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精选14篇)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 篇1

细细品读了《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思考。在自己平日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一节好课,总是不自禁的赞叹:他怎么能想到如此精妙的设计,学生怎能学得如此自然„„,而自己的教学总是那么平庸,没有激情没有效率。但即使把名师的教学设计搬入自己的课堂,却还是感到课堂的“苍白”。读了这本书,体会到:一节好课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独到的解读,在于对学生精准的理解,在于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把握。是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受到打开了一扇窗,让自己的思想又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里,你会知道数学家们是怎样理解数学的,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是如何理解数学的,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

翻开书的第一篇,数学家张景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数学思想的魅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这就是策略。这种策略无不受到数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非常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而简化甚至忽略一些过程性的东西,直接给出答案、方法,学生反复练习,机械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我们不必给学生讲这是集合,这是函数等概念,但老师首先要有函数等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潜移默化,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我常常想,有没有办法把数学教简单、教生动、教活泼,教出高质量,让学生学简单、学生动、学活泼,学出好成绩?在本书中也给了我许多的答案。首先数学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教这门学科,理解、掌握还不通透,教材钻研不透,掌握不深,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推理以及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有些不甚了了。没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自然就不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了。所以正像《聊聊懒课》中李成良校长所说的:只有熟记每一册教材,熟做每一道习题,熟记每一个学生,备课备透了,才能把握数学的本质,从具体的数学内容中跳出来,站

在更高的位置整体把握数学的内容的本质,从而才能做到数学课堂的扎实高效。

其次,要读懂孩子。中医讲究对症下药,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病人病灶所在。凡是惟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教师只有在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因人教,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一个班的学生就是一系列的书。我们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学高五斗,要是读不懂学生那一系列的书,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另外,“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陶行知的教育真谛。但是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做好它,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读了华应龙特级教师的“让学生像呼吸一样自然”,感觉豁然开朗。在课前我们要变成“小孩子”,顺着学生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教师要通过创设一个个情景,提出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出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学生的错误的概念暴露出来,而教师在其中动态地把握各个教学时机,适时地介绍有关的概念,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促进学生建构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孩子在这样一种自然地、放松的状态下,思维的天性就会自然地流淌。这正是我们一直渴望追求的教学境界。

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教师要改革教学理念,教师要经常思考如何变化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和现在的学生。当学生问路时,给学生指明方向,不如给学生一张经过加工的地图和一个指南针,然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如何使用指南针。在教学中,评价的一个标准就是,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否自己主动 去解决。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 篇2

1.按照目标提示去阅读

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更好地围绕学习重点, 促使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种组织方式在概念课的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当然我们先要把教学目标转换成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表述形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并能对三角形作出定性描述; 2理解什么叫三角形的高;3能画出三角形的高。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先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质疑评价,从而认识什么叫三角形。然后又会让学生先想一想什么叫三角形的高,再试一试画三角形的高,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什么叫三角形的高。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是把教材拋在一边。我们觉得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三角形的认识一定没有问题, 也一定会画三角形。问题是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什么叫三角形,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但这一问题也不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心里都明白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只要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表述就能很快理解了。另外,对于三角形的高的表述文字比较多,更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为此,我们在教学时把以上目标转换成以下导学提示:

1请你先想一想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带着以上问题自学课本第61页,找出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和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3请你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试一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上底和高。

显然,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是导学提示,学生带着提示进入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这三条提示就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学生根据提示认真思考、仔细阅读。通过自学尝试画高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反馈。反馈时根据以上提示的顺序,并配合适当的素材进行及时检测。

第一步,先汇报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了三角形的定义。紧接着让学生针对图1,找出图中不是三角形的原因,同时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把不是三角形的图逐一修正成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都要是直的,而且是一个封闭图形。

第二步,再汇报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教师也同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然后呈现学生尝试画出的三角形的高的多个作品,并让学生针对三角形的高的定义逐一进行检验。接着,教师把学生所画的图进行多次旋转(如图2),每旋转一次向学生提出:三角形中这条底上的高还是这个三角形的一条高吗?使学生及时排除日常生活中的“高”对三角形的高认识上的干扰,真正理解三角形高的本质内涵。

由此可见,以上教学是学生按照提示先进行教材的阅读,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独立画图,接着是教师继续针对提示组织学生自己评价,同时也了解到学生的阅读效果。

2.带着问题提示去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只要我们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 ,要使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突出了数量关系, 例1就从爸爸与小红比年龄中认识字母“a”与“a+30”的含义 ; 例2是通过人在月球上举起的质量是地球的6倍, 引出“x乘6”的式子,并介绍简写“6x”。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见得较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猜年龄,逐步引入用字母表示数。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但教学过程是教师牵着学生在思考,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从教材编写内容来看, 例1从小红1岁、2岁、3岁……对应爸爸的年龄用表格呈现,接着是通过两个同学的对话呈现数量关系,并呈现了“a+30”;而且教材在下面提出了想一想:a表示哪些数? a能是200吗?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我觉得教材编写的内容是可以给学生阅读的,学生也有能力读懂它,关键是我们设计怎样的导学问题,让学生带着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去读懂教材。通过试教,我们对此设计了以下导学提示:

请你静静地看书第52页,边看边思考,并填写好以下各题:

1a表示______。

2“a+30”表示______。

3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

a表示哪些数?______ 。

a能表示200吗?______ 。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即:a+30=______ 。

4用a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例1,边读、边思、边填写。显然,采用这种阅读方式能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具有目的性,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上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质疑。反馈时,我们发现学生对前三个基本上没有多大问题,通过交流评讲后,学生初步认识到了字母可以表示许多的数。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说法,这一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通过进一步交流、质疑,学生逐步明确字母“a”可以表示我们想要表示的很多的数,它把这些数都概括成了用一个字母来表示。用“a+30”既能表示小红爸爸的年龄,同时也表示了爸爸年龄与小红年龄的关系, 这样的表示具有概括性,比较简洁、明了。

接着以上环节, 教师又提出:刚才大家通过阅读理解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小红爸爸的年龄与小红年龄的关系, 下面你还能根据以下各题的数量关系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吗?

根据各题的数量关系在括号内填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红花有m朵, 黄花比红花多6朵,黄花有()朵。

2水果店共有苹果100千克,卖出了m千克,还剩()千克。

3从临海小 学到市政 广场有m米 , 明明每分 钟走80米 , 需要走() 分钟。

4正方形边 长为a米 , 周长是()米 ,面积是 ()平方米。

5在月球上, 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人在地球上可以举起x千克,在月球上能举起()千克。

当学生独立填好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前三个问题学生分别写出“m+6”“100-m”“m÷80”的答案。通过对这三个式子含义的交流、质疑,使学生知道这三个式子都用到了字母“m”,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而且每一题中的“m”表示的数的范围也不同。

当学生写出第5题“6x”时,教师提出:写这个式子时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里在写乘号和字母“x”时,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分不清楚。

师:是的,碰到字母与乘号写在一起时有它的简便写法,到底怎样写呢?请大家继续看课本第53页例2和第54页例3,我相信同学们通过阅读一定能自己学会怎样简写。

学生继续带着“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怎样简写”的问题去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学生初步学会了简写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把刚才第5题中的“6×x”改写成“6x”, 同时对第4题中的“a×a”改写成a2,紧接着给 学生提供以下改写练习。

下面各式中能简写的把它简写:

通过以上改写、比较,及时检测学生自学简写的成果。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到,第一次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预设了关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要求把自己阅读后所认识到的结论写在横线上,使阅读落到实处。第二次是延续第一环节认识字母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练习,练习之后引发出问题,从而再次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两次阅读属于“问题驱动式的阅读”,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考虑用这样的学习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关键是要求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预先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3.针对探究后的提示去阅读

我们提倡学生“先学”一定包括让学生先投入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效,教师应做好两件事:一是精心设计探究素材和提出探究要求;二是组织好学生探究后的自主评价。组织学生自主评价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把握,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探究后如何让学生再通过阅读教材作出自我评价。

比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第一课时“小数除以整数”时,我们先给学生提供如图3左边的一组除法算式,让学生各自独立填出各题的商后形成右边的结果。

学生根据商的变化规律,看到下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比上一个算式的被除数都依次缩小了10倍, 而除数都是“4”,自然地想到了它的商也应该相应地缩小10倍, 就会猜想到最后一个除法的商应该是“5.6”。教师组织学生对这组算式的结果进行交流后,向学生提出:你们刚才根据商的变化规律猜想到最后一题小数除以整数的商,那你们还能用竖式计算“22.4÷4”的商吗 ? 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经过尝试计算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阅读课本第24页例1, 你的竖式与课本的竖式一样吗? (如图4)

2为什么在商“6”时要先点上小数点?

3你能看懂书中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

这时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尝试经历,都相当投入地参与阅读、思考,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尝试中出现的错误也主动作出矫正。以上第2个问题是本课最关键的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既能达到对算理的理解,又能从中学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后得出:整数部分除以4后 , 余下的2与十分位上的4组成的是24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这里的商是“0.6”,所以写“6”前先要点上小数点。对于第3个问题,学生也看懂了意思,教师还提出与开始这组除法算式进行对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把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要扩大几倍”,并针对竖式指出:如果把被除数看成整数,就是把被除数扩大到了它的10倍,按整数除以整数,其商也扩大到了它的10倍,所以要把商重新缩小10倍。引导学生作 这样的解读 ,也是为接 下来小数 除以小数 的教学做准备。

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不需要学生先去阅读教材,而重在如何创设探究情境与探究素材,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当学生经历过探究后,心理上就会产生很想检测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的想法,此刻再让他们去阅读教材,必然会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4.根据课后小结提示去阅读

这种阅读时机把握在教学某一内容之后让学生去阅读,目的是通过阅读重新把刚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梳理。所以,它往往安排在学习了某知识之后, 更多的是在全课小结之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当然要学生能作出小结性的阅读,需要教师提出恰当的阅读提示。

比如,在教学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如图5)“相遇问题”后,给学生设计以上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第79页例5,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要分几步?

2在这几步中你觉得哪一步对你来说最重要?

