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情日记(精选8篇)

民情日记 篇1

水竹中心校余正燕

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刘顺香是初二年级学生水竹乡双旋村,一个文静而漂亮的姑娘。正是由于她的文静,以至于她在上课时也极少发言,有时就呆呆地做着,不知在想些什么。本学期来每次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能及时完成。而且,最近书写越来越慢,成绩也越来越差。针对这个情况,我和班主任决定对她进行一次家访,希望能够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帮助取得进步。

二、处理和解决

还没去家访,刚跟刘顺香说了一下,没想到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看来,她也知道自己自从他爸爸去世后,她学习中的现况,摸清她心里的想法,对症下药,针对她的一些特殊情况,妈妈要多关心她,多和她交流谈心,老师也要如此。让她感受家庭和学校的温暖。放学后我们来到水竹想把村刘顺香家,她妈妈一人默默的坐在沙

发上。看见我们来家访,晃晃悠悠的站起来给我们让座。一进家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黑白照片,简单的家具,一张四方桌,几张椅子,一台很旧的电视可以算是值钱的家当了吧。

刚一坐下,还未开口,这位母亲的眼眶便红了,刘顺香妈妈向我们反映了一些她家的情况:她们本是三口之家,虽不富裕但是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年前张燕的爸爸得病,经过两次手术,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十几天前再次发作,离开了她们母女,离开了这个家。她由于过度忧伤和疲劳,也患病多日。孩子请亲戚朋友照顾,看了她的回家作业,也发现了她作业马虎、学习也不够理想。常常还发现她夜间偷偷地哭,吵着要爸爸--------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同刘顺香学的速度慢、厌学有着复杂的原因,要帮助她除了耐心更需要爱心。让她时时处处感到同学、老师在爱她,关心她!了解她的所想,关心她的情绪,多一个拥抱,多一个微笑,多一次理解,不是强调她作业做得够不够好,不是需要她一开始就要成为最优秀的孩子。她是在该得到理解的时候没有得到理解,是在该拥有老师关爱时没有得到关爱,是在她该得到家长帮助时没有得到帮助。这时作为老师我决定重新出发,从心出发,慢加等待,爱加理解,注意家校交流沟通,让孩子重新找到自己。

家访回来,我马上向街道网格领导反映此事,并为这个家庭申请了低保,让她们感受政府的关怀,在经济上尽可能帮助她们。

并让她帮老师发作业,让她与最能关心同学的孩子做同桌,让她做她期望做得,真诚的发现她的优点,及时表扬;真诚看见缺点,及时指正;对她不责备,对她不发怒。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

三、感想

民情日记 篇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强调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既要求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又要求我们工作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新思路。“民情日记”是以日记为载体, 以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和意见为核心, 以一切为了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基础的对农民群众动之以情的一种农村社会工作的新举措, 是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相联系的桥梁。本文作者阅读了相当大数量的“民情日记”, 对我来讲一个最直接也最深切的感受是:“民情日记”是我国农村实践“三个

一、“民情日记”应运而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情日记”, 一方面是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运动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产物, 是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新形势下的实践和体现。另一方面, 也是当地党组织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 以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为突破口, 切实加强乡镇思想政治建设而开展几次大的教育活动的产物。

“民情日记”应新时期而生, 应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而生, 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实践而生,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民情日记”活动扎实开展具有鲜明的特征

政治原则上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政治原则看, “民情日记”的阶级性就是工人阶级的党性。“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它是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果, 是工人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 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根本要求。

思想内容上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民情日记”活动的开展顺应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通过“记民情———想民心———议民意———办民事——帮民富”的活动拉近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沟通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思想, 帮助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 “民情日记”折射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干部的思想、形象和作风的转变和改善, 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工作方法上的务实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情日记”要求干部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了解情况, 查找症结, 寻找对策, 全面掌握农村的社情民意。既要串干部家, 更要串群众门;既要串示范户、专业户、富裕户, 也要走困难户、贫困户。在串户中, 记民情。记只是形式和手段, 办才是内容和目的。记的事情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才能使我们每个党员和干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民情日记”的这种务实性要求转变乡镇机关的工作作风, 转换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能, 从中也体现出了一种创新精神。

三、“民情日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益探索

“民情日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走来,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具体实践了“三个代表”的思想, 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心社会, “旨主民在义情为生日农产记民力”致的以富实经, 践是济。探建索设发为展中﹃帮助农民致富, 促进农村经济民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发展是党在农村工作, 的中心更是“民, 情日也是情记记””活动根本目的所在以广大农民群众为直。接服务对“民情日﹃日象则, , 听忧民之音贯彻以经济, 思益民之策建设为中心, 兴富的原三记民之举, 办利民之事。乡镇干部下个﹄富门基层, 路探, 维护了社会稳定索了致富办法, 开, 发展了拓了致代是民收入社会主义, 的生产力改善农民生, 活有利, 推动农村于增加农表新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实践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民情日文/﹄时“民情日记先进生产力的发”立足本展要求。徐乡本土, 在新重期“六百”的同时教育农民, 是探索发强要我“民情日记展社会主义农村”体现了马克思新文化的实践。主思国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想农在具体实践和哲学依据, 中的具体运用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村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义认识论决定了、理论联系党的思想路、实线有实事求是践中检验, 真理和发与时俱进, 展真理开拓进。其中取在实, 益践核心解放思。想“民、情日记实事求是”的创新性是思想路, 坚持线的探

