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模式(通用9篇)
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11-04-19 12:48:0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法制网讯 记者陈丽平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照护,还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养老新模式让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90%以上住家老人的养老变得更加方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近日发起的“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首期在京建立210家寸草心助老服务站,专门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送医送餐送货送慰藉等多项服务。
2008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09年1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和“九养政策”,在全国率先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规范,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不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对16区县2264名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8.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条件一般或不能满足要求,希望开设老年餐桌并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的占78.1%,希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的占69.4%,希望社区办托老所的占59%。因此,“九养政策”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开发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实现服务需求和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是我国最大的敬老志愿者组织,有两万多名敬老志愿者参与社区助老服务。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红尘介绍,居家养老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寸草心联盟联合养老机构、老年媒体、为老服务公司,在民政、卫生、司法、社工等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下,共同发起“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
据了解,“助老工程”首期将在京建立210家社区助老服务站,向10万老年人赠送“亲情通电话”(含话费)作为服务工具。以北京翠湖老年庄园为主的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管家服务、送餐服务、护理员培训。北京市十余家助老医院,为老人设立健康档案,提供老年健康咨询。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寸草心志愿者就近为老人上门服务等,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辅助的为老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根据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我市(郴州市)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也于2009年在北湖区燕泉街道五里堆社区正式启动,随后,市城区石头峡社区、立交桥社区、裕后街社区也先后启动,四个试点社区通过深入开展工作,探索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为全市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探索路子,通过两年多时间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 (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怎样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缺乏相关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
2、社区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在我国大多数人认为养老是家庭的事,观念落后,许多人对社会养老助老持冷漠态度,据宜章县南京洞社区、四方井社区、普化寺社区和城北社区200多户居民调查显示:老年人养老不愿选择养老机构的占56.3%,明确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也只有10.9%,可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在老百姓思想中还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在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有些相关部门也只是把这一问题挂在嘴边,说说而已,没有实际的行动,以致于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停滞不前。
3、资金短缺,来源方式单一。
社区居家养老,并不是简单地让老人呆在家中,而是让他们不离开家庭环境,仍然能够享受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养老照料。要达到这个目标,对国力、财力的要求更高,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居家养老管理资金来源有限,除市场运作一点,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极大地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人力资源不足。
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外,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据调查,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年龄偏大(30岁以下的只占18.6%)、文化程度较低(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了93.7%),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
二、对策及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领域的新拓展。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2、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居家养老观念。
通过加强舆论宣传,让大家明白: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镇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镇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从而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3、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机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事业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4、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是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的,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存中进行选择优势是可借用政府给他们的政策优惠,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需要对他们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首先,对于社区中的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科学的进行社区管理;同时社区中负责管理老年人工作的管理人员,要进行老年学、老年医学和老年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其次,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对于服务人员,要进行职业道德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合格才能持证上岗。再次,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如何解决好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等问题,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从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良性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74岁的李女士,丈夫最近去世,自己又不慎摔伤,住了一段时间的院。她从医院回家后,行动仍然不便,每日三餐都要麻烦邻居代买。有时随便吃点面包、饼干。年近八旬的粱老伯,现住在女儿家中。女儿要接送自己的两个孩子上下课,还要打零工贴补家用。老人独自留在家里,只能看电视或睡觉,时间很难打发。
调查显示,香港居住于家庭的约100万名老人当中有80.9%的人表示,假如日后身体状况转差时,仍希望可以在自己家中生活,而非搬进安老院。李女士、梁老伯是属于80.9%中的老人,他们都愿意参加到社区养老的计划中来。
在香港的社区长者照料中心,我们可以看到为每位老人建立的个案分析卷宗。它告诉服务者,你所服务的对象是谁,他在心理、生理、社交、经济方面,面l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需要优先解决、如何解决。例如,对一位缺少陪伴的空巢老人,义工要时常上门探访,老年活动中心还会为其安排文体、交流活动。腿脚不便或有残疾的老人。撥一通电话,家务助理会上门来烧饭、洗衣,保健员会协助其开展康复训练。
谁来服务
不用说,老人可享受上述那些周到的服务,是件多幸福的事儿啊!但所提供的服务。是很多人眼中“伺候人的活儿”,吃苦受累。谁来服务?这并没有难倒香港人。
1969年。全港首个家务助理队创立。由于社会反响良好。需求不断增长,家务助理队的数目随之逐渐增多,迄今已有近200个。除家务助理队外,隶属于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社工,也是社区安老服务队伍的一部分。目前,香港注册社工达12970人,他们活跃于香港社区及各类服务机构中,其中有超过98%的人取得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学位。除了高学历的社工外,其他的社区服务人员上岗前,也都经过了专业培训;上岗后,继续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再培训的教育,并实行岗位竞争制。他们的权益同样受到劳工法的保护。
有专业技能,有权益保障,管理有制度,成规模,使得社区服务者能安下心来,用心为老人服务。他们的付出,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欢迎。
谁来买单
上门探访、陪伴聊天,这些小的举动可以让老人感受到关爱,且不需要付费买单。不过送一次饭,会产生餐费、交通费;配一个遥控按钮,会有材料费、安装费;组建一支专业安老队伍,要筹备培训费、薪金。这些都让我们回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上来:社区养老的账单。谁来买?
