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 读书笔记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 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 读书笔记 篇1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 读书笔记2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 读书笔记2 (中国大学网 ) 纵横无尽地运筹时间 世界上只有时间利用家,没有时间收藏家 一、时间管理误区种种 探索时间管理的误区 管理者克服时间浪费的途径,管理问题便是“培养克服时间管理误区的技能”。各种时间误区,大致上可以区分为外生误区与内生误区两类。所谓外生,即指由他人所引起的时间浪费因素;至于内生误区,则指由自己所引起的时间浪费因素。在初次落入误区时,一般管理者所列举的多半是外生误区。这种“先求诸人,后求诸已”的态度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却有害于时间管理效能的提高。 某专家曾针对参与某次时间管理研讨会的.. 40位高层管理者进行实验。在研讨会之前,他要他们列举自己参考的时间误区,结果获得下列的外生误区: ②作解决问题的资料不齐全; ②员工问题; ③电话; ④例行性工作; ⑤会议; ③访客; ⑦外界活动; ⑧危机的应付; ⑨沟通欠佳。 紧接着,让这些高层管理者观看一部由彼得・杜拉克现身说法制作的有关时间管理的影片。看过影片后,他再让他们列举他们在看影片之前未曾列举的时间误区,结果进一步获得下列的内生误区: ② 同一时间想做太多的事; ②不切实际的时间估计; ③拖延; ④不注意聆听; ⑤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请托; ⑥事必躬亲; ⑦办公桌零乱不堪; ⑧只授与下属责任,但不授与权力; ⑨决策仓促。 由此看来、因此在时间的有效运用上,管理者的敌人原来是自己!因此,时间管理就是自我管理。 为了确切地证实“在时间的有效运用上,管理者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管理者应先客观地衡量自己运用时间的方式――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许多管理者一听到要他们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都保持反对的态度。原因是:第一、他们以为十分清楚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第二、记录时间使用状况是种费时的工作。这两种反对的理由都难以成立。先就第一个理由来说,人们的记忆力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正确。有许多人甚至连前一天所经历的事都无从追忆,更不用说了解自己过去时间的使用状况!时间管理专家一再指出,几乎所有记录时间使用状况的人对自己的时间使用方式都会有惊奇的发现,这种记录工作对他们稗益甚大;再就第二个理由来说,为了节省时间而花费时间,这是明智的。你可自制一张时间记录表,记载每15分钟的活动。为避免记忆力不可靠,你最好每隔.. 15分钟或半个小时即在表中记载进行过的各种活动。其次,按每一活动的重要性的大小在表中圈出适当的数字。所谓重要性,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的大小。对实现目标的贡献愈大者,其重要性愈大;反之亦然。你可以事先假定“1”代表重要性极大,“5”代表毫无重要性,“2”、“3”、“4”则代表介乎“1”与“5”之间重要性的不同程度。 最后,在进行每一种活动时,倘若遭遇干扰,则在表中最后一栏注明干扰的类别。 1.今天有哪些事情是在适当时间内完成的? 2. 今天有哪些事情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内做的?为什么要在不适当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事情? 3.今天在哪一段时间着手进行最重要的工作?为何在这段时间进行这种工作?这种工作有无可能提早一些进行? 4. 今天最具工作效率的是哪一段时间?为什么在这段时间最有工作效率? 5.今天最不具工作效率的是哪一段时间?为什么在这段时间最无工作效率? 6.今天工作过程中最大的干扰是什么? 7.今天最严重的`三个时间使用误区是什么?以后有没有可能克服这些误区?如何克服它们? 8.今天做了哪些不必要做的事? 9.今天做了哪些不需要亲自动手的事?这些事可以授权给谁去做? 10. 今天花费了多少时间做重要的事? 11.今天花费了多少时间做不重要的事? 12. 今天有哪些事情本来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 13.今天有哪些事情本来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去做? 14. 从明天开始。应该怎样做才能改进时间的使用? 有些管理者只记录了两三天的时间使用状况,即能发现自己的时间误区,甚至还能找出若干克服的途径。有一些管理者则需要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获得类似的效果。不过,最好至少记录一个星期的时间使用状况,以便切实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方式及时间误区。 就一般管理者来说,最典型的时间使用误区包括: ①因欠缺计划而导致时间浪费; ②因不好意思拒绝他人付托而导致时间浪费; ③因拖延而导致时间浪费; ④因不速之客的干扰而导致时间浪费; ⑤因电话的干扰而导致时间浪费; ⑥因会议过多与过长而导致时间浪费; ⑦因文件满桌而导致时间浪费; ⑧由上下班交通及商务旅行而导致的时间浪费; ⑨由中餐所导致的时间浪费; ⑩因“事必躬亲”而导致时间浪费; (11)与秘书之间因欠缺协调而导致时间浪费; (12)由上司所导致的时间浪费。 