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有感(精选12篇)
现在我想分别从广告公司和广告人的两个角色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广告公司,奥格威在书中谈挑选客户的标准的第一条便是“来找我们做广告的客户的产品必须是令我们引以为傲的”。这一标准的与我以前对广告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我总认为只要有人找广告公司做广告,广告公司一定是来者不拒的。看完此书后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愚蠢之极。广告公司为引以为傲的产品做广告不仅维护同时宣传了本公司的形象,同时也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包装,不欺骗消费者才是业界良心。这也是一个广告公司能长远立足的基础。
其次,奥格威之所以能让他公司成为众多广告公司中的佼佼者,还因为他始终坚持“调研总是先于准备方案的”的原则。没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广告策划方案如果在没有进行充足的市场调查下而产生,那么不论你那是怎样的绝世佳作都可能只是驴唇不对马嘴。只有在找准问题后才能对症下药,你的方案才会有价值。
作为广告人,奥格威时常爱引用其父亲爱的一句谚语来激励他们。“勤奋是不会整死人的”。直到看完整本书我才真真体会到如果要
想在广告行业混下去你不仅需要灵光的头脑,拍案叫绝的点子,你还要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最重要的你还得非常勤奋。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一个星期只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是一个懒惰的人所不能忍受的。勤奋的向前辈学习,勤奋地跟同辈人交流合作汲取经验。一个勤奋的人是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基本条件。而且,做一个勤奋的人是不会遭到谴责的。
此外,如果你是以一个广告业中的管理人自居时,奥格威是这样经营自己的公司的“我尽量使公司的男女职工的才能都可以发挥出来·······对自己的忠实伙伴要有热爱之情,能宽容他们的过失,有化敌为友的才能······”一个公司的经营成败与否大多数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与管理才能。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会让其每一个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各展其能的。他会让公司上上下下都拧成一股绳使之坚不可摧。而不会允许员工们拉帮结派,为蝇头小利而勾心斗角。更不会让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有着明显的上下等级之分。
一、事例简介
事例的主人公叫巴甫里克。入学不久,一位女教师就发现:巴甫里克的反应比较慢。因此,为把这个思维“迟钝”的孩子拉到满意的分数上,这位教师剥夺了他参加一切活动的权利。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孩子终于熬到了五年级。这时巴甫里克生活中有了一些新课程。这些课程中他最喜欢植物课,因为植物课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一节嫁接课上,巴甫里克提出想尝试另一种培育树苗方法的请求。虽然这位教师知道这种方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对此嘲讽,相反他给巴甫里克以鼓励和指导。在巴甫里克的精心照料下,这个试验居然成功了。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一个差生完成了一项只有优秀园艺师才能完成的任务。此事成为了巴甫里克人生的转折点。此后,自信心不断增强的他慢慢地蜕变成一些教师眼中的好学生。
二、差生现象产生的原因
差生现象存在已久。究其原因,不是一种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社会和家庭外,教师的影响在这个事例中显得尤为突出。巴甫里克的转变使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第一,不同的教学方式。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植物课老师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巴甫里克将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差生”。永远都是一个胆小、不懂思考的“差生”。第二,心理暗示的影响。在这个事例中,巴甫里克的第一位女老师给他以否定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使得他产生了一种自我否定的态度。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差生”。这种观念产生之后,无论面对什么,他都会立刻产生我不可以的自我否定判断。最终使其总是无法摆脱“差生”这个代号。第三,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同一发展阶段,有些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较高,有些却较低。本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甫里克刚上学时,思维发展水平较低,识记能力明显不如其他学生。但是他的老师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而且还责怪巴甫里克不用心学习。
三、差生现象对教师的启示
这篇文章给已经走上教师岗位以及将走上教师岗位的人以很大的启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独特的个体。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特别慎重,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最终,实现更大的成功。
2. 巧妙地使用暗示
教师要学会运用积极暗示。心理暗示运用得是否合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使学生调整情绪,增强信心,激发潜能,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最有前途者”的名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实验者给教师以积极的暗示,教师又把这种积极的期待和暗示传递给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积极心理暗示后,调整自己的情绪,自信不断增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此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学生获得了成功,信心不断增强;信心增强又为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3. 灵活地制定目标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水平。由于家庭环境和遗传素质等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会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标准对有些学生来说,可以达到,但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即使经过努力仍无法达到。不合适的目标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制定教学目标。
4. 公平地给予师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言行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师爱给予每一位学生。不用“差生”的眼光看待学生,而把他们都看成是独特的天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变成了下一个爱迪生或下一个爱因斯坦。让你的爱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而不要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摘要:阐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一篇关于“差生”的文章后所得到的一些感想。首先介绍故事梗概;其次,对产生差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从此事例中得到的启示。以期给已经走上教师岗位以及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差生,思维觉醒
