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的昼夜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提高发现及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激发地理探究心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日常现象及实验,推理、想象地球自转方向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式
本节利用拟人化手法虚拟了一个贯穿整体探究过程的情境――爱运动的“地球先生”。利用画外音的方式以“地球先生”的口气设疑并贯穿整节课,促使学生始终对教学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与关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利用充气地球仪作为道具模拟地球自转,增强空间想象力。实验演示“昼夜更替”这一内容,因考虑到并不能完全保证在暗室中进行,故由教师参与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情境:地球先生出场(配乐:《非诚勿扰》男士出场曲)。
教师引导:你们了解这位先生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回忆旧知。
2.新课教学
活动1:区分自转与公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这是我平时和我的几位兄弟一起做运动时的视频,你们能找到我吗?观察一下我不停地在做几种运动呢?”
【展示】Flash动画:太阳系各行星运动及地球自转、公转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思考、讨论、尝试描述并区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明确主题】“自转”运动
活动2:感受地球自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你们能感受到我在自转吗?”
【展示】Flash动画:太阳、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
学生活动:感受地球自转。
①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感受到地球的自转吗?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③每组选择1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各组的想法。④4分钟后将本组想法与大家分享。
【补充】傅科摆运行的GIF动画及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观察傅科摆奇妙的运行轨迹,思考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共同总结: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地理现象感受“地球先生”的自转。
活动3:观察地球自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仔细观察,我怎样自转的?”
【展示】Flash动画:地球自转及弹跳球、摇摆球、足球
学生活动:判断地球自转中心。
①观察判断:判断地球自转方式与三种球体旋转方式是否相同,确认地球绕一个中心轴(地轴)旋转。
②模拟自转:1位学生用充气地球仪,模拟地球绕地轴自转,另1位学生观察,并指出模拟是否正确。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你能在太空中看到我,请给我360°无死角的拍摄哦,仔细观察,看看我自转的方向是?”
【展示】Flash动画:地球自转(正视、俯视、仰视)
学生活动:三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①在北半球某地贴黄色,在南半球某地贴上蓝色。②1位学生自西向东匀速转动地球,另1位学生正视、俯视、仰视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自转方向,互换。③画出正视、俯视、仰视时自转方向。④推选2名代表。1名展示绘制的地球自转方向。另1名演示并说明。
教师引导:①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示范如何从三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②利用钟表GIF动画解释“顺时针”“逆时针”
共同总结: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半球看,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看,顺时针旋转。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仔细观察,我自己旋转1圈需要花多长时间呢?”
【展示】Flash动画:太阳、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活动反馈:地球先生:我一刻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旋转,自转1圈需要1天。
活动4: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情境承转:地球先生说:(画外音)“为了让大家了解我,我特意请朱导给我拍了一个微电影,名字叫‘我的一天’”。
(1)昼夜更替现象
【展示】微电影“我的一天”(教材活动题1模拟地球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引导:从微电影中,地球先生自转运动让地球上的人们在一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微电影并思考(产生昼和夜)
【补充】晨昏线、晨线及昏线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是透明的,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透明的地球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只有昼)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像太阳一样,自己会发光,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发光的地球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只有白天没有夜晚,没有人类,没有动植物„„)
情境:地球先生说:(画外音)“如果我哪天累了,不想自转了,又会发生什么呢?”