的统一了思想与, 实际的符合即坚持了解放, 思想主观同、与时客观索俱进;务实性, 坚持从实际出发, 探

求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即坚持了实事求是。

“民情日记”以党性原则为指导, 加强党风建设, 是探索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政党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组织, 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 归根到底是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 是为人民谋利益还是只为少数人谋私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开展“民情日记”活动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群众路线, 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重要举措。“民情日记”不仅记出了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 而且还记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情”, 更记出了党的优良作风, 总之是记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最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摘要:“民情日记”应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而生, 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实践而生, 是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具有创意的好活动

罗坝镇创新拓展“民情日记”活动 篇3

日前,记者来到罗坝镇淋头村,在村委会门口前的宣传栏,记者看到,显眼处张贴着一张“民情日记”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和二维码。该村妇女主任曾茂端告诉记者,平台开通后,村干部和群众都在积极关注和添加,“大家有什么困难,动动手指留个言,就有镇村干部帮忙解决,多方便快捷”,曾茂端说,遇到年纪大的村民,她还要一遍遍地给他们讲解微信民情日记如何使用。

罗坝镇宣传委员卢彦斯向记者介绍,该镇还利用一年一度的外出工作人员春节茶话会,积极宣传微信民情日记,鼓励罗坝外出乡贤积极关注、支持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定期将民情日记的最新动向以及镇上的动态信息等及时发布、更新到公众平台,保持微信民情日记的持续关注度。

据悉,罗坝“民情日记”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了日常信息更新、大事记、典型案例、微友留言等功能版块,为收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搭建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全新服务平台。为进一步规范微信版民情日记的管理,做到收集、跟踪、落实、反馈整个过程实现无缝衔接,该镇还指定专门领导负责微信民情日记工作,并指派专人具体负责微信民情日记的管理工作,及时查看、收集、记录群众的留言,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分类整理,登记造册,根据问题的性质相应呈送给相关领导负责办理,规定办理时限,最后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留言人。截至目前,该镇“民情日记”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已达上百人,共收集到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18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2个。

2002年,韶关市在罗坝镇率先开展“民情日记”试点活动,要求基层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13年来,罗坝镇的“民情日记”活动从来没有中断过,并在不断地拓展与创新,从网络版民情日记到微信版民情日记,该镇的“民情日记”活动变得更加亲切,更加接地气。

该镇党委书记钟俊锋表示,通过网络和微信平台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但绝不意味着以“键对键”取代“面对面”,最为重要的是“网上察民情、网下解民忧”。微信民情日记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专门管理人员督促问题的解决和落实进度,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到位。对于重大、疑难问题,将专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讨论决定;对于短期内无法解决,或者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及时落实的,及时向留言人解释清楚,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今年2月16日,燎原村有一微友称,他是外出务工的燎原村人,过年回家去了本村的“长围”,发现长围周边出现了很多脏乱差现象,给游客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建议在长围附近修建垃圾池,方便群众倒垃圾。得知这一情况后,该镇分管“清洁美”工作的领导马上与村干部协商修建垃圾池地点,并由村干部先征求群众意见,方案定好后,将立即组织人员兴建。

民情日记 篇4

民情日记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阴 气温:-4至7度

3月4 日上午,按照委系统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 活动的总体安排,我们下派工作组的先遣人员,先期启程前往**区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

早上9:25,飞机准时起飞。也许起的太早赶飞机的缘故,绝大多数人在飞机起飞后,都开始闭目养神,也有个别精神头很好的人,在机舱里小声的说笑着。11:15,飞机准点缓缓降落。排队取了行李后,出门就看到来接我们的联络人员,各小组先遣人员按照要求分头上了指定的面包车。上车后各组清点了人员,车子开始向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进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库木库萨尔乡政府。大家下车后在乡政府食堂吃了午饭,稍作休整后,就随各个村来接的人去了各组入住的村子。我们第七组住村委会大院。

按照活动分配方案,我们第七小组进驻尤库日哈迪勒克村。下午16:00时,我们在随行的副乡长艾则孜·热合曼带领下来到了尤库日哈迪勒克村村委会。村委会书记艾莎·穆萨早在我们来之前,就带领着村上的干部将我们住的地方打扫的干干净净。放下行李后,村里的干部帮助我们们一起铺被褥、整理房间,看到这些场景,我们感到心里面暖融融的。简单收拾过后,在随行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村委会的办公环境和办公设施。

住村后随行的副乡长艾则孜·热合曼和村里的干部向我们介绍了该村农业生产、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具有地方特色很有知名度的农民画等情况,直到深夜。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尤库日哈迪勒克村人口有1200余人,种植土地有6000余亩,主要以种植棉花、小麦、核桃等农作物为主。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老百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民风淳朴,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这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作为打前站的工作组人员,我们要帮助5日来到的工作组其他同志,做好有关工作、生活细节。同时,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尽快与村干部和群众相互熟悉了解,为下一步开展好工作创造条件。

局长民情日记 篇5

文广局局长于自强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晴

按照县上安排,文广局联系村为蒲窝乡韩洼村。到今天为止,局里已经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前后3次集体前往韩洼村进行实地调研和入户对接,为25个帮扶户送去了5200斤尿素,帮助解决果园早春施肥。并陆续落实了文广系统 “八个一”活动:建设一批农家书屋、资助一批志愿者;开展一次图书赠送;开展一次文艺演出;资助一个贫困户学生;组织一次广播电视管理维护知识培训;编印一本宣传皇甫谧文化册子;赠送一批《皇甫谧》剧光盘;捐助帮扶资金。借助《民意簿》和《民情日记》填写,对联系的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结成帮扶对子,扎实开展了村情、户情的调研摸底。

