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群众制度(精选11篇)
第一条 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范围: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由各党总支、党支部具体组织落实。按照“六个一”“四个一”的要求,每个党员根据具体情况至少联系1-2名群众。
第三条 联系、服务方式:面对面交流、走访慰问、电话沟通、工作指导、短信互动、网络共享。
第四条 联系、服务的主要任务:
1、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主要任务是:
(1)与联系对象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情况,积极向党组织及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实际困难或问题。党员积极帮助联系对象出主意、找对策,帮助解决联系对象的问题。
(3)帮助联系对象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对党的认识,促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
(4)自觉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利益,坚决同侵犯群众权益的错误倾向和行为做斗争
(5)每个党员都要做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虚心听取并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2、学院领导干部联系党总支、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1)检查督促党总支、党支部贯彻执行院党委有关政策、规定、要求的落实情况。
(2)指导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和提高“三会一课”质量。(3)指导工作方法,帮助党总支、党支部改善工作和活动条件,解决总支、支部自身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条 联系、服务要求:每两个月至少到联系部门检查指导工作一次;每学期至少参加研究工作会议一次;每两个月至少与联系群众联系一次。
第七条 党支部每半年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
第八条 检查与考核:
1、各党总支、党党支部要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列入党员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每半年对联系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一、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 体现依法履职, 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
我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 充分表达自己诉求和主张的自由是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保障的, 他们能够利用履职平台, 密切联系群众, 成为国家和群众沟通的良好桥梁。另一方面, 我国人大代表具有地域的广泛性, 职业的多样性, 阶层的复杂性, 因此他们有机会听取来自不同地方, 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环境下民众的意愿, 通过法定程序和特定渠道有效的反映群众的心声和诉求, 为民所想, 为民服务, 帮助政府工作与民众期望充分接轨。
(二) 体现人大制度特征, 提高人大工作水平的需要
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人民的利益, 维护人民的权利, 人大代表作为人大的主要组成部分, 听民情, 传民意, 排民忧, 督促“一府两院”改进工作, 解决问题, 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1]同时, 相比“十七大”提出的:“密切人代表同人民的联系”, “十八大”的新提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有利于指导人大代表在新形势下, 适应新情况而使用新方法, 新思路去应对新问题, 以便将人大工作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
(三) 推荐政治民主化程度,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 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之下, 社会的复杂性随之提高, 矛盾也逐渐凸显, 人民的维权意识增强, 想要表达诉求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如果民意表达的渠道被堵塞的话, 将会形成社会和谐的巨大威胁, 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疏通民意表达渠道的重要保障。人民代表作为法定的人民意愿的传达者, 是在民众信任的基础上被选举出来的, 在民众之中具有相对较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他们走街串巷, 积极展开调查研究, 争取把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问题充分的解决。知民情, 解民忧, 传民意是人民代表义不容辞的使命, 加强对代表联系群众重要性的认识, 深入了解其代表的责任和内容, 是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的必然要求, 也是有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
二、代表联系群众的困境
(一) 联系活动开展较少, 工作质量较低
“一些人大代表总是认为自己只是‘名誉代表’, ‘形象代表’等, 对于人大代表地位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时还存在嫌麻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回避态度, 消极参加组织上安排的各种活动, 也很少深入基层去了解民情, 很容易形成民愤的积累, 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2]另外一些代表虽然兢兢业业, 但是由于文化素质, 政治理论水平, 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仅仅依据定期的培训难以满足形式的需求而对工作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工作质量不够高;另外一方面, 由于地域的限制因素, 一些代表仅仅能够听取本地的群众心声, 难以做到大范围、大面积的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联系质量不够高;同时, 形式主义的影子一直困扰着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进步, 一些代表固执于听报告, 记笔记, 而忽视了真正的实践工作。尽管理论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 不能空于或者高于实践,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错误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工作效果不够好。
