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组织标准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拉松组织标准(精选8篇)

马拉松组织标准 篇1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城市主要赛道举办的全程及半程城市马拉松赛事(以下简称“赛事”),全国锦标赛、冠军赛在本标准基础之上另行参照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组织标准。

二、路线丈量

(一)中国田径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田协”)A类认证赛事、全国锦标赛的赛事路线必须由国际田联/国际马拉松及长跑协会“B”级以上丈量员丈量。

(二)中国田协B类认证赛事必须由国际田联/国际马拉松及长跑协会“C”级以上丈量员或中国田协国家级丈量员丈量。

(三)所有赛道丈量报告须按照国际丈量报告的标准模版上报。

(四)如路线不变,路线丈量证书5年有效。如路线改变,须重新丈量。

三、路线(赛道)标识

(一)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的赛事,在赛道上须每1公里设置一块公里牌,在折返、拐弯以及分道的路段须设指示牌。

(二)非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的赛事,至少须在每5公里设置一块公里牌,折返和拐弯的路段须有指示牌。

(三)每个比赛项目的终点前100米处,须设置终点提示牌和运动员分流指示牌,每个终点要设置醒目的标识。

(四)各种标识牌和提示牌要清晰、明显,数量要充足,摆放位置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有利于运动员观看。

四、起点区和终点区

(一)起点区

1.起点区应选择交通便利、适合赛事相应规模的人员聚集的安全区域,并提供该区域的详细布局图(如主席台、医疗站、厕所、检录区等)。

2.起点区应根据不同竞赛项目的规模设置出发区,并设置明显标志。

3.起点区应综合考虑仪式需求以及参赛选手的集结、存包、补给、医疗、洗手间、垃圾处理等需求进行合理规划。

4.起点应使用明显的标志物进行标志,例如出发拱门或气球。

5.主席台区域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出,防止该区域人员混杂和秩序混乱。

6.组委会须制定起点观众的人流疏散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该方案需经当地公安部门认可。

(二)终点区域

1.组委会需制定终点区域的划分以及详细布局图(包括终点运动员通道、摄影区、移动卫生间、奖牌及纪念品发放、成绩证书打印和发放等)。

2.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的终点区域应设有混合区,混合区内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入,但需有利于记者进行采访。

3.混合区:一是有特邀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通道,通道需有采访背景板,二是有大众选手通道,通道要求宽阔、有利于大众选手疏散。混合区内只允许有混合区通行证的人员进入。

4.特邀选手采访背景板前需有硬质或其他的隔离,使采访人员和被采访人员分开。进入混合区内的记者须持有内场记者证,内场记者证只发给赛事官方合作或邀请的媒体。

五、赛道交通管制与关门时间(一)起点区域应保持交通管制,直至最后一名运动员离开起点。

(二)终点区域交通应保持管制,直至公布的关门时间。

(三)赛事各公里点关门时间参考标准:

(四)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的赛事赛道必须采用全程或分时交通管制,直至公布的关门时间。如果是双向交通的公路,运动员只用其中一侧,则可以只对使用的一侧进行管制。

(五)非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可由组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赛道的组织和管理,但须确保选手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六)所有马拉松赛事在赛道上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安保人员和检查裁判员,交通路口须有警察进行管理。

(七)关于交通管制的公告须于赛事举办前1-2周向社会公布,以方便群众出行。

六、饮料站和饮/用水站

(一)所有赛事须在赛道起终点及沿途为运动员至少提供足够的饮用水。如没有赞助,组委会须进行购买。

(二)组委会应按照规则规定设置饮/用水站和饮料站,全程马拉松赛至少为8个饮料站和7个饮/用水站;半程马拉松赛至少为4个饮料站和3个饮/用水站(附件1:马拉松饮料站、用水站桌子参考数量)。组委会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多设置一些。

1.组委会应在饮料站提供矿泉水和功能饮料;在饮/用水站应提供矿泉水及吸水的海绵块。

2.饮料站的饮料桌排列顺序为:运动员自备饮料桌(红色)、组委会准备的饮料桌(蓝色)和矿泉水桌(白色)。

3.饮/用水站的桌子排列顺序为:放置吸水的海绵块桌(黄色)、矿泉水桌(白色)。吸水的海绵块要放置在不锈钢或塑料托盘内,便于保存海绵块的水分不流失。(三)运动员可以按照规则规定准备自备饮料。组委会赛前要公布个人饮料的存放和运输事宜。

(四)其他赛事每个饮/用水站须设水站指示牌。

七、参赛报名和领取参赛物品

(一)注册运动员均须通过中国田协网站进行报名,注册人员名单将由中国田协提供给组委会。

(二)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赛事应规定参赛运动员的年龄限制如下:

-马拉松项目:参赛者须在比赛当年12月31日前满20周岁;

-半程马拉松项目:参赛者须在比赛当年12月31日前满16周岁。

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参赛,组委会需要求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签署参赛免责声明。

(三)组委会可为大众选手提供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网上报名为最佳报名方式,建议所有马拉松赛事开通和完善网上报名系统。

(四)发放参赛物品

1.注册运动员:组委会可开通专用通道进行领取或在技术会议上发放;

2.大众运动员:组委会应至少在赛事前三天向大众选手发放参赛物品,并确保发放时间和方式方便选手领取。

3.如在集中区域发放参赛物品的,应科学规划发放区域以及发放流程,尽可能减少参赛选手的排队以及等候时间。

八、特邀外籍优秀运动员

(一)拟申请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的赛事,应按照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的标准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国际田联每年均公布符合参加金、银、铜标赛事的运动员名单)。

(二)其他赛事可按照赛事组委会的实际情况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

(三)赛事组委会如自行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须按照《中国田径协会关于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参加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的相关规定》要求,依程序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

九、参赛号码布

(一)比赛号码布的设计和制作均须遵守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的有关规定;

(二)选手佩戴的号码布最大尺寸为宽24厘米×高20厘米;

1.号码布上面最大高度为6厘米,可以印制广告、赛事名称或标识;

2.号码布中间高度为10厘米,可以印制数字,不低于6厘米,不超过10厘米;

3.号码布下面最大高度为4厘米,可以印制广告、赛事名称或标识;

4.赞助商、制造商标记的字母高度最大4厘米。

(三)组委会可以提供用于固定在选手背包上的号码布,尺寸不受第2条限制;

(四)号码布的背面应要求选手填写突发状况的相关信息,包括血型、紧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五)如需要选手采用别针固定号码布的,鼓励组委会在提供号码布的同时提供别针。