误区之一:工作无计划 “先做重要的事” 查尔斯・史瓦在半世纪前担任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期间,曾经向管理顾问李爱菲提出这样一个不寻常的挑战:“请告诉我如何能在办公时间内做妥更多的事,我将支付给你合理的顾问费。”李爱菲于是递了一张纸给他,并向他说:“写下你明天必须做的最重要的各项工作,并按重要性的次序加以编排。明早当你走进办公室后,先从最重要的那一项工作做起,井持续地做下去,直到完成该项工作为止。重新检查你的办事次序,然后着手进行第二项重要的工作。倘若任何一项着手进行的工作花掉你整大的时间,也不用担心。只要手中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则坚持做下去。假如按这种方法你无法完成全部的重要工作,则就是运用任何其它方法,你也同样无法完成它们…………”。这件轶事给日理万机的管理者所带来的启示便是:应重视计划的拟定以避免徒劳无功。所谓计划,即指未来行动纲领的先期决策。 计划的拟定大致上包括下列六个步骤: ①确立目标; ②探寻完成目标的各种途径; ③选定最佳的途径; ④将最佳的途径转化为每周或每日的工作事项; ⑤编排每周或每日的行事次序并加以执行; ⑥定期检查目标的现实性以及完成目标的最佳途径的可行性。 这六个步骤所指出的是:“你要往哪里去?”以及“你要怎么去?”这是实际采取行动之前的一种思考模式。 对于不从事目标制定的人的时间使用方式,管理者可以采取两种看法: 第一、既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则不论他们的时间使用方式怎样,都不构成浪费。 第二、不从事目标的制定与追求的人通常都是浑浑噩噩而难有所成的。对这种人的任何时间花费,管理者都可看作是浪费。在以上两种看法之中,管理者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偏向第二种看法。 尽管有许多的管理者都能重视计划的拟定与执行,但仍有一些管理者却从来不做计划。究其原因: ①因过分强调“知难行易”而认为没有必要在行动之前多作思考; ②不做计划也能获得实效; ③不了解做计划的好处: ④计划与事实之间极难趋于一致,故对计划丧失信心; ⑤不知如何做计划。 就讲求实效的管理者来说,这些原因根本不应存在。现剖析如下: 第一、固然有些事情是易行而难料的,但若过分地强调这一点,则有可能养成一种“做了再说”或“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侥幸心理。在这种心理之下,“计划”将不受重视。试问房子正开始燃烧的紧要关头,消防队员是应立刻拿起水龙头或灭火器进行抢救?还是应先花费少许时间判别风向、寻找火源、分派工作,然后再予抢救?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不做计划确实能够获得实效,但是这种实效的获得,完全是靠运气,而非来自良好的管理。企业的经营不能只靠运气而不讲求管理。 第三、不做计划的人只是消极地应付工作,在心理上他将处于受摆布的地位;做计划的人则有意识地支配工作,在心理上他将居于支配者的地位。这显然是做计划的意义所在。做计划的另一种好处是,计划足以缩短工作的执行时间并提高工作的效率。 美国一位教授曾经针对某公司的两个工作性质相近似的工作组就其计划时间、执行时间、以及所获的成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①计划时间较长的那一组工作所需的执行时间较短,而计划时间较短的那一组工作所需的执行时间则较长: ②计划时间较长的那一组工作所花费的计划时间与执行时间的总和要少于计划时间较短的那一组工作所花费的计划时间与执行时间的总和; ③计划时间较长的那一组工作的成果在效率上要高于计划时间较短的那一组工作的成果。许多管理者常常以“没有时间”作为不做计划的借口。这种借口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根据上述的道理可知,越不做计划的人将越无时间,更何况花时间做计划无异于“投资时间以节省时间”,这本来就是一种明智的举措。 第四、由于目标中拟定所假设的客观环境时时发生变动,所以计划与事实常常难以趋于一致。但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定期审查目标的实现进程与完成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样,管理者将能针对目标本身及完成目标的最佳途径作必要的修正,以期符合实际。如果无计划地引导,则一切行动将杂乱无章,杂乱无章的举措不仅导致时间的浪费,而且迟早将把企业带向失败的死胡同。 第五、在管理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及管理顾问机构所提供的训练及管理学文献极为普遍的今天,“不懂如何做计划”已不能成为不做计划的借口。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计划的拟定是任何管理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目标不但提供行动的方向, 甚至能稳定个人身心稳定。 太空人巴兹为例。 管理者应如何确立良好的目标呢? (一)目标必须是你自己的。假定目标是由你自己所制定的,则你本身将成为实现目标的原动力。当你所参与的成分愈高,则你对它的实现所赋予的承诺将愈大。 (二) 目标需要“切合实际”。 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执行。 (三)目标必须用书面形式列明。四种好处: ①有助于目标内容的清晰; ②正式地写下目标,表示个人在决心上的一种投资

