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缩写课文》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作文训练,训练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习作导语”。
生:读完导语,我知道了,这次习作训练的内容是“缩写”。
师:读书真好。读完导语就知道了习作内容,什么是“缩写“呢?导语中有明确的交待,认真读读,用横线画出来。
生: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缩写了。请全体起立,背得以后就坐下来。(一分钟以后,孩子们都坐下来了。)
师:知道了什么是缩写,急需解决的是怎样缩写。导语中也作了详细的交待,读一读,想一想,缩写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缩写时要注意什么,缩写后又要做好哪些后续工作。
生默读、勾画、批注。(两分钟以后)
生1:缩写之前,要把文章多读几遍,读懂内容,抓住要点。
生2:缩写时,要要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清楚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减,并将保留的内容连缀成文,还要特别注意,对需要保留的内容,不要照搬原文,而要适当改写。
生3:缩写以后,再和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师:怎样缩写呢?像他们几个同学一样,完整地叙述一次,并试着记住。生:认真地叙述。
师:《景阳冈》我们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写了哪些要点。生:《景阳》这篇课文写了这些内容:
1、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店家劝告,执意上冈。
2、武松上冈看到了官府的榜文,知道了有虎,坚持过冈。
3、武松遇虎,凭着平身力气,打死了老虎。
4、武松打死老虎以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师:认真读一读景阳冈缩写,看看作者保留了什么,删去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连缀成文的。
生认真默读,勾画、批注。(三分钟以后)
生:“
1、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店家劝告,执意上冈。
2、武松上冈看到了官府的榜文,知道了有虎,坚持过冈。”这两个内容一句带过。保留了武松先守后攻的打虎过程,抓住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闪、揪、按、踢、打进行了改写。“武松打死老虎以后,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个内容完全删掉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主题为“生活启示”的课文, 共有四篇———《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 都是叙事性散文。根据单元导语要求, 结合文本特点, 笔者发现教学本组课文, 教师可以根据叙事性散文的特点, 从寻文脉、悟启示、品语言这三个维度, 达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把握主要内容, 领悟生活启示, 品味语言魅力, 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对该类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一、从理清行文脉络入手, 聚焦文本情感的主线
叙事性散文在形式上较松散, 但结构严谨, 往往由较明晰的能统领全文的主线串联起来。抓住这一线索, 引导学生进行一维“线型阅读”, 能帮助学生理清文脉, 落实课标中“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的课程目标, 达成本单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 体会叙事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1.根据心情变化词, 把握文本情感的“下滑线”
叙事性散文中, 叙事的“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 把握情感线索, 从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 作者的心情变化贯穿全篇,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本后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我”的心情变化。学生很快发现了“得意—急切—沮丧—依依不舍”这一情绪变化“下滑线”, 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也就显得比较明晰。
2.根据时间变化词, 把握文本情感的“波折线”
有的叙事性散文所叙事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 理清文脉, 把握要点, 有一定难度。这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有关时间变化的词语, 不失为良策。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记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几件事, 学生如果能抓住“一天—两个星期以后—时装展如期开幕”这几个时间词, 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要点, 并从中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折线” (大喜过望↘垂头丧气↗满心欢喜) 。
3.根据画面的变化点, 把握文本情感的“螺旋线”
有些叙事性散文能让读者透过文字读出多幅画面。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中承接的画面, 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变化, 在把握文本结构和要点的同时, 体会文中人或物所流露出的情感。
如初读《珍珠鸟》一文, 教师让学生说说:读着课文, 在你面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你看到了怎样的珍珠鸟?能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吗? (生:怕人的鸟、可爱的雏儿、淘气的雏儿、胆大的雏儿、安睡的雏儿) 学生在初步感受这些画面的同时, 对珍珠鸟的情感变化一目了然, 也初步感知到正是作者的悉心照顾, 才交织成了文本中人与鸟之间慢慢上升的“螺旋形”情感线。
二、从感悟“生活启示”入手, 凸显文本情感的张力
