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县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1

县域市场不同于一线和二线城市,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是乡土气息孕育下的熟人社会,历来有讲“情”优先于讲“法”的传统。把握县域乡土文化特点对县域支行明确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业务特色上看,一是对公客户主要以中小企业所支撑的实体经济为主。从经济结构上看,整体上吕梁区域仍然以煤焦铝等重工业以及由此产生的上下游贸易链企业为主导,这些行业支撑着整个区域普通老百姓的就业空间,因此相比较于一二线城市的产业结构而言,其抗下行周期影响的能力可能更弱,行业的周期性对县域客户的影响较大。二是优惠扶持政策多。吕梁13个县,9个贫困县,扶贫政策的倾向性较大,而且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种植户养殖户的投入以及各种补贴资金非常丰富,同时包括农村林地、农地、宅基地等在内的各种综合改革试点都在大力推进,一些重点项目也选择在县域落户,政策支持的力度非常大,其中的商机不容错失,需要总行在认真分析研判县域市场的前提下,将这块市场找准抓牢。三是劳务经济特色明显。老百姓的收入和创业有着明显的劳务经济特色,特别是贫困县的乡镇地区异地务工、经商人员占比较大,每年带回的资金总量非常可观,针对这部分资金和客户,有强力拓展空间。

(二)从县域客户的营销特点看,有“两大市场”、“三类客户”从对公存款看,县域机构客户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机构客户形成的存款量大且较稳定,往往可以占到当地经营的相对较好的银行对公存款的三到五成,而且机构客户还能联动带来大量其他的资源和业务机会。

从客户规模划分,县域客户以大众小微客户为主,主要是以各类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大中型企业和个人中、高端客户资源相比一二线明显偏少,主要原因是中高端客户考虑到老人需要的医疗资源和小孩需要的教育资源,导致中高端客户流向一二线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

从客户营销的难易程度看,县域支行独特的“熟人社会”使得关系营销特色明显,业务拓展中受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客观上导致银行的品牌优势、服务优势、产品优势有时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县域支行必须充分结合县域市场和客户的特点,找准当前的商机,把握未来的先机,有针对性和前瞻地进行人员招聘、市场开发。

所以把握 “三类客户”、“两大市场”应该作为县域支行当前和未来的主攻方向。

1.三类客户。一类是机构客户,县域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分配具有主导地位,抓住政府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占据了“制高点”,因此,当前必须将政府作为最大、最优质和最重要的客户来维护,特别是以财政、社保、公积金、水利、土地和重大建设项目等政府主导领域为重点,抓好财政龙头,服务好地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最大程度赢得政府支持。这类客户建议总行在县域支行的人员招聘上,对有政府资源背景的人员,降低其他门槛,强力吸收这部分人员充实到县域支行队伍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类是总行授信类客户,这与县域产业特点相适应,目前全省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均为我行的授信客户,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存量授信客户资源,开展链条式营销,比如针对授信客户,要打通其整个链条,以及相关企业的股东和高管、员工等各关联方面,做到开立账户、支付结算以及各种主要产品公私联动的全覆盖。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作用较大和影响力较高的民营企业2013年均上收的能源事业部,受能源事业部上收的影响,实质上异地分、支机构对这部分企业的粘结度和话语权均很小,导致开展链条式营销存在很大的障碍,建议总行从考核导向上整体考虑能源事业部客户与异地分支机构的联动营销。将会成为县域支行发展的潜力增长点。

三类是“长尾”客户,这是基于县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从县域客户的结构看,不管是对公还是对私,高端客户资源总体上比较有限,而且这类客户的维护拓展成本非常高,市场争夺已经是一片红海,但小康客户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小微企业、各类商户等多种类型,同时这些客户的忠诚度一般比较高,抓住这部分客户可能比仅仅单纯地营销本地高端客户的实际效果更好,但是该类型客户需要总行出台相应的支持小微企业、商户的存贷一体化的产品,比如在吕梁小微商户做的较好的民生银行,有(T+O)POS机具+储蓄卡+流水贷等相关产品,致使商户对其忠诚度很高,倘若我行有类似的产品,将对县域支行抢占大众客户市场有很大的帮助。

2.“两大市场”。一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的大市场,目前吕梁区域市民占比要远远小于农民的占比,农商行、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在农村、农业这类市场占有主要的优势,但是随着县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本设施改造和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以及伴随建设改造产生的代发、代偿等业务;随着“撤村建居”(即撤销村委会,将若干自然村进行合并建立居委会)、地质灾害治理、资源型村镇的整体搬迁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城镇居民的范围成倍增长,城镇居民集中之后必然将在农保、医疗、教育、消费等民生领域产生大量的需求。应该说这些领域需要总行未雨绸缪,使县域支行有相应配套的产品,针对乡镇农村客户的特点在这些领域做好深耕细作的准备。

二是县域务工创业人员形成的大市场,人口输出一般在县域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现有的村镇结构体系中,都有大量年轻劳动力在异地务工创业,老人小孩留守农村,年轻劳动力每年带回的资金总量非常可观,针对这部分市场的拓展,首要的是在思想上做到“三个破除”:即破除对务工人员经济实力的低估,据了解,这部分在外务工的人员中,每人每年在外务工的纯收入约在3-5万,8—12万元左右不等,比如像吕梁山护工等形成产业链和一定知名度的务工人员,如夫妻双方均在外务工则家庭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而且由于在外务工开销支出非常少,一般这些收入带回之后除少量供家庭留守成员使用外,大部分都是形成定期存款;破除对务工人员接受新事物能力的担忧,从客户经理在企业为员工办理手机银行的了解程度看,中青年务工群体,实际上对手机银行等新渠道的接受程度非常高,而且养成了非常好的使用习惯;破除对营销务工市场实际效果的怀疑,从客户经理营销情况看,只要找准务工人员的集中地区和关键人员,建好“网点一乡镇联系人一目标客户”这套网络,营销基本上都能取得预期效果,可以说由于这类市场同业的拓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还处于“处女地”状态,营销起来成本低、效果好。但是拓展这个市场需要特定的时点,需要乡镇一级的公关,需要部分相关费用的支撑,需要移动开卡机具升级,开通具备转账功能的手机银行、网银等功能,提高服务效率,这些问题均需要总分支联动解决。

