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树真好》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根据主题课程的开展,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选定了5个活动区:阅读区、美工区、探索区、创意区和建构区,并且根据活动区内游戏的特点将5个区域按照动静分开、采光取水、有机结合的方式布置在不同的区域。阅读区需要安静的阅读氛围和良好的光线照明,因此将阅读区布置在宽敞的走廊上,用沙发、桌布等软材料营造出温馨的气氛。美工区相对比较安静,因此与阅读区相邻,且靠近水源。探索区需要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因此布置在教室后半部分,用玩具柜和KT版设置成半封闭的区域,让幼儿在其中不受干扰。创意区是幼儿发挥想象的美妙场所,布置在教室的前半部分,给予孩子自由的想象空间。建构区所需场地比较大,以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空间进行自己的创造,为避免建构区的声音干扰其他活动区,将建构区布置在教室最里面的部分,空间大,又不干扰其他的区域。
2.区域的材料投放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给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宜的材料,就是给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探索区是幼儿探究的奇妙天地,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放大镜、小石磨、皮尺、磁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探究香樟树的气味时,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小树枝、树皮、香樟树叶、香樟果实在幼儿眼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
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树可以生长在不同的地方,除了生长在户外,还能作为盆景。为了支持幼儿创造性表现树,作为表现性活动区的美工区里投放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树的照片,利用各种低结构材料,如幼儿捡来的小树枝、用剩下的橡皮泥盒子,让幼儿创造性的表现盆栽树,用各种不同的彩色纸进行装饰,不仅发展了动手动脑能力,还满足了幼儿表现表达的欲望。
3、低结构材料的创意呈现
创意区是欣赏性和表现性的结合,墙面上排列着利用生活中各种低结构材料亲子制作的创意树,玩具柜上大家共同收集的丰富的低结构材料给了幼儿无限的创作空间,果壳、树枝、石头、废旧牙刷、笔套、瓶盖、棉花到了孩子手里,变成了各种奇妙的大树。有趣的关于树的绘本从不同角度打开了幼儿的视角。《愿望树》、《两棵树》等优秀绘本中表现树的形式丰富多彩。阅读区里,幼儿跟随绘本,进入了奇妙的树天堂。幼儿边看书边表演,兴趣盎然。
一、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益智游戏材料投放成为益智游戏活动的瓶颈, 根据对幼儿益智游戏表现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 我将幼儿在益智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 源自幼儿
“争抢玩具”现象:活动中有幼儿看见其他幼儿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便想拥有, 益智游戏中常常会发生争抢现象。
“无人问津”现象:有些材料是教师精心设计和投放的, 然而在益智游戏活动中, 幼儿对此却并不感兴趣。
“游离游戏”现象:有些幼儿在益智游戏中, 有时表现得对活动没有兴趣, 有时又想参与到活动中, 有时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加入, 处于益智游戏区的游离状态中。
“喜新厌旧”现象:幼儿在参与到益智活动中没多久就失去了兴趣, 材料投放的价值得不到进一步体现。
“无序活动”现象:活动中幼儿满足于操作材料时的体验, 但材料摆放混乱, 益智活动的根本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二) 源自教师
“适时调整”问题:教师在投放材料后缺乏进一步观察与调整的能力, 材料不能及时更新与跟进, 教师也没有适当参与到幼儿的益智游戏活动中。
“取舍材料”问题:教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设计游戏材料, 在益智游戏过程中却出现了幼儿对游戏材料无人问津的问题, 教师对此感到取舍两难。
“无从下手”问题:教师面对游戏中幼儿“一片混乱”的状况, 不知该如何引导和组织。
二、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有其背后深刻的原因, 如果找出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 从而提高益智游戏活动的质量。我认为, 上述问题的产生跟益智游戏材料的投放不够合理、不够科学有必然的联系。
(一) 从幼儿层面分析出的原因
1.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 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2.材料投放数量不够, 无法开展平行游戏;3.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 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4.材料投放混乱, 各种材料混合摆放, 造成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混乱。
(二) 从教师层面分析出的原因
1.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 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2.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 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3.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 不能较好地促进幼儿在益智游戏过程中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正确地投放益智游戏材料