这几天,我反复查看了局机关19份民情登记台帐和收回的民意调查表,分“韩家洼村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贫困户基本情况”、“民意调查情况”、“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个方面,尽可能的把调查到的情况都掌握了一下。

韩家洼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距蒲窝乡政府8公里。蜿蜒的涧河从村子东面缓缓流过,与新开林场相接,整个村子的地形呈南北条状,东西宽约500米。全村10社236户978口人,耕地总面积8566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4394亩,塬面耕地957亩,现有果园715亩(今年挂果135亩,明年挂果135

亩,新植幼园445亩,涉及7社187户)。牛存栏280头,羊存栏540只,自来水入户218户,入户率9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现有村部办公楼1幢,2层10间210平方米;村卫生所4间80平方米;文化室4间90平方米;文化活动场所1处,2000平方米;幼儿园一处,6间115平方米;村小学1所,校舍3幢12间240平方米;硬化道路4条2公里;民营中小企业:现有私营合资砖厂一处,规模资产150万元;个体工商户6家,家庭小轿车6辆,摩托车45辆,农用车14辆,电视机240台。

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2988元,其中:劳务收入人均1738元,惠农资金收入人均600元,粮食作物收入人均600元,其他收入人均50元。全村人均纯收入比全乡人均纯收入3260元低272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户25户,占占全村总户数的10%;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户54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2.9%;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户1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1%。现有贫困户特困户26户,其中确定我局干部联系的19户。

关于发展规划,村上提出,2012年主要任务是投资地膜、洋芋籽种建设东头、韩洼两社幼园管理示范点;投资地膜、砖、水、电设施建任湾老果园管护示范点10户5处;年内组织外出培训一次,建果树专业合作社5个;投资1.5万元开通任

一、任

二、任湾生产道路;投资1.5万元沙化东头、韩洼、塬边生产道路;利用政策奖补,进行危旧房屋改造10户;筹集资金刷新小康屋外围墙。其他工作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从我们的调查了解看,导致村上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色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合村并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群众思想复杂、观念陈旧等原因,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信心不足,劲头不够,高效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收入增长缓慢。二是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破旧,面积小,不能适应和满足村务活动需要。由于集体积累薄弱,自身无力解决,需要争取协调各方面支持帮助,改善村级活动阵地现状。三是村级遗留债务过重,化解困难。合村并社时遗留债务9万元,村上集体经济收入微薄,仅有的收入不够偿还债务利息,现有债务得不到有效化解。

贫困户基本情况也分三个部分做了详细阐述。导致这些农户贫困的原因有三种,分别是缺乏发展资金、因病致贫、因病或因残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第一天的日记里我就做了分析,正好用上。现在想来,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真好。有贤者说:一个好习惯,无论其大小,带来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有益于人的一生。看来这话不假。自己喜好写的这种习惯,终究为自己的生命带来了充实,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诸多色彩。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应该说,劳作是一种功德。我始终觉得,因自己的才能、境地,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无论功成与否,也是天地第一等人。把劳作样的写作作为一种习惯,至少自己是欣慰的。

关于民意调查情况,都是从调查表上分析整理、总结提炼的。主要是:群众对党的富民政策普遍比较满意,特别是对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比较欢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发展致富,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是资金和技术,最希望发展的产业是牛果产业、规模养殖和设施农业,最大的期望是干部能够真正深入基层,给群众送技术、送信息,扶持重点产业,帮助群众发家致富。同时,期望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另外,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比较强烈的要求。

关于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主要写了以下几点:一是规模养殖区用电问题。村上确定的牛养殖小区,规划需要700米高压线路和一台变压器,需资金约10万元,镇上已和县电力局对接,可以列为今年农电项目予以支持,但建设资金到明年才能到位。若不影响小区建设,村上需自筹资金架设临时线路。镇村两级希望市委组织部能够协调市县供电公司,争取在今年就进行建设。二是贫困户王朝中妻子温梅梅住院问题。王朝中妻子常年患病,病因不明,近期检查后,医院建议住院治疗,初步诊断肾脏有问题,但是由于春耕在即,王朝中儿子王涛外出打工,家中再无他人,王朝中无奈放弃了妻子住院治疗。

我把王朝中妻子的事情写到这里,多少有些“谋私”的意味。说实在的,我心里也很急,而自己能力显然也很有限,寻-4-

求单位和组织支持,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私”就“私”些吧,只要能早日让其康复,我背个“谋私”的“锅”也无妨。

今晚,一个同事看了我的《联村联户日记》,问起我到底是怎样理解“双联”的,我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就用梁晓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告诉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首先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存在的先决条件的。人类社会的一个真相是,而且必然永远是一牢固地将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确立在第一位臵。这乃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的不二立场。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

“三送”民情日记(推荐) 篇6

根据中共宁都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基层送政策、深入群众送温暖、深入实际送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作为“三入三送”的选派干部,今天一早我们组冒着绵绵细雨驱车赶往我们的驻村——对坊乡寺背村。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我们组一行终于到达了寺背村村委会。在村委会办公室我们与村干部们开了个简单的碰头会,村书记陈晓怡介绍了寺背村的一些基本情况:

寺背村属边远山区位于对坊乡最南端,与瑞金市大柏乡小岑村交界,有17个村小组,5名村干部,占地面积17.37km²,耕地面积

1.37 km²,山地面积16 km²,总人口2100人,外出务工450人,五保户48人,低保户78人,计生困难户4人,优抚对象17人,贫困学生21人,上坊户2人。农民年均收入1950元,主要收入农业。村集体收入0.07万元,累计负债23.2万元。

2010年12 月16日星期四雨经过昨天商讨,今天决定去上屋村小组彭经鸣老人家中走坊,走进彭经鸣老人的家中,看着老人破旧的土胚房屋,屋内光线昏暗阴冷潮湿,心中总觉得不是滋味。老人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惊慌失措,在表明我们是“三送”工作组的身份后才平静下来与我们交谈。

在与彭经鸣交谈得知,他今年已经76岁了,有一个儿

子,儿媳有智力障碍没有生小孩现在都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他一个人,生活困难。平常的日常起居都只能自己料理,邻居们也会经常过来看看他帮他做一些事情。

问到老人当前的需求时,老人提出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了,希望村委会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和加入农村医疗保险,我们与他聊了一些医保方面的相关政策,村干部当场拿出了表格帮老人填写。当我送上200元的慰问金给老人时,老人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感激之情难于言表,只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停的说着“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

2010年12 月23日星期四阴

家住下西坑小组的陈宁都,自已及妻子都长年患病,生活困难,听同去的村干部告诉我,陈宁都由于长年患病田里和家里的活做起来感到力不从心,故现在的他生活的相当艰难。村干部陈英锦告诉他,这是我们是新闻中心来的干部给他送来了慰问金,他看着我们家眼里充满了感激和感动的泪水,颤抖着握着我们的手一个劲地说:“多谢政府、多谢新闻中心、多谢领导的关心”。还说要我们在他家吃了午饭再走。我们婉言谢过了他的邀请,并对他说要多注意身体,天冷了不要少穿衣服,有什么困难多向村里的干部和政府反映。离开的时候冷风仍在继续肆虐,气温好象更低,耳朵冻的感觉要掉下来一样,可心里想着能为民送去点温暖,能够代表党和政府给村民的关心,想着这也是为民办的一些

好事心里感觉热乎乎的,双脚走在山路上也不感觉有多累,反而是更有觉力了。

2010年12 月27日星期一晴

难得的好天气,久违阳光照在乡村大地上显得格外的祥和。星期

六、日回家洗了个澡和换洗了一身衣服,与村主任陈英锦约好今天一起去上干村上干完小走坊老党员王昌太。

9点钟就到了寺背村。山区的气温比城里低多了,一下车觉得一股冷气钻进脖子里来,看看周围的房子上和田地上,到处结满了冰霜。我们换乘摩托车赶往上干完小,来到上干完小时学校正在上课。我们就在外面转了转,看到虽然学校已十分破旧了但看到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在认真的的学习,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民情日记 篇7

本人认为:深入基层善察民情、善听民声、善办民事, 既是对干部基本素质的要求, 又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一、善察民情

善察民情, 即情为民所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洞的说教, 显得苍白无力, 群众更注重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 作为一名基层群众工作者, 必须坚持以“关心群众动态、了解群众需要”为服务内容;以掌握“民舆、民盼、民生、民风”为工作目标。把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了解民意, 虚心听取民言, 想民所想, 急民所急, 为民所需, 时刻体察群众的喜怒哀乐, 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作为体察民情的一把钥匙, 来促进基层居委会工作。

要用好这把钥匙, 就要真正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 切实做到对百姓民意了如指掌, 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多做解释性的工作, 多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定决策、办事情的标准, 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 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 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在体察民情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有效地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用真情温暖民心, 赢得群众的理解与尊重, 从而消除“民怨”、赢得“民心”。变“上访”为“下访”, 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

二、善听民声

深入基层, 善听民声, 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基层干部, 要有一对顺风耳, 善于倾听民声, 把善听民声, 体察民意作为工作的一部分。那么, 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善听民声呢?

第一, 广开言路, 了解百姓疾苦。当前, 我们有些干部官僚主义严重, 不能融入群众之中, 更听不得群众中的不同意见, 往往喜欢群众给他们拍马屁、唱赞歌, 习惯了听掌声、笑声、歌声, 听唯唯诺诺之声、觥筹交错之声、赞美叫好之声, 而对人民群众的心声、呼声却置若罔闻。这是一种对群众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 从群众中听出呼声。有一句俗话, 叫“听话听声, 听锣听音”。意思就是说你在听时, 要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话中去, 明白群众有哪些呼声, 还要注意分辨哪些东西是群众迫切需要的声音, 最迫切的声音是什么。不仅要听到身边的人, 尤其多听取那些弱势群体的想法、意愿。如果对老百姓的愿望、要求、心声不了解, 对群众在想什么、恨什么、缺什么、盼什么不闻不问, 漠不关心, 那就谈不上善解民意、善待百姓, 更谈不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 听到呼声要及时回应。“老百姓对自己所提意见、建议, 最担心的是石沉大海、白费功夫, 最高兴的是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被重视、被采纳、被吸收。我们要把表达群众的心愿的好建议、好点子, 及时进行整理归类, 并将问题办结的责任人、完成时间向社会公开, 抓好反馈落实。转化为决策,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参言的积极性。

三、善办民事

善办民事是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最宝贵的经验。俗话说“说一万句好话, 不如办一件实事”。这就说明了为民办事的重要性。