二、在网点建设所涉及的人员配置方面。县域网点的人员目前确实存在不足,究其原因除网点自身配置原因外,主要是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导致:一是客户因素,这与当前客户的交易习惯有关,县域支行目前老龄人口的比例在逐步加大,但是这部分人群均有一定的积蓄,而大龄、老龄客户仍然习惯于在柜面办理各种业务,增加了人力资源的占用;二是网点运作因素,目前网点承担了大量的非核心事务性业务,占用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比如县域分支机构无自己的现金库、柜员机维护、离行式自助加钞等就占用了员工很大一部分的有效工作时间,三是业务处理的自助化程度不高,还有大量简单业务要求客户必须到网点办理。四是网点人员流失率较高,甚至在员工之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玩笑话:有能力的都跳槽走了,剩下的都是没有能力的,想走却走不了的。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应该引起思考:运营制度是否更该人性化、操作流程是否更加优化,零售产品是否更要创新,公司业务上收之后是否更应做好与县域支行公私联动的衔接。

针对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且不说增加网点人员配置,目前来看至少有两条路径可以缓解:其一,实施非核心业务外包。未来网点的一些低风险、事务性的非核心工作应当外包出去,不能让宝贵的人力资源从事一些低效低价值的工作。虽然会增加支出,但总体上是节省人力成本的有效途径,节约出来的人员可以从事市场拓展等更能创造价值的工作。其二,实施业务远程办理。一些简单、普通业务只要是通过技术手段能解决的风险控制问题,客户能自助办理的就不要柜员介入,能远程办理的就不让客户到实地办理。好地适应网络化、电子化的客户服务趋势,这也是县域支行缓解网点人员不足的途径之一。

三、从财务资源配置方面,县域支行竞争力在逐渐加大,开业较早的支行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财务资源配置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不管是人力基础费用还是营销费用增量都极其有限,有的甚至是负增长;信贷资源的上收,加之县域体量总体上也比较有限,与经济低谷新常态基本合拍;人员增长依然受到限制。以往靠资源投入拉动业务增长的模式已经很难行得通。新常态下资源配置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总体上遵循一个导向,即以业绩导向,坚持以业绩增加值挂钩为核心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励价值创造,体现对核心业务和价值创造链前端的发展要求;二是健全两个体系,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维考核体系,以及客户维度的资源配置体系(即按照所维护全量客户配置基础性维护费用,对新拓展的客户按照客户类型和价值贡献配置专门拓展费用),有多少客户、有多大贡献相应配置多少财务资源;三是优化配置模式,除员工薪资、网点运营等固定的支出项目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都纳入弹性项目中实行动态配置和调整,让资源随着战略走,高目标高贡献的给予高配置,低目标低贡献的给予低配置,实施主动过程管理,引导全力以赴抢市场。

四、从县域支行的功能定位方面,一方面,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重点,依旧会占据较大的比重,毫无疑问必须抓紧抓牢,不能轻言放弃。另一方面,对于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对于行业即将到来的变革,县域支行必须未雨绸缪,不能用传统方式来开展新型业务、迎接新兴市场,所以总行应该配套制定前瞻性新的转型战略措施。

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就是要改追求“大而全”为打造“强而精”,把握城镇化、新型农业化和网络经济发展机遇,适应当前市场特征和未来市场趋势,围绕“三类客户”、“两大市场”,实施“双头鹰”错位发展战略,在坚持传统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同时,定向精准拓展网络金融市场和县域特色市场,打造具有鲜明县域特色的支行。

县域市场有着不同于一二线城市的特点,但实践中,总行对异地分支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很多是套用直属行的办法,导致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能源事业部与异地分支机构客户资源共享不够,联动营销滞后;在业务授权上控制过紧,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大量权限上收,加之存在条线分割,使县域支行难以适应县域客户“小额、快速、灵活”的现实需求。因此,总行需要进一步优化异地分行管理架构,以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总行可以探索区域业务审批部模式:一是在组织架构方面,下沉异地分行层面的县域业务审批部,明确业务审批部门定位和职责,直接联动到县域支行,直接参与一线的营销、业务指导和业务审批,且终生负责制,规避道德风险的同时,将把控风险的职能前移,其考核与绩效管理直接与整个异地分行的发展、风险把控情况挂钩。

二是在产品创新方面,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行业特点,需要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开发推广相应的产品,很多市场是需要探索,因此为有效把握先机,分行必须要有县域产品创新与市场推广的产品经理,创新一些符合地域特征的产品,现在管理基础较好的支行进行新产品的试点与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和积累经验后,再进行区域全面推广。

三是服务和销售平台,从常规业务中脱身出来之后,县域支行有两项业务仍然要成为重点:一个是信贷业务,主要是通过信贷或相关表外业务为客户解决筹集资金的问题;另一个是理财服务,为客户解决使用资金获得收益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县域支行的营销运作模式需要朝着“三个联动”的方向发展,即“公私联动”(支行要能够综合应用对公对私各类业务,网点零售客户经理应该和分行对公业务团队共同建立综合营销团队,才能够有效推动对公对私各类产品。)、“资产负债一体化”(单纯营销负债业务一没有抓手,二没有竞争力,所以除了营销负债业务外,还必须能够经营资产业务,特别是一些小额化、批量化的针对商户的信贷产品,以资产带动负债,以负债促进资产。)、“传统新兴联动”(除了能提供各种传统银行服务外,还要能够提供各种跨界的和我行的各种新产品与服务)。应该说,这些趋势预示着未来县域支行将有更多“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无疑就会对人员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建议总行应该做好相应的规划,提升员工整体的素质,以适应县域支行未来业务重心的转移。

县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2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规划委、天津市建交委、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重庆市规划局:

按照《关于做好2014年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建村〔2014〕44号)要求,我部组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规划试点工作。经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验收和示范遴选,确定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南湾村等14个村庄规划、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等19个镇规划和河北省张北县等7个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现予公布。