十、计时和成绩证书发放(一)A类认证赛事比赛时须使用中国田协审定的感应计时产品,至少在终点、最远距离的折返点有感应计时点,且计时点总数不少于平均每10公里一个;

(二)B类认证赛事比赛可采用手计时或感应计时,至少在终点、最远距离的折返点有感应计时点,且40公里以内(含40公里)的赛事至少应设置1个分段计时点,40公里以上的赛事应至少设置2个分段计时点;

(三)所有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均应向参赛选手提供参赛证书。

(四)所有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均应至少向赛事关门时间内完成最长距离竞赛项目的参赛者提供奖牌和成绩证书。

(五)所有赛事在赛后均应将成绩证书及时提供给参赛选手。

(六)组委会应制定安全、有序、合理的成绩证书打印和发放预案,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保证参赛者顺利领取成绩证书,并尽可能减少参赛者的排队及等候时间。

(七)有条件的赛事,可以采取由参赛者在网上打印成绩证书的方式。

十一、比赛录像

(一)A类认证赛事应在分段计时点、折返点和终点等处设置比赛录像,记录比赛的全过程

(二)B类认证赛事需在终点设置比赛录像,以便记录完成比赛的所有人员。

(三)非认证赛事可自行设置比赛录像。

十二、大众运动员等级达标活动的组织

(一)中国田协主办的锦标赛和冠军赛可进行运动员等级达标,其他赛事不安排等级达标。

(二)达标仅限全程项目,且只进行二级(包括二级)运动员以上等级达标。

(三)达标比赛须按以下程序: 1.申请等级达标的运动员须通过单独渠道报名;

2.报名时须提交本人近期1寸正面免冠照片、第二代身份证复印件及照片和身份证正反面电子版扫描图片各1份;

3.组委会须为参加等级达标的运动员编排单独颜色或号段的号码布,以利于区分大众选手;

4.参加等级达标运动员的号码布在检录时发放;

5.参加等级达标的运动员,参赛时须持身份证,赛会将单独检录,由裁判员现场查验身份证和报名信息;

6.组委会要加强路线(赛道)裁判员和志愿者的力量,强化对等级达标者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7.组委会在分段点和终点处须设置终点录像,以备出现争议时有影像证据;

8.组委会在赛后24小时内,将达级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官方网站进行至少10天的公示;

9.组委会赛后须核查达标运动员分段点的计时成绩、录像、照片(如有);

10.公示期满无他人提出异议的等级达标者在成绩公示后10个工作日内,到组委会开具成绩确认函,与成绩证书、秩序册、成绩册一起提交到地方体育局办理等级证书,没有确认函者不能办理等级证书。

11.组委会须认真审核达标者是否按照程序进行比赛,在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具成绩确认函。

12.以上事项须列入竞赛规程。

十三、参赛指南、秩序册和成绩公布

(一)组委会应根据中国田协竞赛组织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本次马拉松赛事的实用信息(交通、安保、医疗、竞赛等)编制成手册,于赛前下发到每个参赛人员手中,以方便运动员参赛。参赛指南也可在赛事组委会网上下载。参赛指南建议图文并茂、简单明了,更多的运用图示的形式把比赛信息传递给参赛选手。

(二)组委会应至少于赛前2天将秩序册下发至各相关单位和个人。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的秩序册中须为中国田协保留一页简介和展示标识的广告页。

(三)成绩公布

1.所有赛事的组委会应按要求详细准确记录比赛成绩。

2.赛事成绩应在赛事结束后24小时内在官方网站公布。具备条件的单位可采用赛事信息系统提供成绩的实时查询服务。

3.赛事组委会须对男女前20名、达级运动员的成绩进行10天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方可发放奖金、开具达级成绩证明。

4.赛事组委会应在比赛结束后1周内将参加赛事的所有运动员成绩以Excel的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形式上报中国田协。

5.所有获得A类赛事认证的赛事成绩应在赛事结束后24小时内以Excel文件格式发送至中国田协。

6.所有赛事均应于赛后30天内将秩序册、成绩册各5本邮寄到中国田协。

7.已经申请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的赛事,除完成以上工作之外,还必须在比赛结束24小时内将男、女前20名运动员的成绩以Excel的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形式上报到国际田联,并在组委会网站上予以公布。

十四、大型活动

(一)起跑仪式:

1.马拉松赛事的起跑仪式应本着隆重热烈、简便易行的原则,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2.语言:建议起跑仪式只使用中文,其他语言可用视频大屏和其他方式显示。

3.具体程序:

-主持人宣布起跑仪式开始

-介绍出席起跑仪式的主要领导

-领导致辞(建议尽可能不安排领导致辞,如有领导致辞必须简短,最好控制在3分钟以内)-请主要领导宣布比赛开幕或请主要领导为比赛鸣枪发令(如鸣枪发令,则由裁判长进行倒计时报时)4.切记不可将“宣布开幕”和“鸣枪发令”同时安排在同一起跑仪式中。

5.领导着装:建议统一穿着运动装和运动鞋。

(二)颁奖仪式

1.颁奖台设置:前三名颁奖,颁奖台从左至右应设置为:2、1、3;前八名或更多名次颁奖,颁奖台从左至右应设置为: 2 1 3 4 5 6 7 8…..依次类推;

2.颁奖顺序:从最后一名开始颁奖,第一名最后颁奖;

3.颁奖程序(以前三名运动员颁奖为例):

-主持人宣布颁奖仪式开始;

-请获奖运动员入场;

-介绍颁奖嘉宾(嘉宾职务介绍尽可能简短、建议只介绍最主要的职务)-宣布获得第三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由嘉宾为其颁奖;

-宣布获得第二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由嘉宾为其颁奖;-宣布获得第一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由嘉宾为其颁奖;

-主持人宣布颁奖嘉宾和运动员合影留念;

-主持人宣布颁奖仪式结束。

4.如为每个名次颁奖的嘉宾都不同,则在获奖运动员登台后,再介绍颁奖嘉宾。

5.运动员颁奖着装:须穿着本人的正式队服。如组委会要求穿着大会提供统一的服装参加颁奖,则须事先征得获奖运动员或其代理人的同意,以免发生合同纠纷。

十五、中国田协的赛事代表、裁判员

(一)赛事代表

1.赛事代表包括:(1)组委会任职人员6-10人;(2)技术代表1-2人;(3)关键岗位主裁判员3-5人;(4)国际公路赛丈量员:1-2人。

2.共同主办赛事:选派(1)、(2)、(3)(4)类人员参加赛事组织;