因为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行为方式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 所以区域活动中益智游戏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益智游戏活动的兴趣, 对此我们先从正确地投放益智游戏材料开始。
(一) 注重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 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选择形象生动、富有情景性的材料。根据幼儿对游戏项目的了解程度, 分批不断更新, 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 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求, 幼儿是否主动参与活动以及幼儿在活动中哪种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二) 注重材料的层次性、丰富性、结构性,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
在集体教学活动前, 让幼儿先到区域活动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 目的是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 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幼儿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操作, 其判断力、智力均得到了充分发展, 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三) 有目的地投放材料, 重视材料的及时更新
益智区在一个学期内的游戏内容并不是由教师事先规划制定好的, 而是根据活动主题的变化和幼儿的需要, 不断进行更新调整的。教师总是在活动结束后, 通过讨论协商确定下一次游戏活动方案和需要补充的材料, 以便充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四) 幼儿操作过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充分挖掘材料的多种教育价值
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强调要让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 因此, 在投放材料过程中, 要指导不同起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不同要求选择材料。材料要追求多功能性, 使之为不同教育目标和内容服务, 正如《纲要》所说, “注重幼儿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1]
(五) 注重益智游戏材料与个人生活相结合,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格
以前益智区活动的材料大多以教师准备为主, 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现在我们让幼儿从家里自带游戏材料,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之间互相切磋、学习, 主动参与活动, 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敢于抗压的心理素质, 又为那些羞于表现自我的幼儿起到了先锋表率作用。此外还需要教师适时调整引进“奖励机制”, 也许在教师和家长看来微不足道的小红花或是五角星, 在幼儿的眼中, 却是对他 (她) 行为的极大肯定和莫大的尊重, 这也是激励幼儿不断挑战自己、激发潜能、寓学于乐的巨大动力。
正如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 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2]因此, 益智游戏材料提供适当与否就被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 需引起幼儿教师足够的重视。益智区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升华, 将促使幼儿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得以实现。我们将充分挖掘活动材料的多样性,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努力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自主、有序、发展”的区域环境。
摘要:幼儿期是儿童通过益智游戏活动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就幼儿在益智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入手, 发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潜在问题, 并就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便教师在益智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投放能够激发幼儿创造性行为的、具有探索性的、引导性的游戏材料, 促进幼儿自发学习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材料支持。
关键词:区域活动,益智游戏材料,投放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1.
[2] (瑞士) 让·皮亚杰.发生认识导论[M].1950.
[1]刘洋.幼儿园益智游戏材料的投放[J].阅读与鉴赏, 2005 (17) :72p.
[2]张明红.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2) .
在第一个环节聊树时,我的PPT中没有预设到所有孩子可能说到的树,影响了孩子们的关注点,打乱了孩子们的思路,其实那里完全能够不使用PPT,而选取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凭空说。
