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论文(推荐9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占绝大部分儿童人数的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问题,如办园规模不合格、师资水平低下、管理不正规等,严重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遵循科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管理,提高办园水平;提高师资素质和水平等。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对策;前景
在人的一生中,学前期是人的身心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是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被喻为是整个教育事业这棵大树的“根”,如果根基薄弱,那么整棵大树势必倒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国有大约一亿多的学龄前儿童,而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儿童在农村,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低,发展滞后,存在许多问题,致使这些占绝大部分的儿童正面临着缺乏正规教育的困境。
一、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普及率低,办园规模小,缺乏正规管理
1.学前教育普及率低。目前我国农村的入园率普遍低于城市,有的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幼儿园,而只是设有一年制的学前班,且只招收五、六岁的幼儿,而三、四岁的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在这些地区,学前班也只有一到两个班的规模,儿童入园率很低。2.幼儿园规模小,缺乏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在农村,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活动场地小,有的甚至没有活动场地,而只是一间房,里面摆上几张桌椅就是一个幼儿园,更谈不上音乐室、图画室和玩具。3.管理不正规。目前的农村幼儿园或学前班都是附设于小学,统一归小学管理和领导。没有专业教师负责,只是聘请一些临时代课教师。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教学内容也只限于教授认拼音、认汉字、做算术,每天除上课外没有其它的游戏活动,有严重的“小学化”的倾向。教师只是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幼儿的学习缺少主动性。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普遍低下
1.收入低、待遇不保障。目前,在农村学前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因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农村主要是靠向幼儿个体收费且收费较低,教师工资待遇也很低,每月只有二、三百元的工资,生活艰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他们在各个方面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难以保持稳定,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2.社会地位不高。长期以来,在农村,幼儿教师没有国家正式编制,而只是临时聘请社会人员来任教,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退养的问题。
3.师资水平低下。许多教师学历水平不高甚至学历不合格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和系统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业务知识和能力素质不符合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问题突出,教育目标存在偏差,教学方法也不科学,欠缺有效的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活动不充分,甚至于有的地区农村没有教学研究活动。
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对策分析
造成以上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缺少资金,无法购置一些必要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其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得不到保障,孩子们也没有一片自己活动的天地和属于自己的玩具,不利于幼儿的学习和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二是机制不完善,现在农村幼儿园没有国家正式编制,致使教师不稳定,管理也混乱,收费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规范现象。三是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在农村许多人认为小孩以后会认字会算账就可以了,还上什么幼儿园,再者说了,家里爷爷奶奶也闲着没什么事做,让他们看就可以。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学龄前教育。
针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以下对策:
(一)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要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的幼儿园。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优化学前教育环境,改善农村幼儿园 办园条件,努力配备好保教设施、玩具和幼儿读物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逐步为农村的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遵循科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遵循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持幼儿园教育原则,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
(三)加强管理,提高办园水平
将幼儿园教师纳入国家正式编制,保障幼儿教师在各个方面的权益。落实教师待遇,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退养老制度,解决后顾之忧,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学的管理,注重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四)提高师资素质和水平
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强化专业素质的培训。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招收一些正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毕业生来园任教。加强对幼儿园长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参考文献】:
自黄帝时代在村级设“里”开始, 农村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划设置就一直沿用到清末。春秋分化出家长制的家庭公社, 聚族而居。战国时期出现了李典、伍老管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设里正维护治安、组织生产, 职能很明确, 这样的基层组织模式一直沿用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东晋时, 出现了“村”的概念, 村作为自然村, 和“里”这种行政组织交叉并存。唐代“村”成为了基层的行政组织, 设有村正, 平民皆可担任。宋代王安石变法中出现了保甲制, 十家为一保, 保以下为甲, 每户一人轮流为甲头, 主要职责是管理甲内事务。保甲制一直沿用到清代。
在漫长的时间里, 中国古代村治的基本内容基本上没有质的改变, 尽管在形式上有不同的称谓, 但村民自治的方式却从未改变过。在这些村级自治组织内, 宗祠和乡绅称谓主导性力量, 他们依靠自身的影响力来处理乡村事务。我国现今的能人治村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民国开始, 政府加强了对基层农村的管控, 乡民选举的模式开始出现, 一些县乡选举自治的法律也相继出台。随后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一些进步人士在村一级进行过各种改革和尝试。但乡绅和宗族治理仍然是乡村自治的主导。
马克思在援引一份关于中国村社制度的调查报告中说:“从远古以来, 这个国家的村民就生活在这种简单的地方自治的形式下。村社的边界很少变动, 虽然村社本身有时候受到战争、饥饿和疾病的损害, 甚至变得荒无人烟, 但是同一个名词、同一条边界、同一种利益、甚至同一个家族都世世代代的保存下来。村民对于王国的覆灭和分裂漠不关心;只要村社仍然完整无损, 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是受哪一个君主统治。”
解放后, 人民公社制度出现, 农村社会被纳入到国家体系当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行政权力逐渐从农村社会中撤出, 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的混乱秩序, 使得村两委登上历史舞台。这里的村民自治还是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而且出于行政管理便捷高效的需求, 地域上通常一个行政村往往是有不同的自然村组成, 这些自然村是由原来的宗祠、家族和同姓聚居而形成的, 由之前的生产队和小组转化而来。
90年代初, 我国取消了公社和大队, 导致了国家权力重心下移, 即乡镇行政地位不断加强, 村两委走上历史舞台。但是村级自治的角色定位仍不明确, 村委会作为我国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其主导力量还是源于政府指派, 农村的财政大权和决策权由乡镇决定, 它们或多或少地充当着国家行政体系的行使主体。
2 我国农村治理的现状
乡村社区治理是国家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处于转型时期, 在这样一个危机高发的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矛盾普遍存在, 并且容易转化与并发。从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说, 我们绝不能采用被动应付的态度, 而应重点应对, 积极化解。只有这样, 我国农村改革的结构矛盾才能顺利化解, 奠定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纵观当前我国基层农村治理模式, 治理方式、治理历程, 就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治理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治理主体过于单一。
