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数学高中教案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必修一数学高中教案(精选8篇)

必修一数学高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三、教学设想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3、新课讲授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2)例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 AC sinACBsinABCsinABC55sin75 = 55sin75 ≈ 65.7(m)

sin(1805175)sin54 AB = ACsinACB= 55sinACB= sinABC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解略:2a km 例

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 ACD=,CDB=,BDA =,在ADC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C = BC =

asin()= asin()sin[180()]sin()asinasin = sin[180()]sin()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 AC2BC22ACBCcos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60 ACD=30,CDB=45,BDA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6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4、学生阅读课本4页,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

5、课堂练习:课本第14页练习第1、2题

6、归纳总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四、课后作业

1、课本第22页第1、2、3题

2、思考题: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

解:由题设,画出示意图,设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达B处。在ABC中,AC=31,BC=20,AB=21,由余弦定理得

AC2BC2AB223cosC==,2ACBC31432则sin2C =1-cos2C =2,31sinC =

123, 31353 62所以 sinMAC = sin(120-C)= sin120cosC-cos120sinC =在MAC中,由正弦定理得 MC =ACsinMAC31353==35 62sinAMC32从而有MB= MC-BC=15 答:汽车还需要行驶15千米才能到达M汽车站。

必修一数学高中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小议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时分配;课型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在设置文综考区的省市,地理占分为100分,其中自然地理一般占的分值为45分左右,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位于必修一,因此,为了应对高考,必修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高一离高考还有很久,学生的意识不到位,学生在初中很多又没学过地理,一般中学高一由于开的科目较多,所以,地理的课时一般都为每周2节,所以,在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怎样完成课标的要求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成了任课教师要好好斟酌思量的事情了。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把握课时分配和课型安排以及做了哪些必要的活动的。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3.阅读课型。这类课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也很浅显,因此,课上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1)地球的圈层结构;(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3)全球气候的变化。

以上是我多年教地理必修一摸索出来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星明,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2013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J].地理学报,2013(11).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一) 篇4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设想:

本专题“向青春举杯”包括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以青春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自信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新的里程。

“吟诵青春”中,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不同时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特征。“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设计未来”指引学生走上希望的田野,设计人生的舞台。

《沁园春 长沙》是“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第一篇,属于教材“研习”要求。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要点:

熟悉“吟诵青春”中的诗歌,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学习《沁园春 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

过程:

一、导入

学习要求:(1)多次表情朗读(2)背诵第一篇(3)鉴赏精到的用词用字(4)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和反动军阀的斗争将要展开。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表现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决心投身改革追求理想的情怀。

三、整体了解《沁园春•长沙》

1、了解文体——词

“沁园春”,词牌。“长沙”,标题。词,又叫“长短句”“诗余”,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平仄要求。

2、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二、赏析课文

1、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问:“独立”有什么含义?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独,还和下文的“怅”有紧密关系,独而产生思索。)

3、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竟自由”)(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4、这里诗人都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呈怎样的顺序展开?

(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是 “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是 “俯瞰”,写的是“低景”)

5、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染、击、翔)

6、这里的秋景选了哪些意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山、林、江、船、鹰、鱼。壮美多姿,充满生机)

7、“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有怎样的作用和意味?

(过渡,由看到思,由景转情。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惆怅和思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8、“谁主沉浮”有什么含义?具有怎样的心境?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9、请概括上阕的内容。

(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当然要回答的。不过诗人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一群青年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来暗示性应答的。分析他们的活动和行为,有怎样的状态?

(团结友爱,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蔑视权贵,年青有为)

11、请分析下阕的领字。(“忆”。)

1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抒发怎样的情感?

(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表现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

13、这里暗引了一个什么典故?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14、哪几个字反映全词的结构脉络?