我部将进一步总结示范经验,编辑出版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案例集,组织宣传推广。各地要结合试点工作要求,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和基层管理部门学习示范经验,结合本地情况继续探索符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符合村镇实际、具有指导性和实施性的村庄规划、镇规划以及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不断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

附件: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年5月26日

附件

2014年全国村庄规划、镇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

村庄规划示范(14个):

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南湾村村庄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大神堂村发展规划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郭家沟村庄建设规划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黄北坪乡黄北坪村村庄规划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村庄规划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池村堰头自然村村庄规划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建设规划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屏峰村村庄规划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黄柏镇向阳村村庄规划

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美丽乡村规划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建设规划

重庆市秀山县清溪场镇大寨村村庄规划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康雄乡茶村村庄规划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下脖项村村庄规划

镇规划示范(19个):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马村镇总体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总体规划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总体规划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蒋巷镇总体规划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总体规划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总体规划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双龙镇总体规划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沟镇镇规划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镇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镇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总体规划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总体规划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镇规划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总体规划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幸福镇总体规划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淡村镇总体规划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总体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总体规划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7个):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村寨体系布局规划

县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3

关键字:新乡村建设;欧洲国家;土地流转;乡村景观

随着中国经济发达,我国早已步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6.10%,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补助比例低。三农问题、城乡二次元等已不是热点问题。且乡村土地使用权是近年来上访率高的一项,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土地的非农开发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农村地块原有价值体系。乡村也是传统文化产生的一个跟基地,农村“空心村”比例逐年增高,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扩散,乡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失去其本有的特色与传统。在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与荷兰国家在土地流转、生态维护、经济策划与经营、风貌特色保留等发面经过长期摸索过程并取得无法比拟的乡村魅力,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乡村建设问题上所借鉴。奥雅设计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服务商和文创产业的品牌运营商,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一体化及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完成了近千项具有影响力和较高声誉的作品。其研发中心在对于现代新型乡村建设工程设计规范与运营开发示范应用的成功经验与先进理念值得在新常态的乡村建设问题上有所借鉴。

一、欧洲乡村发展趋势

欧洲乡村大是欧洲独特的文化、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向往居住在乡村,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吸引人口向乡村迁移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其农村社区已经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角色成功转化为提供居住、养老、旅游休闲、生态环保等角色。退休人潮、富裕阶层等纷纷落户乡村。“逆城市化”迁移也推动乡村发展。随着非农经济在乡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典型代表国家分别有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

英国曾是欧洲最发达的农业国,其乡村发展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政府对于土地价格进行评估,确立了一套土地注册体制以便于土地出售。将保护乡村历史和景观写入法律条文,維护国家公园和地方自然风景区的风貌和特色。

法国是欧洲主要农业国之一,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等背景下,顺利推进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保持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稳定。其乡村政策在不同时期围绕着农业与生态设定从保证乡村发展稳定,生态景观良好。

德国国土面积相对广阔,乡村人口为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农业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且德国村庄以优美的 自然环境、完善的交通体系等闻名世界。其保护区域特性更新传统建筑,扩建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在生态方面,将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经济。此外更开始注重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与经济价值的结合。

荷兰国土面积42000km2,1/5土地属于围海造田。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城镇化大幅度增长,其水平已超过80%。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地整理的国家之一,土地重构是一种综合性的乡村发展手段,达到了改善农业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的发展,达到土地的规划集中化与整体化的目的。

二、欧洲国家乡村建设发展总结

2.1以农业发展为出发点的英国乡村建设

受上世纪末“重工轻农”的社会思潮影响,其农业发展水平停滞不前,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贸易方面出现较大逆差。进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本国农产品储备的不足,受到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严重配额限制。处于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的目的,英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发展的法案于1947年出台,促进英国农业的发展。

2.2以生态农业为目的的法国乡村政策

在顺利推进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保持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稳定。法国农村发展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是从农林产量、农村环境和农民收入的角度而设定的。在法国“光荣30年”中,法国的乡村政策在不同时期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政策上的适当调整保持了城乡稳定。

2.3以村庄更新为重点的德国乡村扶持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德国开始展开“村庄更新”,德国乡村更新的主要目标是重塑乡村土地的景观结构不至于过于分散,开发现代化基础设施,缩小乡村地区居民与城市居民贫富差距,破除非农业经济用途房屋重新调整剩余建筑物的体积规模开发状态,其中农地整理为重要手段之一。二战之后,在1954年颁布的《土地整理法》明确具体措施即保证农林经济并肩发展。20世纪70年至80年代,村庄更新开始意识到乡村原有风貌保留的重要性。村庄更新的原则是,为了保护区域特性更新传统建筑,扩建完善村庄基础设施。

2.4以农地整理为核心的荷兰乡村改革

乡村区域规划主要是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开展。其中土地整理具体为交换农户间土地、削减碎片化农田、修建道路、复垦土壤和水质,土地开发审视自然的保护、原生态资源发展、休闲产业等。 “农地整理”一直是荷兰解决农村及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在20世纪初,荷兰开始较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整理政策做出不同的调整,农地整理对荷兰乡村景观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1924颁布的《土地整理法》(Land Consolidation Act)到1947年完善其效率颁布的《瓦赫伦岛土地整理法》(Walcheren Land Consolidation Act)达到了改善农业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的发展,达到土地的规划集中化与整体化的目的。

nlc202309090241

三、我国乡村建设与启示

3.1管理制度构建

我国一直以来在乡村土地政策调整与变化顺序为: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针对我国乡村发展情况,应为保证土地用地性质的严格规定,出台相关用地法律,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保证基本农地的面积不减少,其用地性质不被改变。对土地承包经营加大力度的管理。保证流转市场公平公开透明化,例如允许更多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2推动乡村经济

参考英国“乡村价值”理念的演变。集中化的生产模式,提升粮食的生产。同时重视农村休闲旅游,享受大自然需求的增长。过去的几人,在城市化审美疲劳与城市污染的影响下,乡村的自然景观、清新的空气为人们向往的生活休闲模式,针对不同的乡村特点,根据其固有资源与保留传统习俗,打造中国特色农村,提高乡村品牌效应,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多样化。