《山居岁月》读书笔记 篇2

山姆能成功地在森林中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掌握了各种获取食物的本领——采摘果实、钓鱼、摸贝壳,布置机关捉鹿和兔子,用他们的毛皮做成冬衣,很多事情我想都不敢想,而他却能够轻易地做到,我多么向往自己有一天也能那么能干!

山姆历尽艰辛捕来小猎鹰“惊风”,训练有素的惊风不仅帮助他捕捉猎物,还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成了山姆的好朋友。原来的我连小狗都害怕,更别说让他们帮助我,成为我的朋友了。

刚到森林的山姆只有一把锹、一根绳、一块点火石,但他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温暖的树屋,甚至还拥有了一间贮藏室和一间客房!和山姆的独立对比,我有时候还在父母的怀抱中哭闹,惹他们生气,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想学习山姆独立生存的本领,我从基本的做起,向爸爸妈妈学习煮饭,炒鸡蛋、煎鸡蛋、炖汤,我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也逐渐喜欢上和小动物交朋友,现在我和我家的“可来”小狗成为好朋友了,它非常听我的话哦!

我所做的和山姆比起来还很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我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教师课堂管理艺术》读书笔记 篇3

本书主要讲了关于课堂管理的七个方面:

一是课堂管理的尺度。在课堂上应该尽量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多参与,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去发挥他们的特长,表现他们的个性。同时,也要保证课堂是在有序状态下进行,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目的,教师能做到收放自如。

二是教师的角色认知。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行为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能以平等、公平、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充满耐心和爱心,从而在管理中提升自己的修养。

三是课堂管理制度的建设。课堂制度的建设是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前提。即使是探究式的学习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约束,要保证课堂教学朝着平稳有序的方向前行。

四是课堂管理的第一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课之前特别是课程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一定要了解好学生的特点及各方面情况,认真准备,把握好课堂的教学秩序,尽量减少课堂失误,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

五是课堂管理中的策略。有效的课堂管理能保证学习效果,保证教学步骤的有序进行。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和改善自己的管理方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化冲突于无形,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诸多问题,适当运用自己的幽默和语言技巧,从而使严肃的管理方式活跃起来。

六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要运用机智幽默和合适的体态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入教学情境之中体会情和境的完美交融。

七是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艺术,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还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正视学生听课的反应,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做到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课堂管理是常规教学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工作,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在行为习惯、纪律性、学习态度方面比较差,学生的管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管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成与败。