以家务助理为例,在香港,它被视为一项选择性社会服务,采取收费方式。政府鼓励有条件的老人,为自己受到的服务买单。强调家务助理不是一项免费服务,能够使老人以消费者的立场,来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以被施惠者的心态,勉强接受并不满意的服务。相应地,家务助理员也要收起施与的心态,拿出服务的精神。
此外,社会福利署还直接向相关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因此,透过资助服务机构援助困难老人,以及调控收费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公共财政也为社区养老服务买了一部分的单。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 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 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3.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
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
二、三级医院办养老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4.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包括:
服务对象及内容: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群,而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服务于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肿瘤晚期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及康复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养老中增加了医疗照护,在医疗中加入了养老服务。
服务提供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单方面强调,由某一主体来实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体系。服务模式的实现: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传统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双向转诊等合作。同时政府应近距离规划养老和医疗的位置。
人员及机构准入: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而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任务较重,应适当增加护理员的岗位。通过人员的调整,即节约人力资源,又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医养结合的机构,应具有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功能的医疗水平。服务性质:目前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性质,主要界定为养老机构的一种,需要达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但是,随着医养结合服务的深入发展,其医疗机构的相关特点也进一步凸显,是否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资格认证,或者发展新的形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仅仅是提供药品、注射服务等最为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应该是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应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1)
二、三级医院设立老年养护病房。
(2)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3)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4)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由家人照顾日常生活,民政部门通过购买服 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规定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5.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有四种模式
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专家提出了未来四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寄望医养结合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据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两个亿,未富先老在中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据悉,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是75岁,健康的预期寿命是68岁,也就是说,其中有7年时间老年人是与疾病相伴的。近日,在“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有备而老,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并对我国如何进行“有备而老”展开了深入研讨。
老龄化将使我国慢病负担增长40%,养老院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
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10%,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0万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三个人就将有一个老年人。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们国家的慢病负担增长40%。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在发言中说,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不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一些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里做老年病科的专业和机构也很有限。我国目前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才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
蔡菲介绍说,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同比增长10%。但目前我国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左右,床位空置率严重的养老院主要是没有医疗服务的相关支持。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居家养老是公认的理想养老模式,但亟须医疗、家政、照护、心理等多种服务的无缝衔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上海等地推出的“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的“9073”模式,除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居家养老外,特别加大了社区养老比例,更强调和注重社区化养老。
对此,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解释说,“9073”养老规划,按照基本意思和多数老人的自然老化规律,可以简单理解为:60~70岁基本属于“90”居家部分;70~80岁可能属于“7”社区部分;80~90岁可能属于机构部分。我国养老机构也基本是按照老人自理、半自理、完全失能、失智的需求做了区域划分。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和对老人需求的深刻理解,现在主要问题是要在社区构建一个老龄长期照护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对象是慢性病患和残障人口,其中老年人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