3如果让你画线段图来分析,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后作出了小结性的表述,说出了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成三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在回答第2个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阅读与理解最重要, 因为读错了条件与问题,下面就无法进行下去了。有学生说:分析与解答最重要,如果分析时式子列错了解答也就错了。还有学生说:回顾与反思重要,解答后要检查线段图有没有画错,列方程时数量关系有没有搞错。这时教师提炼性地指出:也许每位同学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哪一步重要都有一定道理,但对解决问题而言,整体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显然通过这一步的阅读交流,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第3个问题的交流中学生虽然说法不同,但通过质疑学生对这类问题如何去画图分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何读懂小学数学实验教材 篇3

一、研读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备好《认识小数》这一课,就要研究学生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要研读如下内容:研读课标对年段教学内容的要求;研读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研读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当我们认真研读了这些目标对所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备《认识小数》这节课时,就能恰当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就不会拔高或降低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

二、深刻理解编者意图

人教版实验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实验教材的总体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信息资源材料和环境。当然,要备好《认识小数》一课,还需要读懂以下内容:

1读懂“主题图”。实验教材中的主题图,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动物、自然景观图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认识小数》的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幅超市三种食品价格图,目的是让学生从食品价格初步感知小数,即以学生熟悉的元、角、分出现,以便学生联系实际来认识小数,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扩展到生活中的各方面。从这些信息中,我们知道主题图的作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小数,认识小数点及会读小数,教学时就可以把握好适度了。

2读懂“例题”。例题是教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范例。教师怎样才能读懂读透例题呢?首先要知道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它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认识小数》例1,它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其作用在于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进一步了解一、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知道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3读懂“做一做”和“练习”。实验教材练习中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它的知识难度和呈现形式都与例题差不多,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练习,它不仅具有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的功能,还具有通过练习对学生的数学思想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功能。教师只有理解了“做一做”和“练习”与主题图及例题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三、了解和利用其他资源

1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认识小数》的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是属于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是怎样了解的等等。

2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后面要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很多内容首先在低年级出现让学生感知,然后在中高年级再具体的学。《认识小数》在四年级(下册)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所以在三年级(下册)教学初步认识时不能拔高教学目标,不能脱离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

3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小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商品价格、容器的容积标记等都用到小数,教师平时要时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读懂教材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也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只有当“读懂教材”成为一种理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从重视“结果”过渡到重视“过程”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的教育,让每节课都成为高效的课堂。

读《小故事大道理》有感 篇4

这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只小公鸡,很自卑,总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

小公鸡来到池塘边,看见小鸭子在游泳,就在心里想:“我要是会游泳,那该多好啊!”小公鸡来到公园里,看见孔雀正在开屏,那张开的尾巴像一把美丽的大扇子,他就想:“唉,要是我也有这么漂亮的大尾巴,该多好啊!”

小公鸡正闷闷不乐的走着,迎面飞来一只小麻雀。小麻雀热情的对小公鸡说:“小公鸡哥哥,我太羡慕你啦!”

“啊,羡慕我??”小公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呀,没错,我羡慕你有一副好嗓子,还会掌握时间,每天早上起来‘喔喔喔’一叫,天就亮了,大家就起床了,真了不起!”

小公鸡一听,心想:“就是啊,我自己也有很多优点呢!”从此以后,小公鸡再也不唉声叹气了,而是每天早上快快乐乐的叫着“喔喔喔”我让人们快快起床。

读这个小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也不应该只看别人的优点去夸别人,这样活着的话,一点儿也不会快乐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样才能活的快乐!

读《道理故事》有感 篇5

读《道理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了《道理故事》这本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汇集了古今中外经典故事。它是我知道了做事的一定道理,要分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两只骡子》这篇文章了。从这我知道人不能高傲自大,谦虚才是高尚的品德。还有一篇就是《葡萄园里的财富》,它让我知道人不能懒惰,应该好好劳动,就像《葡萄园里的财富》里面的三个兄弟一样,他们原来很懒惰,大家早忘记了他们的名字,最后他们用双手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还有《三个骗子》它让我知道人要有一定的警惕心。不要认为身边的人都是好人。

《道理故事》这本书还让我懂得了:

怀疑精神可以不断激发人不断进取,去探求世界未知的真理;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那是通往快乐的捷径;智慧等不来,只要去做了才会有收获;心怀梦想,并且为之坚持,人生可演绎出别样精彩;在适当的情况下,要适当的舍弃一些东西,尽量将损害降到最低……

这些关于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道理,我虽然不能全部懂得,但是我会慢慢感悟这本书中的每一个道理,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懂得更多。

学校

归德王魏小学

年级 四年级

姓名王瑞

邮编 250301

地址 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朱中村

读《爱的教育《有感之生活道理 篇6

《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小火车》,它写了普雷科西非常喜爱恩里科的小火车,恩里科看见了,就毫不犹豫地将小火车送给了普雷科西,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小时候,家里的娃娃多得数不清,一大箱满满的。小伙伴到家来我都不忘拿出来炫耀一番。有一次,我买了一只胖乎乎的小熊猫娃娃,黑白分明的脑袋,大大的眼睛,脖子上还围着红色的围巾,让人看着就喜欢,真是娃娃中的极品。娃娃刚买来不久,邻居小妹妹到我家来玩,我手里抱着新娃娃,小妹妹的目光立刻就射在了新娃娃上,我在客厅里昂首阔步地走来走去,小妹妹的眼睛跟着滴溜溜地转。看她这个样子,我把小熊猫放在她手上,她立马抱起来,眼神从不离开娃娃一秒,我心想:她也与我一样,对这个娃娃一见钟情呀!过了一会儿,小妹妹说:你这个洋娃娃,可不可以送给我啊?