如果说“理清文脉, 聚焦情感”是对叙事性散文的“线型阅读”的话, 那么感悟生活启示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二维“面型阅读”, 透过一些含义深刻的语段, 从作者真情的自然抒发中, 感受文本凸显的情感张力。
1.透过含义深刻的语段, 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力
叙事性散文中有不少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能够提示和概括文本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 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的课题就富有内涵, 而文本的最后一段也揭示了这一哲理;《落花生》中父亲那段意味深长的话, 在对比中体现花生的特点, 借花生启示做人……这些语段都凸显文本情感, 体现了叙事性散文的内涵力。
2.透过抒发真情的语段, 凸显文本情感的感染力
除了贯穿于文本始终的情感主线外, 通常叙事性散文中还有不少具体表达情感的地方。
如《珍珠鸟》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笔尖一动, 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一句点睛之笔, 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同时又把文章的感情升华到了新的境界, 这也是文本留给学生的充满诗意的想象空间。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一段段美好的经历, 也学着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感悟到的美好境界。于是学生写道:友爱、和谐、尊重……他们被文本的“美好境界”感染, 体悟也更深刻了。
三、从品味语言表达入手, 发现文本情感的内核
“内核”指计算机操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单内核、混合内核和微内核。这里所说的文本情感内核, 就是指支撑情感爆发的语言表达点。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三维“点式阅读”, 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表达点, 发现文本情感内核, 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1.关注特殊句子, 发现“混合内核”的独特情感
文本中有些蕴藏情感“混合内核”的句子, 采用了特殊的表达或描写方法, 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能让学生品味到文中独特的情感。
如《珍珠鸟》一文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 一般的表达是将“真好”放在句子的末尾。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朗读、品悟, 发现将“真好”提前, 读起来更带劲, 这“劲”中更有作者无限的喜乐。
2.关注重点字词, 感悟“单内核”的强烈情感
《课标》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能力。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蕴含情感的“单内核”———关键字词, 认真品读, 那么学生品悟文本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钓鱼的启示》中“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一句, 作者反复运用了两个“大”。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情感, 发现欣喜之情集中在“大”, 再通过“好大”“这么大”感受这份喜悦在逐渐加强, 就像湖面上的涟漪向四周扩散。
3.关注典型标点, 感受“微内核”的无限情感
大多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习惯于“沉入词语”, 却很少去关注那些不起眼的情感“微内核”———标点。而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 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无形、浑然、无限的情感。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文本中的标点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含义, 但却向我们传递着作者的当前状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道:“现在情况突变, 用反问的语气就足能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吗?”学生用“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激动万分……”表达对作者心情的感悟。
[关键词]阅读;低年级;语文
首先,导入新课要有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恰当,顷刻之间就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嬉戏转入课堂的学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而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用猜谜导入,儿歌导入,故事导入,课件图片导入等。例如,上《小壁虎借尾巴》这课,先出示小壁虎的谜面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出了是壁虎,很是开心,接着老师出现小壁虎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认识小壁虎,再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样,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得到课外阅读的训练。
第二,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第一课时的基础目标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课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后才能讲课。虽然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但是,毕竟是有部分学生不会去预习,课堂上一定要留给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识字,学词等都离不开课文内容的依托。