注释
他们的客户极广、囊括了几乎所有行业,价格从几块钱到几亿元,从洗发水到大飞机,从总统选举到国家形象。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词是品牌、传播、媒介、创意、营销、策略、市场……
他们有见解,他们更有理想。他们有对行业的热诚,但迫于工作的压力,也会早早地在30岁就计划40岁的退休。罗斯福说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他们说想发财就别来做广告。
创造属于本土广告的方法论
·中国4A东方仁德广告有限公司执行总裁,15年行业经验。
·1994年毕业于北大国际政治系,长江商学院BMBA。
·中国汽车广告奖评委,国际公关协会会员。
东方仁德,一听就很有东方文化的味道,而见到韦凯元,发现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东方才情和修养的人。韦凯元是标准的北大才子,习书画、作词曲、玩乐器、做社团,事实上如今看来,他依然有浓厚的北大风格,言谈问有自信满满的情绪流露,但也会很谦逊地跟人说话,即使不同意你的观点亦会颔首微笑。他说广告业大抵就是需要这种性格,有想法、爱折腾,心态年轻,自信满满。
韦凯元大三即对传播业产生浓厚兴趣,未毕业便进入广告公司实习,后来理所当然地留下来。他说这个行业最先吸引他的是那些文字、画面、声音,那些灵感和创意,还有这一行出现过的大师们——他们即使卖厨具都能写出一本经典的书来;而从专业的角度,这个行业售卖的是主意、创意、策略等用脑子就可以生产的东西,而制作和执行就像是一次追逐的过程。在这一行每天需要面对很多东西,时刻有新的挑战要接受,有新的东西要follow,精彩纷呈。广告人创造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从这个程度上讲,跟总统相比丝毫不逊色。
韦凯元认为,在面对国际客户时本土公司有一定的壁垒,有些跨国大公司的广告,在公司的总部就已经做好了选择,中国的分公司只是负责执行、传播,不需要再寻找广告公司。这样,本土的广告公司根本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而外资广告公司经多年发展,品牌已经形成,在管理上也已成体系,而且资金雄厚,有全球的补给。但本土的广告公司,由于规模较小,也有它们的一些独特的后发优势,例如企业灵活及时、反应灵敏、作战速度快、费用不高、比较有效率等。
韦凯元说自古文人相轻,但是同样是讲究才思和创意的广告行业,却“异常仗义”。他们遵循的游戏规则包括不相互拆台、不议人是非。他说,这个行业成功的产品最终都需要出街传播,大家都有机会观看、欣赏、评判,但没有人会公开批评别人,有个词叫冷暖自知,大家对这一行的酸甜苦辣心知肚明;一条广告,用专业的眼光看,可能不够好,但是广告的最终形式,不是由谁的一己之力决定。除了广告公司、客户也会加进自己的想法。
韦凯元认为,作为一个靠创意、创新谋生存求发展的行业,本土企业在知识的方法论上做得不够,没有提出原创的东西。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拉斯韦尔的5W理论,连奥美都有自己的“观点”。韦凯元说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做这方面的事情,着手成立知识管理或知识创新的专职部门,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东方仁德是一家本土的4A,韦凯元说。如今广告行业群雄四起、诸侯割据,像4A这种门第之偏见已开始逐渐渐淡化。世界广告业的格局不断变化,1980-1990年电通广告公司随日企的全球化一支独大,后来欧美系广告公司如日中天。据说,现在广告大佬们在把目光从艺术转移到了商业E后,又开始继续往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E转移了。争取做行业领先者,每家公司都有机会。随着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本土的传播业应产生自己的全球性公司。
2009年4月,韦凯元受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出席了“2009哈佛中国论坛”,并做了题为“Fast Media in China(中国的快媒体)”的演讲。韦凯元说,中国在创造新的规则,世界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声音。
我们出去开间餐厅都能新意十足
·奥美广告中国总裁。北京人,1993年加入奥美广告,16年行业经验。
·历任AE(客户经理)、业务经理、业务总监、事业总监、执行副总经理,在奥美走出一条年轻广告人的奋斗之路。
从事广告行业16年,陶雷只服务过一家广告公司。要知道,这是一个连学院派教授都叹息“人员流动太快”的行业,能在一家公司做两年就算是平稳了。于此,我们除了折服于奥美强大的魅力外,也不得不感叹陶雷的专注。
电梯在华丽大厦9层停住,记者还未进入奥美就嗅到了一股传说中的广告公司的味道:红黑的主色、打得很暗的灯光,天花板原始地裸露着、抬眼就能见管道四处攀爬;放眼周围,发现到处都是有痕或无痕的设计,别出心裁的创意在细微处彰显。充气帐篷会议室、大露台,舒适的红色大沙发、视野极开阔的落地窗,烟雾缭绕的封闭吸烟室、桌上足球、斯诺克球台,茶水间里的自动贩卖机,还有跟传说中一样的画廊和老板用来隔出空间的屏风。所有这些,都跟记者到过的任何其他行业的公司迥然不同。
在这一个行业做这么久,有什么秘诀?陶雷说,除了要对行业有热情,更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满足,书、唱片、摄影都是他工作之余的最爱,而他的工作也从其中寻找力量和灵感。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仿佛都是一个八爪鱼,什么都能接触、什么都要学习。
而整个行业的人共有一种个性——好奇、敏感。常觉得乏味,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正是这种不容易满足的性格驱使他们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自己,拿出好作品、做出好业绩。经过这个行业熏陶的人,即使不干广告,出去开个餐厅都能新意十足,非常吸引人。
陶雷介绍,海纳百川,这个行业几乎对所招聘员工没有特别的专业限制,也无所谓的科班出身一说,一般情况下对名校也无特殊偏爱。他说,广告是服务行业,总体女性比男性多,但是男女比例具体情况也依据各个部门而略有差异,例如在创意、AE部门,男的多、女的少;而在媒介关系、媒介购买等部门,女性多些。
在广告公司,创意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大家都承认,要不是创意人员创造出杰出的广告,其他人恐怕都要卷铺盖回家了。佳作频传的广告大师让人高山仰止。但客户服务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他们承担连接客户、内部协调、监督执行、利润管理的作用,是整个公司运转的枢纽。这样看来,广告公司有双核心。而在这个商业社会中,创意人员的发展跟职业人的主流不太一致,加上其专业跟管理、经营公司在方向上有差异。他们成为公司管理者的较少,当然,也有像奥格威这种既懂创意又懂经营管理的天才。
陶雷介绍,广告公司做一个单子的流程通常是这样:接下一个客户,客户提出问题,讲述自己的需求或目前面临的困境,例如产品同质化、市场价格战等,广告公司通过对目标消费群的调研和消费趋势的把握提出策略,双方讨论营销策略、传播策略等问题的解决之道,客户方再反馈,双方经过多次深入的来回讨论,在策略方面达成共识,然后,公司的创意部门根据此策略开始创意具体的广告内容,包括文案、图案等,之后又有多次的讨论修改,创意通过后开始进行制作执行、媒介投放,并且后期可能还有广告效度的测量等。
“除了普世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外,这个行业也还有自己的职业道德。”陶雷说,例如,坚守原创性、不剽窃他人的作品;对客户资源无条件保密,不泄露其它客户的机密,不夸大服务、不做虚假广告、坚守对客户的承诺。
陶雷说,广告是一个服务行业,可能不像汽车、金融行业那么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和增值,引领消费者形成消费观念,这个行业正逐渐赢得社会的尊重。纽约艾德芬大学在向奥格威赠予荣誉博士学位时,推荐辞上这样写着:“您谆谆善诱劝人坦诚——坚持好的广告不可承诺产品无法实现的利益点。您设定了崇高标准的社会责任感……”
广告人常替别人高兴
·智威汤逊一中乔广告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台北市广告业经营人协会本届理事长,19年行业经验。