【展示】静止的地球
教师引导:是否有昼夜?地球任何地点是否能感受到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预设:有昼夜,但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课堂反馈:因为我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我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夜)。更因为我不停的自转,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每天都经历着昼夜更替现象。
(2)时差
【情境承转】地球先生:(画外音)跟你们说件有意思的事情哦~今年7月14日下午16:00(巴西时),巴西世界杯决赛拉开战幕。而中国球迷和“伪球迷”们却为了看这场决赛而与睡神苦苦抗争着„„
教师引导:为什么下午4:00球迷们会与睡神苦苦抗争呢?时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学生活动:感受地球各地时间差异。思考(预设:因为我们和巴西存在时差);分享生活中感受到的由于时差造成影响的例子。
【展示】酒店大堂不同时间的钟;香港股市下午3:00收盘;美国纽约回来后倒时差。
教师引导:时差产生原因
【提示】经度没相差15度,时间差1个小时。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活动:①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开罗、纽约三个城市。
②将北京移动至晨线上,观察当北京为早晨6:00时,开罗和纽约的时间。
③1位学生自西向东匀速转动地球,另1位学生观察三座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并描述所看到的。
师生共同研讨: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
【活动反馈】地球先生:因为我的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出现时差现象。东边地点要比西边地点早看到日出。
【课堂反馈】
你们已经了解了我喜爱的自转运动,下面,我来考考大家!
①从南极点仰视我,我在进行着顺时针转动。②因为我在一刻不停的自转,所以,地球上就有了昼夜。③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是8月16日20:00,那时在摩纳哥运动员的家人们正准备起床。
学生活动:思考并判断真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爱运动的“地球先生”,认识了他喜爱自转运动。我们寻找证明他自转的证据,我们探讨他自转的规律,我们感受自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将持续关注爱运动的他!
【拓展延伸】
①微电影:随处可见的自转影响力(实验:感受水的漩涡)②视频:科里奥利效应
(附件)
附件1:“我的一天”微电影
第1幕:教师手拿写字板,写字板上一张张呈现以下内容
微电影“我的一天”
导演:朱玲
编剧:教科书女士
演员:地球仪先生、手电筒女士
ACTION
第2幕: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在地球仪上用红旗标注北京,以北京在晨线上为基准,进行自西向东旋转)
附件2:“随处可见的自转影响力”微电影
第1幕:教师手拿写字板,写字板上一张张呈现以下内容
微电影“我自转的影响力”
导演+编剧:朱玲
演员:水先生,小红纸片姑娘
ACTION
第2幕:水的漩涡(逆时针)
小红纸片随着水流逆时针旋转
一 先学后教,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时代的飞速发展, 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需求, 更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 这就对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在中学阶段就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 我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 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学过程中, 学生已会的知识点课堂上不必重复, 对那些尚不清楚的问题, 学生会带着疑问听课, 使课堂学习带有目的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 定向自学, 自主构建学习目标
为了使学生的自学带有目的性, 教师在课前要帮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然后, 学生再围绕学习目标, 查找、整理、分析资料。为强调这部分的学习, 我设计了导学案, 规定了自学必做题, 填写以下表格。
在自学完成一定的目标以后, 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正确评价自我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并写出反馈信息, 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如:“你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哪些知识需要在课内小组解决?”
2. 小组合作, 开展有效学习
通过上一环节的自主学习, 学生总结出了哪些知识点自己难以理解。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在课上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开展有效学习。如在限定的15分钟里, 读“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示意图”, 尝试描述出“随太阳直射点移动, 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实现了学习能力的互补, 优秀的学生得到了锻炼, 学困生也得到了提高, 甚至有了学习上追赶的目标。学生通过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需要再讲, 既解放了教师, 又培养了学生,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二 创新课堂, 突破重难点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已经被学生掌握, 其他问题也已经在他们脑子里画上了问号, 接下来就看课堂解惑了。
1. 借助直观教具, 降低学习难度
工具:地球仪 (演示地球自转) ;手电筒 (模拟太阳光照) 。
过程:拉上窗帘, 关掉日光灯。派两名学生上台, 一个人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 (要指导学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转动速度) ;另一位学生手持手电筒, 用平行光束照射到地球仪上。其他学生观察昼夜更替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变化。另外,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化设备, 直观地模拟“地球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这一自然现象。
2. 借助多媒体视频演示, 生动展示
视频课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为我们解决了很多以前教学中的难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子?太阳直射点到底如何变化?这些动态的变化, 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 毕竟是苍白的, 但有了视频动画的展示, 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上, 我给学生播放自转和公转的视频动画。动画展示简单逼真, 生动形象, 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生共同总结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 绘制黑板画, 多角度展示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板画, 边画边讲解, 有助于学生对图画中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如绘制“太阳高度示意图”、“太阳高度分布图”、“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示意图”等, 在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 也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还可以鼓励其在教师指导下作图。相对于文字的抽象, 图形的表现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更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 每当遇到有关问题, 学生的头脑中就会自觉浮现示意图, 迅速解题。
