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劳动合同规定(精选8篇)
大劳险字[1994]124号
各区、市、县劳动局、总工会,市直各委、办、局(总公司),中央、省、直企业:
现将《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望及时反映给我局。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
从事经商办企业、修理服务业、种植业、养殖业、个体经营、租赁等,以及在街办企业、乡镇企业工作的职工直系亲属,不论其收入是否稳定,均属有劳动收入的人员,不能列为职工供养直系亲属。
第五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划分应遵循合理负担,不重不漏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属下列情况的,按以下规定划分:
(一)职工和子女均有供养能力,符合供养条件的职工的配偶,应划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
(二)职工的父母有供养能力,其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姊妹,应划为职工父母的供养直系亲属;
(三)职工有符合供养条件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可同其他参加工作的兄弟姊妹按照合理负担的原则确定;
(四)符合供养条件的独生子女,由夫妻双方商议确定;
(五)有符合供养条件的多子女的夫妻,按合理负担的原则确定;
(六)职工直系亲属,男不满60周岁,女不满50周岁,有劳动能力的,虽没有经济收入,也不能列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
(七)职工既供养父母,又供养叔父母、伯父母(几房共一子),生身父母可列为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或职工可选择其中一父一母列为供养直系亲属;
(八)夫妻离婚后,子女按照法院判决给哪方的,即列为哪方的供养直系亲属;
(九)夫妻一方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另一方再婚,随其父母再婚的子女,按新组成的家庭,重新确定供养关系,原划定的供养关系终止;
(十)夫妻一方因工死亡,无论另一方是否再婚,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关系不变;
(十一)职工因某种原因失去工作,无经济收入的,其供养直系亲属可以变更供养关系;
(十二)职工的祖父母、孙子女符合供养条件的,可列为职工供养直系亲属;
(十三)未尽情况,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确定。
第六条确定为职工供养直系亲属享受以下待遇,至失去供养条件时为止。
(一)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因病或负伤医疗时,其普通药费和手术费,由企业行政负担50%;
(二)在职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死亡时,由企业发给丧葬补助费:
1、供养直系亲属年满十周岁以上者,按企业上月平均工资的50%发给;
2、供养直系亲属年满一周岁至十周岁者,按企业上月平均工资的三人之一发给;
3.供养直系亲属年龄不满一周岁者,不发给。
(三)职工因工死亡或因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后死亡,按规定发给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费、丧葬费和定期抚恤费;
(四)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按规定发给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生活救济费、丧葬费和定期生活救济费;
(五)享受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和生活救济费人员,可继续享受国家、省、市规定应享受的价格补贴,但不享受半费医疗待遇。
第七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在特殊情况下的劳动保险待遇,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职工畏罪自杀的,其供养直系亲属不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二)职工在1979年6月16日以后,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子女,不享受供养直系亲属的劳动保险待遇;
(三)职工经批准停薪留职期间,其供养直系亲属停止享受劳动保险待遇。停薪留职期间,只要职工向单位缴纳了足额劳动保险费,其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四)职工因工作调动,在到调入单位报到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时,其供养直系亲属劳动保险待遇,应由调入的单位负担;
(五)夫妻离婚法院将子女判给女(或男)职工抚养,其子女即为女(或男)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不再享受男(或女)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劳动保险待遇;
(六)职工应征入伍后,其供养直系亲属继续享受企业的劳动保险待遇,如提干或转为志愿兵后,即停止享受;
(七)职工被判刑或劳动教养期间,停止其供养直系亲属的一切劳动保险待遇。判处有期徒刑缓刑且仍留在原单位工作的,其供养直系亲属可继续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八)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被判刑或劳动教养,在服刑或劳教期间,不能享受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劳动保险待遇;
(九)职工被派出国援外、外派劳务期间,其供养直系亲属仍享受原单位劳动保险待遇;
(十)职工因病休假超过6个月、离岗休养或厂内待业的,其供养直系亲属继续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十一)职工受留用察看处分期间,其供养直系亲属仍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十二)职工在收容审查期间,其供养直系亲属仍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第八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确定,实行由职工个人申报,企业审查登记制度。职工填写《供养直系亲属申请表》,同时交验其他直系亲属所在单位出具的《直系亲属供养关系情况证明》等证明材料,经企业审查,并填写《直系亲属供养关系情况证明》等证明材料,经企业审查,并填写《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登记卡》报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按以下分工进行审定:县(市)、区(不含市内四区)属企业,由当地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定;其它企业,由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定。因享受供养直系亲属待遇及划分有争议的,须报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定。
第九条职工不提出申请,视为自动放弃其供养亲属的有关劳动保险待遇的权力。企业未执行本规定,导致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关系漏办,由此影响职工养直系亲属应享受的劳动保险待遇,由企业负担一切责任。
第十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确定后,原则上不再变动。因故确需改变供养关系的,由职工个人提出申请,经企业审查,并持《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登记卡》和有关证明材料,报原审定部门重新确定。
第十一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失业去供养条件时,应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由单位予以注销;属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应报原审定的劳动行政部门注销,如不及时报告并继续领取待遇的,一经发现,追回其冒领的全部金额,并处于相同数额的罚款。
第十二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登记卡》,由企业负责管理。职工调动工作时,此卡转到调入单位。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登记卡》,由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第十三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比较复杂的工作,各级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指导;各级工会组织应加强监督检查;各企业要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审查、登记、管理和待遇的支付等有关制度,切实做好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日常管理工作。
旅顺口区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而驰名中外, 尤其是近年来,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迅猛。而在这背后, 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队伍在默默地无私奉献着——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水利知识和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这就是许茂忠领导下的旅顺口区抗旱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抗旱中心) 。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 因其地理位置特殊, 部分地区海水倒灌严重, 降雨节点分布不均且比较集中, 旅顺口区在春季经常是十年九旱, 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今年, 旅顺口区则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雨, 使相当一部分的农田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这对于许茂忠和抗旱中心来说, 更是一场技术与信心的考验……
抗旱保收, 造福一方