(由“立”到“看”再到“问”,再到“忆”最后到“记”)

总结:本词思路清晰,情贯其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背诵、作业

《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教学设想: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 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过程:

一、导入

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三、学生朗读

1、散读

2、指名朗读

3、讨论第三段的朗读,如何断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四、理解诗歌的意象

1、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意念的诗歌中具体的形象。

2、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

(“蜘蛛网”、“灶台”的意象,包含着贫穷困顿,远离家门、漂泊流浪悲伤。这一句也是诗歌时代背景的点化。)(2)“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紫葡萄”比喻美好的事物;“深秋的露水”给人惨淡凄凉的感觉。第二句,自己该得到的美好的东西被别人占有。整个意象表现自己惨淡凄凉的境地。)

(3)第3节,“排浪”“大海”“涌向”“托住”: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色彩明亮、宏伟壮阔的景象,表达了理想的永不泯灭,体现年轻人的豪情。)

(4)“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理解:“孩子的笔体”。(“孩子的笔体”,意在“稚拙”,表现纯朴与率真。)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五、朗读《相信未来》并感受体悟。

六、朗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诗有一个副标题——献给变革者的歌。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的岁月中走出,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和自己一样与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七、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1)第一章第1节,“春天”、“海洋”与“冰块”的相撞:

(“春天”象征改革开放的时代,用“海洋”与“冰块”的相撞,象征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征。)(2)第四章最后一节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决心投身建设,奉献力量,抒发自己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3)对第3节意象的理解。

(重在展现春回大地的环境。诗人告诉人们,“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刚刚布满了“花瓣”,“金色的声音”在刺激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为了歌唱”,玉兰花已经“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在这节诗中,诗人仍然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玉兰花”“迎春”“金色的声音”“阳光”“鸟儿”“花瓣”“紫丁香”等等。“玉兰花”洁白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的心灵;“迎春”的盛开则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金色的声音”可以是阳光下花开的声音,鸟儿飞翔的声音,也可以是阳光下人们歌唱的声音、奔腾的声音;“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的“紫丁香”和其他所有的铺在路上的“花瓣”一样,预示着我们前行的路途上没有了“狂风”,因为春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把更多的“花朵”和美好送来。这一节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和强烈的向往。)

八、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有关练习。

2、模仿这两篇诗歌的形式,写一首现代诗歌。

《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

教学设想:

两篇课文在“向青春举杯”的“体悟人生” 板块,都属于研习要求。因为阅读难度不大,故放在指导阅读中处理。“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

2、掌握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布置预习任务,请学生的家长协作完成《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看完本文,标出文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语句,与孩子交流。如有可能,也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说说心理话。

2、熟悉文本《十八岁和其他》,引导学生从家长与子女两个角度,畅谈阅读感受以及和父母交流后的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1、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似水流年(解释:时间快),晨曦初露(写)缠绕(读rao),沉湎——缅怀,眷恋(注意写法),懊悔(注意写法),惆怅(注意写法)急躁(写读zao),怪癖(读 pi),摭(zhi)拾,光宗耀祖(注意写法),蓬莱仙境(读写),其乐融融(注意写法)

2、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一个人从脱胎于世,便构成了他与父母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

二、解题:

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

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读提示: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对于“两代人的矛盾”,作者有怎样的看法?(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四、讨论总结

1、讨论问题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平等、理解、反省、激励)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不要轻易否定父母的人生经验,不要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叛逆,和父母多沟通做知心朋友,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珍重青春珍惜时光。)

(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分析了形成的原因: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做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韵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③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他认为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略)(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略)(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半夜抱孩子看医生,拍照,假日带孩子骑脚踏车到处炫耀,托起孩子身体为他洗澡,抱孩子在走廊上走半夜,陪孩子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等。)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

2、总结

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渐从“家长制”向“忘年交”的角色转换。调研显示,当大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八成人会选择和父母“主动进行沟通”,只有13%的学生选择“冷战”方式来解决;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时,父母单方面给予“忠告”的只有37%,另有63%的父母会采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视情况而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定”、“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

五、练习作业

(1)回家给父母看课文,和父母好好沟通一回。(2)做《同步导学》练习。(3)预习《我的四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明确散文的学习方法,理解《我的四季》中赋有哲理的话语。

2、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自读研讨: 自读提示: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或者按照老师的提示作思考解答: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三、讨论交流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自我检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征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励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路途中奋力前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奋斗之中去。)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强者与弱者是自身与厄运抗争而决出的高下,并非依赖外部的扶助而产生的结果。)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得。”

(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四、总结赏析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评一评?

