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文中句子含义题(精选3篇)
【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命题透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重现率几乎为100%。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准确把握文意的前提,该考点在中考中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理解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②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脉络句、过渡句;③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⑤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①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④请指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⑤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⑥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妙招巧解】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重要句子的侧重点多有不同。例如,记叙文要求侧重理解文中交代要素的句子,叙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要求侧重理解表明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句子;文学作品要求侧重理解文中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对于这类试题的解答,解题的时候可以借助下面这则顺口溜:
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如果句子是单句,分清主干和枝叶。
如果句子是复句,弄清层次和关系。句子若是总领句,须从下文去搜索。
句子若是总结句,答案须要往上溯。句子若是过渡句,须要关注上下文。
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以上方法记住了,答题才能有依托。
根据这则顺口溜,我们答题时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句子的含义。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理解,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下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人物怎样的感情?
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请联系你的生命体验,谈谈你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画线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理解句子解答法
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
江苏《考试说明》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很多高考参考书对“句子含义题”的解答方法多有介绍,但是这些方法在学生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并不实用,本文将从三个大方面切入,结合实例,详细介绍解答此类题目比较实用的方法技巧,以供各位同仁相互探讨。
一.明确高考重点考查的句子类型
《考试说明》中所说的重要句子多指那些能够表达作者观点或者概括文本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它通常有以下四种类型:
1.结构句。所谓结构句,是指那些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段首总领句、段末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例如2010年上海卷的大阅读《天目山》中的一道题目:文中第2段开头的“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有什么含义?从该句在文中的位置我们不难看出是过渡句,弄清了这一点,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就容易多了。
2.含蓄句。含蓄句是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同时又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哲理的句子。2011年的大纲全国卷《针挑土》中考查的句子“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就是一个典型的含蓄句。
3.修辞句。修辞句就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常考的修辞句往往是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句子考查得较多,也较常见。
4.主旨句。主旨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句子,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文眼”句。2012江苏高考《邮差先生》考查的结尾句“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就是小说的主旨句。
明确这四类高考常考的重点句子,是解答句子含义题的一个必要前提。少了这个前提,就如无米下锅的巧妇一样,即使烧饭技术再佳,也烧不出香喷喷的米饭来。考生如若能准确把握住这些句子的类型以及特点,就等于在高考的这场战争中,已经有了三分之一的胜算。
二.准确寻找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高考所选的句子,一定是在“体会”“品味”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即有“可考性”的句子,而这些可考性的句子的可考点往往在一些关键词语上。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那么体会其重要含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拿到一个句子后,一定要能准确找出关键词语,才能真正抓住理解句子含义题的命门。那么,哪些词语是关键词语呢?
1.指代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句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如若命题人所出的句子中有指代词的话,那这个指代词就是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而它所指代的内容也往往在它的上文或下文,只要我们挖掘出这个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那么句子的含义就不难解答了。如《生命的暗示》阅读中有一道题:理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我们不难看出句子中的“这”是该句的关键词语,我们只要在该句的上文找到“这”所指代的内容,这个句子的含义就解答出来了。
2.象征词。就是在句子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这类词语若出现在句子含义题中,一定是解答句子含义题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只要通过分析象征词,找到象征体,就能找寻到句子背后隐藏着的作者的真实本意。
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现代文阅读题的选文是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其中有一道题目是:理解“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的具体含义。要完成这道题,必须首先找准关键词语“回家的路途”,然后再去观照相关文段,我们不难发现“回家的路途”使用了象征手法,它的象征体是回家的路途,找到了象征体,“回家的路途”的象征意义就不难理解了,原来是指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
3.抽象词。或叫概括词,就是指意义概括抽象的词语。这类词也是句子含义题中的关键词之一,它主要出现在意义抽象概括的句子中,如文中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我们只要把抽象概括词的具体内容找出来,句子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4.修辞词。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若是比喻,喻体就是关键词,通过分析喻体的特点,再返原探本,关键词语的含义就出来了;若是借代,借代物就是关键词,透过借代物找到它所借代的东西,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关键词的含义就能解答出来;若是拟人,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就是关键词,只要透过拟人词找到被拟的物与人的相似性,关键词的含义就会浮出水面。如《说村落》阅读中的一道题目:怎样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这句话的含义?分析此句,我们不难看出它是一个暗喻句。喻体“符号”是该句的关键词,符号是什么?就是记号、标记,村庄成了符号,失去了其本质意义,那么这样的村庄是什么样的呢?稍作思考,便知这样的村庄只是成了农民们聚居的地方。如此这般返原探本,答案就出来了。
5.含蓄词。就是指表达含蓄,内涵丰富的词语。如若给出的句子里有这类词语,那么它必定是解读句子含义的关键词语。
三.确定好最佳解题角度
把握住了重要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如果不能落实关键词语的含义,那么很容易导致句子理解的表面化,仍然无法拿到理想的分数。因此,一定要结合文本把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透,才能真正理解句子的含义。那么理解句子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切入角度呢?