为了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与水平,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多看课堂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从中不断学习好的经验和方法,为开展课堂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参加各种听课、观摩、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从不同老师身上学习好的方法和经验。

三、多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多参加展示活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积极收取学生和其他教师关于教学、管理工作方面信息,不断调整及改进。

《我的哈佛岁月》读书笔记 篇4

如果要完整地了解李欧梵,藉由《我的哈佛岁月》这本自传,他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作品便有明晰脉络可寻,进而对他的学术生命及个人旨趣当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读书如坐地铁,到达终点之前必要一站一站地经过。李欧梵对我而言,也是一个站点。一度迷恋李欧梵,未曾谋面的老友绿茶故而寄来小说《范柳原忏情录》。在老家书房那硬木沙发上,曾为这本小书的文字倾心不已。如今在千里以外的寓所遥想那段可以静心读书的岁月,竟恍如隔世。虽然那不过是的事。

后来,只要见到这一作者的书便会不由分说地买下,包括《铁屋中的呐喊》、《狐狸洞呓语》、《东方猎手》、《上海摩登》等等,学术论文、文化随笔、小说无所不包。那本《狐狸洞呓语》还多买了好几本送人。所谓FANS也不过如此。

这也算是与李欧梵老先生的一段书缘吧。于今想来,却有点儿莫名其妙的。到底自己喜欢这老头儿什么?买的他的第一本书是《现代性的追求》,这才代表他的正业——现代文学研究。但说老实话,这本书也是最近才嘱咐家人寄来,且匆匆一翻而过。也许是因着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才慕名拜读《范柳原忏情录》这本续貂之作?找出当时读书笔记,《范柳原忏情录》写得再好,与他自嘲为票房毒药的第二本小说《东方猎手》一样,不过都是他的“玩物”而已。可见,从一开始自己就没有正儿八经了解过李欧梵。

想来许多人也是如此。李欧梵得以确立其学术地位以及在美国大学里安身立命的现代文学研究,除非专业人士,想必许多读者都兴趣不大。试问,他那本研究鲁迅的大著《铁屋中的呐喊》有几人认真读过?而他的文化随笔倒是在内地大行其道,出了一本又一本。他自己也是一点儿都没有哈佛大学资深教授的派头,一会儿出书(《过平常日子》)大曝个人隐私,一会儿对话无厘头影星周星驰,乃至被称为“小资偶像”、“时髦教授”。即便是这本新书《我的哈佛岁月》,一开章就摆开要学《哈佛女孩刘亦婷》写畅销书架势,让人苦笑不已。

之所以花了那么多笔墨来描述作为“他者”的李欧梵,无外想说明其人其文某种程度上被“简单化”了。如果要完整地了解李欧梵,藉由《我的哈佛岁月》这本自传,他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作品便有明晰脉络可寻,进而对他的学术生命及个人旨趣当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放荡不羁者”与“狐狸教授”

先有李欧梵性格上的“狐狸”式之多变,才有其学术上的“狐狸”式之研究。李欧梵大半生经历与治学与此休戚相关。

《我的哈佛岁月》既以哈佛为题,自然撷取与哈佛有关的人生经历。故而书分两部分,一谈其哈佛八年求学经历,二述哈佛十年教学经历。此外尚有“附录”凑数,吹捧有之,可不必读。特别是他夫人的回忆文字,浓情腻歪,更可不读。

作为学者的一生,研究成果才是生命之花,灿烂无比,而人生经历或如缓流之江水,表面平静、方向明确,偶有暗流潜底、激荡不已。李欧梵从赴美求学至哈佛退休的大半生历程,大抵也是如此。他出生于1942年,随后赴美,先是在芝加哥大学学了一年国际关系学,而后转学哈佛在专攻中国近代思想史与中国现代文学,1970年获博士学位。1969年始,李欧梵先后就教于达特茅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后一站是哈佛大学,历时三十余年。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十分精彩。