·2009年10月,从台北转调到北京智威汤逊担任董事总经理。
·1998年加入智威汤逊台湾公司。
黑框眼镜、蓝色衬衫,傅明叡非常亲和,讲话娓娓道来,糯糯的语调里尽是南方男人的儒雅。要不是他说了“研究所”和“网路”这样两岸表达方式略有不同的词语,记者丝毫不能把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跟印象中的台湾口音相联系。看来虽刚到北京一个月,他已先天地融入了这个城市。
傅明睿又是一个很憧营销的广告人,在他身上,记者见识了现场版的“30秒内吸引受众”:来自台湾的他,在知道跟记者故乡一衣带水时,就饶有兴致地跟记者讲起闽南话和客家话,30秒内消除了陌生感。而多年从事客户工作的他不愧是这一行的“资深从业者”,短短的交谈,他就相当准确地判断出记者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消费者。
他说进入这一行业是因为觉得这个行业很迷人,有艺术的成分。艺术模式、商业本质,很符合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期待。从事这一行的人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自信心,经得起打击,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喜欢和人沟通、喜欢观察事物;喜欢天马行空,为拿出更好的创意方案,求新求变,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而这些反映在外观上给人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贵圈的人好潮”。
傅明睿又说,好的广告,首先要符合最上层的品牌策略,其次要有美好的艺术成分,让人赏心悦目,但归根结底,还是得看是否具有销售力、有助于品牌的建立。在电视普及的今天,遥控器是电视广告的天敌,而好的广告能够很好地对抗遥控器,能以让人愉悦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欣赏广告,并深刻影响消费者,成为其在众多品牌中的进行选择的依据之一。消费者因为一支广告而认识、了解、选择和喜欢一个品牌,是广告人最想看到的结果。
反观有些广告,虽然被广为传颂和热议,但其实他并没有达到目的,没有完成销售的预设任务,人们记住的只是成为话题的广告本身,而广告主的品牌却没有得到传播。
他说这一行经常替别人高兴,因为做广告就是要了解客户、服务客户,帮助客户建立品牌、做好生意。创意和方案没通过,这说明广告人要么专业做得不好,要么沟通得不好、没有充分的道理和逻辑说服客户。只顾自我陶醉埋头创意,不顾市场和营销,不能用心去理解客户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广告注定不成功。
傅明叡认为目前广告行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新媒体的兴起,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3G业务等新媒体广告传播技术开始得到应用。媒介、渠道的不同对广告的内容和传播格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告公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网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只有互动起来受众才会沉入其中,因此广告内容的制作就需要考虑到由单一单向的传播转为双向多元的传播。
而这样的挑战可能就是本土广告企业异军突起的一个机会:利用自己小巧灵活的特点,做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只有自成一派、做出众人皆知的成功案例,公司才能为人所认识、理解和被接受。目前,像台湾的意识形态广告就很自成一派,有点无厘头的意味,是华人广告世界中有浓厚自我风格的代表。
明戈
对广告,我不排斥。有闲看电视节目,遇到插播广告,我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并不象很多人那样频繁换台。有时,还会以自我的标准在心里暗自评判广告的好劣。一直认为,虽然广告是为商业服务的,是带着枷锁的舞蹈,但好的广告一样能够打动人心,上世纪八十年代看过丰田汽车的一则电视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让我一直记忆犹新。
时光冉冉,一晃女儿都长大成人了。看着她毅然抛弃家乡小城的安逸,跌跌撞撞象一只学飞的倔强小鹰,北漂扎进了广告传媒这个行业,虽辛苦,但看她倒也做得兴致盎然。闲余,电话里我们也经常因为如何提高创意水准,如何帮客户做好推广、更好地服务客户等问题进行争论,这也让我开始想认真地了解一下广告这个行业,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据说是广告业的经典之作,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来一读。
大卫·奥格威的这本书写得朴素、坦率、直白。既有如何做好广告的“术”,更有“道”,其中的“道”不仅适用于广告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我的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广告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和技巧,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广告的本质就是为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服务的。
大卫·奥格威在书中说到:我们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否则就不是做广告;他认为:一个广告和另外一个广告之间的差异是用销售力的尺度来衡量的,可以是19:1;但我觉得这种差异可能会更大。当代有些商业广告我看后是两眼茫然,没记住产品特性,也没领悟到企业的什么品牌内涵,甚至连企业名称都没记住,完全不知道它想表达、传递的是什么,画面苍白而无力。象这类广告我觉得就是完全忽视了广告的本质,忘了做广告的目的和出发点,为广告而广告。
另外,他认为广告业同样要遵循诚实、守信原则,这也是商业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在国内,近几年曝出不少关于公众人物代言虚假产品广告的负面新闻,虽然大家关注的焦点更多聚集在这些公众人物身上,但其实这对做虚假广告产品的企业、广告公司及公众人物的道德底线都应该是一种拷问。
二、广告从业人员需要的也是用心
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用心,需要对细节的耐心打磨。大卫·奥格威提倡:在做策划以前,首先要对代理的产品做深入的了解。现代人普遍浮躁,都想着匆匆忙忙出成果,但最终往往事与愿违。一个好的广告,我想不仅要对代理产品的特性做全面的了解,还要对竞争性产品优劣性做深入比较;同时对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做细致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将代理产品的卖点以最快捷的途径、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到目标受众的心里。
大卫·奥格威还有一句话我也很认同:不要推出你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这种同理心适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在对广告受众,在对广告业主方面,大卫·奥格威也给出了忠告:不要以轻视和敌对的态度对待客户;你的客户迟早会反对你,你切莫灰心丧气;替客户策划广告方案,要假定客户永远经营这种商品业务为立足点,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来为他们的品牌树起明确突出的个性,而且把这种个性坚持到底。应该说他对客户的认知既客观而又睿智。在广告设计上,要正确地看待与客户之间的分歧,在尊重客户的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如何更好地把控这个平衡点,这对广告人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个巨大的考验。
三、广告也是一门需要创意的艺术
我一直认为,广告也是一门艺术。大卫·奥格威说:你不能让人因为对你不愿其烦才买你的产品,你要让他对你的产品感到兴趣才买你的产品。前几年有一个我们耳朵都听出老茧来的产品就是靠的疲劳式轰炸,不管打开哪个电视频道,经常能听到两个卡通人物在那又蹦又跳地唱着:“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送***”,虽然从营销心理学的角度,这种广告确实给人很强的心理暗示,让客户在逢年过节购买礼品时,产生联想从而给产品销量带来拉动,但低趣味的广告给企业品牌形象还是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产品终将是昙花一现。
