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室工作总结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编室工作总结(精选8篇)

总编室工作总结 篇1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起步年,也是气象频道事业发展的关键年。年初,总编室从现实问题入手,分部门设定了业务工作目标。

节目编播实现从低端管理向高端管理转变。

节目运行实现从简单的流程管理向全业务流程的程跟踪服务管理转变。

地方工作实现从本地化与记者站业务分化向搭建地方工作站体系转变。

频道宣传实现从简单的文稿播发、数据统计向主动策划、全媒体推广转变。

节目导视实现从无规律单点向常规化运作转变。通过制度建设、人员培养的管理措施,2011年,总编室在完成频道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了上述部门工作目标,具体汇报如下:

一、频道《2011考核目标》全年完成情况:

1.主动与各省气象局协作,做好重大天气过程及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气象影视服务。

总编室气象频道与陕西气象局密切协作,成立气象服务宣传联合工作组,针对西安世园会发布新闻70余条,制作

专题节目近30期。

其中,新闻节目特别制作了25分钟“城纳百卉 气象护航”世园会开幕特别节目;《气象万千》栏目中制作“绿色世园”系列专题---《古城百花开》5期特别节目,尝试体验式报道的专题记录模式;《气象今日谈》针对世园会气象部门气象保障工作先后采访了陕西省气象局局长李良序等五位高端专家,完成6期“走进世园”系列访谈节目。

针对深圳大运会,气象频道联合深圳市气象局,先后播发大运会相关新闻近90条,专题《大运风向标》6期,专题访谈3期,英语专项预报12期。

此次报道在直播大时段节目中开设《海波在大运》和《赛场内外》板块,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的体验式报道,挖掘赛场内外的新闻;《气象今日谈》对话深圳气象局局长、大运气象服务中心总指挥王延青等专家,权威点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全景展现大运会气象服务;首次在直播节目中增加英语专项预报版块,采用深圳志愿者英语播报天气的形式,加突出大运会气象服务的国际化视野,累计播出12期。

1)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

2011年1月至10月,首发省级、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000余条。制作常态气象新闻直播节目2596档,常态直播时长共计23278分钟。其中5-9月汛期期间,共制作常态直播节目1356档。常态直播时长共计14818分钟,同比

2010年汛期增长近14倍。气象科普节目播出总量365期,时长较去年增加2845分钟,是去年的6倍。

先后完成了北京暴雨、台风“洛坦”“梅花”“纳沙”等突发重大气象事件以及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的报道。

2011年灾害报道的特点: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防灾减灾服务频道共启动应急直播报道15档,总计200分钟。为保证同步直播灾害事件,频道快速反应,利用摄像头实时直播北京暴雨现场,同步连线北京市气象局专家解析短时临近预报;强化防台预警功能,高频次连线中央气象台台海中心,全天候播发台风预警及实时动态,持续关注台风发展变化和影响,全面发布气象部门应急举措,并对沿海防台做出提示。第二,针对春节、春运、两会、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天宫一号发射等内容,组织主题专栏报道,播发新闻350余条,制作防灾减灾、气象科普专题节目26期,重大事件报道无一遗漏。

在新闻中增设“两会”专栏,加强“两会”相关资讯报道及天气信息服务,共计报道气象相关议题的新闻12条,开设“两会声音”专栏4次,播发相关预报信息20余次。323报道,加长《天气快报》为15分钟,全面报道开放日活动,还发布地方气象日相关报道16条。512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注重选取典型天气灾害事件,及时发布

权威科学信息,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共制作播出相关新闻41条。

为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力度,总编室先后组织《气候解码》、《人与气候》上线播出。其中,《气候解码》于3月20日开播,截至目前,累计制作57期节目,总时长855分钟,《人与气候》9月上线,累计播出8期,总时长160分钟。另外,《环球大视野》共制作节目99期,总时长1980分钟,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内容共涉及环保、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新能源等,有力拓展了国人了解全球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眼界。

3)继续加大电视广播节目创新力度。

7月1日,频道提前实现实时节目时段化直播上线。编排调整后,全天直播首播节目总时长150分钟、27个直播窗口随时插入,保证了突发性公共信息的即时切入。

以满足观众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加大电视节目的创新力度,推出了《气候解码》、《人与气候》、《亚洲 亚洲》、《风雨名人汇》等新节目,丰富了频道节目资源,填补了国内亚洲天气预报的空白,气象科普节目时长显著增加。同时,《四季养生堂》首次实现了电视栏目与出版市场的跨界合作,合作出版的《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荣登西单图书大厦畅销书排行榜。

4)深度挖掘气象信息,丰富气候类产品服务内容,创

新服务产品表达方式。

全面加强与民政部等部委合作,首次实现了民政部灾情信息直通频道。入汛以来,在节目中使用民政部最新信息近60条,内容涉及“南玛都”、“纳沙”过境、川陕豫洪涝灾害、华西秋雨和海南强降雨等影响。

《气象今日谈》每周三,对话农气专家专门进行对农服务。同时,节目嘉宾还突破气象领域,邀请包括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携程旅行网等专家,拓宽了节目的视角和服务范畴。

5)加强与新媒体传播技术手段融合, 创新节目服务。加强与中国气象视频网“天气拍客”互动合作,在时段直播节目的旅游专栏中,“天气拍客”20余张图片作品被制作播出。

在2011年北京突发暴雨报道以及台风报道中,时段直播节目利用“中国气象”等微博,用天气拍客们的视角展现台风对于普通人的生活的影响。台风“梅花”报道中,首度联合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推出25分钟的“关注梅花”直播节目,实现台风直播的多渠道传播。加强了全媒体传播的报道尝试。

6)完善和制订标准,继续推行主持人中心制和负责制,推进主持人向全媒体业务发展。

针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着力培养记者型主持人,尝试由主持人赴前方采访或主导节目,提升主持人现场报道及节目主导能力。

西安世园会报道期间,主持人秋丹作为记者,赴西安完成《气象今日谈》世园会特别节目的采访、出镜及制作。同时,作为西安世园会开幕特别节目的主持人,提前参与策划,在特别直播中展现了鲜活的现场资讯。

创新引入了记者型主持人的体验式报道,在深圳大运会报道期间,主持人刘海波作为前方记者,集策划、出镜、采访、报道为一身,回传新闻四十余条,先后在《海波在大运》《赛场内外》等专栏中播出。WMO气候大会,秋丹作为前方唯一报道记者,以秋丹微博的新形式发回报道25期。

7)科学编播节目,在构建防灾减灾和气象信息服务节目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大洲的气象信息服务,打造1-2档特色节目。

提前上线《地球全角度》、《点击最天气》、《风云进行时》、《气候解码》、《人与气候》、《亚洲 亚洲》、《风雨名人汇》等多档新节目。

提前完成了以“直播大时段”(早中晚共计10档150分钟直播节目)为主框架,以“本地插播”与“精品专题时段”为基础的特色编播结构调整。并整合内外部的纪录片和专题片资源,开辟气象主题的纪录影院,精心打造精品化、特色周播节目。