4. 自编口诀, 浓缩记忆
学习没有捷径, 但是有窍门, 口诀就是其中一条。朗朗上口的口诀, 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内容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 备受学生推崇。尤其是它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内容, 浓缩精炼, 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的效率。如下面关于地理知识点的口诀: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 昼夜更换。绕日公转, 四季出现。自转一日, 公转一年。自西向东, 方向不变。
地球五带:地球有五带, 全靠四线分;回归间热带, 极圈分寒温;寒温各有二, 五带温不均。 (温:温度)
5. 竞争答题, 快乐学习
为了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我还采用了竞赛答题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习。
例如, 我安排学生先观察教材上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然后抢答以下问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点的位置及相应日期”。反应快的学生很快说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活动结束后,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发现二分二至点所对应的日期原来也是有规律的:月份总是3的倍数, 分别是3、6、9、12月;日期上是连续数21、22、23;并且单数月对单数日, 如3月21日和9月23日, 双数月对双数日, 如6月22日和12月22日。
6. 联系生活, 激发求知欲
这一块, 我是采用设问的形式: (1)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对我市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2) 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 现在白昼时间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太阳直射点正移向哪个方向? (4) 此时南半球是什么季节?
实践证明, 这种“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模式对教学很有益处。尽管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度, 但并不能抹杀它的意义。只要我们不断探索, 一定可以找到完善该教学模式的办法, 让它在地理教学中大放光彩。
摘要:《地球的运动》一节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地球的自转及其运动规律, 是学生今后进行地理学习的“奠基课”。这对于初学地理的学生来说, 是第一个难关, 能否过关至关重要。本文就针对这一节的教学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球的运动
参考文献
[1]沈慧青.“先学后教”理念在“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探索应用[J].新课程 (小学) , 2012 (7)
[2]宋捍东.对“地球的运动”一节课活动内容的处理[J].新课程 (上) , 2011 (1)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者收获很少,则这个教学是无效或者低效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或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或者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情感上有所收获,总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收获为导向。
针对地球的运动这一教学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对比法
地理教学应运用对比法对相似、相对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和局部性关系。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此法,通过对比使得所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运动”这课,运用这种方法事半功倍:
二、计算机辅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感不强,这种方法可形象描述学生所在地与地球的关系及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的位置,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下载需要的软件,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网址:http://earth.google.com/
2.点击:Get Google Earth (Free Version)
3.点击:I’mgoodDownloadgoogleearth.exe
4.下载完毕,安装即可
5.点击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拟法
模拟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情景模拟案例或者设计一定的情境和情节,要求学生假设为该情景中的某一个角色,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扮演和发展这个角色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一)学生模拟
1.自制模拟: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操作模型模拟试验的方法。强调在动手动脑中研究、分析、推理,从而了解地球的运动及规律。
2.角色模拟: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的公转;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模仿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其它同学注意绕转中心及方向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模拟实践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寓学于乐。
(二)教师模拟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了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不过,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教师正确演示模拟地球运动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结论,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有效教学方法。如教师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请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运动的方向;教师同样模拟演示,请同学以地球仪上的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再以南极为参照,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通过这种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提供情境的方式,共同合作学完了这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
(三)课件模拟