政府在农村治理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政府组织作为农村社区自上而下的唯一领导主体, 几乎掌握了所有资源和权力。在农村治理中, 政府是领导的单一中心, 独自承担着领导重任, 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农村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 以认同和归属感为特征。目前, 我国农村社区的范围一般指行政区划内的村民委员会辖区, 在独立性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性方面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农村社区的治理主体过于单一, 其群众性和民主机制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管理手段仍以强制性的行政、法律方式为主。
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对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垄断性和强制性的管理, 政府通过对组织与资源的控制来达到治理的目的。对于作为管理对象的农村社区来说主要是接受和服从。
2.3 农村社区治理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我国现行的农村治理是在理论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起步的, 治理结构存在争议, 价值取向、分析框架甚至基本概念都很不成熟, 造成各地实践缺乏理论先导, 各自“摸石头过河”探索的艰难局面。
2.4 村民参与农村社区活动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 简单粗暴的行政区划不能激发村民的集体参与意识。
由于参与的主动性差、农村社区意识不强、整体素质偏低, 村级自治的热情和能力都普遍偏低。村民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治理关系为依附与庇护关系。村级事务的公开性、透明度仍然十分有限。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明确了对社会组织的态度, 肯定了社会组织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的作用, “推进政事分开, 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关于社会组织管理方面, “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 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 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在有关农村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自我管理方面,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3 小结
综上所述, 本文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回顾与反思, 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治理过程和治理方式。通过研究探讨可以得出, 中国的农村治理是一种由政府主导、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农村治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政府行政管理的的一些手段, 如政治动员、经济激励、精神鼓励等在治理过程中同样适用。但无论是在我国的改革时期还是建设时期, 农村治理的主要手段都是教育与合作, 是农村民主发展的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曾芳芳.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构建与实践理路——基于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困境的解析[J].理论研究, 2008 (05) .
[2]崔晓芳.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9) .
[3]曾芳芳.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构建与实践路径——基于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困境的解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5) .
[4]吴理财.中国农村治理60年:国家的视角[J].探索与争鸣, 2009 (10) .
[5]向俊杰.农村治理的政治文化分析——对建国以来政府与农民关系的历时性考察[J].学术交流, 2007 (09) .
农村金融;农民收入;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2; 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18-02
一、农村金融发展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
1.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
首先是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其次是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再次是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后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吸引资金。
2.农业银行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
所谓“三农金融事业部”就是在农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下,对三农业务实行条线管理,块块经营,单独核算这样的模式。农业银行对三农业务实行事业部管理有利于为三农业务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因为农业银行的业务是同时有城市和农村的。如果不进行隔离,且不在体制上专门做出安排的话,资源肯定要向城市倾斜,会挤占农村这一块。
3.农业发展银行地位得到巩固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经营管理。这对于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农业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4.邮政储蓄银行加快网点改造
近几年,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稳步发展,逐步走向集约化、商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道路。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加快网点改造,提升县(市)网点功能,积极探索发展小额贷款业务。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截至2009年末,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目前,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5.5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2亿元,分别占其贷款余额的36.2%和50.4%。
二、农民收入增长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实施各种惠农政策,致使我国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持续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133.6元升高到2008年的4760.6元,增长了4627元,年均增长收入高达154.23元。
2.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放缓
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农村居民人居收入增长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第二阶段是1985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在波动中缓慢增长。第三阶段是1991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上涨很快。第四阶段是1997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速明显下滑,且明显低于前三个阶段。第五阶段是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一改前一阶段的颓势,开始有了上升的趋势,但是年均增幅也仅仅为12.69%,这个增长幅度只是第一阶段的2/3,第三阶段的1/2。可见,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大大放缓。
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均收入不仅差距在扩大,而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在逐渐缩小。即,不管是从绝对收入水平,还是相对收入增长幅度进行比较,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都要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4.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较大比重
在我国,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在我国农民的收入组成部分中,虽然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正在逐渐上升,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性呈现减弱趋势,但是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部分数据分析,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增长幅度逐年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着较大的比重。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并不乐观。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在近年来却取得较大进步。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上,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凯,李磊宁.我国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7(3).
[2]高勇,标楚,凤楠,兰园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2008(12).
[3]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4]陈水英,原淑玲.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6(4).
[5]杨小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09年12月.
[6]孙立刚.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8).