8)加大中国气象频道品牌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

借力新媒体与外媒全方位传播,多种方式扩大频道影响力。通过微博对频道进行宣传,频道微博跃入电视类媒体官方微博活跃度名列第七。与集团品牌推广部合作,在《媒介》等主流杂志和新浪网等网络媒体发表频道宣传产品20余篇。全年,频道的宣传稿数量达到200余篇,全面超越2010年宣传数量。

9)推动本地化节目插播和记者站样板工程建设 提前完成本地插播节目安全播出制度建设,协助减灾司制定和下发《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安全播出管理暂行办法》;

提前制定完成《中国气象频道地方记者站工作手册》及《中国气象频道气象新闻报道业务标准》(内含地方记者站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规范等);

提前完成协助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完成本地化插播工作的目标,截止2011年10月底,已协助黑龙江、深圳、宁波三地实现本地节目插播,另外,浙江预计于11月实现本地节目插播,湖南预计在年底前完成本地节目插播。

10)共享集团资源,打造台网联动的节目以及以视频、互动为特色的个性化服务节目。

2011年,频道加强与中国气象视频网“天气拍客”互动

合作。在时段直播节目的旅游专栏中,“天气拍客”20余张图片作品被制作播出。在北京突发暴雨报道以及台风报道中,编辑部时段直播节目,利用“中国气象”等微博,用天气拍客们的视角展现台风对于普通人的生活的影响。

11)加强与互联网电视牌照方、手机终端商、电信运营商等合作,巩固和开拓IPTV气象频道和手机电视气象频道等业务,积极培育移动电视、3G手机等新的增值服务。

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与气象视频网、移动手机电视平台、IPTV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成功联动。实现全媒体报道。“梅花”报道首度联合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推出25分钟的“关注梅花”直播节目,实现台风直播的多渠道传播。

12)大力推进集团执行文化建设,优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实施有效奖惩。通过规范绩效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了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工作质量。

1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培养机制,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内部轮岗交流,根据阶段性工作重点举办或参与各种培训,推行全员值班主编轮换制,提升了总编室全员的整体素质及主人翁责任感,为继续强化总编室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上述考核指标已提前完成。

二、2011全年工作亮点:

(一)节目编播管理

1.结合受众需求,引进一流编播理念,集约使用频道现有资源,形成大时段编播模式,播编播条目锐减2/3,大幅度提升编播安全度。

形成以时段划分为特色,以早、午、晚“新闻服务+预报服务”的编排原则,并结合已有的生活、气象科普、防灾减灾专题进行联播,全方位、多角度向广大受众传播频道“防灾减灾、服务大众”的宗旨。节目串播条目从600余条减少到223条,从根本上改善了编播安全性差的情况。

2.改善直播条件,每日10场次直播,27个预留窗口,直播节目播出量成10倍增长,形成整点、半点直播节目支撑,保证对重大事件及时、完整、持续的报道。

以整点、半点播出为原则编排节目播出,大时段日常每日保证10场次直播,每天5档25分钟的大时段直播节目,直播首播总时长150分钟;特殊情况,全天可开设27个直播窗口,保证即时切入突发性公共信息。

2011年1月至10月,气象频道首发省级、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000余条。制作常态气象新闻直播节目2596档,常态直播时长共计23278分钟。

5~9月汛期期间,共制作常态直播节目1356档。常态直播时长共计14818分钟,同比2010年汛期增长近14倍。

(二)节目运行管理

1.抓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形成以重大事件为核心,统领节目、包装及编排设计,强调频道整体传播效果的频道运行模式。在3.23世界气象日、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事件报道中,从传统的对频道自制节目的前后期策划的统筹安排,扩大到统一调配实时、非实时、本地化各节目系统的播出时间、推出以事件为核心的大时段编排,并通过主题包装导视凸显屏幕视觉效果,初步实现了对频道整体运行的顶层设计模式。

2.拓宽宣传渠道,开创性引入全媒体报道理念,实现频道信息多渠道无缝隙传播。以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报道为契机,与气象视频网、移动手机电视平台、IPTV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联动,综合运用本地化节目、网络互动、微博、图文信息等,多维度展现现场盛况,最大限度覆盖各受众群体。

3.评奖管理:多方咨询,开拓渠道,评奖管理组织有利,频道节目参评频频获奖。

2011年,总编室在延续组织华风杯和付费频道行业评估活动的基础上,多方联系、经过甄选积极组织参加《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第五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2011“科蕾奖”评选活动》、《影视协会“图形制作优秀节目奖”评比》、《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活动》、《2011年付费频道行业评估》、《2011年

全国名优电视栏目总评榜》各类评选活动8次。目前,《国家气象播报》、《非常连线》分别获得“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国家级专业气象服务类节目第一名和创意类预报类节目第一名两项大奖、专题片《我爱气象夏令营》喜获“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入围作品奖。

1.借力新媒体与外媒全方位传播,多种方式扩大频道影响力。借力微博新媒体对频道进行宣传,新浪微博官方统计显示,频道微博跃入电视类媒体官方微博活跃度排行榜前十,名列第七。频道微博粉丝每周可增加100余名,影响力稳步提升。与集团品牌推广部形成常态合作,定期在《媒介》、《中国广播影视》、《中国电视记录》等主流杂志和新浪网等网络媒体发表频道宣传产品20余篇。其中,新浪网旅游频道持续展播西安世园会系列专题节目--古城百花开。

(三)地方业务管理

1.整合落地、本地插播、记者站工作,打造地方事务一站式服务;集合地方资源,优化业务管理,创建地方信息资料库;加强对地方制度建设,搭建地方统一管理模式。

通过对本地化、落地以及记者站的业务梳理,整合,补充完成了地方完整的数据资料库,并动态更新,以便频道及时掌握地方动态,有针对性的为地方提供业务支持,为频道改进对地方的业务工作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加强人员培训,建立起频道对地方统一管理及服务的窗口,实现对地方连贯

性、针对性服务与管理,促进频道与地方的良性互动。1.落地用户锐增700万户,公共气象服务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10月底,频道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9个地级以上城市(含地级城市)落地,占全国的70.9%,覆盖用户逾5700万。并于今年9月荣膺“TV地标(2011)最具覆盖传播力数字电视频道”。

创新与地方气象局联动报道模式,开拓出节目合作的新空间。在西安世园会报道期间,采取以地方记者为主的方式,鼓励前方记者自主报题自主取材,大大提高了地方记者的积极性和新闻采用率。大运会期间与深圳市气象局合作,在深圳本地化节目中播出频道36档专栏节目;频道还在新闻节目中首次引入深圳气象局制作的英语天气预报。既满足了当地专项服务的需求,又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力