台湾老人福利机构协会名誉理事长陈敏雄也指出,居家养老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但也需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各种服务模式的无缝对接以及转介安排。这就要求社区除了提供基本的家政物业管理服务外,还要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及养老机构导入小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寄托照顾。同时,运用社区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据社区的条件和需求差异,社区还应与其他养老设施,包括长期照护中心、赡养机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大学、医院等配套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未来可能将有四种形式
蔡菲介绍说,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未来的“医养结合”可能会有四种存在形式:
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比如,上海建工医院新开一家护理院,北京的八里庄服务中心最近申请了一个护理院的资质。
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去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4.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蔡菲强调说,“十三五”是我国两次人口老龄高峰的低谷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很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为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高峰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新模式。今年,北辰区着力改善民计民生,把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列入“20项民心工程”,致力于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发展。
日前,为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配套的医疗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公寓内的老人可以随时看病拿药,比以往方便了许多。前沿新闻记者在医疗服务站看到,每个科室门前都有老人坐在长椅上等候检查,他们神情放松,不时与周边老人闲聊几句。正在等着测量血压的孙爷爷说:“我就住在楼上,门口一刷卡就能进入医疗服务站。以前,由于离医院比较远,总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到医院检查,现在不出公寓大门,就有医疗服务站,特别方便,我每周都会过来量量血压、听听心脏,预防疾病出现。”
老年公寓的医疗服务站每天会定时派医生对老人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对公寓里的老人进行慢性病理疗,初步形成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格局。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负责人周静介绍说:“医疗服务站成立后,特别受老人们欢迎,他们看病拿药不用走很长的路,挂号也不用排长队,还有医生对他们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让他们住着很放心,家属们也安心。”
在探索“医养结合”的同时,北辰区还进一步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建设。日前,瑞景街秋瑞家园社区对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安装了电视和娱乐设施,更多的社区老年人愿意在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享受悠闲时光。该社区居民佟励英说:“平时子女工作忙,都不在身边,我们在家呆着感觉非常寂寞,社区里有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后,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跳跳舞,每天过得特别充实,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据了解,今年,北辰区将健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互补机制,计划在新村街、集贤里街建设2个社区“微型养老院”。在北仓镇、双街镇建设2个农村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试点,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等。
所谓长期护理就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就是通过发挥保险的风险共担,资金互济的功能,对被保险人因接受长期护理服务而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担补偿的一种制度,国际上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有两种形式: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丧,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主要受益群体是老年人。1995年日本政府首次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的议案,1997 年 5 月和 12 月《护理保险法》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表决通过,2000 年 4月 1 日,日本《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2005年,日本政府对 2000 年保险法案进行修订并颁布了《护理保险法修订法案》,2008 年和 2012年又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典型的社会强制险模式,由法律强制实施,保险出资责任由国家、企业、个人分担或者由国家、个人分担。(1)被保险人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规定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的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承保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两种,一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为该制度的第一号被保险对象;二为 40-64 岁之间加入了某一种医疗保险的现役劳动者,即为该制度的第二号被保险对象。
这两类被保险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保费缴纳方式和收益对象范围。第一号被保险人被分为 5类,交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应的固定金额的保险费,三年调整一次。年金在 18 万日元以上的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险费直接从其养老金中划
扣,其余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费由市町村个别征收。第 2 号被保险人必需终身缴费,缴费比例为所得收入的 0.9%,与其医疗保险相关联。
在受益对象范围方面,第 1 号被保险人只要需长期护理,经审定后自动获得护理资格。对于第 2 号被保险人,只有当患有初期老年痴呆或者因患有心脑血管等与年龄有关的 16 种特定疾病而处于护理状态时,才能够获得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40 岁以下因身体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公民由其它福利计划提供。
图: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公共支出(单位:百万日元/月)(2)保险人
长期以来,日本的老年保健福利都是在国家和各都道府县的指导下,由市町村具体负责实施执行。目前作为运营主体的地方政府大约有 3300 个。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各自地方的情况设定保险费的等级、额度,征收、营运、管理和利用保险费;
二、审定护理申请人的资格、等级,制定护理计划、落实并且监督服务业务提供。(3)筹资模式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为了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日本长期护理的保险资金由三级政府、个人共同负担。被保险人缴纳 50%的保险费,其中 17%来源于第一号被保险人,另外 33%来自第二号被保险人。公费部分,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按照 2:1:1 的比例分别承担总资金的 25%、12.5%、12.5%。为了平衡各市町村的支付能力,国家拿出其负担资金的 1/5 作为调整补助金交付给那些低收入老人或高龄老人多的市町村。此外,为了避免保险对象过度使用护理服务,被保险人在接受护理服务时需承担护理费用的 10%,机构入住者的伙食费不含在保险费中。鉴于低收入群体不能支付保险费用、服务使用费和其他额外支出,为减轻他们的财务负担,低收入群体可以向市町村申请减免服务使用费,也可获得公共救助计划的援助。(4)给付方式
