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规划方法(精选10篇)
摘要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国家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是国家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农村的合理规划非常重要,而规划师们不能用城市规划的思想规划农村,关键词:新农村规划;问题;方法
1两个区别
1.1“新”农村规划与传统农村规划的区别
若要找到新农村规划的方法,必须先区别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区别。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战略部署,这里的“新”不仅仅指消除贫困,住房焕然一新,而应该是新的风貌、新的生产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农村规划,更多的体现农民自己的思想,自己切实参与到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当然,需要了解传统农村的缺点。首先,传统农村规划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如城市规划一样,按照上一层次的规划照本宣科,根本没有实际调查,或者说调查的不到位,导致规划并不适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村庄特色;其次,传统规划村落零散、分乱,每个村即使人口不多也各自为政,导致很多村庄资源浪费,并且开展生产转型也会因村庄分布较分散而难以集中劳动力;最后,传统规划忽视村庄主人的意见,缺少了最重要的公众参与的部分,以至于规划并得不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因此,为了实现新农村规划必须解决传统农村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规划部门要努力找到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安稳,健康幸福的规划方法。
1.2 “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自2008年1与1日起《城乡规划法》施行,标志着城乡规划步入一体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同时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统一到一部法律中,有利于统筹考虑城市、乡村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但是统一归统一,真正的规划还是有差别的。
首先,规划用地的性质不同。土地的分配与使用是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土地制度是一切规划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在城市地区土地为国家所有,户籍与土地使用没有本质必然的联系。而在农村实行的却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土地制度。其次,规划用地问题。城市的人口比较好统计,而村庄很多人户籍在农村,但为了工作已经搬到城市居住,很难统计到人口数量,也就很难确定建设用地和合理的规划。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问题
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如果把村庄比作一个人,那么道路交通就是血
管,血管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虽说中国城镇化速度非常快,但不同地区还是有很大差距,考察了很多河南省的农村依旧很落后,不仅乡镇通往村庄的道路泥泞不堪,而且城市通往乡镇的主干路已经无法通行。道路规划不好,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枢纽也就断了,根本就谈不上城乡一体化。
2.2 市政、公建问题
村庄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另外,医疗和教育问题是农村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村庄卫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我国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相比仍远远滞后,医疗公建不能满足村民的健康需求尤其明显,甚至好多相邻村庄都没有一个医疗服务设施。
2.3 环境问题
很多规划好的村庄,外表看起来很整齐美观,但村庄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环境非常差。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提倡“园林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的一些口号,而农村不缺少绿色,但是村庄需要注重环境。
3新农村规划的目的新规划肯定就是目前的现状不适合现在居民的生活,主要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品味。同时新农村规划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主要目的如下:
一是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群众文明意识,促使群众和谐向上,保障群众同享城市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二是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机与活力,强劲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解决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居民经济收入。
五是进一步深化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优化社会公共管理方式,解决居民的居住、出行、医疗、教育、社保等保障问题。新农村规划的措施与具体方法
4.1规划的措施
4.1.1 解决生产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绝对值虽然较高,但人均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农村的人
均量更低,实现新农村规划,首先要解决农村的生产发展问题。
只有发展新农业才能实现农业更好的发展,解决农村的生产发展问题。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有了基础的保障,规划才能实现。
4.1.2 正确处理整、改、拆问题
新农村规划并不是大拆大建,不能认为新建的就是好的,就是村民喜欢的。政府要根据当地村民的意愿,并考察村民的住宅情况,再决定怎样规划。
如果村民自行已经建造了基本统一的住宅,并且也很合理,根本就没有必要拆了重建社区,此时并不是不能规划,而是要改变规划的内容。想办法建造合理位置和服务半径的公共设施,比如广场、医院、学校等。对于村庄规划确实很乱,那就需要拆了重新规划布局。但新农村规划一定要本着“需拆才拆,能改则改”的原则,正确处理整、改、拆的问题。
4.1.3 完善群众的参与,畅通村民的建议渠道
政府与群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是新农村规划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由于规划问题涉及的范围广泛而复杂,愈加凸显了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不但能为逐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而且本身就是问题解决过程的一部分。
规划前要让村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定期开展下访和蹲点调研,倾听村民的意愿,让他们意识到一切规划都是为了他们生活的更好。上级有什么规划计划,要与村民商量,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通过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参与的过程,以至于能期待规划的成果。