20、组织节目协作委员会会议,高屋建瓴促频道发展。2011年3月,通联组接手频道节目协作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并参加了3月30日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协作委员第二次会议的组织工作。通过组会,锻炼并培养了会务常识,并形成了适合组内参考的组会指南。在此基础上,6月,通联组完成了下半年工作委员会的议题拟定与征集,为计划在年底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包装导视

专门设计了2011年所有重大事件及灾害性事件报道的特别主题包装,累计包装产品2500秒,强化了报道效果。此外,针对所有上述事件的报道,均播出了导视宣传片,共计108条,时长10255秒。

一条龙服务

(二)业务管理

1.业务运行管理:加强业务制度建设、填补制度缺失,为业务整合打好基础。

2011年3月,本地插播、地方记者站工作转入总编室,6月,总编室通联组与落地组完成本地化工作的交接。总编室通联组对频道落地、本地插播及记者站三方面工作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工作目标、进行阶段性任务分解,在完成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并上报了《中国气象频道节目体系规范》、《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业务规范》、《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考评机制》三个业务规范,较2010年进一步完善了本地气象服务相关业务规范。此外,还撰写了《中国气象频道地方业务信息沟通制度》、《中国气象频道落地及本地化节目播出合同管理规范》等相关规范,力争自内而外不断规范通联业务。

2、加强日常节目运行管理,实现重大事件报道、重点新闻选题无一遗漏,报道方式多样化。先后组织了对于北京暴雨、台风“洛坦”“梅花”“纳沙”等突发重大气象事件,启动应急直播报道15档,共计200分钟。完成了

十一、春节、两会、世界气象日、五

一、防灾减灾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建党90周年、天宫一号发射等重大社会事件派出现场报道队伍24次,执行现场报道110余次。利用新闻、访谈、专题等多种节目形式,通过加强与与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部门的合作,对台风、暴雨、高温等多灾种防御及避险、应对气候变化、绿色能源利用、空间科普等各类知识进行了报道。强化为农服务,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服务。4月至6月,在新闻中常设农业板块,上半年累计针对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新疆、海南等十几个省的10余种作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报道和服务。7月大时段直播平台上线后,大幅提升了对农报道的时效性和极端天气多发条件下开展对农服务工作的及时性。在七月份对农服务宣传节目中,直播大时段报道为农服务类新闻资讯18期,占全部为农服务节目的89%。《气象万千》适时针对雨雪冰冻天气、冷空气、人工影响天气等内容,制作气象为农特别节目,受到广泛认可和称赞。《气象今日谈》结合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时,并将视角对准田间地头,从“三农”的实际出发,给予重点天气服务,共推出《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农业篇》、《2011秋收秋种进行时》系列访谈节目等12期。

3.新节目创新填补国内空白,气象科普节目时长显著

增加。频道推出《气候解码》、《人与气候》、《亚洲 亚洲》、《风雨名人汇》等新节目,丰富了频道节目资源,填补了国内亚洲天气预报的空白。气象科普节目播出总量365期,时长较去年增加2845分钟,是去年的6倍。

10、《四季养生堂》影响力提升,跨界合作成功,扩大气象科普的覆盖面。《四季养生堂》截止10月31日,首播节目130期,共计时长650分钟,专家储备已达十余人,包装上尝试采用虚拟演播室,配合人体模型等,提升节目效果。其中胥荣东经络专家系列节目,与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同步播出,深受好评。《四季养生堂》还首次实现了电视栏目与出版市场的跨界合作,合作出版的《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荣登西单图书大厦畅销书排行榜,并在香港地区出版发行,进一步扩大了频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1、与央视合作,实现自制新闻在国家主流媒体播出的历史性突破。由记者部记者和央视新闻记者共同制作的新闻,同步在央视的新闻直播节目和气象频道的节目中播出。截至10月31日,针对华北干旱、防灾减灾日、3.23气象日、卫星气象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空中云水资源利用、长江中下游旱涝变化、台风“梅花”、深圳大运会、“天宫一号”发射等重点宣传报道内容,共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发新闻30组,54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锻炼了记者队伍,还拓展了频道的播出平台。

12、全面加强与民政部等部委合作,首次实现了民政部灾情信息直通频道。入汛以来,在节目中使用民政部最新信息近60条,内容涉及“南玛都”、“纳沙”过境、川陕豫洪涝灾害、华西秋雨和海南强降雨等影响。

13、开辟地方联动应急服务,深化重大气象灾害和应急服务全国联动服务报道机制。

在重大气象灾害和气象应急服务上,气象频道始终关注与各省区市的联动报道。尤其是直播大时段上线后,新闻需求激增,记者部与地方积极沟通,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制作了旱情对航运、水产、人民生活影响等一系列新闻。同时,如在台风过境等关键时期,频道记者驻守台海中心,采访专家权威发布台风最新动态和影响分析,体现“中央”的权威。“地方”和“中央”相结合,彰显今年台风报道的一大特色。

人员管理

16,继续推行主持人中心制和负责制,着力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推进主持人向全媒体业务发展。以西安世园会、WMO会议、深圳大运会等为契机,多次派出记者型主持人进行报道。尤其深圳大运会期间,策划推出了“海波在大运”的记者体验式报道单元,刘海波以体验式的方式,集策划、出镜、采访、报道于一身,共完成视频直播连线11次,电话连线10次,累计播出新闻22条,使得记者型主持人的模式和操作方式更为清晰。WMO气候大会,秋丹作为前方唯一报道记

者,以秋丹微博的新形式发回报道25期。

21、响应号召、全力配合,协助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推动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插播业务试点工作。2011年年初,根据《关于开展中国气象频道地方节目插播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频道通联组组织专人负责对接、协助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开展试点工作,分别从技术、节目等方面与天津、江西、广东、重庆及陕西五地拟定试点开展业务交流,并多次陪同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及频道领导赴天津一同实地协助试点阶段性工作,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业务难点,全力配合、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利用新媒体,“梅花”报道中联合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推出25分钟的“关注梅花”直播节目,实现台风直播的多渠道传播。同时,注重加强与中国气象视频网“天气拍客”互动合作,在时段直播节目的旅游专栏中,“天气拍客”20余张图片作品被制作播出。在2011年北京突发暴雨报道以及台风报道中,时段直播节目利用“中国气象”等微博,用天气拍客们的视角展现台风对于普通人的生活的影响。

三、2011全年团队建设

1、七项管理制度全面抓,完善优化规章制度,实现部门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健全规范的制度环境是节目良好运行和安全播出的重要保证。2011年,总编室从应急管理、节目质量管理、宣传管理、用户管理、编播管理、导视创作管理等七个方面全面进行制度与流程的梳理和制定,新建节目运行管理类制度14项,播出管理类制度6项,使总编室各项职能发挥有章可循。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按照频道现实情况,对上述制度与流程进行甄别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节目运行和编播管理的工作实际,切实推动总编室各项业务良性有序进行

