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精选11篇)

“乡村” 篇1

乡村体验旅游的定义

美国的威廉.L.史密斯博士在2005年提出体验旅游(Experientialtourism)的概念,他认为体验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体验旅游与大众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是相联系的,体验旅游是旅游业最重要的变化等观念。

国内学者对乡村体验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占.随着体闲的需求及其形式的不断变化,城市居民的旅游形态明显向滞留型、体验型和家庭中心型方面转变,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保护环境的问题。而农业开始从单纯的生产型方式向生产加销售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式转变。

这些转变,为旅游和农业的相互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益促进乡村旅游体验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乡村体验旅游。乡村体验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定义: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闲、习作、购物、度假,以创造游客美好回忆为核心需求的,提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等感官和情感需求的“剧情”,并参与传统和新型农业技术实践活动的乡村体验旅游形式。

综上所述,乡村体验旅游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地点发生在乡间;借助的是乡村广泛的资源,而不仅仅是田园风光的美丽,其中民族文化遗存、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等无形的资源是体验旅游的重要内容;全程旅游体验发生在某个乡村地域场所的所有生产和生活的真实过程。乡村体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是一种被包含关系,特点都是以乡土本真风光为核心,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御鑫造园http:///

乡村体验旅游与乡村观光旅游的区别乡村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是通过进行体验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她将乡村体验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空间,旅游者以较长的时间充分参与乡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进行心灵体验,体会城乡差异和乡村文化,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旅游过程。

乡村体验旅游的功能主要有娱乐教育、审美、逃避现实等。具体表现在体闲、观光、度假、科学、教育、购物等多种活动中。乡村体验旅游不仅有观光游览项目,更包含了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甚至无为等功能。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相比,乡村体验旅游具有不同的特色,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发展规模 中国现代的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目前正处于成长期阶段。但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十分强烈,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如雨后春笋,在中华大地大量涌现。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测算,我国乡村旅游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己经超过三亿人次,直接旅游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截止到2007 年,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己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形态。每年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把乡村旅游作为目的地的人数比例约占总人数的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己经成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其中,贵州、江西等省份开展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己经使近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口或节假口到附近的目标市

御鑫造园http:///

场旅行,以一口游为主,通常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自驾车出游,自主性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进入到自觉阶段。

空间布局①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有都市郊区型、景郊型、老少边穷型、特色村寨型和交通中心型。都市郊区型:这类旅游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最普遍、最成熟、最具市场潜力的一类。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这种旅游依托大、中城市,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定位是都市居民提供体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化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以及采摘、捕钓、品尝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去度假、体憩,给市民提供短暂的体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开发中人工雕琢的痕迹较多。

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推出的“城湾人家”、“沙龙湾”、“梅港渔村”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景郊型: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里,观光旅游可以向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这种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产物,是旅游者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游赏。

这类旅游依托某一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也多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展较早的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鸟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老少边穷型:国家为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这些地区开发旅游的优惠政策,由旅游部门结合本地区的乡土特色,指导当地居民开展乡村旅游。

这些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多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既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常规经济的基本条件,又不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而且,大多

御鑫造园http:///

没有受到工业文明辐射到或感受极微弱。正因如此,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近乎原生态而秀丽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浓郁的乡土风俗。如广西桂林的阳朔渔村等。

特色村寨型: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凝固和宝贵遗迹。游客在与城市风格截然不同的乡野田园风光中,观看到极富风格的特色建筑和独特的房屋构造,也了解到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风习俗。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轨迹表明,特色村寨的旅游产品己经不局限于独特的建筑群,蕴涵在特色村寨中的特色生活民俗逐渐被重视开发。如位于浙江省给云县的河阳村,在开发丰富的古祠堂、寺庵、牌坊、石桥等古文化遗存的同时,逐渐渗透浓厚的宗法文化与特色的耕读文化于旅游经历中。

交通中心型:乡村旅游既不依托城市,也不依托景区,而是依托连接两个或多个城市或景区的便利交通,利用自己交通中心的地位,设计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如浙江省永定县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的开发,正是利用自己处在福建厦、江西瑞金和广东梅州三城市中心地的区位优势。