1.从“是什么”的角度来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如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针挑土》中的一道题目:理解“太阳已经有倦容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一个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能体现出拟人手法的词语“倦容”是本句的关键词,只要找出“倦容”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这个句子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根据文意,考生不难理解“太阳有倦容”表面指天色已晚,同时又暗示了黑妮等人工作的辛苦。
2.从“为什么”的角度来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如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针挑土》中的另一道句子含义题:理解“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一个含蓄句,句中的关键词语是“亮了”,找到了这个关键词语,我们便可以就关键词语发问了:黑妮的眼睛为什么亮了?细读文章,我们较容易找到原因,那就是: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亮了。这种溯因法是解答一些句子含义的绝好方法。
3.从“是什么”与“为什么”两者结合的角度来把握句子的含义
如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彩色的荒漠》中考查的句子含义题:理解“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个内涵丰富的句子,通过分析,不难找出关键词是两个“荒凉”,只要在文中理出两个“荒凉”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个句子的其中一层含义就出来了。根据文意,第一个“荒凉”指戈壁滩环境恶劣、色彩单调,第二个“荒凉”指人生是单调的、没有色彩的、无意义的。句子的另外一层含义我们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去追问:为什么文中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呢?细读相关文段,我们不难找到原因: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没有荒凉的人生。把两层意思合在一起,这个句子的含义就完整地解答出来了。
做事,讲究技巧、方法,才会越做越顺,越做越好。学习亦是如此,广大考生若能学的得法,那么在高考的主阵地上你就能站稳脚跟,轻松拿分。
基础点: 1.重要词语
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
(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
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
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1)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2)含蓄句
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一些深层意义,或者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
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3)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
(4)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眼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重难点:散文对于词和句子的考查,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要求分析时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这就要求分析时,一定要抓住词和句子的思想性,尤其是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考法综述] 分析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六看”。句内三看,看关键词、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
命题法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及作用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
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2)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解析] 首先要从事件本身来看,一些人为了争牛犊,对簿公堂,结果却得不偿失,具有讽刺性。其次通过老规矩的被破坏,表现了以前那种质朴的水乡观念受到挑战,美好的东西被玷污,表明了作者的无奈。
解题法1 ---------------------- 1.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2.理解词语含义的四个角度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典例1] 中的“黑色幽默”就是暗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作者把“黑色幽默”用在水乡村民对牛犊的争夺上,既有讽刺意味,又暗含了作者的无奈。
(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
理解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
(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段落。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解答时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近及远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确定词语的指代义。
(4)有临时词义的词语→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命题法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过 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解题法2 ---------------------- 1.设问方式
(1)怎样理解×××句在文中的含意?(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句的理解。(4)×××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理解句意的五种角度
(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对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理解[典例2] 中的句子可以从“竟”入手,“竟”于此有竟然之意,可知前后句意相对。
(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任何语言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从特殊位置入手。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
(4)从分析修辞入手。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5)从文章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句子,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好主旨,才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典例2] 中马在过岭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由“不憎不敬”到后来的理解甚至欣赏、赞赏,态度的转变在例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了解了这些,理解句意便不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赣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意。文章题目是“纸上故乡”,“纸”在文中应是“文字”的意思。可以结合全文,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因向往外面世界而离乡,心生不安;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慰藉;用自己不成熟的文字寄托情感;最后因“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感到安慰。抓住关键的句子,了解作者的情感和“纸”的关系,不难写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碰头食 刘心武
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
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羊倌是个40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他说羊爱吃碰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脉搏生活气息。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当然奖项也并非评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
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
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说对他来说,把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搞经济,无“圈”就成了“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大祸。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是天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在实践中磨炼,在岁月中成熟……
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
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
(选自《心灵体操》,有删改)“我”、老杜、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所说的“圈食”指作家依靠书本进行创作,“碰头食”是指作家追踪现实
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进行创作;老杜所说的“圈食”指能在自己家里吃饭,“碰头食”是指吃宴请饭及“工作餐”;汪哥儿所说的“圈食”指有自己的经济实体,“碰头食”指要善于把握机遇,不错过机会。
【如何解答文中句子含义题】推荐阅读:
如何解答表格题09-26
辨析题解答方法09-08
可口可乐公司趣味面试题解答10-12
2024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解答题06-17
机械基础习题解答06-12
网校问题解答07-02
一年级奥数解答11-18
社保问题解答11-19
挂靠常见问题解答06-04
(工会经费)问题解答07-05