抗旱, 在一般人看来, 就是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或减轻因干旱而造成的损害和损失。而实际上, 抗旱中心所要从事的工作却远远不是这句话就能够概括的, 因为其还肩负着整个旅顺口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无论是新建塘坝集雨、水库加固除险、河道治理, 还是节水灌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都能看到抗旱人的身影。
2001年, 抗旱中心正式成立。从事水利工作近40年的许茂忠便被委以重任, 做了“当家人”。10多年来, 在他的带领下, 抗旱中心共勘测、设计、施工小型水库加固除险、防汛度汛应急工程15座, 塘坝、挖塘截潜工程61处, 节水灌溉工程65处, 人畜饮水工程58处, 集雨工程34处, 电控电动化工程设计6处, 河道治理工程83处, 屋檐集雨工程设计并施工120户;小流域治理 (含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9处, 共搞各类工程验收报告及决算书160多份, 小型水库安全鉴定19座;为旅顺口区所辖的长城等8个涉农街道周家村等39个行政村撰写大连市旅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扩初设计等30个项目单位, 涉及39个村。得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 为实施工程项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 为实施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夯实了抗旱工程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辖区内的北大河大潮口地下水库维修改造工程资金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许茂忠通过多方工作, 取得局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 对大潮口地下水库进行维修改造。通过对水库的拦河坝、防汛路、机房周边等项目的改造修复, 确保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对改善库容库貌及周边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水库维修保持经常性、长态化打好基础。
抗旱中心自成立以来, 连续多年获得区委、区政府颁发的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奖牌, 2012年度又被评选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许茂忠本人在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先进工作者, 2007年被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称号, 并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 还多次被评为省市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先进个人。
未雨绸缪, 提高意识
面对荣誉, 许茂忠坦然一笑:“我不能说我不珍视这些荣誉, 而且我承认这些荣誉很有价值, 不过我从来没有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因为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去奋斗, 荣誉只是证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大家认可。”
近40年的水利工作, 这足以证明他一直在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关于抗旱, 他认为最大的关键就是节水——这也正是抗旱中心不断开拓创新和为之努力的目标。
许茂忠介绍说:“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使农田、水、化肥严重流失, 土壤板结, 同时形成农药、化肥污染, 对土壤质地和农作物产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实施节水灌溉, 如采用微灌技术, 可直接把水和肥料送到植物的根部, 不仅能够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改善土壤的通气性, 而且使土壤肥力明显提高, 同时也减少了污染, 从而保护了地下水源, 防止因人工子系统的建设而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 使地下水位在满足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时, 符合生态需水要求, 有效地减轻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恶化状况。”
因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 农民认为漫灌能使作物得到更好的水分吸收, 像滴灌这样的节水灌溉方式, 在地表看不见水分, 农作物能否充分吸收水分, 很值得商榷。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抗旱中心多次到农民家中进行宣传和现场试验, 让农民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来更好地理解节水灌溉方式的科学和便捷。同时, 也为农民解决了其他技术上的难题。像这样的公益性活动, 抗旱中心还举办过很多, 得到了当地农民的一致认可。
此外, 抗旱中心在技术、消化、创新、推广及技术改造工作中, 创造性地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 充分利用塑料膜及其他硬覆盖工程集雨效率高的特点, 创造性地把大棚上和其他硬覆盖建筑物的集雨收集起来, 引入人工平塘内, 作为农业灌溉的补充水源, 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为解决水资源严重贫困的地方找到了一条捷径, 为发展保护地生产, 发展农业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连旅顺口区抗旱服务中心主任许茂忠。
开拓创新, 服务群众
“大树扎根于沃土, 高楼立足于基石。今天的抗旱中心能够取得这么多的成就, 是和当地的农民支持分不开的。”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劳模, 许茂忠时刻谨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许茂忠除了带领抗旱中心解决农业干旱方面的问题, 更是发挥自己的钻研精神, 做到干一行, 爱一行。在大连市软环境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中, 抗旱中心与时俱进, 转变作风, 不断提升水利技术向高端化转型。除做好正常工作外, 还重点搞好凤凰山、老虎沟、隋家等8座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并组织和强化水利专业施工队伍, 对上述水库进行加固除险施工, 到目前为止已全部高标准, 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在今年7月份的多次连续强降雨中, 抗旱中心也经受住了考验。许茂忠带领全体抗旱人放弃节假日, 认真检查每一座所建水库的大坝和附属设施, 确保水库安全;深入田间地头, 帮助农民排涝。经过大家一个多月的努力, 所建设的水库无一出现渗漏、塌陷、毁坝现象, 确保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许茂忠说:“我们从事农业抗旱服务, 就是要为当地的农民服务。我们要主动地深入到群众中去, 真心真意地和老百姓交朋友, 把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作为一名老党员, 我要积极地响应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 带领抗旱中心全体员工坚持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 忧群众之所忧, 解群众之所难, 真正地为老百姓做实事, 切实地为百姓排忧解难;作为一名行业部门的管理者, 我在新时期的管理工作中要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观念, 立足本职、踏实工作、主动面向群众、热忱服务政府和企业。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走群众路线的要求, 才能更好地促进抗旱中心的发展。”
条规变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目前,用人单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谓劳务派遣,是由实际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公司首先签订劳务派遣协议,之后由劳务派遣公司代替用人单位招聘员工进行派遣。
实际操作中,部分单位将派遣用工当长期员工使用,但派遣员工与本企业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社保交费基数差别大,劳务派遣已经“变味”,损害了被派遣员工合法权益。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而二元用工体制下“按身份分配”的现象也被炮轰了多年,却至今未见改变。
201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劳动合同法》是否会给广大劳动者的待遇带来什么变化呢?记者采访了江西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相关工作人员。对方表示,7月1日施行的新《劳动合同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动,重点体现在劳务派遣员工方面,包括他们的薪酬也纳入了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内。
变化一:明确劳务派遣三种形式。
“现在,有一些公司为了节约用工成本,到劳务派遣公司招聘员工,工资大多数都开得很低。”江西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相关工作人员说。根据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新法修正案,明确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工种都能使用劳务派遣的方式来进行,只有以上规定的三种形式才能派遣。”该工作人员表示。
变化二:劳务派遣公司将受审批。
“根据新修改的《劳动合同法》,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劳动关系处工作人员介绍。另外,对于劳务派遣公司还将有一定的资金基础要求,以免市场上鱼龙混杂,在硬件条件上,要求劳务派遣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200万元等。
变化三:派遣员工“同工同酬”。