我立刻说:这可不行,你想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个小兔子,小猫呢!小妹妹说:不,不!我就想要这个!我一把夺回了娃娃,说:不!这是我新买的,你其它的娃娃没看中,偏看中这个,你自己买吧!我可不会给你。爸爸过来了,说你把小熊猫送给她吧!我们以后还可以买!小妹妹说:你们家有一大箱娃娃,就送我这个吧!我转身跑进房间,砰地关了门,房间外传来小妹妹的哭声。我的好心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 篇7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孩子乐于学习

大脑工作法则第二条——大脑一直在进化。“个体的学习能力深植于各种关系中, 我们的学习会受到学习发生时的情感环境的影响。某些类型的学习甚至会由于压力或应激而凋谢。”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技能等这些冷冰冰的要素相比,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 他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如果学生对某个学科的老师缺乏信任, 或者心存不满, 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在这个学科上表现不好。因此, 如果教师无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无法让学生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知识就很难被存入学生的大脑数据库中。

英语一直都是让很多小学生头疼的学科, 除了学科本身的因素外, 这种困难的形成是否也部分归因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建立, 是否学生已把教师与背单词、抄写单词、背诵课文画上了等号?如果教师能够暂时放下自己的身段, 成为学生学习的学伴和陪伴者, 也许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命力, 我们的学生就不会谈英语色变, 而随之带来的, 也许就是他们对英语课的喜欢和英语成绩的进步。

二、耐心等待, 适应孩子的学习步伐和节奏

大脑工作法则第三条——每个大脑都不同。“大脑的各个区域在不同人之间以不同的速度发育, 我们总是希望一定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年龄达到, 然而我们总是看到同龄的学生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玫瑰花蕾, 可能每个花蕾开放的时间早晚不同, 但是最后开放的那一朵玫瑰花和最先开放的那一朵同样美丽。”也许, 在我们的教学中, 就是少了这么一点静待花开的耐心, 我们总是在没有足够输入的情况下急于让学生输出, 如同一个农夫埋下一颗种子, 每天都要挖出来看看它是否发芽了。如果我们对那些学得比较慢的学生不管是从行为上还是言语上, 都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 不再给予他们关注, 那么, 很多小小的玫瑰花蕾, 在英语学习这片土壤上, 还没来得及开放就枯萎了。

大班教学没办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不能有所作为。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分层教学和评价——改变单一的任务形式, 给出若干个可供学生选择的任务。例如, 在读完一篇文章后, 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水平选择复述文章内容、表演故事、概括大意, 或读出他喜欢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 或针对文章内容表达他想表达的想法。

三、课堂活动设计多样化, 遵循适度原则

大脑工作法则第四条——大脑不关注无聊之事。“听众会在讲座开始的10分钟后走神, 不过你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引用一个富含情绪的事件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成人的注意力尚且只能保持10分钟,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如果你发现课堂上孩子们开始走神了, 也许并不是因为你的讲解缺乏吸引力, 而只是孩子们的大脑工作极限到了。为了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 你需要变换活动方式, 猜一猜、听一听、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

当然, 活动形式也并非越多越好。笔者也曾经看到过有的小学英语课堂活动形式着实丰富, 一会儿唱、一会儿跳、一会儿演……课堂气氛看上去很活跃, 学生也在积极参与, 但却是花哨有余, 实效不足。学生的注意力倒是保持了, 但却早忘记了前面做了些什么, 学了些什么。而且, “研究表明, 一个人如果在工作过程中被打扰, 那么他需要比原来多50%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不仅如此, 他出错的几率还会增加50%”。因此, 为了不干扰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堂上的活动形式不宜过多, 更重要的是, 不同的活动形式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目标要一致。

四、深度加工, 帮助学生记忆

大脑工作法则第五条——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钟。“那些能够预测学到的东西是否能够在日后被记起的大多数事件, 都发生在学习的最初时刻。我们在学习的最初时刻对其编码越精细, 记忆就越牢固。而学习者对呈现给他的信息越是侧重其含义, 对该信息的编码就越精细。”这让笔者想起我们的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单词时, 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一个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费劲心思, English就是“应该累死”, Good morning就是“狗的猫腻”, schedule就是“四环车堵了”……这样的记忆方式也许暂时帮助学生记住了单词的拼写、发音, 但是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丝毫不涉及单词意义, 根本不利于学生对词汇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 要想真正掌握一个词汇, 仅仅知道其音、形、意远远不够, 还需要知道它通常与哪些词一起使用, 在句子中的位置如何, 在什么语境下使用, 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词汇的意义才能做到, 而且最好将其放到段落中、文章里、情境下去学习。教师在讲授某一词汇时, 可以多列举些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的例子, 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 学生就会将这一新的信息与大脑中储存的某个信息建立联系, 对信息的加工就更容易, 记忆就更牢固, 日后顺利回忆其的概率也就越高。