3.3完善基础设施

為改变公共资源的配给,政府及制度调控上应向农村偏斜,尤其是在教育与医疗服务设施上需增加其数量及质量。在农业角度,明确本地区的优势,有效的规划管理推动主导经济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引导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此会影响到“返乡潮”,在乡村配套设施及产业机遇发展转型下,更多年轻人重返家乡将推动乡村再次发展壮大。

3.4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

在综合考虑乡村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环境条件下,中国的乡村需要尽力保护其文化历史,并对其内涵进行挖掘,防范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同质性趋势。建设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认同的城市,形成当地的归属感。文化和历史的认同不仅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和归宿感,应在建筑风格、历史文脉、文化特征上的保护不遗余力。乡村开发及重整需尊重土地性质,减少碎片化农田,修复其乡村交通体系及恢复生态体系,建立相应法律条文对乡村土地的保护及开采制度给予最大力度的调控,维护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闫琳. 英国乡村发展历程分析及启发[J]. 北京规划建设,2010,01:24-29.

[2]曲卫东,斯宾德勒. 德国村庄更新规划对中国的借鉴[J]. 中国土地科学,2012,03:91-96.

[3]杨澜. 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J]. 中州大学学报,2015,01:28-31.

[4]张驰,张京祥,陈眉舞. 荷兰乡村地区规划演变历程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01:81-86.

**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安徽省委、桐城市委有关文件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结合松桂村实际,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村委综合研判,拟定松桂村

“乡村振兴”

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市、镇建设目标,努力把松桂村建设为“富裕、和谐、文明、宜居”的新农村。

二、目标任务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基本情况

松桂村位于嬉子湖镇东北端,东临白兔湖,南接本镇朱桥村,西临金神镇,北与孔城镇古井村交界,S231省道穿境而过,属丘陵圩畈区;全村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88亩,山林面积1018亩

;辖40个村民组,1251户,4365人,党总支共有党员130人,下设两个支部:种植支部、养殖支部,四个党小组。2014年申报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09户,1006人,其中:五保户42户46人,低保92户245人,一般贫困户175户715人。现已全部脱贫。

四、发展建设原则

1、坚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根据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

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3、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

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确保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4、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

在上级政府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五、发展规划内容

按照“固基础、强产业、兴新风、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松桂村实际,重点做好“5

”篇文章和“6”

个实施。

“5

篇”

文章:

(一)加强支部对“三农”

工作的领导引领文章。“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就是一面旗帜”,全面强化村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头羊”

作用。

1、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旗帜领航,突出引领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举“一面旗帜”。

引导根据村情民风、工作亮点进行一字提炼,并展开针对性的系列巩固提升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推广使用当建“E

网通”,充分利用“当建+大数据”

模式,实现当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2、强化人才支撑。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加强“三农”

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

工作队伍,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3、发挥“支部先锋”

作用,增强当员“存在感”。

通过老当员在地方威信,充分发挥其在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协调作用。

通过丰富经验,广泛征求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意见建议,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4.实施“星火培育”

计划,增强支部“生命力”。

深入调研支部建设情况,结合实际,针对性提出支部建设意见,重点强化从年轻群众、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发现培养后备人选,通过青年人才支部或本支部发展相结合方式强化发展培养,强化支部“血液循环”,增强支部生命力。

5、强化村组干部能力培养,通过感情培育、业务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村组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增强村组干部凝聚力,强化村组干部责任感、使命感。

(二)夯实基础建设,做好固本强基文章。

聚焦松桂村水、电、路、网等发展“短板”,巩固现有基础设施成果,按照“建管”结合思路,强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制约生态优势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基础瓶颈和障碍,做好“固本强基”

文章。

(三)推动“3

产”

发展,做好惠民兴村文章。

依托现有产业资源,按照“合作社+农户+互联网”

发展思路,着力壮大培育枇杷、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村有特色支柱产业、户有骨干增收项目,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

1、强化种培结合,补足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主导”的思路,扩大“3

产”

种植面积,实现产业满载发展。

二是发挥农民夜校作用,按照“走出去、引进来”

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土专家”

作用发挥,突出管理季节性,全面开展“3

产”

管理技能培训,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2、落实示范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科学规划,探索“农旅结合”

新模式,按照“园区示范”

思路,建设老鹰茶示范园区100

亩,生态茶园示范园区

亩,猕猴桃自由采摘园区

亩,枇杷采摘观光园区

300

亩。

同步探索有条件农户发展民宿

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狠抓龙头建设,促进产业高效发展。

狠抓产业合作社发展,下大力气规范合作社运行,全力推进合作社在产业管理、包装、营销等方面统领作用,实现产业质、量同步高效发展。

4、突出特色发展,探索产业品牌效应。

依托现有茶叶资源优势,探索“X

生态茶”

品牌发展,突出抓好“老鹰茶”

特色品牌,探索“公司+农户”

协议经营模式,实现茶叶产业品质提升、工厂加工、市场营销。

5、培育发展载体,实现集体经济增长。

大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采取“筑巢引凤”

模式,探索

X

村“民生茶厂”、“X

庄”

项目包装建设,通过“政府搭台、老板唱戏”

方式合作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大兴文明新风,做好文化繁荣的文章。

探索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进步,创新载体、探索渠道,实现松桂村“大融合”发展。

1、强化阵地建设。

强化村活动室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把活动室打造成集文化、休闲、学习、宣传阵地,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形成。

强化“农民夜校”

建设,配套软硬件设备设施,畅通办学渠道,拓宽办学思路,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把农民夜校变为倡导文明新风的主战场。

2、创新载体建设。

把精神文化建设与“三月

三文化节”、“五一劳动节”

等传统节日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参与度高、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

探索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组织开展春季“农民运动会”、三月

“采茶节”、五月

“枇杷节”、八月

“猕猴桃节”

等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3、突出示范引领。

开展“示范岗”、“五行文明户”、“X

好人”、“产业发展能手”