4.2规划的具体方法
4.2.1定位与确定规模
规划前先实地考察,区位分析发展现状,以及地理位置、周边环境、风俗民情等实际情况,给出正确合理的定位。实地调查村庄的人口规模,并且本着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村内环境的目的,确定其用地规模。
4.2.2确定设计原则与宗旨
设计以人为本,亲近自然的新型社区,绿色生态的环境是当代规划设计的趋势。农村本来就是处处充满绿意,农田四周围绕,但村内却严重缺少景观,新的规划一定要以生态化、人性化为原则,确保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持充满绿意,更要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规划结构充分考虑总体布局和现状条件,新农村规划的空间组织,外部轮廓塑造,单体造型以及绿化和公建的配套设计上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保持协调、统一,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这样的规划才能让群众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意念上的归属感,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4.2.3确定设计原则与宗旨
5结语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触而就的,新农村规划亦是如此。它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需要一步步慢慢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科学规划,严密执行,相信很快就能大范围实现,并且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研究
1 农村电网规划研究目的及意义
农村电网规划设计是县级地方电网工程早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而规范的农村电网规划设计实施以后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地方建设投资, 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农村电网规划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根据电源发展和负荷增长规范确定今后一些年的地区的电网模式, 使其既安全可靠又经济规范。由于受国家政策变动、国民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及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电网的发展条件也在不断改变, 规划期越长, 条件、参数也就越不容易确定。这样就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因此, 农村电网规划成为一项不停进行的工作, 合理的规划设计在满足增长的负荷需求的同时, 也会大大降低电网的改造费用。
2 农网规划存在的缺点
电网规划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原始资料及规划方法。与城市电网规划相比较, 农村电网规划存在以下缺点:
(1) 农网规划中由于原始资料收集难、数据不可靠等问题, 加上地形复杂, 使得规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 目前农网规划主要采用的还是以方案比较为基础的传统电网规划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几种给定的可行方案中,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出推荐的方案。一般, 参与比较的方案是由规划人员根据经验提出的, 并不一定包括客观上的最优方案。因此最终推荐方案就包含相当主观的因素。
(3) 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 农网设计中以往那种人为臆断和局部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的运行、发展带来隐患, 使资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结果是规划对实际生产建设所起的指导意义不大, 权威性不足。
3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电网建设缺乏统一、长期的规划局面, 很多时候是某地区负荷发展到特定的阶段, 发现了其存在的隐患或者干脆是己经出现了运行上的问题了, 才开始决定对该区域进行改进建设。而这种方法也导致了很多问题, 如:运行方式繁冗、可靠性较低、网络结构无序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县级电网的重要性将日进突出, 应用新的方法进行农村电网规划己经是大势所趋。针对上述问题, 在规划设计时鉴于农村电网建设的数据收集困难, 气象数据缺失, 国家全局规划的不确定性, 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农村电网的规划体系。农网的重复建设, 胡乱改造, 地区电力供应不足, 电压不稳定等各种电网弊病频频出现。
4 电网规划的内容和步骤
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 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确定电源未来安装设备规格, 如电缆电压等级、型号及敷设方式、变压器规格等;二是确定电网中增加新设备的时间和地点。
电网规划按照其规划年限可以分为近期规划 (五年) 、中期规划 (十年) 和远期规划 (二十年) 。
近期规划与现有网架关系密切, 它从现有的电网入手, 将下一年的预测负荷分配到现有的变电所和线路, 进行电力潮流、电压降、短路容量等各项验算, 以检查电网的适应度, 针对电网中出现的不适应问题, 合理规划变电所位置、变电所容量, 规划输、配电网网架, 确定网改方案。新电网布局确定后, 应对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供电电压质量、电网线损率、电网经济敬益等各项指标进行验算, 务必使其满足近期规划的目标要求。
中期规划足在做好近期规划的基础上, 对今后10年电网的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以中期预测负荷分配到各变电所和输、配电线路进行各项分析计算, 来检查电网的适应度。针对电网中存在的不适应问题, 从远期规划的初步布局中确定比较具体的电网改造方案, 其中对大型的建设项目应给以适当的论证。
远期规划是以中期规划的电网布局为基础, 根据远期预测来进行各项计算分析。远期规划主要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来宏观地分析电力市场要求, 提出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农村电网的规划设计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调查和搜集电力网现状资料, 分析存存的问题, 明确规划改造的重点。
(2) 调查和搜集规划区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划和人民生活用电的发展变化资料, 分区测算用电负荷对近期规划应逐年列出, 而中期及远期规划列出规划年度总的负荷水平。
(3) 依据农村的总体规划及电力负荷的发展, 分析规划年度的用电量。
(4) 分析规划区内无功电源和无功负荷的情况, 进行无功平衡, 合理地安排无功电源的位置, 确定最经济的补偿容量。
(5) 进行农村电网布局及电网结构方案研究, 其中包括:a.分期对农网结构进行整体规划;b.确定农村变电所的布局及其最佳位置;c.确定输配电线路的接线方式、重点接线方式、线路路径:d.确定变电所及输配电线路的建设分期, 分期的工程项目及建设进度;e.确定调度、通信、自动化的规模及继电保护的方式和要求;f.估算各规划时期内需要的投资、主要设备、主要材料的需要量及设备的规范;g.分析计算农村电网规划前后的各项指标, 诸如, 电网供电的可靠性、电网线损率、各主要线路的电压损失和电能损失;h.估算规划期末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供电能力后取得的社会效益;i.编制规划文件, 其中包括农网规划地理位置的接线图及规划说明书。