课件是服务于教学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件对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化抽象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让教学生动起来。课件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适应社会变化,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才能。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运用合适的课件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地球的运动中,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用课件模拟的方式呈现,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的说教、灌输教学方式所引起的学生的抵触情绪,使知识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迹。故事教学,不仅仅能树立教师的威望,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是:故事教学深入浅出,情感渗透润物无声,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50圈了,还准备在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给与解释呢?类似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润物无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实际生活体验法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要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请同学谈谈夏季、冬季的昼夜长短情况(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从上学、放学体会到);中午12时太阳高度的变化;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观看北京奥运会的时间等类似的生活情景体验,使得复杂的情景简单化,有利于学生接受,也使得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要实现地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能力,力争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汉光中学)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个案设计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复习自转的相关知识,内容略)
讲授新课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板书)
活动1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公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板书以下内容)
二、地球的公转(板书)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周期:一年
3.公转中心之一:太阳
4.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
结合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
教师演示1:地球的公转(充分利用地球仪、电筒等材料。演示时务必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1.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2.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板书)5.特征:a、地轴与公转轨道夹角66.5度
b、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演示2:教师在讲台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学生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表格。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
获得太阳光热
冬至
12.22前后
23.5°S
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最少
春分
3.21前后
0°
一样长
一样多
夏至
6.22前后
23.5°N
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最多
秋分
9.23前后
0°
一样长
一样多
(板书)6.产生现象:四季变化
(说明:“二分二至”是初中地理学生时的难点,教师演示时一定注意地轴倾斜角度及方向,并边演示边画图,注意分解难点)
活动2请2名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脑袋当太阳和地球,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转”。
1.帮助学梳理基本概念
在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概念、运动规律、运动的地理意义。而其中关于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不仅仅是各章节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圆满完成的的关键,同时也是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关键所在。然而“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中的基本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想要理解掌握,就需要良好的空间思维和动态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都存在较为巨大的差距,这就使得在教学中要能够切合学生的实际,巧妙的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比较和联想的方法一一突破。
1.1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以观测者的子午线为基准的时间,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有地方恒星时、地方真太阳时、地方平太阳时。而通常所说的地方时指的是地方平太阳时。
时区——空间概念——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各占经度15°。
区时——时间概念——每一时区一般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区的标准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为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东经116.4°)地方的时间,因东经120°正好穿过杭州,所以杭州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误差最小。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是1884年10月13日正式采用的。
1.2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
日界线:为避免日期混乱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大致与180度经度重合。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1.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而非高度。可表示昼夜状况,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由直射点向四周做同心圆状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4天文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天文四季:以四立为起点,夏季为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依次类推。