(二) 制度保障缺乏, 组织化程度低
人民代表制度虽然规定了人大代表要与原选区的民众保持紧密的联系, 但是具体联系的范围, 程度, 内容, 标准等并没有做出明确地规定, 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很难进行操作实施, 也不便进行督导和监察。另外,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的缺乏不利于调动人大代表的积极性, 相关的制度和规定难以落实和实施。同时, 实践载体的缺乏加大了代表联系群众的难度, 难以做到联系的常态性和双向互动。另一方面, 与城市相比, 基层县镇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机制有待完善, 活动种类有待丰富, 措施程度有待加强。
三、完善代表联系群众的建议
(一) 加强党委领导, 从思想层面提供组织保障
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关键在于联系活动的开展, 联系活动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工作, 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 这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因此, 必须把人大工作纳入到党委的全局工作之中, 把人大工作摆在党委工作的重要地位, 党委对于人大工作的支持力度决定着人大工作的效度。只有真正把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挥出来, 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赞同。
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存在着职能不清, 隶属不明, 机构设置不统一等问题, 大多数的县乡镇并没有设立代表联络机构, 而代表联络机构的缺乏严重影响着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 必须在乡镇、街道、社区等设立相应的代表联络机构, 保证代表联络机构在我国的大面积全覆盖, 夯实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组织基础。同时, 也要对代表联络机构的义务和权力进行明确的划分, 制定专门的人员负责代表联络机构, 及时向常委会汇报工作事宜, 切实将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纳入到常委议事日程之中。
(二) 健全活动机制, 加大培训力度
要在代表法等法律规定的框架内,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各位代表要从积极履行联系群众义务, 促进社会稳定和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真心实意的联系群众, 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民忧, 民意, 认真总结汇报民众的诉求, 做好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鉴于人大代表多属于兼职, 因此代表们必须在安排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保证时间, 集中精力, 热情积极的投身于联系群众的活动之中, 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3]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评选先进的代表和群众给予嘉奖, 调动代表与民众的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先进经验的宣传, 完善直接选举的代表向民述职的制度,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 把代表联系群众的活动质量作为代表考核的标准。
加强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大力宣传, 使代表联系群众的意识深入人心。首先要提高代表的履职水平和履职能力。各级人大要把人大代表的培训学习当成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 不仅要保证代表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且要培训代表学习如何开展联系群众的活动, 如何处理人民反映的问题, 如何撰写议案等等必要的技能, 同时要对其学习情况进行不时地监督和促进, 切实提高代表的工作水平。其次, 要强化代表联系群众的责任意识。“从心底树立起‘人民选我当代表, 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思想, 从形式代表、荣誉代表转向履职代表, 有效代表。”[4]
(三) 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组织部署
人大常委会要提供工作指导, 完善各项机制, 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进步。建立履职机制, 进一步规范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代表联系选区选民制度, 选民接待日等制度, 使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走向常态化;建立保障机制。“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一项涉及多角度, 多层次, 多方面的工作, 需要各项部门的全力配合和多方面的保障才能得以实施。”[5]切实尊重代表的权利, 推广先进代表的履职经验, 扩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成果, 激发代表工作的积极性, 推动代表联系群众形成长效机制;建立监督机制。通过进行代表述职, 履职考核等程序, 加强对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检查监督, 进一步提高其工作实效, 促使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切实落到实处。
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提供服务和保障是人大机关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要依据制度安排代表联系群众的各项活动, 进行有效的组织部署, 增强活动设计的预见性和统筹性, 协调各机构和部门为代表联系群众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摘要: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优势的方法, 值得我们长期学习和研究。目前, 由于我国机构设置的一些缺陷, 服务意识的淡薄等问题的存在, 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需要我们对症下药, 从思想领导, 组织保障, 制度健全等方面意义改进, 从而促进政府与民众的顺利沟通,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代表联系群众,民主化,社会和谐,制度保障,组织协调
参考文献
[1]于五一.把握代表联系群众的目的、规律和效果[J].研究与探索, 2011 (11) .