作者简介:
商业 斛技
根 据 赛 迪顾 问研究 显 :示 1 2年, 我国 物 网联产 业市 场 规 规划 我 国。发展物 联网 ,体总 战略就是 以技 术创新带动 产 业发 展 ,0 O 达模到 20 元0 。 至2 1 ,年 我物国 联 网体 市整 场 规模将 达 到紧 跟 际国物 联网产业 和技 术发 展 步 ,脚加强物 联 前沿 技 术网 研 的 亿 05
0
570Z 0" , 元。市f场前景远将远超过算机计 互、联网 移、通信动等市 究。 析分 国我物联 网 业 发展产的 优 势劣 势 ,确 明物联网产 业上下游
场 。 国庞我 的 大人1 数基以及 相对健 全 产 业的体系 , 为国我物 联网 的 企 业地的位 、作 用和 互相关系 ,促 基础进 施设 的建设 以及 后续配 3: 套 策政 制 的 定物。联网 的 展 发终最 是就 要应用 到 活生的 方 方面 面, 产 业提 了广 阔 的供展发 间。空 ( )界物 联 网产还业处在 发 展 初 4世期国等 已 在经许 多方面 运 用物了 联 网技术 , 全球但 技术 的准 标尚未统 一
而 健全
的 法 制仅不 物联 为网 发展提供 良好 的秩 序, 时也可 同以 物为
从 全 球 的 物 联的网 发 情展况 看虽, 然 有些 国家譬 如 本日、美 网联发的 提展保 供 障。 2尽快建 独 立立自主 的物联 网 准 标提 ,高 我国在 国际物 联网领
。
我
的物联 网起 步国较 ,早世与界 联 物网发展 于处同一平水,
域
的 语话
权并 且 有 拥国物 际 联标准网 制 的定要重 语 权 话虽。然 核 心技在 术 方面 在计算 、机互 网 联的 两次信 息 革命 中 ,正是 由 中于国 在 国 际相 薄 对 弱。但 业产 展发较 成熟 ,为 有能 成 为可来 将联 网物标准 产 、标 准 制定方面 微 的话弱语权 。从 导而 被致 动。 在物联 这网次 信息革 业技和 术的输出国 。 我 国发2展物 联网的 劣势 .
( )核心 技术乏自 主识 产权知 1缺
命中, 我 们 定要一 吸取教训 ,尽 快建 独 立 自立 主物的联网标 准协。 调、合 国整内相 关标准 组 力 织量, 快加 制定和健 全符 合 我 国国 的
情各 物联 类网技术标 ,构 准建开 放架 构的 联 网标 物体 系 。准要 与既 国
物联 网技的术 涉 及传 感 、到射频识 ; (D F、一 编统码、 信 通际 标 同步准 推与 兼进 容并, 且还 保 持 自 要的核己 竞心 争力, 开核发 R  ̄)I I J络 等网技术 , 其 中, R 和I传 感 器技 及 其 产术 品最 为关 键。 我国 F D 心 技 术 ,开 国 际拓市场 ,将 中国自 的己标 准 入渗 他 其
国家 的物联 网 在 低频 I FDR高频、R I DF较比 成熟 ,但 9 %上超 高频以R I 片芯仍 发 中展。积极去与参国标际准案提工 ,力作争主制导物联网定际 国0 DF 然依 靠进 ;口而物 联 网 另的核 一产 品传 感器 心信及息 处理 芯片也 一 标 ,以准掌 产业握 发展 的 主动权 ,提 升 我国在 物联 领 网 域的国际
直竞 我是国 联物网 业企 短 的 。板
争
力与话语 。 权 3加 核心强 术 技的研 与应发用 . 加 强 物联 网 心 技核 术 的主自 发 研实 现, 术创技新 。 我 国 在
(物 )术 标技准缺 失2行业全 球 不 少国家 以及 际国组 织 已制 订出 RI 应 用 标 准 , 如 FD的
E
gC o、aMAgoa、 / OU、均I 在我 已推国 广 用 :应而 我 联网心核 技方 术 面,远远 后落于 美欧 日等国家 ,要 加研快 、突发 破 Pbll I b l lS D R 国标I准 今 仍至 未有统 说 一 ,这 是 制 法我 国物约 联 网发 展 关 和的 握掌一 批物 联网心核关 键 技术。 点重发 展端 高传感器 、智 能 传 感FD 键因素之一 。 虽然 我早国巳 发布 了 中国射《 频识 ( F ̄D技 政术策 、超高频器 RI J) RI FD。大等开展力物网国际联国合内 ,作其取华精 去 白 书 皮 ,指 出应》该 制定 合适中 国 情国的.技 标术 ,准但截止 至 目 前其 糟粕 , 集成国 外 内进先 技 术和优 势 品 ,产推动物 联 产网业规 模化 止 为 ,国中的 R I产 业 是仍一片 混 乱。 国 内 联物网统 一标 准 系 体 发展 F。 D