5 电网规划的原则及要求
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是满足运行的安全可靠、近远景发展的灵活适应性以及供电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具体如下:
5.1 可靠性
(1) 经济发达地区的110kv高压配电网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源点。当一条110kv线路检修或事故时, 应能保证向所有用户正常供电。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10kv电网可建成放射式, 但应考虑扩建成环式电网的可能性; (2) 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城或城镇供电的任何一条35kv线路计划检修或计划停运时应保证向全部重要工、农业用户和大部分一般用户继续供电。主要为一般农业负荷供电的高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接线方式; (3) 采用放射式接线时, 每条高压配电线路上接入的变电所数目不宜超过3个; (4) 在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的基础上, 对规划网络进行“Ⅳ-1”检验:不仅要保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各线路不发生过负荷, 还要保证在任意一条线路故障断开的情况下各线路也不出现过负荷。
5.2 灵活性
(1) 应能适应电力系统的近远景发展, 便于过渡; (2) 能满足调度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运行方式下潮流变化的要求。
5.3 经济性
规划方案要节约电网建设费和年运行费, 使年计算费用达到最小。
6 结束语
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电力工业必须先行。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是电力工程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合理的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后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国家基建投资, 促进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其他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而其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丁毓山, 杨勇.农村电网规划与改造[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
0032-01
农村小学生写作文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可写的内容,二是不知道怎么写。前一个问题说明了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少,后一个问题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写作方法。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注重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解决农村小学生写作难的一个有效办法。
一、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
学生只有增加阅读、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才能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作文材料,积累吸收得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阅读。诗词歌赋、小说名著、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都是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受益终身的知识来源。学生如果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将习作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知识储备就能逐渐丰厚,日积月累,孩子们写作文就不难了。
二、注重以说促写和有感而发的训练
“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它是学生用口头语言进行回答、讨论、复述的表达形式。说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口语训练,以说促写。教师要经常性地安排先说后写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事先布置题目,提出要求,利用晨读时间给学生一个演讲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准备,广泛搜集资料,这样他们扩大了阅读面,并且增强了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和突发事件,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时机,巧妙安排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会有感而发、畅所欲言、尽情展示自己,他们会表达出自己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讲读要和作文训练相结合
教师讲读课文,不应只注重讲授知识,要摒弃讲读课文与作文教学脱节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但不能无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讲读课上要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入选语文教材的范文,为教师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讲读教学中,要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课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
四、确立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批改——讲评”为一体,教师一人包办。“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的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本着这一观点,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教学当中,做学习的主人。在作文的评改环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互评互改,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好坏的能力,完全可以让他们互评互改。让学生互评互改,并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学生,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要结合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作文的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乎实际、结构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互改的方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尽相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往往不同。