第三,生字教学丰富多彩。识字的方法很多,“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一些规律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可以猜谜识字,可以编顺口溜识字,可以组词,可以形象记忆识字等等。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例如,春天的“春”,学生老是下面写成“目”字,为此,引导学生编顺口溜“三人同日游”,这样,学生就不容易记错。还有,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鼠”字时,学生最后一笔比较容易也写成“竖钩”。我在教学时,利用简笔画图片到汉字的演变,最后一笔刚好像似老鼠的尾巴翘起,学生不但容易记住这个字,而且最后一笔也不会写错。再比如学“碧”字的时候我就编了一个谜语:王子和白雪公主坐在石头上说悄悄话。这个谜语利用了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编的,这样学生就高效率地记住了这个生字。经常这样引导训练,学生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各种方法,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记住生字。同时,巩固字形字音的方法还要很多,比如,摘苹果,开火车,摘星星,夺红旗,挂气球等等,也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扎实地巩固生字词。
第四,重视朗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要以“读”为本,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完成阅读要求,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从读中得到自得自悟。朗读的形式很多,开始可以指名分段读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读中挑错,正音;长句子拿出来重点指导,师可以示范读;可听录音和配乐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表演读等。总之,朗读的形式很多,教师要加以指导并指导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
第五,读说结合,说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又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说与写结合起来,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俗话说,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是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读是说的基础,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通过多读多背,形成的语言积累,再经过迁移性的练习,逐步实现内化。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因此,我们要不断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一有机会就会让学生说,有的还可以动笔写一写。如教学《弯弯的月儿》一课时,当学到“弯弯的月儿像小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像”来说话训练;教学《画家乡》这课时,这篇课文结构很像,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段落说话,写话;教学《假如》一课时,引导想象进行说话训练,再进行写话训练。这样长期训练,不但提高了说的能力,也提高了写的能力,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六,适时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找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正确地处理好语言文字与内容的关系,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中,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比如《小壁虎借尾巴》这课,当讲到小壁虎很有礼貌的时候,我们相机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借东西时要注意说话的用词与语气。当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教育学生不能骄傲,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写字,一般放在课堂最后十分钟。写字教学对低年级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示范,多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要教给写字方法,要培养写字的好习惯,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引导学生多观察结构占格位置。重点指导难写的生字,指导特别容易写错的笔画。每节课还要保证学生写字的时间。例如,教学《夏夜多美》这课的生字,特别要指导写好“女”字旁,指导写好“送”“过”的笔画笔顺。
总之,低年级的语文课,重视以上这些训练点,灵活地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地学习,收获满满,还确实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真正的提高。
苏里奥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父亲是铁路上的一名职员。他家生活拮据,钱总是不够。因此,他的父亲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帮助杂志复印邮票。有一天,苏里奥让父亲帮他复印签证,父亲拒绝了。苏利欧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追问,而是在半夜悄悄帮父亲抄笔记。由于睡眠不足,苏利奥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做作业。父亲看到苏里奥这个样子,就骂他,最后甚至对他冷眼相待。苏利奥很难过,但他晚上仍然不能停止工作。终于有一天,苏利奥不小心碰翻了一本书,惊动了他的父亲。他才知道真相,他后悔了。
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15座城换壁。
赵王便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带壁见了秦王后,知道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机智地将和氏璧送回,完璧归赵后,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几年后,秦王约赵王渑池会面,赵王让蔺相如随行,廉颇防御。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上前,不顾性命之危,威胁秦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论录下来。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扬言道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听了,便处处躲避廉颇,说是为了国家着想,他们一文一武,应和睦相处。