第一, 要把群众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中, 乐于为民办事。做好群众工作, 就是要关心群众生活,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要注意从解决一些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 为民造福。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加深与群众的感情, 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只有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忧群众之所忧, 甚至想群众之所未想, 深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 善谋富民之策, 多办利民之事。群众才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利益。

第二, 对群众的事决不推诿。群众反映的任何事情, 无论是否在职责范围内都要接待, 能办的事应立即办理, 当场不能办理的事要向相关部门反映协助办理, 不能办理的事要做好解释工作。群众来办事、来反映问题, 能不能解决是职能职权问题, 接不接待是态度问题、是作风问题、是党性问题。群众找上门来, 决不能“踢皮球”, 让群众有丝毫“事难办”的感觉, 要真心诚意地对待群众。只有我们真心对待了群众, 群众也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这是基层居委会最基础的工作。

第三, 关心群众疾苦, 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比如经常深入到贫困家庭、贫困群体中去, 了解他们真实的困难程度, 给予抚慰, 沟通感情;举办经常性的“送温暖”活动等对特困户给予临时性的救助;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从根本上解除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吃水、上学、行路、用电、就医、发展等突出问题;上门走访辖区老复员退伍军人、特困伤残军人等弱势群体。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安居乐业, 实实在在地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七章:民情民意篇 篇8

库区淹没的涛源镇,这一方曾经四次创造水稻单产世界纪录的金沙沃土,历史上就是永胜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与金沙江沿线其他贫困地区的移民群众相比,涛源镇的移民群众素质较高,期望值也普遍较高,移民工作难度自然也较大。

但无论工作如何困难,永胜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移民搬迁安置”理念始终没有动摇过。每个工作队员都用心与群众交流,用真情去感化,甚至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老百姓当中,与他们同吃住、同劳动。

不畏艰险在一线

移民工作队干部告诉记者,“我们刚来时,人生地不熟,老百姓对我们只有一个看法,毁坏他们家园的人来了!我们去发放资料,去为他们解读政策,老百姓抵触的方法可谓干奇百怪,当时,我们真的是处处碰壁,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老百姓的抵触情绪非常强烈,工作根本没有办法顺利开展。”挂钩涛源镇冷水田东村的永胜县国税局移民干部如是说。涛源镇冷水田东村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出产丰富,老百姓恋土情结尤其深。最初,无论县国税局工作队怎么做工作,最后仍有极少数几户移民以各种理由抗拒,不搬迁、不抽取宅基地。“其实,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我们也完全理解他们为何反感。在外人看来,虽然看上去只是低矮陈旧的小房子,可对他们而言,那是避风的港湾,一个被世世代代守护、被称之为‘家’的地方!”看得出,县国税局工作队员对此充满着复杂的感情。尽管如此,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一方面,全面协调解决老百姓提出的问题,满足其合理诉求;一方面,不顾烈日风沙深入到移民户家中,不厌其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思想动员和说服教育工作,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被其精神所感动的最后几户移民终于同意了搬迁。县森林公安分局的工作队员们为了做好工作,几乎动用了所有社会关系,将涛源镇冷水田西村l04户移民的情况掌握得清清楚楚,并几乎天天都往移民户家中跑,最多的一户上门做动员工作达l00余次。

“老、弱、病、残、孤”在移民搬迁过程中自然成了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张行是安坪村委会通树营村小组的一个孤寡老人,现年84岁高龄、有着60年党龄,经历了中年丧妻、老年丧失独子的不幸遭遇。挂钩该村的县政府办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其解决了搬迁建房的的事情,并还妥善安置了其他3户特殊困难家庭。挂钩太极村的县文广局工作队则为一名身患绝症的移民想办法筹集了医药费。

事实上,说服群众转变、接受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对群众的思想动员和政策宣传工作,但自移民工作开展以来,县镇村干部并没有少做工作,尤其是近两年来更是加大了力度。县移民局、涛源镇(村)及20多个县直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一方面利用休息时间走街入巷,张贴公示,告知老百姓限期采收,并深入移民农户家中反复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及移民政策宣传工作,全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起早贪黑下到地里帮移民农户收玉米、摘辣椒。尽管时值秋季,但地处金沙江畔干热河谷区的涛源镇仍是烈日炎炎,酷热难耐,县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却头顶骄阳,每天走进地里帮老百姓采收玉米和辣椒。县领导周开举、朱学斌,县部门负责人刘开瑞、子世尹、王会金、涛源镇领导龙建忠、罗朝会等主动加入到采摘队伍中。脸划破了、手磨起了血泡、汗水湿透了衣背,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有的人虽然生病可仍然坚持干活。起初,一直心存芥蒂的老百姓并不以为然,认为移民工作领导干部只不过是“作秀”而已,他们肯定坚持不下去的!最终他们做到了真情移民,春风化雨。县镇村移民工作队员们的坚持不懈和辛勤付出,老百姓看在眼里,内心的坚冰终于被慢慢融化了,开始与工作队员攀谈、交流、说心里话,并诚挚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可他们却婉言谢绝了!记者采访中,他们总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听到某某单位、某某部门的工作队今天收了几亩玉米,摘了几丘辣椒,天黑看不见路了才拖着极度疲倦的身体回到住处吃晚饭……你总能在庄稼地里看到县镇领导干部陈正江、卜永忠、李光、孫志勇、李伟、杨敏、刘廷红、杨成光、曹富贵等人的身影。”