的缺
失使得 目前,很厂多家仍于处各自战为状的,态法进无行有效 分 工 协作 。 影响 个整产 业 规模 化发展 。的 并 随且 着外国 标 的准逐渐
4将 联 物设网备的 造制 与引 进纳入严 格的 监管 控 制 . 物联 与相 网关 的 设 备及以 技 都 必 术须纳入 管理。各 个 环 节都
透 渗 我并大国规 模 用应, 我国的标 准制 将定会 来越 被越动。 随着物 必 进须行严 news/558D3EEFE003EFD0.htmL格 的 监控 管理,严 禁物联 网 家商 在物联 网备 设留下后 中联 网用 应范 的 围不断 大 扩。标准 范 规不完的善将 导致 整个 物联 网 产 门 。应 尽 当将 快联物网安全 纳 法入制 建 设 建 立,出 台相 关 法律的 法
业 混乱的
。
规体系, 明有关部确和门物联网商的家权和义利务 确保,联物 的网
安 使全用 。
( ) 链业发 不展 衡 均 3 产美 和相 比国, 国内物联 网 业链产完 度善 上还 在 着较 大存差距 。
5提供效有政地支持策, 建立有利区于
域协作共和享体制机的
.一
我国 在 物现 网联展 发处尚于早 期 起 阶步段, 产业链 比较 薄 ,弱 务 业制 式模 仍不 够 熟成 ,商业模 式 、 业产 不 成熟链问 同题样 约物 制 网产
业 联发的展 。
是在
资方面金提支供持, 如比研科持支、基设施支础持、
贷
款 持 支等 等各种 形式;二是在 区 域 、企 业发 上展提 供支 持,像 供提
同 应 时该 善完 有利于 区域 协作和 共享的 体机 制 ,制建立 物 联网 所 以, 在联 网物感传技术 推 的广初期 ,功 能 一单,价 格 高 是难 以 昂公 共服 务平台通。过 搭建公 服共务平台 ,探 索 完 和物善 网联展发 的避 的免问题 ,很 难形 成 大 规 模的 用应 如。何打 推破广 期初用 户成 在协 调 机 制。 同时策 引政 导重点 发展区 ,域 形成相 竞互 与争合作的 关方 本 的壁面 垒从而 打 开场市是 前当联物网 应用发 展 的首要 题 。 问 安 全息问 是题物联 网推 广的关键 问题 信
系5,优 胜劣 。 汰
() 户
使用成本 较高 4用 物 网需联要 物将与 物过通互 联网 连起接 并来且 进 行控 制管 理。
新
设备 贴 以补及 低降 入门槛门 ,税 减免 税等等。
参文 献: 考
[ .
,华 ,张张 益.平1 云 陈】关 我 国物 联于网 产业 发的 和展建 .议科 2 30 2 ) 0 0 中 中当,任 何物 品 的相 信息关 都会被 记 录在标 签 中, 不断并发 射 信 技管 与理研 究 .1, (0 【熊 】 三 炉. 国 展发 物 联 的 网对 策 和 建议 .技 管 理 研 究2 我 科. 息 因此.。如何确标保物的签有者个人隐私不拥受犯便成为射侵频 所
.1 , ( 211) 04 3别技识以至术联网推物的广关键题问。如果府和国外政企合业作, [ . 光辉. 国 联 物产网 业发展态 势 分及析 建 议 技创 . 与 新生 3 王 】我 科如何 确保企 业商 业信 息 , 国家机 密等不会 被 窃取 也至关重要 。所 以
在物 联网的设中建,首先要求RI 签预标嵌先入关相的物品 F D
2 0(
2) 0 在 这 点上 。物一 联 网的发展不 仅 仅是 一 技个 术题 ,问 有可更 能涉及 产 . 力11 f 孔】 晓波 . 析 中 国主 要城市 物 联 网发 展现 状 .动通 .4 浅 到 政治移 法 律 国家安 全 问题 和。
、我 国物三 联产网业展发的对策建议
1和 物 定 联战网 略划规、产 政业策 相 关 、律法 法规 . 制 从 国 家战略 规划 层面对 物 网联产业各 方 面 个的内 容进 界行定和
信0., 51 2 3 1( 1)
『. 5刘婧 , 杨冬晓 府.在实现 联物网 程 中过的 策对问 研题究 . 政1 西 安邮 学电 学院报. 1,( 2 01 4 0 ).