2、内部轮岗交流、岗位专业培训、“值班主编”轮换,形成有序的人员培养和储备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强化总编室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1-10月,总编室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内部轮岗交流,促进了岗位间沟通,锻炼了员工队伍,积累了备岗储备;根据阶段性工作重点,有针对性举办或参与各种培训,提高节目运行和播出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汛期以来,总编室尝试全员轮换但任值班主编,依据当日天气会商,锁定报道重点,并通过工作碰头会的形式提前部署、监督总编室各方面工作。试行以来,初步实现了总编室对频道整体节目的顶层设计、节目运行的日常管理、包装与节目的无缝链接,提升了总编室全员的整体素质及主人翁责任感,为继续强化总编室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基础。

总编室工作总结 篇2

总编室是在台长直接领导下, 执行编委会各项决策、协调服务于节目业务的宣传、运营部门。负责全台新闻业务运行, 指挥调度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新闻采编及节目制作、运行及播出, 把好节目的政治关和质量关。在一些关键环节, 如节目编排、节目包装、节目推广方面, 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首先, 谈一下节目编排, 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段, 要安排不同的节目, 这从策略上讲, 是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目标。这就要求编排人员合理编排, 按照收视时段、节目特点, 认真分析受众情况, 实现节目资源的最佳配置。

依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调查, 人们习惯把晚上8点钟为中心的前后两小时称为黄金时间, 挑选出观众喜爱的节目放在黄金时段播出, 各台往往会编排播出一些自己的最精彩节目, 以达到最佳收视效果;因为节目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模仿性的优势, 所以选择强档节目在晚10点播出, 同样有其优势。

如几个卫星台和央视均在10点后播出“红色记忆”“奇闻轶事”“古都档案”“热门话题”等类片目, 如央视七套的《生活567》并非在黄金时段, 但同样满足了观众好奇心理, 使观众增长了知识。

另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有的观众收视是为了娱乐消遣、放松休闲, 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 而超过80% 的观众则是抱着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和猎奇的目的。

同时, 还要区分观众层次, 进行艺术编排, 做到雅俗共赏。

从策略上讲, 利用手机短信、网站、信息平台, 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参与性, 保持受众的稳定性, 在节目策划和编排中随时和受众体交流, 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节目的忠诚度。

在拥有多个频道资源的情况下, 主副频道应做到主次分明, 尤其是副频道更应体现其专业性, 更要具有其独特风格和特色。

总的来说, 节目编排要以创新为先导, 要有本台节目的特色, 不断制造热点、看点来持续吸引观众注意。

节目包装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 以达到突出自己节目、栏目、频道个性特征和特点。

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集图像、音效、特技、字幕等工作于一个环境之中, 使节目包装制作有着传统编辑线无法比拟的灵活与便利。它的出现可轻巧实现传统复杂系统的全部功能。

电视包装是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其精致程度应视同广告。包装所做的一切应该是一个台节目制作最精华的部分, 在电视理念上应站在电视制作的最前沿。

节目包装应遵循统一、规范、超前、特色的原则。

在新传播时代, 包装更突出反映的是人文的色彩, 就此方面, 谈一下节目中主持人的包装。

香港凤凰卫视台的生存策略之一是把主持人作为明星包装。如灵气幽默的窦文涛, 青春靓丽的娱乐时尚主持人许戈辉, 红遍两岸三地的新闻主持人吴小莉和陈鲁豫, 这些主持人成为电视台非常耀眼的符号, 他们全方位浓墨重彩的推出, 他们与观众形成约会意识, 为凤凰卫视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和知名度。

为了更好的扩大收视率, 尽可能多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节目整体的传播与开发形式要多样化。

1) 通过节目主创人员、主持人、嘉宾与观众、 听众见面, 或召开各类新闻发布会, 发布节目动向、 征询改版意见、信息发布等, 组织看片会、热心观众、 听众见面会, 包括台内或台外嘉宾, 观众、听众座谈会, 聆听建议这些形式, 以人际传播方式扩大受众群体。

2) 通过广电网站发布各类节目信息, 开设聊天室, 以网络传播的形式拓展观众的参与渠道。

3) 找出整体节目中的热点, 如电视剧、新闻、 专栏等,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 开展全方位的宣传。

4) 通过户外广告与客户或与相关部门联手, 如路牌、灯箱、大彩屏、横幅、车身广告等进行推广等等, 向受众群体集中传达广电经营宣传理念和节目信息, 为占有更大的广电市场份额创造条件。

5) 为达到最大限度地捕捉收视群体, 就要使节目内容新颖, 节目包装精美, 节目编排巧妙, 节目推广到位, 如果这4方面全都到位, 那么, 就会成倍地提高节目的附加价值。

当然如何科学、有效地拓展广电事业的未来, 更需要同仁们在今后的改革和实践中共同去探索。

摘要:一档电视节目, 包装精美才能够尽可能多的吸引受众, 即观众、听众群体的注意力, 提高观众、听众的收看、收听率。虽然节目整体的传播与开发形式多样化, 但节目包装应该遵循统一、规范、超前、特色的原则。文章对电视节目的包装进行探讨。

浅谈大学出版社总编室的工作 篇3

一、新时期对总编室的重新定位:总枢纽和窗口

大学出版社改制前,总编室只是传统事业单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工作内容是一些编务档案的保存、作者来访的接待、相关文件的收发等。随着体制改革的渗透,总编室的定位已经由原来的服务管理部门演变为图书出版机构“对社内管理的枢纽,对社外工作的窗口”。在出版社内部,一方面,总编室是图书出版机构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另一方面,它起到承接、联系编辑部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有些运用智能化软件进行业务管理的大学出版社,总编室是该软件中一个重要的信息终端,是其他部门人员参考、决策的重要依据。总的来说,新时期大学出版社总编室身兼数职,其定位大致可以概括为:作为编辑业务管理机构和社长、总编辑的办事机构;承担着管理选题汇总、统计上报、书号管理、合同审核、稿酬审核、成书上报、样书发放、档案存档、编校费、外审费结算、公文的起草、查办、落实、来信来访接待与处理、维权打假及版权贸易等工作;处理和完成大量的、临时的、突发的、繁杂的工作任务。

二、新时期总编室工作的主要内容

鉴于新时期总编室在图书出版机构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管理者,应明确工作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总编室的职能作用,保质完成总编室的岗位职责。具体日常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选题上报工作。具体是对选题进行量化管理、定期公布。选题数量和到稿情况按月公布,选题成书情况按季公布。②CIP的管理工作。总编室专门人员按时收发CIP,定期催发CIP,避免CIP未到影响成书(要求编辑二校时上报CIP数据)。③统计编校审稿情况工作。每季度公布图书出版机构各策划部编、校、审稿情况(包括外审)。④样书管理工作。图书付厂印刷后及时催印刷厂交送样书,尽量一周内样书到手,并按季度上报新闻出版总署、北京版本图书馆、省新闻出版局等。⑤书稿档案整理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障著译者的权益,督促各策划部将已编辑出版图书的流程本及相关材料按季度上报总编室签收。⑥费用结算工作。总编室根据每季度各策划部成书情况、合同签订情况及书稿归档情况,配合财务部门及时结算、支付稿酬,并公布稿费及外审结算信息。⑦评奖和重大项目申报批复工作。按照要求,及时通知图书出版机构相关人员按要求申报奖项。获奖结果,重大项目申报及批复,及时向全社人员公布,充分体现民主、公平、信息透明。