或曰性格决定命运,这话用在李欧梵身上再恰当不过。李欧梵十分服膺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刺猬与狐狸之说。(有兴趣者可查译林出版社20出版的《俄国思想家》26页)狐狸狡猾多变,刺猬专一精深。李欧梵常以“狐狸”自喻,所以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

实际上,应该是先有李欧梵性格上的“狐狸”式之多变,才有其学术上的“狐狸”式之研究。李欧梵大半生经历与治学与此休戚相关。从本书“序曲”一节便可看到,李欧梵大学毕业之时,决定他前往美国留学的原因并非有明确目的,而是“当时到美国读书是一种风气”,以至于到美国后究竟该学什么,他自己都迷惘不已。于是,也才有先到芝大读国际关系学,尔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转哈佛大学学历史,再转而随史华慈教授攻读中国近代思想史,最后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作家浪漫的一代》)却又兼顾思想史与文学的这么一连串“变数”。

把握此一关键,于李欧梵的求学、教学、治学等等一系列问题,便可了然于胸、无所滞碍。就连他在学生时代,为什么会上午到一图书馆,下午到另一图书馆,晚上再换一图书馆这样的小细节,都可以此观之。而他为什么前前后后就教的大学达七家以上,也不难理解了。

李欧梵的哈佛求学生涯,一言以蔽之,可以用费正清教授对他的称呼——freespirit(放荡不羁者)来形容。这指的是他在为学上的自由心态。所以,在博士资格口试的时候,费正清狠狠地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破天荒地考他历史的具体日期这一类细节问题——据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把他考得个丢盔弃甲,斗志全失。不过,费正清还是让他通过口试,并反过来安慰他“男人考博士口试,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样”,生前有阵痛,痛完了生下来就好了云云。

让人艳羡不已的是,伴随李欧梵整个求学生涯的,是一位又一位的大师、名家。从就读于台大时的英美文学著名学者夏济安,到进哈佛后的费正清、史华慈、杨联升,乃至对他产生实质影响的普实克教授(该书附录有专文介绍)等等,大多是一代学术巨擘。这还不提他当年旁听时遭遇的如社会学家帕森斯等人。这在一般人眼里,却是想也不敢想象的。不过,所谓名师出高徒,李欧梵却似乎并未追从上述诸大师的脚步,却拐到另一条路上去了。当年他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时候,美国这方面的专家屈指可数。

至于李欧梵的教学生涯,该书亦有详细介绍。总体来讲,在具体教学上,李欧梵并非十分出色。特别是教本科生班,自己也承认失败。惟有五六人的小班,他得以因材施教(又是“狐狸式”的教法),故有“狐狸教授”美名。

二流学者与一流作家

现代性理论是李欧梵的“手术刀”(当然不止于这一把,“狐狸型”学者的一大特征就是理论之“刀”又多又快),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

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这话的确精当,与李欧梵自承为“狐狸型”学者可谓款曲暗通,遥相呼应。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李欧梵的著作更是纷繁芜杂,极尽“狐狸”之所能。

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鲁迅打回“人形”。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虽然有人说毛尖女士译得不好,并挑出毛病不下五十处。但至少在我当年读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茅塞顿开。特别是将《子夜》里的小资成分“揭发”出来,以及把张爱玲定位为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的终结者,让人为之耳目一新。

此外,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凡此种种,可以参见他的新著《清水湾畔的臆语》。

现代性理论是李欧梵的“手术刀”(当然不止于这一把,“狐狸型”学者的一大特征就是理论之“刀”又多又快),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现在有转为“正业”的趋势)。对此,俨然已是老“狐狸”的他,当然深自明了。

《奇风岁月》小说读书笔记中学生 篇5

正如序中所说,他写的是成长的故事。里面某些情节除非亲身体验,很难写下来。真的很喜欢。科里在台上朗诵自己的文章,感受把所有人引入一个方向的感觉,巨无霸超市进入小镇让送奶工失业,眼瞅着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少年心里的某些东西碎了,消失了。我喜欢里面总殊着身子的弗农,尤其他说起自己的书的时候,他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写了个恐怖小说,后来愿意付所有的钱来赎回,可出版商不理会他,他们眼瞅着市场、数据和业内动向。总之,我喜欢这个疯子。我还很羡慕科里有一辆脚踏车,羡慕那车灯如一只眼睛,眼睛里有无限的包容。