[2]陕西省安康市人大常委干部, 代表联系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J].公民导刊, 2013 (5) .
[3]赵玲玲, 宛诗平.关于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思考[J].探索与研究, 2013 (8) .
[4]王云岫.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J].人民代表报, 2013 (8) .
一、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加快,人民群众主体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党群关系的内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必要性,把做好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一,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实践党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建立高校黨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努力营造心齐气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第四,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是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确保“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现,需要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需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学校党委周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二、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主要任务
在新形势下,建立高校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民生。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二是教育引领。要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服务对象与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要通过学校各级党组织安排部署,让党员主动去做,也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让群众知晓并主动配合参与。
三是真抓实干。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四是强化服务。当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抓好“四个方面的服务”,即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教职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五是倾听呼声。健全和完善绿色通道,使广大师生员工能够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快速反映意见和建议。
三、建立高校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举措
建立高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要解决的是保持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的制度化建设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健全增强高校党员宗旨意识的学习教育机制。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的党员学习教育机制,促进党员宗旨意识的不断增强。
二是坚持和完善高校领导干部工作联系点机制。我们要结合班子成员分工,建立高校职能部门、院系、学生班级等不同类型的基层联系点,扩大与基层群众的接触面。同时,还要加强与党外人士的联系。高校领导干部应坚持下基层,把群众放在心上。
三是建立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群众利益无小事,高校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确保作出的决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四是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高校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监督,使广大党员经常处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当前,尤其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工会和教代会的作用。
五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根据高校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要求,一方面,对党员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作为年度考核、民主评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几年受到批评的党员,给予降职、免职处理。
为进一步拓宽乡镇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切实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一、联系对象:普通群众
二、联系内容
积极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帮助群众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群众的知心人,密切党群、政群关系。
三、联系方式
可采取调查研究、个别走访、谈心等方法,也可利用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倾听群众的意见。
四、工作要求
1、乡镇干部要带头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善于走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2、乡镇干部要熟悉、了解分管部门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有针对性的开展谈心活动。每半年召开1-2次座谈会,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做好群众的工作。
3、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每半年召开1-2次村民代表大会,遇有重大问题,决策前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合理化的建议,坚持集体讨论决策。
4、关心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能解决的尽快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热情接待来访,及时处理来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待。对困难群众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让群众从实际生活中,从切身利益中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促进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更
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措施,是密切党群
关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把党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行动的良好途径。
任务与内容
1、自觉地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与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完成党的任务。
2、党员要谦虚、谨慎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
监督,融洽与群众的关系,把群众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1、3、主动配合组织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工作生活,努力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及时向党组织反映。