学生在互评互改中,能够注意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及时交换看法,共同商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注重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的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续写,也是解决学生写作文难的好方法。学生通过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写作中,习作与范文在结构上相似,立意上相近,这就是仿写。除了仿写,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改写。有的课文整体行文自然,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无懈可击,但是由于需要,有些情节可能写得不尽如人意,学生可以进行改写。很多诗词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扩写,使之详尽具体。有的文章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欲罢不能、恋恋不舍的感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展开想象,续写课文内容。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用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一、运用政策,推动工作。
党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不断致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作保证的。因此,运用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农村基层干部的首要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首先掌握政策。农村政策很多,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农、林、牧、副、渔等各种产业;农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掌握政策关键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党的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就是“富民”。这是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政策的落脚点,是农村基层干部全部工作的归宿点。围绕“富民”思考农村工作的点子,展开农村各项工作,这是长期不变的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宣传好党的农村政策。在农民群众不了解党的政策的情况下,单靠农村基层干部动员加强调,或者采取行政手段是难以把党的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农村基层干部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民耐心、持久、反复地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尤其要教育农民群众把政策本身与执行政策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区别开来,及时消除群众对政策的误解。使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家喻户晓,自觉遵循,积极运用。
运用政策,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党的政策是指导全国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县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全县的,也具有相对的概括性,不一定能为每个乡镇、村、社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切不可不动脑筋,不顾乡镇、村、社的条件,照搬政策条文。
二、科学决策,减少失误。
科学决策是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必须掌握的重要工作方法。先行自省,再作决策。决策必须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自省能使自己清醒。因此,在决策前应当先行自省。一省:这项决策应该由自己来作吗?避免自作主张或干预下级的权利;二省:这项决策值得自己作吗?弄明白不作这项决策将会失掉什么,看到问题的重要性;三省:必须在什么时候作决策?把握时机,避免冒险或坐失良机;四省:已经掌握了作决策的必要依据吗?认真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五省:自己怎样作出这项决策?仔细权衡几个方案的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把握目标,灵活决策。在做决策时,要反复推敲,思考决策的目的是什么?这项决策最低限度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最低目标,这项决策就失去了意义。一项决策,往往也存在着“能不能为群众接受”的问题,为了让群众能够接受,折衷、妥协、让步是常有的事,妥协的边界就是最低目标。在对一些事情决策时,只要能够实现最低目标,又能够使群众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就应该运用折衷、妥协、让步的方法,灵活地作出决策,及时推进工作。
发扬民主,有效决策。大凡有效的决策都是在不同意见的反复比较中做出的。如果开会决策时,没有人提相反意见,出现“鸦雀无声”或者“众口一词”。这就很可能说明大家对需要决策的问题还不了解,提不出相反意见;或认为领导不可能采纳自己的意见,不愿发表相反意见;或害怕得罪“拍板”的同志,不敢发表相反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松松大家的思想包袱,让大家思考思考,再做决策。
三、抓住“中心”,提高效率。
讲究工作效率,现在已被愈来愈多的农村基层干部所重视。然而,还有不少同志对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得要领。任何一个乡镇、一个村、社,在一定时间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做一项或大或小的工作,都得考虑一下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主要矛盾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特别是乡镇、村的领导干部,更不能茫无头绪,四面出击,必须注意对整个工作作具体分析,区别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以找出其中对整个工作有影响和有支配作用的关键环节,这个关键环节就是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推动整个工作顺利发展。否则,就没有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轻重不分,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劳而无功。
四、群众至上,服务到位。
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光是组织发动,更重要的是引导、服务。给群众之不能,解群众之不解。
为民排忧。当群众遇到困难时,农村基层干部应主动出面帮助,出点子,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应从生活小事做起,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住房、婚姻家庭、生老病死、子女读书等实际问题;应特别关心那些不声不响、老实守法的群众,不让老实人吃亏。给群众办实事、好事,要讲究实际,说到办到,坚持一件一件、年复一年地办,做到把事情办实,把实事办好。办不到的事情不要乱表态,提虚劲。
关心发展。农村基层干部应经常了解和研究自己工作区域的群众,不但要知道群众的性格、气质、爱好、特长、弱点,而且要清楚他们生产、经营近况,了解他们的发展能力、潜力,预见他们的发展方向,为他们发家致富出点子和尽可能创造必要的条件。