1.5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1.6五带、热量带与温度带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分为南寒带,南温带,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找找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与极圈的关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日均温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2.强化基础知识体系
每一个知识点的遗漏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解题的障碍,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们对各个基本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巩固与完善。“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考点众多,知识也比较繁杂,如果学生不能够自己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就不能从宏观上把握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很容易对知识形成一知半解的认识,甚至会是东拉西扯。
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强调地球运动的“动”态,让学生用动态的眼光来对这些运动规律与原理进行分析,不可以让学生对书本上的规律死记硬背。在地球运动的规律中,起“动”的核心是“点”(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正是因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完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例如有的学生只是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但是却没有能够掌握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运动情况。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图1),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通过该图中由A至B的时间长与纬度跨度,让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约是8°/月)等进行推断。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拘泥于教材,要重视对教材知识的重组,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认识,让他们能够自己领悟教材中的知识点。在“地球运动”中,要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晨昏线位置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认识。例如在复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侧视图,归纳出太阳直射点与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关系;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之间的关系;同一纬度地区一年中最长昼与最短昼之间的关系等。
3.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
3.1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
要提高学生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就必须要分清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其着重点在于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的重点在于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建立。区域地理的重点在于重在区域空间的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
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四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四个主要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例如下题:
读图回答:图中河流有无凌汛现象,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通过对这幅图的观察,学生应该提取出这些信息:(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2)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3)时间是1月份。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应该要能够做出以下判断:(1)该地地处北半球;(2)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高纬流向低纬);(3)昼短夜长。
最后得出结论:无凌汛;昏线。
3.2通过知识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综合联系线索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联系:
四季的形成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自然景观、气候的季节变化之间的联系。
要能够根据不同季节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判断出海陆、月份、南北半球。
掌握夏季风与冬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掌握台风、寒潮、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掌握相应的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例如海水温度、盐度、季风洋流等都会随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不同,径流季节变化也有差别;山地雪线高低及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等。
对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进行掌握。例如物理风化与不同季节的温差、降水有关;河流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侵蚀、搬运、沉积强弱不同;泥石流滑坡多发生在多雨季节;不同季节的气压和风对风力作用的强弱有关等。
对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掌握,例如气候资源与生产活动的安排如播种收获、晒盐;水资源的利用与修建水库;生物资源的利用如伐木季节、冬夏牧场的利用;能源的利用如风能、太阳能、沼气均与季节有关等
农业生产与环境问题的季节性,例如棉花春种秋收,冬麦秋种夏收,果实秋季成熟,早茶春季收采,气温水温较高季节易出现赤潮现象,冬春季易出现沙尘暴,燃煤季节空气质量差,易发生大气污染等。
Flash动画是当今流行的动画格式,具有强大的绘图能力和逼真的动画效果,能够绘制太阳、地球、月亮等天体的图形,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展现它们的运动关系,轻松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公转、月相的变化、地轴的倾斜等自然现象。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Flash动画,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因此制作《地球与宇宙》Flash动画资源包作为一种微型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一、Flash动画资源包的基本概况