4、要教育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爱国家、爱集体、爱设计院。
5、每位党员都要做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虚心听取并及时向党支部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了解和反应群众的愿望,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形式与方法
1、谈话谈心。
每位党员要联系
1~2
名入党积极分子或普通群众,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需求,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每年两次
向党支部汇报联系情况。并利用重大节日走访离退休老干部和年老体弱有困难的退休职工以及慰问住院员工等人员,了解民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召开座谈会。党支部委员要采取召开群众座谈会和个别访问谈心等形式,听取群众对党员的思想、作风的反映,接受群众的监督。
3、开展“结对”活动,每个党员与职工群众结对,可以一帮一,也可以多帮一或一多帮,关心群众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困难。
2、每位党员要联系
1~2
名入党积极分子或普通群众,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每年两次
向党支部汇报联系情况。
3、党员要谦虚、谨慎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融洽与群众的关系,把群众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4、要教育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爱国家、爱集体、爱设计院。
对入党积极分子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情况,向党组织反映其愿望和要求,以实际行动向入党积极分子言传身教,鼓励
和帮助其积极上进,端正入党动机。
5、4、切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群众最盼望的事、最怨的事,从群众最怨的事情改起,从群众最盼的事情抓起,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检查与考核
1、每个党员每年向党支部汇报一次联系群众工作情况。
2、支部委员会每半年要对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的执行情况进
行检查,总结经验,发扬先进。
3、党支部要及时掌握党员联系群众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报道。
4、党支部要把党员联系群众考核列入民主评议党员考核内容中,并作为评优条件之一。
6、支部委员会每半年要对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发扬先进。
7、支部委员要采取召开群众座谈会和个别访问谈心等形式,听取群
众对党员的思想、作风的反映,接受群众的监督。
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支部委员会
2015
年
月编制
2019
年
月修订
2020年
1、党支部委员要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
2、支部委员要经常与群众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部门、组、年级、班,调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认真解决,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做耐心的工作,沟通领导和群众之间的思想,对群众提出的要求,要及时提交领导会上,给予解决,一时解决不了,做好解释工作。
3、经常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听取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要求,多为师生办实事,为师生创造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4、每半年征集一次群众对学校领导的意见,由学校办公室、工会以书面形式进行,对征集的意见,要在领导会议上通报,并认真研究解决,对重大问题要在职工大会上公开答复或解释。
5、建立校级领导干部与群众谈心制度,通过谈心解决群众中的思想问题。
下面探讨一下群众文化的概念、特性以及和大众文化联系与区别。
一、关于群众文化的定义
关于群众文化的定义, 群众文化理论界有几种影响相对较大的描述。198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群众文化学概论》 (吴一平主编) 指出“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 以自身活动为主体, 以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综合性、普及性、传承性的各类文化活动”。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 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生活等要素”。这些见解从不同角度对群众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揭示了群众文化的某些特征。群众文化界对于群众文化定义的探讨过程, 实际上又是群众文化人对群众文化本质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的过程。这些积极的探索, 对于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群众文化是十分有益的。
在众多的探讨成果中, 群众文化专家郑时雍先生在他的《<群众文化学原理>教学大纲》中提出, “群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社会化满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彻底解放的体现。它以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 也包括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各种必备要素”。他认为, 群众文化的历史发展, 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蒙昧阶段、阶级社会的自在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自为阶段,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 走向了与专业文化艺术“双并举”的成熟阶段。郑时雍先生关于群众文化的本质概括, 从哲学、社会学的维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具体来说, 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及“群众史观”的理论基石出发, 揭示了群众文化的本原、内容特点以及群众文化现象的基本矛盾。郑时雍先生关于群众文化的本质概括, 已经逐渐获得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应当说群众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说它特殊, 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而成熟的, 也就是说, 群众文化自从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卓有建树的体现之后, 便真正获得了价值观念、物质基础、文化制度的成长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 群众文化属于主流文化范畴, 并随着共产党统治地位的稳步确立, 逐步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其文化工具论意义也随着我们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逐渐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审美教育功能, 成为与国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形态, 从而真正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日臻成熟的群众文化已经从单纯的阶级工具转变成了独具个性、价值的文化。为了阐述方便, 笔者把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归纳为五个方面。