三、新时期总编室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如前所述,总编室是图书出版机构的重要服务部门,因此搞好服务是总编室工作的“主旋律”。 在工作实践中,总编室的工作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服务对象广,笔者总结出“服务到位、协调到位、把关到位、参谋到位”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只有坚持原则,才能使得总编室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保证图书出版机构这台大机器的正常运转。

首先,严格按照书号管理办法管理书号,做到书号不漏用、不重用,一书一号,杜绝买卖书号等违规情况发生,根据书号实名申领要求,书稿完成三审后方可申领书号。

其次,严格按照印章管理规定管理出版社合同印章及总编室印章,杜绝出现不合理使用印章的情况。

再次,及时起草、催办、查办总编室的各种文件。按时间规定上报,决不拖拉。

第四,热情接待与处理读者来信和来访人员,杜绝出现 “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现象。

第五,完善资料室管理,制定严格的借阅制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购买费用,每年计划更换及购买一批新的工具书,以适应编辑查阅要求。

第六,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多听听业务人员的心声,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社领导提供工作建议,做好参谋和助手。

第七, 配合社内严格管理软件使用,按要求使用编务系统,稿费支付申报程序等。

目前,大学出版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只有不断地学习出版行政管理、行政法规基本框架的有关条例,了解和掌握出版理论政策,掌握出版业的发展动态及趋势,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也应该增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不断提升总编室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掌握过硬的劳动本领,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总编室工作才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图书出版机构也才会和谐发展。

总编室工作总结 篇4

xx年年,濮阳县电视台总编室一班人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合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2、审好电视剧 严把电视剧审查关,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台规定,从政治和质量角度严格审片制度,做到每片必审,重播重审。一年来,共审看电视剧86部,2763集,没有出现任何责任事故。

3、排好节目单 按时准确安排每天节目,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进行增添删改,保证我台节目合理正常播出。

总编室工作总结 篇5

第二季度,总编室继续按照台里各项工作部署和各项工作方针,认真履行本部职责,积极稳妥地完成各项工作。

1、搞好评播员队伍管理,组织评播员评议4套广播节目。

2、精心选取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有奖征文,把好评审第一关。

3、对上宣传丝毫不懈怠,把价值重大的新闻稿件传给上级媒。

4、协调音乐广播完成在美国洛城双语台和澳大利亚3cw中文广播电台播放的《精彩辽宁》辽阳篇,题目暂定《辽东半岛的龙兴之地》,主要介绍辽阳市开发建设河东新城,把辽阳市开发建设河东新城的战略举措推向海外,以此吸引海内外的客商云集辽阳,在辽阳市河东新城投资兴业。

小编推荐与电台总编室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和第二季度工作计划关联的文章:

电视台总编办公室的工作总结 篇6

首先:总编室是一个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努力拼搏、不甘落后的学习型团队。成员都比较年轻,求知欲望很强,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平时都积极参加局台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学习,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同时加强本部门业务知识的学习,都力争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尤其是今年总编室添置了电脑编辑机和审片机后,更激发了同志们的学习热情,业务技能有了很大提高,部室人员在短时期内都基本学会了电脑编辑机和电脑审片机的基本操作,都能独立制作电视节目,独立完成台内交给的办公任务。总编室的xx、xxx等一批老同志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xx、xxx等新同志也都虚心学习,迎头赶上,已成为后起之秀。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其次、总编室是一个分工细致、责任分明、相互团结、密切协作的一个团队。总编室根据本部室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总编室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工作分解到每班每人,职责明确、责任分明,有事坚持台内规定请假制度,请假期间,其工作任务会有其它班的同志替其完成,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的关系,体现高度的集体主人翁责任感。由于是电脑编辑和电脑审片,操作程序繁多,需要拷贝、采集、审片、上载、检查等诸多程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到全台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任务量比传统审碟方式进一步加大,但同志们从来没有因工作量加大而叫苦叫累,从来没有因不细心而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从来没有因有事请假而耽误节目的播出,体现了很高的爱岗敬业精神。

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精品意识,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细致地做好电视节目的审查工作。部室人员严格按照国家广电局“十七号”令及有关法律法规审查节目,杜绝出现政治问题。严格控制剧场广告插播的次数和时长,杜绝出现“彻底根治、彻底根除、一次治愈、永不复发”等绝对化电视语言。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不能播出的节目坚决不播,实行谁审查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追究制,严格把关。一年来,全台两套节目播出的电视节目质量有了很大程度提高,画面健康向上,声音清晰均衡,达到了吸引观众,提高了收视率的目的。

四、合理艺术性地编排节目,科学安排节目。不断提高文艺宣传的品位和质量,不断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xx年,总编室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台实际,及时制定每天、每周、每月节目编排计划,及时制定重大节假日、大型活动、重要会议节目编排计划,并及时将落实情况汇报给台领导。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宣传精神和上级领导指导精神,确定节目的总体构成,把握各类节目的比例,及时研究电视观众的倾向性意见,确保电视宣传取得好的社会效果。为提高收视率,总编室加强节目交流和节目引进工作,今年对外购买和引进了《民间收藏》、《解放之路》、《健康时空》、《生活一点通》等专题栏目,评析出思想艺术性强,情节活泼生动的节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并配合“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安排播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据统计:全年总制作一套二套节目预告720多期,电视剧预告48期,全年共审查安排播出文艺节目908期,电影63部,戏曲279场,纪绿片128期,神农视讯47期,健康时空173期,民间收藏245期,法制节目100期,新农村建设节目123期,电视剧120多部,共计4783集。其中反应火热农村生活、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成就及革命战争体栽的占80%,历史剧、娱乐剧占20%。全年无境外剧播出。播出的上述节目思想性强,主题鲜明、寓教于乐、对培养人民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都起到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 篇7

关键词:互连互通,节目代码,节目编排

1 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技术特点

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主要为全台的节目播出进行整体规划,结合节目选题、宣传计划、广告编排,制定各频道的周节目单与日节目单;同时,还依托媒资系统,负责为播出网络系统提前汇总各种成品节目,并负责播出节目的准备工作。

1.1 统一节目代码管理

在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中,将为数字电视中心制播网络系统中的节目分配统一的、唯一的节目代码,作为节目管理、节目统计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节目单与节目视音频文件关联的依据。节目代码产生于节目单编排之前,根据节目类型的不同,产生的方式有所区别。对于首播节目,包括自制(含节目宣传)、外购节目,在节目选题计划申报过程中统一分配节目代码。对于重播节目,如无修改直接采用原有节目代码,如有修改重新分配节目代码。对于广告节目,直接引用广告业务系统产生的广告节目代码。广告节目代码是指每个时段的广告节目代码,而非广告时段内单个广告条目代码,具体可参见广告节目编播网络系统相关部分。