“乡村”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乡村性,本质

婴儿在母腹中长大, 便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从人类的起源伊始, 人类对孕育自己的土地, 便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和回归感。考问心灵, 你会由衷发现, 原来我们心灵的归宿就是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一方水土一方人, 重返田野、回归乡村, 就成为架起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密切交往的桥梁。

1 乡村旅游的起源

1.1 国外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 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 但是那时候的度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欧洲, 人们开始利用原生态的乡村居所吸引游客, 于是乡村旅游在全球兴起。国外乡村旅游的始作俑者是富人与贵族。法国有着古老的乡村旅游传统, 然而在早期乡村旅游仅是奢华贵族生活方式的体现;英国在11世纪开始就有贵族狩猎活动的产生, 18世纪出现农庄式社会休闲活动;德国于19世纪末产生乡村休闲度假行为;美国乡村旅游活动的发生则与铁路建设、国家公园有直接关系, 1992年出台正式的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主要由美国国家乡村旅游基金负责。加拿大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种, 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 分别由乡村度假农庄协会和土著旅游协会负责指导和提供服务。在日本、韩国, 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场观光的形式出现。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物美价廉、富有特色的食品、浓郁的乡间音乐和舞蹈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成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

1.2 中国的乡村旅游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始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的变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态;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田野风光;孟浩然“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的乡村生活形态;“苔藓侵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乡村景观……他们住在乡村, 一切生活起居、耕作经营都同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体验村野生活的乐趣, 陶冶情操, 品性移情, 却不以农田为基本的谋生方式和手段。这些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桃花源”式的生活就是乡村旅游的雏形。

庄志民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一书中指出:“我国历史悠久, 农耕文化是一笔凝聚着几千年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 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及生活形态仍大量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 这又是一笔能在第三次浪潮文明中重新放射璀璨光芒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 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 “重农抑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致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积淀了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这种农耕文化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表现在农耕文化上。

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 它包括技术、价值观、信仰以及各种约定俗成。这种文化在乡村中的体现就是“乡村性 (Rurality) ”, 或称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只有保持它固有的自然古朴的特征, 符合城市人群对乡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探究动机和心理, 激发人们对理想中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对乡间文化、物质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的认同和回归的心理, 才能引起旅游者的共鸣, 得到他们的认可, 从而促使旅游者更加以回归原始的心态重返大自然的怀抱。

不论国别的差异, 不探究生活方式的区别, 居住在同一地球上的人们对其养育自己的土地有着不同寻常的眷恋与怀念。回归自然, 重返田野, 成为现在城市人心底的呼唤。

2 乡村旅游的概念解析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界定。Gilbert和Tung (1990年) 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 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欧洲联盟 (EU) 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1994) 将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刘德谦 (2006年) 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以及与农事相关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该地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活动。沈东生 (2010年) 觉得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幽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参与性强的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民族习俗等为旅游资源, 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 融观赏、考察、参与、娱乐、餐饮、购物、学习、度假于一体, 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娱乐求知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不管学者们从何角度出发来鉴定乡村旅游的内涵, 但有一点是想通的, 即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存在永久性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归纳和说明:

2.1 旅游必须以“乡村性”为依托

即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旅游者对农耕文化或乡村文化的了解意愿和深深的向往之上, 通过对乡村的建筑、民俗等来实现其旅游的目的。

2.2 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与乡土文化是乡村性的三大载体, 尤其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进行乡村旅游的内核, 田园风光、村落景观是乡土文化的外在体现。只有三者的统一结合才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乡村的魅力所在。

2.3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做到:

小规模经营、由当地人所有、社区参与、保持文化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开发乡村旅游并实现其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可见,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具体的活动场所,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状况、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三者合而为一进行旅游开发, 其基本形式是依托城市周边地带的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 面向城市居民而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情民俗、领略风光自然和回归原始生态的最佳方式之一, 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乡村旅游的本质阐释

通过如上分析,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即是基于“乡村性”的“农耕文化”。具体来说, 要从以下方面把握:

1) 从地域的角度出发, 强调“乡村”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征, 即乡村旅游必须是在乡村的土地及地域范围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而非城市。