五、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大脑工作法则第六条——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使长期记忆变得更加可靠的方式是, 将新的信息逐步输入大脑并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温习这些信息。”如果我们想一劳永逸, 想通过一次性地多记忆几遍所学的知识来防止遗忘的发生, 恐怕多半会失望。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如果我们在遗忘发生前有意识地以某个时间间隔去复习所学到的知识的话, 遗忘的发生就会推迟, 直至我们牢固记住这一学习内容。

小学英语教师总是希望通过让孩子一次性抄写某个单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以达到永远记住单词的目的, 但是记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学生不但没记住这个单词, 还心生抵触。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学习方式, 间隔性地对一批单词进行复习, 开始时每天复习一次, 然后每隔两天复习一次, 逐渐加大复习间隔, 记忆效果就会比集中复习好得多。如果这种复习并非机械记忆, 而是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的, 效果会更好。

六、运用多种感官, 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大脑工作法则第九条——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我们的感官已经被进化成协同工作的模式, 例如, 视觉影响听觉, 这意味着同时激发各个感官可能会让我们学习得更好。”有研究表明, 相对于仅运用单一的感官形式, 同时运用视觉和听觉, 或者视觉和触觉进行学习, 学习效果会提高几十个百分点。学习者调动的感官越多, 其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就会越深入, 越精细, 日后可供回忆的线索就会越多。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同时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动作等各种信息输入形式, 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看到某一个单词时, 赋予其一定的意义, 如想象其形状、颜色、气味等。这样一来, 对于学生而言, 每一个单词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 学生的记忆就会更牢固。

七、充分利用图画, 丰富信息输入

大脑工作法则第十条——视觉是最有力的器官。“视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占去大脑一半的资源。图片可以让我们获得最好的学习和记忆, 书面或口头信息做不到这一点。”研究表明, 如果一条信息以口头方式呈现, 72小时后进行测试, 人们只能记得其中10%的内容。如果在口头呈现的同时附上一张图片, 那么测试的结果将提高到65%。这启示我们,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 尤其是在英语阅读课堂上, 应该提高图片的利用率。小学阶段, 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毕竟有限,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 如果辅以图片, 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而且, 图片提供了大量文字所无法承载的信息, 可谓“一图胜千言”。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图片不同于动画。研究表明, 如果图画过于复杂, 或者过于真实, 都可能干扰信息的传递。所以, 在英语阅读课上, 教师还是鼓励孩子认真地体味文字和简单的图片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比较好。

八、注重性别差异, 因材施教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 篇8

使我真正认识到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已达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培养数学能力,同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然后刘教授又给我们教师往往按照成人的理解以及思维习惯来看待学生的学习,容易将“现成的结论”告诉(教)给学生并加以大量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既不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又易使学生遭遇人为的障碍,从而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接着通过“加法初步认识”以及“减法初步认识”为例,分析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的思维过程,以及教师应该设计哪些“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并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

案例1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显然是对所教“结论”的巩固和强化。由于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用加法”“3加2为什么等于5”都非常抽象,而且教师的理念是“刚才我已经’教’了现在你们就应该会用”,没有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此抽象的结论仅凭教师告知“一遍”,学生怎么能准确地“复述”呢?显然这样的教学是“教与练”,是“告知式的,缺少学生自己的感知、质疑、争论、思考与体验。

案例2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开放性”活动。通过学生操作,创设能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再次感知“减法模型”,然后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算式”的共同之处,抽象出“减法”,从而理解减法的意义。由于教师对“减法”的定位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抽象概括出其“模型”,因此当教学中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时,教师能成功地诊断出学生“争论”的本质所在--减法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关注的是抽象的数量关系而非现实意义。但学生的学习不能直接“背诵”抽象数量关,必须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并在质疑、争论、举例以及教师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下来学习。学生经历的“过程”非常充分,因而能够认识到减法解决的就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甚至有的学生能够感悟出“数和算式都太神奇了”。

让学生认识到“加、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模型”,并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非常重要。果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认识,那么就不能抓住教学中的生成。例如,在案例1中,有学生说“就好比马路上有车,或者……”,是否该学生想说的就是“3+2=5”不仅能解决“鸭子有多少只”,还可以解决“马路上有多少汽车”或者其他的“求和”问题?由于教师并没有将“加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就没有抓住学的生成。相反,在案例2中,由于教师认识到“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因此课堂就能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水果是否等于汽车”,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算式真神奇”。这样的教学就不单单是教计算了,而是对计算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带来学生对数学的积极体验--算式真神奇!