全面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群众致富对社会服务的依赖性较大。农村基层干部应充当好对农民服务的尖兵,想方设法对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科学服务,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供资金服务,帮助农民启动发展;提供政策法规服务,帮助农民获得有关方面的优惠,利用法律保护正当权益。
五、民主管理,依法行政。
把握好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能摆脱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始终强调党对农村、农民的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的全过程。
把握好依法办事和建章立制的关系。村民自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制定任何一项民主制度,都要以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当然,也要尊重村情民意,结合农村现在的民主状况,使制定出来的民主制度具有合法性、针对性、操作性
把握好民主形式和务求实效的关系。推行村民自治,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村社干部民主管理水平的现状出发,从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出发,以能否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标准,以农民群众是否满意高兴为标准来确定取舍。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学校布局调整,部分班级学额数不足20人,有的甚至几个人,开展复式教学在学生人数较少的农村小学中有着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转变观念,加强认识
在生源不断减少的今天,农村小学正面临着布局调整,我们要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转变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复式教学的必要性。在安排工作时尽可能选那些思想觉悟高、工作积极肯干、不怕吃苦、作风正派、业务能力较强、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二、加大教学研究力度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尤其复式班教学更具有复杂性,教师课前不备好课,上课就会打乱仗,所以加大教学研究力度非常重要。
1、教师要精心备好课
备课是全部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复式教学备课应先“纵”后“横”。所谓“纵”就是要先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动作业;所谓“横”就是在分年级备课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时间及小助手的安排使用。教师备课必须读懂课标、吃透教材,同时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他们具有的知识情况,让学生在自动作业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教案要做到:线路清楚、一目了然;内容扼要、言简意明;动静分明、识别容易;时间明确、界线醒目;行款整齐、书写规范。
2、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灵魂。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要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年级不同,应先低年级再高年级、动静结合,有动有静,先数后语先易后难、先新授后复习。在整堂课中要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精心设计板书
复式课堂的板书,必须讲究凝练、凝聚、简洁、实用,设计要从各年级的实际出发,从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重点难点出发,以新理念为支撑,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三维目标。
三、合理搭配班级和学科
复式教学中合理地搭配班级和学科是极其关键的,复式教学宜,一般低中年级、低高年级、中高年级复式比较合适。科目应根据实际情况除语文数学以外的其他科目进行复式,如:科学、艺术(美术、音乐)、自然等交错搭配,其效果会更理想。
四、教学中“动”与“静”有机结合
一节复式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课堂的“动”与“静”。所谓“动”,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在同一课堂内,教师对其中一个年级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所谓“静”即其余年级在同一课堂内的作业练习。一节复式课,各个年级“一一见面”,所以教案的设计第一要考虑“动”与“静”。例如:
一、二年级复式,一“动”、二“静”。即教师为一年级传授新知识,为二年级布置作业。一至三年级,一“动”,二、三年级“静”。即一年级讲授新课,二、三年级布置作业。复式教学的时间性最强,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多练。假若繁琐,就达不到和学生“一一见面”的目的,也就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总之,“动”“静”搭配的课堂,语言的精确性要体现“恰到好处”。复式教学的本身就是与时间挑战,向时间要质量,向时间要效果。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动”“静”合理搭配,使课堂紧张而活泼,达到“惜时增效”的效果。
1 归并零散村庄建设用地,保护有发展特色及历史价值的村落
必须要改变村庄建设用地小规模分散的现状,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聚集,通过改变传统农村人畜合一的居住模式,将人与畜分开,分别进入居民楼和集中的农业产业化用地(主要指牲畜养殖用地、农产品初级加工用地等),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降低人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同时,保证农村社区必要的人口和空间规模,突破门槛限制,完善集约化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如建立统一的卫生、配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配置必要的学校、医疗机构和社区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提升农村社区的综合效益。当然,新型农村社区的规模和建设方式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避免陷入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而忽略了社区规模的可操作性,以及过分强调上楼率,而轻视社区生活品质的保障。当然也不能过分拘泥于现状,如在对新都区各乡镇进行调查时发现,一些乡镇以各个集体经济利益难以协调为由,提出社区规模只能在50~60户之间,约200人左右。这样的社区规模看似合理,但实际是将规划拘泥于现状落后的经济利益分配体制上,在这种落后体制的制约下,即使是再小的人口聚集规模都将可能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因此,社区人口规模的确定要突破固有经济体制的束缚,推动经济改革和社区建设的同步进行。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集聚性大的地区,农村社区人口基本在3000人以上,支持小学、小型购物中心的运作;而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农村社区人口基本达到600~800人左右。此外,也可从步行尺度来确定农村社区人口规模,该规模一般在150~450个家庭之间(500~1000人)。基于合理的步行通勤范围内,其上限大约就是一个步行区域范围的最大尺度,它同样也代表了支持一些社区功能所需要的最小人口规模尺度,如食品店、医疗所、社区俱乐部等。这一尺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传统的村庄或小镇的尺度,它对儿童和老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同时也保证了农村社区能快速接触外部自然空间,维系了乡村田野生活氛围。