2) 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涉农资源, 即土生土长的村民、婚丧嫁娶等民俗、种植或养殖的劳作情形等。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 因此涉农资源的存在是乡村旅游开展的基石。乡村旅游资源的表现类型很多: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村落民居习俗以及与之相和谐的各种副业等, 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事物。如麦场文化, 金黄的麦秸垛、摊晒的新麦, 用麦秆编草帽辫的村妇村姑等, 类似的场景与情调构成一幅田园韵味极浓的农耕画面, 勾起游人浓浓的怀旧情感, 使其沉浸于陶渊明般的回归感慨之中。

3) 在经营上依靠的是当地居民。乡村旅游具有乡村的自然属性和文化特征, 具有相对浓郁的地方特色, 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可是是当地政府、企业投资人或者其他, 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让当地居民发挥其主人翁的态度和精神。只有充分依靠当地居民的经营, 才能使乡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充分突显, 才能使旅游者完全沉浸在“乡村”这一特定的旅游氛围中。

4) 从产业布局出发, 强调了其内容外延。开展乡村旅游, 不是单一的乡村居民的产业经济增加, 它会达到旅游企业、乡民和旅游者“三方共赢”的效果。

5) 从国际惯例出发, 强调了其体验需求。以乡村特有的活动内容为主, 旅游活动的设置要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因此, 乡村旅游是农村、农民、农业与旅游业四者结合的产物, 其强调的是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过程性, 具有自发、自助、小众的特色。因此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的乡村旅游应该会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

4 挖掘乡村文化,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独树一帜的乡村文化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和核心, 更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证。使乡村的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 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 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 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 强调天趣、闲趣、野趣, 倾力展现乡村魅力, 这对于在城市喧嚣中怠倦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也真正实现了城里人重返田野、回归乡村、找寻心灵慰藉的愿望, 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 2009 (2) :70-74.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 2006 (3) :12-19.

[3]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5.

[4]沈东生.安徽肖坑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41-43.

[5]吴权民.关于乡村旅游文化的思考和实践[J].乡村旅游, 2007 (12) :38-41.

[6]林绍华, 郑耀星.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6) :169-172.

爱乡村,写乡村 篇3

田园生活,就是乡村生活。柳枝青青,鸟鸣声声,山道弯弯,羊儿咩咩,河水清清,鱼儿游游……多么美的田园景色。草儿青青放牧忙,稻穗黄黄收割忙,柿子红红采摘忙;还有那赶大集,舂年糕,杀年猪,舞狮子……多么惬意的乡村生活。下水会摸鱼虾的娃子,巧手编制篮筐的姑娘,科学种田养殖的小伙儿,有手传统绝活的大娘大爷……多么让人佩服的乡村人物。走进田园,睁大双眼,你会有自己的发现;热爱乡村,放飞心灵,你会有新鲜的感悟。这些发现,这些感悟,就是你习作的材料。这样,再写自己的发现、感悟时,就会得心应手。

要想有发现,有感悟,就要观察。观察要有序,要细致。观察乡村景物一般有如下几种顺序(作文时的材料安排也可以照此顺序):

①方位顺序。以一个观察点为中心,或由远到近,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反之也行。

②移步换景。随着脚步的移动,走到哪儿,看到哪儿,一步一景,感受景物的特点。

③时间顺序。在不同的时间里,景物所表现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如,一天里日出日落,田野里收割前后,一年四季同一处的景象,都迥然不同。

有序观察时还要细致,不管是田野还是村子里的景物,都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静态、动态等方面表现出“乡土”的特点。如,课文《乡下人家》一文中,“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里,作者抓住农家小屋前的景物,不同于城里高楼前的景物的形状和色彩特点,采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小屋亲切可爱、质朴自然的乡土气息。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

观察有了结果,作文时还要动静结合,描写生动。写乡村景物不仅要写出乡土特点,还要把景物写得有生气,感动人。这就要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如《乡下人家》一文中:“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这是对农家小屋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藤蔓的静态描写。“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是对母鸡、公鸡守护自己“家园”的动态描写。然而,景物一般是静止的,要让景物有生气,你就得展开合理想象,用比喻、拟人等方法让景物“活”起来,“动”起来。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句中的“探”将春笋拟人化了,让我们感到嫩笋长势快,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还有,动态描写时,如能把人的活动穿插在一起写,文章就更有生气了。如《乡下人家》中,树荫下边吃饭边聊天的情景,是多么自然、和谐的活动场景,也是乡村生活特有的场景。