1. 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这是由群众文化的文化主体所决定的。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实践者, 是全民性的, 它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通过通俗的丰富的活动形式, 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得到传播。另一方面,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而全国各地均能得到发展。
2. 文化享有的民主性
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专业文化在文化参与和享受上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享有的民主性。在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那里, 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过程中, 主要处于文化受众的地位, 文化参与显得十分被动。这正是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文化专制意味的展现。群众文化由于对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双重强调, 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 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3. 独特的文化传递性
从群众文化的当代文化格局来看, 它处于中间位置, 即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主流文化的传播需要通过一种合适的渠道, 把其价值观念和内涵直接传递给人民群众。由于具备主文化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亲和性”, 正好使群众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意识与人民群众互动的中介。在这种状态下, 群众文化是背靠主流文化和专业文化, 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方面, 主流文化需要利用群众文化的“文化亲和性”, 一方面, 人民群众离不开群众文化的“主体价值实现”渠道。这使得群众文化的文化传递性具有了无法取代的独特性。这一特殊地位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即:实现了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 温和的文化制衡性
随着当代中国群众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逐步发展, 群众文化已经具备了新的文化内涵。一是群众文化的组织、创作、辅导、研究都扩大了文化视野, 不仅考虑对象的需要, 也考虑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的状况, 增加了与社会文化的互补意识;二是在这种“互补”中, 通过其社会美育职能, 比较温和的去调整、融合其他社会文化形态, 共同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使群众文化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意义——社会文化中的美育文化整合。文化整合, 是指在多元化社会文化中, 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该社会的主文化, 不断融合各种亚文化形态, 从而营造一种“有主导”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
主流文化在当代显示出的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是主流意识形态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生态的形成而创造的必要条件, 因而, 它对于大众文化 (市场文化) 和世俗文化的不合理要求常常采取了退让的态度。但大众文化的无节制膨胀, 又势必对主流文化产生冲击。所以, 主流文化在既能体现多元化文化态度, 又能压制亚文化的不合理甚至“反主流”要求的情况下, 需要寻求一种比较温和 (对稳定性的强调) 的途径, 来达成以上愿望。在这种情况下, 群众文化再次成了主流文化的当然之选。
5. 强烈的文化传承性
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它在活动内容上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 使它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群众文化所涵盖的群众艺术与民间、民俗文化所涵盖的核心形态——民间文艺, 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民间文艺的自在性、原生态属性, 反映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 就呈现出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所以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文艺过程中, 形态成熟、主体自觉的群众文化, 就成为既能让民间文艺保持民间文化特性又能让民间文艺获得主体价值观念支撑的必然选择。群众文化对民间文艺的传承, 让民间文艺如:中国龙舟、狮灯、风筝、灯谜、雕刻、剪纸、泥塑、蜡染、刺绣、皮影、木偶、陶艺、秧歌、杂技、山歌、小调、薅秧歌等等脱离瑕疵、形态结构进一步完善、获得现代意识。这种传承是自觉的、更加成熟的传承。因此, 群众文化是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 延续传统文化精神, 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社会文化。
笔者认为, 群众文化的这些个性, 是其在当代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的彰显。它在当代文化建设特别是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必将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区别与联系
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认识十分模糊, 常常对两者无法区分。这主要是因为:群众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自身理论体系尚在建构中, 其发展还远未达到人们熟知的程度;二是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在某些表象上有着太多的相似, 很容易使人产生混淆。
1. 蓬勃兴起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又称市场文化, 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 以市场为依托, 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城市文化现象。它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形成的。我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而成长起来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一元化语境中, 国家对文化生产手段是有严格控制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生产和传播均以表达国家意志和主流话语为最高行为规范。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 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主流文化对多样性的倡导, 为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大众文化就这样以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迅速登场。民众的文化消费欲望和对文化娱乐功能的强烈诉求, 则加速了大众文化的膨胀和弥漫。其市场运作机制, 解构了既有的文化一体现状, 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市民社会对自身文化利益的普遍肯定, 满足了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以新的文化内容再造、改变、诱导着民众和社会的文化趣味和审美观念。
大众文化在中国已经取得全面的胜利,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追求上已获得成功、对活跃文化产业机制和社会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意义, 而忽视了它与生俱来的先天性文化缺陷。大众文化从来就以中性的面目出现, 它没有自己坚持的固有立场, 只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只要有利可图, 任何文化形式都可以被作为利用的资源。因此, 它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商业性、文化构成的泛容性和文化目的的随意性。同时, 由于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寻求感官刺激的幻觉文化, 它向人们提供的文化内容均是以想象的方式出现, 与人们生存的现实并不发生直接联系, 这又决定了它的文化主体的异质性。这就构成了大众文化基本的本质属性, 并充分显示出它的两面性。