廉颇听后,静想确实是自己错了,便去负荆请罪。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小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重点任务, 这就要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视说写能力。训练和提高说写能力的途径有多种,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可以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通过在课文中穿插挂图、插图、剪贴画等, 把素材提供在小学生的面前, 培养说写能力的同时, 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二、重视低年级教材中图画, 培养听说能力
小学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是图案多, 色彩鲜艳, 内容生动, 具备了图画书的特征, 这能够吸引低年级的同学来阅读, 但是学生自己阅读, 仅仅注意到鲜艳的色彩、漂亮的图案, 对于图画表达的意图以及放在教材中的作用需要引导才能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教材图画, 充分利用其来组织教学。课文中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 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 我在教学时一直很注重充分、有效地发挥课文中插图的作用, 来积极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图画教学的过程。
1. 看图听故事, 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 知识储备信息少, 通过干巴巴的讲解效果很难达到, 儿童喜欢鲜艳的色彩, 喜欢图画, 喜欢听故事, 我们可以边看图边讲故事来吸引儿童。举例: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中《司马光》一课, 可以引导学生看看图画的大意:图中有几个小朋友?小朋友在干什么?图画点引得差不多了, 将故事情节说给同学们听。然后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读课文, 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记忆。
2. 看图说话,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项目, 通过指导学生看图, 观察图中的人物、景象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书本不久, 这就需要引导着看图。教学时,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图画, 打开学生们想象的翅膀, 真切地走进图画, 把图画表达得更真切。比如当学到第三册《秋天》一课时, 分析课文中的秋天图。我带着学生观察图画, 首先引导学生, 教学生从上到下、由远及近观察图中的景物, 然后启发学生们想象景物的样子。最后, 我让学生读读课文, 看看文中是怎样写这些景色的, 让他们说说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秋天优美景色的,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瓜果飘香”“春华秋实”“五谷丰登”“收获”“丰收”“金灿灿”等许多优美的字眼都会汇集到课堂上, 不仅分析了图画, 学习了课文, 而且扩充了学生形容秋天景色的词汇, 这就是我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的过程。
当然, 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小学生从一年级就要开始培养看图说话的能力。逐渐由说一句话到表达成几句连贯的话, 到段, 再到具体、详细描述, 掺入感情色彩,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3. 看图写话, 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会说课文中的插图, 还要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图画作为辅助写作的工具, 在学生初步掌握些字、词以后, 可用多媒体或者挂图做成背景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写几句话, 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低年级是培养儿童语言由简单向连贯过渡, 语言逐渐由口头向书面化转变的重要阶段, 同时, 也是智力发展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 在低年级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上要更加注重插图的使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平, 使学生终身都受益。这也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武怀玲.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识字方法心得[N].延安日报, 2010-01-14 (5) .
关键词:农村;小学;三年级;阅读;看法;做法
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重视课文讲解、分析和作文教学,但对于阅读教学却视而不见,其实阅读教学和教师的讲解、分析并不矛盾,前者主要是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后者是以老师满堂灌的形式输入而已,笔者就三年级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和做法浅谈如下。
一、看法
小学三年级是个过渡的年级。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重点应放在课文段落的阅读训练上。这样可以更便于孩子们理解课文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主要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复述课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并能从段中找到中心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联,知道总分、总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二、做法