“乡村” 篇4

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记录一位八零后的乡村女医生,一直坚守在深山之中,在这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贴心为村民们尽心服务。以下这篇来自资料下载网整理的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范文。

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xx年,她为了与在乡

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xx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

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优秀乡村医生事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

翻译。2016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

了“固定”医疗点。

有关乡村的美文:独特——乡村 篇5

一缕阳光慢慢升起,远处传来了公鸡的叫声,一道独特的风景出现在眼前。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乡下的小村庄。

乡村里的大公鸡非常勤劳。一大早,就昂首挺胸地站在干草堆上提醒人们早早起床,千万不要偷懒。虽说母鸡温柔,可是如果有谁欺负小鸡,或者想抓小鸡,母鸡坚决不放过。有时连蛇也敢斗一斗,就像是人类的母亲一样勇敢地保护着孩子。

乡村的小河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小河里的水金灿灿的,打鱼的人家身上也金灿灿的。勤劳的乡下人家打了一天的鱼,在柳树下休息,飘荡的柳条为辛苦了一天的人家扇着风,小鸟也站在枝头为他们唱着歌。

乡村的房子,和城市里的不一样,像古代人居住的小房子。房门前常常挂着青青的艾草和红红的辣椒,四面墙上长满了绿色的爬山虎,房前屋后种着高高的竹子,后院还种了点绿油油的蔬菜。有的房子旁边,有一个小房子,小房子里面还住着一匹强壮的骏马。空闲的时候,主人就可以骑着骏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自由飞奔……

这就是独特的乡村。

作者:刘星邑

描写乡村的作文:乡村的风光 篇6

美丽的村庄那凄冷的雾被明媚的阳光撩拨开去,就像刚出浴的少女,更显得秀雅端庄,楚楚动人。

放眼望去,一座座村庄就像一个个熟透的西瓜,散落在青藤般的山道旁。

晒谷场上,金黄色的谷粒堆积成许多小山坡,在阳光下,像无数的金子在闪闪发光。

到了晚上,墨蓝墨蓝的天,像被清水冲洗过似的,既柔和又庄严,没有游云,只有闪闪烁烁的星星。皎洁的月亮带着甜甜的微笑,从厚厚的云层里钻出来,把万物都照得发亮,小草微微低下头,像沉睡在甜甜的梦乡里。只有蛐蛐在洞边扯着脖子欢唱!

大家都入睡来了,只有我趴在窗台边上仰望着星空,我总觉得看不够,最后还是被那美丽的夜色带入了梦乡。

我真的太希望明天还能继续住在这里,住在这美妙而又宁静的世界里。我虽然喜欢城市的繁华,但更爱乡村给我带来的那份宁静!

作者:黄安褀

指导老师:何方丽

“乡村” 篇7

1 艺术修复乡村的目的

乡村建筑正在走向落寞,而建筑是文化的表现符号之一,要想挽救一个乡村濒临灭亡的传统文化,就要借艺术的力量修复乡村建筑,因为修复乡村建筑的同时就是在修复乡村本身。

1.1 建立更适合东方人的活动空间系统

建筑物是人们经常待着的地方,但因为不同地域的人具有差异性,在生活习惯、喜好特征等方面有所不同,这样一来,根据地域性来划分,不同地域的人需要不同的活动空间系统。就像是东方人更喜欢硬质的家具,比如红木桌椅,而西方人更喜欢舒适柔软的家具,比如沙发,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所以,乡村建筑的修复和发展不应该牵涉太多西方传入的现代元素,而应该加入更多的我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元素,让乡村建筑在艺术化的同时更适合东方人的使用需求。

1.2 建设新生后的现代中国乡村

乡村建筑复兴的一大目的是建设一个有精神灵性、邻里相互关怀和仁德对待他人,不失其基本伦理规范的现代中国乡村,而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谓的新乡村。它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借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化新乡村。在现今这个充斥着各式各样文化的时代里,传统乡村建筑不仅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被外来文化影响,还要找到发扬光大自身的办法,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国内艺术文化手段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借艺术手段介入部分领域带来新发展的强大能力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目前需要考虑的是运用的方式、方法等。