而好的广告不仅能给产品带来强劲的销售力,同时也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象戴比尔斯钻石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麦氏咖啡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么多年过去了,在特定场合,还常常想起;而每次吃芝麻糊,“黑芝麻糊咧……,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南方黑芝麻糊温馨怀旧的广告画面总在脑海闪现。
好的创意的提炼,我觉得是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如前面所说,对企业、产品、市场等要有深入细致、全面客观的理解,对创意人员的文化素养、内涵深度、包括生活的积累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样才可能在绞尽脑汁,苦觅不得之下,突然在某个点灵光乍现,脑洞大开。
另外,在“术”方面,大卫·奥格威也总结出来的一些看似很小的技巧,却能对广告投放效能带来很大的提升。
总之,书中金玉之言很多。虽然时代变迁,现在的商业环境和奥格威写这本书时变化很大,但商业的本质未变,其中很多论点和经验我相信至今仍可以延用。
奥格威有一个“俄罗斯套娃”的著名比喻:如果你经常雇佣比你弱小的人,将来我们就会变成一家侏儒公司。相反的,如果你每次都雇佣比你强大的人,日后我们必定成为一家巨人公司。-----书中
1.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不是作为艺术为获得广告节的奖项。
2.消费者不是低能儿。她是你的妻子。别侮辱她的智能。----书中
第二章 怎样争取客户
公司刚刚建立,奥格威第一件大事是把牌子创出来。
“首先,邀请了10位广告专业刊物的记者共进午餐。从此,他们为我出了许多好主意帮我搞好这个新公司。”
其次,一年里演说不超过2次。每次演说,都准备在麦迪逊大道挑引尽可能打的骚动。第三,我由于职业的关系与许多主要的广告主要有联系的人(调研人员、公共关系咨询人员、管理工程师、版面营销人员)交朋友。
第四,我经常把我们公司的进展报告分送给各行业的600人。大部分重要的广告主都读到这种接连不断的直邮信件。
挑选客户的标准:
1.来找我们做广告的客户的产品必须是令我们引以为傲的。
2.除非我们确信我们会比客户的前一家广告公司干的更出色,否则我们不接受他们的聘用。
3.我谢绝产品销售长期下降的客户。
4.搞清楚可能成为你的客户的广告主是不是希望他的广告公司有利可图是很重要的。
5.一些客户虽然可能使你无利可图,但给了我们宝贵的机会,使我们能大显我们高超的创作力。再没有别的办法能比这个办法更快地把一家新广告公司推到前台。唯一的危险是它会给你带来不均衡的名声。
6.厂商和他的广告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像病人和医生的关系一样密切。接受一个客户之前,你要弄清楚,你是否确实可以和他愉快地相处。
7.谢绝把广告看成全部营销活动中的边际因素的客户。
8.我不接受实验室测试还未完结的新产品,除非这种产品是已经投放全国市场的另一种产品必不可少的部分。
9.如果你有创作有效广告的抱负,千万不要揽“协会”为客户。“婆婆”太多,目标太多,钱则太少。
10.有时可能成为你的客户的广告主提出和你做生意,但有条件,要你雇以为他认为在管理他的广告方面不能缺少的人。这样做的广告公司的结局是,招来了一帮子政客搅乱公司的行政,导致部门不和。
第三章 怎样维系客户
首先,你可以把最好的人才用来为现有的客户服务,而不要把他们分散用于追逐新客户。其次,你不要任用处事草率、很不随和的人做客户主管。
第三,避免揽进那些一再辞掉自己的广告公司的客户。
第四,你可以和你的客户的每个层次的人保持联系。
第五,采用储备政策。一套新计划一经客户批准,马上动手开发另一套,并且准备把它投入测试市场。作为备用计划,但是会累坏撰稿人,减少盈利。
第六,我总是尽力站在客户一边,以他们的眼光看问题。买他们的股票,全面了解他们公司的情况。
第七,不要把你的2家客户放在一项广告活动里。几乎毫无例外,其中一家总会觉得他们得到的只是小头。
第八,要让客户相信他对你是“唯一的宠爱”,不要随便在客户面前说另一客户开发广告的情况,学会对客户的秘密“守口如瓶”。
第九,我总是使用我的客户的产品。
第十,养成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会见你的客户的习惯,就可能和客户建立起一种在大风大浪来临时能救你性命的融洽关系。
第十一,承认自己的过错很重要,而且要在受到指责前就这样做。
第四章 怎样当一个好客户
1.消除你的广告公司的惶恐心理。
2.首先要选准广告公司。
3.向你的广告公司全面彻底地介绍你的情况。
4.不要在创作领域里与你的广告公司较高低。
5.悉心照料给你下金蛋的鹅。
6.不要让一层又一层的机构干预你的广告宣传。
7.确保你的广告公司有利可图。
8.不要和你的广告公司斤斤计较。
9.推诚相见、鼓励坦率。
10.定出高标准。
11.一切经过测试。
12.急取效率。
13.不要为有问题的产品浪费时间。
14.珍惜良才。
15.勿使广告预算捉襟见肘。
第五章 怎样创作高水平的广告
1.广告的内容比表现内容的方法更重要
2.若是你的广告的基础不是上乘的创意,它必遭失败
3.讲事实
4.令人厌烦的广告是不能促使人买东西的5.举止彬彬有礼,但不装模作样
6.使你的广告具有现代意识
7.委员会可以批评广告,但却不会写广告
8.若是你运气好,创作了一则很好的广告,就不妨重复地使用它,直到它的号召力减退
9.千万不要写那种你不愿让你的家人看的广告
10.形象和品牌
经常不断地使用削价促销会降低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替客户策划广告要以假定客户永远经营这种商品的业务为立足点,已高瞻远瞩的眼光来为他们的品牌树起明确突出的个性。而且把这种个性坚持到底。
11.不要当文抄公
第六章 怎样写有效力的文案
标题
1. 标题好比商品价码标签。用它来向你的潜在买主打招呼。不要在你的标题里说会排
斥潜在顾客的话。
2. 每个标题都应该带出产品给潜在买主自身利益的承诺。
3. 始终注意在标题中加进新的信息,因为消费者总是在寻找新产品或者老产品的新用
法,或者老产品的新改进。
4. 使用产生良好效果的字眼,加入一些充满感情的字。
5. 标题中总应该写进品牌的名称。
6. 在标题中写进你的销售承诺。10个字或10个字以上带有新讯息的标题比短的更能推
销商品。
7. 在标题结尾前,你应该写点有人继续往下读的东西进去。
8. 标题文字要简洁、直截了当。不要和读者捉迷藏----双关语、引经据典或者别的晦涩的语句,这是罪过。
9. 调查表明,在标题中写否定词是很危险的。
10. 避免使用有字无实的瞎标题,就是那种读者不读后面的正文就不明其意的标题。
正文
1. 不要旁敲侧击----要直截了当。避免那些“差不多、也可以”等含糊其辞的语言。
2. 不要用最高级形容词、一般化字眼和陈词滥调。要有所指,而且要实事求是,引人
入胜。文案长度取决于产品。
3. 你应该常在你的文案中使用用户的经验之谈。
4. 向读者提供有用的咨询或者服务,比单纯讲产品本身的文案招来更多读者。
5. 我从未欣赏过文学派的广告。
6. 避免唱高调。
7. 除非有特别的原因要在广告里使用严肃、庄重的字,通常应该使用顾客在日常交谈
中用的通俗语言写文案。
8. 不要贪图写那种获奖文案。
9. 优秀的文案撰稿人从不会从文字娱乐读者的角度去写广告文案。
第七章 怎样使用插图和编排文案
1.插图的主题比做插图的技巧更为重要。
2.“故事诉求”:看到照片,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读了文案,弄清怎么回事。
3.照片比绘画更能促销。
4.不要使用抽象画。
5.前后对比的照片很能吸引读者。
6.使用彩色插图能为人记住的程度一般是黑白插图的2倍。
7.避免使用历史主题。
8.不要用人脸的局部特写,它们会吓跑读者。
9.尽可能使插图简洁。
10.不要使用老套场景。
11.无计可施的时候,“厂标放大2倍”、“用他工厂照片”、“动用客户尊容”。
12.广告要针对它所要刊登的刊物来设计,在它被排进出版物、你看到它被排进去的样子之前千万不要最后敲定。
很长的文案:书(p151-152)
第八章 怎样制作上乘的电视广告
大部分电视广告的目的是宣传你的销售承诺,是观众下次采购的时候能想起来,因此,我建议在每一则广告中至少要把这种销售承诺重复两遍,用图表表达或者把它作为字幕打在荧屏上。
要让商品本身在电视广告中扮演主角。
适合于需要用示范来推销的产品。
第九章 怎样为食品、旅游地和专利药品制作优良广告
食品
印刷广告
1. 以食欲诉求为中心来创作广告。
2. 使用的食品插图越大,食欲诉求力越强。
3. 在食品广告中不要出现人。
4. 使用彩色印刷。
5. 使用照片,比图画更有食欲诉求力。
6. 使用一张照片比使用两三张更醒目。
7. 如果可能,就提供一些菜谱或食用法。
8. 不要把烹调法写在广告正文里。那它独立出来,引人注目。
9. 在主要插图照片上表现出烹调方法来。