3.认证赛事:至少选派(2)(4)类人员人参与赛事组织。

(二)裁判员

1.A类认证赛事的赛事主管裁判应为国家级以上裁判,至少两年执裁马拉松赛事经验,其他各主要岗位主裁判(起终点、水站、检查、仲裁等)为国家级以上裁判。

2.B类认证赛事的赛事主管裁判应为国家级以上裁判。

3.赛事组委会应为所有参加执法的裁判员提供统一的裁判服装(或上衣),并制作赛事代表和主裁判的臂带。

注:赛事组委会须承担进入组委会序列和其他所派人员的往返旅费、当地食宿费和劳务费。

十六、技术会议

赛事组委会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技术会议和竞赛路线的信息,技术会议应由技术代表主持并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中国田协代表致欢迎词

2.赛事组委会主席或代表致欢迎词

3.介绍:组织代表

4.技术代表

-仲裁委员会

-反兴奋剂代表

-当地竞赛主任或赛事主管(总裁判长)-主要竞赛官员

5.路线情况、比赛议程及竞赛注意事项

6.比赛抗议

7.兴奋剂检测

8.广告条例

9.回答问题

十七、保险

所有赛事组委会均应确保在赛事期间组织人员、参赛运动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均有人身保险,确保组委会有公众责任险。注:赛事期间的定义时间为:

1.群众运动员、观摩群众和其他有关人员:比赛当日;

2.注册运动员:从报到之日起到补充通知规定离开之日。

3.工作人员:自工作之日起到比赛结束后离岗之日

十八、安保

(一)赛事组委会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来组织安保工作。

(二)赛事组委会须制定周密的赛事安保方案,方案包括起点、终点、路线、VIP服务等各个方面。

(三)赛事组委会须根据比赛路线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管制方案和人员疏散方案,确保各主要路口的交通安全。

(四)为切实做好比赛各区域的人员管理工作,组委会须制作赛事证件,对赛事各区域进行严格管理。(附件2:比赛证件参考设置方案及通行区域)。

(五)举办1000人以上(包含1000人)的赛事,组委会须至少向安保部门提供以下材料:

1.国家主管部门或者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2.马拉松赛事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安全责任制度。

3.马拉松赛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场地出租单位需提交的:

-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保卫方案和安全责任制度。

-大型社会活动应急疏散方案。

-由行政或行业权威部门出具的可证明活动场地建筑、设施、设备等安全可靠的年检、测试报告等证明材料。

5.与舞台施工单位签订的舞台施工协议书,消防安全协议书。

6.施工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复印件,舞台搭建牢固的保证书。

7.如雇佣保安,须与正规保安公司签订的保安合同书,营业执照副本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复印件(注明:人员安排)。

8.举办活动的场地租赁协议书。

9.举办活动现场平面图、效果图、座椅码放图。(图上标明通道宽度,并向公安机关提供电子版的场地平面图、方位图)10.证件样本、证件数量证明及封版证明,证件票务防伪说明和保证书。

11.活动现场演出曲目。

12.安全风险预测或评估报告。

13.消防局的批件。14.如有安检大棚,需要搭建公司协议,牢固保证书,营业执照副本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复印件。

十九、医疗服务

所有马拉松赛事均需遵守以下医疗服务标准:

(一)赛事组委会应详细列出马拉松比赛中医疗站的位置和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并制定比赛的医疗方案(第一救助、急救、健康护理、救护车服务、电话联络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二)赛事组委会须指定比赛沿线的医院作为组委会官方医院,并标明医疗地点、开通绿色急救通道。

(三)赛事组委会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足够的医疗救护车和医疗站,同时在赛道沿线也须安排足够的医疗志愿者进行服务,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救治工作。

(四)赛事组委会还应明确医疗服务中所发生的费用的经济责任。

所有以上信息须通过选手参赛指南向所有参赛选手公布。

二十、兴奋剂检查

(一)所有赛事中,如拟申请或已经申请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赛事,应按照国际田联规定进行兴奋剂检查,并于赛后将检测单和检测结果报给国际田联。

(二)进行兴奋剂检测的赛事应负责以下工作:

1.指定专人与兴奋剂检查官联系

2.提供兴奋剂检查的房间、卫生间及设备(办公桌椅、冷藏用冰箱)3.提供充足的饮用水以及1种以上非碳酸、非酒精饮料

4.负担兴奋剂检查官(2-4名)的往返旅费、劳务费和当地交通食宿费。5.根据兴奋剂检查官要求配备志愿者进行辅助

6.负担兴奋剂检测费用

二十一、环卫

(一)赛道起终点及沿途均应根据赛事规模配备足够数量的公用厕所(附件2:马拉松比赛厕所参考数量),并预留出运动员来往厕所的通道。起点公用厕所应在赛事开始前至少一个半小时开放。

(二)赛事的起终点及沿途应配备垃圾回收设备或垃圾回收服务,赛事组织方应确保在赛事结束后赛事路线上不得遗留任何赛事废弃物。

二十二、媒体宣传

(一)新闻发布会:组委会应至少举行2次新闻发布会和1次运动员记者见面会。2次新闻发布会可分别在赛事批准后和比赛开始前举行。

(二)已经申请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的赛事,应按照国际田联的要求在全国或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播放(转播、录播、集锦)。

(三)鼓励赛事至少在本省内对赛事进行转播、录播或集锦播放。

(四)中国田协认证的赛事组委会至少于赛后30天,向中国田协提供不少于5分钟的赛事集锦和新闻报道统计情况,以便于进行赛事宣传。

(五)组委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媒体宣传。

二十三、市场开发

(一)各马拉松赛事的广告须严格按照国际田联、中国田协及国家有关规定来执行。中国田协有权监督其执行情况。(二)各组委会应自觉接受当地工商、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三)各组委会应配合中国田协对赛事市场开发的信息统计,中国田径协会将对统计信息保密,仅用于评估赛事市场价值等内部使用。

二十四、赛风赛纪问题的规定

关于比赛中出现的违反赛风赛纪的问题,赛事组委会须参照《关于加强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赛风赛纪的管理规定》有关要求来进行处罚。

附件1:

马拉松饮料站、饮/用水站桌子参考数量

饮料站、饮/用水站的桌子数量可参考以下建议。此建议基于使用长条桌(120×60×70厘米)计算,按照5000人的参赛人数。每增加1000人,建议增加4张桌子。

注:

1、半程之前的水站,每张桌子应匹配3-4名志愿者提供服务。

2、饮料站、水站的水和功能饮料,各须按至少1.2(杯):1(人)配备。(考虑损耗和一人多杯)

3、平均每500ml瓶装水(饮料)可分装4杯。

附件2:

马拉松比赛厕所参考数量

以下建议数量按照5000人的参赛人数,起终点厕位与参赛人数70:1计算。每增加500人,建议起点区增加7个厕所,终点区增加4个。其他公里点酌情增加。

马拉松组织标准 篇2

马拉硫磷(Malathion)别名称马拉松或4049,学名:O,O-二甲基-S-[1,2-二(乙氧基羟基)乙基]二硫代磷酸酯,分子式C9H19O6PS2,分子量330.358,纯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有蒜臭味,残留期效短、低毒有机杀虫剂。使用马拉硫磷农药国家二级纯度标准物质作为原材料,采用重量-容量法[1]作为配制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此溶液标准物质可用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校准检定仪器、评价方法以及日常工作标准。

2 标物实验制备

2.1 实验试剂、试验仪器设备

[GBW(E)061612](98.9±0.7)%马拉硫磷农药纯度标准物质;纯度为99.8%色谱级异辛烷作为溶剂。

美国安捷伦7890B气相色谱仪:使用DB-35石英毛细管毛细管柱;火焰光度检测器(NPD)检测器;METTLER TOL-EDO(MS)分析天平、德国brand移液器、美国Air Clean AC500超净工作台、德国brand容量瓶、德国brand称量瓶、五氧化二碳干燥剂、美国WHEATION安瓿瓶若干以及熔封机等设备。

2.2 标准物质制备方法[2]

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使用重量-容量法制备,首先用高精密分析天平准确称取马拉硫磷农药国家二级纯度标准物质,称取一定量的异辛烷溶解,转移至干净、棕色的容量瓶(50m L),首先定容然后充分混匀成为母溶液,称取合适分量的母液稀释定容于棕色容量瓶(500m L)中,将其置于4℃条件下且避光放置24h。使用安瓿瓶(2m L)将配制好的该标准物质封装(每支装1m L,400瓶)注意将配置好的标准物质置于4℃条件下避光保存。

2.3 标准物质的纯度分析

2.3.1 气相色谱法分析条件设置

DB-35(30m×0.25mm×0.25μm)色谱柱。色谱设置条件:进样口温度设定为260℃,检测器(NPD)温度设定为300℃,采取分流模式(5∶1),使用自动进样,采用进样量设定为1μL,柱流速1.2m L/min恒流模式;3.0m L/min尾吹流量;99.999%高纯氮气作为载流器;使用程序升温,初始设为温度120℃,升温速率设为15℃/min,升温至240℃保持2.5min;均匀性考察方法[3]:

从制好的标准物质中随机抽取20瓶样品,采取直接测定检验每瓶间均匀性,使用GC-NPD检验方法,每瓶标准样品独立测量3次,用1μL进样体积,均匀性评价的测量结果即是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检验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的均匀性——F检验法。

2.3.2 考察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的稳定性

依据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方法,使用气相色谱方法[4]考察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的稳定性,应用定量分析规则,随机抽取4~6支样品,并且每支样品测定3次,使用[GBW(E)061612]马拉硫磷纯度标准物质绘制标准物质的曲线,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间隔测量。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

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气相色谱图(图1),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及方差分析(表1、表2)。

由表2中数据可得:

进行F检验[3],查表得,Fα(14,30)=2.04(α=0.05),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检测结果的统计量F值优均匀性检验临界值Fα,即F=1.18<Fα(14,30)=2.04(α=0.05),证明标准物质间没有良好的均匀性。但因为标准物质瓶间的不均匀性导致的标准偏差与方法测量的标准偏差接近,计算不确定度需要计算均匀性因素。

3.2 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标准物质稳定性的检验

考察标准物质长期稳定性:

因为缺乏一种物理/化学模型能够真实地反应该标准物质的降解机理,所以使用直线作为经验模型——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3),以Y为异辛烷中马拉硫磷的浓度,以X为时间,用来拟合成为直线,用评估最后的回归方差表去判断标准物质的稳定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4)。

表4数据表明,在1a时间内,此回归是不明显的(sig.F=0.465>0.05),此标准物质的量值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性,证明所使用的储存方法有效地保证异辛烷中马拉硫磷的稳定性。

3.3 考察短期的稳定性

模拟运输条件下的即是考察短期稳定性,使用已经制好的标准物质随机抽样6~11个样品,放置在普通室温条件下放置30d时间后,在4℃条件下冷藏,检测同一批次的标准物质并且用相同气相色谱检测条件下进行其稳定性的考察,实验结果(表5)。

从表5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4℃冷藏条件下的标准物质的浓度、室温放置30d模拟运输条件下的标准物质的浓度差异小,所以我们认为模拟条件下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没有受影响,短期稳定性对不确定的影响很小而忽略不计。

3.4 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标准物质的定值

使用国家二级纯度标准物质马拉硫磷纯度标准物质为原材料,使用重量-容量法制备。

重量法算出溶液的浓度:

式中:c(马拉硫磷)——配制的马拉硫磷异辛烷溶液标准物质的浓度:ng/μL;

m1——马拉硫磷纯度标准物质原料的质量:mg;

m2——称取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母液的质量:mg;

m3——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母液的总质量:mg;

P——马拉硫磷纯度标准物质的纯度:%;

V——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标准溶液的最终定容体积:m L。

3.5 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不确定度的分析[5]

此标准物质定值的不确定度有:(1)标准物质定值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2)标准物质均匀性的不确定度分量,(3)标准物质稳定性的不确定度分量。

3.5.1 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重量容量法配制所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u配制]

国家二级马拉硫磷农药纯度标准物质纯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P)

标准物质的纯度为(98.9±0.7)%,k=2。

纯度标准不确定度为:

u(P)=0.007/2=0.003 5;urel(P)=0.003 5/0.989=43.548×10-3。

称量m引入标准不确定度u(m)

分析天平的最大允许误差(MPE)为±0.01mg。计算空盘、毛重各一次分量。由此得到纯度标准物质质量m的不确定度u(m)为: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urel(m1)=0.0082/50.91=1.61×10-4,urel(m2)=0.0082/3459.51=2.37×10-6;urel(m3)=0.0082/34979.87=2.34×10-7。

称量m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rel(m)为:

定容体积V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V)

定容所用500 m L容量瓶的最大允许误差(MPE)值为±0.2 m L,容量瓶误差是按矩形分布,标准不确定度为:

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与容量瓶校准体积时的温度不同所引入的不确定度。设温度波动为±3℃,均匀正态分布,因为水的体积膨胀系数是2.1×10-4/℃,体积变化是±500×3×2.1×10-4=±0.315 m L温度效应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是: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合成:

3.5.2 均匀性不确定度分量

置信区间为95%,用方差分析考察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用峰面积做为比较参数,计算得。

由S12>S22,所以瓶间标准方差的计算公式为:

3.5.3 稳定性的不确定度分量

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表3),用评估稳定性回归方差分析图表来评估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Its)。

考察期为t=1年,不确定度为:

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的最终合成不确定度为:

3.6 定值结果[6,7]

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标准物质的定值为:(10.0±0.2)g/m L(U=95%)。

4 结论

考察此项目研制的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符合国家标准物质的技术的要求[8],定值准确且可靠,可用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校准检定仪器;评价方法;以及日常工作标准。

摘要:采用重量-容量法研制了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通过气相色谱法(NPD检测器)考察了其均匀性、稳定性并对定值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异辛烷中马拉硫磷溶液标准物质符合国家二级有证标准物质技术要求,定值结果为:(10.0±0.2)g/m L(U=95%),稳定期为12个月,该标准物质已获批成为国家二级标准物质GBW(E)130473。

关键词:计量学,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评定,马拉硫磷,气相色谱仪

参考文献

[1]李云巧,崔婷,于志辉,等.基准方法及其在化学成分量溯源体系建立中的作用[J].中国计量,2005,(10):63-65.

[2]JJF 1006—1994,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S].1994.

[3]JJF 1343—2012,标准物质定值的通用原则及统计学原理[S].

[4]周湄生,李诗铁.气相色谱仪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探讨[J].计量技术,2004,(10):49-50.

[5]马康,杨亚楠,邢金京,等.诱惑红溶液标准物质的研制及不确定度评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2(3):296-301.

[6]全浩,韩永志.标准物质及其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标准物质出版社,2003.

[7]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06:2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又出现一个新的数字家庭标准组织 篇3

关于未来数字家庭的应用模式和互连技术标准,此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同的阵营出现,诸如全球性的DLNA(数字生活网络联盟)和由国内厂商发起的闪联等。如今,又成立了一家由多个全球著名厂商发起的同类组织——HANA(High-Definition Audio-Video Network Alliance,高清音视频网络联盟),该团体在美国纽约举行了成立发布会,发起成员包括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Charter Communications、美国三菱数字电子公司、制片商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 Universal)、美国Sun、韩国三星电子和JVC等。

值得关注的是,该组织利用的核心是众所周知的IEEE 1394连接技术,通过该技术来连接家庭网络里的各种设备,主要目的是传输高清视频节目。正如HANA联盟主席、三星电子数字解决方案中心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Heemin Kwon所说:“HANA在韩语中是‘1’,在日语里是‘花’的意思。也就是说,若用一条连接线把设备串起来,就能够用一个遥控器进行内容的播放操作。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使这朵花在这样的统一环境中盛开在消费者中间”。

由于IEEE 1394是一种流行在DV等影像设备上的成熟传输技术,可以对高清视频内容进行较快速的传输,因此被HANA所看中,该组织计划通过IEEE 1394技术将电视机、机顶盒和具有网络接入功能的硬盘等设备连接到一起,将IEEE 1394推广到更多的内容播放机上,同时还要安装TCP/IP协议,以便转发各设备之间传输的与用户接口有关的XHTML格式信息和指令信息。用户则通过电视画面上显示的浏览器界面和手中的遥控器对连网设备进行操作。

HANA将分3个阶段向市场推广其计划:已开始的第一阶段,制定相关的网络和接口等标准,2006年中期之前将确定版权保护技术,并在截至2007年1月之前开发出包括电视机、机顶盒和保存AV内容的硬盘等产品;在第二阶段,将追加无线功能和用于处理交互内容的功能等,并投产支持高清视频的家用游戏机、新一代光盘(即蓝光存储产品)以及便携终端产品;第三阶段将强化版权保护技术。

4、党委组织委员工作标准 篇4

党委组织委员工作标准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党委组织委员的主要职责、任职条件、考核与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党委组织委员的工作。主要职责与工作内容

2.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方面的工作条例、制度,以及上级党组织的指令、指示。

2.2在党委书记领导下,负责本单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发展党员工作。

2.3负责本企业或分管范围内的干部管理与考核工作。

2.4了解和掌握各支部的组织状况,检查和督促各党支部过好组织生活,按党章规定,积极做好党委的改选准备工作。

2.5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党纪教育,收集和整理党员的模范事迹,向党委提出表扬和奖励建议。

2.6掌握和正确执行发展党员计划方针,了解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情况,负责对非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和考察,承办接收新党员和党员转正手续。

2.7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和按时收缴党费。任职条件

3.1能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针,热爱企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勤奋好学、团结同志。

3.2具有大专学历,或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共正式党员,并

企业岗位工作标准汇编

经组织部门的组织干部岗位培训合格。

3.3通晓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新时期党的建设基本理论。

3.4掌握有关党纪、党规和发展党员方面的法规知识,熟悉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和非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等基本知识。

3.5能够正确理解党的建设和有关党员发展、教育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令和指示。

3.6能对本企业在党的思想、组织建设以及非党积极分子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根据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意见。

3.7有组织协调本企业各支部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和促进党建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能力。

3.8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起草语言通顺、文字简练、用词准确的文件、报告和工作总结。

3.9有组织领导、指导本企业正常开展党建各项日常工作的能力。

3.10能够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广泛进行社会交往,争取多方支持,促进实现企业工作目标的能力。

3.11能够积极推广借鉴企业内外先进党建经验和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和党建水平。

4检查与考核。

4.1党委组织委员由上级党委及党委会集体检查与考核。

社会组织调解案件认定标准 篇5

一、调解成功并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实行分类补贴:

1、一般纠纷,每件补贴400元;

2、疑难纠纷,每件补贴600元;

3、重大纠纷,每件补贴1000元;

二、调解案件的认定标准: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一般性纠纷:

1、涉案人数不超过3人的纠纷;

2、涉案金额5万元以下的纠纷;

3、一般侵权、邻里、婚姻纠纷;

4、损害赔偿纠纷;

5、债务纠纷;

6、一般生产经营性纠纷;

7、其他各类简单民间纠纷。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疑难纠纷:

1、涉案人数3人以上,10人以下的纠纷;

2、涉案金额5万以上,10万元以下的纠纷;

3、区级以上有关部门交办的纠纷;

4、公安、法院委托调解的纠纷;

5、区内较有影响的事件;

6、死亡1人以上的赔偿纠纷。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重大纠纷: 1、涉案人数10人以上的纠纷; 2、涉案金额10万元以上的纠纷;

