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精选8篇)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

这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训练。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教学思路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要他们写出观察中的发现,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观察就是看,不懂得把生活中的观察与发现写生动、写具体。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淘出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同时在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恰当地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准确选材,把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写具体、写生动,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观察水平和语言素养,在交流、表达中体验到观察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2.描写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优秀习作。

3.与描述观察情景相关的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审题入手

1.回顾单元知识,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师: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一些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陆游《游山西村》的情景。(指名说)

生简述陆游漫游山西村的情景。

师:山**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赫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陆游在探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就很难走到山西村了。

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你还有哪些感想?生联系课文《爬山虎的脚》等谈自己的感想。(略)

教师小结: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亲身的体验,往往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想、多实践,作文才能写得富有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为习作教学作好铺垫。]

2.用心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①齐读习作要求。

②指导审题。(指名说,师边板书)

A.习作内容:可以写观察事物(包括动、植物等)所得,也可以写观察中发生的有趣的事。

B.习作方式: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观察日记。

C.作文题目:自拟。力求做到准确、醒目、简洁、高雅。

教师小结:审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明确习作的对象、范围、写作方式等,根据习作要求准确选择习作材料。还记得老师为大家总结的审题小儿歌吗?

(生齐背)──

学审题,多读题,

关键字词要把握。

选材范围先定下,

表达方式要恰当。

不偏题,不离题,

题目力求准新雅。

[设计意图:审题就是认真分析研究作文题目的含义或提示语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因为不会审题,习作时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因此习作教学时指导审题是第一要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动笔之前,有两件事情要注意,一是认定对象,一是辨明用意(或者说立意)。]

二、范文引路,拓宽思路

师: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明确了吗?那么,现在让你根据习作要求来写一写,你准备写什么?

生1:我最近观察了三角梅,我发现三角梅的花是三瓣儿,花的颜色有很多种。

生2:我观察了校园里的x果树,我发现x果树的叶子现在慢慢变黄了。

生3:我观察了我家养的小乌龟,我发现小乌龟特别有趣。它很胆小,我只要用手轻轻碰一下龟壳,它的头就马上缩进去。

师:老师看出同学们都能主动去观察。但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观察必须运用五官去搜集信息,就是练习用眼睛、鼻子、耳朵、舌头、手等获取习作的材料。

观察并不是一个任务,而应是一种习惯。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试着去观察。比如周末在家喂小鸟,你对小鸟的生活习性一定会有所了解。在校内也可以观察。比如课间活动,你看到同学们在玩各种游戏,听到同学们的欢笑声这都是观察。有了这种好习惯,你写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误以为观察就是认真地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观察,促进学生更深一步地把握习作素材。]

师:这样吧,老师把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一篇优秀习作给大家读一读,你们仔细听一听,看看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

三、捕捉题材,及时练笔

1.师启发引导:听老师念这篇文章时,很多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看来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精彩。谁来说一说你认为这篇文章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写得更好?

生讨论。

师:好。现在大家就根据作文要求把你想写的内容先拟个题目。

2.学生拟题,教师巡视。(约3分钟)

3.小组交流,再指名汇报。

师:你想到写什么了吗?(指名说)

生1:我想写《怎样去污渍》,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

生2:我写《神奇的动物──蜥蜴》。

生3:我写《与苍蝇PK记》。

生4:我写《不怕火的蚂蚁》。

生5:我还是写三角梅,因为我家就养着一盆三角梅,我很喜欢三角梅。我就写观察日记。

师:很好。知道写观察日记的格式吗?