人心齐,泰山移。在县镇村工作人员和移民群众的齐心努力下,金江坪安置点征地区内成熟的玉米和辣椒终于抢收完毕,少部分未成熟的,群众也表示愿意放弃,支持工程建设如期推进。至此,金江坪移民安置点建设工作终于打破了僵持已久的局面,破冰之旅终于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为下一步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科技局的队员们因长期与群众朝夕相处,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轮换着带队的副局长芮建涛、李宇飞和工作队员李枭、刘玉云亲和力极强,村里的小孩一见到他们来就主动跑过来与他们亲热地牵手,嚷嚷着叫陪他玩游戏或看奥特曼,而他们无论再忙总会抽点时间陪孩子们玩一下……最让人感动的是,科技局的工作人员来到汤国琴家做动员工作,科技局的工作人员李枭、刘玉云才一进门,汤国琴的孙子就朝他们嚷嚷。李枭熟练地接过孩子,逗逗他,孩子顿时手足舞动,眉飞色舞,显得开心极了,其他队员接过来抱,孩子也挺乖巧。临走时,汤大嫂从刘玉云手中接过孩子与各位干部们告别,谁知孩子见他们要走(准确的说是见刘玉云要走,其他队员先去别家做工作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在奶奶怀里挣扎着,双手伸向刘玉云,无论汤大嫂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快走出大门的刘玉云只好折身回去,微笑着把孩子抱过来,孩子竟奇迹般地止住哭声,开心地笑了。汤大嫂把抱着孩子的刘玉云等一直送出村口。等在那里的其他队员,又分别亲热地抱了一下孩子,无奈,最后他们还是只能硬把孩子抱给汤大嫂。孩子仍是哭叫着追他们。他们的车开出老远,仍能清楚地听到孩子的哭声……

正是队员们的真心付出和真情以对,最终深深打动了广大群众,感情上,赢得了移民的信赖;工作上,得到移民的倾力支持和配合。一系列移民工作按既定的时间并快速推进,土地细化、搬迁人口确定公布、特殊装潢调查及补偿、搬迁协议签订、宅基地划分、拆迁建新房……

从涛源、片角到县城,虽只有不到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涛源、片角乡从书记、镇(乡)长到一般干部职工常常回不了家。在春节前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涛源镇副书记罗朝会接访群众多达l万多人次。上六年级的女儿会在星期五打电话给他,并直截了当地说,“爸爸,您又回不来了吧?”每当听到女儿的这个“又”字,罗朝会的心里总像被针刺一样非常疼。曾任过涛源镇副镇长、现为县移民局副局长的秦文清充分发挥熟悉情况的优势,负责着涛源镇东安、涛源、上六三个村委会和教场梁子、粑粑坪、茅坪、梨树坪、小官庄五个安置点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而且凡是宅基地划分他都第一个带头去干,总能出色地完成好工作任务。涛源镇的人大主席谭永华从征地拆迁、坟墓搬迁、协议签订到搬迁、清库等工作,他都参与其中,亲力亲为,竭尽所能。工作队员罗应云、谭锡波为了移民工作风里来雨里去,随身的包里经常备着清热润喉含片。金江村委会大学生“村官”荣晓艳为了做好移民工作,甚至耽误了2013年的公务员考试。县教育局工作队则充分发挥“人民教师”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优势,从细节做起,从真情移民到政策移民,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各项工作超前谋划,顺利推进,在库区提前启动了清库工作。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为了移民工作,深入群众,帮移民摘红花,喂猪,干农活,这一幕幕,无不体现了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在两万多的移民中,永胜县从来没有动用过非法以及非政策移民手段,都做到了“情感移民、科学移民”。领导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的老百姓,老百姓也甘愿签下协议书。

罗莹是移民办主任,负责面很广,工作甚是辛苦。他祖籍永胜县,但现在家是在大理州下关市。那时候他的妻子在大理州巍山县工作,读一年级的儿子由老父亲带着。那时工作太忙,他已经有两三个月没有回过家了。有一天儿子打电话来给他,“爸爸你这星期回不回来?”罗主任因为实在太忙,告诉儿子还不知道呢。结果儿子伤心地说,“如果你这周不回来的话我就不读书了”。镇长听到后很是心酸,批准他回家一天。

政策研究室的李晓红,为了完成搬迁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带着爱人一起深入移民群众中,和移民同吃同住,为移民排忧解难。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李晓红与老百姓亲密得像是一家人一样,大家对他也十分亲善。

2013年的2月3曰,对小官庄的移民户杨从武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家的顶梁柱杨从武在这一天不幸因病去世。

杨从武是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大女儿已嫁到丽江宁蒗县,小女儿则远在昆明工作,妻子体弱多病,上有八十多岁的母亲,下有四岁的孙子。在日常的移民工作中,杨从武一家与组织部工作队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全家也总是积极支持和配合开展移民工作。得知这一噩耗后,史绍林、吴学林等工作队员第一时间赶到他家中看望,安抚家属情绪,并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在随后的两天里,史绍林、吴学林等工作队员在移民工作间隙主动到他家帮忙,一直帮着安葬完死者。同时,闻知此事的组织部领导也对此事非常关心,安排工作队员向杨从武家属送上了慰问金表示慰问,并要求在以后的移民工作中要多向他家提供帮助。

在搬迁移民的战斗中,我们的基层干部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困难面前,他们不畏艰险、不怕辛苦,认真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为移民工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江河不拒细流

“移民群众能够尽快住进新房,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我心头才高兴”。这是上六村委会书记主任汤国华讲的一句朴实的真心话。