农村居民向农村社区聚集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搬迁和聚集,特别是在初期,农村居民的聚集需要明确的空间引导。永州在其郊区进行“居住圈”的空间划分,更有序地引导郊区农村地区聚集和发展。居住圈的划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在居住圈内具备一定比例的就业机会、配套设施、绿地和交通条件等;综合考虑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各项功能承接和组织;居住圈要实现地域的全覆盖;居住圈的划分在满足其他条件时,尽可能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便于组织管理;要分别制定居住圈内的开发强度和聚集规模。将永州郊区划分为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综合考虑交通、就业、配套和环境等因子,并利用GIS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7个居住圈,将城市影响区圈层划分为12个居住圈,形成永州郊区“多核组团”式的居住空间模式。
但是,对村庄的整合,不等于强制要求村庄百分之百进社区。对有强烈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村落应进行严格保护,延续原有的乡村分散布局特点,避免大拆大建。此外,尽可能挖掘村庄的有形和无形资源,通过加强村落的配套建设和进行风貌整治,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缓解村庄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矛盾,走特色发展道路。如零陵区部分村庄就利用“农”字特色,采取“保农亲农不去农”,不失农家风貌,不离农民生活习惯的“保留式村庄改造”措施,实现农村的几个“还在”:农家民居山墙上的“观音兜”造型还在;小井、花草、绿篱的农家院舍还在;村里的老桥还在,以保障农村空间特色。同时,通过改善配套设施,满足农村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达到了投入少,效果佳的目的。此外,永州大道(零陵至冷水滩城郊段)两侧农村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引入新兴农业,并向乡村旅游业延伸,开展观农家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等活动,吸引到大批游客,扩大了经济创收渠道。
2 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1)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空间布局
农业用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与农民向城镇和社区转移、工业向城镇园区转移相同步。将转移置换出的土地,以及原有的闲置、弃置用地进行土地整理,降低农业用地的破碎程度。同时,对各自为政的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整合,进一步实现农业用地空间的完整性,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空间基础。
鼓励农业企业化发展,提倡农民以入股等方式,将耕地集中到行业能手和农业企业家手中,对耕地进行规模经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农业经营主体破碎导致的农业空间破碎,实现农业用地从空间到经营上的规模化。在规模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机械化的高效生产,提高农业用地的生产效率。此外,农业用地的集约化还体现在农业的空间布局和农业用地永续利用方式的开发上。
农业的空间布局主要遵循生态条件导向和区位导向。生态条件导向指根据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准确把握生态条件特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区位导向主要根据与城市核心区的区位关系指导农业产业布局,常见的是在城郊地区形成的环城市核心区的圈层空间布局模式:
第一圈层:环都市农业圈,与市区经济紧密联系,对城市中心区的服务性最强,地价也相对高,用地也相对紧张,所以将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区域,以创汇农业、高新农业和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第二圈层:近郊生态农业圈层,担负为城市提供生态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和观光休闲场所功能,发展果品、蔬菜等营养丰富但却容易腐烂的食品;第三圈层:远郊现代农业圈层,利用广阔的干扰性小的用地条件,主要发展对区位要求相对较低的粮食、棉花和畜牧业等,建立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业名特优新品种的培育和规模生产基地。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合适的区位,进行与其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发展,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2)工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空间布局
散落在城郊农村地区的工业用地向城镇、园区聚集,取缔非法的工业项目,并对郊区众多的工业园区进行归并和整合。其规模化和集约化体现在:①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能够提供必要的配套设施和规范的管理,既提高了投入的经济性,又改善了生产环境,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升级换代,降低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②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制定准入办法。根据园区自身的定位,对企业产值、规模、类型等方面进行考核,为园区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③针对城郊工业园区泛滥的情况,按照产业集群的原则,对众多园区进行分类、归并和整合。通过关联产业的相互带动和促进,不断的为园区注入活力,并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聚集效应,增强园区的区域竞争力。
3 生态用地空间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布局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活音乐课堂教学
新课标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教育应该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体验——参与——创造”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直接亲自体验并在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激发其探索创造能力。