朗读和快速默读、阅读是关键,整体感知文章要分三步走,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得顺利和透彻。(1)读段。第一要读顺,朗读要读准字词的音,恰当地停顿和重音,语速和语气要适当,能顺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不断流。第二要快速默读第二遍文章,重点放在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上,要知道文章大概说什么内容,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先把书读薄,再读厚,最后再读薄的历程。教师可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于一些比较精彩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第三要反复读到熟读。要指导反复朗读和默读交叉,最后达到近似能背诵下来为好。(2)用自己的话复核段落。在讀完之后,让学生用书上的一些原话和自己的话并用,对文章进行复述。当然在完全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掌握本文的线索和结构,这样可以把课文中的原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对于这种文章的语言同化性,老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孩子们刚开始说段落的时候,学生可用原话来说,但这样学生会很累,容易有抵触情绪,老师可指导学生先说一句再说第二句,然后把两句连起来,依此类推,可把整段落连起来说。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大概地说和详细地说结合起来,从而理解文章内容。课文中有些事、物、描写等,老师可引导学生以文章内容为基础,进行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展开来说。(3)用自己的笔把段写出来。引导学生把学生说出来的段落,尝试着用笔写出来,这时先总后分很重要,引导孩子们理解中心句和分句的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把一个段,大概概括成三大块,分中心概括句、几个分句为中心句服务和结尾总结句。再把正文这个大句分成几个小句。然后及时指导学生段中句子的组合形式,进行写作的指导训练,使读和写相辅相成。这样先积攒、后表达,不仅培养了学生读段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段的理解与思考和写作能力。(4)创造性地写出段落。老师可对其中比较好写的段落,限定一定框架,最好用总分总的形式写,宗旨是创造性再创新一个段落,使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蔺相如想好对策后,就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见到秦王后,先交了和氏璧,但发现秦王没有诚意,便以璧有毛病的借口拿回了璧,并以死相逼,要求举行典礼方可换璧。秦王无奈同意,蔺相如让人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让秦王先交城,自己再交璧。秦王只好将蔺相如送回去。蔺相如回去后被赵王封为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不敢去,但在大臣们的劝说下,赵王让蔺相如一起去,廉颇带军做好抵御的准备。
在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还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知道秦王想侮辱赵王,便也逼秦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国的大臣继续对蔺相如发难,但都没有占到便宜,秦王也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只好让赵王回去。
秋天到了,爸爸妈妈让雨来上了夜校,女老师教大家念:“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这里,雨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爸爸是民兵,有一天,他说鬼子要来“扫荡”了,大家正准备着。第二天,鬼子果然来了。街上传来了嘈杂的声响,交通员李大叔跑到了雨来家。在雨来的帮助下,他躲进了缸下的洞里。鬼子紧接着就闯了进来,抓住了雨来,对他威逼利诱,雨来却什么也没说。鬼子生气了,打得他眼冒金花,还把他拉出去说要枪毙,村里人只听见河沿传来几声枪响……
一、半命题作文
不曾留意的_______
标题可以填上让你的生活或者人生路或思想感情发生转变的人或事物。比如“叮咛”, 比如“伙伴”……文章选材, 重点当然要落在“曾”字上。文章写法, 就是追述过去, 再现转变的过程。比如“不曾留意的叮咛”, 我们就可以回想起朱自清的《背影》, 在课后题里强调的“四句话”, 是“我”当时所不曾留意的———这是很小的细节, 而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 写出了父亲对“我”的诚挚之心。而当“我”想起这些话的时候, 眼前就浮现出了父亲的背影, 从而追述了肥胖的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感人过程, 让读者透过作者的泪水看到一个真实感人的父亲的形象。
二、全命题作文
会当凌绝顶
这是杜甫的《望岳》抒发胸怀的两句。从诗句上看, “凌绝顶”了没有?没有, 是“会当”而已。所以, 这是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过程的描述。比如, 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莲的生长环境、外表姿态、气质的描述, 表达了自己要达到那种“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境界。然后, 拿菊花来做烘托, 拿牡丹来反衬, 表明自己“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的高远追求。又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为了表明自己不会因为受到打击、排挤而消沉, 要保持“唯吾德馨”的高洁情操, 先表示对被安排到荒芜之地不但不在乎, 反而非常欣赏“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幽美;然后写自己绝不随波逐流, 精心选择自己的朋友“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还要用自己在陋室里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最后拿不屈于贫贱的先贤来对照, 硬是得出“何陋之有”的自得精神, 显示了自己不会屈服的坚强。再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个人要达到“不慕荣利”的境界, 要不计较门第, “不知何许人也, 不详其姓字”;要在“环堵萧然”的居住环境中做到“晏如也”;要在衣食不继的情况下还有“常著文章自娱”的心情。用了九个“不”字, 表示自己宁可粗衣素食也不残民以逞的淡泊宁静。