10. 不要把烹调法印刷在以线条或花纹做底地地方,把它印在白底的版面上。
11. 只要有可能就在广告中加进新商情。
12. 标题要写的而又针对性,不要一般化。
13. 把品牌名称写进标题里。
14. 把你的广告标题和正文都排印在插图之下。
15. 突出包装,但不要压倒引起读者食欲的照片。
16. 要严肃。
电视广告
1. 示范如何使用你的产品。
2. 只要不牵强,就用自问自答的方式。
3. 只要有可能就拿出新闻来,声音要大,要清晰。
4. 尽早让产品在电视广告中亮相。
5. 不要为音响而使用音响,只在和产品有关时猜使用音响效果。
6. 电视广告是用来推销产品的,不要让娱乐性占上风。
旅游地
1. 旅游广告宣传必定会影响有关国家形象。树立正面形象非常重要。
2. 要把你的国家最能吸引游客之处拿来做广告。
3. 你的广告应该为你的读者树立一个难以忘却的印象。看到广告与决心买机票启程之
间酝酿时间大概是很长的。
4. 刊登你的广告的媒介是给有条件做长途旅行的人看的。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不
要低估他们的智力。用成熟的文字写广告。
5. 让读者觉得旅游费用合理。
6. 旅游线路易受潮流影响。把你的国家说成世界热门旅游点。
7. 给读者提供“旅游指南”,让他们梦想遥远地方变成行动。
8. 避免采用外国人不理解的话题。
专利药品
1. 抓住这种品牌和其他与之竞争的品牌之间“独有的差异”。
2. 要含有新信息。
3. 使人产生严肃的感觉。
4. 给人们以权威感。
5. 不要只停留在夸你的药的优点上,还应讲清病情。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一个苹果的故事》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个苹果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军人在朝鲜战场上条件及为艰苦又面对已断水多日的情况下,8个战士们在防空洞里分苹果吃的故事。
故事开始的时候讲了一个负责运输的小战士到防空洞里送手榴弹时还给连长带来了一个苹果,在这之前战士们已经好多天没喝水了,口渴的时候甚至用喝尿来解渴。连长接到这个苹果的时候不知该给谁吃,他首先给了步话机员。因为步话机员要上报阵地情况,他的嘴唇已经裂出好几道口子了。于是连长就把苹果给了他,步话机员接过苹果想了想给了通信员,通讯员又给了司号员,司号员又给了卫生员,卫生员又给了伤员,……大家发现只有一个苹果,谁也不肯吃,最后又给了连长。连长想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决定,防炮洞里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连长说“敌人都能消灭,难道消灭不了一个苹果?谁不吃这个苹果,就是没有决心坚守防空洞、没有勇气战斗到最后”!说完,我自己咬了第一口,这才一个一个迟疑着往下传。” 就这样,一个苹果在防空洞里传了又传、转了又转。读完这个故事我和爸爸坐在电脑前,半天没说话,我的嗓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也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突然听到爸爸说:“我去洗个苹果吃”,这时我才想起外面茶几上已经放了好久的苹果,还不知放坏了没有,记得每次过段时间妈妈都会清理一次放坏的水果的。正想着爸爸递过来一个洗好的苹果,我不由分说拿过来就咬了一口,发现这个苹果好甜,好像以前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苹果。正想咬第二口,我吃不下去了,突然想起了防空洞里的战士们还在分苹果呢!他们这么口渴,一个苹果8个人怎么吃呀?我对爸爸说“你再洗几个我给战士叔叔们吃”,爸爸说“你还是把你把你那个苹果吃完吧,你看战士叔叔们那时多艰苦,他们为了祖国人民;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那时多辛苦多团结呀!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一、封建的社会道德观对苔丝的束缚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天生丽质、可爱淳朴,纯洁勤劳,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但正是这样一个姑娘却遭到了人生的不幸,当安玑·克莱出现在他面前时,她崇拜他,视他为天使,为他情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炽烈的爱情面前,我们不再能看到一个有自主性的苔丝,相反,只看见了一个爱的奴隶,在痛苦等待中消耗着自我。苔丝把自己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克莱爱情的基础上。新婚的当晚,苔丝述说了使自己失去贞节的过去,但没有得到克莱的宽恕。我们没有看到两个平等的主体,在他俩分别的前一个夜晚,安玑晚上梦游时用床单把苔丝包了起来,并像对于一个死者的尸体那样,恭恭敬敬的把她从床上举了起来。苔丝宁肯豁出命去也不愿动一下,生怕破坏当时的情境,直到自己被放进一个石棺里。在潜意识里,苔丝是把自己当作了奉献出来的祭品。即使在被安玑抛弃后,苔丝依然坚信是自己的过错使得丈夫离开了她,并深深的自责。她一如既往地爱着这个抛弃她的克莱,她剩下的生命都是为了等待他而延续,苔丝就像是克莱的附属物,她的幸福全都得依靠他才能获得。最后苔丝等来了克莱,为了证明自己爱情的忠贞,她向亚雷举起了复仇的尖刀,也走完了短暂的一生。这种男权社会中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女性被束缚、游离于社会主体权力之外。苔丝也在这种道德的濡染中,把自己陷入无形的网中,自责、自卑。她认定自己不再是个纯洁的女人,并用这种自我定位不断地折磨自己。她希望可以获得全新的生活,但又始终忘不了过去的屈辱,认为自己不配再有新的爱情,尤其是不配爱上如天使样圣洁的安玑·克莱。她虽然对这种不公平的制度有所怀疑,但是无力反抗。苔丝服从了命运的安排,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宿命,她认识不到是社会道德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不公酿成了她的悲剧。
二、自我意识缺乏造成苔丝对男人和爱情的过分依赖
自我意识的缺乏最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苔丝第一次遇见安玑·克莱时,就被他与众不同的神情吸引了。哈代笔下的女性人物都具有不稳定的性格。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绘为一个几近完美的个体:温柔善良、质朴聪颖,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女性。但与此同时,苔丝的性格中也包含了其他一些弱点,她总是处于爱情的纠葛之中,游离于两个男人之间。她经常要照顾的是别人的需要,却没有照顾自己的需要。被塑造成了一个找不到独立自我,只为他人而活,在社会边缘挣扎的女性。同一人物不同的侧面,不仅使形象更为丰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契机,从中可以窥探到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的必然性及根源。哈代让他喜爱的主人公苔丝集各种美德于一身,表达了他对女性的主观愿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19世纪时,以男性意愿为主导的社会所肯定的女性形象,即:富有牺牲精神、宽容顺从、坚韧质朴。也就是说女性要永远把自己放在“后面”。男权社会予以褒奖的正是这样缺乏自我的女性。整个社会引导着妇女去牺牲小我,顾全家庭顾全丈夫。天真无邪的苔丝在复杂的社会洗礼中先是失去了贞节,进而走向痛苦的深渊,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
三、双重道德标准造成男女的极度不平等,直接导致了苔丝的悲惨命运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可被大体分为两种——天使和妖妇。这突出表现了男性对女性的传统审美价值判断,是一种典型的男权话语。哈代对这种传统判断有所超越,不再简单地把女性身份确定在这两极上,塑造了许多性格饱满的“新女性”。但是哈代仍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樊篱,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自我身份确认时仍存在着认识的局限。在哈代的心目中,苔丝的纯洁只是一定道德意义上的纯洁,而不是肉体上的。这突出表现在对待“贞操”问题的双重道德标准上。