月亮老人,女王,也很喜欢,他们实在太有安全感了。约翰尼。

某些东西是编不出来的,喜欢这本书。

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6

本人看书杂志报纸有怪癖,喜欢倒着翻阅,所以这书只看了后半段,而且当时差点被老妈送进洗衣机。对于米兰爷爷一向是敬畏的,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破纪录的用了4年才断断续续看完,而看书的原动力来源于那部似是而非的情色电影《布拉格之恋》。

躺在床上,耳边是鬼嚎的风声,勉强看完了第一章《被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感慨很多,但是不能整理成文章,小心点评一下,表示纪念。

1、科学的高潮把人推进到各专业学科的隧道里。他越是在自己的学问中深入,便越是看不见整个世界和他自己,因而陷入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用一个漂亮的近乎魔术般的名言所形容的“存在的被遗忘”中。

2、哲学与科学忘记了人的存在,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更为明显的事实是,随着塞万提斯而形成的一个欧洲的伟大艺术不是别的,正是对这个被人遗忘的存在所进行的勘探。欧洲四个世纪的小说以自己的方式、逻辑,一个接一个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询问什么是冒险,研究内心所发生的事情,揭开了人在历史中的生根,勘察一直被人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土地,关注着非理性对人的决定与行为的干预。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发现的连续不断造就了欧洲小说的历史。

3、世界没有了最高法官,突然显现出一种可怕的模糊;唯一的神的真理解体了,变成数百个被人们共同分享的相对真理。人面临的不是一个绝对真理,而是一堆相对的互为对立的真理。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的不可驯服的欲望: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无论是对唐吉诃德令人晕眩的理想主义所进行的理性主义的批判,还是对这一理想主义的歌颂,这两种理解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想在小说的基础上找的不是一个疑问,而是一种道德信念。

4、力量的侵略性是完全无利害关系、无理由的;它想要的只是它的意愿,它是纯粹的非理性。卡夫卡和哈谢克使我们面对一个悖论:在现代,笛卡尔理性一个接一个侵蚀了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所有价值。但是,当理性获得全胜时,夺取世界舞台的却是纯粹的非理性,因为不再有任何可被共同接受的价值体系可以成为它的障碍。这个悖论在海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中得到权威性的阐述,它是我喜欢称作终极的一个悖论。

人类的统一意味着:所有人都在劫难逃。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篇7

对于我们艺术生来说,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并不陌生,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必读的经典,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正文十章中,仅在前两章着重从哲学上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进行阐发,凸显出只有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而在后八章则着重通过对汉以后的绘画与画论的解读,揭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与画论演变的深刻影响。书一个基本的意思,是说明庄子的虚、静、明的心,实际就是一个艺术心灵,艺术价值之根源。

那么对于艺术者来说什么才是所谓的“艺术精神”呢?在我看来,它应该是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功夫所把握住的心,实际上是艺术的主题。由庄子所显示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要是结合在绘画上面。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所形成的人生实际就是艺术的人生,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美学理论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序”(《老子》第四十章)认 为有与无是可以相生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境界。与之相关。“虚”“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虚实相生”理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体以山水诗为例,在中国诗歌创作中,常化实为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四虚序》。山水诗中,也有许多虚实相生的范例。例如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江水共澄鲜”。诗人用浓墨重彩将乱流争趋,水天一色,云日辉映,绮丽清新的景色实写,使人如身临其境,令人身心愉悦,灵魂得到净化。然后,笔峰一转,用“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的大片飞白,表达了诗人观景后的感喟,虽未具体写景。却从“表灵”、“蕴真”中感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末测的造化之功的由衷赞叹。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8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和艺术,这两个词相提并论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就像萨留下的那些断章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驾着金翅雀飞来。爱和艺术,到底谁是谁的翅膀?从诗经到乐府诗,爱情点亮了那个因遥远而暗淡的世界。然而,在情感冲动的驱使下,人们并没有将爱视为一种艺术。