生5:大概知道一些。(师指导写观察日记的格式。)

生6:我写《一件有趣的事》。这是我和同学周末爬仙岳山时发现的一个秘密。

[设计意图:审题后,学生已明白了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但却不知如何准确地选材。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秀范文一读,多数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典型事例,习作素材跃然纸上。]

4.学生当场练笔,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拿出自己的杰作,在这之前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好词好句。

冥思苦想东张西望眉飞色舞抓耳挠腮

聚精会神愁眉苦脸胆战心惊心惊肉跳

惊恐万状垂头丧气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呆若木鸡眉开眼笑愁眉紧锁

☆微笑无须成本,却创造出许多价值。

☆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他头上裹着白毛巾,身上披着老羊皮袄,腰里别着烟袋,活像童话里的老仙翁。

[设计意图:词句贫乏是一部分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到了四年级,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已不少,但多数学生在习作时忘了用上。教师只不过是把学生平常学过的一些好词好句重复再现,学生一下子就触类旁通。这正是中年级的小学生,需要扶着走。]

四、师生评析,修改习作

1.请两三位写得较优秀的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念给大家听。师生结合点评,重点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写生动。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2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独有的魅力, 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做到愿意学、主动学。

1. 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新颖与变化。

情景教学的道理告诉我们, 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 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 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教师在授课时, 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地, 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自由设计、自由学习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设计、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他们可以自由思考、自主想象、自由接触各种色彩、形体、材料, 进而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灵感。

2.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美源自生活,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老师可提供各种条件,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 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 使得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美的表象, 从而体会到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发现的学习动机。

二. 挖掘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潜能

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创造活动中, 发现问题的能力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组成发现式学习主要的两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 创造问题情境。

敏锐的视觉感知力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美术创作所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并非易事, 这需要美术老师为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帮助。 (1) 可以由教师直接设定一些问题点, 然后由学生自主去发现这些问题, 教师给予充分的引导。 (2) 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的问题, 由此明确后续发现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消除学生依赖性,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现代教学中, 为人师者, 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的学习方法, 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正如古人所云:“授之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例如:在教学的重点内容处设问、在饱含丰富智力处设问、在美术技巧的应用上设问、在认识的争议点处设问等等。

三. 加强发现式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 这在引导学生发现式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引导、鼓励和帮助的教师应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营造教学氛围、提供教学空间、加强学生实践, 时常把学生完成的作品贴出以供其他同学来分析、比较、点评, 以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指正, 这样可以增长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绘画水平, 使美术课堂里充满着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融入到课堂氛围中。

2. 把美带进生活。

着力改善美术课堂教学, 转封闭为开放, 加强课内与课外、与生活的联通, 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之美带入美术课堂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探讨最多的是绘图的思路、取材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使得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发现学习、构建自由思路的广阔创作空间中去。

观察中新发现 篇3

这段时间,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有哪些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题目自己定,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习作指导】

老师:同学们,神奇瑰丽的大千世界,蕴藏着包罗万象的无穷奥秘;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在变化万千的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扑朔迷离的奇异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不断探索,就一定会有所发现,一定能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发现的秘密,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有趣的事情或自己尝试过的实验与大家分享吧!

小丫:好呀!最近我经过观察,还真的发现了许多事物的奥秘。

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丫:这段时间,我认真观察了小蜜蜂,发现蜜蜂不仅是一种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动物,而且它还有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

老师:是吗?赶快说给大家听听!

小丫:我发现一只蜜蜂能酿的蜜很多,可它们自己吃的却很少,而且它们吃食时从来都不争。更出乎我意料的是,一只蜜蜂最多只能活到六个月,活到了限数,它们自己就会悄悄地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

老师: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为人奉献一生,却对人毫无所求,连死也死得悄无声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毛豆,在近段时间里,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毛豆:有啊,我的发现就更多了。我发现我家楼下的花店里卖的花盆底下都有个或大或小的孔,我原以为这家花店的老板进的花盆都是劣质产品,后来听爸爸说,才知道那是排水孔。厂家之所以安排这个孔,是因为花草的根部也需要呼吸,如果没有这个孔,种植的花草将会从根部开始腐烂,直至死亡。我还发现蚂蚁从高处摔下,也不会死;如果把它放进速冻室,拿出来解冻后,它也依然能够存活……

老师:看来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那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说说在观察时应注意些什么吗?