3、对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

4、重大民事纠纷易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纠纷;

5、死亡2人以上的赔偿纠纷。

三、调解案件卷宗认定标准:

主要事实清楚、调解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一案一卷、文书统一规范的卷宗(《市人民调解卷宗质量检查评比细则》)。

(一)调解卷宗应具备的材料(按统一文书格式): 1、卷宗封面; 2、卷内目录;(1)人民调解申请书;(2)人民调解受理登记表;(3)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4)人民调解调查记录;

(5)人民调解证据材料(委托书、身份证明等);(6)人民调解记录;(7)人民调解协议书;(8)人民调解服务监督卡;(9)人民调解回访记录;(10)司法确认有关材料;(11)卷宗情况说明;

3、封底。

(二)调解卷宗制作要求:

1、使用司法部统一印制的格式文书;

2、调查记录及相关证据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3、调解协议书权利义务、具体履行时间、地点、方式明确;

4、回访记录记载协议履行情况、当事人对矛盾纠纷调解的意见和建议;

生产组织与管理月度考核标准 篇6

一、评分标准

考核项目

标准分

(100)

扣分标准

生产准备

1.因人员、设备、证件、手续不全,而影响工作,发现一次扣5分,生产组织与管理月度考核标准。

2.由于原材料、半成品贮备不合理而影响使用或造成损失的,发现一次扣10分。

3.机械设备、电器电路疏于检修而影响生产的,发现一次扣10分。

生产组织

1.生产关键时候,干部不能深入现场指挥协调,而延误生产时间或使问题复杂化,而影响生产或工艺进度,发现一次扣10分。

2.现场情况不清,落实现场情况不准,造成失误,工作安排混乱,发现一次扣10分,范文《生产组织与管理月度考核标准》。

3.因措施不当,影响顾客生产,每次扣10分。

生产管理

1.无故不参加公司生产例会,每次扣5分。

2.不服从生产办的工作安排、指挥和调度,造成某项工作整体部署受挫,给公司财产或信誉造成损失,发现一次扣10分。

3.出现影响本单位或其他单位生产的事故、故障,而不及时汇报,发现一次扣10分。

4.干部不能坚守岗位值班,出现生产工作无法安排,每发现一次扣5分。

5.施工过程中与客户配合不好,引起纠纷,发现一次扣10分。

二、否定指标

1、因措施不当或责任原因,造成填井返工和报废井,每次扣100分。

2、服务态度恶劣,给公司造成重大影响者扣100分。

马拉松组织标准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和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组织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复杂和不确定。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通过变革和创新来创造竞争优势,因此组织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并且现在的市场环境变化使得市场竞争逐渐由传统的品牌竞争趋向于越来越复杂的标准竞争,“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的共识,众多领先企业将标准竞争视为一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并通过其建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标准竞争的发展也引起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许多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标准竞争,以期增强自身在技术标准方面的话语权。

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是组织获取资源及塑造资源差异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企业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有关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战略导向、创新、创新能力、组织绩效影响机制与路径的研究(Damanpour和Evan;谢洪明)[1,2],但对创新如何通过增强企业标准竞争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还缺乏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对技术标准间竞争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泛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大多数的研究从经济学、技术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探讨了标准竞争的网络效应、技术兼容性和技术占优现象、技术扩散等对标准竞争的影响。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标准竞争能够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优势(如Hill等)[3],但多数研究围绕标准自身的技术经济因素(效率角度),对非效率要素的研究相对缺乏,也缺乏整合效率和非效率的研究进而提出完整的驱动力与机制模型;另外,较少研究探讨标准竞争与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关系;而且,大量研究主要基于西方背景,对于中国企业仅有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探讨组织创新、标准竞争能力和组织绩效三者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目的在于揭示企业在进行组织创新时如何通过提高标准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组织绩效,进一步完善创新理论,并为我国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2 文献回顾和变量描述

2.1 理论框架构思

Marshall A在1925年提出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中强调,企业所拥有的特殊的稀缺性资源和无法简单模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及其成功的关键因素(Teece D T,等)[4]。随着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标准竞争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并使之持续长久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阐述标准竞争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一些学者分别从产业、战略和生命周期等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文献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强调创新是标准竞争的基础和动力,以及标准竞争对企业绩效将产生一定影响。实践表明,企业可以通过标准竞争来获得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在标准竞争过程中建立的专利和技术标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提升企业绩效的有效工具(Heejin Lee和Sangjo Oh)[5]。本文认为参与标准竞争能有效地将组织创新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组织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能力,并进而提升组织的绩效。据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定各变量及其衡量指标,并构建组织创新、标准竞争和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2.2 变量描述

2.2.1 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企业来说,组织创新已成为提高当前效益和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组织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J.S.chumppeter在1912年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把其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但这个创新概念偏向于技术创新,并不能替代组织的整个创新活动,因此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组织创新活动。例如:Brown认为创新是在产品、流程和程序上, 以不同或更好的做法来增加附加价值, 并提出全员创新管理;而Dougherty等人把组织创新定义为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问题的解决,包括产品设计活动、产品创新部门的协调、组织资源和结构以及战略的配合等。

1991年,Damanpou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组织创新提出三种分类:(1)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双核心模型)(Daft)[6];(2)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3)激进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很多学者更倾向于采用双核心模型来简化创新活动,故本研究也采用双核心模型这种分类方式。

2.2.2 标准竞争能力

标准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特征,但学者们对标准竞争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如:Katz等人把标准竞争称为系统竞争或网间竞争[7];Schilling将标准竞争定义为在选择占优设计的过程中不同技术之间的竞争,这只是一种横向的竞争[8];Shapiro和Varian则认为标准竞争是不兼容的技术之间争夺市场支配权的战斗,既有横向的标准竞争也有纵向的竞争[9]。可见,对标准竞争的研究大多基于效率视角展开,只有少数针对其非效率方面。

从效率的角度看,标准竞争使组织处在技术环境之中,要求组织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因此,要提高标准竞争能力,不但要求组织必须重视技术,使技术标准能够成为行业标准,而且也要求企业在技术层面上具有高效率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现有对技术标准效率的研究大多基于网络外部性和兼容性等。此外,在标准竞争过程中,企业所拥有的顾客安装基础是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Shapiro和Varian),因此,如何才能控制顾客的安装基础已成为企业在标准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战略选择问题。Hill在研究中发现,标准竞争的产品具有兼容性和锁定效应且呈现递增报酬规律,进而提出了企业要想赢得市场,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技术转化为标准的战略选择问题,并把标准竞争的战略分为许可协议、战略同盟、恰当的战略定位以及互补产品的多样化等[3]。谭劲松和林润辉在Hill的理论研究框架基础上用兼容性、特许协议和战略同盟这三个主要战略选择问题分析了TD-SCDMA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结果显示,这些技术经济因素能够增加顾客安装基础,且有利于巩固企业的技术成果和增强标准竞争能力以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以便大大提高组织的效率[10]。