在节目代码产生后,节目单编排环节将此代码作为节目串联单组成部分之一,对应到每个节目的编排信息中。节目制作环节将此代码作为节目视音频文件的描述信息之一,添加到每个节目中。图1为节目代码参考图。

节目串联单与节目视音频文件的描述信息中具有同一个节目代码,通过此代码建立节目串联单与节目视音频文件之间的关联。为节目备播、内容审查提供基础。

1.2 节目单编排与节目备播的关系

节目单编排与节目备播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播出节目准备工作。图2给出了节目单编排与节目备播关系参考图。在节目迁移、上载到媒资播出资料库后,会将节目准备信息写入到媒资数据库。在日节目单编排环节,将以此节目代码为依据查询媒资数据库,提取节目准备信息,建立日节目单与节目视音频文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日节目单审查环节,根据已建立的对应关系,直接通过节目串联单,读取媒资播出资料库中的播出节目,进行日节目单审查与节目内容审查。审查通过后,发送日节目单,并迁移节目到播出二级存储,完成节目备播工作。

1.3 网络系统部署

在数字电视中心制播网络系统设计中,采用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与媒资系统紧密结合的方式。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利用媒资系统的网络交换设备,实现内部网络的连通,利用媒资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相关节目编排信息,并直接访问媒资播出资料库,读取相关节目信息,用于节目单编排、节目准备[1]。图3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部署参考图。

1.4 办公网桌面业务

在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中,为了综合利用办公资源,方便节目单编排,将部分节目编排业务模块部署在办公网系统。图4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分布式部署参考图。

在办公网的桌面终端上部署节目单编排的业务模块,采用B/S方式访问高安全区的Web服务器,建立与制播网的联系。采用此部署方式,可满足不同的节目单编排任务环节,可在不同部署区域完成。例如:周节目单编排可在办公网进行,日节目单编排在制播网内完成。考虑到系统安全性,在制播网络内也部署了部分周节目单编排站点。当办公网与制播网连接出现故障时,直接在制播网内进行周节目单编排。

1.5 互连互通的要求

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作为数字电视中心制播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遵循业务支撑平台所提供的接口规范,接入到制播网络系统中,完成总体工作流程中的相应业务环节。在接口规范方面,要求:1)至少提供消息队列接口、WebService接口、组件接口中的一种;2)与其他系统交互的元数据必须采用标准的XML格式。在业务功能方面,要求:1)规划全台的播出节目内容,制定节目串联单;2)汇总各业务子系统节目生产计划,并将汇总结果分发给各业务子系统;3)提供备播节目的内容审查和技术审查功能;4)统计、分析播出数据,指导以后的节目生产。

2 主要功能

2.1 节目编排管理

1)节目串联单编排包括频道节目串联单编排、频道播出串联单编排2个组成部分。2)具备节目代码管理功能,实现对节目代码的统一管理。3)可采用C/S与B/S方式编排节目单。4)提供脱机编辑功能,紧急情况下可不依靠网络环境在本地完成编排工作。5)可将目前的编排系统数据转化为新系统可识别的数据文件。6)可依托媒资系统,查询节目准备状态。7)针对节目增减、时长变化等日常编排操作提供智能化调整。8)编排结果查询、发布网络化,并且提供发布结果可定制化的方式,只对需要的部分进行发布。9)提供网络化的节目审查方式。10)可按照节目单自动准备节目,同时具备手动调整功能。11)具备紧急情况下的节目替换功能。12)具备内部信息通信功能,例如:内部邮件、BBS、消息通知等。

2.2 资料管理

1)传统磁带管理与媒体资产管理网络系统结合,把传统磁带作为节目内容的一种存在形式,进行统一管理。2)具备与其他资料库统一的检索、查询接口。3)对传统磁带查询、借用请求,可在桌面终端完成。4)具备版权管理属性,可对节目资料的版权进行登记、修改、查询。5)具备空白磁带管理功能。6)具备条形码管理功能,包括:条形码编制、输出等。7)支持图形显示功能,以图形模拟磁带在现实库房中的存放位置。

3 业务流程

节目单编排流程分为频道节目串联单编排与频道播出串联单编排。频道节目串联单编排流程完成周节目单编排,频道播出节目单编排流程完成日节目单编排。周节目单编排过程中可查询历史日节目单,日节目单编排以周节目单编排结果为基础。周节目单编排源来自5个方面,分别为周节目单模板、节目选题计划、广告编排周计划、节目宣传计划、检索重播节目。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周节目单模板是根据节目编播方案制定流程的结果,图5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节目编播流程参考图。

根据广告方案、宣传方案、节目中心方案以及本年节目编排方案作为节目编播的信息源。经总编室、编委会审核后,建立周节目单模板。周节目单编排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接调用周节目单模板或者新建模板,然后汇总其他编排信息源编排周节目串联单。

节目选题计划申报流程确定各中心首播节目和重播节目计划,作为周节目单编排信息源之一,图6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节目选题计划申报流程参考图。节目选题计划申报需经节目中心、总编室审核,确定周播出节目计划。对于首播节目,需返回节目代码给各节目中心,作为节目生产、管理的依据。对于各节目中心安排的重播节目也需按此流程申报,但不再返回节目代码。

广告编排计划、节目宣传计划都是节目编排信息源之一。对于总编室自行安排的重播节目,通过检索媒资历史资料库中的节目信息,作为节目编排信息源之一。

在汇总以上编排信息后,进行周节目单编排。在审查通过后,进入频道播出节目单编排流程,并且发布周节目单。对于紧急节目调整的情况,可在周节目单编排环节完成,然后直接进入日节目单编排流程。

日节目单编排以审查后的周节目单为基础,调用广告日播出单、结合节目备播信息进行日节目单编排。审查通过后,发送日节目单到播出,进入节目播出流程。

日节目单编排与节目备播流程相关联,日节目单编排过程中会实时查询节目备播状态。日节目单审核与节目备播流程中的节目审查相关联,在节目审查与日节目单审核都通过后,发送频道播出串联单到播出。

节目备播流程从节目准备状态查询开始,首先判断是否是首播节目。对于首播节目,如果采用网络送播,从制作生产资料库合成/迁移到媒资播出资料库;如果是以磁带方式送播的节目或者广告节目,直接上载到媒资播出资料库。对于重播节目,由系统查找节目存储位置,根据节目存储位置反馈信息,完成相应的节目迁移。节目迁移、上载完成后,进行技术审查与内容审查。审查通过后,从媒资播出资料库迁移到播出二级存储。审查未通过,返回节目制作流程。