如今,从尼采对普遍的爱的轻视到弗洛伊德认定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近百年来,人们开始更理性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感情,得出的答案惊世骇俗,也获得了大批的拥趸者。然而,在注重理性的思考中,人们依旧没有把爱视为一种艺术。

弗洛姆对爱的艺术的阐释从一开始就让我深深折服。他认为要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一股将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读我这篇读书笔记的朋友啊,不知你怎么看,我会常常这么想,当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对这个世界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感知,当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亿个和我一样的个体,我会希望能共享一个心灵,消除一切隔阂并一切让我们觉得孤立无助的事物,真正相互理解和担当。可惜这是一种唯美主义,历史证明,如果强求唯美只会带来极权。

这样,人类只能寻找替代品,弗洛姆将这种替代品归为三类,一是纵欲,二是模仿他人,融入群体,三是艺术家通过创作建立与物的亲密关系。由于现在已经不是集体纵欲时代,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的酒神节狂欢,人们的狂歌乱吟,手舞足蹈,如今只是成为一段消逝的历史了,很难评价。现代,纵欲的行为将会给人带来深深的负疚感和进一步的孤独感。至于躲在集体中,自以为保留着的个性实则微不足道,从早到晚千篇 一律的生活,又岂不可悲?只剩下艺术创作了,艺术家和他创造的物之间达成统一。但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统一。群居者的永恒孤独,奈之若何?

爱情,它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之间结合。这我在上文中所梦想的万物归一相差甚远,因为我们能去爱的人寥寥可数,但是通过爱一个人,与之结合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与每一个人达到统一的可能性。通过爱一个人,我们做到了全人类并与他们统一。细想,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我隐隐约约也对爱情充满向往和好奇。然而,有时我觉得这种交往停留在不真诚的层面上,带着逢场作戏和现代式的“门当户对”。弗洛姆更是深刻地将其解释为“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当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这一点我确实有着深刻的感触,我个人也或多或少用这种眼光对待自己和他人。

“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医疗一样的行动。”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9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们应当感激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公共艺术设计读书笔记 篇10

环境艺术设计111班 胡鸿燕

首先,在阅读《公共艺术设计》这本书时,我们应该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公共艺术设计是什么?公共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于作用有哪些?最关键的还有公共艺术与我们所学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有什么关联?对我们所学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什么作用?这才是我们阅读和了解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书目的第一章节中,我基本了解到了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含义。

所谓公共空间,就是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公共艺术的前提是公共性,只有具备了公共性的艺术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根据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在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这个词,17世纪末,法语中的“publicite”一词借用到英语里,才出现“公共性”这个词;在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词。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

书目的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使得我了解到了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雕塑和壁画。那么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不论是从西方发展史来说还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来说,通常是围绕着雕塑和壁画的发展来介绍的。例如在介绍西方的公共艺术时,罗马广场的方尖碑以及各个教堂的浮雕,宫殿的喷泉,都属于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的代表。在介绍中国的公共艺术时,提及了陵墓石雕、石牌坊等等都是属于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中的一部分。

书目的第四章节共和第五章节,在现如今的公共艺术设计应用于发展中,我认为公共艺术在中现今的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借用,也不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城市雕塑的同义词。我认为好的公共艺术设计必须满足一下条件:第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文化环境相适应;第二、公共艺术设计应该满足公共艺术开放性的特质,在形式上的开放性,表现上的通俗性,以及设计上的综合性。第三,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应该具有实用性:例如便利性的设施,标志性的设施以及安全性的设施。公共艺术设计还应该具有装点性的特质,还应该是依附人文背景、中日然景观而存在而设计的。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 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岁月的诗歌06-03

友谊岁月06-12

沧桑岁月06-16

山居岁月作文07-01

百世岁月07-23

岁月青葱09-18

匆匆岁月高二作文06-01

青春岁月的说说06-29

岁月如歌 作文07-09

愿岁月静好07-18

上一篇:护理教育学第08章下一篇:读书使我着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