社会学院 103班 58号 李荣强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我国有着占全国人口绝对比例的农村人口,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提高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求破解策略,以确保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经费投入;教育管理
一 何为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当代语境中的农村教育应该是一种发生在农村、同时面向农村和城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中国现代化及和谐社会的实现而服务的教育。农村教育实施中要处理好面向城市和面向农村的关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结构关系,工具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关系。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上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的作用。
二 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的农村教育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实行了多项倾斜政策,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大幅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教育事业虽然总体上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基本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尽管是初步的,广义上的实现)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制度。
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约占九亿人,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然而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然而,就是在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农村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 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近几年来,国家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比如 2001年,2002年,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87%,3.19%,3.41%。也就是说,2001年比上年增涨了0.32个百分点,而2002年却只增涨了0.22个百分点。
而且,从数据可以看出,教育投入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很小。在有限的经费中,真正落实到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更是少的可怜。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自然不会太好,许多小学不要说现代化设备,就连基本教学设备都难以满足,甚至维持正常教育运转的资金都奇缺。
这主要原因在于:东部、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越是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就越高,越是经济和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就越低,我国政府对东部教育的经费投入与中西部的教育经费投入就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一直都是城市高于农村。目前,不少贫困的农村地区为了使“普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负债累累;有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经费,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设备非常差,校
舍、课桌椅破旧,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无法保障,更不用说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配备了;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因缺少资金,无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由“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之后,许多人认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到位,是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而实际上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和各省对教育提供了巨额转移支付资金。但是,由于没有明确对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额,仅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给地方财政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一些地方政府又把国家下拨给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经济薄弱地区的政府,其财政情况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也无法解决,这就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从而使我国农村教育更加发展落后。
(二)农村师资队伍不强,教师素质偏低
我来自贫困山区,这点我深有体会,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教师大量由乡村向县城、城市,由西部地区向中、东部地区流失,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工资待遇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有较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再者,农村教师学历达标情况不理想,是农村教师总体质量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很多拿到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实际教学水平与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高度。有些地方从小学选拔部分教师到初级中学任教以弥补初中教师的不足,而小学教师的不足则依靠大量学历较低的代课教师来弥补。这样,一大批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代课教师走上了小学的讲台,而一大批学历不合格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初中教学岗位。这导致农村许多地区中小教师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更是十分缺乏。更让人担忧的是,在我国许多贫困偏远山区仍然存在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教师的现象。
(三)适龄儿童受教育不平衡,家长认为孩子读书没用
在我国许多贫困偏远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一方面,由于受某些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允许,重男轻女现象还很严重,许多家庭让男孩子去上学,女孩子在家做农活,导致女孩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男孩,造成农村地区男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工资偏低的问题,这些年,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民纷纷离开乡土,投身“打工潮”,很多家庭认为让孩子上学没用,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出门打工,导致许多适龄儿童有书不能读。
四 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建议措施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问题外还有其他原因,只是我认为上述是主要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改善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仍然是个非常艰巨而又刻不容缓的问题,但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基本的几点:
(一)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国家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问题是在这些有限的教育投入上,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对急需经费的农村学校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我国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人均GDP在县与县之间甚至相差数十倍。建议国家对农村贫困地区现行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进行调整,建立一种有别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的相对集中的新的分担机制,即实行中央、省、县、乡四级共同分担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新机制。新机制的核心是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时的分担责任,可以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比重,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建议尽早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因此,要把经费问题作为作为重点,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改善学校设施,可以放宽私人办学来弥补农村教育投放的不足。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所致。因此,怎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关键。
(二)调整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的工资待遇是保证教师队伍稳定以及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调整教师队伍就必须解决好教师的工资问题,对于教师的工资问题,可以采取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的办法: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部门负担该省省级贫困县教师工资中超出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那一部分;而对于经济发展最薄弱、人口稀少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工资,则可采取全部由中央和省级两个部门共同负担的办法,采取有效措施补发旧欠工资和补充地方性工
资及津贴,确保农村教师人心稳定。教师工资应与地方公务员工资同步,实行财政统一发放的办法,每年年初即从县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及时定额到位;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进一步上移。在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基础上吸引教师到农村工作,重视农村教师素质培养,国家可以通过采取必要措施,各级政府制定出可行方案,吸引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解决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对现有的在职农村教师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农村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二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采取得力措施指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成才。尤其是对参加提高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有困难的老弱教师,更要创造条件,提供载体和平台,促进他们为适应课程改革新要求自动加压、主动提高。五是立足长远,继续办好师范院校,延长学制,培养一批潜在素质优良的后续人才,以备将来补充教师队伍。六是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七是从短期着眼,提倡农村学校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通过以上措施,促使全体农村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加强农村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三)继续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在我国,农村孩子在享有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权利方面的“待遇”远远低于城市的孩子,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书读能够读好书,整体提高国民素质。这里所说的待遇主要在于农村家庭个人问题,调整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政府应该加大法律强制力度,让那些有书不能读的孩子和没书可读的孩子都能上学,通过强制性既可以提高入学率,还可以提高国民教育素质,通过强制性来改变农村落后的观念和思想,从而改善农村男女适龄儿童入学不平衡的现象。
除此之外,还要协调东西部教育发展问题,改善城乡的教育差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远程教育的发展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这应引起有关部门与领导的注意:远程教育要执行“东西联动,开发西部”的战略方针。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政策导向,鼓励东部沿海各大名校的远程教育向中西部发展。“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在短期内都很难消除东、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差距。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农村教育政策倾斜,则差距会更加拉大。因此,必须在坚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则的前提下,依靠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从中央到省政府,在以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经费为主体的各项教育经费投入上,比现有倾斜力度还要加大,宁愿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城市建设速度,也要优先考虑农村教育发展问题。要从各地农村教育网点调整的实际出发,对农村教育的师资配编总体上放宽比例,以减轻农村教师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同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中西部远程教育实体进一步发展。