苔丝失身后被视为“堕落的女性”,并处处受到歧视,与此同时却没有人谴责罪恶的始作俑者亚雷·德伯。他最后甚至跻身为牧师中的一员,而整个失身事件的受害者苔丝却被宗教拒之门外,甚至她生命的寄托安玑·克莱也因她坦白自己失贞而抛弃了她。具有戏剧性的是在同一个晚上,克莱坦白曾有过的一段放荡经历并得到了苔丝的宽恕和原谅。但当苔丝鼓起勇气向爱人坦承自己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时,克莱则毫不宽恕,把她重新推向了更为深重的灾难中。在克莱的心目中,苔丝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单纯而又纯洁的人物,甚至是个女神。他观察评判女性的标准是传统的,要么是接近天使的女子,要么是放荡的妖妇,而不是像看待男人一样把女人也看作普通人。于是,当苔丝揭开那段痛苦的经历后,克莱心中的女神像倒塌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爱远不如苔丝的纯洁,他爱的更多的是心中那个理想女人的形象。这个女人可以是苔丝,也可以换成别的人。他要的是绝对纯洁的女子,只是精神上的纯洁远远不够。男性社会奉行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使得男人可以犯错误而女性则不许走错每一步,从而也让“贞操”成为衡量女性的重要砝码。
苔丝的悲剧不止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女人的悲剧。“男性作者利用贫弱美丽的女性的不幸遭遇作为故事的主线,从而坚持和体现了男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视角。”苔丝在那个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如果认识不到女人首先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要拥有自我的价值,就很难获得女性真正的幸福。正像弗吉尼亚·沃尔夫所说的,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时间,只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而女人获得的却是一块狭窄的天地,突破这种社会和自我限制,女人才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幸福。而女人要拥有自己真正的幸福,只拥有经济上的独立是不够的,而且必须要政治独立,法律平等。
参考文献
[1]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邹平.阅读女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Friends who find out what I do are shocked. I don’t drink or do drugs; I have a degree, dress nicely, carry myself well. But I see it as my private thing, my release. It’s my way of self-soothing, like a 2)security blanket, which in turn becomes a sort of selfharming, a way of confirming in my own mind that I’m a bad person.
It all started when I was a 3)toddler. My mother used to steal in front of me and my sisters—her little girls would all watch, not knowing that what she was doing was wrong. One of my first memories is of her taking food from supermarkets: steak, expensive joints of lamb. She wouldn’t try to 4)conceal it. My dad would do it, too, for no reason. They never needed to, they both worked, but I suppose they enjoyed the risk.
As a child, I felt I led a double life. At school I was intelligent, popular and funny; I would make people laugh. At home I was miserable. My parents argued and I would have to listen to their problems. I felt isolated from my sisters, who were much younger than me.
I didn’t have much pocket money, so I would 5)shoplift and give things to friends. As a child, you know stealing isn’t allowed, but after what I had witnessed, it seemed normal to me. Confusingly, my parents were moral in other ways—they worked hard and taught us to pull together as a family—but stealing was a big weakness, and they passed it on to me.
When my parents 6)split up, the stealing increased. It got me through university, kept me ticking over financially. Then it started to become more compulsive; I would feel the urge rising in me, the need to go to the nearest shopping centre and pinch.
What I decide to steal doesn’t really make sense to me; most of it I never use. Fake tan, for instance—I’ve taken more than 250 bottles of the stuff over the years, and never once used it. They’re all lined up at home, unopened.
nlc202309030016
It’s all connected to the way I feel at the time. I take the tanning lotion when I’m disappointed in myself, so the bottles have 7)stacked up. I have a pile of costume jewellery, too. I don’t know why. It’s all down to this awful habit I have of hating myself. If my mood is low, if I’m anxious or I’ve had an argument, these are the times I’ll really go for it. While I’m stealing, I feel almost 8)euphoric but also disconnected, as if I’m dreaming or someone else is doing it. This feeling will last for a while, but then a dread realisation kicks in and my mood 9)plunges. I’m painfully aware what I do is wrong, yet I feel I have very little control.
Things 10)escalated after my partner left me for another woman. The feelings of rejection and anger created a void, one that I filled with more stealing. At my lowest, when I felt most depressed and detached, I would shoplift all day on autopilot. I 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11)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symptoms can include feelings of emptiness and impulsive behaviour. It is a relief at least to have an explanation for my behaviour.