小丫:我觉得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来观察,而且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把自己观察时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身边的人。

毛豆:我觉得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要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可以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要是能吃的东西,还可以亲自尝一尝……而且,观察时要选择一定的顺序,比如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也可以按空间顺序进行观察,这样我们写起文章来条理才会更加清晰。

小丫:老师,我认为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还要进行长时间、连续性的观察,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得到的信息准确无误。

老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观察一种事物,要发现它的特点,不光要看、听、摸、闻、尝,还要从不同的角度认真地、长时间地进行观察。这样,我们才会对事物有较深刻的印象,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现在,你们再读读题目,看看这次的习作要求我们以什么方式来写?

小丫:要以日记的方式来写。

老师:说得对。那你们还记得写日记应注意什么吗?

毛豆:记得,首先格式要正确:(1)题目写在第一行中间;(2)第二行中间写日期、星期、天气;(3)正文与其他文章相同。

小丫:还有,内容要真实,因为日记是自己经历的实在记录,而且是要给自己看的,内容真实才有查考的价值。特别是写观察日记,更要做到语言准确明白,科学无误。

观察中的发现 篇4

突然门铃响了,原来是小伙伴找我到外面堆雪人。我说:“好的,等着我。”我穿好衣服和鞋,准备出门。这时门铃又响了,肯定是小伙伴着急,来催我了,但是就应没这么快吧?我赶紧下楼。到了楼下,呀!原来是快递。

我兴冲冲的跑回了家,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日盼夜盼的显微镜最之后了。我立刻用它来观察标本,啊,洋葱的表皮有那么多漂亮的小细胞,还有一些密细的纤维,人血怎样有许多小小的红细胞?……这时门铃又响了,不知谁这么厌恶,妨碍我看标本。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 篇5

我一直觉着机动车占得比例最多,但是经过我上网查资料,我知道了:餐饮的油烟和工业各占30-40%左右,汽车才占20-30%。由此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雾霾天气的主要推手并不是汽车,而是餐饮的油烟和工业。以后我们多吃蒸和煮的食物,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好处。作为一个少年儿童,我们用该督促父母少量用油。

但是那人类也应该也少开私家车。我觉得人类应该少开私家车,多步行,如果路途远,多骑自行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 篇6

我最爱吃的就是苹果。爸爸的果园里有五棵高大的苹果树。11月12日的上午,我来到果园,远远望去,苹果树上的苹果就像女孩红红的笑脸一般。虽然它没有火一样的红但却有着能让人立刻流口水的莹光红呢!

还有苹果那香甜的味道。闻起来就像甜甜的香梅、石榴、水蜜桃结合在一起的香味呢!那甜味,尝起来感觉自己就在天堂一样的甜蜜。而用手摸它的表皮则是光滑的感觉。

对比、观察、发现,改进化学实验 篇7

一、酒精灯火焰温度的测定方法 (分组实验)

对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测定实验,教学中通常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学生一般只能从感性上去判断和观察实验的现象,从感性上总结出实验结果,但是却不能精准地获得正确的实验数据,往往容易产生不准确的实验结论。如果采用数字化的实验进行酒精灯火焰温度的测定,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感受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从理性和量性上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1.传统的实验方法。

把一根火柴平放在火焰中,同时观察这根火柴炭化的情况。因为木质的炭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过程,其炭化程度是由受热的温度和时间以及O2的含量和其他各种因素决定的。所以,火柴的炭化程度是不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酒精灯火焰温度的,也是不科学的,反映不出火焰的层次和温度差,实验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2.数字化实验方法。

(1)点燃酒精灯后,连接艾迪生PDA温度传感器。

(2)启动Edislab软件。系统会自动识别接收人的传感器,同时也显示出初始值的温度(室温)。将温度探测头依次放进酒精灯的焰心、内焰和外焰。每次放入之前,探测头的温度都需要等其恢复到室温,而且探测头每次伸进火焰的时间大约为10秒。