总之,我国农村教育还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发展,希望国家能尽量解决好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在2001 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教育对策探索》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成因,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提出科学发展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建议.认为要实现农村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首要的是要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建树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创建农村家庭教育新格局.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福建工程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7(5)分类号:G4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纵观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经济方式转型的核心因素是产业升级和就业转型,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则在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教育又是影响我国剩余劳动力转型的重要因素。可见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的“双升级”问题,本文研究将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的“双转型”,从而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与之对应的职业教育层次和水平。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存在的困境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不断提升我国农民职业素质的同时,则更多面临着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招生难,生源不足。由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围,大部分农民工由于难以承担教育费用,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造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没有足够的生源进行培训,其办学的经费来源不足,办学机构发展困难。二是农村职业教育交互性差。当前,很多高职学生毕业以后,其技术和素质依然难以满足岗位发展所需,同时也造成我国“技术教育”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普通教育”难以实现交互发展。三是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多是来源于县级以下的地方财政或者个人力量,二者的资金财力有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资金瓶颈。四是我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起步晚,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的经验不足,校企合作的规划化不足; 并且目前我国还未出台完善的校企合作政策。五是农民在就业中实现转型的难度很大,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仅仅实现的是低质量的转移,大部分劳动力只有“拼苦力”才能获取工作收入,还没有实现高素质的转型。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
( 一) 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以培育高素质的全民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应农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构建的基于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既能满足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育所需的新型农业人才,又能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新的路径或方案。
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表现在: 创新模式分为入口和出口,呈现“哑铃式”状态,在职业教育发展入口是进行生源的拓展以及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费用进行分担,核心在于培育技能型人才,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升级; 另一端为本模式的出口,即实现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互式发展,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农民就业转型。
( 二) 创新模式的关键要素
1. 生源拓展
招生难是影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生源紧缺一方面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 另一方面,造成我国农村职业办学经费来源失去依靠,办学的积极性受阻,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受阻。关注社会上的成人教育可以发现,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大量的成人不得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获取岗位资格证书; 如果将这部分成人教育纳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范畴,将会解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瓶颈。因此,笔者构建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建议将初中未升学的学生教育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范畴,这部分学生年龄一般在15 岁以下,尚未达到法定的社会劳动年龄,因此,应该对其教育进行硬性规定,从而使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
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可以实施“校校直通车”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对口招生”; 另一方面,可以将其招生对象面向社会,从社会上的中等教育在职学生中选拔或者从各类职业培训中选录。
2. 投入分担
从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经费来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为农民,农民收入低,经济来源有限,承担职业教育学费的压力很大,造成很多农民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现状。针对此问题,笔者建议,应该建立健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分担机制,即中央、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分担模式。笔者构建的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如下: 首先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免除农民学生的上学费用问题,对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并建立奖学金制度,对成绩好、素质高的农民学生给予教育奖励。
从教育经费分担来看,我国县级以下的政府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对农民职业教育投入经费的承担压力较大,不能全部承担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来源,但需要部分承担; 由于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中央对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承担大部分; 由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正面的溢出效应,在提升农民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企业和社会也会得到教育提升带来的正面溢出收益,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承担部分农民职业教育经费; 还可以采用社会办学、募捐、资助等形式,从社会各界获取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经费。
3.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动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而普通教育则是一种学术教育,两种教育之间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本就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长久以来,我国对这种教育实行割裂式的发展现状,对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必须及时纠正该种错误做法,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动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动式发展框架和机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人才毕业以后,既可以考虑走向社会参与岗位工作,也可以继续参与职业教育的下一个通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互动发展,实现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有机结合,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未来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4. 农民就业转型
本文构建的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仅强调农民就业,更强调农民转型,这是我国在劳动力转型道路上存在的最大不同。当前,我国实现经济方式转型一方面要实现产业转型; 另一方面,要实现就业转型。产业转型要求未来需要多技能的劳动资源参与就业,以适应产业转型对新型农民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农民就业转型则表现为长久以来我国农民只有依靠“低技能”“拼苦力”才能获取收入的现状得以改变,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农民只有不断加强自我技能培训,才能满足岗位所需。作为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学习农业相关的技能,还会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不断学习非农业技能,例如,办公自动化、建筑等,农民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新的就业转型。
5. 校企合作制度化和法治化
国际在校企合作上的经验十分丰富,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也很多。实践证明,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校企合作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上均采用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式,例如,美国政府就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与工商企业进行合作,采取各种优惠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合作或办学,例如,兰德公司就创立了自己的职业院校,从而培育适合公司业务发展的职业技能人才,其中包含很多高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人才。
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还是企业和政府之间实现双赢的重要纽带,企业可以根据公司业务特点、产品工艺流程、新技术投入和应用现状等,委托职业院校培养对口的订单型人才。职业院校接受企业的“人才订单”,构建人才培育“订单方案”; 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对合作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当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时,可以及时向职业院校的专家发出疑问,协同攻关。
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还可以培育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采用“校内学习+ 企业学习”的方式,分阶段、分内容进行理论的实践应用,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当前,国内关于校企合作的办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国内的校企合作水平和层次远远不及国外,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规范还不健全,笔者建议我国校企合作应该尽快走向法治化和规范化,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从而为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提供合格的农民工人才队伍。
6. 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和外部性的特点,因此,社会、企业各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是必然的,正是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该种特性,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职业教育传统的发展历程上,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单位为各级教育管理委员会,由于各级教育管理委员会是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管理的政策和内容服从于国家意志,在实际上可能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主体,即农民职业技能培育的发展需要。
在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下,笔者建议在我国地级以上的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农村职业院校之间成立一个中间组织,即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隶属于教育管理委员会,对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 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代替教育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承担本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管理工作; 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由地方教育专家、地方企业家、社会教育管理专家等组成,接受同级教育管理委员会的任命和领导; 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对本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规划,根据本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农村经济和职业教育互动、协调发展对策,筹划本区域内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资金,进行职业教育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三、结论
构建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关系着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尤其值得探讨。本文基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双转型”的背景,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产业和就业“双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并对其关键的六个因素,即生源拓展、投入分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动发展、农民就业转型、校企合作制度化和法制化、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等进行阐述,得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下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何乙庆,张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0):4-9.