三、话题作文
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残菊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后两句是说:一年里最美好的景色, 正是橙子将黄, 橘子将绿的秋末冬初。我们一生之中, 肯定有许多“橙黄橘绿”的时节收藏在你的心里。
请以“最是橙黄橘绿时”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一上冈,酒力发作了,武松走路踉踉跄跄。看到一个大青石想躺上去睡一觉。突然,林中传来一声巨响,巨响后,是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武松大叫一声:“哎呀!”便翻下大青石。那大虫从空中窜下来,扑到武松面前,武松一闪,便到了那大虫的后面,可那大虫胯向下一掀,还吼了一声,那一声像一道霹雳在天空中。可武松又一闪。那大虫把铁棒般的尾巴竖着一剪,武松又闪了。
一扑,一掀,一剪就泄了一半劲儿。那大虫又叫了一声,这一声,惊天动地,武松抡起哨棒,来了个半空劈,可劲儿过猛,没有打到大虫!定睛一看,原来打到了大树上,只见“咔嚓”一声哨棒成了两段,大虫再次扑来,武松一跃,跳到大虫身上,抡起铁拳使尽平生的力气打起大虫来,大虫头被按在地上,被打的七窍流血,还有一点儿气,可武松拿起哨棒又乱打了一气,直到大虫动弹不得的时候才放手。
那天晚上,刮起了猛烈的大风,羊圈被风吹出了一个大窟窿,有一只狼刚好经过,就偷偷溜进去,顺便把一只小羊抓走了。
第二天早上,一个小男孩想去公园玩,发现羊圈破了一个大窟窿,他就马上告诉农夫。农夫听见了,连忙去查看,发现地上有血迹,才明白有一只羊被狼抓走了,他心想:破一个窟窿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只抓走一只羊,狼应该不会天天来吧,再加上家中没有现成的木材,把这件事留到明天去做也不迟。
第三天早上,农夫很早就去羊圈,他发现又少了一只羊,那个窟窿也变得更大了,他非常后悔,也特别心痛。邻居的老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对他说:“你必须马上补,否则窟窿会越来越大,羊会越来越少。”农夫也觉得这件事再也不能耽搁了,于是他快马加鞭到山上砍了一棵树,把树砍成几段,削成长长的木头,做补窟窿用。农夫觉得非常累,于是他就请来小男孩帮忙,两人齐心协力将木头非常细致地串起来,羊圈比以前更结实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羊丢失的事情。
吴国的都督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方设法去害诸葛亮。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内造出10万枝箭。独具慧眼诸葛亮却说了,三天就够了,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怎么会这样自信呢?10天内造出10万枝箭已经不可能了,他竟能提出三天内就能造出来,因为他心里早有了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他算出了三点,第一点他算到了天气,知道在第三天一定有大雾;第二点他算好了对方射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第三点他算好了人,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为什么要请鲁肃借船呢?因为他知道鲁肃的忠厚老实,守信,不会把这件事抖露出去。第一第二天诸葛亮都在府上喝闲茶,这让周瑜满是问号。到了第三天,果然是大雾漫天,看不清对面的人,天也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还让士兵擂鼓呐喊,虚张声势,这次他利用了曹操的多疑和小心谨慎,果然不出所料,对面的曹操发现了敌情便下令,雾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叫弓弩手朝船射箭,箭都射在了扎在船上的草人上。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散,船上的草人已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后悔莫及。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发努力赶超人家,而是怀着妒忌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别人。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人,它不但有妒忌心,而且又十分狡猾阴险,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有勇有谋,识天文知地理的人。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哥哥嫂子过日子,但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他天天放牛,别人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牛郎与牛很亲密,照看案头牛很周到。
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嫂子赶走牛郎。牛郎牵着牛,拉着车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茅屋,种了些庄稼,有一天,牛开口对牛郎说:“明天黄昏你到山那边的湖边,溅起一件粉红色的衣裳,到树林里等,问你要衣裳的仙女将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去做,等到了一位叫织女的姑娘,他俩各自述说了自己的遭遇。之后,牛郎与织女结了婚。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日子一直过得很幸福,很美满。一天,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的事情,就派天兵天将去捉拿织女回天庭受罚。牛郎很伤心,后来那头牛又开口说话了,它说:“等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你披上它,就能飞上天。”牛死后,牛郎按照牛说的话剥下了它的皮。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去上天找织女。可是王母娘娘不让,于是就在牛郎和织女中间划了一条银河,牛郎飞不过去。
【五年级《缩写课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猎人海力布缩写五年级06-19
猴王出世课文缩写10-20
营销名称缩写07-04
缩写小说教案07-20
常用术语缩写09-25
专业术语缩写大全05-25
各银行英文缩写09-06
服装专业英语缩写10-24
缩写小英雄雨来11-04
五年级课文可爱的草塘教案设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