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形成“比、学、赶、超”

良好氛围,自觉形成良好文明新风。

4、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村文艺队、老协、活动小组等团体组织建设,通过“传、帮、带”

作用,提高村民参与支持村级事务和生产发展积极性。

(五)发展社会事业,做好全面进步文章。

加强对教育、卫生、医疗、信贷、社会救助等国家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自觉享受国家政策的意识水平,强化政策扶贫力度。

1、教育扶贫。

加强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教育扶贫政策的惠及率,确保贫困户子女就读政策全覆盖。

2、卫生扶贫。

加强对卫生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落实贫困户就医费用微支付。

加强卫生医疗巡查力度,由卫生院牵头,定期开展上门问诊。

加强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配备基本医疗设备设施,提高村级医疗服务水平。

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

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

即时结算服务。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95%。

3、文化扶贫。

按照国家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要求,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集宣传文化、当员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适时更新图书等文化产品,支持民间文化艺术发展。

4、科技扶贫。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资源配置与扶贫开发直接挂钩,X

年培育

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建成3

个以上产业示范基地。

建立科技扶贫网络、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富民政策和科技服务。

5、社会救助保障。

推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对持有残疾证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和农村五保户,按最低缴费标准。

“6”

个实施:

(一)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积极发展壮大形成“村品”,重点做好豇豆、红仁鸭蛋、花卉、老鹅,百香果、胭脂红番桃、山油茶、大青枣、万亩果业等品牌产品。

2、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

XX

特色建筑村落、休闲农庄为依托带动周边,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

为特色的农家乐,开发多元功能,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活力。

借助

XXX

度假区、,打响独厚的名片,实现“农业+文化+旅游”

发展最大化。

3、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发展培育机制,培优扶强,扩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

大力推动

XX农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培育做大做成广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加工项目落成,利用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振兴。

扩大养殖规模,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合作经营肉鸭、蛋鸭、鱼养殖,打造村级特色农产品的同时,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

功能,拓宽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渠道。

(二)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建设美丽幸福乡村

1、开展乡村建设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活动,积极营造整洁、舒适的环境。

督促管好用好镇级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热解站,及时清运各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加快污水处理厂运行进程,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作用,提高群众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村容、村貌建设和管理力度,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不断加快宜居乡村建设。

2、开展水生态保护行动。

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溪河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加大对水库和水源地保护,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积极引导关停非法禽畜养殖场,推行河长制,任命河段长,层层压实责任。

3、开展矿产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行动。

重点整治影响土地林地生态的涉矿非法开采行为,对辖区范围涉及非法采矿采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证照不全的砖厂、复粉厂及其他非法加工企业进行取缔清理,严格做好监管长效机制。

(三)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利用“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文化长廊,珊瑚、文化休闲广场,中小学校等宣传展示阵地,运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2、开展文明创建行动。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以良好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健全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以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支持鼓励各村每季度组织举办一场以上文艺演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4、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坚持正面引导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常态长效整治不良习俗,重点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乡风评议,褒扬乡村新风。

(四)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1、强化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扎实推进促进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健全新型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优配强村组织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力度。

2、突出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增强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

通过入户宣传、村民代表会议、举办讲座及文艺晚会等途径,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援助和司法救助。

3、提高乡村自治德治水平。

推行“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自治模式,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提高村规民约的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4、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整合优化资源,统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广使用“农事网通”“阳光红页”

服务平台,以村委作为示范点,带动其他村委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

让“信息跑路”

代替“群众跑腿”,真正做到让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

(五)实施脱贫惠民富民工程,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1、开展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政策及增收项目加强就业扶持,拓宽就业渠道。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方法,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落实脱贫后续扶持政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开展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四好农村路”

建设,抓好建制村通达路线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加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健全农村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深化土地改革,抓好特色村庄示范点建设。

XX

村民小组2000

多亩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社为示范,以点带面地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

积极争取“乡土特色示范区”

项目落户采木村垌口自然村,集中力量打造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

六、保障措施

(一)搞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建设,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二)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采取“一事一议”

等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建设合力。

抓住国家投入重点向“三农”

倾斜的战略机遇,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驻松桂村工作队

自流井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篇5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加快乡村旅游就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实践。

近年来,自流井区乡村旅游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同,已经开始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但总的来看,自流井区的乡村旅游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自流井区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新路子,特编制《自流井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突出的区位优势与交通现状

(一)区位优势

自流井区是四川省自贡市的中心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邻沿滩区卫坪镇、兴隆镇、永安镇,南与沿滩区富全镇、贡井区莲花镇、宜宾市宜宾县接壤,西邻贡井区长土镇、建设镇、桥头镇,北与大安区凤凰乡、和平乡接壤。总面积152.94平方公里,管辖3个镇,4个乡,50个行政村,乡村户数2.59万户。2006年末常驻农村人口8.71万人。

(二)交通现状

我区7个乡镇,5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道路村村通。目前,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01公里,其中三级路48.3公里,四级路152.7公里;境内内宜铁路途经舒坪、仲权等站,长19.5公里;河流里程16.6公里;全区车辆拥有量8414辆,其中客运车6212辆、货运车2202辆,拥有客运站3个,公路营运线路77条,跨区4条,跨县13条,跨乡14条。

二、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一)优良的自然环境

自流井区农业资源丰富,现有总耕地面积5.69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65亩。全区有天然林4.58万亩,森林覆盖率24.3%,活立木蓄积11.92万立方米,有林地3426.6公顷,疏林地105.6公顷,四旁树289.7公顷;农业蓄水总量达1487万立方,输水渠道91.45公里,各种水利工程1067处,水库20座,山平塘1004口,河流4条,石河堰40处,提灌站43处。