此次新《劳动合同法》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临时工”也要与正式工同工同酬。江西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市场影响
提高门槛规范劳务派遣乱象,不正规劳务派遣公司“退市”
为逃避责任,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用工单位自己面试招聘员工,却与员工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工的工资由劳务派遣公司发。这种“假派遣、真用工”现象突出。
有专家指出:此前,成立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需要50万元的资本,而且不需要任何行政许可。这导致了很多劳务派遣企业借资注册,拿到营业执照后就将资本抽回,而工商部门又往往对这类企业疏于管理,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这些空壳公司经常“携款私逃”,很难被追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对此,新《劳动合同法》大大拉高了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门槛,并且赋予人力社保部门依法开展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行政许可的权利。有专家表示,新法将有利于规范劳务派遣乱象。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同时,经营劳务派遣公司的门槛也相应提高,其注册资本从原先的50万元提高到了200万元。
此外,新法还界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岗位实施;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应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
江西省一家大型人才市场劳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主要就是修改了有关劳务派遣方面的内容,同时人社部还出台了一系列劳务派遣的新规新政。“劳务派遣形式是许多企业的需求,因为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他们可以更好地明确是否会需要聘用该员工,但是市场上却有一些不太正当的公司,以充当中介的角色,通过派遣来牟取利益。”该负责人说,“相信通过此次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能进一步规范市场,一些小型不正规的公司有可能‘被退市’。”他也希望政府能将这项政策执行下去。
投诉监督
遇问题可拨打12333举报
从现在开始,劳务派遣工的工资如果无法实现同工同酬或是遇到了非法黑中介冒充劳务派遣公司怎么办?记者从人社部门获悉,如果遇到这类问题,可以拨打人社系统统一热线服务电话12333进行举报。江西省人社厅介绍,新《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本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本刊编辑部)
修建性详细规划报批设计要求:
1、各类建筑物从道路红线退缩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筑物的高度、性质、功能以及所处地段道路的级别确定,建筑退用地红线距离应满足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其退线距离不得小于(表1.1)所列值,并同时符合满足城市轨道安全保护区、城市高压线规划走廊宽度(见表1.2)日照、消防、环保、防空、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规定和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表1.1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指标表
表1.2 市区35-50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
2、依据建筑设计有关规定,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群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除已审定的方案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3、城市轨道安全保护区如下:(1)隧道外边线外测50米;(2)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及线路轨道边线外侧30米内;(3)出入口、变电站等构筑物、构筑物外边线外侧30米内。如在城市轨道安全保护区内进行相关建设活动必须征得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同意,并报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4、住宅项目总图涉及挡光影响的用地周边现状建筑物檐口及±0.00绝对标高需由具有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实测后标注于总图上,并经该勘测单位盖章确认。
5、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应按《大连开发区民用建筑设计方案报批办理导则》执行(应同时满足国家其它相关规范要求)。
6、居住区配套公建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相关要求配置。
7、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应按《大连市普通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执行。
8、居住项目要求在用地内规划出垃圾处理点及相应场地(在总图中注明)。
9、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建筑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住宅部分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提供户型比例测算报告)。
10、总图应标注用地平衡表、经济技术指标表、建筑一览表及简要说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具体表格格式见表1.3、1.4、1.5、1.6 表1.3 用地平衡表
4.居住区用地平衡指标参见表1.8 表1.4 经济技术指标表 表1.5 建筑一览表
2、社区用房、物业经营用房位置及建筑面积应在明细表中明确。
3.物业、经营用房建筑面积应为开发总建筑面积的0.7%;社区用房建筑面积按每400M/1000户进行设置。4.建筑密度、绿地率标准参见表1.7 2 表1.6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表1.7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控制指标
10、总建筑面积为地上、地下、半地下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应为总建筑面积扣除地下、半地下停车场、停车库及人防工程中平时用于停车部分的建筑面积。各种设备用房 均应计入容积率。
11、建筑层数分为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低层居住建筑为一层至三层;多层居住建筑为四层至六层;中高层居住建筑为七层只至九层;高层居住建筑为十层及以上;中高层及高层居住建筑中七至十一层并称为小高层。
12、居住小区建筑密度及绿地率控制指标应按表1.8的规定执行。特殊项目依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方案,按表1.8适当进行调整。基地绿化环境景观应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合理设置,绿化种植应以本地区植物配置为主。丘陵、坡地建筑应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就势。挡土墙高度不得超过3米,由于地形坡度因素必须超高的,应做二级或三级挡土墙处理,并做好垂直绿化。居住区内应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最小规模1.00ha,居住小区绿地0.4 ha,组团绿地0.04 ha,且有大于1/3绿地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之外。其规模指标:组团不小于0.5㎡/人,小区(含组团)不小于1㎡/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统一安排、灵活使用。带状公共绿地宽度应大于8米,面积不小于0.04 ha。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基地总平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性标高设计,应合理确定竖向规划,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量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表1.8 居住区建筑密度、绿地率标准表
13、我区重点地段停车位规划设计,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1.9 重点地段停车位设计标准表
14、重复报批项目要附上次审批总图(原件或复印件)及所有相关文件复印件。
15、规划设计必须按照国家及大连市有关规范、规定进行设计,因不严格执行规范、规定所导致的任何后果由设计单位负全部责任。
16、建筑面积计算标准按《关于印发<大连市建筑设计有关规定>(试行)的通知》、《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执行。
17、设计方案经审核同意后,不得变更,因特殊情况如需更改应上报申请,说明必须更改的原因,经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重新报审。
大连开发区工程设计方案 审批办理导则(民用建筑部分)
一、制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大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3、《大连市城市建筑物间距及挡日照处理规定》(大连市政府第17号令)
4、大连市规划建筑设计有关规定(试行)(大规国土发[2004]284号)
5、《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总图制图标准》、《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房产管理文件汇编》等国家及地方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二、工程设计方案报批文件要求
1、《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手册》。
2、大连开发区工程设计方案申请表。
3、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附用地红线图、规划设计条件)