传统磁带管理流程分为节目/素材带入库、节目/素材带查询/借还、空白磁带管理3个组成部分:

1)节目/素材带入库流程从提交入库申请开始,经审查通过后,磁带入库保存。对于需要编目的磁带,进行必要的编目。对于需要播出的节目,进入节目备播流程,进行上载等操作;不用于播出的,上架保存。

2)节目/素材带借还流程分为借用与归还,在借用申请审查通过后,借出磁带。归还磁带时,进行必要检查后,注销借用记录。

3)空白磁带管理流程从提交借用申请开始,经审查通过后,借出空白带。在借出空白带后,进入财务相关流程。使用后的空白磁带,需回库。回库方式有3种情况:以节目/素材带入库方式实现回库、以空白带的方式回库、以直接报废方式回库。完成回库操作后,注销借用记录。

4 系统设计及网络结构

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规模,主要考虑其处理能力能够满足16个频道的节目单编排/审查。在其规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媒资系统中的设备,实现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的业务功能。根据数字电视中心规划,分析节目编排单的工作量、工作效率设计参数、节目审查工作量等指标。表1汇总了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依据。

按照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的业务功能、工作流程以及规模设计依据,总编室设备数量及技术指标规划见表2。

4.1 网络管理

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的网络管理是业务支撑平台系统运行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负责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内部管理,并可与业务支撑平台系统运行管理之间交换相关管理数据。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功能[2]:1)可对系统基础参数进行配置,例如:节目单模板、节目期次基础参数配置。2)具备用户管理功能,能新增、删除、修改用户,设置以及更改用户权限。3)具备系统日志管理功能。4)遵循SNMP规范。

4.2 系统接口

在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中,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与其他系统[3,4,5]的数据交换都是通过业务支撑平台进行,此处主要是说明各系统之间交换的数据,并汇总交换这些数据所需要的软件接口。图7给出了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接口参考图。

1)与新闻类节目制播网络系统:接收节目选题计划申报单,并根据审核情况返回节目代码。发送周节目单。2)与非新闻类节目制作网络系统:接收节目选题计划申报单,并根据审核情况返回节目代码。发送周节目单。3)与广告编播网络系统:接收广告节编播单/播出单、广告节目代码。发送周节目单。4)与媒体资产管理网络系统:浏览检索播出格式、制作格式的视频文件。发送周节目串联单。5)与播出网络系统:发送日节目串联单。6)与业务支撑平台:存在身份认证信息、时钟校正信息、公用服务信息、业务运行管理信息交互。

根据以上系统接口说明,表3汇总了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接口。

5 结束语

由以上论述,可看出,为解决各生产业务系统的互连互通、业务数据交换及统一管理,数字电视中心总编室编播网络系统采用网络化的工作模式,为制播网络中各生产业务系统提供了标准化软件接口、通信协议,以开放的平台方式支持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业务数据交换,为制播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雷振甲.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系统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TANENBAUM A.计算机网络[M].潘爱民,译.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卢英锁.新北京电视中心信息管理平台解决方案[J].电视技术,2009,33(3):62-63.

[4]卢英锁.数字电视中心播出系统的关键技术[J].电视技术,2008,32(3):64-67.

总编室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总编室;职能作用;图书质量

[作者简介]程辉,赵长杰,重庆出版集团。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食粮。”[1]图书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之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撑。总编室作为出版单位的重要职能部门,全程参与图书出版工作,发挥着管理、协调、服务等重要作用,对保障与提高图书质量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重庆出版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总编室牢牢树立“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的理念,努力探寻渝版图书质量管理的内在规律,逐步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制度建设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根本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没有制度,发展就会陷入混乱,管理就会迷失方向。自2005年集团成立以来,总编室认真贯彻执行《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结合集团的实际,为确保图书质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编辑出版规章制度——《重庆出版集团编委会会议制度》《重庆出版集团编辑工作管理规定》(试行)《重庆出版集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对工作的通知》《重庆出版集团关于执行版权页新标准(试行)的通知》《重庆出版集团关于确定终审组、审读人员及出版基金办公室主任的通知》《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印前审读工作管理规定》(试行)《重庆出版集团优秀图书奖励办法》《重庆出版集团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印制管理试行办法》《重庆出版集团中小学教材教辅印制及质量管理规定》,从编辑、校对、印制等多个环节确保出版工作有章可循,用制度管人管事,为全面提高出版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保证,使编辑出版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近年来,根据集团图书出版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总编室对既往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办法,起草出台了《重庆出版集团关于贯彻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重庆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管理办法》《重庆出版集团审读工作管理办法》《重庆出版集团关于加强书稿终审工作的通知》《重庆出版集团关于委托返聘人员为图书终审人员的报告》等文件,牢牢把握政治导向关、内容质量关,切实提高出版水平,努力实现图书的“双效”完美结合。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再完备的制度如果不能狠抓落实,无非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总编室协调集团各有关单位、部门,严格执行图书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做到奖惩分明。为此,集团每年拿出一、二百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诸如《忠诚与背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数字展览》等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大奖图书的编辑、校对、印制、设计等人员,极大激发了集团员工出精品图书的干劲与信心。同时,对质量不合格的图书产品,如《血战台儿庄》等图书,因编校质量未达标,从编辑、校对到出版公司负责人、集团分管领导均按照制度给予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

二、选题管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基础

在图书质量管理体系中,选题管理是重中之重。选题工作是图书出版的源头,“只有高质量的种子,才能收获高质量的果实”。每年岁末年初,总编室按照集团“控量提质”和实施精品战略的要求,牵头组织召开年度选题论证会、大众类图书码洋招标会。由于会前各出版公司准备充分,会上审议全面客观,年度选题及增补选题质量普遍较高。据统计,年均申报选题达2000多种,一大批优秀选题由此脱颖而出:《红岩风骨》《历史的轨迹》入选党的十八大主题图书;《“三农”续论》《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增补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红岩风骨》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重点选题。

总编室除组织年度选题外,本着高标准严要求把好选题质量关的原则,组织协调参与了集团日常的选题策划论证工作。集团坚持出版公司、发行公司、集团(编委会)三级选题论证程序。选题论证坚持党关于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始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此前提下,突出经济效益,力争做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3]。出版公司把经内部论证的选题提交发行公司预选,由发行公司征求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发行片区经理意见,充分考虑市场元素,决定选题是否通过。最后将发行公司预选通过的选题,提交到由集团领导、总编室、设计公司、发行公司、印制部、外宣部、版权部等共同参与的选题会(编委会)进行论证审定,从导向有没有问题、是否备案、市场卖点提炼到书名、封面、定价、开本、首印数均一一进行审定。近年来,仅有60%至70%的选题能顺利通过。

通过逐级论证、层层把关的形式,使各出版公司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实施选题计划,对集团图书的质量和效益双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寒冷的冬天1、2》发行10多万册,《香蕉哲学》发行30多万册,《冰与火之歌》系列发行200多万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分别获得上海书展“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大众喜爱的渝版图书和中国发行协会评选的2012年度畅销图书奖。这些“双效”图书的产生,无一不是从层层选题论证中筛选而出的。