(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

2、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

(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对待生命,奋斗、无悔。可以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精辟论述。)

3、“四季”在我们身上又如何理解?

(读书上学——春天,就业奋斗——夏天,中年成就——秋天,老年退休——冬天)

总结: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五、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导学》练习。(2)预习“设计未来”,在A、B方案中,选择你喜欢的方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我的五样》

教学设想:

两篇文章位于“向青春举杯”“设计未来”的版块,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课文浅易,故用“指导阅读”来处理。

教学目标: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

2、文以载道,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教学重点: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

2、《我的五样》 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教学难点: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做出适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2、《我的五样》平心静气进入游戏,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教学方法: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研讨法。

2、《我的五样》活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教学讨论,1课时活动体验。教学讨论教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教学要点: 熟悉文本,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马克思17岁在中学考试中的德语作文。面临中学毕业的卡尔,像大多数的同龄的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去向,开始思考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学是个关键时期,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少年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真正具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我是谁?我将在社会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困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扰着我们,是的,我们需要知道生命存在的意义,需要知道我们未来如何选择职业。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马克思给我们的建议。

二、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朗读课文(自由散读)

四、交流研讨:

1、马克思认为哪些因素会干扰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虚荣心,脱离现实的幻想。)

2、马克思提出了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马克思提出应考虑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则。)

3、找到最能反映文章观点的段落与文字。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4、马克思对自己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你能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说出他所向往的职业?(为人类谋幸福,立志为人类劳动。)

5、选择职业,为什么要做到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的统一?马克思十七岁时的思考对你选择职业有什么启发?说说你的想法。

(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并非矛盾冲突,追求人类幸福可以实现自身完美,实现自身完美只有通过追求人类幸福的途径最为高尚。个人可以根据马克思的意见指导自己未来选择职业。)

五、归纳总结

1、朗读精彩段落

2、结束语:

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有无人生设计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有27%,目标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了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在这个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年代,在座各位必须对自己要有独特的人生设计,时代也需要每个人对自己进行负责任的人生设计。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六、活动体验:

1、结合人生感悟,填写你的理解和选择:

我最珍重的品德—— 我的主要特点—— 我对幸福的理解——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我对不幸的理解—— 我最能谅解的缺点—— 我最厌恶的缺点—— 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喜爱的英雄—— 我喜爱的文学家—— 我喜爱的格言—— 我喜爱的座右铭——

2、我未来的人生打算: 《我的五样》 活动要点:

熟悉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步骤1:好好想想,写出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只能写五样。步骤2: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的真爱,请再确认一下你的五样。步骤3:按照顺序依次划去,并简要写出放弃的理由。探讨:

1、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选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首先选择了“水”“空气”“阳光”,因为这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随后作者选取了“鲜花”;选择“鲜花”的理由是作者认为鲜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在选择生命中最后一样东西时,作者放弃了“父母”“孩子”“爱人”,而最终选择了“笔”。不是“父母”“孩子”“爱人”不珍贵,而是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笔”是作家的真爱,在生命赖以存在的原动力。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写作,放弃了手中的笔,生命便失去了意义。

这种方式表达人生观点,真实而生动形象,能够在比较中突出主旨,写法别致。)

2、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请认真想想,这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吗?是你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选择与理由,珍藏起来留给未来的自己,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相互勉励。

3、结合自己选择的体验,阐述下列两句话的含意。

(1)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变得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能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2)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

本版块作业:

1、摘抄精彩的语言,作为以后自己写作的素材。

2、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用心和父母沟通一回。不少于800字。

3、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4、经过一周语文课,总结一下你建立了哪些好习惯?还有哪些好习惯没有养成?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写成一个小总结和同学或者老师交流。

更多教育文章请登录:http:///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 篇5

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

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

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说明他判断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

上述故事教科书只讲了一半,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意在介绍商鞅这个人的特征。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商鞅是变法的主角,因此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人。以往教学大都忽视人物的个性,讲王安石变法,不讲王安石这个人,讲张居正改革,不讲张居正。尽管考试很少涉及人物的个性,但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历史情境进而理解历史的“药引子”。商鞅的个性特征和政治智慧与他后来能够推行改革有直接关系。