日本护理保险的给付方式以直接向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所占比例极少。
护理需要分成两类: 1.需要支援:不需要日常生活护理,但在家务或日常生活需要支援,每天需要照护的时间为 20-30 分钟。
2.需要护理:依需要护理程度分成 5 级。护理服务主要分为处于护理状态的介护给付和有可能发生护理状态的预防给付,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为鼓励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接受护理,居家护理的护理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访问服务、日间护理、短期设施护理及居家环境改善等。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载体,利用社区内的护理设施、机构为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如果在家中护理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可以到由都道府县指定的福利机构、保健机构或疗养医疗机构中接受专业机构护理。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现状
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被保险人数增长了 31.08%,即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一,这表明长期护理制度获得了日本公民的认可。从 2000 年起,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速度比较稳定,增长率都在 3.5%以下。
2000 年至 2009 年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比例在 3.5%~2.5%之间,在 2009 年后增长比例降低到 1%以下。2000 年至 2009 年,申请各类护理服务的投保人数从 218.16 万人增加至 469 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申请“需要护理”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支援”的人数,2000 年共有 29.09 万人申请“需要支援”服务和 189.07万人申请“需要护理”服务,2009 年申请上述两 种 护理 服 务 的 人 数 分 别 是 123.69 万人 和345.31 万人,这说明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堪忧。
日本长期护理制度通过 2005 年的改革构建护理预防体系,实现了由重护理向护理与预防并重的转变。2006 年护理预防体系建立之后,要支援的认证者人数就达到了 104 万人,到 2011年已经达到了 140 万人,约占到认证者总人数的26.4%,改革之后日本的护理预防服务得到快速发展。2012 年日本对《护理保险法》的修订要点为如何构建老年护理的“地区服务体系”,彻底打破了社会福利主要由政府行政措施提供的惯例,为地区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也为竞争型地区福利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的护理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已能够为需护理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011 年提供家庭访问医护服务的机构67922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一倍多。2011 年提供针对痴呆老 年人的日间护理社区共有 11180个,而 2000 年只有 418 个。2011 年老年护理保健机构 3763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 1603 家。据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2011 年居家服务被利用次数、设施服务被利用次数和社区紧密型服务被利用次数分别达到了 3829 万次、1026 万次和 353 万次;2012 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从 2005 年的 411 万人增加到了 533 万人,护理保险给付人数增加到了 445 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利用者 328 万人、设施服务利用者 86 万人、社区紧密服务利用者 41 万人固。这些数据显示,日本国 民已经 不再寄 托于 家庭提 供的护 理服务,社会化护理服务得到十分普遍的利用。1、医保结算是难点。
金中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系统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通过智能感知设备、互联网服务等手段,尽可能地实现老人的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标、活动量等各类传感器和互联网、数据中心随时随地实时连接,让监护人(子女或家人)、服务机构和志愿工作者等,能远程自动实现对居家老人的安全看护、健康监测、精神关爱和生活服务等。智能居家养老系统是以先进的物联网科技为依托,提供远程健康监测、健康评估、疾病风险评估预警、远程医疗、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为基本服务内容,能实时、快捷、有效帮助广大老人解决居家养老过程中各种问题,让广大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和关怀。
金中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和一般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区别
金中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与一般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本质的区别体现在“智能”上,通过生理参数检测仪量血压、血糖、血氧、脉搏等信息,全面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而且,每位老人都会有一张“身份卡”,足不出户,通过刷卡,就可以进入个人健康档案,此后所做的健康检查内容,就会通过网络传输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健康评估、健康建议,及时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动态管理。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优势
24小时专业监护和长时间动态掌握居家老人的健康状况,从而根据一段时间老人的综合健康数据和指标对老人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诊断,还能让老人子女及时了解和掌握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上门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价值体现
1、为主管机关或运营单位建立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
2、为辖区内的老龄人群及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档案;
3、以社区为依托,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义工为支撑构建强大的服务体系;
4、以老人用户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
5、构建“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功能概述 远程健康监测
含血压、血氧、血糖、脂肪、体重、心率等方面的远程监测、异常报警、健康数据集成分析、报表上报、远程医疗处理等功能。实现对老人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动态数据库。使政府老龄主管部门可动态的查看和统计老年的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健康评估
平台对设备终端上传到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出检测结果,给出健康评估。疾病风险评估预警
平台实时监控数据,使慢性病患者的高血压、心脏病也能得到实时监控,一旦血糖有异常,系统会直接将该老人的异常信息在平台上弹出来自动报警,平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能知道老人的病史、家庭地址、亲属联系方式,便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通知老人及其家属,使得老人可以得到最快的救助。远程医疗