各组测得的数据可以汇总成表。从所测数据看出,采用数字技术后,酒精灯的火焰层次很明显,而且温度差值也很明显,即:外焰>内焰>焰心。从普通实验方法中模糊的判断到数字实验中较为精确的测定,整体的实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也带动了学生认知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中学生在数字实验过程中,对于方程式教学中很容易混淆的“加热”与“高温”两种条件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中和反应的确定与观察(温度前后变化)

在进行中和反应来确定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时,初中化学教师一般都是用较为传统的实验方法来确定中和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虽然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都很感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感受做实验的乐趣,但是却不能让中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上准确地去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果,从而不利于学生正确的实验观察和实验分析。而化学教师巧妙地设计数字化的化学实验,则可以帮助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1.传统的实验方法。

利用酚酞来做指示剂,向稀NaOH的溶液中不断滴入稀盐酸,直到红色变成透明色为止。另外,还需要在烧杯中事先放好一只没有任何问题的温度计,并且不断观察温度的变化。

这个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不断重复简单操作,耗费时间较长,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耐心而造成酸滴加过量;二是会让学生误认为“恰好变色”就是“恰好完全反应”,对学生后续的“反应终点”和“等计量点”的化学概念学习产生了干扰;三是温度的观察戛然而止,会让学生误以为只是升高。

2.数字化实验方法。

(1)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艾迪生集团和数据采集器和p H传感器和两用滴定管与磁力搅拌器和烧杯与铁架台。0.1 mol/L的稀盐酸和0.1 mol/L的NaOH溶液。

(2)实验过程。

1把20 mL稀NaOH溶液慢慢倒入烧杯中,同时往烧杯中不断加入水直至稀释到大约150 m L左右,然后再将烧杯放入磁力搅拌器上。

2在滴管中事先加入定量的稀盐酸,然后将滴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面,然后再将p H传感器放入溶液当中。

3打开磁力搅拌器,然后向烧杯中不断添加稀盐酸,当滴管中的稀盐酸将要被烧完时,用烧杯向滴管中继续添加。最后绘制出pH的变化曲线图。

4将pH传感器变换成温度传感器后再做一次该实验,然后绘制出中和反应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3)实验讨论。这两个实验的过程消耗时间都很短(测温度变化也不超过5分钟),如果链接两种传感器,学生就可以在屏幕上同时看到两种不同的状态。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相应的集中起来。当学生对这种实验现象感到吃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握时机,把省下来的课堂时间用在开展其他有意义的分析和讨论上。此外,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可以避免“突然变色”是“恰好完全反应”的错觉。而p H=7的横坐标点是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了;另外p H快速变化也是由于开始时较多剩余的碱和结束后过量的酸而导致了p H缓慢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很难想象到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了p H并不是单纯的物理量,它的变化孕育了丰富的化学内涵。学生还可以通过图像观察到温度的升高、峰值、下降的全部过程,而这些是在传统实验中学生很难体验到的。

三、恰当补充实验的内容(强化知识的系统性)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后还需要适当地补充实验内容,不断强化中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从而让中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实验知识,不断提高他们动手实验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化学实验发散思维,加深对化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进行金属与酸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化学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补充镁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实验,因为这种化学实验做起来较为简单,选料也方便,且该化学现象比较突出,容易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补充的化学实验,如下表中金属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可以让学生对“酸和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水和盐”的一般性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有深入的认识,便于学生加快对化学规律的掌握和理解。

《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发现学习”法 化学教学 教学运用

全面的化学教育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要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更要注重培养科学的精神品质。现行的应试教育中被教育者以听为主,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教师存在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倾向。在教学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会延长教学时间而课时量有限知识量较多,为了节约时间很多教育者造成采用填鸭式、压制性的教育方式,只灌知识而不教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时间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采用“发现学习”法这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现学习”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追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发现事物。布鲁纳强调说,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凭借实验、媒体等手段,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而获得新知的过程。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学生身处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对自然規律充满神秘感,这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应当把化学教学从主要传授知识转移到知识与能力并重上。化学史的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我国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悠。”在“发现学习”教法中,可重演科学家创新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科学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可以有效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可以埋下改造和发现新事物的伏笔。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方法的科学演练,同时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评价与反思。在“发现学习”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为: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逻辑意义的材料。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4.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实验可用于下结论的信息资料。