1.3 提升个人与社会的凝聚力

村民也许会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是,乡村是他们的家,无论谁都想保有自己家乡那些即使传统也不失流行元素,并能很好地立足于现代生活的乡村建筑。在尊重村民这一愿望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发挥乡村建筑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文化,并以此提高个人联系社会所共有的凝聚力。我国传统乡村建筑是在乡村生活的人可共同感受的文化,所以,使乡村变得生机勃勃既是村民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延续传统文化、提升借由文化联系的人与社会的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2 艺术修复乡村的方式和方法

2.1 尊重传统营造法式,善用修复技术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籍记载了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制、工程做法等,这表明,传统建筑有其传承已久的规范。在这个基础上,对传统乡村建筑的修复既要利用好当代科技,令建筑焕然一新,也得确保传统乡村建筑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变化。例如,有些建造年代过早的建筑规划不合理,楼房之间没有留出足够的空位给来拜访的车子停留,诸如此类的问题通过修复可以改善,但是,不可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随意改变房屋本身的布局。

2.2 发挥与生活密切相关部分的作用

乡村文化中包含许多东西,比如代代相传或者仅在某一地区流行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在对其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并找到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或关联性较强的元素,然后针对这些元素对进行专门性的加强和发展推广。此外,还可以找到地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艺术加工,并以装饰符号的形式在乡村建筑中使用,让传统的地域文化、乡村文化以一种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新形式出现。

2.3 复兴岁月传承的民族节日和仪式

曾经生活在这片广阔土地上的祖先们为后代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并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记载等方式让其流传于历史的长河中,其中有些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踪迹,有些则仍旧留在发展相对缓慢的乡村里。因此,适当融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文明习惯等元素来复兴祖先所创立、发展的民族节日和仪式,有利于构建新的乡村文化,即用艺术修复乡村。这种做法对乡村建筑来说也是可行的,比如祭祀活动一般是在固定的乡村建筑里举行的。在一定基础上利用一些现代元素对这一活动作出相应的改变,有利于乡村建筑的复兴。

2.4 营造和谐的乡村建筑修复环境

艺术修复乡村实际上是个比较大的工程,而在这一工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乡村建筑的修复和新发展要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并以此建立新的保护标准。另外,还要对乡村建筑各个部分应赋予的艺术价值进行考量、评估,以便最佳地使用艺术资源修复传统乡村建筑。

3 结束语

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环境中,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而要想突破这种困境,不仅要在技术修复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修复乡村文化,还要弄清艺术性乡村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更好地定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面临遭破坏和可能消亡的困境,在一成不变又缺乏个性、样式单一的水泥建筑面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要想找到出路,就必须依靠某些手段进行复兴。根据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目前的发展情况,提出一条复兴之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用艺术修复乡村。

关键词:乡村建筑,建筑复兴,艺术修复,乡村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志贤.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J].建筑设计与规划,2012(03).

[2]方松林.乡村建筑发展观[J].艺术理论,2011(08).

城市乡村化 乡村城市化 篇8

华揽洪先生与《重建中国》

2012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50年代“八大总”的最后一位总建筑师,百岁老人华揽洪先生在巴黎病逝(1912年9月16日至2012年12月12日)。华揽洪先生是位不平凡的建筑大家,他1928年赴法留学,先后在巴黎土木工程学院、法国国立美术大学建筑系、美术大学里昂分校学习;获法国国授建筑师文凭。1951年回国后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建筑师,1954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77年退休后移居法国。1981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七届至第九届海外名誉理事。其代表作品有: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社会路住宅楼、中国驻法国巴黎领事馆改造、中国驻联合国机构代表住宅楼的改造、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处等。华揽洪先生早年还曾经为二战后法国的恢复建设完成了多项设计,为北京市建设立交桥设计过方案。法国文化部于2002年9月13日授予华揽洪先生法国“文化荣誉勋位最高级勋章”。

2013年3月,我在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总第九辑)纪念华揽洪建筑大师专辑(一)中的编者按中写道:

他是能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把脉”的人;他之所以在国际设计界独领风骚,不仅在于创意与务实精神,也在于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厚土之中;他体现着天堂般纯净的爱国情谊,虽被错划为“右派”,但他的“北京情”,体现出一个建筑“批评家”的胸襟;他是那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北京儿童医院并不随时光流逝而褪色,愈发成为文脉与人文智慧的结晶体;他是能教会我们生活姿态、丰富社会文化哲思的人,因为从他的往事、现实及构想中会发现光亮,这恰是华揽洪先生留给新中国城市的记忆与贡献。

还在2005年3月筹备“中法文化年”的“中法建筑论坛”时,我就听到华揽洪之女华新民在讲,华揽洪早在20多年前即在法国出版了法文版《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一书,并说正在组织翻译成中文。2006年5月初我终于在“三联书店”看到该书的中文版(以下简称《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一版)。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敢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立言的专著。在25年前的1981年的法文版前言中,他充满激情但又极为谦虚地说:“我希望能宽容地把这本书看成我的中国祖先所说的引玉的一块砖”,同时他指出:我希望我的苏联同事们,原谅我对当时苏联建筑观点的批评,他们肯定还记得我们在那个探索年代的那些激烈而友好的讨论。2005年末,华揽洪为中文版的出版又做了说明,言语间表达了面对今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担忧书中观点会有些过时。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呢?《重建》一书是否真的已经过时?《重建》一书的出版对今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及其城市研究有何意义?这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读。所有这些不能不让我们像认识了梁思成一样,去走近已经久居巴黎的华揽洪先生,因为他是中国城市与建筑设计规划界的一位大家,他的诸多贡献与影响力尚鲜为人知。

作为建筑世家,华揽洪的父亲华南圭(1875—1961年)是20世纪早期留法中国著名建筑师。华南圭在当地考取秀才后,又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03年官费留学法国巴黎公益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曾在法国大北铁路实习两年,1910年回国后,考取举人,并自1913年起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1914年,华揽洪两岁时北京城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天安门两侧明清皇家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经设计和修整,改名为“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其设计者是华南圭。此后1930年分别任交通部总工程师、京奉铁路督办、北京市工务局局长等职。1930年协助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还担任天津工商学院院长,1949年后出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及顾问。在华揽洪女儿华新民的笔下,她的父亲、爷爷都是为北京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卓越建筑师,是有城市视野的建筑师。华新民乃北京古城保护者,在她的微博上有篇《北平之水道》的文章,这是1928年华揽洪之父华南圭写就的,文章精密论述了京城水系的历史源流和治理之策。100年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华南圭先生翻译了一本名为《法国公民教育》的小册子,书中介绍在法国市政建设中有个岗位叫“向导者”,其职责为“指示某处道路宜修,某处桥梁宜筑”。正恰此由于建筑师这个职业,华南圭、华揽洪两位规划建筑大师就成为以人为尺度的城市“向导者”。1959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出台,坚持“把北京建设成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思想”,强调“加快旧城区改建的速度”。由于抨击了这个方案和批评市府大楼过于奢侈等,华南圭的儿子,建筑师华揽洪被打成右派,自此,华南圭就几乎再没有了公开发出声音的机会,但直到1961年他辞世,他还一直在做《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三国演义》等书的节本。

华揽洪在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赴法国,1936年从法国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后又考入法国国立美术大学建筑系,半工半读。1942年在美术大学里昂市分校获国家建筑师文凭,二战结束后在马赛市开设建筑师事务所。1951年回国后,在梁思成先生的推荐下,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第一总建筑师为梁思成),还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他的规划设计与研究生涯有40多年(1937—1977年),在北京设计的20世纪50年代北京儿童医院项目获中国20世纪建筑经典项目评价。他亲自参与了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做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甲方案,梁思成和陈占祥做乙方案,但事实上这两个方案均未采纳。由于华揽洪一生对建筑、对城市建设艺术,尤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非凡贡献,在他九十岁寿辰时获法国政府文化部的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此外,他还为中国加入国际建筑师协会做了奠基性工作。1955年的夏天,国际建协秘书长也是华揽洪学生时代所熟悉的好友打来电话,请他想办法让中国加入国际建筑师协会,正是这个友好的建设性意义第一次越洋的电话,使中国派出代表团加入了迄今令人拥戴的权威学术团体——国际建筑师协会。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已87岁高龄的华揽洪总建筑师回到北京院,我们接待了他,听他讲述了他对中法建筑设计理念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些背景,我尤其以为20多年前在法国出版,且已译成的中文版图书的出版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因为它极其真实地反映了整整三十年的中国城市规划史。