(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我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25.6%,乡村旅游发展自然条件较好,以蔬菜、水果、花卉、花椒为主的园林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具有特色和潜力。境内飞龙峡风景区,是国家AA级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拥有全市中心方圆20平方公里内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水库面积达400余亩,库容量264万立方米,森林面积4.8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达87%,景区内生态宜人,风光秀丽,是市内外游人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在景区周边是以家庭式个体经营方式为主的农家乐,以农村自然风光,花卉、花果、园林等特色农业吸引游客上门观光、休闲、娱乐,为游客提供棋牌、茶座、垂钓、花木盆景等旅游配套服务。目前,全区有40多家农家乐,主要分布在荣边镇和农团乡,但普遍存在规模小、特色少,硬件设施还不完备,旅游特色文化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52个村全部通电、通汽车、通邮电、通电讯、通电视广播。各城镇均建有自来水水厂,有37个村通自来水。

三、有较好的客源市场

自流井区是自贡市的中心城区,客源市场以自贡市市民为主,辐射周边的成都、宜宾、内江、泸州等相邻城市。

第二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区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的政府主导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原则,密切联系我区实际,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观念、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围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创建旅游强区为载体,统筹城乡乡村旅游工作,立足发展、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把握重点,树立新理念、建立新机制、明确新思路、寻求新突破,推动我区城乡旅游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自流井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思路

以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立足资源变资本,突出重点项目开发,发挥农村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城乡旅游互动,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特色农业带、特色村镇、重点景区、公路沿线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产业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培育新的旅游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旅游产业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区第三产业和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实现我区旅游经济大跨越。

三、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布局

根据自流井区乡镇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及交通道路分布,按照规划思路,拟将自流井区乡村旅游发展结构规划为“三大旅游园区”,即:

1、飞龙峡自然生态休闲度假风景区;

2、五富路沿线(七洞桥至尖山大门)乡村休闲旅游区;

3、其他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区。

(二)发展目标

1、培育乡村旅游发展示范乡镇、示范村。重点对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大的荣边镇、农团乡加以扶持,同时带动其他乡镇的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起到富民增收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重点培育国家AA级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飞龙峡旅游风景区,加强景区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将飞龙峡风景区建设成为与自贡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近郊生态休闲度假风景区,力争3年内达到国家AAA景区。

3、加快农家乐发展。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加强旅游景区、城乡结合部及公路沿线、特色农业产业带、特色村镇等重点区域农家乐旅游发展,2007年改建扩建农家乐10家,三年内农家乐达到50家以上,星级示范农家乐达到15家以上。

第三部分 重点片区乡村旅游规划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规划,重点实施,推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飞龙峡景区为龙头,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舒坪镇的花卉业、荣边镇的水果业等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努力打造成为自贡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飞龙峡自然生态休闲度假风景区

(一)景区发展规划

为了充分发挥飞龙峡风景区的功能特色,确保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等条件,按照项目分布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构想,高起点布局功能分区,按照旅游消费趋势进行设计,着力于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档次,实现旅游服务多元化。针对假日市民休闲娱乐,非假日的培训会务和较长时段的养生度假消费,将景区功能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观光休闲区、会务培训区、养生度假区。

(二)景区开发步骤

按照五年两步走:以“一线二点四个中心” 的步骤来实现景区发展和升级,具体为加大基础实施建设,完善景区道路,水、电、通讯能力扩容,今年内启动旅游干线公路伍富路改造一期工程,(七洞桥—尖山)。二点指围绕尖山景点和飞龙峡景点,加大旅游服务设施投入,发展休闲及游乐项目,实现景区品质提升。四个中心,指增强景区休闲服务接待能力,实现景区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生态游、休闲游、重复游,以旅游服务设施先行,寻找突破口,集聚人气,带动景区良性发展。

二、伍富路(七洞桥至尖山大门)乡村休闲旅游区

以伍富路沿线公路为依托,宏观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水果、花卉、蔬菜、家禽、田鱼等特色农业,打造花卉旅游观光带、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产业旅游观光基地等旅游景观,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开发垂钓、赏花、观鸟等休闲娱乐项目,积极引导生态休闲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五富路观光休闲娱乐旅游景区。

三、自宜路(舒坪镇至仲权镇)乡村休闲旅游区

利用舒坪镇和荣边镇具有特色和潜力的产业—花卉业和水果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观光园区。进一步开发以花卉、水果为主的园林经济作物种植产业,对重点村进行示范试点,把产业规模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发农业旅游观光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吸引游客观光、休闲。

第四部分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一、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分析

我区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具有无污染的水果、蔬菜、家禽等绿色农产品为主,但品种较少,未形成产品系列,缺少向外宣传促销的拳头产品,知名度不高,深度加工不够,市场占有率低。目前我区乡村旅游产品层次不高,缺乏有效的统一研究指导及开发利用,未形成规模效应。

二、特色旅游产品策划

主要从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力量和旅游产品种类上加强开发力度与生产能力。

(一)强化特色旅游产品研制、生产的开发力度

1.与现有工艺美术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合作,从研制力量上加强旅游商品生产更新换代能力。

2.加大挖掘民间工匠和艺人在传统地方特色的商品、土特产品等开发的能力。

3.在资金、技术、工艺、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开展横向联合,促进商品的设计、研制、生产和销售。

4.利用新闻媒介和宣传力量,提高旅游产品设计能力,如向社会征集当地的旅游徽志等标志性、识别性对象,制成旅游纪念品赠送或出售。

(二)加强对发展旅游产品的扶持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上扶持旅游产品的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几个主要的研制、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旅游产品生产基地。旅游部门可设立专门的旅游产品管理机构,对全区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和销售进行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监督旅游产品质量,协调物价部门制定产品价格,规范市场行为。

(三)创立名牌旅游产品

对旅游产品项目进行分析、整理,完善产品系列和设计与生产体系,提高品位,强化深度,重点加强水产品和土特产品系列化的研究、开发,争创名牌。

(四)加强旅游产品的营销

对旅游产品的营销,首先要对现有和准备开发的旅游产品进行研究、评价,找到其中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或难以替代的产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商品促销,用特色产品带动整个旅游产品市场。

第二,对游客开展定期的抽样调查,了解游客购物的行为特点,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重点,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旅游购物市场可能的变化。

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促销。在销售宣传上,搞好策划、宣传和促销活动。同时大力倡导购物导游,推动游客现场购买力的提高。