4、土地划拨决定书(划拨项目)
5、方案报批图:1)方案总图8套;2)建筑平、立、剖方案图3套,蓝图A4盒装;3)管网综合及基础数据表3份;4)效果图1套(A1);;5)方案简本2份(内含效果图、总平面图、环境设计图、管网综合图、建筑平立剖面图、)A3纸装订盒装;6)环境设计图纸(蓝图)3套、效果图一套(A1); 7)光盘1份(内附所有图纸和文件)
6、经审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需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
7、建筑面积测绘报告(住宅项目需另行提供户型比例测绘报告)、8、日照分析报告(涉及挡日照问题)。
三、工程设计方案总图规划设计、建筑物设计要求
(一)、总图规划设计要求:
1、总图编制深度要求
1)、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及《总图制图标准》编制设计文件。2)所有图纸需加盖注册建筑师章(管网综合及总平面图除外),且编号应与设计院编号相符;注册建筑师应在签字栏签字,且签字栏必须完整。
3)、总平面图应在近期实测电子地形图上绘制,实测范围包括用地界限内及用地界限外50-100米范围(包括周边城市道路)的全部现状情况,要求能显示出现状及规划道路另一侧的现状建筑。
4)、周边现状、规划道路的高程及路名、红线及断面落于总图上。
5)应标明道路转弯半径、道路中心线控制点的坐标、标高及控 制点之间的长度及纵坡。道路、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无障碍设施、排水沟、挡土墙、护坡应用坐标、相关尺寸定位。6)、周边有规划道路、城市轨道等应同时上报其相应审批过的规划依据资料。
7)、应标注用地红线(有曲线部分的应标注半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交点坐标(每栋建筑物至少2个以上转点坐标),建筑物退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的距离;标注建筑物间距(横向及纵向)。设计方案要求采用大连市城建坐标系统,长度单位采用米制且精度为小数点后两位。8)标注建筑物、构筑物的名称使用功能、外框尺寸、编号、层数、檐口标高; 单独建筑物各层功能有变化的应将所在层数和功能标于总图上。
9)标注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10)总图应按《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要求标注用地平衡表、经济技术指标表、建筑一览表。表格形式详见第2条第8小条。
11)、建筑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时,应将相对于不同高程地坪的室内标高及入口室外标高落于总图上。
2、总平面图规划设计要求
1)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以大连开发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设计条件为依据。
2)总图规划设计应满足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同时应满足城市轨 道安全保护区、城市高压线规划走廊宽度(见表1.1)、卫生视距及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空等其它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2.1)城市轨道安全保护区如下:(1)隧道外边线外侧50米;(2)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及线路轨道边线外侧30米内;(3)出入口、变电站等构筑物、构筑物外边线外侧30米内。如在城市轨道安全保护区内进行相关建设活动必须征得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同意,并报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表1.1 市区35-50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 3)、住宅项目总图涉及挡光影响的用地周边现状建筑物檐口及±0.00绝对标高需由具有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实测后标注于总图上,并经该勘测单位盖章确认。
4)、建筑日照间距应按以下规定执行(应同时满足国家其它相关规范要求)。
4.1)住宅建筑应符合以下要求:
(1)单元户型为三个或三个以下居室时至少有一个居室,单元户型为四个或四个以上居室时至少有两个居室,处于朝向南偏东或南偏西各105度范围内;在此范围内的居室窗数,必须多于该居住建筑全部窗数的一半。
(2)建筑的长边相对时,不小于18米;建筑的短边相对时,不 小于8米,其中一侧或二侧有阳台、客厅或卧室的窗时,间距不小于18米;建筑的长边与另一建筑短边相对时,不小于11米。(需同时满足消防间距、卫生视距要求)(3)新建建筑(含居住建筑及公建)与原有居住建筑考虑卫生视距要求不得小于18米(避免阳台、客厅或卧室的窗互视)。4.2)住宅建筑的日照间距:
(1)低层、多层、小高层建筑的日照间距
① 低层、多层、小高层(7-11层)住宅建筑群体(长边平行有重合面)布置时,对新建及已有住宅建筑物的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6;新建建筑物对遮挡建筑物有夹角时,其与被遮挡建筑物最近距离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6;
建筑朝向不同方位时,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6,极困难地段可采用表1.1按不同方位折减系数换算。表1.2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2、L为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3、本表指标仅适用于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条式住宅。② 新建多层建筑山墙面正对原有建筑物长边时,山墙宽度小于等于 12.5米的,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0;山墙宽度大于12.5米的,建筑物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5。复杂建筑群体布置时(有平行与垂直或非平行与垂直,含低层、多层、高层)无法按①②条核定间距时要求被遮挡建筑物主要采光窗满足大寒日2小时要求(提供日照分析报告)。
(2)高层(≥12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
高层(≥12层)建筑与其北侧住宅建筑的间距,可按照保证在有效日照时间内,建筑物主要采光窗应满足大寒日2小时要求(提供日照分析报告)执行,并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板式高层(≥12层)建筑与北侧住宅建筑平行、垂直布置时,当南侧建筑与北侧住宅建筑主要采光方向在正北侧有重合部分时,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为40米;当南侧建筑与北侧居住建筑主要采光方向在正北侧没有重合部分时,间距不小于13米(同时应满足卫生视距要求)。② 单栋点式高层(面宽≤35米,进深≤30米,一个交通核,≥12层)与新建、原有住宅在正北侧有重合面时,与北侧新建、原有住宅建筑物的间距不得小于40米(不需提供日照分析报告);当南侧点式高层与与北侧居住建筑主要采光方向在正北侧没有重合部分时,间距不小于13米(同时应满足卫生视距要求)(需提供日照分析报告)。③ 多栋点式高层(≥12层)群体布置时,除建筑物主要采光窗应满足大寒日2小时要求外,对正北侧新建、原有住宅建筑物间距不得小于40米。
(3)沿城市主、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30米)新建的多层和点式高层,不考虑其对道路另一侧原有建筑的遮挡日照影响。
4.3)低层、多层、小高层建筑遮挡中小学校教室、托儿所、幼儿园活动室和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及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和疗养室时,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7。
4.4)高层建筑(≥12层)与托儿所、幼儿园主要生活用房的间距,应能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3h,同时应满足与其间距不得小于40米;与相邻中小学校教室、和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及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楼和疗养室的间距应能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2h,同时应满足与其间距不得小于40米。
4.5)低层、多层、小高层建筑遮挡宿舍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2,高层建筑(≥12层)与其间距不得小于40米,同时应保证有半数以上的居室日照标准不小于大寒日2小时。4.6)居住建筑间距标注深度要求(1)居住建筑总图日照间距标注点为南侧遮挡建筑北承重墙至北侧建筑南封闭阳台外皮,日照间距计算点为阳台及楼板±0.00处。
(2)居住建筑北侧阳台及突出墙面的楼梯间部分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建筑外墙总长度1/2的(含1/2),其最小间距仍以建筑外墙计算;超过1/2的,应以阳台及楼梯间外缘计算建筑间距.(3)总平面图中应绘制场地主要采光方向剖面图,并详细标明剖面中建筑物室内±0.00标高、女儿墙标高、地面标高及相关尺寸。
【发布日期】1996-10-24 【生效日期】1996-10-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大连市人民防空设施管理规定
(1996年10月24日大政发〔1996〕97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人民防空设施的管理,促进人防事业的发展,增强城市防空能力,根据《辽宁省人民防空设施管理规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人民防空设施(以下简称人防设施)是指人防工程(包括坑道、地道、防空地下室、具有防护能力的地下建筑)及附属配套设施(包括地面伪装房、管理房、挡土墙、排水沟、专用水电设施、专用碴场)和人防指挥、通信、警报、三线战备厂点等设施设备。
第三条 第三条 凡在大连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含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第四条 市及县(市)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以下简称人防办)是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城市人民防空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人防设施的管理工作。