二、创设情境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的感受,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忽视了音乐的人文特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化、程序化、而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情境氛围,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故事情境的创设与渲染,情感的体验与激发,会把学生自然地带到一种意境之中,如《和平的花环》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阐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侧重从“情景”入手,让学生从“听”中去感受去捕捉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对前一辈革命者的无比敬仰和怀念之情,给学生创造“未有歌声先有情”的良好环境后,学用歌声“绘画”去描绘一幅雄壮、感人的历史场面,让每一个人在这幅用旋律编织的“画面中”深深地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安逸环境,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创设故事情境,引领学生融入情境中,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洗涤之灵魂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创设想象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想象能力是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对抒情音乐的感情想象及自由联想。如在欣赏《空山鸟语》时,可让学生用闭目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中,领略深山幽谷群鸟鸣的美丽景色,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美的热爱之情。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调动他们头脑中的各种表象,表象调动得越充分想象就越丰富,就越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如在《雨打芭蕉》的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音乐、描绘画面,一般的学生会说,看到雨点滴滴地打落在树叶或芭蕉,在时大时小的雨点中摇摇摆摆,像跳舞般得意,有的说,仿佛一个姑娘在楼台上观赏落雨和芭蕉起舞的情境。学生从音乐中爆发了想象,从而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情越。启发学生的想象,方法诸多,但必须符合对教材的理解,才能得法地引擦出学生的想象火花。
(三)创设风俗情境,活跃音乐课堂氛围
“弘扬民族音乐”是《课标》的十大基理念之一,要求将我國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为音乐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让学生感知中国音乐文化的心境美,风格美,特色美,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达到这要求须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如在设计《茉莉花》这一课的组织教学中,我在课前准备并播放同《茉莉花》旋律。闻着茉莉花香伴随着音乐,看着多媒体展示扬州烟花三月的美景,带着学生们随着节拍有规律地跳起来。创设了一个浓郁的扬州风俗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体验并参与了本乡本土的民间文化艺术。我首先与生同舞,使学生感觉到我们与他们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进了一步,能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大胆、轻松地参与活动和学习澡,激发学生去探索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的浓郁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选择场址时,兔舍应建在干燥、平坦、背风向阳、冬暖夏凉、地下水位低和下雨不积水的地方。所处位置较为安静,有利于防疫、饲养及销售产品,但不可太靠近公路、铁路和屠宰场等,相距至少要在200m以上。要建在居民点的下风向,舍门向南或东南。场地应选择砂壤土,因这种土透水性能好,雨后不腻滑,容易干燥,有利于防止病原菌、寄生虫卵等生存和繁殖,有利于土壤本身净化。要考虑水源、电源的配套,对水质要进行化验,水资源要丰富,干旱季节不枯干,水质清洁,无苦、咸味。场址周围具备植树造林条件,有一定面积的饲料种植地。
对于家庭饲养规模较小者,一般兔舍应在住宅南边向阳地方修建。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学生随父母就读和选择优势教育资源的人数不断增多,人口搬迁,人数下降等因素,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持续减少,农村学校的小班逐渐增多。如何搞好小班教学,是我们身处一线的农村教师值得深思、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对策
我校近年来学生数量剧减,小班不断增多,面对小班,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总体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在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能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随时进行调节,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都了如指掌,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同时,每位学生都有更多的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小班化教育教学,不少人认为它的优点仅仅是“人数少,班额小,好管理”,还有人疑惑它会走多远。随着小班化的增加,我们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小班化”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先让少数学生“受益”,它所起的更大作用,是给校内所有老师传达出一个新的教育观念:不仅要重视教,还要重视学生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我们认识到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各地区的教育均衡,落实新课程要求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学习。我们认为农村小班化教育和新课改在理念上和改革要求上是一致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充分保护、利用和优化配置了教育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均衡优质的教育。我们学校以“学会学习,快乐生活”为校训,在目前的小班教学中,努力尝试让学生达到“四个学会”的要求,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识,是指掌握如何有效学习思考的知识技能;学会做事,是指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学会共同生活,是指掌握与人平等相处、交流、合作的知识技能;学会生存,是指如何发挥自己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策略
(1)对学生全面了解、全面掌握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就缺乏针对性,更何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最终结果全部表现在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上。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起点。我校在开学伊始,每位班主任首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上课时的发言、提问,课堂课余时间的观察,个别学生的谈话交流,作业批改,对学生进行家访等方法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程度,每一个学生有怎样的兴趣、爱好,他们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身体体质、思想品德的表现状况等有什么差异。然后再因人制宜地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2)充分发挥小班的优势