读《我教小学数学》有感 篇9

读《我教小学数学》有感

碧莲镇中心小学  徐仙乐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新课程理念”等一系列的名词被追为时尚,与之有关的书籍也像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在这些书籍中我最喜欢李烈老师编著的《我教小学数学》,它让我深知要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刻苦研究与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找到了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符合的要求。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的要求

如今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利而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要以“爱”为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充满对学生、对学科、对事业的爱,才会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符合时代的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高标准地去“教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对于回答失败的学生,应给予弥补的机会,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获成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居高临下”,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认真听取学生的各种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赏识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有时学生精彩的发言恰恰是问题的根源。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从自身找原因,采取“内归因”的做法,而不是去指责、埋怨学生。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学艺术和言行,努力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获取学生的信任。这正是新时代的教师应遵循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要“以爱育爱”,努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以爱育爱”是本书阐述的中心之一。教师只有对人生、对事业、对学生爱得真诚、爱得执著、爱得深刻,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的感染、情感的迁移,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以自己爱的情感培育学生爱心的途径,即称之为以“爱”育“爱”.书中列举的 “第一印象不可忽视”、“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出错’是‘权利’”、“站到学生中来”、“亲师才能信道”、“数子不如奖子”……都是以“爱”育“爱”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做法。在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摆脱“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看作是生命交流的过程,用满腔的热情去尊重、理解、支持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且能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真正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育人工作相结合,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悟到工作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感受到教师工作的高尚。从而更爱自己的工作,并会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自己从事的事业。

三、立足新课标,能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

“以会教会”是本书阐述的另一个中心。新时代的教师要出色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势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素质,尤其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这就是“以会教会”.新世纪对学生的“会”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会”的内涵自然也就更丰富了。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要有专研、发掘教材的能力,要能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例如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教师应创设内环境,激发“生长点”,即积极做好知识准备工作,激活旧知识,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对于较难理解的新知,应选好“突破口”,联系生活,化解难点。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主张低起点,高终点的原则,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重视解题策略,寻找最佳方案。让孩子们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四、能从实践中探寻合理的教法

理论总是来自于实践,而又必将回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擅于从实践中去探寻合理的、适应所教学生的教法。比如,对学生作业本的使用,可要求学生写上“日期”、“作业出处”,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不准单用草稿纸。这样能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还可培养学生做事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无以规矩,不成方圆。(www.fwsir.Com)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对事业的负责、对孩子成长的负责,是一种爱的表现。又如,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具体的,知识点之间又常常是有联系的,通常称为“知识链”.对于知识点和知识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进行引导,使所学的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和应用,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再比如,作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除了掌握生动、亲切的有声语言,还可以适度地运用无声语言。这是因为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思维往往需要的是一种静静的环境、无声的氛围。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声的、深刻的思考空间,教师应做到(1)话不能太多。(2)时间要给够。(3)减少无意识的干扰。(4)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如果课上能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呈现一种有动有静的美,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美。由实践中找到的理论是有根据的,是站的住脚的,是不同于空中楼阁的哲理论述,是新时代的教师可以模仿,可以参照的可靠依据。

五、相信学生,正确运用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公民,在小学阶段要为孩子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不仅仅是要他们学好数学。事实上,学校里往往会看到语文、数学、英语不相上下的孩子居多,而有偏科悬殊的孩子居少。所以孩子的广泛爱好,有助于其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科学习,自然也有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在孩子成长中教师也应该帮助他充满信心,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创造条件,让不同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体验不同的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做到正确的评价每一位学生。教师的评价要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要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爱,要让学生看到希望,从而产生动力。对于学困生要给予适时的“不错,有进步!”;有的孩子解题方法新颖,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对于错误较多的同学也别忘了写一句:“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误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种适时适度的评价既能让学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势头,又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的情。

可见,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应该时时刻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去影响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爱学习、爱生活,引导他们为自己的将来去奋斗、去奉献。当教师认识到这些必备的要求,并付诸于行动时,一定会得到一种满足感,会让自己看到人生的价值,进而升华为对事业、对人生更执著的爱和追求,这正是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 篇10

1.正反比例

正比例与反比例在小学数学中是常常见到的, 同时其也是最基础的函数关系,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部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 学生能够了解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和成正比例量的含义, 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有总价、数量和单价;路程、时间和速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等。 而后在绘制图像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比例关系中两种量的变化是有持续性的, 两个量可以取图形上任意对应的数值。同时, 学生可通过正反比例的关系, 在有坐标系的方格图上进行画图, 通过一个量的值估算出另外一个量的值。

2.计算公式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就要求学生会一些正方形 (体) 、长方形 (体) 、圆 (圆柱) 等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 这些计算公式是运用解析式表示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如圆的周长与半径的一元函数C=2R; 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是长与宽的二元函数, 如S=a × b , C=2 (a+b)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周长是长宽高的多元函数, 如S= (a×b+a×h+b×h) ×2, V=abh等。 这些计算公式给学生带来多元函数与因变量关系的感受。

3.统计图表

统计图有折线与条形统计图。 通过统计图可以展现出数量变化的方向;表示数字的变化趋势, 常使用折线统计图, 其可以让数字的变化显得直观与全面。 因此折线统计图可作为函数表达式。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中, 气温变化可用通过折线统计图表示, 通过折线下降的倾斜程度反映气温的变化程度, 让学生对气温变化观察全面。 滴水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折线统计图表示, 可以观察到滴水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还可以扩展问题:比如1小时可以浪费多少水?滴水量和时间的关系是什么?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可见涉及的范围较广。