但是,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

故事2:一个河南人跑到陕西来想当官,成就一番事业,难度不小啊。商鞅也得走门路,怎样打通的关系?史书没有记载,这已不重要了。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求见。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事后很生气地斥责景监:你怎么介绍这样的混入?我怎么可能用这样的人呢!景监挨了训,责备商鞅。商鞅却说,我在试探他的想法呢,要求再次接见。5天后,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事后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还没说到正题呢,请再安排接见。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秦孝公对景监说,这个人行。我还要和他谈谈。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再次与孝公交谈时,孝公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

问题3:司马迁就这件事评论说,谈帝王之道本来就不是商鞅的本意。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可是商鞅为什么不直接切入正题呢?

这是一个引导想象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较合理的解释包括,试探孝公的诚意、志向、价值观念;商鞅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啊,夏禹、商汤、周文王如果按照帝道行事,就不会出现夏商周三代了。落点应强调:时代不一样,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应该选择新的政策。

问题4:为什么秦孝公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但他还屡次接见商鞅?

这是教科书提出的问题。教科书上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学生可以想到。为什么不感兴趣?就是时代变了,按照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这个故事有情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问题设计成两个,意在说明两个人的思想一致,这才能够结合。用足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思考问题,改革都是要改变传统中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政策;自上而下的改革关键在于主政者,他们的思想决定改革的力度。

故事3: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依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是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问题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留传后世的名言,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能拘泥于旧制度。孝公安排商鞅与大臣们对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辩论和推进改革有什么关系?

设计这一问题,是让学生认识改革需要作充分的舆论准备,估计学生可以想到。可能想不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首先来自上层,教师应强调这一点,以便认识其他改革。改革者意志坚定也是不可或缺的,改革的征途不会因为一次辩论而一帆风顺。最后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后世改革的依据。

故事4:变法的法令拟好了,但没有公布。商鞅派人在城中人流较多的市场南门,立起一根大约6米多长的圆木,布告:“谁能将此木搬到市场北门,赏十镒黄金。”一镒按照20两计算,就是200两黄金,一两约折合今天20克多一点,(也有说合31.25克),至少4公斤的黄金!太多了,没人相信,也就没人去试。“谁能搬,赏五十金!”有个楞小伙儿扛起木头搬到北门,没想到,立马就得到五十镒黄金(20多公斤啊)。这事能不传开吗?

问题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这件事。可是,这么多黄金的赏赐,秦孝公多心痛啊。司马迁说的是赏“十金”“五十金”,春秋战国时,黄金的单位有时论“镒”,有时论斤。一镒20两、一斤十六两,怎么算也不少啊,《史记》会不会有夸张的成分?

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兴趣。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135—前93年,这个故事应该发生于商鞅变法开始的那一年,公元前356年。变法的起始时间写在板书上。司马迁追记200多年前的事,从时间上说,《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已不是原始材料。司马迁是严肃的史学家,他写这个故事肯定有依据,至于细节是否完全准确,可以存疑。在学生发言后,这样解释,目的有二:一、变法开始的时间容易让学生记住;二、对史料要看是否是当时人的记载,这是渗透历史重证据的意识。

就这个故事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

学生马上反应“取信于民”。仅仅是“取信”吗?还有“令行禁止”的作用,等于布告天下,千万别拿政府的法令不当回事,不信你就试试?119,##在你们这个年龄曾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三叹”商鞅这一做法,还得了100分呢。文章怎么写的,同学们可以上网找找看。

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开始变法。看教材: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粟,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帛,指丝织物。还有,因懒惰而贫穷的要罚为官奴。再看后一页: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承认土地私有,那么生产积极性就能够提高;配之鼓励耕织的政策,产量就可以增加。因懒惰而贫穷,全家都要失去自由,这就逼着懒人干活。强制到年龄分户,史学家考证,17岁就要另立门户(你们这个年龄),也有说以身高5尺、7尺定年龄,不分户就要多交税。这些都是以农求富的政策。

问题7:这些政策使农业发展起来,秦国税收增加了。农民有哪些税收负担项目?