计委、建委、规划土地、财政、物价、城建、公用、电业、邮电等部门等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同人防办做好人防设施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第五条 人防设施实行谁建设,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开发和利用人防设施为社会服务。
第六条 第六条 人防设施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在编制、审查、实施城区建设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和专业规划时,应当同时考虑人防设施建设。
第七条 第七条 人防设施建设计划由市人防办负责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下达后组织实施。人防设施建设用地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 第八条 人防设施建设(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除外)由人防办负责方案论证、设计审查、施工监督、定额管理、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
第九条 第九条 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应与地面建筑项目同时修建。因地质、施工条件等原因不能与地面建筑项目同时修建的,应按规定缴纳易地建设费。
第十条 第十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建设用地涉及人防设施的,审批部门应在协议期间与项目所在地人防办或人防设施管理单位联系,提出意见报市人防办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未经市人防办批准,在人防工程专用碴场范围内,已建的有碍人防工程功能发挥的永久性建筑,应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在人防用地范围内,修建的影响人防战备功能发挥的临时建筑,要限期拆除。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人防设施的管理单位利用人防工程为社会服务,应向市人防办提出申请,经审批办理登记手续和领取使用证后方可使用。利用人防设施为社会服务时,应签订有偿使用合同。
人防设施是国有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市人防办审核市政府批准,不得转让、抵押和拆除。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已建人防工程的管理单位因破产或与外商(包括港、澳、台商)合资合作,其人防设施收归市人防办管理;经市人防办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有偿使用人防工程,但须按规定进行维护管理并接受市人防办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对平时可以利用而闲置半年以上的人防设施,市人防办应按规定向其管理单位收取人防设施闲置费。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人防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守人防设施维护管理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向人防设施内及孔口附近排泄废水、废气、倾倒垃圾和便溺;
(二)在人防设施安全范围内采石、伐木、取土、埋设各种管道和修筑地面工程设施;
(三)在非专用的人防设施内存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和腐蚀性物品;
(四)侵占、损毁、买卖和擅自拆除人防工程;
(五)损毁和擅自拆除人防警报设施;
(六)随意改动人防设施结构和内部设备。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人防经费属国防经费,必须按国家人防财务管理规定纳入人防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人防经费的来源包括:
(一)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二)地方财政预算拨款;
(三)企事业单位自筹人防经费;
(四)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缴纳的人防工程施工费(即人员工资、福利、劳保用品、零星工具四项费用);
(五)人防设施有偿使用收费;
(六)结合民用建筑易地修建防空地下室的资金;
(七)人防设施拆除补建费;
(八)人防设施闲置费。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有关部门应按财政、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收取费用。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人防办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予以行政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人防设施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市人民防空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15-03-3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助推我市“两先区”建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在连创新创业,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科技人才创业支持、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海外优秀专家集聚5项专项计划及相关配套服务。
第三条 通过实施本规定,做大人才增量、做优人才存量,使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支持具有突出成就的高层次人才120名,培养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上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储备人才660名,支持取得先进科技成果、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带动我市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业人才120名、创新团队120个,引进我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1200名,支持海外引智项目600项,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精英和企业家。
第四条 实施本规定坚持以下原则:
(一)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增强人才体制机制灵活度和人才政策开放度,最大限度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造力。
(二)整体规划,打造品牌。统筹设计,集成现行政策,实施专项支持计划,发挥整体竞争优势,构建统分结合、纵横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大连人才工作品牌。
(三)产业集聚,高端引领。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和领域,引进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发挥创新创业示范作用。第二章 专项计划
第五条 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在连开展创新性研究。
(一)顶尖及领军人才。每年支持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强创新能力、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20名左右。支持人选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等。
给予高层次人才连续2年、每年2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按政策予以配套支持;科研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在连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
(二)中青年创新人才。每年遴选培养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0名左右、青年科技之星100名左右,年龄分别不超过40周岁和35周岁。
获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给予连续2年、每年5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获评青年科技之星,一次性给予1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中青年创新人才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按政策予以配套支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相当层次人才工程的,给予一次性最高1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第六条 实施科技人才创业支持计划。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开展创业活动。每年支持创业项目20项,支持周期3~5年。支持人选主要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人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人选等,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其企业注册时间不超过5年,经营业绩良好且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入选项目在支持周期内,给予总额100万~5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取得社会化风险投资支持的,可给予风险投资总额20%的风险跟投支持,总额最高200万元;获得银行贷款的,给予当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总额最高100万元;创业人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且在连实施,按政策予以配套支持。第七条 实施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以领军型人才或技术型专家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依托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的平台和项目,实施有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水平的创新活动。每年遴选支持创新团队20个,支持周期3~5年。创新团队应有承担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经历,核心成员5人以上且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团队带头人每年在连工作时间累计9个月以上,其他核心成员6个月以上。