充分发挥小班的优势,一般情况下能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整体化的效率。小班因其学生人数较少有其独特的课堂教学优势,相对大班,小班学生在课堂上使教师更便于了解学生、管理学生。针对这种情况,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我校的每位教师都针对班上的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如,课堂作业面批面改,发现作业中的问题及时纠正,既方便学生改正错误,又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学生有问题,老师在课堂上一般可以随时解决,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可更有效地一起辅导,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可放在课外更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教学时,让每个学生都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长期以来,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就连学困生,在课堂上也踊跃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小班更容易组织教学,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有时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时让学生分组辩论以达成共识;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平时在进行班集体活动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活动中更是鼓励其展示自己,谈论自己对活动的看法、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等,时间长了学生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也就善于表现自己,使其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获得了成就感,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更能有效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变工作
学困生,往往是造成班级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教师关注学困生,就要把他们时时放在心上,偏爱他们,帮助他们,转化他们。在小班额教学的老师更便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甚至是为他们创造闪光点。例如,我校某年级有一位女生,住在学校附近,她在家都能听到学校的铃声,可是早晨常常迟到,作业也常常不做,除非老师看着她,一不留神照常不做,老师通过了解,这位学生不交作业是长期以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课后作业不会做而不能按时完成,再加上这个学生性格又内向,不善于和其他学生交流,更不用说向老师请教了,长期以来又养成了懒惰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先让这位学生带本班的教室门钥匙,让她每天早晨打开本班的教室门,第一次她又来迟了,围在教室门口的学生都指责她。当时这位学生脸都红了。她看看周围都在着急地等着她开门的同学们,虽然有些不愉快,但她知道自己已经犯了众怒。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迟到过。在班会上,老师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课堂上老师刚讲过一句话,加强语气地重复一遍后突然提问她:“你能把老师刚才的话重复一遍吗?”她开始不能重复老师说过的话,老师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连续说过两遍的话你都不能听见,同学们,如果一句话你给别人说两遍,别人也没用心听你讲的内容,你高兴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高兴。”“所以,老师希望每一位听众都能够尊重讲话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听众应有的素质,我相信这位同学以后的听讲一定会更认真的,大家相信她能做到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相信她一定做得到。”从此以后,上课时她就渐渐地养成了认真听讲的好习惯,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经过一段时间,这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4)能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大体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形式,师生究竟以哪种方式与学生交往,往往决定着教学形式,影响着教学效果。要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校老师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已经建立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以权威者自居,在课堂上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常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去思考、质疑和操作。在课余时间,老师保持一颗童心,能与学生一起做一些有益的游戏和健身运动,这样既锻炼了我们的身体,也增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让学生真正地做到从心里信任你,从交往中接近你。让老师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平易近人,而不是威严和寒气逼人。
三、困惑
困惑一:市教委下发的作息时间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加上阳光体育锻炼每天1小时,课外作业也做了相应的规定,那么在这有限的一天时间内,除了学生的早读和午休时间,老师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减负增效”,如何做好科学育人,落实好素质教育呢?
困惑二:新形势下要求学生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然而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有些课程根本无法上,例如科学、信息、综合实践等。分到这些课的老师也只好“望书兴叹”了,要么不上,学生自学,要么上成其他课。这些课的安排形同虚设。
困惑三:师资力量不均衡,趋向老龄化,自身专业有限,导致体育课、音乐课等不能科学有效教学。
【农村发展规划方法】推荐阅读: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09-21
农村中学发展规划09-26
农村发展分析06-25
临安农村发展历程10-27
农村电商发展历程12-07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09-20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07-18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06-09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06-18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