在感受、欣赏散文诗的环节中我还能够多让孩子欣赏几遍,把这一环节放大,并带给一些讲述性的提问,如我家屋子里为什么会清清爽爽?天热了我和我的小猫咪为什么喜欢躺在树下睡午觉?等等,帮忙幼儿理解、丰富记忆散文资料。
作为一个语言活动,我竟可能丰富了孩子们关于树的形容词,及时帮幼儿提炼语句,使幼儿的表达更有序、连贯、生动。在散文诗的处理上我们也打破了常规的学念散文诗资料,而是更尊重幼儿,带给一些图片、简笔画,提示幼儿完整、清晰地表述散文资料,并不要求幼儿的回答与散文诗资料一模一样。另外在创编环节我在想假如我不给孩子们带给固定的.句式,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孩子们会更有话可说。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老师及时帮忙幼儿提炼语句、丰富词汇,让幼儿的创编更有价值。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对树的赞美和珍惜,体验、感受生活中有大树的美好,懂得爱护树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
2、初步尝试朗诵散文诗,了解重叠词: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清清爽爽。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背景音乐。
配套课件:大班语言课件《树真好》PPT课件
下载地址:
活动过程: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树真好》含PPT课件
2、结合PPT课件感受大树的美好。
(1)请幼儿结合PPT找出大树的好处。
(2)幼儿观看PPT,给大家讲一讲图中的内容,说一说大树的好处。
(3)教师出示PPT,并尽可能用诗中的语言小结。
3、借助PPT课件,教师配乐示范朗诵散文诗。
(1)教师出示前两幅PPT图片,引出散文诗的题目。请幼儿仔细听,思考自己喜欢哪一句,这一句是怎么说的。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示范朗诵散文诗。
(3)请幼儿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集体学说。
4、利用课件,初步尝试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了解诗歌中的重叠词。
(1)了解重叠词。散文诗里的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叽喳喳)这样的词语叫重叠词。
(2)播放课件,再次欣赏散文诗。请幼儿认真听,找出重叠词,说一说是怎么说的,集体学说。
(3)播放课件,师幼感情地朗诵散文散。
5、发散思维,尝试仿编儿歌。
请幼儿想一想,除了诗中说的,大树还有哪些好处,并试着用好听的语言说一说,可以加上合适的重叠词。
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环节聊树时,我的PPT中没有预设到所有孩子可能说到的树,影响了孩子们的关注点,打乱了孩子们的思路,其实这里完全可以不使用PPT,而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凭空说。
在感受、欣赏散文诗的环节中我还可以多让孩子欣赏几遍,把这一环节放大,并提供一些讲述性的提问,如我家屋子里为什么会清清爽爽?天热了我和我的小猫咪为什么喜欢躺在树下睡午觉?等等,帮助幼儿理解、丰富记忆散文内容。
作为一个语言活动,我竟可能丰富了孩子们关于树的形容词,及时帮幼儿提炼语句,使幼儿的表达更有序、连贯、生动。在散文诗的处理上我们也打破了常规的学念散文诗内容,而是更尊重幼儿,提供一些图片、简笔画,提示幼儿完整、清晰地表述散文内容,并不要求幼儿的回答与散文诗内容一模一样。另外在创编环节我在想假如我不给孩子们提供固定的句式,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孩子们会更有话可说。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老师及时帮助幼儿提炼语句、丰富词汇,让幼儿的创编更有价值。
(1)小班散文语言教案《树真好》含反思
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树与人们的关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愿意讲述树的好处,发展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3、萌发初步的爱大自然的情感。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理解散文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树木及小鸟、小猫小狗、小朋友、房子等图片,布置成美丽的树林。
2、与散文诗内容一致的电脑课件1-8,连续的配乐朗诵录音若干段。
3、树杆、树冠,胶水、大副铅画纸每桌一份。各种可供选择的人与小动物的图片若干。
4、电脑,下栽优美的音乐2段。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自由创编动作进“树林”参观。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树林玩好吗?
(2)幼儿随优美的音乐自由创编动作进树林。
2、探索树林的秘密。
(1)师:美丽的树林到了,小朋友看到树林里都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讨论: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树林里玩?
3、欣赏、理解散文诗。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初步感受散文的美。
师:树林可真美,人们都喜欢在这里尽情的玩耍,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树真好》的散文诗。(老师边连续播放课件)
(2)(逐段放课件)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
A、树真好,小鸟在树上干什么?
B、树真好,他能挡住什么?
C、树真好,……
4、制作树林,体验树的多样性及好处。
(1)树真好,小朋友喜欢树吗?我们一起来做一片美丽的树林,让很多的小动物和小朋友都来玩好吗?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干和树冠粘贴成大树,然后选择喜欢的小动物粘贴在树林中。
(2)放配乐散文诗《树真好》的录音,幼儿自主操作。
5、听音乐在美丽的树林里自由舞蹈。
附:散文
师:树真好,树林里可真美,让我们在树林里一起跳个快乐的舞蹈吧!