入选团队在支持周期内,给予总额100万~3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且市场前景广阔的,给予最高500万元产业化配套资金;产业化项目取得社会化风险投资支持的,可给予风险投资总额20%的风险跟投支持,总额最高500万元;产业化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的,给予当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总额最高100万元。团队核心成员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且在连实施,按政策予以配套支持。
第八条 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面向石化、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金融、期货交易、软件和信息服务、旅游、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行业和领域,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建立大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发布制度。
全职引进符合大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的紧缺型人才,岗位需求程度达到“一般紧缺”以上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享受政府薪酬补贴,每年遴选支持200名左右。岗位需求“一般紧缺”的,补贴标准为10万元;岗位需求“比较紧缺”的,补贴标准为15万元;对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非常紧缺”人才,补贴标准为20万~30万元。
第九条 实施海外优秀专家集聚计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拥有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理念、我市重点产业和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外国专家、港澳台专家及持有国外长期居留资格证的华裔专家。海外优秀专家应与引智单位签订正式聘用合同或合作协议,原则上每年累计在连工作时间不少于1个月。每年引进各类海外专家1000人次,其中优秀项目专家500人次;遴选支持引智项目100项,推广引智项目成果10项。海外专家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立项的,给予引智项目单位最低1:1资金配套支持。获得市级立项的,给予引智项目单位资金支持。对引进专家针对性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解决企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的中小企业项目,每项给予10万~20万元资助;对引进专家层次较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市优势产业健康发展的专项项目,每项给予30万~50万元资助;对引进专家层次高,掌握世界前沿技术,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的重点项目,每项给予 80万~100万元资助。同时,对于引智成果突出,创造效益明显的项目,将在项目研发周期内给予持续支持。鼓励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对引进专家层次较高、成果示范推广价值较大、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的项目,每项给予10万~20万元资助;对引进专家层次高、成果带动作用突出、示范推广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每项给予30万~50万元资助。
第三章 配套服务
第十条 完善“科技指南针”线上线下服务载体建设,建成汇聚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为全市科技型创新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提供科技金融、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创业孵化等专业化服务平台。
(一)科技创新平台。在连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承担建设国家级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的,分别给予200万元和50万元补贴。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建站资助。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协同创新基地,支持高层次人才开展协同创新。
(二)资源共享平台。支持大型科学仪器、分析检测试验、科技文献查询检索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营。发挥“科技指南针”服务平台载体作用,注册会员可免费使用万方数据资源。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可享受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补贴。
(三)科技金融平台。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促进科技与金融合作对接。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资机构。政府首批出资2亿元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技担保、科技风险补偿、科技保险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和支持科技金融专属产品开发和应用。
(四)创业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创业导师行动计划和国家级标杆孵化器培育计划,建立支持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的持续推进机制和全程孵化体系。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科技人才创业项目的,给予20万~50万元孵化补贴;遴选创新型孵化器、创客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业服务平台,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第十一条 及时为符合政策规定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办理落户、居留证件或签证等相关手续。海外优秀专家持非“Z”字签证入境的,如需在连长期工作,可不受签证种类限制,直接为其办理外国专家证和工作类居留证件,其外籍配偶和未满18周岁子女可办理2~5年外国人居留证件。
第十二条 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发放特诊医疗证、开辟就医就诊绿色通道、享受免费体检等方面服务。海外优秀专家长期在连工作服务,聘请单位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的,给予每人每月缴费额度50%补贴;聘请单位为其购买《外籍及港澳台人士综合医疗保险》的,给予每人每年保费额50%的商业补充保险补贴。
第十三条 整合人才公共服务资源,构建宣传、服务和招聘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一)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咨询、落户办理、居留许可、档案管理、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项目申报、企业注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
(二)发挥“海创周”引才纳智平台作用,拓展“政校企”招聘协作平台,与国内重点城市及高校建立信息发布协作体。针对重点产业、行业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需求,定期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国内外招聘。
(三)鼓励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业务,招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连创新创业。每成功推荐一名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一次性给予2万~10万元奖励。设立外埠引才工作站或联系点,符合条件的一次性给予5万~10万元建站资助。
第十四条 围绕高层次人才流动配置、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产学研合作、服务主导产业发展等,推进人才管理领域改革创新。
(一)建立健全人才奖励荣誉制度。设立大连人才功勋奖,授予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队,每3年选拔奖励一次,每次不超过5名,每人给予30万元津贴;选拔市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每人分别给予5万元和2万元津贴;选拔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每人给予2万元津贴;实施“星海友谊奖”评选表彰,获评国家及省、市“友谊奖”的,每人给予1万元津贴。
(二)入选本规定的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及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和项目,予以优先推荐或重点支持;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且符合考核认定条件的,可即时办理考核认定;在市属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发、成果转让工作且符合条件的,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或以个人股份进入科技型企业,经本单位同意,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允许回原单位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其在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期间的业绩,可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依据。