在我国, 大众文化由于价值取向与主文化的冲突而决定了它的亚文化性质。但事实上, 心灵疲惫的人们仍然愿意在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中实现个人的向往和趣味, 实现自己在文化上的自我确认。
因此, 我们至少可以总结两点:一是大众文化致命的缺陷以及这种缺陷伴随文化内容的扩张, 对当代文化建设形成的巨大的价值冲击;二是大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既表明了它对民众的吸引力和草根特性, 又无不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主流文化与人民大众现实生活的距离感, 以及由此导致的单调和苍白。
2. 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
总体上讲, 群众文化属于社会主义主文化, 大众文化属于亚文化
从文化主体看, 群众文化与主文化具有文化主体的同一性, 因为它是以马克思群众史观为指导的, 尊重和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主体地位, 尊重和承认人民群众文化实践的主体地位, 这与人民群众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是一致的。而大众文化却具有文化主体的异质性, 因为大众文化的商业消费取向, 决定了它关注的并非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而是对主体“量”的意义的覆盖和传播;从文化构成看, 群众文化因起源于主体的社会实践而具有本源性, 大众文化则为了对主体“量”的追求, 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 而非文化内涵深刻性的追求, 所以文化构成上具有泛容性;从价值取向看, 群众文化是通过文化艺术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具有明显的美育性, 大众文化的利益最大化, 是支配其市场运作机制的价值尺度, 故具有商业性;从文化需求看, 群众文化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主体丰富的各个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 具有本质性特征, 大众文化对感官刺激的诉求是寻求主体“量”的覆盖的必要手段, 显示出非本质性;从活动方式看, 群众文化强调主动参与而具主体性, 大众文化中消费一方只是单纯的受众, 失去了人对文化的“创造与享受”的统一, 显示出单方向的受众性;从文化方向看, 群众文化的传播以人的需要为前提, 并不断调整对主文化的偏离, 带有方向主导性的自觉, 大众文化对流行、时尚的追赶存在盲目倾向, 具有自在性;从文化传播看, 群众文化具有人际交流和文化关怀的情感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则通过机器作为载体, 是典型的人机交流;从文化目的看, 群众文化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与主文化具有一致性, 大众文化因为利益的追求, 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目的, 故表现出随意性。
参考文献
[1]史鼎新, 何明升, 网民在线活动研究述论[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2]王春英, 浅析反文化对主导文化的建构与消解[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3]穆亚一, 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
华油公司党委立足于服务群众需求, 确定了重塑党员形象持续推进党员与群众结对助力,明确了原则任务,确立了助思想、助生活、助就业、助就医四个方向的结对助力帮扶内容,让职工及其亲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切实体现组织的温暖。公司所属22个党总支,49个党支部,790名党员与公司5名油田公司特困户,9名油田公司一般困难户和1556名非党员职工实现全覆盖结对。
通过结对助力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党员干部形象。
结对助力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就是我们党的法宝。共产党员是先进的代表,是群众信得过的榜样,所以,党员必须树立为民的形象,树立奉献的形象,树立廉洁的形象,在一言一行中,在一举一动中,体现党员的品德和情操,这也是我们党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要求。党员结对助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
结对助力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那么,何为服务型党组织?即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职工群众及科学发展的党组织。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它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开展党员结对助力活动,是党组织和党员本质属性所使,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所需,是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所驱,是党员在各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所归。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和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大意义。
结对助力是服务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最前沿,是维护企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们要通过结对助力活动,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促进企业的发展优势,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榜样力量,进一步把职工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作用发挥出来,在解困扭亏的攻坚战中实现理想、创造价值。要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职工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帮扶实效性,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观念,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促进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兵无定势,水无常态。华油公司把结对助力转变为党建工作中的一个抓手,并着力做好三方面任务。一是要以服务企业发展为中心,丰富结对助力活动内涵。结对助力虽有基本要求,但无规定模式,我们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结对助力“助思想、助生活、助就业、助就医”的服务内涵。把结对助力活动融入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去,融合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去,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法,围绕质量、效益、管理、创新,突出“助力”功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基层党组织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引领企业稳定发展。党组织要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建言献策、沟通交流,引领企业树立形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发展实力。二是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织要在引领企业政治方向、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团组织建设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三是协调各方利益、理顺各方情绪。