《地球与宇宙》Flash动画资源包收集了30个动画,动画格式均为SWF。每个动画都根据教材内容中某个环节的需要而设计,大部分动画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操作方便,每个动画都能在课堂中突破教学难点,达成一定的教学效果。
1. 资源包的界面构成
资源包由3个界面构成,分别是首页、说明界面和课堂界面。界面制作精美,色彩搭配和谐,注入了宇宙和儿童的设计元素,符合教学内容的主题。
图1 首页
在说明界面中设置了动画导航栏、说明栏和动画显示区域。在动画显示区域双击动画,就能直接进入课堂界面,此界面简洁明了,突出动画展示,适用于课堂教学。
图2 说明界面和课堂界面
2. 资源包的动画目录
30个动画覆盖了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7课教学内容和六年级下《宇宙》单元中的《月相变化》和《日食和月食》两课。详细目录见表1(动画名称上加下划线的为网络下载)。
表1
3. 资源包的下载地址
360云盘:http://yunpan.cn/cugf B375jUdTw,访问密码407e。
二、Flash动画资源包的实际应用
资源包中的动画资源可以供教师和学生自由查阅,同时也提供了下载动画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下载某个动画,插入到PPT,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中,使用灵活方便。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中存在困难时,教师适时地提供Flash动画给予支持,给学生探究的基础。同时,动画中的交互按钮能灵活地操作动画,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逐步呈现动画内容,有力地推动探究活动的开展。
1. 资源包的应用案例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是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七课,本课的核心概念指向一年四季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有些地区受到阳光直射,有些地区受到阳光斜射,引起了不同地区气温不同而造成的。这是一节非常有难度的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模拟实验材料准备难度大,成本高;同时学生难以建立影子的长短与温度高低的关系。二是学生以前的概念知识根深蒂固,纠正起来困难。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知,普遍认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成因的解释几乎是空白。为了突破以上疑难教学问题,笔者设计了3个动画用以辅助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图3是四季形成。尽管学生的前概念存在误差,但依然是驱动探究进程的有效动力。利用动画一能够很好展示学生的前概念,并制造认知冲突。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方向的前概念一般是正确的,在这个动画中让地球在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如图3所示)。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既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影响四季的原因,那么你们认为动画中A,B,C,D哪个点可能是夏季,哪个点可能是冬季?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会发现,用距离去解释四季的成因是无法成立的,因为这既要和地球的公转方向符合,又要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顺序符合。此时就制造了十分强烈的认知冲突,四季的形成与两个天体的距离是无关的,那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促使学生向其他方向思考。
图3 四季形成
在动画一中A,B,C,D四个按钮可以把地球随意定位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位置,可以灵活地操作动画。由于地球的公转状态是非常宏观的,学生难以对这个现象有完整的了解,也难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去推测真实的情况。因此在课堂中,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状况,用动画动态地展现他们的想法,才能够促进他们继续交流和思考的进程。在B(夏至点),D(冬至点)还能够放大“地球”和“太阳”,显示太阳的光线(如图4所示),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转移。
图4
图4a是地轴的倾斜转动。动画中地球能以其中心为旋转点,按箭头方向转动约23度(如图4a所示)。在五上《光》单元中学生已经开展过关于阳光直射、斜射与升温快慢关系的研究,而这个动画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地轴的倾斜会引起地球上被阳光直射地区的改变,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四季的形成与阳光的直射、斜射的联系。
图4b是地轴垂直公转。这是一种假想的状态,Flash动画能够十分轻松地表现出我们的假设。在这个动画中地球以地轴垂直的状态绕轨道公转,在B和D点上,地球被直射的点都是赤道(如图4b)。与动画1对比,就能十分形象地说明地轴的倾斜对地球上四季形成的重要作用。
以上动画的使用并不是用以替代课堂实验的开展,而是在模拟实验的各个阶段,如聚焦现象、形成假设、交流探讨、实验评价等环节中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交流和思考,从思维上更好地参与进来,为实验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资源包的适用范围
(1)探究课
探究课是使用Flash动画资源包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合理的使用动画资源。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模拟实验的需要产生脱节时,适时适当地展示动画,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载体,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
(2)复习课
复习课强调的是科学概念的梳理和应用,这也需要较高层次的思维参与。由于学生对前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遗忘,因此在科学概念的梳理过程中、在概念的应用情景中,再现这些形象的动画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概念、应用概念。
(3)课外自习
Flash动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多媒体素材,由于在课堂上展示动画的时间有限,学生对许多动画的认识不够深入。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动画,通过自主学习,接受图、文、影、音等媒体的多重刺激,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地球与宇宙的相关认知。
三、结束语
《地球与宇宙》Flash动画资源包是在教学实践中开发的应用于“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微型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能服务于疑难问题教学,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随着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今后继续完善资源包的建设,如搭建网络平台、丰富动画资源内容、增加动画文字说明等,把资源包建设得更科学、实用、有价值。
摘要:教科版小学科学《地球的运动》和《宇宙》两个单元以宏观的天体及其运动关系作为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地球与宇宙》Flash动画资源包是突破以上疑难问题教学的辅助资源。认识Flash资源包的基本概况,研究资源包的实际应用,确定其适用范围,能帮助教师合理地应用动画资源,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科学探究。
关键词:Flash动画资源,探究,模拟实验
参考文献
[1]胡孔法,耿姗姗,徐绪.Flash软件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邓添.论Flash动画在中学化学课件中的应用[J].多媒体教育技术及其应用,2007(13):208-209.