教材没有说明,估计学生回答不完整。确认土地私有,是要按亩征税,实物税包括粮食和帛,免除徭役说明农民要出徭役,还有户口税。可以再追问:怎么理解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学生肯定语塞。结合学生的经验启发:你家的房屋是私有的吗?要不要每年缴税?税额多少?结合古代国家强制分摊到土地上的赋税负担,说明土地私有不是现代意义的私有权概念。

统一度、量、衡,也是一个高明的经济政策,好理解。有时间可说明那时度、量、衡与现在标准的差异。

新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奖励军

功政策的推行,使没有军功的贵族就要失去贵族身份。编户制和连坐法的推行,老百姓也不适应。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

故事5:商鞅知道后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犯法。”太子违反了什么法令,司马迁没写。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啊,总要留点儿面子,不好动刑,商鞅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这无疑会产生轰动效应。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新法令了。

问题8: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喜忧参半……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了解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师承和突破,体会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重点: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的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必修一数学高中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

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

解:在ABC中,ABC=180-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AC=AB2BC22ABBCcosABC =67.5254.02267.554.0cos137 ≈113.15 54.0sin137根据正弦定理,BC = AC sinCAB = BCsinABC = ≈0.3255,113.15ACsinCABsinABC

所以 CAB =19.0, 75-CAB =56.0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 例

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再继续前进103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求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

解法一:(用正弦定理求解)由已知可得在ACD中,AC=BC=30,AD=DC=103,ADC =180-4,103=sin230。因为 sin4=2sin2cos2 sin(1804)cos2= 3,得 2=30  =15,在RtADE中,AE=ADsin60=15 2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AE=h 在 RtACE中,(103+ x)2 + h2=302 在 RtADE中,x2+h2=(103)

2两式相减,得x=53,h=15 在 RtACE中,tan2=

h103x=32=30,=15

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三:(用倍角公式求解)设建筑物高为AE=8,由题意,得

BAC=,CAD=2,AC = BC =30m , AD = CD =103m 在RtACE中,sin2=

x4------① 在RtADE中,sin4=,----② 301033,2=30,=15,AE=ADsin60=15 2 ②① 得 cos2=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例

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75+45=120

(14x)2= 92+(10x)2-2910xcos120 39化简得32x2-30x-27=0,即x=,或x=-(舍去)

216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BCsin12015353又因为sinBAC === AB21421,BAC =3813,或BAC =14147(钝角不合题意,舍去)3813+45=8313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13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6页练习Ⅳ.课时小结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必修一数学高中教案 篇7

一、新教材需要教师加强学习, 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

加强学习是实施新教材教学的需要。且不说先进的教学理论, 相关数学知识背景, 还有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学习, 如在新教材中引入了“算法”, 涉及计算机的程序语言、程序框图等都需要重新认识和学习。选修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更是比较陌生, 要求在教学之前进行学习。还有新教材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几何画板的使用, 教学课件的制作, 科学计算器和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的使用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东西。这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提升驾驭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二、新教材素材选取要具有亲和力, 教材栏目要个性化, 符合认知规律

1.新教材选取与其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创设能够体现数学概念、思想以及应用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体现数学思想、数学探究和论证方法、数学的科学与文化价值等地方, 用多元化方式呈现, 以增加教材的亲和力, 启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2.在教材安排上, 每一小节后都安排“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探究与发现”等栏目, 其中第一章、第三章都安排了实习作业。每一课中, 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与联结点上,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 提出对学生思维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 切实改进学习方式。新教材还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插图等新内容, 使学生开阔视野, 贴近生活。

3.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 对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做了增添, 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编者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体现在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数学精神的培养, 使他们不仅有完整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

三、新教材要求教学方式具有多变性

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本课本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已无用武之地, 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1.从新教材的要求来看, 教师要更新观念, 针对不同的课题、学生的年龄、基础等特点, 设计动态的教学模式。突出一个“变”字, 这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 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 倡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养成积极探究、敢于提出问题或者质疑的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手脑并用, 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