nlc202309081412

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当代价值

读着这部看似很朴实的学术专著,我仿佛在跟随着最聪颖的头脑,在做一次20世纪中期后三十年关键时段的规划设计思想者的心灵体验,其中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对祖国的挚爱。大凡建筑师著书,很少专门将建筑置身于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更少有将人口、资源加以对比。但可贵的是《重建》一书密切结合国情,极有针对性地剖析了苏联顾问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同时描述了“大寨与大庆”“文化大革命”对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影响。作者从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的角度对特殊年代的极端做法及敏感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体现出他诚恳与真诚的职业精神。虽然书中描述的内容中止在1979年,而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又飞速发展,但他那种坦荡及问心无愧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去追问:在如今书刊如林的中国建筑出版界,有几本书、几篇文章能敢如此无私无畏且坦诚地书写,这是我从该书的非规划设计层面感受到的另一种管理与文化的震撼。事实上,错误的城市规划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浩劫,这就是必须重视的“城殇”。

作为一个有功底、文化内蕴深远且创新型的建筑先辈,在该书中我们还可读到至少比现在早二十年的“最热”的设计理念如环境保护的问题等。该书强调:别国的经验应引以为戒,应帮助我们超越困难,而不是陷入其中,否则就太晚了。现在纵观中国城乡建设中日趋严重的环境困扰,不是被华揽洪先生在二十多年前就言中了吗?华揽洪在书中强调,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都必须奠定一条新规定,即设计时要注意废物处理的问题并预先考虑好要安装哪些设备。为此,书中还特别解读了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生态环保的新提法;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备受建筑业关注,但何为节约、何为有效的节能是必须思考的大事。自2005年至今国家建设部已强化了诸项节能法规,但《重建》一书专辟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章节,这是一项走在前面,且在理念上迄今仍引领潮流的思路。华揽洪从城市规划观这宏大视角出发,“循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仅体现在经济等物质方面,而且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也要坚持这样做,我想只有规划师、建筑师将“国情”视为第一要素,他才能“以人为本”地去探索。从此种意义上我以为《重建》一书是绝不过时的,因为它从本质上道出了面对中国许多失忆的城市建筑,文化记忆该追求永恒。记得2005年美国城市规划专家Jeffrey Soule在漫步长安街后感叹道:“这个有着世界上最伟大城市设计遗产的国家,正在有系统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我以为此论点是危言,但也须正面去听,因为它的提醒对城市不再走弯路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重建》一书带我们做了一番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它将唤起一种既沉重也十分优雅的记忆。

纵览《重建中国》一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当代价值,至少可总结为如下三点:

其一,他早已用实践预见了“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的本质。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以城市为核心、增长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理念,不仅有着强劲的路径依赖,还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然而在新中国前三十年,城市化建设虽慢,但基本上走的是规律之径,在《重建中国》一书中处处可见城乡一体化的评述;

其二,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为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尽管普奖表彰“引领前卫风向”的人,但阿拉维纳为穷人设计“半成品的房子”的实践,不仅引发建筑功能性新的理解,还拓展了建筑边界。《重建中国》虽从规划入手,但用大量笔墨分析农村住宅、城市住宅,探究了住宅匮乏的解决之策,给当今中国城市发展诸多启示和敬意。重点是符合今日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内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其三,城市规划虽然坚持科学理性,但它确有别于自然科学,一定是要有多个鲜明特征的公共政策。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要在寻求多解的方向、目标上做出优化抉择,这其中必须融入民主决策及公众意见。《重建》不仅提出发展小城市、限制大城市的思考,还坦言“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的方向不会改变。他反对城市规划如随手涂鸦,但也坚持调研为先,科学分析为先,尤其要为城市未来大胆预测。所以这些都筑成了我在《重建中国》(中文版)出版十周年之际,要写文纪念华揽洪总建筑师品读《重建中国》一书的心态。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总编辑)

“乡村” 篇9

乡村医生聘用合同书

甲 方: 卫生院 职务:

乙方: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所在村室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文件精神,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原则,经协商一致,特签订本合同。

一、甲方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乙方到_______村卫生室工作。

二、聘期三年,自2012年___月___日至2015年___月___日止。

二、根据甲方安排,承担疫情报告、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

三、受聘期间,乙方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经甲方考核合格后,有权获得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劳务补助费和适当的基本医疗有偿服务收入。

四、受聘期间,甲方有义务组织乙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引导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甲乙方承担费用比例依国家规定。

五、乙方在工作期间,应当遵守甲方制定的劳动和工作纪律,严格执行甲方根据国家政策和法规制定的技术操作规定,保证工作质量。如违反工作规定或操作规程,导致发生医疗责任事故,乙方应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六、乙方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并取消其行医资格证:

1、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

2、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3、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4、严重扰乱工作次序,致使甲方、村卫生室和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5、吸毒人员,受到刑罚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6、不服从工作安排和调配的,私自行医者;

7、村卫生室财务、药品账目混乱和私自进药的。

甲方签字: _____年___月___日

“乡村” 篇10

内容要求:

1.以作者身边的某一位乡村教师(也可以是作者本人),讲述真实的故事。

2.不一定是光辉闪耀的事迹,只要能体现积极的价值追求皆可。既可以表现在相对清贫、困难的条件下默默坚守和奉献的崇高精神,也可以表现新时代乡村教师勇力教改潮头、奋力争先的昂扬精神状态。

3.注重可读性,以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和平常的语言打动人。

4.正文1800—20xx字。另附所写对象简介300字左右,并留下联系方式。文章配图限定3张以内。

截稿时间:20xx年12月31日

投稿方式:稿件以电子邮件发送至.联系人:王小亮 电话:

“乡村” 篇11

近年来,关于城乡应做到“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教育公平并非仅仅针对学生而言,教师也需要同享教育公平所带来的福利。乡村教师,一个尴尬而又艰苦的职业,面对的是简陋的教学环境、较低的薪资待遇与一群眼神中充满期望的莘莘学子。近年来,有许多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教师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他们选择艰苦的地区,用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努力提高乡村教育的水平。虽然他们的形象一直处于“道德高地”,但是生活却处在“待遇洼地”,个人的生活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要把乡村教育搞好,关键是要有一支强大的乡村教师和校长队伍。在广大乡村,教师不只是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是乡村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与照亮前程的希望。

乡村教师待遇低下,其原因并非是浅层次的工资低、环境差,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二元结构的固化,都是导致目前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之路崎岖不平的诱因。乡村教师的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则是导致教师资源流失的“罪魁祸首”。因此,破解乡村教育瓶颈,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下心”、“留下来”、“教下去”,是做好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首先就应该让乡村教师享受更多“教育公平”带来的福利。一方面,要让乡村教师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在工资福利、奖励扶持等方面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渠道。具体而言,要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为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全方位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是关键。近年来,大批大学生、青年教师满腔热血地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但在面对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家庭的阻碍,以及结婚生子等个人生活问题时,不少人开始退缩或止步不前,使乡村教育面临发展瓶颈。要破解这一困局,就必须建立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为乡村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一是确立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专款专用,改善乡村教师的住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好乡村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二是制定差别化的补助政策,依法为乡村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做好重大疾病救助工作,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三是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

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是有效手段。深入艰苦的农村一线教学,环境的艰苦是一大困难,乡村教师职业生涯的上升渠道闭塞则是另一阻碍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因素。农村教师,身兼数职,兢兢业业,却得不到事业上的进步的空间,难免心生抱怨。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为乡村教师事业的进步勾画出美丽的蓝图,让乡村教师看到职称与待遇晋升的希望,必能留住那颗毕生奉献教育事业的心。

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是重要推手。乡村教师常年工作、生活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难获得第一手的先进教学经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下降。定期选派优秀城市教师到乡村支教,同时安排乡村教师到市区学校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做法带到农村教育中去,必将有效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开拓乡村教师的眼界与思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子、对口支援、学区一体化管理、跨校竞聘等形式,拓宽城乡学校交流渠道,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此外,还可以制度形式规定某一行政区划内城乡教师互换轮岗,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上一篇: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学生社团文化节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