系统跟智能血压仪、血糖仪等等设备对接之后,将测量的老人心率、血压、血糖数据上传到平台,平台通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果连续几周内此类数据与设定的老人的正常值波动超过一定比率,系统会直接将该老人的异常信息在平台上弹出来,同步传输送给互联网医疗机构,系统可以设定为差别在某个值范围内传送给给哪个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收到这些资料后,可以根据收费多少,决定对其进行普通预约门诊、专家诊断、远程医疗建议级别的处理。紧急救援
针对老人突发性事件和身体不适,提供各种紧急救援服务。包括通知物业保安、老人子女、居委会以及卫生医疗机构、120等等。中心坐席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尽快的根据老人的地理信息和历史记录,全方位的通知有关人员赶到现场,从而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
主要是通过呼叫中心,根据老人的需求,进行电话转接完成。从而为老人提供多方位的专业的服务对接。当呼叫中心接受到老人来电时,自动根据来电号码关联到老人信息,弹出窗口显示老人信息;根据坐席人员与老人沟通,可以进行新建工单,然后进行派单,服务工单派发后,系统会以方式通知服务人员或服务商家联系人。精神关怀
中国居家养老基金会统筹,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其中,创办老年食堂是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行业名称)
物业管理,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
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1、指导、帮助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促进居委会依法建设和发挥“四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举办便民利民服务网站。
2、负责老龄、殡葬管理、残疾人安置、救灾、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工作。
3、负责拥军优属、社区优抚、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服务等工作。
4、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完成区下达的人口计划生育和计划生育工作指标。
5、负责本地区计划生育条块结合工作,加强对辖区内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联系和指导。
6、负责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业务骨干培训。
7、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流动人口持证情况,并做好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工作。
8、负责街道社会事务受理及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转。
9、负责社区会计站工作。
10、完成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其它事项。
本店主营:男鞋,专注男鞋。
欢迎光临本店采采,本店新开张,诚信经营,只赚信誉不赚钱,谢谢。
经营项目:男鞋,只经营男鞋。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照料方面等服务的养老模式。最早出现“社区养老”是在英国,后来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将社区养老模式定义为由家人、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政府有限的财力、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观念、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机构养老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社区养老必然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中心。
二、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规,构建多元养老机制
法律是一切政策实施的基础和准绳,政府需要在社区养老发展的过程中,协助立法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相关法律体系,将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社区养老推行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家对此立法不规范、不完善。国家对社区养老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更要对其在如何发展、运营、监管等各方面予以研究立法,如此可使地方的社区养老在法制轨道上步步依法,有序、健康地发展。
(二)改变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观念影响着行动,想要合理推进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必须改变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首先,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让老年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儿女的尽孝已经不仅是简单的让他们居家养老,更多的意义在于如何能使他们充分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协调和满足。其次,增强老人们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融入社区的集体中,从而更好地体会社区养老的优势所在。最后,还要强调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社区工作者是真正实践社区服务的主体,应该具有更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三)增加投入,推动社区产业发展
要推进城市社区养老,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必须建立多元化服务投资体系。社区养老建设所需的资金数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持续稳定的长效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在资金拨款上应该给予照顾,应该安排专项资金,适当减少或免除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税收,也应该适当优惠土地、设备等方面。还应该强化市场、社团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支持社区养老商业化,鼓励民间资本、私营资本参与,多渠道拓展筹集资金,力图实现资金的多元化和稳定化。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产业,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实际需要,也是承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创业的重任。社区养老产业化、市场化、福利化服务为一体,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必然归宿。
(四)完善服务,构筑多维职能体系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无论在年龄、身体状况还是文化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构筑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职能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比如,设立专业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分支保健部,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设立不同类型的业余爱好协会,针对不同爱好、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设立老年人大学、老年人就业中心等,满足有一定工作能力的老人发挥自身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五)加强培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专业服务人才培训,构建一支专业、敬业养老服务队伍。社区可以和高校合作,加大对社区服务人员护理学、复健学、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服务技能、相关知识的培训,并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可以借鉴英国,设定两种专业资格证书:社会服务证书(CSS)和社会工作资格证书(CQSW),让社区服务人员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提高老人满意度。