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
树真好,能挡住大风,不许风吵吵闹闹,到处乱跑。
树真好,我家屋子清清爽爽,阵阵风儿吹,满树花香往屋里飘。
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阴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树真好,天好了,树下铺着阴凉儿,我和我的小猫咪,躺在树下睡午觉。
树真好,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小猫爬上大树躲起来,气得大狗“汪汪”乱叫。
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摇啊摇。
树真好,树叶在秋风里飘呀飘,树下铺着树叶地毯,我们可以在上面滚来滚去,跑跑跳跳。
活动延伸:
1、把孩子们的作品陈列在活动室的周围,让孩子们参观讲述。
2、在自主活动中创编《树真好》。
教学反思:
本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树的用途,并能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尝试进行仿编,萌发亲近树木、爱护树木的情感。根据目标,活动分为欣赏、朗诵、仿编几个环节,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抓住了语言活动的重点,节奏较为紧凑。
在课前我精心设计问题,对四个画面的提问都是都是不同的,如:“小鸟为什么喜欢树?还有谁喜欢树?为什么?小猫友为什么喜欢树呢?”等等。在幼儿用散文中的语言回答后让幼儿一起来学一学,自然流畅的让幼儿学说散文。
在活动中,我对幼儿的回答及时作出回应。在提问“你喜欢树吗?为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树可以做桌子。”其他幼儿就跟着说“树可以做椅子” 等等,回答都局限在“树可以做什么”上,我马上回应:“都是树可以做成什么东西,那在树上、树下能做什么呢?”帮助幼儿回到活动的目标上。有幼儿说到:“ 树可以做碗。”我马上进行追问:“做什么样的碗?”帮助幼儿将话讲清楚。在幼儿说“树可以做鸟巢。”时,我马上问到:“鸟巢是什么做的?”让幼儿得到了正确的经验。在幼儿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我请其他幼儿帮助他,让幼儿在同伴互助中学会倾听他人、评价他人。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做一个细心的倾听者、敏锐的观察者、积极的促进者,适时地对幼儿的提问回以有效回应,引发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之间的多向互动。
从活动效果来说,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兴犹未尽,观察、欣赏、记忆、想像、创编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但是活动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作为散文欣赏活动,活动目标中要求幼儿欣赏散文,但按照活动设计,只是让幼儿完整的欣赏散文一遍显然是不够的,幼儿的整体感受太少。因此可在第一次欣赏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幼儿很快的投入情境,欣赏后提问“你在散文里听到了什么?”让幼儿说说,不要求标准答案,然后“再来听听到底讲了什么?”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让幼儿来为树做点事,是为了让幼儿萌发亲近树木、爱护树木的目标,但在活动的组织上有些拖沓,而且整个活动的容量显得较大,所以可将最后一个环节放到延伸活动中,并将活动落实到实处,认课班级树,给它浇水、照顾它等,而第三个目标可渗透在前面的环节中。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充分挖掘活动中蕴含的价值,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情感的引导。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 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而且实践也证明它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校的薛彩凤老师在学校教研活动上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给予树》一课, 将阅读教学与小练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整堂课我一直沉浸在薛老师入情入境的教学之中, 那浓浓的爱, 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在座听课的每位老师, 特别是最后拓展部分的升华与提炼,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描述】
师:在生活中, 你曾经有过给予的经历吗?你曾经为谁做过什么?谁曾经为你做过什么?让你至今难以忘记!
生:过生日时候, ……
师:你们为什么要互相请对方一起过生日呢?
生: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都想在生日的时候祝福朋友。
师:同学们, 这就是爱!爱就是生日时, 送出一份祝福!
生:我去青青家时, 她洗了一个苹果给我吃!
师:这就是爱, 爱是一个苹果。事情过去这么久了, 你还记得, 因为爱总是让人难以忘记, 因为爱总是让人快乐, 让人幸福!
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传递我们的爱吧!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曲动人的童音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缓缓奏起……)
师 (深情地朗诵) :当爸爸满脸疲惫回到家时, 我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爱是——— (画面出现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 课件显示句子)
生 (齐说) :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
师 (深情地朗诵) :当同学在台上表演节目的时候, 我们给予热烈的掌声。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画面出现热烈鼓掌的情景, 课件显示句子)
生 (齐说)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
师:“爱”还可以是什么?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爱是_______。)
老师巡视, 和学生一起交流。指名学生上台板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依次上台, 黑板上写了满满都是爱的诗句。
师:我们班同学个个都是小诗人, 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感受到了爱, 心里都藏着爱, 所以能写出爱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自己创作的爱的诗篇———《爱》
爱是一个苹果
爱是一双温暖的手
爱是一首动听的歌
爱是一个美好的祝愿
爱是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
爱是不懈的努力
爱是给流浪人的一碗饭
爱是老师对我耐心的指导
【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 每一册除了安排4-5次大习作外, 同时结合相应的课文安排了2-3次小练笔, 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信息, 即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教学。但许多老师对于“读写结合”的理解过于狭隘, 往往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寻找读写结合的点, 久而久之, 小练笔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 所以当教师“主导命令”安排小练笔时, 学生却敷衍了事。因此, 本人认为读写结合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 入情入境, 抓住“情感点”及时开笔, 实现读与写的相得益彰, 正所谓“情到浓时, 不吐不快”。
一、“交流入境易入情”
人的状态是一种很丰富的资源, 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创设成功的情境, 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火花, 把理性的学习内容化为感性的材料, 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学习状态, 让课堂形成一种活跃、和谐的整体氛围。这种整体氛围所产生的精神“力量”, 能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 让孩子沉迷于精神乐园中。薛老师就是充分挖掘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爱的内涵, 有意识的采撷那些能激荡学生产生爱的情感材料, 将那一幅幅盛满爱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配上薛老师定调准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和那曲动人的童音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缓缓奏起……学生交流时所创设的这一情境始终使学生浸润在一种很浓郁的亲情与友情氛围中, 让学生充分领略、感受爱的魅力, 然后顺其自然地穿插了“爱是___________”的小练笔。
此情此景, 我们可以想象, 学生有很多想说的话, 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说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话。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听到许多非常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最后, 薛老师指名学生板书句子, 并有意识地把它组合成一篇诗, 就在不经意间一个文学小作品诞生了, 学生们竟然个个都写得那么真切、生动、优美, 又是那样的富有感情!此时此刻, 父子间、母女间、同学间、朋友间……的亲情友爱, 在孩子们心灵中传递着, 让爱成为弥漫课堂的一种旋律, 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 涵养性情, 濯亮精神!