自觉维护职工合法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爱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凝聚企业发展合力。要对职工群众在政治上关心,帮助和培养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线骨干成长成才;在生活上关怀,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在工作上关爱,坚持以人为本,在凝聚人、激励人、培养人上下功夫,让党组织成为职工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二是以常态长效为目标,建立结对助力服务机制。结对助力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一项得民心、促发展的长期工程,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认真组织制定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对助力活动的实施方案、做到每年有方案、每季有总结,每月有活动。我们要通过常抓不懈的努力,让这项工作取得实效,公司党委将把开展结对助力活动的成效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避免流于形式,确保活动无死角。在“七一”等重大节日,要组织对结对助力活动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进行表彰,调动广大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以选树典型为抓手,提升结对助力品牌效应。品牌是形象,更是影响力。落实到基层实际就是党员干部如何联系和服务群众,结对助力是党建工作中的又一种探索和实践,为集中教育活动积累经验,形成特色。要发挥媒体、网络的作用,积极宣传结对助力工作取得的成效,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打造更多亮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一、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勤政廉政的原则。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支部的决策必须符合群众的利益。
二、共产党员要做联系群众的模范。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正确引导和帮助群众勤劳致富、科技致富、遵纪守法;正确引导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三、共产党员都要自觉保持廉洁自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不奢侈浪费、不收受贿赂、不索拿卡要等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共产党员不准参入赌博,不准参入嫖娼卖淫,不准参入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违者必究。
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我党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为此,特制定如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
一、支部负责确定党群联系对子,每年按人事结构作适当调整。
二、责任人向责任对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帮助责任对象了解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内容。
三、责任人及时了解责任对象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责任人要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支部汇报。
五、责任人年底写好工作总结。
六、党群联系工作作为考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主评议中党员要自我总结。
七、支部定期听取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汇报,支委会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党群联系工作,及时总结,对做的好的党员给予表彰。对群众关系不好、不与群众联系、不服从组织安排或不认真完成任务的党员,在党员评议时要予以处理。
一、曲阜市联系服务群众的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曲阜市依托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培养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运用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创新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抓手,不断开拓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积极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工作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曲阜市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实施了以修学、修心、修礼、修德、修政、修廉为主题的“干部修身计划”,接传统文化之“地气”,加强干部政德建设,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并为党员干部建立“修身档案”,详细记录每一位干部的道德品行状况、干部开展蹲点调研、破解发展难题、联系困难农户等内容,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宗旨意识,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群众情结、服务意愿和服务能力。
(二)建立“第一書记”工作机制
自2011年2月以来,曲阜市建立“干部不脱产、工作两兼顾、到村联帮促”的第一书记“1+1”机制,选派405名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实职党员干部到全市405个行政村(社区)任第一书记,同时村村选派1名大学生村干部或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助理。基于县乡干部驻地离村都比较近的县域实情,曲阜第一书记包村形式灵活,并不与原单位脱钩,但要求第一书记每个月到村里至少两次以上,遇到重大的问题,比如村党委换届,有拆迁任务,抗洪救灾等就要吃住在村。曲阜村村悬挂第一书记标识牌,户户发放便民联系卡,老百姓有事儿,24小时可以联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们帮助曲阜新修农村公路2200公里,走访农户7万余户,帮助80%的村由“脏、乱、差”变成了“美、洁、净”,真正了解百姓真实情况和所需所盼,解决百姓实际难题和合理诉求。
(三)推行“第一局长”工作制度
胡锦涛同志提过“领导干部要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2012年5月,曲阜推出市级领导干部担任市信访局第一局长的“1+2”工作制度,每天1名市级领导干部担任市信访局第一局长,并带领1名部门正职、1名年轻干部到市信访局接访,接访之余,领导干部还要走访上访户,面对面,聊一聊,及时化解矛盾。评价第一局长工作成效的标准就是看他们是否为群众解决了困难和难题。“第一局长”以制度形式建立了领导干部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新机制,实现了市级领导干部接访常态化。
(四)“马上就办”落实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是由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职责决定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价值取向。2011年,曲阜市建立了“马上就办”管理体系,按照有场所、有牌子、有人员、有制度、有承诺、有计划、有记录、有档案“八有”标准,在各党政机关挂牌设立101个“马上就办”办公室,成立“马上就办一线通”服务热线办公室,整合多个服务热线和投诉电话,开通服务热线4412345,24小时接听群众来电,对接全市101个“马上就办”办公室,曲阜市各镇街和基层党组织还配备了“马上就办直通车”,随时随地接受群众的咨询和求助,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马上就办”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马上回应、交办、跟踪,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收到了显著效果,真正实现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求”。
(五)网络问政,创新服务载体