4.用字母表示数

函数解析式常常以字母表示, 利用字母体现数的变化关系与规律, 所以用字母表示数很好地体现了函数思想。 如:苏教版五年级教材第99页例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的直观操作, 先让学生用乘法算式分别表示摆2个、3个、4个三角形所用的小棒的根数, 再通过对题中数量关系及所列乘法算式共同特点的分析和比较, 引导学生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并尝试用乘法算式表示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 从而体会到a×3既表示摆a个三角形所用的小棒根数, 又表示所用的小棒的根数与摆出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从而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特点。

5.运算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运算也是教学中的一部分。 在运算中也有着许多函数思想。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里, 利用运算使学生认识加法、减法、乘法口诀中的规律。 高年级通过小数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6.对应关系

函数的思想中, 有着变化和对应的关系。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里, 用事物与模型进行教学, 可以使知识更直观, 并让学生明白其的对应关系。 例如正方形, 其边与周长属于一对一的关系, 在长方形中, 其的周长、长和宽属于多对一的关系, 在统计图里, 数据对统计图上的点, 都是非常抽象的, 而这些抽象关系, 都是数学里所体现出来的函数思想。

7.图形 (数) 的排列规律

在新课程数学的数与代数中, 探索规律是其核心内容, 而发现规律也是一个模式, 因此, 可以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在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里, 这些规律有着各式各样的变化模式, 例如:利用图形的周期性排列、颜色变化规律、边数变化, 相邻数的规律等。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列与排列的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再用字母表示。

通过实践, 笔者发现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渗透函数思想的素材众多, 关键需要教师精选一些具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 将看不到的知识进行挖掘, 充分展现出来, 善于发现函数的利用价值, 将数学知识充分渗透到函数思想中。 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函数的基础知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 有“变化”地方都蕴藏着函数思想, 它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 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 在函数中, 其他表达方式非常多, 由于其变量概念非常抽象, 还有一定的逻辑性, 这也会加大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因此学习函数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有相关的研究发现, 其实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函数思想渗透, 是非常可行的。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 其辩证逻辑能力不强, 对函数的变化与联系似懂非懂。 这时, 教师应对教材深入分析, 通过掌握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 进行知识链接, 通过渗透函数思想, 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函数思想。

为了让函数思想渗透得到落实, 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的, 函数渗透是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的, 是在长期的学习中理解的一个过程, 通过长时间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 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而在这个过程中, 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一次机会, 加强函数思想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让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更好地衔接。

参考文献

[1]王小霞.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7:36+38.

[2]张丽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思想的渗透[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3:52-57.

[3]种洋洋.函数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赤子 (中旬) , 2014, 03:323-324.

读《小学数学教师5项修炼》有感 篇11

原创: 黄少锋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

作者简介

李 玲 玲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追求“愉悦、简约、厚实”的教学风格,致力于培养“让孩子带得走的能力”。提出“学会自学、学会画图、学会讲数学故事”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喜欢课堂,课堂也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喜欢教学、读书、记录、研讨的教师生活。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想要成长,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本书作者结合自身从普通老师成长为全国名师的教育教学经历,以案例式的方式展现她20多年的数学教学智慧,提炼出名师成长的5项修炼:读懂孩子、理解数学、有效研究、追随智者、全面学习。

本书是一线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必备书,也可以作为数学教师培训用书。

第1项:读懂孩子

“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保证和基础,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对于教师的成长也大有裨益。

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应该是能够读懂学生,从学生立场出发看待知识,进行教育的,这就要求我们把读懂孩子作为首要的一项修炼,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既要蹲下来,又要看得远。

第2项:理解数学

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数学是让人越学越聪明的学科,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是既“有营养”又“好吃”的美餐。这样的回答就够了吗?不,远远不够。也许,对这两个问题的追求永远不可能有完美的答案,但就在追问并用实践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离真正的答案更近了一些。

第3项:有效研究

什么是研究?什么是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做而且能做的研究?孔凡哲教授说:“我们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于伟教授说:“深入地思考就是在做研究。”研究,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职业幸福。

第4项:追随智者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徳智。追随智者是一线教师快速成长的关键和要点,其本质、核心在于“主动寻找专业引领”。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正是这些智者,用他们的经验、智慧,在失落的时候给予鼓励,在迷茫的时候给予点拨,在成长之时给予喝彩。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停下脚步,并走得更好。

第5项:全面学习

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与呼吸一样重要而有自然的事情,因为学习是教师精神成长的必经之路。学习,可以带来教师视野的融合、带来人生经验的增长。一位善于学习的教师,一定会深谙为师之道:教师的微笑、耐心和睿智,永远是孩子心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读后反思

读着玲玲老师的书中文章,如《陪着你们长大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多量出一些好孩子》、《今天你给了学生什么面孔》、《别急,慢慢来》,《多还孩子一点自由》……原来文章中的孩子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我们教的孩子嘛?原来孩子们都是一样的。