2.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直观形象,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运用多媒体时, 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思维抽象的特点, 设计灵活、直观, 并有较强的针对性的多媒体。

3.新教材更加突出了数学思想。教学中要贯穿和体现这个过程。比如第一章节的类比思想、化归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方面的习题都很多, 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体现数学思想, 达到学生会自觉运用数学思想的目的。

四、新教材提出新问题, 教学面临新挑战

问题1:教材的体系为何要打乱原来旧版教材顺序, 使得某些知识的学习因铺垫不足而增加学生的理解困难, 如前面简易逻辑、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

问题2:课时不足, 对知识点很难进一步深入研究, 只能点到为止, 学生实际参与的时间并不多, 很难体现新理念“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问题3:新教材中部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到底是教还是不教很难把握。比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只指出不要设置一些繁难问题, 但定位不明确。再如教材后面的探究与思考活动又给出函数的自学探究内容, 这也应该在学习的范围内, 这些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这说明新教材的数学教学面临新挑战,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教材的价值在于能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在于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 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机会, 促其情感愉悦、态度主动, 促其获得方法、提高技能。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 通过再创造、内化、升华, 创造出许多相关的教学资源,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修一数学高中教案 篇8

一、教材特点

1.突显生活数学化的特点

高中数学必修5教材的总体特点是关注数学情境,强调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文化.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引言——问题情境——数学模型——应用于现实问题.这样的呈现方式,使得知识内容有来龙去脉,体现“生活数学化”的观点,突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为生活所用”的特点.教材从章头引言的实例分析引入知识,然后给出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再系统学习数学知识,最后再给出几个例题,把数学知识归结到应用的层面上.如在学习解三角形时,章头引言里就提出了“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明月高悬,我们仰望星空,会有无限遐想,不禁会问,遥不可及的月亮离地球究竟有多远呢?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测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500km.他们是怎样测出两者之间的距离的呢……”这个问题是不可及物体的测量问题.本章的许多问题都是这类不可及物体的距离和高度的测量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在实际生活中会面临并思考的,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仅依靠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只能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些测量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其他的问题,仅用锐角三角函数就不够了,因此需要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会有熟悉感,会充满好奇,会有动力.然后再通过一个探究,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归纳、探索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一般形式,最后再分别通过两个例题,来突出正余弦定理的作用,并在1.2节的应用举例,具体呈现正余弦定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阅读与思考”这个栏目里介绍了海伦和秦九韶,这充分体现了高中数学新教材关注数学文化的特点,说明数学文化已经从一种理念走进了中学课堂,渗透到数学课的实际教学中.

由(1)知△ADE≌△CBF,

∴AE=FC,

同理AF=EC,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三: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1)知AE∥CF,

又∵△ADE≌△CBF,

∴AE=CF,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二、数学问题变式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前面,我们举例说明了数学问题变式的一些方法.但应当指出,问题变式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数学变式.其目的是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完成“应用——理解——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认知过程.因此,数学变式设计要巧,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正确把握变式的“度”.一般的,设计数学变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差异性.设计数学问题变式,要强调一个“变”字,避免简单的重复.变式题组的题目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对每道题,要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鲜的题目给学生的刺激性强,做题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大,思维敏捷,使训练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设计数学变式,要努力做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异”.

2.递进性.问题变式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变式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跨过一个个“门槛”,既起到训练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3.拓展性.设计数学问题变式,应该力求内涵丰富,境界开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感到内容充实.因此,所选范例必须具有典型性.一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二要具有延伸性,可进行一题多变;三要注意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

4.灵活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问题变式训练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力求使学生独立练习和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半独立练习相结合.同时,根据数学内容,有时可分散训练,有时可集中训练,有时一个题目的变式可分几次完成.充分展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方式.这种灵活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大脑神经的兴奋度,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责任编辑黄桂坚)2.系统性更强,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行新课改以后,高中数学新教材采用了模块化教学,这使高中数学教材更趋系统化.教材的每一部分知识呈现都是由“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抽象概括”“解释说明”“思考探究”“实践操作”等几个部分构成,体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及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也逐渐学会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另外,由“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到“抽象概括”体现了数学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