(三)具有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以及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可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原则,实施个性化支持政策。
第四章 工作机制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作配合。
第十六条 市及区市县(开放先导区)要分别建立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保障本规定的实施。享受本规定财政扶持政策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所在单位管理权限或税收征管权限属区市县(开放先导区)的,财政扶持资金由市、区市县(开放先导区)两级财政按照1∶1比例分担。
第十七条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科学设置考评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估。根据绩效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本规定有关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第十八条 建立考核评估与人选退出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评价、激励人才。坚持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规范用人单位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契约行为。对作用发挥不明显或存在品行不端、违法乱纪等行为的,经核实认定,取消对其支持政策。
第十九条 面向海内外宣传推介大连人才工作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突出事迹宣传,营造全社会爱才识才用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规定所称全职引进,一般是指在连创业或与我市用人单位签订不少于5年劳动(聘用)合同,在连缴纳社会保险并取得合法居留手续。柔性引进,一般是指不转入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只与我市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协议,实行季节工作制或短期工作制。
第二十一条 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到北三市、长海县创新创业,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其入选本规定的专项计划。
第二十二条 大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企业博士后人才集聚”、“高端医学人才引进”等重大政策所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连创新创业,比照享受本规定配套服务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高层次人才在连创新创业,同一项目或待遇符合我市多项人才政策规定条件的,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兑现相关待遇。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有关部门负责解释。各区市县(开放先导区)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一)劳动力资源
大连劳动力资源一直稳步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规模逐步扩大,1990年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为379万人,2000年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为444万,2010年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为531万人,比1990年增加152万人,增长幅度40.11%,比2000年增加87万人,增长幅度19.59%。
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如下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10年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得
劳动年龄人口按我国国家标准是指16-59岁的男性人口和16-54岁的女性人口。在人口分析中,通常用劳动年龄人口这一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点)的劳动力资源状况。但鉴于现时的人口统计口径和为便于比较分析,表1中使用的是国际分类标准,即将15-64岁的人口界定为劳动年龄人口。
(二)劳动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连按年龄劳动参与率如表2所示。
(三)经济活动人口状况
经济活动在西方指各种为获取工资或赚取利润以及其他劳务报酬的活动。因此,经济活动人口实际上就是劳动力人口。总人口中除去经济活动人口,其余部分称为非经济活动人口。它实际上是除失业人口以外的各种不在业人口。
数据来源:2010年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长表 (10%抽样) 数据整理得到
1. 就业人口状况。
2010年大连就业人口学历行业分布见表3。表3中提取了大连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全市分年龄、性别、行业大类的就业人口(城市)表”和“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行业门类的就业人口(城市)表”两表中主要信息得到,目的是观察不同行业的从业人数和该行业的所有从业人数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数据来源:2010年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长表 (10%抽样) 数据整理得到
2. 失业人口状况。
从大连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提取按学历区分基本失业情况数据见表4。
三、大连市劳动力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暂时充足,但十年后将可能出现不足
为了便于分析,将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画成方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上数据可以看出,大连十年后劳动力将明显减少,由于5-14岁年龄人口仅是50-59人口的41.72%,完全做不到劳动资源的补偿,5-14岁人口数在十年后将替代现在50-59岁人口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个缺口很大。20-24岁的学生是否在大连就业也不能确定,各年龄段均有流动人口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离开大连,这个缺口将更大,会使大连陷入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劳动分配力度,让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这也势必会有一部分经济活动人口转变为非经济活动人口。
数据来源:2010年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长表 (10%抽样) 数据整理得到
(二) 劳动参与率达到中等发达水平, 但未来可能改变
大连市1990年、2000年、2010年劳动参与率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大连过去30年内统计的劳动参与率结构都呈倒U型,已接近国际上认为的中等发达水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连劳动参与率为70.85%,劳动参与率成倒U型说明儿童和老年人劳动参与率较低,青壮年劳动参与率较高,分析原因是目前大连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家长一般为15-20岁孩子选择的是继续学习,而不是就业,这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好处。而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低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如果养老金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后参加工作的意愿较低,这可能与大连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但是十年后伴随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和人口老龄化,可能会使这种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可能会迫使60岁以上的人继续工作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三)就业人口学历水平还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也有待转变
从就业人口总量上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就业人口的18.56%,而初中及以下学历占就业人口的64.75%,就业人口学历总体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从图3就业人口学历行业分布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口最多,但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最低。制造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虽然为16.88%,但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制造业本身技术复杂,需要高等教育劳动力要多。
从失业人口上看,男、女在失业总数和平均失业时间上无显著差异。大连失业人口中从年龄来看20-24岁失业人口最多,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失业人口逐渐减少,从平均失业时间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失业时间逐渐增加;就学历而言学历较高者无论是失业人数还是平均失业时间都远远低于低学历者。这也说明在现今的就业市场中,年轻、高学历人员比较短缺。