这学期由于工作调动原因我加入一所新学校,和我一样新加入的是我班那42名外来务工子女,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在孩子们第一天进校园前,就将教室打扫的干净整洁,布置板报,将书本包装成礼物,手牵手带着他们逛校园,让他们喜欢来学校学习;我在教室后面墙壁上贴满孩子优秀的手抄报,数字书写等作品,与孩子们一起欣赏这些优秀作品,让他们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在图书角放满适合孩子们读的绘本、图书,跟孩子们一起看书,然后分享读书心得,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我给孩子们上整理课,手把手的教孩子们如何整理书包,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愿意花两节课让班上每一位孩子上台发表自己班干部竞选演讲稿,因为我觉得敢展现自己很重要。虽然我班孩子相对于其他班孩子好动,没有其他班孩子安静,但我相信孩子成长需要时间,而我要做的是把握他们走的方向不偏离轨迹。我要和孩子们成为朋友,让孩子们喜欢我和像我一样喜欢数学;我要孩子们的童年里有我和数学,我的生活里是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充满欢声笑语。让孩子们愉快的学习数学,不是我教授了孩子多少知识,孩子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们自发的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其实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去年4月时读过一遍,犹记得读后我还在遗憾,遗憾对当时的孩子很多方面都没做好,之后虽然不断调整对待那些孩子的态度与方法,但书中的内容却渐渐淡忘,现再重温一遍,发现它其实已经在影响着我。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读《小学数学趣题探幽》有感 篇12

年前还在上班时,一日下课休息间,忽发现数学老师的桌子上都多了一本《小学数学趣题探幽》,问同事此书从何而来,大家均说是领导所发,再看书的封面处写着“王树仁著”,下面还有“临西县教育局”字样,当时我想这肯定是教育局联合王树仁老师出的一本教学专著,心中随有敬佩之意。近几日,有友人送我一份《冀南文学报》,在读了王树强老师的《小学数学趣题探幽・序》之后,方知此书是王树仁前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而自费出的一本教学专著,倍感钦佩有加,故写此文以赞之。

一、自费出书,高风亮节

王树仁前辈,已是步入退休颐养天年的老者,正需大量的储蓄来养老,以备不时之需。可是钟情于教育的他,却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养老钱中挤出钱来出书,这种不计个人得失、高风亮节的品格让人敬佩,让人不得不竖指称赞!

二、业精于勤,心存高远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一个人如果想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必须从小事着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甘平凡的人,他高瞻远瞩,心怀大志,注意平日点滴的积累。1983年,王老师在育才小学(一完小的前身)任教,当时他所执教的小学毕业班有53名学生,其中43名学生考入我县名校一中,81%的升学率轰动全县,王老师也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园丁”。后来王老师又任临西镇校区教导主任,曾有校区工作蝉联十连冠的荣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度。任职期间,王老师仍旧不忘钻研剖析数学难题,他细心记录下了平时的.解题思路,写下了心得体会发表在国家期刊《小学数学》杂志上。如此精于事业的人,实在是让我等后辈望其项背而自顾不及。

三、钟爱教育,杏坛留名

王树仁前辈热爱教育事业,喜欢钻研数学,尤其对小学奥数兴趣浓厚,成果显著。在临西镇每年的备战百优竞赛中,他组织学生集训,精心安排部署,并亲力亲为,带头登上讲台为学生辅导奥数。他乐意享受“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解题过程,并把这些解题过程都写进了他自编的书籍――《小学数学趣题探幽》,还免费送给了所需之人。这种对教育的钟情之恋让人难忘,他是临西教育留美名的老前辈,他的光辉将会照耀我们后来人一路前行,乐圆临西教育发展梦。

四、无私奉献,恩泽后人

古语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活一世,总要为后世子孙留下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王树仁前辈就为我临西子孙留下了凝聚着他全部心血与汗水的智慧结晶――《小学数学趣题探幽》。这是一本开发智力、激发潜能、拓展学生思路的高年级数学成绩快速提升的法器。这是我临西教育的幸事,也是我临西学子的福事。王树仁前辈这种心有家乡、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实在是令我感动,这种恩泽后代的做法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感 篇13

暑期当中我抽了一点时间看了由周日南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学生只要会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就算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明显地表现为只重视传授数学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而在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该如何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一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是对课堂情景的真实的客观描述,并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帮助树立一种观念,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种方法。教学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有效性、问题性、典型性、时代性、具体性等特征。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⒈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积累有不少的病例及医疗方案,一个好的律师也必定收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课堂教学案例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案例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说过:“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很快,很多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真正掌握,很多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当前教学研究很迫切的是要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撰写教学案例就是做这个研究工作,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案例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角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 篇14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曾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曾经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得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之沾沾自喜。结果在浮躁过后,到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直到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她认为: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2、什么是爱学生?爱学生仅仅是笑脸相迎吗?仅仅是不批评孩子吗?仅仅是孩子头发乱了给他梳梳头吗?不是的。爱是尊重、信任、宽容、接纳。最简单的,如何对待学生说“老师,我不懂”?刘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她说:“就拿常见的课堂提问来说吧。如果学生叫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第二种: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思考。第三种,如果不会,就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忘了’或‘对不起,我还没想好。’坐下去就是了,也不用谁来帮。第四种: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谢谢他。试想,这个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他的将是终身受用的习惯。”她还说:“在课堂上,学生无论说对说错,都是他对课堂的贡献,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从小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多么充满智慧的话语!

上一篇:培训学校2019工作总结下一篇:护肤品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