从非效率的角度看,组织在进行标准竞争时又必须在制度环境下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效率机器,而是同时受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长期形成的社会规范等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必须通过广为接受的市场行为来适应制度环境,以便取得社会存在的合法性,得到政府保护,获得其它企业的信任,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在标准竞争过程中,一方面,组织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去影响其他企业,努力使自己的标准得到其它企业的认同;另一方面,组织会受到政府、标准化组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组织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与这些机构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获得这些机构对其标准的认可。以上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些活动都是制度环境所要求的。DiMaggio和Powell用强迫机制、模仿机制和规范机制对组织的趋同现象给予了解释[11],并为以后制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本研究认为组织的标准竞争处于技术和制度两种环境中,且其标准竞争能力由技术特征和制度特征两个构面组成。

技术环境下的标准竞争能力通过兼容性、特许协议以及战略联盟三个维度来衡量:

(1)兼容性。根据ISO的定义,兼容性就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为达到相关要求,产品、过程或服务一起使用而不引起无法接受的相互影响时的适宜性。Farrell和Saloner早在1992年指出,兼容性在许多产业中特别是信息产业是至关重要的。Besen和Farrell研究指出,兼容性是显示出网络外部性的产业中的一个战略问题[12]。因此,在许多行业中,兼容性是标准竞争战略选择的重要方面。

(2)特许协议。Hill指出,如果新技术的拥有者把其技术特许给其它相关行业的企业,则建立用户数量会变得更容易,进而促进标准锁定,达到赢家通吃[3]。所以组织是否实施特许协议对能否提高组织的标准竞争能力从而在标准竞争中胜出具有重要的影响。

(3)战略同盟。战略同盟是指某公司与一个或多个实际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就联合发起一项技术标准订立合作协议。Kogut指出,联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市场力,使其快速地进入新市场和新技术,并且为未来投资创造机会。因此,一个企业可以试图通过联盟去学习其它企业的技术或者借用其他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制度环境下的标准竞争能力从强制机制、规范机制以及模仿机制三个维度来衡量:

(1)强制机制。指组织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令,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强制机制是通过制定规则、监督承诺和奖惩行动来规制企业行为,更多地体现为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行业标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标准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政府通过法律和颁布行政文件的方式加以监督以强制执行。因此,在标准竞争过程中,企业会受到政府或标准化组织等因素的影响。

(2)规范机制。指社会规范产生一种共享观念、共享的思维方式。规范机制更多地通过道德支配的方式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体现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组织会产生趋同现象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且专业化程度越高的组织通常相似性越大。因此,组织会通过遵守规范使自己的标准能够得到其它组织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同。

(3)模仿机制。指各个组织模仿同领域中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企业通过模仿其它成功的企业,可以减少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使自身的行为稳定化;并且因为合法性的存在,如果企业不采纳这些制度化的形式或做法,就会受到很多压力。所以组织为了在标准竞争中胜出,会采取类似的做法或手段来适应制度环境。

2.2.3 组织绩效

所谓绩效,就是企业所从事活动的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即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企业绩效是企业能力、资源和活动的最终体现,它是衡量企业是否恰当地分配资源并最终取得何种结果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所以通过对企业绩效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否真的具有价值,以及选择创造竞争优势的路径是否能够带来价值。然而许多学者对其衡量标准不尽相同,如Kevin Zhou等人在研究战略导向对创新的影响时用企业绩效和产品绩效来衡量组织绩效从而验证其影响效果,而谢洪明在研究市场导向通过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时则采用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来衡量[2]。其中,用短期和长期绩效来衡量组织绩效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假设推演

3.1 组织创新与标准竞争能力

标准竞争的成功与否与组织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组织创新中的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企业标准竞争能力。在标准竞争中,载体就是技术标准,而技术标准的基础是技术,企业的技术最终来源于创新,所以创新是技术形成的基础(Von Oech)。Amitav和Xie在分析标准竞争的动因时,认为现有标准的占有者拒绝许可他的技术给予其它企业,或者是现有标准的占有者许可技术标准的成本太高,进而使得其它企业难以盈利,因此导致企业必须开展标准竞争,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提高其标准竞争能力,否则便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13]。

然而,标准竞争是制度因素、政治因素等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Farrell),要想在标准竞争中胜出,组织的管理创新同样至关重要。管理创新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标准竞争的过程需要组织各个部门齐心协力,例如公关部需要与政府、标准化组织等建立良好关系,管理层需要依据市场环境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等,这些都与组织的管理创新分不开。

其次,标准竞争对技术创新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完善技术标准。曾德明认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标准发展,技术标准也直接或间接推动技术创新,并为技术创新提供标准化平台,对组织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支撑;Robert H.和Ram D.认为将标准战略贯穿于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进行标准竞争的前提,管理创新对标准竞争的成功至关重要,二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标准竞争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反过来,组织提高标准竞争能力也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故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组织创新对标准竞争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1a:组织的技术创新对标准竞争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1b:组织的管理创新对标准竞争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标准竞争能力对组织的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3.2 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

过去的研究大量证实了组织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对组织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如:Robinson研究指出,组织加快创新能够改善产品开发的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组织绩效;Victor认为越是有价值、不可模仿和稀缺的组织创新会导致更高的组织绩效。

然而,过去大量的文献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组织创新的衡量维度,验证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行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如:Trist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同样重要,将有助于维持公司内技术系统与社会结构间的平衡;Damanpour和Evan的研究则关注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及两种不同性质创新的采纳率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组织创新可以提高组织绩效[1]。故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组织创新对组织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3a:组织的技术创新对组织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3b:组织的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3.3 标准竞争能力与组织绩效

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重要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好的绩效。Ferguson和Morris认为一个企业通过控制技术标准可以主导整个体系甚至产业链,并提出“构建特权”,指出一些公司故意放大自身产品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并努力将自己的技术转化成为行业标准,从而获得超额利润。Hill发现在工业行业里标准对企业是重要的,一个公司把其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的能力是该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即企业将自己的技术建立为行业标准,能够从中获得巨额的利润;并认为在高技术行业里基于新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的标准竞争决定了企业甚至行业的兴衰,会导致赢家通吃[3]。