40多岁的汤国华是涛源镇上六村委会的书记主任。他和村里其他的三个干部肩上担负着茅坪、小官庄、梨树坪三个安置点270多户移民的搬迁安置工作任务。自移民工作开展以来,汤国华就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了移民的事情上:实物调查、土地细化、征地拆迁、特殊装潢调查、签订搬迁协议、划分宅基地……2012年7月,永胜县移民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9家县直部门移民工作队进驻下六村开展移民工作以后,汤国华就更忙了,常常是早出晚歸,家里的所有农活都担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身上,任劳任怨的妻子始终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工作,从没有拖过他的后腿。他充分利用自己熟悉村情的特点,团结村委会班子成员,积极主动协助各工作组开展移民工作。为了快速打开移民工作的僵局,2012年10月26日,他动员他的亲妹妹及其亲属与县科技局移民工作队签订了鲁地拉电站涛源镇库区第一份移民搬迁协议。县科技局局长杨永云曾说,“在我们整个移民工作推进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身条件,积极动员他的亲戚首先签订了协议,从而有效、快速地打开了整个移民搬迁工作的局面”。

俗理说得好,“一个羊子过河,十个羊子跟着过河。”在汤国华等人的努力下,下六村的移民搬迁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并且一步领先,步步领先,2012年ll月12日茅坪安置点宅基地顺利划分到户,2012年11月l5曰梨树坪安置点划分到户,淹没区移民紧跟其后,建房、拆房同时启动。

在昔日荒草丛生的坡地上开辟出来的茅坪安置点是上六村委会三个移民安置点之一。如今,上下茅坪村的70多户移民正在忙碌的建设着自己的新家园,一所所漂亮的砖房已拔地而起,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农村即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看到眼前令人欣喜的场面,经常来这里协调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汤国华心里非常激动。“目前,茅坪安置点移民已全部在建房,有l0多户是在新安置点上过的春节。看到父老乡亲们将在这里安居乐业地生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为上六村的移民搬迁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汤国华自信满满地说,“现在整个移民安置点已经掀起了一个建房的高潮,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上六村委会的移民工作创造了五个“率先”,即右岸公路率先、特殊装潢率先、搬迁协议签订率先、宅基地划分到户率先及库底清理工作率先。当然,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移民工作队员的辛勤汗水。在国家建设面前,工作人员舍小家顾大家,选择了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努力践行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老百姓谋福祉。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无论什么事如果得不到民眾的支持都是不可行的。鲁地拉电站的修筑,更需要民众的鼎力支持。而我们的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表现得如此豁达,始终发扬着“为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

动人故事在民间

“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句曾经多么亲切而陌生的话语,如今化做了一句“党让我搬迁我就搬迁!”。这是芭蕉田村一位名叫谭经良的普通移民,面对移民工作人员和乡亲们脱口而出的一句心里话。这句朴实的话语从一位年近六旬的、普通的庄稼人口中说出,让当时在场的人颇感意外。

那个时候,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永胜县移民搬迁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已基本完成了移民搬迁协议签订工作,即将全面进入到建房阶段,许多移民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全县的移民工作,一曲曲现实版的“党让我搬迁我就搬迁”的动人故事在这个和平年代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再度得以谱写。

千回百转、奔腾不息的金沙江由北折西贯南向东流经永胜县境蜿蜒215公里滚滚东流。也许是自然或是历史的选择,金沙江在太极乡转了一个湾,就在这一湾附近有个小村庄叫芭蕉田。较之金沙江周边黄沙漫漫的景象,这里却是绿树环绕,清水潺潺,物产丰富,俨然世外桃源一般。脚下这块土地般厚实而质朴的庄稼人谭经良的家就在这里。据谭经良讲,谭家几代人皆住在因势而建、面向金沙江的一幢寓意“三阳开泰”的正三间老屋里。在这间老屋里曾经诞生了永胜县早期老革命者、党的忠诚战士——他的亲哥哥谭经元,这所老屋曾经是中共永胜县地下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

美丽富饶的金沙江沃土养育了勤劳的芭蕉田村的父老乡亲。同大多数村民家一样,谭经良家每年仅玉米就可产七八吨,收入在万元以上。尽管如此,当国家清洁能源战略建设需要移民搬迁的时候,深受哥哥谭经元教诲和影响的老谭一家毅然决然地表示支持永胜县的移民工作。当县民政局工作队队长杨金贵带人第一次到他家做思想动员工作时,他说:“请放心,我会带头的!”随后,他在村里第一个签订了自行安置的搬迁协议,又自己掏腰包请挖掘机在大哥的坟墓附近开辟了一大块地作为建房的宅基地,又第一个忍痛带头拆除了那所老屋。

为了给全村的移民搬迁开个好头,2012年11月29日,在村民们的帮助下,谭经良家拆除了房屋。谭经良告诉记者,现在他已备齐了建房所需的材料,还专门聘请了村里有名的木匠师傅。为表达谢意,老谭特意杀了一只羊盛情款待乡亲们和前来帮忙的县、镇、村(组)工作人员。席间,老谭再三叮嘱村里的木匠,要求他加快速度,帮忙建房,他希望2013年过年前搬进新房。在谭经良的影响带动下,芭蕉田村的移民工作进展十分顺利,目前全村75户232人都已同意搬迁,其中,50多户选择了集中安置,20户选择了自行安置。