志愿者队伍面向的对象不仅是年轻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低龄的老年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人员队伍,还能让身强体壮的老年人继续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互助意识和老年人的自助能力,有更强的归属感。例如,设立“时间银行”项目,老年人服务老年人,通过存服务时间兑换而获取收益。
三、总结
社区养老模式在一些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生活节奏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社区养老模式完全符合我国民众“家庭为重”的传统文化理念,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社会各项资源,实现福利社会化,其本身的优势也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希望全社会能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以促进社区养老模式更快更好地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目标,推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少卿.英国社区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2(20).
[2]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2010(5).
【摘 要】在全球老龄化的总趋势中,中国的老龄化具有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人口比重增长快、老年群体经济状况较差等特点,妥善解决中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其养老资源提供主体多元化,养老服务提供社会化,养老地点不脱离居住家庭和所在社区,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鉴于居家养老模式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居家养老应当选择以福利性为基础和市场化为导向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福利性严重不足和市场化程度不够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我国居家养老的福利性和市场化,大力推动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福利性;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为适应“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养老及相关概念区分
1.1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主要是从支撑养老的经济来源上来看的。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和养老补贴,如城镇中离退休金、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五保津贴等都是社会养老的经济支撑。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支撑主要由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来承担,而不是由社会承担。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应简单将经济因素作为划分的依据。虽然涉及的维度有所扩展,二者的区分主要还是在于承担主体上。
1.2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目前学界在讨论居家养老的时候,常常将其等同于家庭养老。从内涵上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居家养老是相对于机构养老(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而言的,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侧重点在于养老居住方式上。而家庭养老侧重的是承担主体的问题,即谁提供养老资源的问题。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既可以是家庭养老,也可以是社会养老。
1.3机构养老与社会养老
同样也需要厘清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关系。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集中居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疗养院等机构中养老,而不是分散居住在各个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养老费用可以来自子女亲属,也可以由老年人从社会领取(退休金或其他津贴)。所以,与居家养老的实质一致的是,机构养老也是就养老居住的方式而言的,与社会养老及家庭养老涉及的养老承担主体这一内涵是不同的。
2 制约社区居家养老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障碍
2.1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除京、津、沪等城市外,各地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规定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如此一来,政策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协调性将受到拷问,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持续性面临挑战。
2.2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刚性,社区养老服务支出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资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水平化。
2.3志愿者队伍及专业人员缺乏
从数量上看,虽然部分城市的社区志愿者十分活跃,在为老上门服务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就全国而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区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站。
3 推动我国居家养老发展的建议
3.1确立政府总领性地位
在居家养老事业中,政府要确立其总领性地位,既要“责任担当”,又要“抓大放小”。一方面,政府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将其纳入社会发展和地方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对居家养老发展的经费投入,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引入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的市场化机制,采取措施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居家养老事业。
3.2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
市场化运行机制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种养老资源,通过市场化运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系统。从服务内容和老年人自身条件来看,可以确立两种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第一,对于高龄,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主要提供康复、护理、生活服务等服务内容的,上门照料方式的服务;第二,对于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中龄老人,采用日间护理中心,老年康复站的方式提供生活帮扶、医疗康复、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2]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3.