扎实做好选题申报工作,把好选题申报关。总编室坚持做到经办人、分管副主任、主任三级把关的选题申报程序。对出版公司报送的选题申报表、登录表认真审核,从严把关,对照重大选题备案的范围,积极督促责任编辑履行备案手续。此外,对于不属于15种需要备案的重大选题、敏感题材,也将此类选题的书稿等材料报至重庆市重大题材办进行审读,履行专题报批手续,获得批准后再行出版。仅2012年,总编室共办理重大选题备案19种,专题报批15种。对于热点、难点、疑点及敏感选题,总编室经常与责任编辑、出版公司负责人、集团分管领导沟通交流,暂缓申报或撤销,年均撤销选题30多种;对于选题名称耍花腔、涉“三俗”,有悖社会公德的,总编室也会主动与责任编辑等磋商,修改选题名称,年均办理更名选题60余种。在选题申报过程中,总编室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与各出版公司的沟通交流,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与各出版公司反复宣讲,备案制度不但是出版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出版工作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近年来,总编室做到了从源头上把好关,只出好书,不出坏书,体现“确保图书质量,奉献优质精神食粮”的职业追求。

nlc202309041827

三、环节监管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步骤

一本图书自选题策划至付印出版,社内社外十几个环节,总编室不可能逐一监督到位,但是抓住中心环节,即可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工作,总编室抓住“牛鼻子”,查看三审表、监督“三审三校”,把好发稿、书号申领关,扎实有序地推进出版进度,提高图书质量。

总编室督促“三审三校”工作是否落实,采取日常检查和抽查两种方式。查看责任编辑、出版公司负责人作为初、复审对书稿编辑加工整理的记录等资料,并协助有关部门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进行质量监督。尤其是与民营公司合作的图书,总编室更强化责任意识,掌握主动权,选题、编校、对红、出片、印刷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跟踪到位。

严格把好发稿和书号申领关。发稿前,总编室通过书稿三审表检查书稿编辑加工是否到位,并重点检查复、终审提出的问题,初审是否给予解决,以及是否落实重大选题备案或专题报批提出的修改意见。遇到重点、热点、难点及敏感书稿,在审核书稿三审表、图书出版合同时,总编室还调来书稿认真审读,确保图书质量万无一失。对填写不认真或有重大失误的三审表一律打回出版公司,直到符合要求才发稿。在申领书号之前,总编室认真核对选题批复、书稿三审表、书号申领模板表,及时纠正选题号不统一,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填写有误等差错,对于问题严重的,打回出版公司重新填写。据不完全统计,总编室近两年打回出版公司重新填写的三审表、模板表达20多个,抽调书稿并要求提供审读意见的有10多种。

集团对图书出版每个环节都实行责任人制度,避免出现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分管领导、出版公司负责人对导向负责;责任编辑对图书内容负责;校对对编校质量负责;设计公司对书封、版式负责;总编室对书号条码、CIP数据负责;印制部对图书印装质量负责,从具体环节加强图书出版过程监管的力度。

四、加强审读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为了使质量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并能真正履行到位,总编室挑选集团在岗中级职称以上、责任心强的编校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水准的副高职称以上离退休老同志,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审读队伍,开展印前审读、成书审读、报奖前审读、编校人员评职称前审读等一系列定期与专项相结合的审读工作。

日常审读工作常抓不懈。总编室根据年出书总量10%的比例,每季度安排一定数量的图书进行审读。据统计,2012年全年共完成图书审读192种(成书183种,印前9种),审读字数共32769千字,合格179种,不合格13种,合格率为93.2%。为了提高审读者的积极性,集团提高审读费标准,并拨付专项审读经费,即使预算超支,也一路绿灯给予支持。对于重点书,安排交叉审读,力求零差错,为图书评奖和重印再版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庆新闻出版局的部署,总编室认真落实图书自查工作。2011年、2012年,总编室安排少儿、文艺、教辅图书的质检工作,组织了《小小数学家》《春天我来画》《智慧的觉醒》《藏地密码》《名著素材拓展运用》等79种图书的审读,其中75种合格,合格率达到95%。

及时通报审读情况。一方面,将图书审读结果在《出版通信》上公布,帮助出版公司掌握信息,总结经验,剖析不足;另一方面,对质量问题较严重的图书,总编室既要与责任编辑、出版公司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又要向集团分管领导报告并进行处理。近年来,《巴蜀符号》《秦汉时期河南郡军事地理研究》等图书的编校质量均不同程度超标,集团已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并要求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同时,就常见的质量问题,总编室组织培训,举一反三,避免知识性、技术性的差错再次出现。

五、队伍建设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出版规模扩大,集团聘用了一批年轻编辑,他们的到来为出版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编辑经验不足、编校基本功较差的缺陷。针对这一情况,总编室组织或配合人力资源部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引导帮助年轻编辑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职业修养、广博的专业水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

通过组织岗前培训、轮岗锻炼、继续教育及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编辑的职业使命感和质量把关意识。总编室多次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教授就出版政策法规、著作权知识、行业标准、民族宗教等问题开展业务培训,还多次邀请北京开卷公司的工作人员来集团有针对性地分析图书市场情况与走势。这些培训工作对筑牢编辑的图书质量意识、业务水平、了解市场行情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落实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的管理规定,结合集团年轻编辑多、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状,2012年,总编室在集团领导的帮助下,会同相关部门,邀请原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的老师来集团授课,效果明显,成绩可喜。集团共有30余人通过中级职称考试,是过去几年考试合格人数的总和。

加强各种业务培训学习。作为集团对内对外的窗口,总编室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出版工作。自2012年以来,总编室组织10余次内部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时事政治、出版政策法规、民族宗教、两个“决议”、重大选题备案等与出版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同时,总编室还配合人力资源部邀请上级管理部门的老领导、业界知名出版人开讲授课达10余次,如《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讲《生活·读书·思考》、中青社原社长胡守文讲《云相数字出版系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编辑何承伟讲《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的转型思考》等系列讲座。开讲专家视野开阔、底蕴深厚、见解独到,对编辑的思维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启发作用。总编室还通过集团QQ群上传出版物国家标准规范、总署质量培训课件、全国零售图书市场分析及数据解读等相关资料供编辑自主学习,营造好学、勤学、乐学的文化氛围。

正是采取上述多管齐下,不断提高图书质量的有力措施,促使了集团图书出版稳步发展,精品迭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体Ⅲ·死神永生》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忠诚与背叛》累计印数达30余万册,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2012年度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等殊荣;特别是2012年7月集团与中央编译局联袂打造、隆重推出的《马恩列画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致信祝贺;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现代交通医学》《昆仑植物志》先后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新世纪以来,集团已有30种图书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选编[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下一篇:高效课堂教师口号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