I’ve been caught three times, and on my last court appearance I was given a 12)conditional discharge. The 13)magistrate said he would give me one more chance. If I’m caught again, I will go to prison, which I just can’t face. I’ve started counselling now. I’m working towards a maths qualification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 feel inspired to stop. I believe my addiction is treatable, even though I’ll probably always have to fight the urge. I’ve never been offered anything like this before and I’m learning that I’m not all bad. I can be helped.
我每天都会偷东西,有时候一天要偷20到
30次。我穿梭流连于店铺之间,拿走我需要、不需要的东西。只要能带走点什么,我就会感觉良好。严重起来,我会一日之内卷走价值几百英镑的衣服、化妆品、食物和珠宝。我偷到的越多,心情就越爽。我已经偷过几千次了,但只被抓住过几次而已。我并不引以为傲。我知道这不对,也为此感觉很糟。但这却不足以让我因此而停手。我曾将之归结为贪婪,但感觉似乎不止于此。那是一种瘾症。如果我感觉到压抑,那就像是扣动了扳机,下一分钟我便会现身于某个店铺,把货品塞进我的包包,以此让自己感觉好些。
那些发现了我所作所为的朋友们都感到震惊。我既不酗酒,也不吸毒;我有学位,衣着得体,举止文雅。但我将偷窃视作自己的私事,我的发泄。这是我自我抚慰的方式,就像是块儿安全毯,但反过来它又变成了一种自我伤害,令我在自己内心证实:我是一个坏人。
一切都始于我尚在蹒跚学步的时期。我母亲过去常常在我和妹妹们面前偷窃——她年幼的女儿们全都看在眼里,并不知道她正在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我最初的记忆之一便是她从超市里窃走食物:牛排、昂贵的羔羊腿肉。她从未试图遮掩这种行为。我爸爸也会这么做,却毫无理由。他们从不需要这样做,因为他俩都有工作,而我猜想他们是喜欢这种刺激。
小时候,我觉得自己过着双重生活。在学校里,我聪明,受人欢迎,风趣可爱;我能逗得人们开怀大笑。在家里,我却痛苦不堪。父母亲争吵不断,我得无奈地听他们诉苦。我觉得自己同妹妹们孤立开来了,她们都比我年幼得多。
我没有多少零花钱,所以我会去商店里偷东西,然后送给朋友们。小时候,你知道偷东西是不被允许的,但耳濡目染之下,这对于我来说很平常。令人疑惑的是,我的父母亲在其他方面都品性端正——他们工作努力并教导我们作为一家人要齐心协力——但偷窃是个致命的癖好,而他们将其传给了我。
当父母离异之后,我偷窃的次数也增加了。我因而得以读完大学,在经济上能勉强过活。之后,这种行为开始变得更具强迫性了;我能感觉到心里冉冉升起的那股冲动,那种去到最近的购物中心偷窃的需要。
实际上,我决定要偷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并没什么用处;其中的大部分我从来都不用。比如说,美黑霜——在过去数年里,我已经偷了超过250瓶这种东西了,却从未用过一次,都被我一字排开放在家里,没开过封。
这都和我当时的心情有关。当我对自己感到失望时就会去偷助晒油,所以这些瓶瓶罐罐已然堆积成山。我也有一大堆人造珠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全都归结于我这种怨恨自己的可怕习惯。如果我心情低落,感到焦虑或与人争吵过,在这些时候我就真的会去偷东西。在偷窃的时候,我感到心情舒畅,但又自我脱离,似乎正在做梦,或是感觉正在偷窃的是另有其人。这种感觉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接着,一种可怕的意识闯了进来,我的心情便急转直下。我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又觉得自己几乎无法控制。
在我的爱人因为另一个女人离开我之后,情况更严重了。那些背弃和愤怒的感觉衍生了一种空虚,一种让我实施更多的偷窃去填补的空虚。在情绪最低落,感到最消沉和孤独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整天去店铺里偷窃。我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其症状包括空虚感和冲动行为。这也算是一种慰藉,至少对于我的行为有个解释。
我被抓住过三次,而在最后一次出庭时,我被判决有条件释放。地方法官说,他愿意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我再被抓到偷东西,就会进监狱,这是我无法面对的。现在我已开始接受辅导。我正努力考取一个数学证书,并生平第一次感到深受鼓舞想停止偷窃。我相信我的瘾症是可以治疗的,虽然很有可能我终生都要与那种冲动斗争。我这辈子从未得到过任何像这样的帮助,而且我也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我是能被救治的。
最近拜读了陶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刚拿到这本书时,不禁被其“幸福”二字吸引了,于是一串串的问号在头脑中产生:怎么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幸福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幸福应该怎么理解?正是这些疑问激起了我急于去读书的欲望。读完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真的像品尝了一次精神的大餐,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那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汩汩的在我心田流淌着,滋润着我心灵的深处。读完之后,我感慨万千。陶老师那朴实的话语,深刻的道理,使我的心里头热乎乎的,更让我对“幸福”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为了孩子们,也为了自己,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诵读经典
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并且经典诵读之后,男士更有风度,女士更加美丽,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诵读,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陶老师在书中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平凡却不平庸的同行们。不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博导,他们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与平和博大的心境,均由读书写作为基础。陶老将他们由于诵读经典所以快乐所以成功的幸福历程展现出来,充分证明了“经典”的妙用,并且让我们能从中悟出:在经典阅读中使自己充实、丰厚,在写作实践中使自己升华、提高。若没有大海般浩瀚的知识容量,他们怎能将课文讲解得如此简练、精到?只有坚持诵读,并形成习惯,性格才能变得平和,心灵才能渐渐澄澈,才能在幸福与快乐中徜徉。
二、宽容学生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用宽容的心和无限量的爱心去启发、引导他们,不能恨铁不成钢,要把铁锻成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宽容并不是纵容,宽容也不是对学生的过错无原则地袒护,而是以我们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发奋成才。