七旬老人谢党恩

在清库工作拉开序幕的时候,在安平乡有一个叫白下村的老村子。那个村子道路不畅,即使有路也很窄,所以在往外运东西的时候很费劲,搬迁遇到了很多麻烦。在路边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个七旬老人。按说老人家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大半辈子,应该会对搬迁有抵触情绪,但结果却出乎工作人员的意料。为了能够使村里各户顺畅搬家,就必须扩建道路,但是这就得掀了他家房子边的猪圈。那时工作人员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找他商量,谁知道他二话不说,立马就答应了。那时候圈里面还养着三头大肥猪,掀了猪圈,就必须留一人在家看守。当天下午,老人主动就把猪放出来,而为了守着自己家的猪,老人自己把床放在院子里,每晚都在院子里歇息,一直到所有家当都搬上去以后,他才连同自己家的猪一起迁到安置点。而他说过的那些话,像烙印一样,深深的印在工作人员心中。他说:“过去毛主席带领共产党打天下是为了我们老百姓,今天共产党需要我们搬迁修电站,也是为了我们谋福利。我们就该义不容辞地支持,因为共产党是为了百姓谋福利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他的儿子们,要牢牢记住共产党的恩德,学会感恩,感谢共产党。

全家上阵劝搬迁

在下平,另有那么两户人家,他们的事迹也不禁让人为之感动。其中一户人家,有个九旬老人,常年卧床不起,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料。那时候家家户户忙着搬迁,他们家本来就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就连搬迁工作还得请人帮忙,所以家人无暇照顾他。他所在的村子,道路崎岖不平,有些地方甚至连自行车都进不去,搬家的时候都是靠肩扛手提,非常不便。对他家而言,老人的问题解决了才能顺利完成搬迁移民。有一天老人说,“请人把我背出去,安置在那种临时搭建的简易房中就可以了。”说是简易房,其实就是上面一块石棉瓦,周边用铁皮、木板等围一围。下平那时候的天气,正值酷暑,常人都难以忍受。而老人就一直在简易房中度过那段难熬的时光,不给家人添麻烦,直到搬迁工作完成。而这户人家以及这位老人从来没因为搬迁中所受的苦向工作人员诉过苦。还有那么一户人家,家里的老人年轻时在生产队劳作,不幸在夯墙时被砸到了脑袋,以至于间歇性失忆了,按他们家里人说的“就是什么都记不得,什么也不知道了”,明明已经晚上该回家了,他还说该上工去了。他家是最后搬迁的一家,他看到儿子们上房拆迁非常气愤,甚至有几次在看到儿子们上房拆迁时直接用石头砸,所以他家的拆迁工作一直没有进展。清醒的时候,他也知道要拆迁,还把自己的床搬到一片地里,临时为自己搭建一个简易房。在简易房里,他就靠采摘田埂上的野菜、野草煮了吃维持生活。看到这种情况,把家人都急坏了。他家的儿子、女儿、女婿,瞅准机会,所有亲戚齐上阵,一起想办法,连哄带骗才把他带到安置点。在拆迁的那一天,更是做了精心谋划,他的家人非常支持移民工作,但是又怕老人反复无常。清库那天,他的老伴和工作队员说,“儿子先去劝,儿子不行,女儿去,女儿不行其他说话有威信的亲戚再去劝。”这样一直忙碌与充分准备后,老人终于开了口,“可以拆了”。所有人悬着的心这才稍稍放了下来。本来这所房子的材料等各方面都不错,但因为担心老人反对以及清库时间的紧迫,他们家什么都没有留。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些语句用在移民工作上真可谓恰如其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工作中,参与移民工作的干部职工,得到了洗礼,經受住了考验,培养锻炼出了一批新时期工作作风扎实、会做干部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而我们的群众,也在移民中理解干部、理解政府,做出了表率,可以说,创造“永胜模式”“永胜奇迹”是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不是尾声

在祖国的版图上,历史的画卷中,永胜县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但是和先民们相比,今天的永胜移民是幸运和幸福的,他们的这次搬迁,不再是迫于战争,或者迫于生计,他们的这次搬迁,是为了有一个更美好的理想和未来,是为了去建设一个崭新的家园。“移民无小事”,因为爱国、奉献、协作、拼搏的永胜移民精神就是由万千件这样的小事构成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那些库区移民普通而又伟大,那些告别故土的移民憨厚而又朴实。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坚强的意志和艰辛的创业精神,唱响了新世纪、新时期、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赞歌。

探索的过程是艰辛的,广大的移民工作者付出了“汗水、泪水、苦水、血水”,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伴随着“四水”,永胜县总结出了新时代移民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上演了一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移民史。

滚滚奔腾的金沙江,汇聚着辉煌的梦想,天堑变通途,百舸争流,流淌着大禹治水生生不息的向往。如今,“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45次,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本理念、为民情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李克强总理曾在讲话中说,“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的惟一标准”,再次将群众观点、群众观念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提醒。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走好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群众变得尤为重要。永胜县各级党政干部深知这一道理,在水电移民工作中充分显示了“公仆”的作用。那些为了电站建设和移民工作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各级工作人员,在深入移民群众工作时,无时无刻不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共产党始终贯彻和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永胜县委、县政府在移民工作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一曲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民众一心的时代强音;这是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奋发有为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谱写永胜新的篇章!

(本文在采写过程中借鉴和引用了中共永胜县委、县政府编写的《沃土丰碑》一书中的部分文字内容及图片,对原作者一并致谢。)

上一篇:创建无烟学校自检自查报告下一篇:关于餐饮合作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