符合“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渗透。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时,做到覆盖每一位教师,覆盖每一个学科,注重引导教师关爱弱势,注重创设性别的、多元文化的、学校管理的、社区和家庭支持下的教育公平,以学生权利和需求为中心,关爱弱势儿童,打造“爱生学校”,创建“快乐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开展“学校督导”活动,帮助学校改进工作,优化教育过程,更好地满足全体少年儿童特别是弱势少年儿童受教育的需要,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促进校园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善

1.广泛征求社区群众意见

在制定“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各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群众意见,初步使学校计划由过去自上而下、由少数人制定的模式,改变为自下而上、上下结合、集体参与的模式,使社区成员的意见得到有效的采纳。

2.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创学校发展

在教育软件方面,许多学校积极另辟蹊径,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利用本地教学资源编写校本课程,甚至聘请有专长的社区成员担任临聘教师,为农村学校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本地教学资源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探索了较好的方法,使课堂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有效,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这为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3.挖掘社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在教育硬件方面,很多社区成员竭力四处联系有识之士向学校捐赠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许多乡镇的村民虽不富裕,却慷慨解囊,为学校的发展出钱出力,增添了围墙、校门、课桌凳、办公桌、图书架、篮球架、篮球板、水池、乒乓球台、旗杆、旗台、双杠、沙坑、黑板墙报园地等硬件设施。许多村委会领导纷纷出面协调,无偿为学校征用操场用地以及学校道路用地;许多乡镇学校积极向乡镇人民政府反映争取资金,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许多学生便行桥,消除了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隐患。总之,农村学校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中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吸纳社区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县偏远农村的弱势学校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建立了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以及有效实施“学校督导”的方法、系统和机制,唤醒了校长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提供了管理的科学依据,推动了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学校更好地照顾到社区各个群体特别是弱势学生群体的利益,有力促进了县域农村弱势学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县学校教育发展经验交流 篇12

我县大面积的农田防护林营造, 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 结合基本农田建设, 在风沙沿线采取统一规划, 连片治理的办法, 全面进行沙、土、水、田、渠、路配套绿化。在绿洲内部, 采取人工造林措施, 实行乔、灌、草搭配, 带、片、网结合, 多树种、多林种组合, 大力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 全县营造了5054条、总长2394公里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 全县老乡镇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5%以上, 新建的移民乡镇农田林网867条, 长684.8公里, 折合面积6602.3亩, 占移民乡镇耕地面积的3.4%。全县耕地全部置于农田林网庇护之中。

1 建设经验

1.1 人工植被。

人工造林乔木树种依次为杨、柳、沙枣等防护林树种和苹果、桃、杏、葡萄、枸杞等经济林树种, 植被覆盖度2.5%左右。现有的人工植被能起到大面积防风固沙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是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 我县人工造林1827.1 hm2。全县营造了5054条、总长2394公里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 全县老乡镇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5%以上, 新建的移民乡镇农田林网867条, 长684.8公里, 折合面积6602.3亩, 占移民乡镇耕地面积的3.4%。全县耕地全部置于农田林网庇护之中, 为农民保产、增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二是全县完成退耕还林8439.6 hm2, 其中退耕地造林2533hm2, 荒山造林354.5 hm2, 封滩育林5552.1 hm2。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趋显现, 已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是全县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16958.9 hm2, 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封禁保护, 提高了林草植被。其中, 已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公益林69531.9 hm2;全县实施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工程面积100944.4万hm2, 设立了界碑、埋设了界桩和围栏, 有效保护了湿地区内生物多样性。

1.2 封滩育林成效显著。

我县西湖、踏实等分布的荒漠区内, 分布有白刺、珍珠、红砂、合头藜等沙生灌木。多年来, 我们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的实施, 开展封滩育林, 加大沙生植被管护, 先后成立了瓜州县防沙治沙工作总站、天然林管护总站、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等管护机构, 对重要地段和区域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 设立了小班界桩和刺丝围栏进行保护, 促进了沙生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降低了风沙对植被的侵蚀。根据布出现了新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 (1) 有林地资源数量占全县森林资源比重大; (2) 可利用后备资源丰富, 全县未成林地及幼、中龄林资源丰富, 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上升空间; (3) 天然林资源出现了自然恢复的趋势, 其主要表现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 随着管护力度的加大, 特别是封山禁牧的实行, 瓜州县境内自然植被呈现出了由荒山荒地→灌木林→疏林地→有林地的自然演替趋势。

2.2 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全县三北防护林建设从点到线、从线到面, 工程建设开展的有声有色, 一是主要抓了窗口地带的绿化工程,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绿色瓜州, 使森林进城、园林下乡, 相继建设了小西湖公园、张芝公园、巾帼青年林、疏勒河河道治理一期、二期、三期造林工程、南环路生态治理绿化工程和三化一片林建设。二是抓了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对全县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建设了护路林、护渠林工程, 营造农田防护林, 减轻了干热风、倒春寒、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建成了优质高产农田防护林体系。

3 造林方式的缺陷

根据《造林技术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等规程和标准, 造林方式主要采取人工造林、封滩 (沙) 育林、飞播造林等方式, 我县主要以人工造林和封滩育林为重点。

3.1 人工造林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大力引进和推广培育新树种, 适地适树, 实行多树种, 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造林。

但我县人工造林多采用挖石换土的方式进行造林, 每亩造林成本达到12000元以上, 但是造林面积却相对过小, 灌溉采用大水满灌方式, 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我认为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应多采取封、改、造、管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 将可望封育成林或增加林草盖度的资源尽快封育起来, 使地块保持相对集中连片。

3.2 我县三北造林以防护林为主体, 但并没有加大防风固沙林

和水土保持林二级防护林种建设的比重, 应适当配置用材林、经济林 (含林木生物质能源林) 的比重。

3.3 瓜州县历史上基本没开展过专门的森林资源普查或调查工

作, 唯一的比较详细的统计过森林资源数据的调查是2003年年底的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区划数据, 由于两次调查所采用的手段、规模、方法和技术标准不同, 两期数据有明显的消长变化;主要数据都来源于一类调查和二类调查。

3.4 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大力布局三北防护林的生态和经济林。

根据立地条件和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栽植生态兼经济型树种, 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 为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调整县域农业种植结构。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2012年进入三北五期工程建设期第二年。瓜州县力争到2015年, 使森林覆盖率达到5.23%, 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且林网林木整齐, 分布均匀, 结构合理。即:

调查, 封育区内灌木覆盖度由原来的10-15%提高到15-20%以上, (1) 现有林管护要合理安排管护站点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配备植被的组成及结构日趋合理。

1.3全民义务植树。自1981年开展义务植树运动以来, 全县每年出动1万多人 (次) , 植树40多万株, 先后在石岗墩、城东、桥子、七墩滩等风沙口、312国道 (瓜州段) 、省道314线以及乡村林场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 栽植二白杨、新疆杨、柽柳、梭梭、沙枣等各类苗木约900万株。

2十二五期间全县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社区工作人员演讲稿党下一篇:企业成本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