群众的心声要及时听取,渠道要畅通。新媒体环境下,曲阜市创新服务载体,设立广泛集纳民生民意的工作平台。一是群众可以通过市委书记信箱直接向市委书记反映问题和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实现了每信必批,件件落实。二是76个部门单位同时在网站开通问政平台,对群众提出的咨询、反映的问题,限时答复,超时问责。三是定期举办市委书记与网民面对面的座谈会,每位市级领导联系一名热心网民,定期沟通“网意”,实现了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真正将网络问政打造成联系服务百姓、问政于民的重要手段。
从第一书记到第一局长,从马上就办到网络问政,曲阜的一系列创新做法,就是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既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又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骨干队伍建设,进而不断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常态化发展。
二、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战胜困难的三大法宝之一。基层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有助于增近党群、干群感情;有助于依靠群众自身力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排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表明,党的事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与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赢得人民群众的谅解、支持和拥护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遵循群众利益第一的党性原则, 探索和把握长效机制建设的规律, 提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科学化、长期化、规范化水平, 确保长效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群众受益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 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什么是群众利益, 说到底, 就是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让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更全面、更完整的实现。因此, 各级党组织、党政机关在问政、执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利益, 从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 采取有效措施, 付出实际行动, 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堅持联系实际的原则
各个单位和部门情况不一, 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既要符合时代性、先进性的要求, 又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到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充分考虑到党员队伍的现实状况, 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 便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操作、执行。
(三)坚持持续创新的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群众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群众工作形势日益复杂。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这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继承, 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也是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形成新的工作思路, 推出新的创建举措,使所建立的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体现时代要求,吸引和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长效机制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教育机制
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 自觉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思想倾向;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干部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
(二)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党务公开制度, 增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建立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引导党员干部运用民主的方法来做好群众工作, 把群众的各项权利真正落到实处, 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民意汇集与沟通制度, 拓宽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民事化解制度, 强化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意识, 引导党员干部经常深入群众, 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义务帮扶制度,广泛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乡镇、村和困难企业、党员联系户、结对帮扶、救灾助学等活动,使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长期化、规范化。
(三)强化监督考评力度, 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考评机制
明确责任目标, 增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加强监督约束, 规范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具体行为;加强党内警示教育, 使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严格党内生活, 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及时解决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考评激励, 激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党员干部工作的根本标准, 并将群众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加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 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只要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始终做到举全体之力, 聚众人之长, 集群体之智, 我们党就能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Z].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2]王君章.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7(04).
[3]变“踩高跷”为“接地气”[DB/OL].http://dangjian.gmw.cn/2012-12/10/content_5956535.htm.
【联系群众制度】推荐阅读:
党员联系群众名单07-19
密切联系群众工作09-23
联系群众工作总结06-14
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开展06-19
党员联系群众谈心内容09-09
城管联系服务群众案例10-03
党员联系群众实施方案07-05
烟草联系群众调研报告10-28
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11-06
村(居)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问题探讨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