一、地方时计算
古时候,各地都把当地正午太阳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这样世界上就有了无数个时间,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地球一天也就是24个小时自转一周(360°),即每一个小时地球转过经度15°,因此经度相差一度时间相差4分钟,而且东部时间比西部早,可利用 “东加西减”的方法计算。
二、时区划分及区时计算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不同。为了避免世界各地的时间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个经度,合为一个时区叫东西12区(如下图)。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即钟点数较大。
区时的计算公式为: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之西面,则用“-”。)
三、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进行日期和时间的计算过程中,如果“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需要对日期进行变更。日界线的西侧是东12区,东侧是西12区;由于在任何时候东12区总比西12区早24小时(1天),所以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即由东12区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即由西12区进入东12区),日期要加上一天(如下图)。
四、昼夜长短变化
1.地球上的纬线
一般被晨昏线分成两个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见下图)。
2.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分别决定昼长和夜长
昼弧和夜弧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当地的地理纬度和当时的太阳赤纬(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地理纬度)。某地的昼长或夜长可用下列公式计算: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3.不同日期的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春分秋分二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各12小时。自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自秋分到来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在不同的纬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有不同的情况。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的幅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赤道上,昼夜长短,终年不变。在南北纬30°,最长和最短的白昼,相差4小时。在南北纬50°,最长和最短的白昼,相差8小时。在南北纬65°,最长和最短的白昼,相差18小时。在南北极圈,最长的白昼和最长的黑夜都是24小时。
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计算
1.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为: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夏正冬负)。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1)同时间不同地点:太阳直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2)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A)北回归线(B)赤道 南回归线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某点A,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S1AB。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达到全年最小值。某点A正午太阳高度角为∠S2AB。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达到全年最小值。某点A正午太阳高度角为∠S3AB。显然∠S2AB>∠S1AB>∠S3AB,也即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某点A,当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而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南回归线以南正好相反。
例1某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83°。回答1~2题。
(1)该地最可能是( )
A. 北京 B. 沈阳
C. 成都 D. 海口
(2)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
A. 6月21日9时 B. 6月21日21时
C. 6月22日9时D. 6月22日21时
解析该地北京时间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约为83°,即为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时间为正午12时,与北京时间相差1小时,可知该地经度为105°E,题中C项成都的经度符合要求。该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83°,其昼长为14小时,从太阳升起到正午,太阳高度有0增大到83°,所以,每小时太阳高度增加约12度,当该地太阳高度为36°时,太阳已经升起3小时,北京时间为9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12个时区,且在东八区的西边,其区时应该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减去12小时,因此其区时约为6月21日21时。
答案 (1)C (2)B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建立空间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特点。能够读懂地球光照图,根据光照图进行侧视图和俯视图的转化,通过同学们熟悉的侧视、俯视图进行基本理论的归纳,以及时间(地方时和区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等相关推理和计算。
[【练习】]
为了引起人们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倡议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
1.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
A.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D.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
某一游客在旅游黄金周到青岛(36°06′N,120°18′E)旅游,于北京时间7时整到达某一宾馆,看到宾馆大厅中提供的信息。据下列信息判断2~3题:
[通告
2.该旅游黄金周的时间可能是( )
A.劳动节 B.国庆节
C.春节 D.圣诞节
3.图中四个时间,除北京时间外,正确的是( )
A.①B.②
C.②③D.①②
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4~5题。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B.乙→丙
C.丙→丁D.丁→甲
5.2010年2月14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D.丁点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6~8题。
6.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
A.a B.bC.cD.d
7.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a、c、b、dB.a、b、c、d
C.d、c、b、aD.c、d、a、b
8.当c地昼最长时()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将右图中的A、B、C、D标在右图适当的位置,并注出两至日。
(2)在右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________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一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________。
(4)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且正在向 移动,此期间北京白昼在不断变________。
10.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 ________,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
(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上,此时后开始向________ 移动。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B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________时日落。
(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_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
(5)此时(多项选择)()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26′的夹角
11.比较下面四幅图(注:乙、丙、丁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各图的晨线分别是:甲:________经线,乙:________弧,丙:________弧,丁________ 弧。
(2)一年之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子是________ 和 ________。
(3)赤道上晨昏线相距经度________ 度。理论上地球白昼和黑夜范围相等,但由于大气散射太阳光线的结果,地球上“天亮”的范围实际上比黑暗的地方________ 。
(4)这四幅图中,北半球昼大于夜的图是________。
(5)甲图中,北京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 时;丙图中,北京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参考答案】]
1.C2.B3.A4.A5.B6.D7.B8.C
9. (1)上为A,下为C,左为B,右为D,左为夏至日,右为冬至日(2)均为逆时针(3)正圆B慢(4)北北长
10.(1)冬至极昼(2)23°26′S(南回归线)北 (3)66°34′8 16(4)小等长(5)BD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地球的运动教学案例11-18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2-01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01-22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10-11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解析03-19
教案: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01-05
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示范教案07-11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1-13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