第五部分 农民新村建设规划

一、农民新村建设与旅游效能发挥

以建设新农村、新民居为切入点,对我区现有行政村和农户住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改造,将其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功能较为齐全、以旅游接待为主的服务型农村。以农村新民居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胜地,形成“城市沿线皆景观,村村风貌有特点,家家户户有亮点,特色农业成景点”的现代城乡生产生活新模式,实现新农村建设中旅游富民的发展目标。

二、农民新村旅游开发要点

第一,选好试点是关键

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原则,优先选择开发条件好、特色突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村搞试点,试点成功后,再陆续进行第二期、第三期建设,不断扩大接待服务规模。

第二,强调特色,规划先行

新民居建设,一要有体现乡村风格,符合地域文化特点和现代时尚,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一村一品;二要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三要充分考虑发挥旅游效能,满足游客的各方面需求,保证他们来得方便、吃得可口、住得舒适、玩得尽兴。在建设上要保证水、电、气、路、有线电视、网络和电信村村通,村村户户达到高质量的接待标准。

新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竹林、果林、绿树掩映,其建筑格局为两层以内的别墅式独立院落,每户面积120-200平方米,具有浓郁的乡村特点,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又适合旅游接待。

第三,政府扶持,多元融资

由于多数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在资金的解决上,主要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和农民自筹资金等方式相结合,引进一些有经济势力的企业投资新农村建设,积极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联系,搞好农民小额贷款,解决农户资金困难。

第四,严格用地,集约利用

新农村建设原则上在原村址进行,以保持村落的自然格局和风貌,需要占用新址的,要经过规划、土地等部门的严格把关和审批,使用新宅基地的,原来的旧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新村占地总量一般不得超过原村庄的占地总量。

第五,规范标准,统一建设

各个农民新村的建设标准依靠规划来统一,严格按照执行。同时,为了保证民居建设的风格和质量,同时也降低投资成本,可以将建设施工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企业,使房屋建设费用更趋公平合理。

第六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建议

一、制定农家乐、乡村旅游的标准,使乡村旅游规范发展。

县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6

综合考察滕头旅游发展要素和历程,可以将滕头旅游新一轮发展的基本问题概括为:整体文化氛围挖掘不足,目前旅游产品的需要提升,同时,整个滕头旅游缺乏明晰的发展主题与目标定位。造成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协调”、“旅游品牌内涵挖掘不充分”等,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战略思维是整合资源、拓宽思路、打造品牌、提升品位,以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闻名的的农村顶级旅游社区为目标,全方位打造高附加值旅游产品体系,引领国内国际乡村的新潮流。

在本区快的旅游规划开发中,滕头旅游应当把握时代特征,特别关注新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通过对新市场格局和新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找寻滕头旅游的突破口,休闲市场的常态收益超过观光市场,这一市场的关注点不在名山大川,而在环境和空间体验,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培育出两大高成长性常态市场,将成为滕头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之一:第一是周边城市群居民休闲市场,第二是公务考察与学习旅游市场。另外,长三角地区自驾游市场等也是重要的成长市场,滕头旅游应当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全面引入现代开发模式,打造精品,创造价值。滕头应突破目前景区与村庄相对分割的现状,整体构建“美丽乡村(休闲体验)+和谐乡村(学习考察)+生态乡村(先进理念)”大旅游模式。

县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7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呼和浩特市县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县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滞后。从全国的情况看,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总体是滞后的, 而我市在西部地区又相对滞后。

(一) 整体发展滞后

纵向比较, 我市县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县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横向比较, 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滞后。从GDP总量来看, 在全国百强县中, 东部沿海省市占85%, 中部地区占10%, 而我市一个没有。从全国的情况看,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总体是滞后的, 我市在西部地区又相对滞后, 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市而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同时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 发展速度减缓

从2010年的情况看, 我市的5个县总体增速缓慢, 总量也不高, 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8.5%, 只有土左旗、托县、和林的GDP过百亿, 其他2个均在50亿以下, 在基数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县的增长速度超过20%, 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总量的迅速提高, 成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 县域之间的差距较大

2010年县域经济创造GDP为536亿元, 实现财政收入53亿元, 只有1个县的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 两个突破10亿元, 还有2个县没有突破5亿元。土左旗是我市行政区划最早的旗, 农业基础比较好, 但是后期工业发展速度相对慢一些,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不是最高的, 但是发展潜力非常大。托县和和林县行政区划相对比较完,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 特别是第二产业的速度, 工业园区的规模效益基本形成。武川县和清水河县行政区划相对也比较完善, 但是由于受投资硬件环境影响发展相对缓慢。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对外开放滞后

目前, 呼和浩特市5个县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外资利用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托县和和林, 而武川、清水河县还没有形成规模或基本上没有大的投资。除了对国外开放明显滞后外, 对国内的开放也很不理想。这既影响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 也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二) 城镇化进程滞后

目前, 我市镇的规模普遍偏小, 全市建制镇城区的平均人口为3500-5000人左右, 低于全国6000人的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滞后, 延缓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造, 形成城乡消费断层;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 县级政府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

随着上级政府垂直管理部门的逐步增多, 县级政府调控县域经济发展的手段相应减少, 政策协调的难度不断加大。此外, 呼和浩特市大多数县的县级财政都十分困难, 在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难以兑现的情况下, 县财政根本无力增加建设性投资和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

三、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我市的角度看,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着力提高城市环境竞争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积极拓展城市骨架, 加快路网、供排水设施、通讯、电力、燃气管网配套建设,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档次, 以城区为中心, 以好的乡镇为副中心, 建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组团模式, 切实增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力。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突破性发展乳业、电力、电子、生物制药、冶金化工和机械制造六大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高、新、尖技术, 实施“名牌”战略, 争创一批国家、省名牌产品, 特别注意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济模式的开发。

(二) 加快发展乡镇经济

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走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子;坚持工业立乡、项目强乡, 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 不断壮大乡镇经济总量。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妥推进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 培育优势农业品牌,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使农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市显得更为重要, 积极推进畜牧养殖业的技术水平, 切实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依靠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统一制定城乡规划, 实现城乡建设互动并进, 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 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