四、解决建议
(一)重视调整产业结构
其一,再就业人口中,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33.59%,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充实到二、三产业中,其二,重点发展劳动力使用较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大量资金投入替代劳动力的使用,减轻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压力。其三,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劳动者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找工作时对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城市正规部门是指那些只要能够加入、几乎所有的人都乐于去工作的部门,它包括政府和大型企业,诸如银行、保险公司、工厂和贸易商行等)的期望越高,如果都希望在这些部门工作,找工作的等待期会加长,就造成了政府越提高教育,失业人口越多,这就需要政府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机构与教育水平相匹配,减少对本来就不足的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二)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吸引外来劳动力人口
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来劳动力,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主要因素是就业机会多。所以政府要创建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才能吸引企业投资建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了就业机会又会吸引更多的外来劳动力,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既发展了经济,又解决了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次,要使外来劳动力稳定下来,还要重视城市建设。政府不但要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还要通过舆论导向形成具有较强融合性的文化氛围,达到吸引劳动力,留住劳动力的目的。再次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其中应该包括有效的职业中介机构,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及良好的政策、法律咨询援助机构,降低劳动者就业成本、改善就业环境。最后,政府可以通过就业情况的实时发布,来促进劳动人口就业。例如,及时公布平均失业时间等,这样可以给失业者一个平均的心理预期,可以鼓励短期没找到工作的人,也可以给长期没找到工作的人以心理压力,促使其尽快达成工作意向。
五、结束语
未来十年大连会同中国许多其它城市一样面临劳动人口短缺问题,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口的老龄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医疗水平的提高及软环境建设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既使劳动力短缺,也不会消除失业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政府都要做好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杜鹏.新世纪的中国人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德怀特.H.波金斯.斯蒂芬.拉德勒.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首先,格式条款由合同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格式条款是由合同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的。传统合同的订立一般均依要约和承诺完成,但在这种订约方式中,合同条款不再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而是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
其次,格式条款具有定型化的特点。一方面,格式条款普遍适用于所有与提供方订立合同的不特定的相对人,相对人对条款内容不能与提供方协商,只能表示完全的同意或拒绝,一般不能修改或变更条款内容。另一方面,格式条款在适用过程中,要约方和承诺方的地位是固定的,而不像一般合同在订立过程中,要约方和承诺方的地位可以随时改变。
再次,格式条款具有附从性的特点。格式条款的提供方多为垄断性企业或者资本雄厚的企业,消费者之所以受制于企业,正是由于该企业的垄断地位及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格式条款提供方一般都是在经济上占优越地位的企业,而相对方则是消费者,在议价能力上双方并不对等。在此意义而言,格式条款具有附从性的特点。
最后,格式条款是一方为与不特定的相对人订立合同而使用的。由于格式条款提供方往往在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并拥有众多的消费者,因此,为节约成本,他们使用了预先拟定的、无须另行商讨的格式条款。为与不特定的相对人签订合同,经营者往往事先拟定格式条款。
对我国《合同法》第39条规定之评析
我国对格式条款的订入规则主要体现在《合同法》第39条第1款中,此条款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法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根据法条文义,我们可以推知该条主要规定了下列三项主要内容:(1)格式条款必须按照公平原则来确定权利义务。(2)提请相对人注意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格式条款。(3)按相对人的要求对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格式条款进行解释说明。在以上三项主要内容中,第一项内容似乎给格式条款提供方设定了一项新的义务,即按照公平原则制定格式条款,当属格式条款之效力规则。第2项和第3项内容要求格式条款提供人仅对免除和限制自己责任的格式条款对相对方负提请注意义务,且无需主动说明,仅在相对人要求下,才须对免责和限责的格式条款进行释明。基于上述分析,可对我国《合同法》第39条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本条未对消费者合同和商业合同进行区分,该条同样适用于商业合同,这对商事活动较为苛刻。因此,该条应当对消费者合同和商业合同进行区分,对消费者合同适用第39条之规定,而对商业合同则适用普通的缔约原则。第二,本条虽规定的是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要件,但它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格式条款,而仅适用于格式条款中的免责条款,或者说它只规定了以格式条款形式订入合同的免责条款的订入要件,这对相对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根据该条规定,其他格式条款订入合同似乎不需要提供格式条款一方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并予以说明;此外,如果格式条款的提供方未履行上述提请注意及说明义务,该格式条款是否未被订入合同?对此类问题,该条款并未提供答案。考察各国立法,一般均不对须提请注意和进行解释的条款范围进行限制。对于消费者而言,其他格式条款依然值得注意,尤其是文义晦涩、专业性过强以致难以理解的格式条款,提供方当然负有提请注意和予以解释说明的义务。第三,订入要件中没有规定相对人的同意。关于格式条款的性质学者一直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它是法律规范,一经制定出来即可以直接适用于合同,根本不需要相对人的同意。如果以此原则适用于实践,可能会给双方当事人一个极不明确的指引。虽说从体系解释而言《合同法》第39条处于合同订立部分,如果当事人不同意,自然不能订入合同,站在没有法律知识的普通消费者的角度上来看,很可能使其不能了解自己有些什么样的权利,从而是消费者合同双方的地位更加不平等。故而,相对于本条规定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宣誓性强但实用性不强的规定而言,把相对人同意作为订立要件规定在此条中更能发挥法律的教育作用、指引作用。
对我国格式条款订入规则之建议
笔者认为,对《合同法》第39条关于订入规则的修订,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对商业合同和消费者合同进行区分,将该订入规则仅适用于消费者合同;同时,取消格式条款提供方须提请注意和应对其说明的条款范围限制,取消格式条款提供方所负说明义务以相对方的要求为前提的规定,加大对消费者保护力度。其次,对此法条的内容进行充实,规定“异常条款”不得订入合同,对提请注意义务的履行规定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从文件的外形、提请注意的方法、清洗明白的程度、提请注意的时间以及提请注意的程度等方面进行规定,使其更具操作性。再次,规定相对人同意作为订入的要件,使得此法条更能发挥行为规范作用,在增强其指引作用和教育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交易相对人。最后,对违反订入规则的格式条款的效力进行具体规定,对该类条款,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不宜一概认定其未订入合同而无效。如对违反提请注意和说明义务的格式条款,可参照其他国家立法,将其认定为未订入合同等。
(作者单位:新华联合冶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市劳动合同规定】推荐阅读:
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09-07
大连大学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规定(试行)06-04
大连市物业管理条例05-25
大连市房屋租赁实施细则06-03
大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细则10-18
大连市残联信息软件平台建设规划09-14
大连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11-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连市西岗区09-10
大连中学校长06-02
大连海洋大学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