二、“情到浓时始开笔”
情感的体验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拥有丰富的体验, 拥有澎湃的激情, 才能有表达的欲望, 下笔才能一吐为快。写作实践告诉我们, 写作主体在体验中能更好地表达, 体验式的作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的语言, 使得体验能够在习作中得以延续、升华和凝固。
在《给予树》一课中, 薛老师在进行了层层深入地引导之后, 把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都带进了生活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 体验爱, 提炼爱, 最后学会表达爱。只有当爱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 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这种爱的氛围中去触摸它, 感受它, 爱才会脱离枯燥、抽象而显得平易近人。学生正是想找个机会写一写的时候了, 薛老师恰到好处地安排了这个小练笔。课堂上, 学生一听说要写下来, 激动万分, 挥笔疾书, 四五句话一会就完成了, 纷纷举手想要交流。写作成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需要, 学生怎么会写不好呢?真可谓“情动而辞发”, 学生写得情真意切, 薛老师把这些句子串得自然, 使之成了一首诗, 学生读着自己写的诗句, 无限的成就感在每个孩子的心里悠然滋生。薛老师寻找到了“情感点”, 安排了小练笔, 以写来固化情感, 使情感更深入。通过写,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爱, 感受到了爱, 让爱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里, 同时学生写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正确地引领。真可谓是一箭三雕!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 只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才能让学生敞开心灵, 畅所欲言, 放飞思绪, 抒发心声, 情到浓时始开笔, 从而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包南鳞《小学语文教师》月刊[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期。
[2]婓海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J].语文报社出版2007.2 (总第470期)
设计背景
创设附合中班幼儿学习、观察、认知粗细的区域游戏活动环境。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和细,能从粗到细给三个物体排序。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发现物体的粗细差异并按排序。
2.难点:感知物体的粗细,知道粗细的基本概念。
活动准备
1.准备粗细不同的纸筒娃娃(三个)、毛线、棍子。
2.装有几种粗细不同物体的“奇妙的口袋”。
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手指游戏《会变的小手》“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客人,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2.老师出示粗和细两个纸筒娃娃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认识谁粗,谁细。
3.出示粗细不同的两种毛线,让幼儿观察后说说哪根是粗的,哪根是细的,并让他们摸一摸,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粗的,怎么知道它是细的,启发幼儿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4.游戏《奇妙的口袋》让幼儿从中摸出粗或细的物体,让他们知道粗和细是相对的。
5.出示三根不同粗细的棍子,让幼儿找出最粗的和最细的,并排序。
6.分组操作
(1)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2)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3)让幼儿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和细的物体并给他们排序。
活动延伸:
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做记录。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集体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上这节课里,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都非常高,好奇性很强,他们也能顺利的达到了教育教学目标。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集体行动,我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快思.教案网!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观察,谈论着什么;有的在拿手中的物体在玩;有的干脆走到老师桌前,观察触摸老师带来的纸筒娃娃。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我觉得孩子们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轻松,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虽然这节课看起来课堂纪律有点乱,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到处看,到处走,但我觉得他们是很开心的。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学得更轻松些!
【区域游戏《树真好》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班区域游戏计划11-10
中班区域游戏规则10-03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音乐游戏课后的反思10-29
《位置图上的游戏》教学反思11-27
游戏捕鱼教学反思06-21
大班数学区域活动的教学随笔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