[2]马爱林,刘桂智,郭立昌.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5(4):4-5.
[3]王文娟.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6):4-6.
关键词:农村经济;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计算机逐渐走入农民家中,信息化建设成果十分明显。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导致农村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相应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经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电子商务在农村开展工作受到了严重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看来,加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优势
就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来看,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特点,其一,农业人口和交易机会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并且农民生产的大量谷物、肉类、水果以及农副产品在交易、消费过程中,自然创造出大量的市场交易机会[1]。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增加,消费能力也在不同步增长,所以说农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不需要投入过大的资金,低成本运作更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交易成本的降低,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有效规避市场供过于求而产生的商品堆积管理费用,还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支付成本,并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相应的物价水平同城市存在明显差距。诸如,在农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能够大大节省店铺租赁费用。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劣势
首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理念较为自后,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对于电子商务这种新兴观念认知水平偏低,未能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有所提升,市场上信息的流通仍然存在较大的障碍,致使很多地区的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居民,认为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一种虚拟化的改变,同自身利益没有一丝关系,甚至认为在农村推广电子商务可能带来新的经济风险[2]。与此同时,农村企业更加注重实体交易,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更多是停留在服务实体交易方面,认为电子商务并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城市化建设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理想,很难有效满足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如何能够更有效的推动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必然选择。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个人因素,并不希望前往农村发展,种种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长远生存和发展[3]。与此同时,农产品自身消费特点,并不利于电子商务活动开展,多数农产品由于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所以存储和运输成本较高。此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大范围开展,据权威数据调查显示,中央电台卫星频道在农村覆盖率为89.4%,广播实现全范围覆盖。伴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规模不断增长,在2012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5亿,占全国网民的32.5%,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一)提高农村群众电子商务认知水平
为了能够更快、更有效的推动我发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转变农村消费群体的观念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工作推广力度,不仅仅是要借助传统媒介进行宣传,还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优势,在乡镇地区建立起电子商务宣传组织,定期到田间同农民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知水平。做好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工作,以农村为基本单位,向周边区域推广和宣传电子商务相关内容,并且由政府部门带头,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和奖励,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经验的推广和分享。此外,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推广意识,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推广成效较为突出的企业,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4]。
(二)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增加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度,扩大覆盖面积。政府应积极同电脑生产商进行合作,对于有意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农民群体,提供更为充足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备保障,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借助现代信息化设备和信息技术来开展电子商务工作[5]。
(三)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城市,所以电子商务在推广工作开展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予以支持,将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集合在一起,在互联网上销售,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大市场和小农户之间的矛盾。建设农户和市场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村电子商务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所以,为了能够更有效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应该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任怀志.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2,39(4):86-88.
[2]于小燕.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导刊,2013,32(12):68-69.
[3]张欣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12(8):140,142.
宋茂华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流通设施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关键词】农村流通设施;现状;意义;对策
农村流通设施主要是指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农民消费品的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的各种基础设施,大致分为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农产品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设施、网络信息平台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流通设施现状
(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⑴农村普遍缺乏市场设施和仓储设施。农村缺乏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卫生条件不好。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没有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⑵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传统的农村公路建设,以集体投资为主。由于投资不足,路面质量较差,使用年限较短,影响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还表现在运输工具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箱式冷藏车数量极少,蔬菜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韩美贵等,2005)。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使用的花卉专用运输车辆的运送条件落后10~20年。⑶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缺乏。多数地方的农村网络建设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虽然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路、通电话,但是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山区较多,通讯设施建设费用很高。农民收入低,承担不起高额的使用费。农村通讯、信息网络设施不足,使用费高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严重滞后
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农村流通类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所占比重不高。这与农村经济、人口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其不对称。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资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偏低。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自2000年来,农村交通运输和仓储等流通设施在全社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所占比重通常情况下大约7%,最高年份的2003年也没有超过10%。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比重近年来呈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不足11%。
(三)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从农产品交易市场看,综合性市场多,产地专业性市场少,产地市场建设较为滞后。这有其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农产品供给处于短缺状况,产地市场建设未得到重视。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产品的供求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上下了较大功夫,而对产地市场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也不少。由于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信息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领域,以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领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排除在外。产地批发市场具有社会效益明显的特征,应将其界定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范围。
二、农村流通设施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广泛开展了有关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需要的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只有当达到一定规模、档次和形成合理的结构时,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到制约作用(娄洪,200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生产两方面。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路、电、水、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上。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主要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美国在全国兴建交通运输设施,为农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流通条件。在欧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扩展到广大农村,村镇几乎都有高等级的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联结,交通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商品流通;欧盟国家大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提供交易场所;欧盟国家还建有发达的市场信息网络,这些都使欧盟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极其活跃。泰国通过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时地传递价格信息,对稳定发展农业和实现农民增收发挥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加强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建立了农产品缓冲储备,加强了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改善农村运输条件,确保农产品及时地运往消费地(廖红丰等,200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越是贫困的地区,流通设施越滞后。