[3]邬沧萍,周俊山.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M]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9-320.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其内涵,是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通过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的形式,对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需求的规范化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特点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使老年人不脱离自己家庭这一熟悉的环境;作为有子女的家庭,仍接受其家庭其他成员对其晚年生活的照顾。就其外延而言,社区居家养老应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收入保障形式共同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二十世纪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0%;到2000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了7%,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有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伴随着这股以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银色浪潮”,我国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正处于转型和转轨阶段,年轻子女因工作离开家庭使得家庭结构缩小化,这些问题都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考验。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中国传统的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核心家庭(由已婚男女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首批独生子女逐渐组合成家庭,“421”甚至“4421”的模式在城市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一对夫妇需要同时承担抚养子女和赡养4到8位老人的重任,家庭养老的现实可操作性愈来愈弱。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的需要,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
会福利机构及敬老院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这样的养老机构和设施现状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根据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
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民政部门倡导以社区服务为依托,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199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第35条提到,老年社区服务是中国老龄化战略对策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此老年化社区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2008年2月21日,由全国老龄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出《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城市所有社区在“十一五”期间都要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要力争八成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较小的范围,如“三无”老人等,其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一些地方鼓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对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服务形式主要包括:
(1)老年人用餐服务。有定点用餐及上门送餐两种服务,针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
(2)老年人家政服务。有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政服务,如家庭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
(3)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通过社区卫生院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免费量血压,进行心理咨询及疏导、开展养身保健知识讲座等方面的服务。
(4)政府资“平安通”助紧急呼援服务系统,为符合政策的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平台,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疾病和意外生活事故。
(5)通过“星光老人之家”为老人提供棋牌娱乐、读书看报、电视电影、戏曲评书等老年文体活动。
目前,大多数社区依托社区原有资源,配备了相应的基本设施,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上,仅仅是搭起了一个框架,真正的为老服务项目大多没有开展起来,主要存在问题是:
(1)资金投入缺乏。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社区的老年福利设施仍然依靠政府、集体包办,没有专门的服务场地,社区居家养老软硬设施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基本没有。二是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开展服务的经费来源渠道少,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光靠微薄的政府拔款远远不能启动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2)工作机制不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依靠社区工作人员和一些志愿者参与,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社区工作人员现在需要承担社区“两委”的日常工作以及扁平化管理的事务平台的大量工作,因此分摊到居家养老服务的精力有限而,志愿者队伍受限于志愿者本身的专业水平和业余时间,难以全面深入细致地提供高质素服务。
(3)服务项目单一。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服务项目单一,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专业人才奇缺,涉老部门也缺少对这类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现有专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大多只是接受过短期上岗培训。服务内容仅局限于帮助老年人做家务、简单的照料等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居家养老需求。
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1)建立专业独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拓展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政府买单的服务内容进行项目化操作,可积极寻求与公益类社会团体的合作,甚至将项目经营运作权承包给这类组织,减少政府的人力成本投入和管理成本。可在社区内或依托社区周边的养老护老医疗机构,建立专业独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运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招聘、管理、培训各类提供服务的人员,政府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办法,明确管理机构、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责任,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专业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可监督性。
(2)培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组建一支具有医疗护理、文化和法律等专业技能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专项服务,也可设立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积极鼓励“4050”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化,满足老龄居民精神上、物质上的不同需求。
(3)政府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拓宽资金渠道,增强有偿服务的内容
【社区养老模式】推荐阅读:
社区养老保险怎么办理09-09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计划09-18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实施细则06-15
凤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09-10
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09-26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10-23
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07-07
家庭养老模式下的住宅空间设计的论文06-18
浅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06-28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