从标准竞争能力的技术特征角度出发,其兼容性、特许协议和战略联盟三大技术特征与组织绩效有一定的关系。Sang Chae Choi等也指出技术标准和技术兼容能够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另外,企业将其技术通过特许协议给本行业其它公司,根据递增收益机制,用户数量更容易扩大,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Morris和Ferguson的研究指出,“成功总是垂青那些能够在迅速变化的广阔竞争领域中制定并控制自主技术标准的企业”,一些企业的成功和标准化的演进紧密相关,其中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不同技术标准联盟之间的竞争。因此,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产品之间很小的差别就可能在竞争过程中被迅速放大,从而使占优势的标准产品获得强大的市场控制力和巨大的商业利益。

从标准竞争能力的制度特征角度出发,其强制机制、规范机制和模仿机制三大制度特征也对组织绩效有一定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政府机构仍然对企业政策和经营方针施以强制性影响,如当地政府为了响应科技部门的要求,会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来强制企业运用IT技术,通过影响组织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而影响其绩效。另外,行业协会或者标准化协会所认定的某些最新且有效的方法,即职业标准和规范,对组织的有关决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作用更突出体现在较长的周期中(Liang)。最后,Teo等人认为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会模仿成功企业的做法,以便减少不确定性,提高组织绩效[14] 。故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标准竞争能力对组织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4a:标准竞争能力中的技术能力对组织的短期和长期绩效都具有正向影响;

H4b:标准竞争能力中的制度能力对组织的长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传统研究认为组织创新对组织绩效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但越来越多的实践显示标准竞争能力在将组织创新转化为组织绩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Ferguson和Morris认为一个企业通过控制技术标准可以主导整个产业链,从而在该市场上占据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另外,Hill也提到一个公司把其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的能力是该公司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决定因素,企业将以创新为基础的技术建立为行业标准,能够提高组织绩效[3]。因此,本研究认为组织创新并不是简单直接地转化为组织绩效,而是会随着组织的标准竞争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演化,中间存在转化的路径和“黑箱”。

企业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现今提高标准竞争能力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并使之持续长久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大量实践显示组织创新会不断地演化为企业的标准竞争能力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故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H5:标准竞争能力在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标准竞争能力为中介变量,探讨组织创新、标准竞争和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组织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都对标准竞争的成功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过来,标准竞争能力对组织的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2)组织创新能够提高组织绩效,其中组织创新中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缺一不可。(3)本文从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出发制定出的衡量标准竞争能力的指标由技术特征和制度特征两个构面组成,其中技术能力由兼容性、特许协议和战略联盟三个指标衡量,而制度能力则用强迫机制能力、模范机制能力和规范机制能力三个指标衡量,这两个特征都分别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研究建议企业在标准竞争中要注重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并且同时重视标准竞争技术特征和制度特征,以便增强企业以组织创新为基础的标准竞争能力,使组织的技术标准能够成为行业技术标准,建立核心竞争优势,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

由于本文的结论仅仅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所以有待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

摘要:标准竞争已成为许多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并使之持续长久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现有研究尚缺乏对组织创新与标准竞争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对标准竞争、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从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的视角分析标准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标准竞争和组织创新的融合模型,围绕该模型提出5组假设,提出将基于组织创新的技术通过标准竞争转化为行业标准有助于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组织绩效。

马拉松组织标准 篇8

新版饮用水质量指导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在新加坡国际水源周上发布了新版饮用水质量指导标准,根据科研进展进行了不少更新,包括制定了新出现的污染物含量的标准。它还首次收入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涵盖从雨水收集、储存到政府决策的各个层面,甚至还有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

吐鲁番:鲜食葡萄不甜禁止外运

为了保证外销鲜食葡萄的品质,新疆吐鲁番葡萄产区今年实行了三层检测制度:即开园鲜食葡萄检测制度、待售葡萄检测制度、已贴标葡萄抽检制度,严禁糖度低于16度的鲜食葡萄外运。吐鲁番地区已组织质量监督、农业、工商等执法人员,对外销葡萄的车辆进行抽查,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葡萄,一律就地没收、销毁。

全球美味食物 北京烤鸭排第五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一家旅游网站日前公布全球50大美食排行榜,皮脆肉香的北京烤鸭排第5位,成为排名最高的中国美食;香港特色食品蛋挞和西多士分别排在第16位和第38位;而泰国马沙文咖喱被评为“万食之王”,荣登首位。

北京曝光4种不合格保健食品

北京市上半年抽检保健食品350批次,其中有4个批次产品不合格,分别为:1、北京恒一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修原牌修原胶囊,标示的保健功能为辅助降血糖,抽检吡啶甲酸铬含量不合格;2、广东长兴科技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贝兴牌辅酶Q10维E软胶囊,辅酶Q10含量不合格;3、南阳市澳福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南昌市珊瑚保健品实业有限公司联合生产的雨绿牌钙锌维生素D片,锌含量不合格;4、深圳市绿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金维康牌营养维他组合维生素片,锌、硒、铁含量不合格。

陕西:餐饮企业提供一次性筷子

最高可罚2 000元

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中对餐饮业经营者提供一次性筷子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餐饮业经营者提供一次性筷子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餐饮企业处500元以上2 000元以下罚款,对餐饮个体经营者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可口可乐澄清防腐剂事件

可口可乐公司表示,此次中国台湾地区涉及的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美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所认可的安全添加剂之一,并被广泛接受可安全使用于食品及饮料类,但是台湾地方法律规定不容许使用在汽水中。

可口可乐公司表示,这批添加了“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可乐原液将用于现调机,即麦当劳等快餐店所销售的杯装饮料产品,不过必须在现调制机器内经过稀释后才能对外销售,稀释后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浓度非常小,仅为每千克0.015毫克。可口可乐方面还强调,市场上所销售的采用预包装方式的易拉罐和塑瓶零度可乐并不含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餐饮用油新规:

连续煎炸食品12小时必须换油

上海市食药监局日前为各类餐馆、小吃店、食堂等餐饮服务单位用油立下新规:“地沟油”、“潲水油”、“煎炸老油”不得采购;煎、炒、炸用油最长不得超过3天;连续煎炸食品的油,累计使用期限不得超过12小时。对于废弃的油,应有专人管理。

上海早已不用乙烯利催熟蔬菜

关于近期媒体报道的蔬菜滥用催熟剂现象,上海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早就不用乙烯利这种催熟剂了,但是缺乏乙烯利检测标准和手段的现象确实存在。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班教学计划下一篇:运维总监的工作职责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