(三) 坚持内源与外源型经济同步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抓好外源型经济发展, 进一步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大力构筑发展平台, 降低外商投资成本, 推动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 以商带商。重点引进高科技、高税收、环保型项目, 推动招商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大力促进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继续落实好国家、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切实做到税收政策平等、收费标准平等、金融支持平等、市场准入平等、政府服务平等。降低进入门槛,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四) 速度与质量兼顾发展

要加快发展, 做大总量。强化园区带动, 大力培植优势板块经济,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项目带动作用, 使各个县域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通过减政放权, 放活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使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增长。要注重质量, 提高效益。鼓励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攻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 积极引导和推动有能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驰名商标的大企业大集团。

(五) 关注民生发展

试论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建设规划 篇8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建设规划是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编制的时序上应先全局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部分,旅游建设规划要符合并执行旅游发展规划,从而避免旅游产品的近距离、低水平重复的雷同,形成合理的旅游开发格局。

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要站在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的高度,通过把自身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全面深入比较,谋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行动,包括所要达到的中长期目标、将要开发的重要产品、需要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业内运转过程的规则等。同时要反映本县资源、环境、条件状况,提出景点设置、配套设施建设的可行性意见。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依据是国家和省上有关法律法规、有关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以及本地区、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县域旅游建设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景区的建设进行旅游项目策划与设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具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建设规划的依据是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的建设规范、建设标准。

在编制时序上,应是先发展规划后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就是对旅游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优化的过程,有了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发展规划,然后再进行建设规划的编制,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指导思想上,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一般是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在贯彻落实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的基础上,规定本县旅游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保障对策和措施。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起点要高,总揽全局,它是规划内容、规划技术、规划组织创新的基础,否则难以达到指导全县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则是以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基础设施为出发点,在发展规划的总体指导下,规定建设规划的方向、目标、对策和措施。

在规划审批程序上,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是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县人大审批,而旅游建设规划则属于旅游部门规划,由县政府或县政府授权旅游主管部门审批即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法规建设还不健全,许多县域旅游规划未经过县人大审批,这也是我国县域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的时序问题

县域旅游建设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旅游发展的硬件建设问题,它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点)建设两个方面。在县域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是两大支柱,其中旅游基础设施是基础,旅游产品是结果,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由于各县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县可能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有的可能是旅游产品建设条件优越,但更多的是两者都差,且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有限,这就出现建设的时序问题,在建设规划中把哪一个放在优先的位置。

一般来说,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应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应先重点解决旅游景区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旅游景区内的游览步道,以及景区停车、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消防等设施。而旅游景区的选择应是本县境内的资源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所依托的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已基本完成、投资见效快的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在市场导向下,优先开发具有优势的旅游产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先易后难,滚动发展,先开发容易开发且见效快的产品,积累资金,然后开发其它产品。

3建设规划中的投融资问题

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不管项目建设规划内容如何,最终都会涉及到一个筹措资金的问题。计划经济年代,一切建设项目都是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的,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所以就不存在筹措资金问题,只要是政府计划建设的项目,由政府财政拨款就可以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发生改变,虽然许多县都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但政府的财力都十分有限,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建设项目的投资呈现多元化形式,且政府的资金逐渐退出了竞争性的行业,转向了基础的、公益性的行业。因此,在建设规划中应明确建设项目资金的筹措方案。应充分进行论证,在可行的条件下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投资如道路、供水排水、电、环卫等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主要由市场筹措,采用银行借贷、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租赁与利用外资等多种融资方案。应该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政府拨款外,也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筹措,如BOT制和工程项目业主制等,BOT方式是政府将某项基础设施工程特许经营权授予开发商,由开发商出资建设完成,并经营一定时间后,无偿或以商定的价格转让给政府的建设方式;项目业主制是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作为建设该工程项目的业主,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政府和其它投资者通过股权体现投资,明确经营观念,业主通过经营获得投资收益。

4建设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该是旅游规划方法论领域中的根本思想,旅游建设规划中应该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它不仅体现在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还体现在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追求。旅游地空间调控、时序调控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设规划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规划空间的容纳量最多并非是最合理的,而是以生态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承受能力适度为最合理。因此,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必须合理测算和设计环境容量,将旅游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估计。环境容量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两方面。规划中的项目建设既不能破坏景区内部的生态平衡,也不能破坏景区的外部景观,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建筑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建设规划的项目设计还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一致。在少数比族地区,要特别注意从充分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角度出发,设计能够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建设项目,以免造成当地文化的退化及逐渐消失,杜绝设计建设对当地人民的心理、道德、风俗习惯造成消极影响和不良的后果的项目。

5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有赖于各部门的广泛支持与配合,否则旅游规划很难制定,更难落实。旅游规划的水平高低和应用效果的好坏,既取决于前期的规划编制过程,又取决于后期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只有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规划的组织实施是关系到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严重存在着重视规划过程,轻视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规划的编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旅游规划一旦被评审(或鉴定)验收,似乎整个规划工作就算完成,至于规划实施管理期间,规划委托方的实施监督和规划编制方的“售后服务”都不再提。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于旅游规划的实施有很大的阻力,主要是由于在现行体制下,旅游资源属于不同的部门所管辖,各行政部门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和地位,会无休止地扯皮、争斗,常常造成旅游规划难以实施。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旅游资源分别归文化、宗教、林业、水利、园林、国土、旅游等部门管理,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的建议与设想,切实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规划才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组织实施。目前,大多数县在旅游开发中,均实行谁管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因而旅游建设规划大都是由资源管理部门自行编制,如若管理不好,则势必会造成建设规划突破发展规划,导致重复建设,破坏资源的现象发生。因此,为了有效地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要不断加强与各部门和行业的协调,以此形成大旅游意识,营造旅游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在规划中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具体分工,各部门各司其责,还应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利益。这个领导小组应由县上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与旅游相关的部门领导组成。通过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等形式,组织规划的实施,协调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国培学习的个人心得下一篇:美术课漂亮的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