农村流通设施是影响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运输等流通设施对市场交易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专业化水平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流通设施的建设对市场交易成本发生重要影响。改善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农产品运输和农村消费品运输,对于解决农产品卖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流通设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农产品流通设施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的头等大事。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分布具有广泛性,但是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13个主产省份。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8个省份提供,超过73%的粮食总产量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13个省份提供。粮食生产区域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与城镇化形成的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和东部沿海集中方向相反,粮食物流量不断扩大,东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区,东南沿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区。据《中国物流年鉴》,2003~2005年跨省区粮食年物流量近1亿吨,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外运量约2650万吨,出口量1170万吨;黄淮海地区小麦外运量1060万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量为1670万吨,玉米流入量800万吨;东南沿海地区粮食流入量4500万吨,进口量800万吨;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量900万吨。北粮南运的大格局对物流设施要求越来越高。
(三)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流通设施对现代产业支撑极其重要。以花卉为例,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是国内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年交易额达10亿元。健全的流通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镇花卉交易中心建设面积达1.8万平方米,批发市场针对花卉产品的特点,配套有装卸区、临时储藏区等,花卉世界内主道路宽敞,周边的公路、航空、水运、铁路等交通设施完备。陈村花卉出口主要通过国通物流城,其投资达2.5亿元。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城乡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对农业的产出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吃好穿好,美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我国奶牛和花卉等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是农林牧渔业增长速度的4倍多。农业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流通设施的要求更高。鲜奶、鲜花易腐,由于流通设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损失,最终导致售价高,压抑消费,影响这些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扩大消费。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运输及装卸搬运工具和仓储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鲜活农产品易腐烂、易受损伤,物流中对装卸和时间等要求极高,要求有配套的设施,包括储藏保鲜库、运输设备、专用货柜、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及其信息网络。如我国果品目前总储量约1200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20%左右,其中冷藏量大约800万吨,产地储量为销地储量的11倍多。
(四)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农民增收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数量多,规模小,卖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与农村流通设施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据资料,北京平谷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流通设施建设相对困难。该县镇罗营乡在国家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在山上种植几万亩果树,由于没有公路,大部分村的果品采摘和运输不得不依赖人背畜驮(昌忠泽,2006)。这种生产和流通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极其低下,无法依赖扩大规模实现增收。
农村流通设施影响农民交易效率和增收的长效机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绿色通道”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五纵两横”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在“绿色通道”内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予以降低或免收通行费,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降低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流通设施是保证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主要应在投资渠道多元化,分市场类别、有序推进建设步伐等方面下工夫。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尽管形成连结居民点、生产地和市场的道路网络;加强农村仓储设施建设,除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外,还应加强蔬菜等保鲜性要求比较高的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此,迫切需要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导和制定有效政策的作用。
(一)应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化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基础条件差,建设流通设施难度大,投资多,回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高,农村融资困难,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因此,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多,依赖市场力量,必然是投资不足。位于广州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通过建设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及粮食专用码头,实现从运输、仓储、加工、检测、交易、集散、配送的粮食物流一条龙运作,可以实现粮食年交易量达2000万吨,这个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共计投资了约23亿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城乡统筹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建设范围,充实建设内容,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比例。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列入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二)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对零售市场,尤其是农村农产品零售市场,当前的重点是加强水电系统、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硬件的改造建设。加大力度规范和整合城市农产品集贸市场,在大中型城市基本消除露天摊挡式集贸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城市,有条件地进行“农改超”试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三)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现货市场培育放在产地好,还是销地好?批发市场既可以建在中心城市,又可以建在农产品主产区。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保障农民谈判能力。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不但可以降低需要农民支付的农产品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因此,应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市场,加快市场设施建设。
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特色农产品基地正在不断形成,为了适应农业这一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基地的建设,急需要在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在产地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市场,更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产品批发市场除了具有明显的交易和集散一般功能外,完善的批发市场还具有信息、仓储、运输、配送、结算等功能。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处于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市场需求,有助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解决。建立起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完善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网和供求信息网,完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设施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并消除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五)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农村流通设施落后,一个重要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政策作用。我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财政上除了国债有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预算内建设资金对农村投入相当少。更不用说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入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投资能力,其他主体也没有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金融机构少,没有融资市场。我国还没有出台过配套的支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金融政策。
因此,国家应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给予直接补贴和利息补贴,对于可营利的市场等设施经营,应给予税收减免,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同时,应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融资,以建成的农村流通设施的使用权等标的物进行担保融资。
金融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很难吸引商业性信贷资金流向农业部门,且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因此,要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资金问题,一要扩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信贷规模,依靠涉农银行,筹集和提供专项储备资金,包括专储收购资金、仓储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体系运行费用等,支持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工作;二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使农村信贷合作社成为农业金融的主导。农业信贷规模与信贷结构方面的措施。农业信贷结构政策是国家为了保证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生产之间实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原则。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从长远看,农业信贷规模政策应当选择扩张性政策,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贷规模也应该相应加大。在信贷结构上应该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品和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流通方面倾斜。
【浅谈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10-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06-14
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01-14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7-04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07-08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7-12
我国农村消费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01-15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01-13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