3.充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所在,是对数学知识在较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5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第二章的数列中渗透了数学中的诸多思想方法,如:类比思想(数列与函数的类比、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等),归纳思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数形结合思想(教材30页的例1、例2),方程思想(等差、等比数列中几个基本量的计算),算法思想,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等差、等比数列概念的产生等).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的学习超脱“题海”,使之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endprint

4.删繁就简

新教材去掉了一些技巧性强而实用性差的内容,如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放在选修系列)等.对基本不等式淡化技巧,强调应用;保留了一些经典内容,如细胞分裂模型、国际象棋问题等;增加了通过实际背景建立不等关系的内容.这就使得新教材贴近生活,更具实用性,发展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5.增加实习作业这一版块,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新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能力.另外,对部分问题的研究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如教材94页的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二、对教师要求

1.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开展数学思维活动,其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更好地把握数学事实.为此,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教材的内容,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

2.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特别关注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只有自己对教材有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才能教活学生,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习最后的着眼点在于指导生活实践,学生带着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走进学习,通过对数学知识、经验的提炼、加工,最后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加以利用,进而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教活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与时俱进,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及各种教学软件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解三角形中的测量问题,数据不特殊,而且有精确度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计算器就会很方便、快捷.如,教材94页的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一个结合.此外,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Matlab、Flash等.会制作电子课件.这些教学软件的使用,会增加我们的课堂容量,使学生在相同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把它与我们的教学相结合.

4.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教师不能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去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技巧,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这也是我们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相信有了对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的教师积极反思、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对新教材的体会更深,我们今后的教学会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

4.删繁就简

新教材去掉了一些技巧性强而实用性差的内容,如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放在选修系列)等.对基本不等式淡化技巧,强调应用;保留了一些经典内容,如细胞分裂模型、国际象棋问题等;增加了通过实际背景建立不等关系的内容.这就使得新教材贴近生活,更具实用性,发展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5.增加实习作业这一版块,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新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能力.另外,对部分问题的研究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如教材94页的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二、对教师要求

1.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开展数学思维活动,其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更好地把握数学事实.为此,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教材的内容,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

2.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特别关注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只有自己对教材有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才能教活学生,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习最后的着眼点在于指导生活实践,学生带着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走进学习,通过对数学知识、经验的提炼、加工,最后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加以利用,进而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教活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与时俱进,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及各种教学软件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解三角形中的测量问题,数据不特殊,而且有精确度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计算器就会很方便、快捷.如,教材94页的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一个结合.此外,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Matlab、Flash等.会制作电子课件.这些教学软件的使用,会增加我们的课堂容量,使学生在相同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把它与我们的教学相结合.

4.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教师不能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去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技巧,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这也是我们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相信有了对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的教师积极反思、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对新教材的体会更深,我们今后的教学会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

4.删繁就简

新教材去掉了一些技巧性强而实用性差的内容,如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放在选修系列)等.对基本不等式淡化技巧,强调应用;保留了一些经典内容,如细胞分裂模型、国际象棋问题等;增加了通过实际背景建立不等关系的内容.这就使得新教材贴近生活,更具实用性,发展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5.增加实习作业这一版块,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新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能力.另外,对部分问题的研究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如教材94页的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二、对教师要求

1.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开展数学思维活动,其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更好地把握数学事实.为此,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教材的内容,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

2.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特别关注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只有自己对教材有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才能教活学生,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习最后的着眼点在于指导生活实践,学生带着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走进学习,通过对数学知识、经验的提炼、加工,最后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加以利用,进而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教活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与时俱进,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及各种教学软件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解三角形中的测量问题,数据不特殊,而且有精确度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计算器就会很方便、快捷.如,教材94页的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一个结合.此外,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Matlab、Flash等.会制作电子课件.这些教学软件的使用,会增加我们的课堂容量,使学生在相同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把它与我们的教学相结合.

4.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教师不能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去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技巧,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这也是我们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相信有了对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的教师积极反思、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对新教材的体会更深,我们今后的教学会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上一篇:师德先进集体下一篇:第八单元单元备课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