三、要懂得享受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本人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每当课堂上感到语言苍白时,与人聊天感到腹中空空时,动笔感到搜肠刮肚的艰难时,我会为自己知识的匮乏而羞愧不已,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时我们要反问自己:我有读书的习惯吗?自古大学问者皆好读书。所以,作为当代的教师——我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把读书当作终身学习的任务,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读专业书、读文学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为自己积蓄能量。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要正确的看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荣辱得失要看得淡一些。要对自己保持一种期待花开的心态,等待着自己自然成熟、自然绽放,不要浮躁,不要催熟。对安排的一些工作任务要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不牢骚、不埋怨、不怨天尤人,那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修养的一种磨砺。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把这习惯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必有收获。要养成买书读书的习惯,养成写反思写体会的习惯,养成写博客和交流的习惯。要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名师专家学习、向社会这个大百科全书学习。只有耐得住、守得住、挺得住,在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上,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个性蓝天。
《一个男孩的河流》是一片催人泪下的短片成长小说,它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好朋友——柳八月,一生的成长变化。
柳八月从村里小毛桃队伍的局外人到作者们“最大最大的头儿”,从作者的班长到倒骑毛驴、经常出入饭店的小混混,从一个人看守黑鼠坨子的少年到认真听课的初三学生,从认真听课的初三学生到北牧河上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排客……吃上三年学的八月,18岁的八月最终倒在了北牧河的岸上……作者在八月倒下后把他的所有的故事写成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希望人们不要忘记他——柳八月。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知流了多少次眼泪:八月为了弥补爸爸的错,独自一人看守黑鼠坨子,在这21天里他非常孤独,他每天都写一封简短的信来思念他的同学,我流泪;和作者一起捡了了大半年柴的何秀儿,去了南方的城市读书,人们敬爱的喜根爷得知他苦苦盼望了53年的巧云奶比他先倒下了,便悄悄地离开了村子,再也没有回来,我流泪;八月为了不让同学和爷爷奶奶为他烦恼,去北牧河当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排客,结果在放排时永远的倒下了……这本书使我感动,这本书使我流泪。
当我读到八月从一个鸟巢里拿走了四只刚出生的沙百灵,和其他我认为伤害生灵的事情时,我十分愤怒。但我和作者一样错怪了他——八月在准备去当排客时告诉了“我”,他没有伤害那四只沙百灵,而是拿回家精心养大后又放了回去,其他的也是好
心帮助它们。八月的心地是善良的。
故事中充满了思念:喜根爷思念了巧云奶53年,每年都在枫林前的一棵白杨树上挂一根红丝带,每天晚上都在小木屋里拉胡琴来思念巧云奶;何秀儿走了后,“我”一直在思念她,恨不得飞到南方的那座城市去见见她;那么柳八月呢?所有人都在思念他!
亲爱的爸爸妈妈:
现在我写这封信,是想让你们可以在我到来之前先想一想要怎么扮演好父母亲的角色。我是一个快乐的孩子。爱与尊重,规矩与一视同仁,这些准则让我茁壮成长。我刚降临的那一刻,你们看到的我也许很小。虽然我看起来不像大人,可是请一定记得,我也是一个人。
虽然我还不能对你们说话,但我会以我的心去认识你们。我可以体会到你们所有的感受,体会你们的思想。我甚至会比你们自己更加了解你们。就算我还不能说话,请你们不要误会,我有一颗开放的心,正在以超乎你们想象的速度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
我所看到的一切画面,都会在我心里留下烙印,所以请向我的双眼展现美好的事物;我所听到的一切声响,都会被记录在我脑海,所以请给我甜美的音乐和语言,让我知道我得到了何其多的关爱。也请你们给我寂静无声的时刻,让我的耳朵得到歇息。我会吸收我所感受到的一切,所以请用爱包裹我们的生命。
之所以在上面说起我跟忠民同志的交往, 无非是从一个侧面说明, 他在出版之余, 对学前教育情有独钟;他是学前教育方面的好家、专家、著作家, 一直在研究, 一直有专著出版。去年下半年, 我又收到了他的新著《儿童教育哲思哲语》, 这是一套丛书, 包括了《小溪青螺》《小花雏菊》《小茵春畦》《小虫呢语》《小荷莹露》五册。它们像是五只美丽、轻盈的蝴蝶, 翩翩飞舞到了我的面前, 我让南师大学前教育的学子们追逐它们;它们像是五朵刚刚盛开的小荷或雏菊, 我让幼儿园的老师们嗅着它们带来的馨香。我指导她们研讨、学习它们———的确, 我很喜欢这套语录体式的丛书。
在王忠民同志洋洋洒洒的近50万文字中, 我感受到了他对幼儿教育的期冀, 这种期冀, 既有对幼儿教育观念的反思, 如“素质教育的素质, 在任何国度都不能忽视两个标准:一个是生活, 一个是生命”、“教育要学会等待”、“如果我们的教育沦为一种揭露和批判孩子的根据, 只是一味揭露孩子的缺陷, 批判孩子的过错, 那么我们的教育迟早会成为无人回应的舞台, 教育者的歇斯底里将是这舞台上的唯一对白”;又包括对教育方法、手段的纠正, 如“避免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的孩子, 用一种方法、手段教育所有孩子”、“在孩子面前要长耳———倾听他们内心的低语, 但不要长舌———关住喋喋不休说教的阀门吧”、“教育者必须摒弃暴虐, 去除内心的傲慢和怒火”、“为了能锻炼孩子一个人走过荆棘丛生的荒漠, 父母要把爱藏起来一点”;当然还有对孩子自身的要求, 比如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和“抬起头来走路”等等。
无论是对教育制度中某些顽疾的抨击, 还是对诸多为世诟病的教育方法的反思, 以及对广大家长及幼儿教育工作者诚恳的劝诫, 我们都不可否认一点, 忠民同志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体悟远远超过了许多“专业”的幼儿教育家。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新颖的观点或教育方法, 绝不是对还原童稚的简单渴求, 也不是对理想的幼儿教育制度满含热情的宣泄, 更不是对教育者错误的无休说教, 而是一剂改变教育者或者孩子命运的“良药”。
然而, 有一点我们也要清楚,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是忠民同志一个人的纤纤笔尖所能解决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也不是忠民的薄薄纸笺所能呈现尽的。但他尽力而为, 尝试劝诫那些“自以为是”的成人, 不要让孩子身陷自己用“爱”铸造的囹圄。作为一个从事幼儿教育教学与研究一辈子的老同志, 我是非常钦佩忠民的这种对待学问和研究的态度的。
最近, 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儿童教育哲思哲语》的书评, 其中有一篇书评的题目叫“爱的箴言”, 这个题目总结得好啊, 它道出了这套丛书的主题。但愿读者在阅读这些“爱的箴言”时, 其中某些或者某个观点能改变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某句话或某些词能启发你为孩子树立榜样, 某种观念能让你的孩子受益一生。这大概是忠民同志孜孜不倦执笔耕耘的初衷, 自然也是我的愿望。
【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有感】推荐阅读: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后感1000字10-11
读《做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有感10-04
一个小鸟的自白作文10-30
一个初中生的自白12-24
读《做一个书生校长》有感12-08
一个职业投资者的自白06-24
读《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理》有感01-16
读《只有一个地球》后感11-02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10-12
8、一个价值一个亿元的名字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