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信息资料,得出应有结论。

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学生向教师提供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成为发现者。如苯分子结构的发现。

(观察感知)首先,拿出一瓶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苯的物理性质,通过苯的燃烧分析苯含有碳元素。

(通过视频资料、搜集的资料,感受苯的发现、研究历程,激发探究欲望)法拉第于1825年发现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氢的重碳化合物”。随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通过实验发现苯仅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3%,苯蒸气的密度为相同条件下氢气的39倍。你能确定苯的分子式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苯的分子式为C6H6。随即科学家又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研究,19世纪有机化学刚发展起来,比较成熟的理论只有“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学说)。根据这两种学说及学生已知的烃的知识,学生可通过自己动手,拼出很多符合条件的结构,如C=C或C≡C的结构。因此,苯应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判断是否正确,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时学生会提出:用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C=C或C≡C。这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在1ml苯中加入0.5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0.5ml溴水振荡,观察现象: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不褪;苯中加入溴水,虽然出现分层但是橙色也不褪,说明没有发生反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苯分子中无碳碳双键和叁键。苯分子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会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他的主导作用进行点拨,介绍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中的出现》趣闻,并澄清凯库勒揭示苯的分子结构不是梦中的巧合,而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再加上对信息敏锐的捕捉力,根据自然科学方法探索发现的结果。对此,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理智的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师生一起重演凯库勒科学发现苯分子结构的过程,这时就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优点,它能够很好地解释碳氢原子的结合关系。那它是不是正确的呢?这时老师可以诱导学生思考:很显然这是一个有C=C的结构。而根据第一步两个实验的判断,若有C=C的话,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应该褪色。这与实验现象不相符合,是不行的。到底怎样的结构才是正确的呢?

此时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可以提供数据让其思考:苯分子中碳碳间键长1.40×10-10m,一般C-C的键键长约为1.54×10-10m;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能介于C=C和C-C之间。此时就可以介绍现代物理方法(射线法、光谱法、偶极距的测定)证实了苯的分子结构是平面的正六边形,苯分子没有交替的单双键,它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共价键,即为C≡C,将凯库勒式发展和修正。在“发现学习”中学生逐步领会自然科学探究方法,当理论不能解释事实时,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说。

可以说,没有假说,就没有科学发现。而假说只有被实验或现代科学技术测得的数据证实,才能成为理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的理论可能出现缺陷,理论就会被修正。学生由此会感悟知识不是固有的不变的原理,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其实这样的发现学习方法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有较多的运用。如有机化学分子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具体分子的结构式究竟是哪种结构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判断。

支持学生的大胆猜想。心理学认为,猜想是人类宝贵的心理品质,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人类的猜想。当然,要指导学生尽量把猜想建立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拒绝不切实际的空想。那么运用“发现学习”法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優势: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有利于掌握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由于发现法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因此一般来说,学生的年级越高,越适宜使用发现法。

不足:发现法不是唯一的教学或学法,必须同其他方法一起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些学科诸如文学、艺术不合适发现学习,有些学生不适合发现学习,发现法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限制:学生:忽视学生差异,给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生造成较大困难和较强的自卑感;教师:发现法的使用,还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具有较高水平的通晓本学科科学体系的教师。设计要求较高,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较高,大面积推广受到影响。

学习过程: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并不需要事事发现。如果都使用,占时太多。

学生主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可能对一切知识都自我发现,但这种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富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时时有发现,处处有发现,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培养,使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渐进过程中水到渠成,为他们将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时安,张家登.化学史教育与教学[J].化学教育,2000(1).

[2]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8):22-25.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试验本)[Z].1997.

上一篇:全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庆祝教师节活动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